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30 17:31:02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30 17:26:57   編輯部 報導

<賢愚經>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賢愚經》中蘊涵豐富的研究材料,除了文學研究的價值外,與石窟壁畫的關係更為密切,也可作為研究佛教思想的重要參考,更是一部值得深入探討的佛典。


首先,《賢愚經》是由曇學等八位僧人,遊歷西域時參加般遮于瑟大會聽講的筆記,於高昌輯譯成書,再帶回涼州由慧朗命名。這種沒有依據梵文本翻譯,而是匯集西域流行故事編纂而成的經典,為漢譯佛典另闢一條門徑,同時也是佛經在中國本土結集的重要例證之一。


就經典的流通性來說,《賢愚經》所載的故事廣受一般群眾的歡迎,所以除漢文本外,亦先後被譯成藏文、蒙古文、德文、英文等不同的版本,在許多地區流通。此外,在敦煌藏經洞發現不少《賢愚經》的寫經題記和抄本,還有依《賢愚經》故事為題材所繪製的壁畫,以及改寫而成的變文。由此可見本經廣受歡迎的程度。


其次,隨著《賢愚經》的流傳,在文學及藝術創作方面,產生莫大的啟迪作用。例如《賢愚經》中情節曲折、設想奇詭的故事題材,為變文、小說、戲劇等方面,提供不少創作的新題材。延伸到壁畫藝術上,在新疆石窟中有不少故事畫可與《賢愚經》相對應,更豐富了莫高窟壁畫題材的創作空間。由此可知,《賢愚經》在西域與中原佛教藝術文化的交流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另外,於晚唐、五代時期,《賢愚經》的故事題材成為俗講內容之一,無形中將經文、文學和壁畫緊密結合在一起,除了印證《賢愚經》與中國文學和敦煌壁畫的密切關係外,更可進一步考察當時民間佛教信仰的社會背景,亦可作為研究敦煌佛教發展的重要參考。


然而綜觀前賢對《賢愚經》的研究,在經典方面,著重在藏文本而非漢譯本;在文學方面,則以對變文的影響為主;在壁畫方面,多針對某一壁畫或個別窟號作探討。尚未能結合《賢愚經》與文學及壁畫三方面作全面性探討,實無法看出這部經的價值所在,於是引發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所以本論文則針對《賢愚經》中六十九則故事,進行比較全面而有系統性的整理與論述。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首先運用文獻整理法,分別在第二章《賢愚經》概述中,探討《賢愚經》的傳譯過程、成書年代,又從現存敦煌寫卷中,考察《賢愚經》傳入敦煌的年代和流傳的情形,藉以凸顯本經的特質及廣大的影響力。然後從歷代佛典目錄,考察《賢愚經》的定位、卷數演變的情形。


第三章,從《賢愚經》故事內容的主旨加以分類,並析論其主題特色和思想內涵。

第四章,另從十二分教的佛經分類方式,將本經的故事內容依本生、因緣、譬喻等不同的類型加以區分,並探討其不同的故事結構形式。

第五章,利用比較分析與統計法,將《大正藏》中與本經故事有關的經典做地毯式的蒐集,並加以對照比較,再做分析歸納及探討彼此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第六章,分別從佛教文學和故事學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一方面探討經典中譬喻文學的特色,一方面從敦煌變文、小說、戲劇和民間故事等文學作品中,論證本經的故事內容,於不同時期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第七章,從圖像學的角度,分別對新疆與敦煌石窟中的《賢愚經》故事畫加以考訂與整理,再根據經文與壁畫內容相互對照進行研究,不但可為本經故事找到來源,亦可發現敦煌莫高窟各時期所展現的不同風貌。接著更進一步比較兩地石窟在藝術風格表現上的差異,從中可發現由西域化轉變到中國本土化的歷程。


一、就經典本身而言
(一)更正經錄記載的錯誤
又本經所集為曇學等人到于闐聽講的筆錄,並沒有《賢愚經》的梵文本流傳於世。所以《長房錄》等云:「於于闐得此經梵本」等說法也是不正確的。,而譯經地點的錯誤也是同樣的情形。


(二)缺乏成經時間的實證
有關《賢愚經》的集成時間,國內外學者歷來有不同的見解,約可分為主張「公元445年」及「公元435年」兩種,這兩種主張皆言之有理,目前尚無進一步資料可作正確論定。基本上,我覺得僧祐在〈賢愚經記〉所載「至高昌乃『集』為一部」與「元嘉二十二年,歲在乙酉,始『集』此經」,這兩個「結集」的時間應有不同,也就是從涼州出發到于闐收集材料並翻譯,再將筆錄攜回高昌做整理,等到定稿後由釋慧朗命名為《賢愚經》的時間,可能不是短短一年即可完成。


