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4/08 07:56:08
學習次第 : 初階

四臂白觀音法儀軌聽講筆記

一、皈依發心 :
任何法本儀軌,都以「皈依發心」為修法前應該做的修行工夫。首先我們應該瞭解 [佛、法、僧] 三寶的功德。

() 皈依佛 : 佛的智慧就像太陽一樣,永遠遍照世界各的地每一個角落,滋養每具一位眾生的智慧,能打開並成熟眾生的智慧之眼。所以我們也要 :
(1).
依佛之榜樣而發心修行。

(2).
作為修行過程中之證驗。
(3).
為修行最後之目標。

() 皈依法 : 經,律,論。佛法就向解毒劑一樣,修正我們不當的行為。
[
]?可去除心中瞋惡之毒,得到{}
[
]?可去除心中貪欲之毒,得到{}
[
]?可去除心中癡迷之毒,得到{}

() 皈依僧 : 助人瞭解佛法,幫助引導他人修行。
1
﹒自皈依之日起,直至成佛,永遠不離三寶。
2
﹒自皈依後,一切修行皆為眾生,不為自己。
3 .
如果不依照這些原則皈依三寶,發心修行,雖然經過許許多多的生生世世的苦修,也不會成佛。就好象處在黑暗的房間裏的盲人,不知道門在那裏,永遠出不來一樣。
4
﹒輪回到這個充滿災害苦惱的世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過去生中愚癡,不相信三寶,不知道皈依佛法僧,見解不清楚。
5
﹒在這個充滿災害苦惱的世界中行善,雖然也會享受到快樂,但是很可惜的是那都很短暫,苦惱痛苦還會再來,所以要發願生到佛國淨土。
6
﹒依照這些原則修行,則一切努力,都不會白費,生到佛國淨土就永遠不必耽憂、恐懼。
7
﹒密宗修行的各種法門,一般都必須先經過上師審查學生的程度是否以達到傳法的程度才給予學生口傳,灌頂,講解之後,學生才可以修習,但是大悲觀音的修行方法,有十方諸佛大悲心的加持,如果能經遇上師灌頂講解固然能得歷代祖師的加持更好,如果沒有機緣遇到上師灌頂,可是仍渴望于修習往生到佛國淨土的人,也不會有任何危險或傷害。大悲法門就像水一般,無論幹濕的物品,都可以滲透。,所以這個法門不必保持秘密傳授秘密修習。

.觀想本尊

()頂現蓮花- 眾生的數量無量無邊,觀音菩薩的大悲願心也無量無邊,所必須觀想一切眾生頭頂上皆生出一朵千葉蓮花。千葉 - 象徵悲心充滿一切眾生之間。
(
) 月輪(如滿月) - 象徵觀音菩薩的悲心對所有的眾生都沒有分別。
(
) 種子字 - 象徵菩提心。
(
) 啥字放光 - 上供諸佛,下利眾生。
(
) 身白色,光有五彩身白色象徵無染清淨。 透明象徵佛智光明。
五彩光 - 象徵去五毒,空五蘊,證五智。
(
) 阿底?尊者開示,一切本尊,本質上是相同的,誠心修習一位本尊的法門,可以得到百尊本尊之感應,若不能專心修行,雖然修一百位本尊的法門,也得不到一個本尊的感應。
(
) 光彩煥發 - 多生多劫所修的福智資糧。悲眼微笑 - 慈悲度生,無怨無恨。注視眾生 - 象徵遵守誓言,度生之願不忘不斷。
(
) 原二手持寶 - 象徵法身。
(
) 後右手持珠 - 象徵法界體性身。
(
) 後左手持蓮 - 象徵化身。
(
) 身布莊嚴 - 象徵報身。
(11)
左肩鹿皮 - 象做菩薩大悲不受時空之限制。
(12)
頂嚴彌陀 - 一切菩薩皆局五方佛之內,觀音菩薩屬西方。
(13)
金剛跏跌坐 - 象徵心性不可摧毀,不壞不失。
(14)
背後圓光 - 象徵一切眾生要信賴觀音菩薩大悲心。

三、皈命頂禮大悲觀世音

觀世音大悲心如日光普照,恒常如是,惜眾生為業力,愚癡,煩惱所障,不見光明。所以發願皈依觀世音菩薩,願意向他學習與他一樣救護眾生。

四、七支佛事供養 - 藉此懺悔罪障,積聚修行途中的福報功德資糧。

() 禮贊諸佛 - 以觀世音菩薩為三寶之總集合體,所以禮敬讚歎。
積資 - 得到三寶加持,修行途中無阻礙。
懺罪 - 去除傲慢,我執等缺點。
(
) 廣修供養 - 以意念或以實物,都是供養,主要在於練習降低欲念去除貪心。
積資 - 學習佈施。
懺罪 - 去除心中的堅貪。
(
) 懺悔業障 - 發願停止一切不好的心行。
積資 - 誠心,坦白,能忍辱。
懺罪 - 消除自己的忿怒怨恨的心情。
(
) 隨喜功德一切大小凡聖三世之功德善行。
積資 - 分享他人的功德。
懺罪 - 除嫉妒。
(
) 請轉法輪 - 請轉一切法輪。
積資用諸佛的教法供養給一切眾生。
懺罪 - 希望從其他人那裏求得榮華富貴的心可以因此消除。
(
) 請佛住世 - 直至娑婆空
積資 - 使眾生可以因為聽到諸佛的法教,依法修行,積聚資糧。
懺罪 - 傷害他人的心可以因此消除。
(
) 功德迥向一切三世所積功德。
積資可以幫助眾生及自己很快的成佛。
懺罪 - 可以幫助眾生及自己去除邪見。

五、六道眾生,無力自求,代而求之 (觀六道之苦),祈求加持。

六、發願,從現在起直到盡未來際利益眾生。

七、觀音加持力,一切眾生都化為觀音之身口意。

八、念咒。

九﹒習定。

十﹒出定後,世上的一切都變成是觀世音菩薩的身口意變化而成的。

十一、回向。

十二、求生淨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