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5 09:06:16
學習次第 : 進階

《密宗法義精要》
西藏根桑澤程仁波切 原著藏
法尊法師 譯漢文


目 錄

密宗法義精要序

一、 人身難得
1
、 思維本體
2
、 思維圓滿
3
、 思維喻義
4
、 思維數目差別

二、 念死無常
1
、 念外器世間無常
2
、 念內有情世間無常
3
、 聖賢大德無常
4
、 天帝人王無常
5
、 變壞無常
6
、 死法無定
7
、 死決定至

三、 觀六道眾生的痛苦
1
、 地獄
2
、 餓鬼
3
、 畜生
4
、 人道
5
、 阿修羅道
6
、 天道

四、 信業果
1
、 黑業
2
、 黑業果
3
、 白業白業國

五、 明解脫道之勝利

六、 依止善知識
1
、觀其功德
2
、依止方法
3
、求示法要

七、 皈依上師三寶
1
、 生信
2
、 皈依發心
3
、 皈依境
4
、 歸依之後應依止上師修學
5
、 皈依上師三寶的功德

八、 發菩提心
1
、 四無量心
2
、 正發菩提心
3
、 發願行持


密宗法義精要序

  觀現在許多有心學密宗的人,常苦於法海浩瀚。雖然也曾聽聞修學,但不知抉擇實踐的重點與次第之法要,無從正確入手。因此,沒有辦法生起真實的相應功德。

  修學密宗,最主要的是皈依上師、三寶與發菩提心。因為人生無常,苦、空、無我,尤其是六道輪回,更為痛苦!如果想要了脫生死痛苦,得到究竟安樂,非先皈依上師、三寶不可。不皈依上師、三寶,則不能得聞顯密佛法,有了聽聞佛法的機會,而不自思維修學,則永久不能得到成就。所以想要速得成就佛道,一定要先皈依上師、三寶與發菩提心。如果只有皈依上師、三寶,不發大菩提心與廣修福慧二種資糧,也不能得到成就。因為成佛必須要有福慧具足,所以佛陀稱為福慧兩足尊

  秘密法雲:未修二資糧(福慧)而求成佛,是欲煮沙出油,倘資糧如芥子芝麻,則積幾許當得幾許;如以奶取酥,雖多少不同,終必有得。發心廣大,則圓滿無缺。龍樹菩薩雲:福慧二資糧具足,則成報、化二身,再通達空性,則證法身矣!學密宗除了注重皈依三寶與發菩提心之外,更重於上師。這一點,應該要特別注意!因為修學密宗的人,必須要聽從上師的指導,供養上師。但其中最大的供養,就是身、口、意的供養。你把你的罪業身供養上師,換成了佛的法身,你就不能再去做殺、盜、淫的罪業;口供養上師之後,換成聖人的清淨口音,你的口也不能再造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等罪業;你的意(心)供養上師以後,你的心便換成本尊的大菩提心,不能再有貪、嗔、癡、慢、疑、邪見等罪業心。要把你的身、口、意三業,變為佛(本尊)的身、口、意三密。這樣就是學密行者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合一(無二),你就是佛(本尊),本尊就是你,你既是佛(本尊),還能造出身三、口四、意三的十惡罪業嗎?上師有這麼大的恩德,所以弟子必須要身、口、意都聽從上師的指導。

  專修密宗者,又重於自認有罪,自知慚愧。因為罪障能夠障礙學佛的菩提路。學密宗的人,必須要時時持鏡自照,如果與三門(身、口、意)清淨相合,再加上精進修持,很快就可以得到即身成就。如果發現自己有點罪業,便應當時時懺悔對治,不可以不滿百年之身,常作千年之計畫。

  阿底峽尊者雲:第一善知識,能自呵斥過患者是。第一口訣,能自觀過患是。第一良友,能照見罪障之心是。第一行持,心與法相合者是。

  宗喀巴大師雲:人生無常,一切皆苦,求菩提道,非從皈依發心不為功。因此,西藏根桑澤程仁波車(佛爺)所著《密宗法義精要》這本書的內容,從人身難得、念死無常、觀六道痛苦,乃至依止善知識,皈依上師、三寶與發菩提心。等都有詳細說明,真是一本稀有難得的法寶,可以說是初學佛法的導師,也是修學密宗的準繩——指南。

 

    佛經上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是因為六道取趣,都是有漏善惡所招致之苦果,我們幸得人身,有聽聞佛法修學之機會。但要思維暇滿人身難得,不可放過。又恐壽命不能長保,此世不能久住,知死王之必至,當念一切皆無常,觀六道無非是苦,信業果之不虛,明解脫之功德,希涅槃于大道。然學無師承,即為盲修,欲趣菩提正道,又非依止善知識開示正法,依教起行,莫由成就也。此為大、小、三乘、人、天所共依,若欲真實了知顯密性相一切法義,最初亦當依此教授,共所修學。今分為八段說明如下:

一、人身難得

  1. 思維本體

  總於未生八無暇中,能逢正法,修習有閑,是名為暇。於此不能,是名八無暇處。無暇有八: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謂於三途受苦,不得自在,不聞佛名。四、邊地。謂生邊地文化落後,沒有正法的地區,風俗野蠻鄙陋,不聞佛法音。或有獵人,邪命自活,均難聞法。五、長壽天。謂狀如昏沉,不知劫數,定力消失,嗔而下墮,有闡提心,是為常見。六、無佛出世謂無教法聞修也。七、諸根不具。謂癡騃聾啞,不聞佛法。八、邪見。印度外道執無三世,不信因果,以死即休,是為斷見。

  佛在世時,善星比丘侍佛二十五年,唯見佛過,致生邪見,後於花圃中生墮餓鬼道。故雖值佛出事,亦無成就佛道希望,與無暇等無差別。又蓮花生大士在西藏時,以大乘法降服外教,但不受佛法者仍多,亦無暇也。(八無暇是指八種沒有機會見聞修學佛法的眾生。)

  2.思維圓滿

  圓滿有十,龍樹菩薩雲:自圓滿五,他圓滿五。

  自圓滿五者,謂:一、人中生。二、生於中國。三、諸根具足。四、無宿業顛倒,易得發心。五、正信。

  讚歎人身者,以地獄、餓鬼、畜生,苦難自在,或如馬牛不能自禦冷熱。天人、阿修羅,雖壽較長,或有享受,但不能受戒學法,故未若人身殊勝。中國者,有地方之中國,與佛法之中國的分別。南贍部洲菩提道場,為千佛成道莊嚴之地,曆劫不壞,本來稱為佛法之中國(中土)。但自外道侵入,人心陷溺,而佛法示衰,印度已成邊地,此地方之中國也。(佛經上所言之中國,不是指我們中華民族的中國,而是指印度金剛地為中國。)

  西藏自松真剛波以觀自在化現,宏揚佛法,遣使入印學習梵文正草(正書梵天字、草書龍宮字也)。又創正草藏文,翻譯經論。後文成公主入藏,創建塔廟,造像供養,而八大菩薩,亦多示現應化。迨松真剛波第五世孫持松德尊接王位,禮迎塢金堪布蓮花生大士等善賢三藏一百八尊班智達,入藏弘法,建立桑野大寺等多數法幢。又羅乍瓦清波白若渣那等譯經三藏一百八尊入藏傳教,並廣譯經論,是時藏中已不啻當日之菩提道場矣!中雖偶經戰亂,教證一切,迄未衰失,且正自發揚光大而未有已,是為佛法之中國。根不具者,不見佛之莊嚴,不聞佛之功德,信心難啟,遑言其他。無宿業顛倒者,自非邪命自活,如獵人等,身、口、意三門易得清淨,發心不難。正信者,遠離邪依邪見,知教證功德,皈投三寶,信心具足,此為最要。上五關於自身,為佛法順緣,為自圓滿五。

  他圓滿五者,謂:一、佛出世。二、說正法。三、教法住世。四、住法隨轉。五、得遇善知識攝受。

  釋尊出世二十九年以前,六年苦行之中,如日初出無光。成道以後,為一圓滿。梵天請轉*輪,為二圓滿。佛法未滅以前,為三圓滿。佛法未衰,講授大德慈力無邊,有持有說發心可學,為四圓滿。得遇善知識,聞甚深道,為五圓滿。此五屬於他人玉成之法緣,以是修學之助緣,故明他圓滿。

  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劫。住劫之中,佛未出世,喻為黑暗時。現喜大劫中有三萬三千佛出世,此後無佛出世者百劫。又滿吉祥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此後百邊圍劫無佛出世。又俱賢劫中八十四俱胝佛出世,此後無佛出世者五百劫。又見喜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此後七百劫無佛出世。又俱喜劫中六萬佛出世,此後無佛出世者九百劫。正顯示無佛時多。現在為賢劫,劫初海中見千朵千葉蓮,天人知為千佛當出世矣!至人壽八萬歲時迦葉佛出世,人壽百歲時釋迦佛出世,此後若干年無佛出世。我們生賢劫中,值佛出世,正法長住,有持有說,可不深相慶倖耶?又常謂佛法難聞,況得聞密法及無上甚深者耶?蓮花生大士雲:往昔莊嚴劫有現生王佛出世,曾授密法,現在賢劫,釋迦佛出世,及未來一俱胝劫後,華嚴劫中,文殊生佛出世,均得聞密法,除此三劫之外,餘均無有密法。

  又佛在定中,與無佛同,釋尊成道時,本不說法,後由梵王等啟請,始轉*輪。印度有班智達名米底乍那(度耳)尊者,其母入日壽(孤獨)地獄,在人家灶中。尊者以神通見之,願入其家為牛工,薦度其母。阿底峽尊者知之,歎曰:西藏人福薄,故此尊者只作一牛工而已!正說眾生業重不遇佛法也。釋尊正法一千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萬年。過此無佛法住世,吾人當此末法之時,不知聞法修學,正如日出光明,無目不見也。亦如見大海,不食一滴,終不濟渴,是無明黑暗,乃難得光明湔除也。