(三)流傳地域廣闊且長遠
經由《賢愚經》在敦煌、中原、西藏、蒙古、德國及英國等地流傳的情形,可以看出本經傳播地域之廣,這些譯本皆可映證本經廣大的影響力。


(四)呈現內容的豐富多樣
本文依故事主旨,分為「業報」和「教化」兩類,藉以闡揚善惡業報及佛陀教化眾生的內容。又從佛教文學的立場,分析本經故事類型與結構形式,發現《賢愚經》故事以本生、因緣為主,但皆被當作例證譬喻之用,其中以業報因緣為最多,而單純譬喻最少,而故事結構的形式繁複多樣,而以「說因緣」及「舉譬喻」組成的複合型居多。


二、與相關佛典的比較

(一)釐清《賢愚經》故事與相關佛典之關係
經過第五章將相關經文內容比對之後,可發現與本經有關的漢譯佛典,或內容相近、或主題相同、或情節發展相似者,共有四十五種之多,其中尤其和《撰集百緣經》的關係最為密切。


就故事內容而言,與其他經典有關者計有五十二品,這些相關經典都有共同的來源,不過因編纂者的不同,或旨趣不一,或表現形式各異,而呈現多種不同的風貌。因此同樣的故事題材,或因當時講經法師的演說方式,或被曇學、威德對原故事作了刪節、擴充或修飾,於是在《賢愚經》中便以不同的面貌展現出來。


(二)可作繪製壁畫所據經典之判別
有些壁畫的故事題材,因涉及多部內容相關的經典,較難判斷所繪壁畫內容之依據。經由經文比對的結果,再對照壁畫的主要情節,即可判定壁畫是否根據《賢愚經》而繪。


(三)提供本經影響中國文學之證據
相關經典的比較結果,更可以為《賢愚經》的故事情節,影響中國文學的創作,提供具體而直接的明證。以小說為例,只有《賢愚經》對頂生王登上三十三天的情節,有精彩詳盡的鋪陳,其它經典大多簡單描述頂生王欲奪帝釋地位的念頭而已,所以《西遊記》中大鬧天宮情節,應是出自本經第六四則〈頂生王緣品〉。


三、就文學方面而言

(一)凸顯佛典文學的特色
撇開經典說教的部份,《賢愚經》本身就是一部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就佛典文學而言,《賢愚經》包含本生、因緣、譬喻故事內容,即兼備了贊佛文學、因緣文學與譬喻文學的特色。再以譬喻文學的觀點,從修辭學的角度切入,說明譬喻手法在《賢愚經》中的運用。可見在佛教普及化的過程中,《賢愚經》這類通俗教化的經典,為了適應廣大信眾的需求,不再採用高深的佛教義理傳教,而是以說故事的譬喻方式來宣說佛理。


(二)豐富中國文學的內容
在敦煌變文、小說、戲劇和民間故事等文學作品中,許多故事的取材或情節的運用皆源於本經,或加以演變而來。可見《賢愚經》在佛典傳譯過程中,扮演印度故事中國化的橋樑與媒介。


四、就壁畫方面而言
(一)應證本經內容源自於西域
從現存新疆石窟中,大量壁畫題材能與《賢愚經》故事相對應,這些本緣故事畫與當時西域流傳的經典有密切的關係。這類出現於四、五世紀的藝術作品,除可反映當時西域佛教所宣傳的內容外,與本經故事的來源可能相同。


(二)從觀像轉變為與俗講結合
在敦煌石窟中的《賢愚經》壁畫約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從北朝到隋唐初年約二百年間,以觀像修禪為主的本緣故事畫,主要在闡揚百對佛法虔誠的追求;其二是到了晚唐、五代、北宋初年的二百多年間,以整部經為繪畫題材的《賢愚經變》,壁畫內容將《賢愚經》與〈勞度差鬥聖變〉和變文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俗講的內容之一。


(三)從西域到中原的轉化歷程
將新疆與敦煌的壁畫內容比對之後,除呈現兩地不同的藝術風格外,更可提供本經由西域向中原傳播的證據,和發現敦煌故事畫從承襲西域風格到逐漸漢化的轉變軌跡,如此更可說明兩地石窟藝術的因緣關係,以及西域佛教對中原文化的影響。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89/博士/梁麗玲  指導教授:謝海平;鄭阿財  全文影像全文影像瀏覽

