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05 06:11:47
學習次第 : 初階

 五大種的光能

劉立千

 

覺性菩提心的明分就是五大種的光能,光能能有各種顯現。顯現是什麼?是一種境相,或心境。由心的明分地、水、火、風、空五大種的光能現源把客觀外境現象攝取過來,並把它反映在主觀的心上構成境相,這就是顯現。人們根據這種顯現進行內心活動,成為一個小天地,什麼宇宙人生都包含在這小天地之中。每一個眾生都有自己的一個小天地。

首先內心是怎樣認識客觀世界的,就是根據顯現來的。大圓滿說心性的明分是由五大種之光能構成的。光能猶如一面鏡子,能照顯萬相。顯現萬相就是由光能攝取過來又把它顯明在人的心上,因此內心才知客觀有這樣或那樣的顯現()。有人說:顯是心,心即是空。這不是寧提的正見。顯現是心攝取的客觀影像反映到心成為心境,顯現不純粹是心,因為它有客觀外境作為根據,不是心的構想。顯現只可說是心體的流露,顯現時也不離我們的明分之體性,但決不能徑指外境即是自心(《灌頂講義》78)。外境是客觀存在,顯現是心體的本性光明之功能。寧瑪派承認心有空明二分。心體空,為空分;心性光明是有,為明分,而不是空。顯現是光能所起的妙用,所顯現之法是客觀因緣生法,稱為假有,故都是有,不可一概皆說為空(《寧提》88)

我們的光能照顯之處,一切有情無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男女老少、飛禽走獸,都在心上顯明出來了。因此由心覺知,才知其。若無光能的照顯,我們則不能生起覺知之心。客觀上有境無境,若無光能的照顯,對我們的內心即不發生關係,等於心上沒有這種境界的存在。所以一切顯現都全靠光能去發現、攝取和顯現出來,若無光能的攝顯的作用則沒有顯現,心等於木石(《句義》ll)。從這個角度來看,所以才說一心能包含萬有,但不是說一心能生萬有,也不是心光能生萬有。

五光如何攝取外境?五光是一種能量,攝取和顯明外相。但是它雖攝取客觀外境,卻又受眾生的根器、業力、知量的限制,而不能完全反映客觀現實。所以我們的心對客觀並不完全瞭解。不過佛教注意的是內心的顯現,眾生的煩惱痛苦,就在對顯現"上在起無明實執,沉迷不醒而墮入輪回的。佛為救度眾生出離輪回苦海,要眾生覺醒,拋棄這種迷惑,才能得到解脫,所以佛教只重顯現而不重視對客觀的全面認識,這些只有讓學者或科學家去研究討論。正是由於五光才能把客觀外境介紹到心上.因為客觀上雖有外境,外境大多是冥頑無知的,它不會自動地走出來說我在這裏;內心也不會自己跑出去與外境相聯繫,境不自境,因心有境一切萬法,本不自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壇經》l9)。萬法是由自己的心光將客觀存在攝取和照顯出來的,這樣我們心上始有萬法()存在的認識。由於光能的現源,把客觀外境反映到心上方有顯現,由顯現才知道這顯現就是五光的妙用。顯現也是緣生之法.無有自性而是假有。但是不能根據這個就否認客觀還有微塵和合的外境,便認為一切外境都是心生的唯心論。

五光猶如明境,能照顯輪涅萬相。萬相是由心所顯現,心迷則現染相心悟則現淨相。迷、悟、染、淨之相都是這一心之光所顯現出來的。把這些染淨之相都去了,心鏡恢復本然,才知這一切原來都是一個五光所現(《虛幻休息》225777),因此說萬法都含在一心。六祖說自性能含萬法,又說一粒沙中見大千,就是指這個一心的攝取和顯現而說的。又如明鏡是心光之體,萬相是五光之用,體用也是真如一心(《楞嚴經》67)。華嚴宗說森羅萬相,一法之所印,就是指的一心能含萬相。

了悟一切顯現都是五光的作用,因此,認識五光是非常重要之事。眾生本有元始本淨的心光,由於起了無明,真心變成妄心,遂有妄相(顯現)的出現。從此心境分離,成為能所二執,心和顯現發起糾纏,迷境為實有,因此常受纏縛,不能解脫。境(顯現)是由心發現的,但是境又常常來糾纏於心。人們的煩惱妄想不是偶然出現的,都是由某種事物()所引起的。心不自心,因境有心,這境就是心光的顯現。人的起心立念,也是有光明作動力,若無光明,心亦不能自動。思想情緒一切妄想都由心光發動的,塵勞妄想也是內心的顯現。無論內顯外顯都是妄想與妙光相應而起的種種妄相(《虛幻休息》5183)。這些虛妄之相又是由於持命風攪動心性才生起的(《虛幻休息》22)就是光明的大種,心性指的就是心光,為明分現源。有說磚瓦木石都是自心本性,實際上指的就是這自心本性之妙光所照顯(《恒河大手印》136)。人們就是不知道自己本有妙光,而把妙光照顯的猶如幻境之顯現” ()執以為實,追逐塵境(顯現),遂迷失了真性。但是無論所現是真是妄,這些顯現都要肯定是心光自現,現門不滅.滅也是滅不了的(《虛幻休息》67)

從顯現中要見到光明自現的妙用。凡所顯現不要用凡情去計度分別,心光所顯都是法性境界、法性平等,所以不分染淨、都要攝取,都要顯現,不分佛現和眾生現,無有高下勝劣差別(《虛幻休息》276877)。故眼見外境,離執實有,不使心動,如根現量,六識領受,不起分別”(《仰底》37),知是心光之妙用自現,不作破立遮斷,不取不舍,無掛無礙,隨心自在,顯現無有自性,心空境亦空,心和顯現則皆歸空,這心和境都是緣起和合之攀緣之心,心空,非客觀外境也要空。獲得現空解脫(《灌頂講義》78)。這心和境都緣起和合之攀緣之心,並非客觀之外境。尤其應當知道一切所現(顯現)皆是法爾自現,無美惡分別,則放任不管,一切皆可攝入大法爾這境界之中,光中解脫(《仰底》39)。法爾顯現皆是自現,此是心性本具,雖現亦如幻化遊戲(《句義藏》17;《大圓勝慧》166170)。了解法爾之性是自現之理,心境兩分,互不妨礙,則可現證心性空明之實相(《句義藏》207)

佛和眾生的差別就在境上顯現。佛對境知是自現,不迷不執,故可解脫自在,元始第一佛,此佛無形無相,即能在法界最初無形無相、無佛無眾生之際,由智慧風鼓動所顯現之無量光明中,當下自起覺照,不作分別,認識此光,此境即是自幾之自性(光明)自現之本來面目,是自己

本體,非從外來而了然不執,恒住此體(覺體),自現成佛。佛眾生有始(自此始),故名普賢如來。如來就是認識了光明智慧之本覺智"(《灌頂講義》3—4)。眾生本有此智,由於無明干擾遮蔽,故爾不見;無明清淨後,則所有與佛同具之智慧便得現前(《灌頂講義》4)。如真覺禪師也說:若悟塵勞妄想,就是海印發光。塵勞妄想(顯現)都是心光的妙用。因此心和境、知和現,皆屬法性,本是自現,本自如是。所以悟了心光則可獲得徹底的解脫(《仰底》425;《句義藏》1014)。心光不在外面,不用它求,就是自己的本性。故欲思除去纏縛而得解脫者,則必須求悟此心光方是究竟之道。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