  般若經雲:非依善知識,無由成佛道。謂:佛法八萬四千,若無師承,不得口訣,難期成就。阿底峽尊者入藏,有空、我、腫等三大弟子,一日問尊者曰:如何成佛道?龍樹、月稱之述論孰重?答:以善知識口訣要緊。又問:何故?答:三藏盡通,仍非善知識不可,以人與法離開不得。又問:三門清淨,即是口訣耶?答:尚不止此,須知清淨修人天福,為此生來世,均不究竟,故應重在善知識口訣。是殆讚歎發菩提心修無漏業也。

  無垢光尊者論中有別說八無暇:

  對愛起貪,對仇起嗔,縱學佛法,終難成辦。  二、愚癡無慧,不能深入法義。  三、見戒不合,與佛法相背。蓮花生大士初入藏中雲:西藏見是龍樹,而戒不是,見、戒相反,背道而馳。  四、修學不精進。  五、雖修而感應未孚,病及違緣,不知懺悔,反疑佛法。  六、願修學而自無主宰。  七、因緣不具,勉強學佛,不為解脫輪回,或為其他,不止無暇,且造業也。  八、出家持清淨,但未知如法修行,而大德自詡,希圖名聞利養。

  又說:一、不和合伴侶,不思利他。二、性劣,雖遇善知識,剛強難化。三、於惡道及此世苦,不起恐怖心,不思救濟,厭離心弱也。四、於諸大德(如:蓮師、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等)言教,無尊重信仰心。五、三毒增上,三門(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與佛法相背。六、於大法不知勝妙,無希求心。七、受戒不護,破犯無慚。八、破犯密戒,不髮露懺悔。

  如是當知,須具足十圓滿,離開八無暇等,方為難得之人身,當時時觀察思維:如已圓滿遠離,應生欣幸,精進修學,即身成辦;若未離開,當清淨三門,勵令無失。不然者,縱遇善知識,開示修學,亦無義利,以在無暇中,終不免為修學之障難也。

  3.思維喻義

  既明眾無暇,十圓滿,更當思維暇滿之大義。蓋不有此難得之人身,何以成就度生事業?比如草地烹茶,非具水、火、石棉、茶葉、器具等因緣作用,不能圓滿。試問成佛作祖,從無始以來,千生百劫皆已無果空過,今欲一蹴得之,不當具足眾緣耶?緣具足已,最低限度也應念無常,觀六道苦,修人天乘等,惟非本法所尚。要入大乘,特別須修見定戒。由正皈依、發菩提心,了知惟佛能救,但憑此身,依怙三寶。若此者,雖身在家,已為大乘佛子矣!

  釋尊於涅槃經中,對阿難尊者說:人身難得,有盲龜值木之喻。龍樹菩薩勸誡樂行國王書亦引此喻,勵其修學。另一喻雲:壁上撒豆,針尖著芥,如偶值者,尚較得人身為易。由此可知人身難得矣!

  4.思維數目差別

  從數目差別上說地獄如晚星,餓鬼如晝星。以畜較人,亦如其例。善惡兩道,尤非比擬。又地獄中人如塵沙,人道如爪上泥。又如地上蟲類,試就一家論之,當知人與蟻之倍數,人身亦既難得矣!生中國者幾何?入佛子數者幾何?可信佛法難聞矣!蕩巴桑結雲:得人身空過,是誠可惜!發菩提心,守清淨戒,較得人王為貴,得最上密法,受大灌頂,較金輪王為榮。浪擲人身,如寶投水。人身非幸運而得,從無始乃至今生,俱有因緣,如非善因決難成就。彌拉日巴尊者雲:人身誠難得,得之造業則甚易而力大,業力所牽,此身中斷,殊大可惜!當知以之修學無上道,其力量亦不小,上取下取,即在一轉念間。因得人身,如得度苦海之船,然今生一失,下世得否?實無把握也。入佛子菩提行論(入行論,寂天菩薩造)雲:我此生不行持,未免枉得人身,要想永久受苦,與永久得樂,均視此身。”“景額哇格西,晝夜修學不寢,恐時間空過,阿底峽尊者之弟子某,勸其少休,格西答曰:一思人身難得,即不敢休息。終身念不動明王咒九百萬遍。其精勤策勵為何如也?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

  我得人身無義恒空過,我為佛子未如教修學;
  彼諸暇滿精勤勵力者,願仗上師三寶共加持。


二、念死無常

  1.念外器世間無常

  須彌、四洲為眾生業力共報所成,外似堅實,至劫壞時,受水、火、風災,即一切毀滅無餘。最初壞地獄有情,業報未盡者,移向他方世界。六道既盡,欲、色界空,壞時無雨,一日出,河流盡涸,二日出,樹木草根如槁,次三日、四日出,無熱大海(馬竹巴海)亦涸,世界無水矣。次五日、六日至七日並出,須彌亦成火焰,從地獄至梵天,燃燒毀滅,諸天恐怖,此火災為一劫。七次以後,一切山河大地,複鎔為水,色界天亦成巨浸。水淹一次,然後大風為災,色界第三亦遭壞滅,盡成虛空,彼龐大之世界尚無常,吾人秋蚊壽命,寧久存耶?

  2. 念內有情世間無常

  上至無想天,下至地獄,有不死之眾生乎?特別為南贍部洲,五濁惡世,災橫障重,死緣多而易遭,人壽無常,有如逝水,日出瞬沒,去時苦多,吾人何日死,何處死,何法死,能決定乎?經雲: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放逸。

  印度國王某,其妃死,問佛以故。佛雲:六道誰不死,尚有疑惑於其中耶?龍樹菩薩雲:人死只呼吸間耳,在睡夢中,出入息不斷,夢醒複起,是誠稀有,不於此時著意修學,恐一息不來,奈何?謂:死魔以黑繩步步追隨,非如鋼箱重兵可守,如到黃眼變灰,朱顏轉白,藥師佛來,亦難救濟。惟有聽業力支配,兩手抓胸而已!

  3.聖賢大德無常

  過去七佛,賢劫四佛,及無量諸佛,其功德之大,眷屬如菩薩、羅漢者數如恒沙,至今亦僅存其名號耳!聖賢入寂,雖不同凡夫之虛生浪死,但為示現有生皆有死,故其身亦不存在也。過去大德,如龍樹、無著、天親等,不見其身,惟存其名。西藏如蓮花生大士,其二十五弟子成就者多,紅教尼馬瓦及其三大弟子。阿底峽尊者,及其弟子等,均為大德,在當時水火不能危,四大不為害,何以亦無長存不壞之身耶?

  彌拉日巴尊者坐山修法,獵者見其食蕁麻,身變綠色,問之無聲,以為鬼,射之不入,棄之水中,回視未移其座,投之火亦不燒。又宗喀巴大士為大威德化現,但均不能逃此例外而不死,然則吾人業報所得煩惱熾盛之身,不當急起依怙三寶,時時念無常而進修耶?

  4.天帝人王無常

  壽命之長,莫過長壽天王——梵天王,可活數劫,其身高大若干由旬,光明可比日月,下至金仙,飛行自在,皆不能保其不死。過去金、銀、銅、鐵等輪王,福報之大可知,今亦僅聞姓名。釋迦世尊轉*輪時,皈依之國王無數,威勢無比,此時名號亦有不存者。西藏王如娘赤者簸等,又松真剛波為觀音化身,在當時權力若天王,版圖半西北,現亦僅知為歷史上之人物而已!吾人享受,直如一口蜂糖,尚有何等可保信耶?

  5.變壞無常

  往劫人高地坦,身有光明,食若甘露,能飛行自在,壽量無比。迨後業力漸增,受用減壞。後此若干劫壽量減至十歲,身根縮為一尺,當是時人心好鬥,地上草木,到手即成戈矛,互相殺戮,所存者亦僅耳!嗣見人身稍高,問為守戒所得,人壽增長,知由戒殺所感,以是人心轉變,身壽漸高漸長,至人壽八萬歲,彌勒下生成佛,轉*輪。如此一增一減,至十八次時,人壽無量,當賢劫最後一佛,正覺解意如來(桑結末巴)出世,亦如過去賢劫九百九十九佛,調伏眾生,長住世間。如有眾生,於賢劫中修學未得解脫,或曾發願求解脫者,至此均得滿願。是知解意如來所作功德事業,正同過去九百九十九佛無二無別也。

  又若一歲之中,遷變無常。春去秋來,花開花謝;綠而苞者,或黃而落;夏葛冬裘,因時轉易,就是一日之間,氣候也有不同。昨日之日,不可複留,至午無晨,至晚無午,刹那生滅,念念遷流。言念無常,能不憬然於寸陰之可貴,而蹶然起修耶?

  如是當知:生必有死,合必有離,高必墜下,成必有壞,恩必變仇,樂必為苦,故應觀一切皆是無常。比如同聚一城,百年前人,現在有否?百年以後,又複如何?因死神一至,任是天、人,亦只有裸體孤單,隨業支配而往,眷屬親愛,同去者誰?即大德攝受多人,好官士民愛慕,到命盡時,曾有一弟子,或一百姓同去耶?

