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02 20:29:07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02 20:26:08   編輯部 報導

法華經》信仰在隋唐時代,不管是在僧團寺院,或是在世俗社會中,都是相當堅實且深獲人心的,當時的注疏與講經文就是時人詮釋經典內涵,宣講傳授的重要作品與珍貴記錄,然而這兩種詮釋作品,在詮釋方式、字句語法、內容、形式、修辭風格上都有相當的差異,而這些差異現象值得進一步的深究與了解。因此筆者擬運用歷史敘事、文獻資料整理、分析、歸納、比較等研究方法,探討〈法華經講經文〉與《法華經》注疏在詮釋方式、形式、內容、修辭等方面的差異。


《法華經》是極為重要的大乘經典,自來有「經中之王」的美譽,因此自南北朝譯介以來,注疏不歇,梁‧法雲《法華經義記》、 隋‧智顗《妙法蓮華經文句》、隋‧吉藏 《法華義疏》、唐‧窺基 《妙法蓮華經玄贊》、唐‧湛然《妙法蓮華經文句記》,都是極有分量的經疏;而在敦煌地區所發現的〈法華經講經文〉,則為唐代的俗講活動留下珍貴的記錄。


〈法華經講經文〉和經疏在講經活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只是講經文的宣講對象是一般平民俗眾,而經疏多是佛教僧團,由於宣講對象的不同,二者也就呈現多面向的差異,在詮釋方式上,〈法華經講經文〉強調想像、美感,訴諸感官意象,重視情感的渲染,以感動人心,強化信仰,具有「驚四筵」的特色;經疏強調理性思辯,闡揚抽象的義理,具有「適獨坐」的特色。在形式上,〈法華經講經文〉散韻結合,組織形式多樣;經疏純用散體,以結構分析、問答方式、獨言議論等方式組織成篇。在內容上,〈法華經講經文〉以人間佛教的精神,不論詮解經文,或宣揚佛教思想,指導信眾的宗教行為,都傳達了它的實踐性格;經疏以經文為主體對象,詮解義理,透顯意蘊,它重視的是概念的知解。在修辭上,〈法華經講經文〉不但要在「心」上求知解,而且要在「情」上有所感受,運用多樣而頻繁的積極修辭,形成口語化、生動化的語言風格;經疏重在「意」的概念知解上,採消極修辭的方式,行文淺近明白,表達流利順暢,條理脈絡清楚,形成淺白暢達的語言風格。


法華經講經文〉以一種入世的、現實的、生活化的說法方式,訴諸社會的現實生活經驗,希望能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與信仰,它的目的在「信」與「行」,也就是信仰與實踐;《法華經》注疏強調佛理的深化探討,務使僧眾在奧妙的佛理上有所精進、啟發與了解,它的目的是在「解」與「悟」。二者路線不同,各自發展,各自成就佛法的深化與普及化。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92/碩士/研究生:徐孟志  指導教授:羅宗濤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法華經》的成立