關鍵詞:賢愚經 ; 佛教文學 ; 敦煌寫經 ; 敦煌壁畫 ; 石窟藝術 ; 佛經故事

目次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前賢研究成果綜述
第三節研究材料與方法
第二章《賢愚經》概述
第一節編譯者
第二節卷帙品第
第三節成書過程、年代及流傳情形
第四節歷代經錄對《賢愚經》的定位
第五節現存版本概況
第三章《賢愚經》內容探析
第一節故事宗旨
第二節思想內涵
第三節強調主題
第四章《賢愚經》之故事類型與文學技巧
第一節因緣、譬喻、本生的關係與界說
第二節《賢愚經》故事分類
第三節《賢愚經》故事結構
第四節《賢愚經》修辭技巧
第五章《賢愚經》故事與相關佛教故事之比較
第一節主題、情節皆相同,內容稍作改變者
第二節主題、情節相同,但內容不同者
第三節主題不同,但內容和情節相近者
第四節部份情節相同者
第五節題材相似,但故事內容、情節發展皆不相同者
第六節小結
第六章《賢愚經》與中國文學之關係
第一節敦煌變文方面
第二節小說方面
第三節戲劇方面
第四節民間故事方面
第七章《賢愚經》與中國石窟藝術
第一節新疆石窟中的《賢愚經》壁畫
第二節敦煌石窟中的《賢愚經》壁畫
第三節新疆與敦煌石窟《賢愚經》故事畫之比較
第八章結論
附圖
主要參考書目