  亦有在世衣食,高如天王,當臨命終,誰複願見?縱平日喜愛之子女,此時多畏而不前,親朋不能救,財產不能贖,只一切善惡業,隨身帶去,是知或度或墮全由自身,一切貪著,到此乃無能為力也。德格有大德將死,其子知其必不起,欲求卓請仁波車修法説明,大德笑曰:自度自墮,旁人何能為力?’”卓請者,亦深通三藏之古學,尚以為何能為力?當知大德是深達法義者。

  財寶受用,本來無常,曩日窮苦,此時權威,昨王今丐,寧有把握?牛羊成群,忽焉餓殍,故應以廣大菩提心行佈施也。聚散無常,如師弟眷屬,同學伴侶,今日同居,明日分手,作是思惟,應勿愛勿嗔也。蕩巴桑結祖師語弟子鄧日巴曰:師弟相依,家人相守,只如商人集場,短時交易,應相與敦勸勤修佛法,方為此聚不虛。’”

  此日之頹垣破廟,何嘗非當年之莊嚴佛刹?如藏中某大寺者,為蓮花生大士開光,持松大王敕造。又松真剛波以天王功德,建廟極多,此時不已成廢墟乎?阿底峽尊者至要教授雲:眷屬受用,均不可保信,何如入雪山?或清淨處與木石居,一心依止佛法,較為堅實,縱窮如乞人死岩野間,勿退悔心。此為甘丹派教法,當具此心不畏法、法不畏窮、窮不畏死、死不畏野之四種精神,以勇猛修學也。不可以不滿百年之身,常作千年之計畫。

  冤親無常者,如:嘎打雅那尊者所見婦人食魚打狗事,故見乞丐不應嗔慢,當思為過去父母,以彼前世嗔慢,故此世為人厭舍。抑思此世親愛,誰願舍離?因財成仇,反同陌路,應視如平等,冤親無二,乃為大心救度也。

  又或煩惱熾盛之眾生,一聞佛法便生愛樂,此為樂苦無常。當知修學佛法,縱然略苦,必得最後之快樂。倘五欲自恣短期受用,當來必生大苦,此可決定也。宗喀巴大士供曼達,寒暑無間,左臂磨穿見骨,仍不少息,弟子請易以右手。大士雲:地獄苦比此更甚,眾生實長受之,我作此為時極短,亦欲救眾生耳!且只手又安足惜?因我無始以來,得手無數,曾無此機會供曼達也。’” 

  釋尊轉*輪時,有日光(你阿)國王出家,成阿羅漢,後歸國,其子恐不利己,謀諸臣,殺其父于途,且複譭謗三寶。嘎打雅那尊者以神通見之,誡其國人曰:此地無佛法,業力甚重,七日後當雨沙。人皆不信,果於次日雨衣服,次雨食物,次雨珍寶,至七日雨沙,人皆埋死。釋尊雲:是諸人等,本有福報,故先衣服、珍寶,而後雨沙也。此謂造業之人則樂短苦長。

  世間賢、愚、善、惡亦無常,有初傳戒為昆波,後乃犯戒,或初甚造業,後皈投三寶,亦得成就。捫公甲初為盜,兇惡,人誘以岩窩有寶,斷繩墮岩中,因自思業重,當死,悔求三寶加持,忽飛騰出險,得不死,後為格西。常語人曰:人見外面似我,內實不同,並禮誘之者為善知識焉!’”是故當知,學佛法,應當心起變動,倘身入佛門,而仍滿腹貪嗔癡,與五欲凡夫何異耶?觀一切無常之理透澈了知,自能通達無我。斷貪嗔疾三毒妄念,即以此矣!

  見人鮮衣,應隨喜他,有福當著。見人受苦,思彼業重,應代懺悔,處心要卑下,如弟子事師。自然見善惡樂苦,俱能洞了無常。某比丘已能飛行,一日放朵馬(施食),見鳥集眾多,以為怨仇當盡矣,即此一念,又墮常人。蓋修學者應如持鏡在手,時時自照,不應置鏡在眼,惟見他人過失也。

  6.死法無定

  南瞻部洲,死法甚多。中論雲:有以藥求長壽,反變毒藥而死者。水火高樓于人有益,或反焚溺顛墜,因在受用中,往往成為死法。特別說,食肉者,最為有損壽命,以肉入人身,易變為毒。西藏有草與肉同食者殺人,車、馬、船等均用以乘人,或亦因之致死,是生緣反成死緣也。 

  人有在胎中死者,或出胎一日二日,乃至一歲二歲死者均不定。有說日光一照即死,以影子有毒也。或持物在手,食物在口,已命終矣!人命如廣場中燈,不定何方風來?一吹即滅,其脆弱有如此者,容有或不致死之疑耶?至死後為飛、為潛、披毛、戴角,均不可知。須知教人觀無常,不是要避免死,正因死在前面,刻刻緊逼,死法無定且多,當以一心精進學佛為要門。至彼時較有把握,必不致手忙足亂也。

  7. 死決定至

  如穿衣出門,思歸家否?歸家入室,思更出否?休息坐臥,思再起否?早起,思三寶加持,又得一日,可力修學。臥時,思此日又已空過,痛自刻責,時時作是念,養成串習,乃刹那頃在修無常觀,則執我我所之見,自可消除。

  嘎登巴作飯生火,乞鄰而用,飯後即覆碗,表示此後不食,不作再用再食想。以隨緣度日不饑足矣!入佛子菩提行論雲:好衣食,有何用?只增長貪心耳!但把此身當船,借來渡河,不至凍餒而已!如為此身造業,更為不值。吾人以有餘受用濟人,此為佈施。行路只看四尺遠,大地觀作淨土,見人如根本上師,自然一切不起貪嗔。夜睡想入淨土,依正莊嚴,本尊正說法要,境界殊勝,此為忍辱。財寶不堅,要知涅槃經所說:信、戒、慚、愧、多聞、智慧、舍離等,為七聖法財,最為堅實,誰偷誰壞?應以不堅換堅者。更想三寶有神通,能見我,時時恐懼,此為持戒。言語無意義不說,因言詞多由三毒發動,惟有多誦多修,期無間斷,此為精進。妄念生時,當思由貪等起,須令一心清淨,罪當懺悔,有功勿喜,如念佛見佛,亦不貪著。多觀無常,則生、老、病、死,均於我無關,久久通達空性,即為禪定與智慧也。

  彌拉日巴尊者雲:我初畏死,入山靜修,久觀無常,今不畏矣!以得死後之把握故。故說初學佛人,當切想己在獄中,將死甚懼,忽然逃逸,只心中常畏人捉著耳!即以此心修無常觀,依止三寶,最為勝妙。須從念死而修,而精進,而成佛,初、中、後不改也。人能修無常,自然離苦得樂,如耕者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又如自己建屋,初甚苦,完成時自己享用,先要有此意樂,自然不畏死矣!

  釋尊雲:多觀無常,即為供養一切佛,亦受一切佛加持,為成佛之始基。又經雲:供養迦葉等阿羅漢,與一刹那觀無常,後較前勝也。又雲:牛馬足跡不如象。以象跡圓滿,喻念無常心也。有人問博多瓦說:雲何是成道唯一之法?博答:觀無常是。又問:觀無常有何勝利?博答:初於三寶啟信,觀察父母或他人死時痛苦,中間精進,後得禪波羅蜜,通達空性,成佛道,均從觀無常來。又雲:初隻知現世目前,學佛僅為避禍求福;中不畏輪回苦,只求人天福報;後不知涅槃功德,無出離心,皆由不能了達念無常故。又雲:初求法,不為五欲所迷,中得法,如理修學,後無障礙,不間斷,得圓滿,皆以念無常為根本也。’”

  巴祖仁波車開示雲:我見人權威不起貪求,惟見大德則心生愛慕,只依靠過去大德念無常之開示,不知其他。”“格西惹那共窮,在後藏足莫喀拉山洞靜修,洞口有荊棘,出入必掛其衣,每思去之,但以念無常故,終其身未去也。

  藏以七月雨為甘露,可以療病,智悲光尊者之弟子,請築池蓄之,尊者以念無常故,迄未成也。可思大德修無常之猛勵。又釋尊轉*輪時,常雲:有漏皆苦。因無常即為有漏,正示人念一切無常也。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

  無常在眼前,尚執老為幼;
  我與諸迷者,啟師求加持。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三、觀六道眾生的痛苦

  吾人於難得人身,今已得矣。既知一切無常,有生必死,死決定至,則死後如水幹火滅乎?是不然,因業力牽引,有死有生,六道取趣,頭沒頭出,亦可得決定也。大德雲:輪回眾生,如蜂在瓶,或上或下,終不得出。因所造為有漏善惡,故永不離六道輪回苦也。龍樹菩薩雲:以大地為丸,母較丸多。當知所出之淚,較大海多,所飲銅汁鐵水,亦如海量。入佛子菩提行論雲:小孩舐糖刀,糖盡舌傷。應總觀日出四部俱明,夜則昏昧,天身有光,墮時還暗。此謂縱得人天,已與糖刀無異,他複何說?故應於座上,閉目思惟,六道皆苦,如在念誦前,先觀苦果為最要也。以下別觀。

  1.地獄

  地獄有四:一、熱地獄八層。

  (一)烊所。意即生而死,死而又生也。亦說為等活地獄,大如世界,周遍燃燒,火焰騰空。彼中有情,為業力嗔心驅使,見他有情,若見仇敵,隨手得器,互傷互死,以業力故,聞空中呼烊所聲得複存活。如是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報盡乃止。南贍五十年為四天王天眾之一日,彼天五百年是此獄之一日,入獄受苦者當此五百年。

  (二)黑繩地獄。彼中有情,身彈墨線,釘而鋸解,以業力故,壽命不斷。南贍百年為三十三天眾之一日,彼天千年是此獄之一日,入獄受苦者當此千年。

  (三)眾合地獄。彼中有情,見杵若須彌,舂之成泥,特別生前傷害蟲物,蟲變鐵杵,入獄更舂,舂已複生。南贍二百年為夜摩天眾之一日,彼天兩千年為此獄之一日,入獄受苦者,當此兩千年。

  (四)叫號地獄。彼中有情,受大燃燒,惟聞叫號。南贍四百年為兜率陀天眾之一日,彼天四千年為此獄之一日,入獄受苦者,當此四千年。

  (五)大叫號地獄。彼中有情,雙層夾燒,叫號猛利。南贍八百年,為化樂自在天眾之一日,彼天八千年為此獄之一日,入獄受苦者,當此八千年。

  (六)燒熱地獄。彼中有情,以銅汁煮,煮濫複生,未沸時均覺快樂。南贍千六百年為他化自在天眾之一日,彼天萬六千年,為此獄之一日,入獄受苦者,當此萬六千年。

  (七)極焰熱地獄。以叉等從湧泉穀道,穿置極燃燒處,諸根焰出,入獄受苦者,為時半中劫。

  (八)金剛地獄。亦名無間,彼中有情,身在猛火聚中,如紅玻璃,只聞苦聲,不見人處,入獄受苦者為時一劫。

  二、近邊地獄。上八大獄,各有四門,門各有四獄,鐵城圍繞,為十六近邊地獄。在大獄中受苦欲逃,先循東方思得涼風,至即入糖煨地獄,不知紀年;又循而南,思得水食,至即入屍海,沉下沸熱,鐵獸甚多,爭食其髓,不知紀年;又循西方見綠草場,為刀刃道,至地足斷,舉則複生,與彼相近,見樹木林,思入其中,至則風起葉落,割肢截體,彼諸眾苦,次第受已,複至北方有無極河,灰水沸煮如煮豆等。又次有山,山下樹葉殺人,山上則鐵雕鷹等,啄食髓眼,山下見紅火聚成男女相,近則為猛獸爭食,如犯五戒、沙彌、比丘小乘戒等,均受此山之苦,苦乃無期也。

  入佛子菩提行論雲:地獄四周鐵牆苦,罪人呼號業所成。靜言之思此等重苦,如身當之,如何承受?寧不恐怖?又思我幸未墮,亦思其中有呼號者,非我過去父母耶?現在已死之父母親屬,其中未嘗無有。我今求法,要離開眾苦,即身成就,不可再到此中,先當發願,不再種地獄之因,勵力修善所修功德,回向眾生,此三時發心,至為切要!

