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12 00:53:05
學習次第 : 進階

 

《盤腿打坐說禪修》

 甚麼是禪修﹖
在志蓮淨苑文化部教授「禪修理論與實踐」的蕭式球老師介紹說,禪修是內心質素的培育,適合所有人修習。一個人內心質素好,就會祥和、有慈愛心、醒覺心,禪修更能培育慈悲喜舍,幫助我們從貪瞋癡中解脫出來。
禪修如何減壓?
「人的壓力從何而來?往往是對自己內心不醒覺而來,例如明天要考試,就有壓力。人的煩惱不是當下發生的事情,而是內心不自覺的飛到過去或者是未來。禪修訓練我們覺察當下現在所面對的是甚麼,壓力因而減少。其次,禪修教我們放下。如果我們對事情不會看得太重,壓力也不會太大。所以禪修可以幫助減壓。」
對於現代人來說,營營役役,為口賓士,恨不得三頭六臂四出鑽營,嚮往減壓,但又不免懷疑,如此動也不動的呆坐,為何會有效果?
「現代都市的價值觀,一切的得著都來自身外,從動態中取得,但禪修是另類的東西,沒有商業社會的效率感,但它提供的內容卻是動感所不能取代的。當我們靜下來,內心就能寧靜、祥和、知足。」


一切就從盤腿打坐開始。

打坐的姿勢

老師認為禪修是心的修習,用以提高心靈的質索,況且每個人的身、心的質素都不一樣,例如有些人手、腳比較硬,如果過分著重身體姿勢,不免本末倒置。「所以我可以容許學生們單盤、散盤,甚至坐在椅子,在南傳佛教,一般不太著重標準姿勢。」


腿麻腳疼

打坐初學者常見的問題是腳疼、腳麻痹,可惜沒有秘方對治,「腳疼是很自然的現象,初學時打坐時間不必太長,十分鐘、二十分鐘左右吧,讓腿筋慢慢的松,也不妨在家多盤腿,例如看電視時,這會令腿筋快一點習慣。」
「腳疼時可以換姿勢,不過要留心醒覺的換,不要渾然不知,那就是失念。」
甚麼才算是不醒覺的換腿?肅老師笑著說:「很多人生活得太機械化了。許多事情是做了才知道。」

念頭多是正常

「打坐時念頭多,那時正常不過的現象,因為我們有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攝收外來訊息。當閉上眼的時候,眼睛收不到訊息,耳根、意根等就變得特別靈敏。很多人發現走路時沒有想那麼多東西,可是打坐時甚麼念頭都來了,就是這個原理。這是正常的六根反應,完全不必擔心多思想的問題。」
問題是從六根接收來的訊息,我們該如何對待?禪修學的就是這個工夫。
就以眼根為例:我們張開眼睛,看見很多東西,好看的、不好看的,我們不自覺的就讓這些好看的、不好看的東西綁著。好看的,我們喜歡;不好看的,我們討厭。情緒、煩惱由此而起。
「我們要鍛煉的,就是明白這些東西只不過是外間的訊息,都是生滅無常的現象。因此,我們就儘量不要讓心給捲進去,這就是解脫的境界。」
打坐時,念頭起,就隨它來去,不必理會,只管心念安注。有人認為打坐不能有思想,故此念頭起時就不耐煩,這已經是被綁著。

學習不要黏著

一個為期半年的禪學初班,上第一課與上最後一課,會有甚麼分別?
「第一課與最後一課,我們做的事情幾乎都是一樣。第一課我已經教導大家醒覺,知道自己正在做其麼,其次是鍛煉學生任由各種念頭的生滅,而不要追求甚麼,也不要排斥甚麼。「第一課我會叫大家坐下來,先坐一個舒適的姿勢,閉上眼睛,然後感受周圍的聲音。雖然大家都不做聲:但當我們靜下來的時候,就會聽到很多聲音:例如車聲、門鈴、冷氣機聲。。。。。這都是外在的聲音,但我們聽到都不介意很容易讓它來來去去:無所謂。課程開始時,我們就是鍛煉這種東西。這是醒覺與不要黏著事物的訓練。」