主要參考書目
一、藏經類及目錄
大正新修大藏經正編五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後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失譯別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西晉 白法祖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失譯增一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吳 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大正藏第三冊
唐 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第三冊
宋 紹德慧詢譯菩薩本生鬘經大正藏第三冊
西晉 竺法護譯生經大正藏第三冊
隋 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大正藏第三冊
失譯大方便佛報恩經大正藏第三冊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佛說大意經大正藏第三冊
馬鳴菩薩造佛所行讚大正藏第四冊
後漢 康孟詳譯賢愚經大正藏第四冊
吳 支謙撰集百緣經大正藏第四冊
後秦 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大正藏第四冊
元魏 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藏第四冊
後漢 失譯雜譬喻經大正藏第四冊
後漢 支婁迦讖譯雜譬喻經大正藏第四冊
姚秦 鳩摩羅什譯眾經撰雜譬喻經 道略集大正藏第四冊
蕭齊 求那毘地譯僧伽斯那撰百喻經大正藏第四冊
西晉 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大正藏第四冊
唐 義淨譯佛說譬喻經大正藏第四冊
姚秦 竺佛念譯出曜經大正藏第四冊
唐 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大正藏第二三冊
唐 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大正藏第二三冊
唐 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大正藏第二三冊
唐 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事大正藏第二三冊
唐 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大正藏第二四冊
唐 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藏第二四冊
唐 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正藏第二四冊
後秦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五冊
隋 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大正藏第四九冊
元魏 吉迦夜共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大正藏第五十冊
梁 慧皎高僧傳大正藏第五十冊
唐 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第五十冊
唐 玄奘譯.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五十冊
梁 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五二冊
唐 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第五二冊
唐 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五三冊
經律異相大正藏第五三冊
梁 僧佑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五五冊
隋 法經等撰眾經目錄大正藏第五五冊
隋 彥琮撰眾經目錄大正藏第五五冊
唐 道宣大唐內典錄大正藏第五五冊
唐 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五五冊
高麗大藏經高麗大藏經賢愚經解題第二九冊第三十冊
新編卍字正藏賢愚經第二十冊
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賢愚經第一○五冊第一○六冊
磧砂藏第二七冊
法寶總目錄第一至三冊
敦煌大藏經第六三冊
二、中文專書及論著
(唐)玄奘述、辯機撰,近人季羨林校注1987,《大唐西域記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唐)張讀編.近人張永欽、侯志明點校1983,古小說叢刊《宣室志》,北京:中華書局
(宋)李昉《太平廣記》(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
(清)杜鄉漁隱1970,《野叟閒談》,台北:廣文書局
丁乃通著、孟慧英、董曉萍、李揚譯1983,《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丁敏1996,《佛教譬喻文學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
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1983,《佛教經典總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3,《俗語佛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2,《國外學者看中國文學》,中央文物供應社
方立天1988,《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方廣錩1989,《佛教典籍百問》,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1,《佛教大藏經史(8─10世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方廣錩 等1989,《佛經中的民間故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文顏1984,《佛典漢譯之研究》,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
王邦維選譯1985,《佛經故事選》,重慶出版社
王堯譯1980,《藏劇故事劇》,西藏人民出版社
王曉平1990,《佛典‧志怪‧物語》,江西人民出版社
王樹英等譯1984,《印度民間故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1990,《中國佛教文學》,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弘學編著1999,《佛教圖像說》,成都:巴蜀書社
石錦元1990,《芝麻官斷案故事》,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印順導師1987,《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91,《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初期大乘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成佛之道(增注本)》,台北:正聞出版社
朱慶之1992,《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江藍生1988,《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語文出版社
羽溪了諦著、賀昌群譯1999,《西域之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澂1991,《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齊魯書社
宋新民1981,《變文因緣類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李明權1990,《佛學典故匯釋》,浙江古籍出版社
李美煌1992,《六度集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論文
李翼、王堯1958,《蒙藏民間故事》,香港:今代圖書公司
杜斗城1998,《北涼佛教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季羨林1982,《中印文化關係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91,《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江西人民出版社
金榮華1997,《民間故事論集》,台北:三民書局
俞理明1993,《佛經文獻語言》,巴蜀書社
柳無忌1986,《印度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祈連休、蕭利1992,《中國傳說故事大辭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范祥雍1978,《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郁龍余1987,《中印文學關係源流》,湖南文藝出版社
夏丏尊(據日版重譯)1987,《小部經典─本生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孫昌武1988,《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中國佛教文化序說》,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馬焯榮1991,《中西宗教與文學》,岳麓出版社