  三、寒地獄有八。俱舍論雲:獄在北方,大如世界,冰雪成城,寒風刀割,業力眾生,無衣裸立。(一)周身寒縮如泡,名皰地獄。(二)泡裂,為裂皰地獄。(三)作阿啾啾聲。(四)作活活聲。(五)作呼呼聲。(六)身青藍如鳥巴拉花。(七)如紅蓮。(八)如大黑紅蓮,身裂百數。複有惡力所成之蟲,咋食血肉。此獄受苦時,如以印度八十鬥黑芝麻,百年取一粒者,取盡之時,即第一獄時期也。餘獄受苦時期,轉複倍增。

  亦思我們臨冬衣薄,乍立風前,尚不耐忍,何堪受此?此是嗔等所造,應自力求懺除,並代彼懺,如前思惟發心而修,有在世毀壞佛經,或毀大德開示者,多墮此獄中。

  四、日壽(孤獨)地獄。此中受苦方法無定,住處亦無定,受苦亦無定時,多在岩阿山間,或樹窟海隅,碓帚磨中,看似不苦,其實苦甚。嶺極惹巴大德見雅佐撮海子即歎曰:可憐!可憐!眾弟子問之。答曰:此中有一喇嘛。弟子欲見之,大德顯通,水立涸,見大魚長數百里,遍身有蟲,大若牛馬,齧食其肉,輾轉甚苦。此亦孤獨地獄,受苦者為後藏黑馬喇嘛,以他生前治病騙人供養也。又德格河中有大木,開木得蛙,大如鞋,小蟲嘬食,受苦未死,因請大德以三十七壇加持之,即報盡死。此為某寺波及管家,亦因業力致此,若此者非人間地獄乎?

  上來地獄諸苦,經論甚詳,言不能盡,猛火冰雪聚中情狀,及受苦長短,要常常憶念,懺悔過去,策勵將來,勿如石上下雨,不見痕跡,亦勿以三寶無感應,只口說而不力行也。如:過去一比丘,人問其行持,對曰:一切顯密皆學過。又問地獄情形,只答十八層,而不能舉其名色。又:瑪噶巴人呼紅黑帽(紅教之一派),曾入皇宮,名譽甚大,常不願問其教派,亦不知地獄情形。蓋佛法應學一句即修一句,自然有受用可得,倘無願力,不思修持,多學無益也。

  2.餓鬼

  餓鬼分二:一、又分三:(一)外障。百千年不聞水漿名,饑渴特甚,裸露無衣,偶見河流,亟思得水,因腹大如山,手足細如竹,舉步艱難,至則變為熱沙。又見花果,近成枯枝,或遇飲食,至則甲士圍逐,不得受用,此是過去貪業所招感。又夏見月如日,冬見日如月,轉變受苦。

  (二)內障。腹山喉針,本不能食,縱得食下嚥變火,七孔生煙,返成眾苦。格西登巴雲:若故以陳腐物或優酪乳等供佛者,必墮此道。貪心重,而對三寶無舍心者,亦感此報。

  (三)特取。略似孤獨地獄,如:卓引姐至一方城,見餓鬼四人甚苦,憐而食之,初變麥殼,再變火,再變膿血,再變自身肉,終不得食。此因自受美食,以劣者施嘎打雅那羅漢也。又:某大德見一餓鬼在廣場,獨目頭小,雲:十二年只見一清淨比丘之口唾。’”足見求食甚難也。

  試思吾人早餐至午方食,或盛夏半日不得水,能忍受否?十二年乃至百千年不聞水名,應當作何感想?當思餓鬼道業重在貪,或無舍心,感此大苦。初要發心不貪,中思其苦惱,後當思彼等為過去父母發願盡度,並以功德回向也。

  二、空中精怪妖魔,亦此類攝,由煩惱三毒熾盛,故感此報。亦或因故慘死,七日後複現惡相,欲尋替身,不知自苦不能替脫,且加罪也。于此類鬼有用惡咒,或燒金剛火壇降伏之,則頭裂身碎,夏月冬日,亦隨業變,好花異食,見必轉壞更變為雀犬猛獸,長受眾苦,故不宜修降伏法制伏,當以慈悲心度脫也。

  3.畜生

  畜生分二:一、大海中水族。有大如須彌,細如微塵者,互相啖食,大者吞小,小者嘬大,不見日光,不知紀年,以業力故,頗覺其苦,亦有餓而自食其身,或斷其尾者,此為最苦。

  二、畜生不知善惡,聽人驅使,殺打損害,時時畏死,既畏人又畏同類之大者。如雕食雀,雀食蟻,強者淩弱,大者殺小,自以弱者小者為當然之食品,不知造業,此苦尤堪悲憫!亦有以自身之物,而速其死者,如獐子、龜、魚、象、馬,因人欲取其麝等,防護甚苦。又鹿有角,即自知取禍,食水宿草,側眼低頭,惟恐人見,備受諸苦,非止受槍時始苦也。蟲類同是生命,勿以其小而忽之,故雖小如蛩蟻,亦知畏死,不應捉殺。畜生在平常,頗覺笨拙,但被殺害時,淚眼跳叫,豈非痛苦?亦思夫尾所以搖搖者,非為乞憐乎?屠人佯若不知,反而鞭捶惡罵,造業無數。又如食牛奶而賣牛殺牛,與賣母殺母何殊?牛馬負重致遠,仍受眾苦,實因癡心所感,吾人當發悲心愛護,不可殺傷。

  總說三惡道,一朝輪墮,既苦且長,如畜生已入惡趣,乃不自知善惡,迷惑造業,欲生善道,嘎乎難矣!吾人於此思惟,此身曾造此業否?不墮三途,有無把握?應當自懺救他,使一切有情,解脫眾苦。並發願雲:我今幸依靠知識,得聞大乘法要,自願同三惡道眾生,共修此法,離苦得樂,請求上師、三寶慈力加被,以此功德,回向有情。

  4.人道

  吾人常思三惡道苦,然則三善道為快樂耶?是亦不然,以同在輪回中流轉,未入聖域也。人道苦分二:

  一、根本三大苦,皆由五取蘊生。(一)壞苦,無常轉變也。福樂順境,終必過去,樂境過後,更覺淒涼,樂境易造業,更為將來之苦因。

  (二)苦苦。老病死等苦境,本來是苦。一苦未已,二苦又至,病中生瘡,瘡上發熱,父喪母亡,匪劫傷死。蓮花生大士雲:六道終是苦惱,如以為樂,是大錯失,如在廁中求香氣,殊迷昧也。

  (三)行苦。不苦不樂,但覺時光遷流,命亦隨減為行苦。不見其苦,但為苦依,衣食受用,全可造業。造業感果,豈非苦因?即食茶與青稞,不知死蟲幾何?人負馬馱,更施鞭撲。妄語謀生,以惡為美,剝皮剪毛寧不傷生?貪殺小羔,尤為造業。亦思羊母痛其少子,耕者下鋤,鴨入田中,建修房樓,豈少殺傷?應想:吾人衣、食、住、行,步步均在造業,胡不猛省?巴祖仁波車為牛廠說:酥奶似若無罪,但小牛應食不得食,大者疲而小者瘦,是造業否?吾人飲食衣服,均圖快樂,究其根源,恐皆地獄受苦之因,當知福報重重,業亦隨之也。

  二、八苦。(一)生苦。四大部洲,人有四生,惟南贍受生,中陰入胎,母食熱則燒,食涼則冷,睡如山壓,行如風飄,心中恐怖,眾苦難堪。蓮花生大士雲:母生子時,如臨命終,下地如墜池,又如剝皮,提攜如被鷹捉,著衣如受縛。心知其苦而不能言,是為生苦。

  (二)老苦。由少壯而老大,頭禿齒搖,目不速視,耳不聞聲,齒不攻堅,舌不知美味,言語不明;憶力劣弱,日在昏沉中,氣力衰損,溫度減少,身畏重衣,不著則寒;人言老大無用,言語無味,亦任其嗤笑;四大常不調,不行須行,不坐須坐,實非身之所願,是為老苦。彌拉日巴尊者偈雲:欲起軟無力,行時腰不直,躡足而緩行(如小孩擊雀),坐下如囊擲,往昔並非此,知此苦何極?身瘦憶力弱,迷昧以終日,子女亦厭惡,言行多違逆。

  無垢光尊者雲:老人甚苦,應隨順之,厚重衣不能著,殘食亦不辨味,身著物則痛,睡如屍,喜軟畏堅,面皺發白,人見輒不喜,常憤欲死,而心中實又畏死,此苦與地獄何殊?故應于少年發心修學,或免此苦也。

  病苦。人身為四大和合,四大不調,即生病患,此苦老幼無得免。人之患病,如雀被擊,問只微答,重則心痛,輾轉不安,食而或吐,夜坐晝眠,日長更苦,藥物五味備具,非所悅意,亦須強食。又常以蚊嘬甚苦,而針灸燒刺,且複耐受,畏死之心,時時不去,亦有遭魔,尤為痛苦。或自割身肉,或墜岩自甘,乃若傳染濫病遠離家人,隻身待死,何異獄中?或因病久,反常好罵,兒女不親,更加深重,是為病苦。當知病時正好修學。如雲:有病難修,亦當趁能動作時修之,恐重則無及矣!

