更新日期:2011/12/24 21:31:27
學習次第 : 進階
趣入佛門之目的
學佛者首先要了知信仰佛教之目的及修學方法。當今諸多信眾皆以未來趣入安樂之處作為信仰佛教之目的,此理縱然不謬,然由於長期無緣聽聞具德導師之教言,未解此中真實理趣,故無法樹立佛教的正知正見,於迷惑中僅憑相似理解與善行,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
細緻觀待痛苦根源,若緣外境而生,則境轉而苦盡。然實際上,痛苦並未隨境之遷轉而消失,故痛苦並非緣於外境;若緣身口意三門而生,然身逝則無從感苦,語息卻痛苦尚存,故苦唯心造。譬如夢見狗向自己撲來,若未知為夢境,必然心生恐懼,狂奔不已;若知為夢,本來虛幻,縱然虎豹圍伺,全無驚懼。輪回和因果規律並非佛陀創造,而是法界本來真諦,佛陀實證生命真相,洞徹法界之奧秘,慈悲揭示痛苦之根源,並指引何謂趨向光明之途、何謂痛苦險道。因此若欲自他離苦得樂,調心並最終證悟佛果方為究竟妙道。如是理解趣入佛門之真實意旨,於心中生起定解,方能不為逆緣所轉,全身心投入修行之中,獲得永恆之快樂。
一、自利
言及趣入佛門之目的,諸多佛教信眾往往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言雖然不謬,然若細緻追問,有些行者將西方極樂世界安立於具體方位的遙遠他方,將往生僅僅理解為下一世的幸福時光,似乎修學佛法只為消極等待遙不可測的來生。故難免心生疑惑:“為了不可知的未來,值得今生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嗎?”
吾等需知,“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乃佛教之宗旨。因此,西方極樂世界非為遙遠之外境,而在自心。內心清淨之時,不僅今生快樂、臨終自在,獲得未來恒久的幸福!更能救度無量眾生獲得佛果。如是三世之快樂方為趣入佛門之目的。細緻觀待,世間人僅為了自己和家人今生暫時的快樂尚殫精竭慮、窮其一生心血,如今為了自他生生世世之快樂,還有什麼代價不值得付出呢?
(一)趣入佛門獲得今生快樂
遍觀世間,追求幸福的動機潛藏于眾生一切行為之背後。人們嗜食鮮活水產,謂之有利健康長壽;舉家垂釣,謂之享受天倫之樂;人皆順己,謂之稱心如意;一擲千金,謂之成功人生……如是種種,人們滿足於片刻的口腹之欲、短暫歡愉、頤指氣使和功成名就。誠然,如此快樂若能貫穿始終,人生似乎是幸福的。然若進一步細緻觀察,為何常吃海鮮之地域,患絕症者數量遠高於其他區域?為何有者恨不能朝夕相伴,結果仍骨肉分離?有者郎才女貌,仍致家庭破裂?有者一朝顯赫,終卻窮困潦倒?即便一生安享榮華富貴者,為何臨終依然感歎一無所有而以恐懼面對死亡?