布施浩岳的三類說.田村芳朗的三類說

《法華經》的漢譯本及注疏

《法華經》梵文原本.《法華經》漢譯本.《法華經》注疏

俗講制度的形成和興盛與〈法華經講經文

〈法華經講經文〉與經疏的詮釋方式及比較

詮釋的意義

〈妙法蓮華經講經文(一)〉與經疏的詮釋方式

〈法華經講經文〉與經疏的詮釋比較

詮釋方式的比較:意象傳達與邏輯分析

詮釋效用性的比較:驚四筵與適獨坐

〈法華經講經文〉與經疏之形式比較

經疏結構的組成形式

〈法華經講經文〉與經疏之內容比較

宣揚佛教思想

業與輪迴.無常.眾生皆有佛性.慈悲. 淨土

指導宗教實踐

聽經. 念佛. 禮佛.供養.參禪、結社、持戒、遊寺、持齋

經文義理詮解:重分析與歸納

 義理詮解的差異:開放性與封閉性

宣揚佛教思想的差異

重實踐與重知解的差異

講經文重實踐.經疏重知解

〈法華經講經文〉與經疏之修辭比較

參考書目舉要:
一、 古籍
《周易》 十三經注疏本 經部易類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86、8
《孝經》 十三經注疏本 經部孝經類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86、8
東漢班固 撰 清 王先謙補注 《漢書補注》 史部正史類 台北:藝文印書館
東漢許慎 撰 清 段玉裁 注 《說文解字注》 經部小學類 台北:黎明文化 民87
漢 王符 撰 清 汪繼培 箋 《潛夫論箋》 子部儒家類 台北:漢京文化 民73、5
晉 陸機 撰 張少康 集釋 《文賦集釋》 台北:漢京文化 民76、2
晉 陳壽 撰 盧弼 集解 《三國志集解》 史部正史類 台北:藝文印書館
宋 范曄 撰 清 王先謙 集解 《後漢書集解》 史部正史類 台北:藝文印書館
梁 蕭統 撰 《昭明文選》 集部別集類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72、6
梁 劉勰 撰 《文心雕龍》 集部詩文評類 台北:臺灣開明書店 民74、10
唐 魏徵等撰 《隋書》 史部正史類 台北:藝文印書館
唐 段成式撰 《酉陽雜俎》續集 文淵閣四庫全書 子部小說家類 第1047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
唐 元稹 撰 《元氏長慶集》 文淵閣四庫全書 集部別集類 第1079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
唐 趙璘 撰 《因話錄》 文淵閣四庫全書 子部小說家類 第1035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
唐 段安節 撰 《樂府雜錄》 文淵閣四庫全書 子部藝術類 第839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
五代 王定保 撰 《唐摭言》 文淵閣四庫全書 子部小說家類 第1035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
宋 宋敏求 編 《唐大詔令集》 文淵閣四庫全書 史部詔令奏議類 第426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
宋 司馬光 撰 《資治通鑑》 文淵閣四庫全書 史部編年類 第309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
宋 李昉 撰 《太平廣記》 文淵閣四庫全書 子部小說家類 第1043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
宋 陳彭年等重修 《宋本廣韻》 經部小學類 台北:黎明文化 民76、11
宋 朱熹 集注 《四書章句集注》 經部四書類 台北:大安出版社 民75、4
清聖祖 敕編 《全唐詩》 文淵閣四庫全書 集部總集類
台北:商務印書館
清 章學誠 撰 葉瑛 校注 《文史通義校注》 台北:漢京文化 民75、9
二、佛典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妙法法華經》 大正藏 第九卷
隋 闍那崛多、達摩笈多 譯 《添品妙法蓮華經》 大正藏 第九卷
婆藪槃豆 釋 後魏 菩提留支共曇林等 譯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大正藏 第二十六卷
梁 法雲 撰 《法華義記》 大正藏 第三十三卷
隋 智顗 撰 《法華玄義》 大正藏 第三十三卷
隋 智顗 撰 《妙法蓮華經文句》 大正藏 第三十四卷
隋 吉藏 撰 《法華義疏》 大正藏 第三十四卷
唐 窺基 撰 《法華玄贊》 大正藏 第三十四卷
唐 湛然 述 《法華文句記》 大正藏 第三十四卷
宋 元照 撰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 大正藏 第四十卷
唐 智昇 撰 《集諸經禮懺儀》 大正藏 第四十七卷
隋 費長房 撰 《歷代三寶紀》 大正藏 第四十九卷
宋 志磬 撰 《佛祖統記》 大正藏 第四十九卷
元 念常 集 《佛祖歷代通載》 大正藏 第四十九卷
梁 慧皎 撰 《高僧傳》 大正藏 第五十卷
唐 釋道宣 撰 《續高僧傳》 大正藏 第五十卷
宋 贊寧 撰 《宋高僧傳》 大正藏 第五十卷
梁 僧祐 撰 《出三藏記集》 大正藏 第五十五卷
唐 智昇 撰 《開元釋教錄》 大正藏 第五十五卷
日本 圓珍 撰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記》 大正藏 第五十六卷
釋宗密 撰 《圓覺經大疏鈔》 續藏經 第十四冊
劉宋 竺道生 撰 《妙法蓮華經疏》 續藏經 第一五0冊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維摩詰所說經》 台北:新文豐 1998、7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維摩詰所說經註》 台北:新文豐 民82
梁 僧祐 譯 《弘明集》 台北:新文豐 民90、7。
唐 玄奘 譯 《說無垢稱經》 台北:新文豐 民82
唐 釋道宣 撰 《廣弘明集》 台北:新文豐 民75、10
湯用彤 點校 《校點高僧傳》 台北:佛光 民90
三、今著
邵紅 著 《敦煌石室講經文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民59、12
郭紹虞 著 《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明倫書局 民63、4
《文筆考》 台北:世界書局 民68、7
《中國近代文學論著精選》 台北:華正書局 民71、6
林聰明 著 《敦煌俗文學研究》 台北:東吳大學 民73、7
《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上) 台北:華正書局 民73、8
王文顏 著 《佛典翻譯之研究》 台北:天華出版社 民73、12
周紹良、白化文 編 《敦煌變文論文錄》 台北:明文書局 民74、1
羅宗濤 等撰 《中國詩歌研究》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民74、6
黃永武 著 《詩與美》 台北:洪範書店 民76、12
丁福保 箋註 《六祖壇經箋註》 台北:天華出版社 民78