  死苦。四大將離,壯夫變色,業力所感,惡相現前,親眷滿室,淚眼相看。此中苦惱惟自領受,縱有財位親愛,能帶去否?能替得否?此時方知,已悔無及。初齒落發白,一再報汝,汝不留心耳。無行持之人,到此以手抓胸,毫無把持。故不信業果者,當令看造業者之死相。又如殺牛羊者,命終見鬼見魔,或見牛羊,亦是業果現前。如到四大解體之時,心中空蕩,臉呈灰色,目無光以直視,氣短促而無續。此正死魔臨頭,中陰將變,惟有隻身裸體,空手而行,是為死苦。

  (五)怨憎會苦。仇敵怨家,常懷恐懼。兵短路窄不期而遇;中夜聞聲,畏賊疑鼠;曾是不思,偏來眼底,是怨憎會苦。龍樹菩薩雲:一切受用是苦,保護亦苦,損失更苦。人何必貪?當信業果。彌拉日巴尊者雲:受用初有樂,人見不自足,每思長相保,佈施不隨喜,只待怨仇來,或以此喪命。彌拉日巴尊者弟子某,人供以大松耳石,極貴視之,每日問人,松耳石在否?惟恐盜損。一日尊者投石入海,謂之曰:汝之松耳石苦,已斷除矣!蓋免終日問訊也。

  (六)愛別離苦。以執我故,愛你恨他。恨則厭見,愛則難離,死別固傷,生離尤苦。恐其病惱,願長相聚,一朝永訣,欲見無期,是為愛別離苦。特別於親愛子女時時不舍,是因為不知一切有情,皆是父母,無平等心,愛執熱惱也。彌拉日巴尊者偈雲:親友初相見,極歡喜愛熱,今日我邀他,明日赴他約,一朝因小怨,終竟成仇隙。又雲:貪愛子女,喜若天人,負債給他,終難滿其願望,何如入山修學,自心乾淨也?

  (七)求不得苦。人貪受用,如築房壓死,食物變毒,世常有之,或陣前爭功,命盡須臾,遠商遇盜,窮丐難歸,以圖快樂滿足故,終成苦惱,是為求不得苦。藏中常雲:時人無不求安樂者,縱如願以償,所得實如毫毛。譬希求王位而戰爭,反為王所擒戮;希求便宜而得物,反又遇仇喪命。在當時何嘗不費心機、用氣力?結果所求無一得遂;卻是自己所不希望不愛樂者,反而不幸而降臨頭上。是知若用此貪心,早即希求菩提正道,想已成佛多劫矣!奈何妄求受苦耶?又灑加巴尊者雲:吾人壽命短,貪求多,時時打算;但於自己死後如何?毫無預備。因只知預備業果,未打算菩提資糧也。

  無垢光尊者雲:親愛不願離,但終當離;美屋思長住,而終必舍;自身欲無病而多受用,結果身死受用空。須知乞人初不發願為乞人,雖有大願,因所說與所行不相應。乃善果未修,而惡果先成,可不懼耶?

  (八)五蘊熾盛苦。五蘊之身,身為苦器。終日追逐,只成空過,當思此身暫不冷,有十日糧先修十日,此不但對治一切貪取,亦念無常也。彌拉日巴尊者說:世尊雲:要遠離世法。但出家人家事正多,著袈裟本為清淨,但為已著袈裟,世事更忙。此等五取蘊苦,雖以世尊金剛舌,亦說不盡。因根本三苦,亦以此為自性,為器具,為依處也,是為五陰熾盛苦。無垢光尊者雲:見同學精進,應學他。行住坐臥,應想三寶在肩頭,自然一切不取,清淨進修矣。

  5.阿修羅道

  修羅城國,與三十三天同,惟見天上如意寶樹,能出甘露,一切美滿受用,惟天人能得。一說樹根在修羅宮,嗔彼富饒以此相嫉,嗔心一動,須彌震搖,即地震也。(大德涅槃,或海中大魚移動,亦使地震。)天人見地動,起嗔,阿由須彌山中,八萬由旬,上達天宮,聚而戰鬥。以天身四倍于修羅,故阿常致負,割截肢體。天人如傷,食甘露即愈,阿受傷恒死。如南贍有情,多造惡業,天人必敗;見地動,或日作灰色者,均為阿勝所致。三十三天眷屬圍阿宮一日,如世間百年,故說天上一日不安,人間百年浩劫。阿王起嗔,半亦因人間惡業所感也。藏中經論,與大德開示,皆雲:發菩提心,最為緊要。因嗔心熾盛,則化生阿王眷屬。以須彌山如玻璃,阿眷見其類敗死,恐怖毛豎,亦受苦也。

  6.天道

  天人受用,自然而來,常感快樂,雖兜率陀天鼓嘎阿伽常響雲:有漏一切皆苦。而天人聞之,終不覺悟。天壽較長,惟福報既盡,衰相現前,極為苦惱,四天王至他化自在天均如此。衰相有五:(一)四天王以上無日月,天人身有光明,長大一由旬,至死即身光變無,不可愛樂。(二)不樂安座。(三)花冠枯萎。(四)天衣壞垢。(五)身出汗臭。衰相既現,七日即死,此七日中,猶七百年。彼諸天人、天女,不樂親近,惟遙遙擲花,祝其到南贍修善,再生彼天。實則身墮何處?天眼能見,生大熱惱,隨業牽引,自不作主,此欲界天也。色界等天人,到此如夢初醒,定散還墮,回思昔樂,其苦可知。龍樹菩薩雲:雖樂梵王天,終墮地獄火。此如到野人國,暫時安住,終必被食,亦如下水,終必溺死。

  佛經雲:三界輪回,無片時樂。地獄有寒熱苦。餓鬼有饑渴苦,畜生有吞食苦。人有三苦、八苦,修羅有戰鬥苦,天人無信心,有下墮苦。可見無針尖樂也。彌勒菩薩雲:六道無快樂,如入廁無香氣也。蓮花生大士雲:輪回非樂,偶然有樂,皆苦之因也。昔有大德講經,一喇嘛問一老婦知否?答曰:其他不知,惟六道甚苦,頗為了達。汝將來墮否?應先知道,再進而求修持。因先有此信心,自能懺罪積資也。

  釋尊有堂弟俊嘎(難陀),令迦葉勸其出家,不允。釋尊強之,出家而不受戒。釋尊見一盲猴,問其妃何如?對曰:妃美。又以神通引至天上,見一空宮,闃無一人,彼問故?答:以佛弟某,守戒當至此。又見天女無數,較其妃美,因樂享受,故持戒。佛令弟子等不與同修,以彼所修者人天福,非為涅槃道持戒也。然亦不悟。尋令下視地獄,慘苦不堪,見一大鑊內燒沸銅,惡眷圍之,怪鑊中無人。守者曰:佛弟某因持戒得天人福報,報盡當入此中。後大悔悟,屏息出獄,力求釋尊開示,欲離三世之苦,後成羅漢,亦知人天福不究竟也。

  又阿底峽尊者將入寂,其弟子某,請問法要,謂:師去後,我當修定耶?尊者雲:定不是法。問:終身講經何如?尊者雲:講經亦非法要,當依鐘敦巴舍世間心,修出離心也。時有比丘常繞塔,鐘雲:繞塔亦佳,但能行持更好。比丘念經坐禪,鐘雲:念誦等我亦隨喜,但應再向上求。比丘異之,鐘因令其修出離心,謂:修定治病,顯通得受用,念誦感福報,均非究竟行持。以不發大乘心,只為今世二世,均為有漏也。釋尊在世,宮妃萬千,且過七日即為金輪王,所以苦行六年,身如木石,正顯示要離開世間心,而修行也。

  蕩巴桑結雲:受用如雲,頃刻都散,名譽雖好,只如空穀回聲,衣服飲食,如虹如穢。人多聚處,不如林下水邊,妄念易生,當以平等菩提心對治,牟尼寶自己原有,勿向外求。此心當如鏡,常常觀照。上師三寶加持力,只在自己,如月照大地,有水處當較明朗,殷重心如水,加持力如月也。

  某大德雲:人生不百年,常作千歲準備,實不知人在世間,如旅行客,片時休止,何必築室治具耶?”“格西朗惹塘巴,常思三界之苦,鬱鬱不樂,人皆呼以黑臉。其弟勸之,格西曰:人在六道中,有何可喜處?惟彼一日供曼達,有松耳石為鼠所得,又聚眾鼠搬之,曾一次發笑也。又:嘎打雅那尊者,一次受國王供養,當回向時,王問音樂美耶?尊者雲:不聞。王問故,因雲:飲食如借債,為養暫時色身,不暇聞樂。王疑為偽。尊者令一死囚,持油缽繞殿中,呼甲士持刀隨之,油傾即殺,樂作如故,一周以還幸無失。因詢以音樂,囚雲:乃不聞聲,以時時畏死心切也。此謂人在六道中,如囚繞殿,甲士隨之,死在目前。世間欲樂音美,更何心貪著耶?如此專精,得道速矣。

  巴祖仁波車加持偈曰:

  亦知天人苦,而不舍世間;亦知畏三途,不斷造業因。
  此愚者為誰?我及餘有情;願發出離心,求上師加持。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作者是

人天路上作福為先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無執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   涅槃第一樂
以佛為境界   專念而不息
此人得見佛   其數與心等

 

四、信業果

  六道輪回,非如風吹萍葉,偶然聚散。是有黑、白業力所牽引故,於此應當深信。更應于黑、白業果,總相各別思維,勵力取捨焉。

  1. 黑業

  黑業分十:即身三、口四、意三也。亦說為十惡業:

  一殺生。對人或畜,以貪等作意殺害,斷命根為究竟。貪為口腹,殺食雞、鴨、魚等;嗔如戰鬥;癡如幼孩殺生,不知過患。或非佛弟子,如印度有以殺若干生,即可升天的邪見皆是。最大者有五,謂:殺父母等,生身墮金剛地獄,非由中陰化生也。若肉食者,不起悲心而隨喜之,業與殺生同。牛廠廠主初食奶,繼剪毛,老則殺之,其罪較重。巴祖仁波車開示雲:殺百綿羊,必久墮地獄。雞鴨魚販亦同。出家雖不殺生,受供食肉者,其罪惟均。乃有婚喪冠祭,親朋聚餐,動輒百數席,殺生無數,本為慶賀或悲哀之事,不思以功德莊嚴,而以血莊嚴,自害害人,可不深思切戒耶?藏中常說:殺牛羊,先吃內臟,肉可攜走,皮尚有用。食肉寢皮,直同野人也!