如是一切,釋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給予了最圓滿的詮釋——三世因果。人們往往表面上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古諺,事實上卻一廂情願地期盼著不勞而獲甚至以苦求樂。凡夫未解幸福真相,亦不知獲得幸福之正確方法,縱然勤苦追求,卻求樂反苦。古人雲:“有命盡貪生,無分人與畜。”人們害怕病痛,卻為一餐飲食戕害眾多生命。歷史上慘絕人寰的戰爭屠殺,如今何嘗不是日日在無數飯館和家庭的餐桌上重演?人們在飽嘗病痛、妻離子散諸苦之時,可曾想過此乃往昔宰割無數眾生生命所招之果報?如是求樂果卻播苦因,豈非南轅北轍、永無安樂?相反,趣入佛門者以智慧平等地觀待眾生,因而心懷仁慈,常起悲湣,深心護生。如是善行自然感召身心健康,諸事順遂。而有些行者自認為常行善法,卻仍然生活困頓甚至遭遇種種不幸,由此難免滋生困惑:如是窘境難道是善法的果報?殊不知因果不能互相替代,行善固然能于未來感受幸福,但宿世惡業成熟之時,仍會感受苦果,但學佛者視其智慧福報力量之大小,能極大減輕甚至根本消除痛苦。故萬不可誤會學佛行善感召痛苦,實乃過去惡業成熟所致之痛苦。
在常人眼中,才子佳人往往是令人豔羨的美滿家庭,然若每人都自認為優秀而以主角的姿態強迫對方順從自己,並以此作為自己幸福之標準,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大大小小沒有硝煙的戰爭時常彌漫在眾多家庭……
由此可見,當人們執著於外境的是非曲直,意欲戰勝他人時,痛苦是無可避免的。誠如自己臉上有污垢,卻不斷擦拭鏡子,永遠不會清淨。如是以煩惱心執著於改變外境,不但外境不會隨凡夫的煩惱心而轉,自心的執著反而會以煩惱心造煩惱業,進而感受苦果。相反,趣入佛門之智者,即使面對矛盾,亦反觀自過而調伏自心,哪怕擦肩而過之眾生皆視為吾母,煩惱爭端又從何而起呢?如無垢光尊者曰:“未修行自過自調伏而觀無邊淨相,以貪嗔之發心,故不入大乘法門。”此所謂慈心向眾生,所至皆和合。往昔釋迦牟尼佛於外道盛行之印度弘傳佛法,不僅未與持異見者結怨,反引導無量眾生趨入正道,正是“自淨其意”之功德。
面對現代社會與日俱增的壓力,人們往往堅信通過刻苦奮鬥即能實現人生的夢想,證明自己的價值。然細緻思維,若僅憑努力追求即能得到富貴,為何有人一生孜孜不倦勤苦追求,最終還是一貧如洗?有人呼風喚雨顯赫一時,最終卻淪為乞丐甚至階下囚?反觀自身,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亦常令我們摸不著頭腦:有時境遇好得超乎自己想像,有時卻又任憑如何努力仍一再受挫……於是人們將這一切歸結為“命運”。從古至今,無數人試圖探索“命運”背後的奧秘,有些人從生辰八字、風水星象等外境推演,似乎找到了屢試不爽之規律。然進一步思維:為何有人生辰八字好?為何有人能買到風生水起的樓盤?為何有人卻無論如何努力也只是一介白丁?故命運的奧秘唯依佛法因果之道理方能詮釋,此外再無其他答案。
回到現世,越來越多的人每逢初一、十五到寺廟燒香、拜佛,或者常年供奉財神祈禱事業興旺發達,如是行為固然為善舉。然細緻觀待,若無往昔善因,即使一生與財神同行,能否家財萬貫亦未可知。從前,有位乞丐希求擺脫貧困的命運而勤苦祈禱,終於得以面見護法神,卻始終未能如願致富。一日,他隨眾行乞歸來,護法神對他說:“今天吾已賜汝悉地。”乞丐答曰:“吾與眾同,僅得一碗薄粥而已,未見您賜之悉地。”護法神說:“汝較他人多得一塊肉,此乃吾之恩賜。汝因往昔未種善根,今生縱如何努力,吾亦難賜予汝更多財富。”
古人雲:“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此語雖然不謬,但其關鍵在於如何耕?耕何田?獲何福?凡夫未解福報真義,有者不知善行理趣(三殊勝法),縱得終失,如耕一季之福田;若往昔未行善法,僅以世間執著勤苦追求,如耕無種之田;甚至以煩惱心損毀往昔福田,則福報無從可尋,如毀將收之田。相反,趣入佛門者深知:欲廣福田憑心地。故善調自心,如法積福,少許善因即能獲福無量。