老師禪修課以後的訓練,都是持著這種態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學習打坐,例如出入息念。

注意呼吸「出入息念是佛教一種很有名的禪修方法。打坐時一直注意自己的呼氣與吸氣,很簡單,利用數呼吸來保持醒覺。要是沒有醒覺,就會忘了數目:思想遊花園去。待知道醒覺失掉,馬上返回呼吸數息。但注意不要黏著任何東西。」
所謂任何東西,包括的範圍很廣泛,「就算學生打坐得非常平靜舒暢:我也會提醒他們不要沉浸在舒暢中,要保持醒覺的心。」

相反來說:有時候坐得很不耐煩,腳疼腿麻,更要學習不要黏著這個感受。「那是相反的鍛煉,鍛煉我們在逆境時,儘量保持內心接受的態度,不要產生瞋恨心。打坐出現身體不舒服時,最容易瞋怒:但在禪修過程中:我們明白這是訓練,就不會那麼容易動氣。

「到了最後的一課,仍然是練習醒覺與放下,只不過學生經過半年的訓練,腿腳比較松,心也較能掌握那種質素,懂得安著心,坐得更為平和:而且坐得持久一點。內心的束縛也逐步減少。」

禪修的禁忌

說起打坐,很多人會提醒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能,撣修是否諸多禁忌?「很多打坐也許有根多禁忌、例如打坐前後不可以甚麼、甚麼時候不可以打坐,打坐的方向又不可以怎樣、不可以吃甚麼、有其麼前行(準備動作)等,這與他們打坐的目的很有關係,例如有些是修習打通脈輪,據說子時與午時就不宜打坐。有些打坐後不可以上洗手間:據說從氣功角度來說,如廁後:氣會流失。若以南傳佛教來說,因為禪修是鍛煉醒覺、不要執著事物,所以禁忌絕無僅有,這是不難理解的。」

「由此觀之,我們鍛煉醒覺、不執著、慈悲喜舍時:下會有時間的限制的:也不會有姿勢與場所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醒覺、放下及散發慈悲喜舍,那怕你在最悲裒、最開心、最勞累、最活力的時候。」肅老師指出:我們先要明白禁忌的原因、與自己是否對應,才好採取跟隨。

南傳禪修四念處近年來,香港學習禪修的人越來越多,南傳禪修的各門禪修講座、班、禪修營此起彼落,大受歡迎,例如內觀禪、宣隆禪修、葛榮居士的禪修法等。曾研習多種南傳禪修法的蕭式球老師介紹說:「南傳各種方法雖各有不同特點,但都統一的修習四念處,即是將身體安住身受心法。沒有一位南傳的師父不修這個。」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
「南傳佛教在經教上比較單純,禪修也簡單,只管瞭解自己是甚麼東西,不講神秘體驗。」事實上,有不少熱衷靜坐的人,坐得相當時候,就開始談論甚麼特殊體驗、境界等。

「特殊體驗不沒有,但我覺得這些體驗遠遠及不上可以解脫煩惱的寶貴,境界只不過是很短暫的體驗感受,而我們講的境界就是越坐越能放下,越能超越生活上的困難,慈心越能發展,關心自己推廣為關心家人、關心社會,這就是境界。」
可能是習氣使然,有些禪修者有所受用後,對自己修習的一套褒之,而對其他的方法貶之,老師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向、要求、條件,所以選擇的方法不一,得益也各異,百花齊放,每個方法都有不同的物件。」是以靈活的人喜歡靈活的方法,一板一眼的人喜歡一板一眼的方法,重要的是我們選擇了相應的法門以後,有沒有老實修行?.........

  【溫暖人間】316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