高田修著.高橋宣治、楊美莉合譯1985,《佛像的起源》(上、下),台北:華宇出版社
常任俠1987,《佛經文學故事選》,台北:木鐸出版社
張曼濤主編1978,《佛教與中國文化》,大乘佛教出版社
張瑞芬1995,《佛教因緣文學與中國古典小說》,東吳大學博士論文
曹仕邦1992.07,〈《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十一探〉,《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
梁啟超1989,《佛學研究十八篇》,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梁曉虹1993,〈佛典的譬喻〉,《文化知識》1月號1994,《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匯的發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郭良鋆、黃寶生編譯1987,《佛本生故事選》,台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竺同 〈漢魏六朝之外來譬喻文學〉,《語言文學專刊》第2卷第1期,廣東中山大學,頁48。
陳垣1964,《釋氏疑年錄》,北京:中華書局
湯用彤1987,《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駱駝出版社
黃慶萱1989,《修辭學》,台北:三民出版社
慈怡主編1987,《佛教史年表》,台北:佛光出版社
演培法師1990,《佛教的緣起觀》,天華出版公司
裴普賢1968,《中印文學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景深1980,《中國小說叢考》,齊魯書社
趙樸初、任繼愈等1988,《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
劉守華1984,《民間故事的比較研究》,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故事學綱要》,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蔣述卓1990,《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2,〈《經律異相》對梁陳隋唐小說的影響〉,《學士》卷二,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頁45
蔡運辰編著1983,《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糜文開1970,《印度文學欣賞》,台北:三民書局
魏承恩1991,《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釋永祥1990,《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台北:佛光出版社
釋依淳1987,《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台北:佛光出版社
釋道安1978,《中國大藏經翻譯刻印史》,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
鐮田茂雄著、關世謙譯1985,《中國佛教通史》第1卷,台北:佛光出版社1986,《中國佛教通史》第2卷,台北:佛光出版社1986,《中國佛教通史》第3卷,台北:佛光出版社1991,《中國佛教通史》第4卷,獅子吼雜誌社印行
三、敦煌、西域文獻及論著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敦煌學研究小組撰1993,《倫敦藏敦煌漢文卷子目錄提要》,台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1988,《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4‧敦煌壁畫》(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5‧敦煌壁畫》(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6‧新疆石窟壁畫的龜茲風格》,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1995,《中國新疆壁畫全集1-3克孜爾石窟》(中國美術分類全集),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5,《中國新疆壁畫全集4庫木吐拉》(中國美術分類全集),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5,《中國新疆壁畫全集5森木賽姆、克孜爾朵哈》(中國美術分類全集),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5,《中國新疆壁畫全集6吐峪溝、柏孜克里克》(中國美術分類全集),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王重民、劉銘恕1985,《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王重民主編1984,《敦煌變文集》(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王堯1992.04,〈敦煌本藏文《賢愚經》及譯者考述〉,《九州學刊》4卷4期,頁97-1071999,《法藏敦煌藏文文獻解題目錄》,北京:民族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編1987,《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4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5輯,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北京大學藏敦煌文獻》(1-2),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正美 1988,〈再談宿白的涼州模式〉,《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頁14-151990,〈再談宿白的涼州模式〉,《1987年敦煌石窟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石窟藝術編),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頁85-116
史葦湘1981,〈關於《醜女變文》故事(附波斯匿王醜女緣品)〉,《陽關》1981年第2期1980.02,〈微妙比丘尼變初探〉,《敦煌學輯刊》第1輯,頁69-73
曲金良1995,《敦煌佛教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余太山1996,《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吳濤1993,〈略述森木塞姆石窟的洞窟形制、壁畫題材與布局〉,《西域研究》第2期,頁71-80
李世英1991,〈論唐五代的佛教講唱文學〉,《蘭州大學學報》第2期
李永寧、蔡偉堂1990,〈《降魔變文》與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鬥勝變」〉,《1987年敦煌石窟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石窟藝術編),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頁165-233
李明偉1990,〈莫高窟和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絲路貿易〉,《1987年敦煌石窟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石窟藝術編),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頁414-431
周一良〈敦煌壁畫與佛經〉,《文物參考資料》第2卷4期
周紹良1955,《敦煌變文彙錄》,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紹良、白化文1982,《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菁葆1991.06,〈龜茲石窟壁畫中的題材與內容〉,《西域研究》第2期,頁111-1201998,《絲綢之路藝術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
周菁葆、邱陵1998,《絲綢之路宗教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
金維諾1958.10,〈敦煌壁畫《祇園記圖》考〉,《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10期,頁32-351958.11,〈《祇園圖記》與變文〉,《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11期1963.04,〈佛本生圖形式的演變〉,《現代佛學》第2期,頁22-25
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997,《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
姚士宏1996,《克孜爾石窟探秘》,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威利斯布散1962,《倫敦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藏斯坦因蒐集敦煌藏文寫卷目錄》(Catalogue of the Tibetan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 India Office Library. By the Late Luuis DELA VALLee Poussin. 1962, DXFORD)
