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23 07:37:03
學習次第 : 進階

剛波巴四法

這篇開示錄是嘉察仁波切於一九八二年冬到一九八三年初在威爾斯、倫敦 以及瑞士等地所授法要之總集,由蘇格蘭桑耶寺的霍姆斯先生譯成英文。 霍姆斯先生是桑耶寺住持阿岡仁波切的大弟子,也是他的秘書,曾與人一 起編譯不變之本性(即大乘無上要義論)以及雜蓮達拉和沙卡邱巴兩書。 我們的佛陀,圓滿正智正覺的釋迦牟尼,于三大阿僧祇劫前,在過去佛, 亦名釋迦牟尼之前,發願誓成佛道。於是在菩薩道上精進修行,圓滿菩薩 諸地,於最後身化成眾所周知之喬達摩或釋迦牟尼,在今之菩提迦雅 (覺城)金剛座上達到圓滿佛果。

佛因圓滿諸波羅蜜而達正覺,於佈施上曾捨身飼虎,於數百生連續不 斷持淨戒,由精習數千三摩地而圓滿禪波羅蜜,於其他諸波羅蜜亦複如是。 於到達解脫,成熟佛果後,佛陀見眾生平等具有成佛之可能,乃應帝釋天 及大梵天之請,以八萬四千法門於剩餘之四十五年間教化眾生趨入安寧之 徑。

佛陀因應求法者各別之根基以及願力而給予直接教誨,由於各人的習性不 同,于修行道上之程度各異,如是乃有諸多法門與之相應。世尊終生傳法, 於諸法門傳佈了許多法義。因此,後來的佛學大師們,如剛波巴大師等之 主要任務並不在於提出新的教理,而在於將浩瀚如大海之法要,給予整理 分析並作比較,使其有一組織脈絡可循。

剛波巴大師是十地菩薩之化身示現,在釋尊住世時,他是大菩薩月光童 ,受佛陀付囑,於佛入滅後千年間護持並弘揚三昧王經之精義,當 時與會諸大菩薩亦發願助其行事。那些精義以及當時在會中諸菩薩,即今世 大手印教法及噶居派諸上師。由於其到達正覺後之明見以及博學 ,無等倫之剛波巴大師悉知佛法精義,並常因機施教。

剛波巴四法是四篇密語般的短頌,此為討論三士道之基礎,三 士道者,即下士-利用佛法以獲現世福報者;中士-以佛法為得 個人從輪回解脫之工具;上士-以佛法為到達正覺之工具,並普利一 切有情。

這四頌分別為:

一、轉凡心入佛法 二、遵循正道之法 三、於道上消除幻妄 四、幻念成智

一、轉凡心入佛法-下士道:

這是指個人能夠深入體會佛陀對因果的教導,並應用到其日常生活中, 以期來世能夠避免輪回中有形的痛苦。這些人於禪定中思維業力或因果之實 相,而深後有之涵意。

如是為得好的後有,其行止即為實行十善,此即: 戒殺、戒盜、戒邪淫、不妄語、不粗言、不誑言、不綺語、離貪、不瞠 以及不邪見;

並避免十惡: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貪、瞠及癡。

因力行十善之故,此人會轉生入富貴之家或生於神天。雖然未能自無盡輪回 得解脫,但對此下士之成就亦不得輕視。因其已超凡,況且此亦為更深一層 之修行奠下基礎,此進一步之修行,可能會讓他得自輪回解脫。如是,此已 彌足珍貴。

二、遵循正道之法-中士道:

此道修行之基礎,為行者以其生命為達成個人由輪回解脫之工具。由於內心 充滿了矛盾及困惑,外受輪回諸苦,行者發現佛的教導,為永遠脫離輪回之 束縛,提供了一條方便道。這些行者就是那些為個人各別之原因,要求得痛 苦之止息,而以發現心靈之平靜為先,置求得整宇宙之至善於後的人。