  殺之支分為四:(一)造意。(二)決定。(三)方法。(四)結業。四支具足,即生本罪。一者,知其為牛羊雞魚。二者,欲殺而食。三者,以繩刀等。四者,斷彼命根。倘知為羊,欲殺食之,二支已足,雖教他殺或隨喜者,罪亦成立。如自諉我未殺彼,或食者多人,自恕為輕,罪更較重也。吾人試以手指入沸水中,能忍受耶?悲心不具,亟當懺除。

  二、偷盜。盜、賊、騙三,均攝於此。特別如國王官府,除了人民應繳納之外,肆意苛求。以權威取,一也。暗中竊得,二也。欺詐行為,三也。入大出小,器不公平,隨一而作,即成本罪。四支同前,如想偷、明認、偷法、偷得也,餘當例知。

  巴祖仁波車雲:貿易得利,終日營求,非出家正當事業,以貿易易破戒,而妨害修學,信心漸減,菩提心難生。蓋不知福報由上供下施而來,不可強求造業,試問有由盜成家者耶?

  彌拉日巴尊者,見一喇嘛在睡夢中自計賣牛,頭得幾何?皮得幾何?惟未計尾,即醒而施食。尊者問:牛尾尚未算清耶?喇嘛以尊者得通,乃大悟悔。又雲:作生意以劣作好,為妄語,相爭為兩舌、惡口,巧說為綺語。為一牛販,不止僅犯殺業而已!

  三、邪淫。在家戒邪淫,出家當淨戒。在昔赤松為藏王時,下令在家者應遠離四種業:即殺、盜、淫、妄也。

  四、妄語。分三:(一)欺罔,未見聞為見聞等。(二)故說,謂修福得罪,作惡有功德,無極樂國等。(三)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言證,自說神通等。如雲我見神鬼,意在使人變動心志,失三寶正念,此為最大過患。因神通不由證得者,亦為有漏,未足稀有。人縱有通,亦勿毀他,只淨自心修持耳。

  五、兩舌。即離間語,破人和合也。破師及同學,或團體和合眾者,其罪較重,尤易犯也,當時時觀察之。入佛子菩提行論雲:凡欲語者,先觀自心,此語由貪、由嗔、由癡而發者,當止勿說。一切行動亦然,久久防護,自然三業清淨。

  六、惡口。即粗惡語也。恨彼有情,不問人畜,對畜生、癡、聾、盲、啞等,尤宜防止,因彼亦起嗔心故。特別對於上師、大德前,更當慎重也。如說時發笑,而意惡者,亦成本罪。往昔印度有田工,因主家賴婚,群牛到官證明,獨一缺尾牛反證,以田工曾毒罵之。故知畜生亦怨人惡口也。

  七、綺語。漫言過去未來,或無義利事,如於法會或聽經時隨說,能使修法講說者生障礙,此為最重。故說佛在時講經,有說話者與造五大惡業同罪。巴祖仁波車雲:自修法時,說無義語,亦成過患。因修密法要三門清淨,觀想生起如何?圓滿如何?次第甚難。故必須不語言、不飲食也。

  八、貪。是指從內心說的。如貪他人受用想得之,只得心想,便成本罪,不關身口也。

  九、嗔。嗔彼有情,見富願窮,見盛願衰,見得願失,或欲打等,均成本罪。如國難對敵國,內亂對匪人,嗔而殺打,均為無明所障,非佛子也。應起悲憫心,恩怨平視,代為懺悔,願消除其嗔心,方無過患。

  十、邪見。此從無明起。印度外教,初分三百六十派。有言一切由梵天生,有言從自然生,說永不壞滅。或言人猶花木忽生忽死,日照、水流、豆園、刺利,及孔雀五色,皆為自然而成。不信三寶,撥無因果,是為常見、斷見,邪因、無因。如是等外道,皆愚癡邪見之大者。佛經祖論,心生疑惑,亦成邪見。又入佛門不知因果,亟求善報,豈知不如意者,正是三寶違緣加被。因吾人無始以來,造罪實多,自發心後,一切業果在短期齊來,重報輕受,長報短受,是增上緣。以為無感應者,亦成邪見。

  上來十惡業,以殺生、邪見為最重。因一切有情,除地獄中求死不得者,其餘無不貪生。如殺蟲蟻成罪,不因其小而減輕,殺虎豹者,不因其大而加重,以同為一生命而已!正法念處經雲:殺蟲蟻者,除罪墮地獄,彼當來索命五百次。是知中國出家眾素食,最為殊善。以一切戒皆重殺生,菩薩要饒益有情,尤當不失悲心,倘有成就大德,殺生食肉,以手彈之,即令往生淨土,是已深達空性,見一切如幻,不執著者。巴祖仁波車雲:喇嘛當注意,汝能度彼者即食之,否則不吃為好。

  邪見為八難之一,縱身口所造為善業,如有邪見,意不清淨者,則無功德,且亦斷以往善根。以罪由心生,不易懺除,亦無處可懺。故聽經修學當依言教,不可稍生邪執也。

  2.  黑業果

  黑業果總分為四,別分為十:

  (一)異熟果者,嗔心造業墮地獄,貪心墮餓鬼,癡心墮畜生。貪心起,嗔等同起者,上墮地獄,中墮餓鬼,下墮畜生。

  (二)等流果,此由串習而成,謂出惡趣,生人中。如:(1)殺生,感短命多病等。(2)偷盜,亦感各種果,如奇窮,被盜,富不久,難得受用等,或自財他用,如餓鬼守寶庫也,餘別例知。大德雲:旁人以受用積蓄,我們應以受用與人。謂何如上供下施也。(3)邪淫,感自婦嗔嫉,或不貞良等,蕩巴桑結雲:夫婦如旅伴,勿作長遠想,自斷愛癡。4)妄語,感受謗罵等。大德雲:他人謗我,正使我進步,當視之如善知識。5)兩舌,感眾叛親離,服役侍者不忠實等,應以慈心待之,倘打罵他,不更造業乎?(6)惡口,感不悅意聲,常受譏笑等,因口業以此為重。本來言語不殺人,但令他聞,如受刀割,則怨毒深矣!迦葉佛時有婆羅門子舍假罵比丘,為牛頭、馬頭等,業墮水族,感生十八頭甚苦。後為漁人得之,以問釋尊,頭並流淚雲:母教他罵。世尊雲:汝母已入金剛獄矣!此示他人教作,因境增上,乃感重苦。大德雲:各人師傅不同,不可說與我無緣,我師方是三寶具足者。因惡口對大德,罪較殺三界有情為重,胡不思耶?(7)綺語,感無口才,或宣說無人信受等。(8)貪,感不滿足。(9)嗔,感恒生恐怖。(10)邪見,感不遇正教,不生正見等。

  又造殺業,即生人中,感地方環境險惡,天時變異。盜業,則旱潦雹下,花木不榮。淫業,則身體垢濁,為人輕賤。妄語,則心常散亂,怯弱無言。兩舌,則地不坦夷,山層水複。惡口,則荊棘滿前,履險入危。綺語,則陰陽反變,夏寒冬燠。貪,則求不如意,反受毀耗。嗔恚,則世亂身危,災多障重。邪見,感末法道衰,佛塔舍利,常見毀損等。(此是依報環境方面之報。)

  (三)士用果,如殺牛馬下世無受用。

  (四)增上果,造業於境增上,如殺父母,其果亦增上也。

  3.白業及白業果

  一、白業。所作黑業勵令懺除,並以善法對治之,即成白業。在上師未開示前,自讀經論,知殺等業不當造,偶有善念,不明法義,多感人天小果。蓋佛法發願最重要,如於皈依時,發願雲:盡形壽不殺生等,此為持戒,功德增上,因有願有戒,特別所依門大,造作力當無量。故應淨修四門懺罪之法,自能除黑生白也。如不能長遠持戒,只發願於朔望日等戒殺,功德亦不唐捐。後乃由串習力增上發心,圓滿戒度,此方便殊勝也。嘎打雅那尊者,見一殺牛羊者,因勸誡之,其人以生活故,對尊者發願,晝殺夜戒,而持之甚堅,後入孤獨地獄,白日則火聚燃燒,鐵狗吞噬。夜則獄變天宮,天人供養。以願力堅實,所依境增上故,地獄亦變天宮,可見持戒功德,不可思議。

  對治之法,以放生、佈施、持戒清淨,對治身三業。以誠實、和合、善柔、正語或念誦,對治口四業。以舍心、慈悲、正信,對治意三業,此十白業也。修人天者,可感人天之報,如發菩提心,以此回向眾生,不著三輪相,即為大乘佛果矣!