依共同見解,“福”可以理解為世間福報,“德”主要取決於煩惱業障的輕重,乃內在功德。然作為修行人,求福德應求其本,以調伏自心為要。若已調伏貪嗔癡煩惱,內心知足、調柔,此方為大福報。依無上竅訣法之不共同見解,無漏福德乃煩惱業惑消盡所呈現之清淨功德,與智慧無別。誠如古德雲:“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當自心安住於顯空無別之清明禪定,顯現即福德資糧,為色身;空性即智慧資糧,為法身。故於現前即能證得二資糧雙運之見,圓滿三身之果位。
如是可見,趣入佛門不僅能令吾等今生健康長壽、和諧安樂、衣食具足,更能令自心清淨、調柔,誠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當心之本體朗然呈現,則無有造作之恒時法喜超勝一切世間幻滅無常之享樂。
(二)趣入佛門獲得臨終自在
天下似乎無人不畏懼死亡,卻回避談論死亡。因為對於青壯年,那似乎是遙遠甚至不可能發生的事;對於老年人,則是忌諱和不吉祥的。似乎很少有人想到“面臨死亡”會是什麼樣的情景?我該怎麼辦?大概更多人是把心一橫:“咬牙挺過去!”如果死亡對於每個生命都是“一了百了”,那麼世間大約沒有什麼痛苦了。然若進一步想:“為何那麼多人臨終時痛苦地掙扎?他們當時感受到什麼?”“死了以後會怎樣?會到什麼地方?”如是思維可知死亡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也許更多人覺得人人都會面臨死亡,想那麼多幹嘛?然而不妨試想:人們耗盡畢生心血苦心經營美滿的家庭,謀求名望及房、車等一切財產,並且意願永遠掌控在自己手中。但當撒手人寰之際,不得不痛苦而無奈地放棄如是摯愛親朋、名利珍寶,孤獨地飄向莫測的未來,如是令人心碎的殘酷現實有幾人能坦然面對?有些人認為:“我這一生與人為善,肯定有‘好報’。”然細緻觀待,世間凡夫所行善法可曾如聖者般,絲毫未雜染自利之心?若希求未來福報佈施乞丐零錢或為了家人健康、事業順利而行善,如是有漏善法雖有善果,然能否因此成為臨終自在之因亦未可知。故需了知,如是自欺欺人之逃避心態如鴕鳥埋頭入沙以避命難,無有實義!
富貴事小,生死事大。若欲成為生命之主宰,坦然面對臨終,首當了知生命和輪回真相。提到輪回,有人無知地將輪回當作浪漫的事,想當然地相信自己來生還會做人,甚至延續今生愛恨情仇的故事。環顧周遭,我們不妨試想:那些可憐的流浪貓狗是哪里來的?如果知道自己在飯館親點宰殺的活魚就是自己往昔的母親,還會津津樂道魚片的美味嗎?世上沒有無根之草,吾等現今每一分心念、每一個行持,聚合起來都是導向未來之風向標。故今生擁有珍寶人身,乃無量劫行持善法所獲果報,若未善加利用,甚至恣行惡業,則臨終必將墮入惡道,感受無量諸苦,遑論自在?
縱觀世間,凡夫未解生命實相,將有限的生命投入無限的名利追逐之中,即使功成名就,圓滿財富、事業、家庭等諸多快樂,仍難逃時光之輪,明眸皓齒轉眼即成皓首蒼顏,面對無常逼迫,頓時內心茫然,一生辛勞,究竟為何?眼看脆弱生命如風中之燭,憑何抵擋業風之迅猛?
無上佛陀洞徹生命真諦,諸多高僧大德亦圓滿實證此義,我等趣入佛門者依前輩之足跡,勢必自在面對臨終,超越輪回羈絆。往昔我家鄉有位年長的僧人一直在山中修行,家人探望他時,發現他的鞋底破了一個洞,意欲為其補綴,然其執意不肯。一日,家人告知他:另一位在山上修行的僧人圓寂了,他歎口氣說:“唉,我原來準備三天后‘走’,故未讓你等補鞋。若我與他相繼離世,勢必令鄉人過度悲痛,我權且再住世三年吧。”隨即將鞋交予家人縫補。三年後,老和尚安然圓寂,臨終示現殊勝的成就徵象。
我家鄉還有一位名為阿克旺堆的僧人,某日囑咐家人送兩袋糌粑至自己閉關茅棚,並待一個月後再來探望。家人如是照辦,卻不解其意。一個月後,家人來到茅棚,發現尊者端坐坐墊之上,以七支坐法趣入涅槃。尊者房內空無一物,全部物品已移至另室,兩袋糌粑亦已上供下施。根據尊者標注的日曆推算,當天距尊者圓寂正好七天。如是依靠精進修持正法而獲臨終自在者屢見不鮮,故依此足跡亦能令我等臨終自在,生死無懼。