如此之人,不僅思維因果,亦嘗試去瞭解空性。所有能致解脫之佛教禪修, 均以空觀為基礎。於廣瀚的無生空境中,因執著幻有而陷入六道轉輪之中, 唯有了達於空性,才能自此大轉輪中脫出。小乘行者于達聲聞及緣覺地時得 證人我空,此外緣覺之辟支佛由其強力之羯磨及阿昆達磨的明銳培練,也能 到達整體外界空,然而這些只不過是量子之旋轉而已。

要詳細討論消除我見惡性業力的方法,要用上許多時間; 簡而言之,首先,行者要培養出住心於的能力,然後逐步深入於定, 專注的基礎上,通過色及無色,因和果,四禪八定等階段。經過這些 階段,會將潛藏於意識中的細微習氣,一步一步排除掉。

為了避免再造輪回之因,要以戒律為基礎,來行自製的功夫。行者于身心與 世隔絕後,將會得到定力,以為補償。聲聞乘之行者較著重此力量,而緣覺 者偏愛於靜處獨自思惟佛法中之智慧法門。

小乘行者經由此種修習,會逐步圓滿小乘所謂的到達解脫之徑的五種境地, 這五種分別是積德結合覺照內視覺照內視之培養和涅槃。 在這連續的五種境地中,行者得到四種果地,這四種分別為須陀垣(入流) ,斯陀含(一來)、阿那含(不來)以及阿羅漢道。

阿羅漢有數種不同之分別,首先,它分別為有華飾之阿羅漢以及無華 者。前者指已修除粗糙之習氣和業力。不再流轉生死,此外並證諸禪定, 得大神通。他們也被稱為辟支佛(他們不是佛陀,而其名表示為自已得解 脫),於長遠劫時,諸佛住世之刻,已開始苦修。後者是到達同樣境地之清淨 和解脫,然未具禪定之能力。

另外還有有餘阿羅漢和無餘阿羅漢之分。獲得阿羅漢道後之成就者, 得自藏識中將未成熟之業因消滅,但仍保有此世業界所致之色身,直到色身自 然入滅。從得阿羅漢道迄肉身死亡止,在這段時間內之成就者為有餘阿羅 漢。死後,因業力已失,不再流轉生死;此時已入止定,直到佛陀法身放光令 其由定中而起,趨入菩薩道。在這段期間中,成就者被稱為無餘阿羅漢。 我們要知道阿羅漢之類別,不要認為他們中是完全相同的。有華飾之阿羅 漢具大神通,並深達空性,然而阿羅漢道,並非佛果!

三、於道上消除幻妄

這一修階級之基礎為菩薩,他們為了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自痛苦中解脫出來,而 發願誓達正覺之佛果。菩薩也是禪修空觀,小乘行者專注于﹁我空﹂,可能因 此獲得法空,大乘行者則要到達”“皆空,在空性中,行者能覺 察出相對以及絕對的事實,只不過是一法之互補的兩面而已。

由相對方面著手,行者能發展悲心以及由十二因緣所顯示的因果律,對此因果 律會有無謬的瞭解。由絕對方面著手,行者深究萬法,包括自我在內,之 相依性,萬法不離于行者之心;心則是空,因其無常住真實之性。經由研究以 及思惟般若波羅蜜多之義理和第二(有時第三)法輪-空性的十八法門,可以 深入空性。正確的瞭解相對和絕對的事實,它的秘密就是要認識它們是一體兩 面,而非毫無相干的兩個事體。於勝義空中,生出俗義之情器世界。真空不異 於相對實相之空。

舉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以鏡影為例。於一鏡子中反映出遙遠的城市的影像, 這個影像是由諸相依之事物造成的-觀者眼晴的位置,鏡子的角度,城市的存 在,日光,沒有霧的幹擾等等,在鏡內並沒有這個城市的賈際縮體存在;如果 有的話,則從任一角度觀察,所見之像應為一致,事實上,在此小鏡面,每人 看到的影像都不相同。在鏡內,真實的城市並不存在,可說是絕對空,但是看 的人卻可以很清晰明銳的見到相對存在之城巿,絲毫不爽。