段文傑主編1985,《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藝術編上、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上、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石窟考古編),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
孫修身1992.03,〈敦煌莫高窟第296窟《須闍提故事》的研究〉,《敦煌研究》第1期,頁1-10
國家文物局教育處1993,《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
常書鴻1996,《新疆石窟藝術》,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張文玲1997,《古代中亞絲路藝術探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蔭才、姚士宏1991,《克孜爾石窟佛本生故事壁畫》,新疆人民出版社
張學榮、何靜珍1990,〈莫高窟第275窟內容初探〉,《1987年敦煌石窟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石窟藝術編),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頁211-235
張寶璽1990,〈文殊山萬佛洞西夏壁畫的內容〉,《1987年敦煌石窟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石窟藝術編),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頁256-2711997,《甘肅石窟藝術壁畫編》,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梁麗玲2000,〈《賢愚經》在敦煌的流傳與發展〉,《中華佛學研究》第5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123-162
許真章譯1989,《西域與佛教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許國霖1936.11-1937.02,〈敦煌石室寫經題記彙編〉,《微妙聲》1-4《敦煌石室寫經題記與敦煌雜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陳寅恪1982,〈《須達起精舍因緣》跋〉,《國學論叢》第1卷第4號,收錄於《陳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書局
陸豔冰〈佛陀前生在新疆─克孜爾石窟的菱格本生經變〉,《菩提樹雜誌》第490期
傅芸子1943,〈《醜女緣起》與賢愚經金剛品〉,《藝文》3卷3期
敦煌文物研究所1982,《敦煌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卷,文物出版社1989,《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2卷,文物出版社1987,《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3卷,文物出版社1987,《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4卷,文物出版社1990,《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5卷,文物出版社1993,《敦煌壁畫故事》,甘肅人民出版社
敦煌研究院1996,《敦煌石窟內容總錄》,文物出版社2000,《甘肅藏敦煌文獻》第4卷,甘肅民族出版社
敦煌研究院編2000,《敦煌壁畫故事》,江蘇古籍出版社
絲綢之路考察隊編1982,《絲路訪古》,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黃永武1981-1986,《敦煌寶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敦煌遺書最新目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敦煌叢刊初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著1989,《中國石窟‧克孜爾石窟》第1卷,文物出版社1996,《中國石窟‧克孜爾石窟》第2卷,文物出版社1992,《中國石窟‧庫木吐喇石窟》,文物出版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新疆石窟‧庫車庫木吐拉石窟》,新疆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1993,《龜茲佛教文化集》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0,《克孜爾石窟內容總錄》,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楊青1966,〈《醜女緣起》變文及其佛經原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50頁
賈應逸1990,〈吐峪溝第44窟與莫高窟北涼洞窟比較研究〉,《1987年敦煌石窟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石窟藝術編),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頁184-382
趙秀榮1991,〈試論莫高窟第275窟北壁故事畫的佛經依據─附275窟等年代再探討〉,《敦煌研究》第3期,頁13-27。
趙莉1993,〈《賢愚經》與克孜爾本緣故事壁畫〉,《西域研究》第2期,頁97-1041995,〈克孜爾石窟降伏六師外道壁畫考析〉,《敦煌研究》,第1期,頁146-155
齊飛譯1976.05,〈降魔變及變文─舍利弗與六師外道的鬥法〉,雄獅美術63,頁37-55
潘重規1977.12,〈敦煌寫本祇園圖記新書〉,敦煌學3,頁103-1101994,《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出版社
熱扎克.買提尼牙孜主編1996,《西域翻譯史》,新疆大學出版社
蔡偉堂1997.11,〈莫高窟壁畫中的沙彌守戒自殺圖研究〉,《敦煌研究》第4期,頁12-19
閻文儒1962,〈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文物》第7、8期1987,《中國石窟藝術總論》,天津古籍出版社
霍旭初1994,《龜茲藝術研究》,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編,新疆人民出版社
謝生保、凌元1993,《敦煌藝術之最》,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韓翔、朱英榮 等1990,《龜茲石窟》,新疆大學出版社
魏長洪 等1998,《西域佛教史》,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羅振玉1970,《敦煌零拾》羅雪堂全集三編,台北:大通書局
關德棟1948,〈《醜女緣起》故事的根據〉,《通俗文學》
嚴冰1998,〈情理.法理─從敦煌壁畫中智斷親子歸母案說起〉,《敦煌研究》第2期,頁103-106
蘇北海1996,《絲綢之路與龜茲歷史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
釋依淳1990,〈克孜爾與莫高窟的本生畫之考據〉,《1987年敦煌石窟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石窟藝術編),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頁256-278
四、日文論著及期刊
《國譯一切經》第十八冊,東京:株式會社大東出版社
入矢義高1979,《佛教文學集》,東京:平凡社
小野玄妙1977,《佛教文學概論》,株式會社開明書院
山崎宏、笠原一男 監修1979,《佛教史年表》,法藏館
干瀉龍祥1954,《本生經類の思想史的研究》,東洋文庫
中田勇次郎1982,《書道藝術》第11卷,中央公論社
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刊行會1970,《今昔物語集》,東京:有精堂
池田溫編1990,《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東洋文化研究所叢刊第11輯),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報告
岩本裕1967,《佛教說話研究序說》,法藏館1978,《佛教說話研究‧第2卷‧佛教說話の源流と展開》,開明書院
東元慶喜1968.12,〈佛典に見える譬喻の種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卷1號,頁374-377
松本榮一1980,《敦煌畫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局
松本文三郎1912,〈敦煌本大雲經と賢愚經〉,《藝文》3卷4期 ,頁15-25;3卷5期,頁38-52
武石彰夫、菅沼晃1930,《佛教文學辭典》,東京堂出版社
深浦正文1952,《新稿佛教文學物語》(上、下卷),永田文昌堂
野上俊靜編1965,〈大谷大學所藏敦煌古寫經について〉,京都:大谷大學東洋學研究室,頁179
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 《龍谷大學善本叢書》─《西域出土佛典の研究》(研究冊)‧「西域考古圖譜」の漢文佛典
川口久雄1962,〈金剛醜女變文とおが〉,《漢文教室》59,頁1-9。1999,《敦煌の佛教物語》(上),明治書院
高橋盛孝1962.10,〈賢愚經探查記〉,《日本西藏學會會報》第9號1963.7,〈賢愚經とサン.ルン〉,中譯為〈賢愚經與贊論〉,《東方學》26輯頁47-551960-1967,〈賢愚經の研究〉(1)-(4)《關西大學文學論集》第9卷第8號、第10卷第9號、第13卷3號、第16卷4號
佐田聲苗1932,〈藏譯賢愚經那塘版目錄之記載〉,《想苑》4卷4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