(三)趣入佛門獲得永恆幸福
幾乎每人都有過噩夢的經歷,如是可怖的夢境皆來源於往昔之習氣,漫長的來生旅途與夢境極為相似。現世中凡夫執著如幻外境,隨得失起落而乍喜又憂,來世更如飄落之羽毛無法自主,唯隨業風流轉,生生世世輾轉漂泊於輪回,感受無量諸苦。因此是永離苦難獲得恒久幸福?還是重享人天安樂?甚至不幸墮入惡趣感受無量痛苦?一切取決於我們今生所造之業,以及修行佛法所得之功德。
趣入佛門者雖置身於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然因善調自心之故,了知一切恩怨得失、生滅起伏皆虛幻無實,故不為煩惱所縛,進而實證心之本體,不僅夢中自主,未來亦能依靠修證之力呈現永恆安樂之境。如前所述,諸多信眾皆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為修學佛法之目的,並將極樂世界理解為死後往生的一個實有地點,如是見解雖有一定道理,然未免與了義理趣相去甚遠。須知,極樂世界總分為顯現極樂世界、功德極樂世界和自性極樂世界。當內心清淨證得自性極樂世界時,顯現極樂世界和功德極樂世界自然呈現。此即我等通常所言之功德——信心和慈悲心的意義。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意為一心向善者,西方極樂世界即在眼前;一心向惡者,西方極樂世界遠在天邊。)故我等應精進調心,進而生生世世獲得西方極樂世界之大自在境界。
二、利他
誠如無垢光尊者於《究竟勝義之教言——精要明鏡》中曰:“三界六趣之有情無一未曾做過自己父母,若未以相續大悲菩提心而發清淨誓願,則不能開啟利他寶藏之門。”
以共同見解而言,遍虛空際一切有情無一未曾做過我等父母,並且無不與現世父母一樣,于我等具生養之大恩。然因無明遮障而造無邊罪業,至今尚流轉於輪回深淵,無依無怙,遍曆種種難忍之痛苦。“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對於此等可憐之父母眾生,我們何忍袖手旁觀?故當生起“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之悲心弘願,以天下眾生之安樂為己任,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依三寶之大悲甘露,將眾生置於暫時乃至究竟的安樂之地。
菩提心乃趣入佛門之根本,其要義為調伏內心。若未調伏貪嗔癡煩惱,即使行持善法,亦無法利他,甚至連自利亦不可得;而一旦降伏貪嗔癡煩惱,雖未刻意利他,然因調伏煩惱之故,身不造殺盜等惡業,且常助人為樂;語無惡口兩舌等,且語出和雅妙音;意無惡念,常懷善願悲心,且具出世間之智慧。三門具此等功德,自然逢緣善對,欲不利人亦不可得。故調心乃實踐菩提心之根本,行者勿捨本逐末向外探求。
許多人在憐憫面臨殺身之禍或者食不果腹之眾生而隨自力放生、佈施等時,懷有“我在利他”之心態。然細緻觀待,吾雖以微力施予救護,但吾等能生起慈悲心等善法而趨向解脫道,皆為如是所施之眾生所賜,故彼等應為吾等感恩之對境。若趣入佛門者具備如是見解,便能以更加廣大平等之慈悲心利益眾生。以不共同見解而論,圓滿證悟者由於已超越時空及思維造作之一切戲論,故恒時無勤任運顯現廣大利生事業。
複需了知,佛法並非高高在上之宗教,也非為寺廟莊嚴的建築、興盛的香火及華麗的袈裟等等形象;修行者也並非不苟言笑、與世隔絕、不通達人情世故的怪人;修行的過程雖然亦有苦行,然真正的挑戰在於戰勝自心的煩惱。佛法與生活原本一如,以佛法的智慧觀待他人,則一團和氣;面對逆境,則無有恐怖;面對未來,則充滿自信。如是面對生活,自心不為其束縛,此乃佛教最高之境界。因此,趣入佛門是令自他今生、臨終、未來生活更加幸福、和樂、健康的無上法寶。誠如我等傳承祖師堪布昂瓊於自傳中曰:“世間俗人皆以快樂開幕,以痛苦告終。唯修行人以痛苦開始,以快樂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