同樣地,相對的情器世界諸法,依十二因緣而顯現,於諸顯現中,卻無實相可 得。菩薩入於空定後,以其實證應用於出定後之諸法相,於如夢幻之存在、鏡 中之存在中,慈悲利生。

菩薩的修行,就是要經由圓滿六或十波羅蜜多,來完成他的菩提心願。有些波 羅蜜多,如佈施持戒等,與小乘行者所奉行者一樣。差別點在於大 乘行者的行止具足菩提心。我們要很清楚的瞭解,﹁小乘﹂指的是修行者的心態,而不是專指某一地區或歷史上某一時期的佛教徒。我們不可誤以為小 乘行者,完全沒有愛心,不是利他者。

大乘行的特性,就是身、口、意之所作,不違菩提心,換言之,一切所作都是 希望眾生成佛。藉著清楚及慈悲的空性證悟而行之於日常所作中,並將所有善 果,與眾生共用。由此菩提心光,照亮菩薩所行之戒、定、慧的整個領域。由 此菩提心,使菩薩能為利他而捨身,為救度一有情而無盡重入輪回,不願證取 涅槃。寂天菩薩入菩提行論,於此有很詳細的解說。

菩薩需具足悲智不二,由解空智使菩薩免陷入輪回,由無緣大悲使菩薩不因自 利,而趨入涅槃。大乘道之果報是成就到達解脫道之五種境地。此五種與前述 之小乘者,在名稱和意義上相同,但因行者之心態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例 如,小乘行者經過十六個階段而悟入四諦,(每諦具四階段),而到達覺照 內視之境界。在大乘中,此覺照內視(相等于菩薩初地),在單一階段 就發生,並確更深入空性。在彌龐仁波切(白教上師)的著作-喀究中, 對於這五種境地,有詳細的敍述。

大乘道之極果,就是到達完全、圓滿、清淨的正覺(三菩提),於此,我們身 中本具之佛性,得以完全顯現,成為各種佛身以及超倫之智慧。佛身可以各種 方式來分析-例如二身(解脫身及成熟身),或四身(法身、報身、化身及自 性身)等,依各人意願而定,在大佛典中,我們可以得到深入研究之機會和各 種超越的智慧不是各別獨立,也不是堅固和實有的;所有對於佛境界的分析都 是個人對不可分而且超越思維之佛性的一種相對和主觀的概念。對於這一點之 瞭解,非常重要。

阿羅漢道有程度之分,佛地則一如。我們所觀察到的釋尊以及密勒日巴之佛地 分別,是因為他們在相對領域的種種作為而產生的,對於正覺之完成則並無不 同。

四、幻念成智

我們已討論過三士道和他們各別的修法途徑,剛波巴四法中之第四法並未如第 三法中特別指出一個不同的法徑予第四類之修行者--菩薩具好的業因以修習 金剛乘,此為大乘中之一特別例子。因此於此等菩薩所具之基本要件,和其成 佛之目標及佛果,與前第三法中所言之菩薩眾沒有分別。分別點在於禪定的修 法和出定後體驗之應用。具有小乘嚴格之淨戒和菩薩悲智者,適合修習金剛乘 。如果由具有傳承之上師,如禮如儀地將金剛乘傳予具根之弟子,而且受教弟 子又循所授之法修習的話,於一生、三生、七生、乃至十六生成佛是可能的。 此與傳統大乘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以成佛,比較起來是很快的!快的原因就是灌 頂的無上加持力,以及三昧耶(如所教而修)。行者學習如何自相對法相中體 證絕對實相,得此轉輪回之毒藥為解脫之甘露。於此過程,我們不再加以解說 ,因其系存在於師徒間非常親密之關係上,由師視各徒弟之根性給予各別教導 。然此處要強調者,為修習金剛乘,需具小乘及大乘之淨化外,需有圓滿之三 昧耶-完全而無疑問地接受真正可靠上師之教導。

剛波巴四法,也被用來解釋大手印道,此時這四頌就用於普通加行 別加行本尊止觀禪修等。雖然于此不予宣說,行者宜瞭解此四 法是佛法之鎖匙,上述入佛法之三士道,也僅僅是眾多法門之一爾。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