錢穆 著 《莊子纂箋》 台北:東大圖書 民78、4
李元洛 著 《詩美學》 台北:東大圖書 民79、2
黃慶萱 著 《修辭學》 台北:三民書局 民79、3
沈謙 著 《修辭方法析論》 台北:宏翰文化 民81、3
張鴻勳 著 《敦煌說唱文學概論》 台北:新文豐 民82
呂澂 著 《印度佛教史略》 台北:新文豐 民83
印順 著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發展》 台北:正聞出版社 民83、7
曲金良 著 《敦煌佛教文學研究》 台北:文津 民84
王夢鷗 著 《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 台北:時報文化 1995
林尹 著 林炯陽 注釋 《中國聲韻學通論》 台北:黎明文化 民85、9
黃征、張涌泉 校注 《敦煌變文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7
顧偉康 著 《禪淨合一流略》 台北:東大圖書 民86、11
歐麗娟 著 《杜詩意象論》 台北:里仁書局 民86、12
陳望道 著 《修辭學發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12
羅宗濤 著 《敦煌講經變文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羅宗濤 撰 《敦煌變文》 台北:時報文化 1998、8
方廣錩 著 《敦煌學佛教學論叢》 香港:中國佛教文化 1998、8
金榮華等八人合著 《中國文學史初稿》 台北:福記文化 民87、10
鄭振鐸先生 著 《中國俗文學史》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
傅偉勳 著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 台北:東大圖書 民88、5
杜維運 撰 《史學方法論》 台北:三民書局 民88、9
鄭明娳 著 《現代散文構成論》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0、4
劉進寶 著 《藏經洞之謎》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0、6
沈謙 著 《修辭學》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民89、7
高柏園 著 《禪學與中國佛學》 台北:里仁書局 民90、3
湯用彤 著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台北:佛光 民90、4
向達 著 《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6
蔣禮鴻 著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8
趙滋蕃 著 《文學原理》 台北:東大 民90、10
太虛大師 著 《法華經教釋》 台北:佛光出版社 2002
郭鋒 著 《唐史與敦煌文獻論稿》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10
洪漢鼎 著 《詮釋學史》 台北:桂冠 民91
聖嚴法師 著 《絕妙說法》 台北:法鼓文化 2003、2
朱光潛 撰 《文藝心理學》 台北:項淵文化 2003、5
四、外文資料
日本 平野顯照 著 張桐生譯 《唐代的文學與佛教》 台北:業強 1987、5
日本 田村芳朗、梅原猛 著 釋慧嶽 譯 《天台思想》 台北:華宇出版社 1987、9
日本 鎌田茂雄 著 關世謙譯 《中國佛教史》 台北:新文豐 民80
美國 帕瑪(Richard E. Palmer) 著 嚴平譯 《詮釋學》台北:桂冠 1992
法國 謝和耐 著 耿昇譯《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 台北:商鼎文化 1993
日本 河村孝照 著 《法華經概說》 台北:新文豐 民83
日本 中村元 著 江支地 譯《慈悲》 台北:東大圖書 民86、9
日本 圓仁 撰 潘平 釋譯 《入唐求法巡禮記》 台北:佛光 1998、2
美國 史坦利‧外因斯坦(Stanley Weinstein 1929~)著 釋依法 譯 《唐代佛教》
台北:佛光 1999
日本 野上俊靜等 著 釋聖嚴 譯 《中國佛教史概說》 台北:商務印書館 2000、11
美國 羅伯特‧休斯(Robert Scholes)著 劉豫 譯 《文學結構主義》
台北:桂冠圖書 2001、1
日本 森下大圓 著 星雲大師 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 台北:佛光 2002、7
日本 佐佐木現順 著 周柔含 譯 《業的思想》 台北:東大圖書 2003、2
五、學位論文
黃香蘭 撰 《法華經的研究》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民79
高逸華 撰 《唐代佛教寺院功能之探討》 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民85
楊雅惠 撰 《敦煌本維摩詰經講經文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民86
李思慧 撰 《敦煌佛教講經文及其文學表現研究》 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民88
六、期刊
羅宗濤 撰 〈賢愚經與祇園因由記、降魔變文之比較研究〉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 靜宜文理學院: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 聯經出版 民70
周丕顯 撰 〈敦煌佛經略考〉 《敦煌學叢刊》 第二期 1987
羅宗濤 撰 〈佛經注疏與講經文之比較研究〉
《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 民78、6
淨心 撰 〈妙法蓮花經啟蒙(一)〉 《中國佛教》 44卷 9期 2000
高振農 撰 〈《法華經》在中國的流傳概述〉《香港佛教》 473期 1999、10
楊富學 撰 〈論所謂的「喀什本」梵文《法華經》寫卷〉
《中華佛學學報》 第七期 民83、7
顏尚文 撰 〈法華思想與佛教社區共同體─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碑〉為例〉
《中華佛學學報》 第十期 民86
陳祚龍 撰 〈唐代敦煌佛寺講經之真象〉 《大陸雜誌》第八十六卷 第六期 1993
王晴慧 〈淺析六朝漢譯佛典與偈頌之文學特色──以經藏偈頌為主〉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第六期 2001
林聰明 撰 〈俗講與講經文〉 《中華文化學報》 第二輯 民84
羅宗濤 撰 〈敦煌講經變文「古吟上下」探原〉
政大《漢學研究》第四卷 第二期 民75、12
七、工具書
《佛光大辭典》 台北:佛光出版社 1989、2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