  二、彼等果者,不殺得長壽無病,不偷盜得受用,不淫眷屬貞和,不妄語得人信任,不兩舌人多歸服,不惡口得人善遇,不綺語人多尊重,不貪則一切如意,不嗔則一切無諍無障,不邪見則常遇正法,起正知見。如長久堅持,則所造白業,自然增上也。有黑、白業者,必有其果,上至無色界,下至金剛獄,或樂或苦,是皆過去自業所牽,為引為滿,皆是因緣所生,是故說業不作不得。引者,如生人中,滿者,貧、富、壽、夭等也。

  佛經雲:有情樂苦,均為自造,以業因各別,故感果不同。如蟲類有數百種,當知因緣網甚大。又佛說教誡國王經雲:王乎!爾死時一切受用帶不去,惟業力如影隨形,不能舍離。又百業經雲: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智悲光功德論雲:比如鳥飛上天,不見自影,一落地時,影即隨現。當知自己業力雖不立時或短期受報,到時即難防過,決不失落,是故說業作已不失。

  不獨凡夫受報也,即世尊、羅漢,均有業必受。世尊過去劫,為小孩時,見人殺魚笑其事,後魚報仇,世尊即感頭痛,並雲:如不成佛,或當死也。在給孤獨園見長刺追逐,諸大弟子,雖神通無法救阻。卒刺佛足出血,為因中殺盜米朗棟統景,以救五百菩薩。迦葉、目犍連兩尊者,常顯通入地獄度生。一日見外道受苦,泣請兩尊者轉語其弟子,速依正教,並毀我塔。因言弟子繞塔時,我受銅錘尤苦,目犍連乃告其弟子,弟子惡之,因被擊死,尊者後複顯通入王宮受齋。可見受業力支配時,神通亦不顯也。又往昔土耳其國,熱瓦敵比丘,因過去盜牛,人追之急,置一獨覺前,令其受冤,入獄六日,後亦被人誣其盜牛入獄受罪也。龍樹菩薩過去割草傷生,後亦感仇人以吉祥草割害。因五百劫前已懺盡刀殺之業。又自知業力不失,故示殺之者以草也。此等故事,甚有關係,凡夫勿雲不受苦,或說三寶無靈。因吾人從無始來,罪如須彌,當力懺除。不應先求福報,以得福報於快樂中,亦易造業,故快樂時最當注意,不如受苦,刻刻存恐懼慚愧之心,尚常得精進也。

  入佛子菩提行論雲:勿以善小不為,勿以惡小為之。因起嗔心對阿羅漢,只一刹那,便感重罪。又某國王以豆供佛,有人以四粒隨喜,較四天王與三十三天供養功德為大。智悲光功德論雲:阿學打樹,種子極小,但經日久,即變由旬。此喻黑、白業種子,實較此尤易增長,故說應從微細處觀心,因身、口業以心為主,由清淨心所發為白業,三毒所發為黑業也。

  又功德論雲:枝葉花果,為毒物,為甘露,均視樹心如何。此對凡夫說也。菩薩發心,則身、口所作,外似為惡,實不為惡,因菩薩二空早證,方便所作,已無造業之心。

  如狐與虎同行,虎得野牛,助而食之,狐以為易事也。一日與兔同行,見野牛,亦欲攫食,未到牛邊,臂已折矣。此喻菩薩可以方便,凡夫不可擅開戒也。故開戒當從發心上說。

  犯殺為眾人發大心,眼見殺生,而實際不為我,雖一方為功德,一方仍受輕報。如孤獨園中刺佛足出血之故事。乃在富人,貪心最重,到危險時,始行佈施,此功德甚小,發心不淨也。妄語為救有情,如遇獵人,騙以未見獸等,此不成罪,護持三寶亦同,遇謗佛者,欲開示他,可犯兩舌,呵斥惡人,方便用惡語,均非行菩薩道不可。阿底峽尊者雲:第一善知識,能呵斥過患者是,如譽我非上師也,此為要門口訣。此以慈心悲心,使離過患者方是。又方便勸人,雖隨說不成綺語,此身三口四中,為菩薩已證空性不為我而為他,方便開許,否則成罪。

  貪、嗔、癡三,為意惡,示不開許。蓋善惡以心為根本,故意業無方便也。一切黑業當從心懺,非懺不得清淨。如禮佛、供佛、佈施等,須看發心真實,能回向菩提正果方是。倘今日心不清淨,寧可勿做,此為最要。捫公甲格西,聞弟子某貴人來。先嚴供品,力求精善,繼思此心不清淨,以灰撒之。蕩巴桑結聞之曰:此西藏今日供養之最大者。以能用清淨心對治染汙心也。常常如是觀待,自然發心無垢,勿如小孩,離開父母,便任為也。又格西一日受供,於無人處見茶袋,先偷嘗之。忽自觀照過失,以左手執右手,大呼人來,將斷之。一日見人供喲(牛奶作成),心起貪著,隨觀過失,至其人以喲供之,力拒不受,雲:早已吃過矣!’”由此可見,大德時時以清淨心對治也。

  阿底峽尊者雲:我受比丘戒還覺易於受持,從未犯過,及受菩薩戒,因知此為心戒,較難守護,及受密乘戒,則更時時觀察,隨犯隨懺,且隨帶曼達盤,發見違失,即時坐地修懺,不知者以為瘋魔。蓋人心如猿馳驟,非刻刻防護焉不可也。

  婆羅門漲舍紮肯,日以黑白石自記功過,初黑多,繼白多,漸次全白,亦自心觀照克制過失之法。倘長此精猛行之,終身可不造業。從無始以來,業自然多,但本身能對治清淨,再以四力懺悔,發菩提心,罪得消滅。如金剛經雲:先世罪業,則得消滅,當成菩提。又大德雲:禪波羅蜜苦行也,以不易行故。謂觀照自心甚難也。比如有人負債多,將為國王,人人欲收其債;希求菩提果,不當懺罪令盡耶?有造業而受樂者,如某王短期享受,初雨衣寶,後為沙埋。因只求享受,待苦報來,將不堪任矣!

  蓮花生大士語藏王持松雲:我之秘密法,戒為重,見亦緊要,見與戒不可離開。因戒律清淨,修學必佳,自能深生正見,禪波羅蜜亦易得到。有人問蕩巴桑結雲:證空性後,造業有罪否?答:既證空性,又何致造業也?此謂通達空性,須先有正見。見從戒生,見戒不離,尚有造業心耶?外道不持戒,正見無由生起,恐造罪亦不知也。阿底峽尊者雲:密宗要以一切戒為根,密戒為果,故說戒猶種子;一說沙彌、比丘戒如種子,菩薩戒如幹,密宗戒為果也。

  弟子問彌拉日巴尊者雲:師之功德,不可思議。是否大持金剛,五方佛所化現?尊者雲:汝信心不錯,但不免謗因果矣!以我初年造業,後知密法方便,因自受苦,勵力懺悔,一心請求上師慈力加被,行持不退,始有今日。凡夫之人,均應如是知,如是學,如是成就。倘以為大持金剛等化現者,是謗因果。謂苦行不能成就也。彌拉日巴尊者的上師是瑪巴羅渣大德。彌拉日巴尊者初依瑪巴上師,欲學法要時,瑪巴上師雲:汝身、口、意均依上師,是為三門供養,能如是者,當為我造屋。因先令建圓房,複令毀之,改半月輪形,次改三角形,次改四方形,先以大石為基,旋令撤之,凡五、六作,均垂成輒毀,且屢罵其無能,尊者不起嗔怨,依師所教。中間背生瘡且磨且穿,將見肺矣!始傳以三皈五戒。迄屋成,前心複穿二孔,通徹後背,師見其真誠,乃召前問汝苦否?因授密乘戒,並秘密法焉。蓋尊者初因嗔毒,死三十二人,自知惡業當以苦懺,不敢自逸。由此可知前賢求法之艱難困苦矣。(師講至此落淚,大悲心動矣!侍者亦泣下數行。)

  吾人以最勝因緣,得聞密法,當日夜思惟依教修學,並勵力守戒,毋令犯失。於睡時,自思壽盡一日,有罪當請上師、三寶加被懺除,發願不再造業;晨興複思,昨夜夢中有罪否?如有,當自責串習不好,如前精勤力懺。善雖微少,即以回向眾生,此為緊要。又朔望日,三十三天王等,均曾發願護法,見善者歡喜護持,惡者多遇違緣,有持戒清淨者,天王必取其足下土以造塔。于此見戒之功德,天人讚歎也。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
  因果已聞複能說,法門無量從師得;
  取捨不知修學淺,願求上師垂加持。
  善男子,為二事故,發菩提心:一者為不斷絕菩薩種姓,二者為斷眾生罪苦煩惱。複有二事,一者自觀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不得利益,二者雖有無量恒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複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眾生,二者舍離一切煩惱。

  如法得財,用皆以理。

  善男子,智者施已,觀於二事:一者,以不堅財,易於堅財;二者,終不隨順慳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財物,我若終歿,不隨我去;是故應當自手佈施。我今不應隨失生惱,應當隨施生歡喜心。

  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後世者,莫先于施!若人有財,見有求者,推說無錢;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福。


五、 明解脫道之勝利

  從於流轉大苦海中,而獲出離其苦,如得聲聞、緣覺、圓滿菩提,皆名解脫。但最初為證得解脫道之因者,始自修持暇滿,應知不有修因無以證果。因者,當勵力於暇滿人身難得、念死無常、觀六道苦、懺黑修白等,各科觀察思惟;然後從皈依三寶起,修學究竟最深法門止;更於五戒、小戒,菩薩戒十八條,及密乘戒十四條,毅力守護,此為造因。後得菩提正智,是所求得果也。是故當知,因中之行,即是果上之德,因圓果滿,永得快樂,離一切輪回眾苦。學者於此,不當深發隨喜心耶?

  複次,解脫之勝利,謂由三惡道出而為人,由人修十善而為天等,皆非所謂解脫也。以自利心修四諦、十二因緣,而為聲聞、緣覺,成二乘,得偏空槃,亦非究竟。以利他故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依增上三學修六度、四攝而為大乘菩薩,進求佛果,是為得大解脫。人天二乘,非本科所讚歎,但大果終由小果成,如遇火輪,當舍木船,應再增上發菩提心清淨三門,為眾生而皈依,而求法,而持戒,乃至贊佛禮拜,供養一花一香,皆是為眾生所作事業。一切功德,回向有情,不著三輪體相,翹誠發願,願眾生成佛,我方成佛也。

 

  菩薩願起菩提行 菩提行依菩薩願
  願行相資必不離 戒是南針道金繩

  修智慧度內分五:識善惡、明因果、臨境正知不倒、識障蓋,能方便對治、修令般若時時現前。

  靜則一念不生 動則萬善相隨

  靜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六、 依止善知識

  不依師而成就者,經論無此開示。凡夫之見,自想由十地五道而成佛者,亦為不可能之事。以世間一切藝術,均有師承,而謂涅槃大道,無師自能成辦,豈有是處耶?吾人久在迷中,謂若生盲,如海船取寶,無指南針,豈不錯路?善知識若船頭針,若指路碑,即同學有修持者,亦應希求指授,故當以無倒之恭敬信仰心依止善知識,為一切功德之門也。

  1 . 觀其功德

  謂:善知識身、口、意三門功德具足,可以隨其修學,改正吾人過失,久久串習,自得三業清淨。如喜馬拉雅山樹木蓊郁,香檀林立,以他木移植其中,久必受其同化。故凡夫可以成善知識者,亦複如是。

  現當末法,求具足功德者不易。倘觀其外、內、比丘、菩薩、密乘等戒,均防護無失,三門清淨。且知種種方便,顯密大小圓融無礙,能平等待人,視眾生若母。外而經藏,內而四部秘密具大善巧,能說能行,佈施、愛語、同事、利行,四攝齊修者,正為皈依之相。其次戒行清淨,大小顯密,圓融無礙,具四攝者,亦可依止。最勝密法說:如灌頂傳承不斷橋者(即傳承次第未中斷),護戒清淨,三門妄念少,慈悲心重者,可依。有最勝密乘修持,已證空性,已見本尊,慈悲方便,或不為現世名聞利養,而以度生事業為重者,可依。凡夫苦重,亟欲求其度脫,有方便法門甚多,上師加持力甚大者,亦可依止。

  舊說藏中不傳密法,故有謂密宗不能學,或疑為不殊勝者,皆非正論。實以傳之非艱,行之惟艱。人能清淨三皈依,大戒十八條者,已如牟尼重寶,不可多得,況秘密法依戒起修。弟子既擇師,師亦擇弟子,倘師與弟子,均有此皈依持戒功德者,已不難成佛也。

  不能圓融顯密大小,未得謂得,慢心特重,無聞、思、修功德;不為有情義利而修持者,如木代石杵。或見他大德,嗔之嫉之,如池中之蛙;未聞顯密法要;煩惱重而常犯戒;妄顯幻術,詡為神通,無實修學,無慈悲心者,如狂人指路,是皆自斷菩提心而能斷人慧命,此當遠離不可依止。

  蓮花生大士雲:弟子不觀師功德,輕信依止者,如服毒藥;師不揀擇弟子而傳法者,如走路不看犬,行當自蹶。以弟子犯戒,自亦受累也。若終身依止之師,要當揀擇,否則信心空用,無大義利。比如樹底乘涼,不注目黑影,不知為蛇。如見具德善知識,既依止已,當作大持金剛,釋尊再來想;其身雖現凡夫,當視為諸佛功德事業所顯示。既知其功德,不應再觀其過,反生障難。以功德既大,縱有過患亦小,或實不知其為功為過也。

  瑪巴羅渣之待弟子,令其築屋七次,身穿三孔,而始傳法。以凡情度之,一似其行事為過患也者。孰知其用心,正欲其受苦,懺盡宿昔之殺業,方可期其成就。是故當知,師之于弟子,疑無不釋,過得遠離,實悲同一子也。

  攝頌雲:

  煩惱熾如火,須大雨澆滅;及彼燃燒時,此如天甘露。
  法具大光明,謂如日與月;有情縱嗔毒,亦不起害心。
  戒定慧清淨,如地無不載,亦不擇美惡,一一能容之,
  謂依如是師,必速得悉地;入一切佛智,如獲如意瓶。
  息增懷誅法,壹以平等待;猶母愛獨子,不起差別心。
  以慈力廣大,惡道悉得救;大悲水溉物,自亦不慢執。
  喜心量如山,舍力深以廣;如此善知識,是當依止者。

  如此善知識,功德甚大,能解脫眾生煩惱,與佛無二。如此堅固信心依止之,當得成佛。又須思惟能依止之功德,不能依止之過患也。昔有以害心對善知識者,善知識亦度脫之。如大悲力王遇花腳,欲煮之。王雲:法比身重。花腳因釋王,聞法受戒,且釋未死之一百七人。因此皆為王子。花腳外道,野人類也。故說依慈悲善知識為殊勝也。

  若得善知識。當如何依止耶?應發四種心,事之如醫,恭敬求藥,因吾人煩惱重病,無醫藥必死。有如旅行,須人護伴,否則長淪六趣中無助無救矣!

  攝頌雲:
  應如是依止,命盡終不退;如著堅固鎧,勵力隨修學。
  亦不因罵打,而弱依止心;壽命與身根,願言供養師。
  說令入水中,當入水不疑;上師所咐囑,不當厭其煩。
  師如令勞作,勿揀擇輕重;或冷或燒熱,應如石鐵工。
  卑視執帚人,不起些微慢;即此深信心,是心當成佛。

  又曰:以大信解心,視師如真佛。最勝方便行;深密意理趣;及任說何法,悉能專受持。以大智慧力,多聞無厭足;以慈度諸苦;以悲濟無依。如師所教誡,善防護三業;真言律儀等,皆不輕違犯。為依師要訣。吾人於善知識,恭敬承侍,應如前頌。頌意悉出佛經,不可輕視。

  2. 依止方法

  依止善知識有三種供養:

  如說修行為第一。謂由聞起解,解了即行,長遠不退。

  以身、口、意承事上師。

  以受用財寶供養(此為最下)。

  須知善知識,系以佛、菩薩方便顯現度眾,縱遇違緣,亦當善思念之。因自心不淨,故見師過,猶如對鏡醜好,在己不在鏡也。

  攝頌雲:

  有時上師怒,應知自業重,常發隨喜心,求懺魔無便。
  坐常在師旁,師起我亦起;如我在坐時,當起身迎候;
  受用當供師,師前我當後;行時在師左,不履上師影;
  遇路險獸危,先啟請後行;上師之坐墊,應恭敬勿用;
  上師所住室,啟閉宜輕緩;勿疾趨妄言,勿高聲笑語。
  心常具威儀,時存敬畏意。

  常存歡喜心,永不遭魔。他人謗師,當勸他,不聽亦勿嗔怒。上師侍者,或金剛弟兄,一言不合,輒成仇怨,此大過患;當視如手足,如衣帶不散也。此學密尤當注意者,否則犯戒。應如置鹽入水,全化為一味,方為和合眾;又當如石如柱,不動不撓也。

  3. 求示法要

  如上依止已,應殷重啟請,求開示法要。從聞而思,精勤修學,期無紕誤。當如寶瓶甘露,由彼瓶注於此瓶中也。

  阿底峽尊者入藏,常不離師,師所說即行;他人求開示者,尊者僅說三皈、五戒、人壽無常等,不傳他法,尤不傳密。後惟傳與登巴一人而已。故傳法即修,亦勿他求。師自修法,應發心供養,或代苦作,其功德與師無二無別。以師一切如法,緣殊勝故。

  依止善知識,無貴與賤,均當承事恭敬。如藏中班禪大師為法王,但依止上師,亦當如教,以上師為三寶總持也。特別在師處灑掃服役等,尤有功德。如阿迦格西訪師,適貴客至,師命燒火熬酥,器有垢穢,師令以衣拭之。如命而行。只有功無過也。

  善知識灌頂、講經時,與三世諸佛功德力加持無二。在修大法時供養,雖一口茶,猶以本尊壇城供獻也。本尊護法,均須視為上師大悲力事業力所變現,應想生起次第,圓滿證空性,均為上師功德加持變現所成就。因善知識外現凡夫,內蘊諸佛功德,是有遍一切智者。故於師所宣示,當策勵進修,一切行動,亦先啟後行。入定習法,悉依指授,必可得最大智慧加持力,勿待師涅槃已,方以畫像、供養,瞻拜無益也。

  攝頌雲:生圓二次第,與師定無二。因師佛所現,勿視凡夫相。以智慧不同,當依之修學,故雲如教行,或以身承事。尤於師在時,應精勤勵力。

  又雲:命終見上師。此亦甚難,恐信心力量不具者,不可得也。如無信心,縱師是佛,亦難得成辦。西藏俗雲:所作一切他人做,行持學佛自照上師做。以過去諸佛、菩薩,均是如此。猶以模子印物,不應毫釐爽也。事師如法,當有初、中、後三段。初,即未皈依前,當視師功德;中,於依止已,恭敬供養,信心堅定;後,即如教修學,此為最要。

  昔常啼菩薩,因奇窮,乃賣身供養法尊上師,求聞般若。以為身體易得,佛法難聞。又:印度拿若巴本請依止得洛巴,受命由高樓躍下,其身幾碎,不退道心。複受苦役二十四次,瀕於十死,從無怨言。後師以鞋底拍其面門,昏沉頃,醒已證空性矣。亦因如命,事師受苦消業,每得加持,業盡乃頓證耳!此與彌拉日巴尊者之身穿三孔,始受皈戒相同。可想而知,得師求法非三門承事不可也。亦有具緣上師,未見而聞名起思,既見即悲仰樂學,是為前緣具足者,亦可依止。依止上師,當以過去大德為軌範,自得加持。何以故?因吾人在過去佛出世已不得度,實為業重無緣,釋迦佛出世,我又不遇,阿底峽尊者等,乃又無緣得見。今幸令我得遇諸佛大悲力所現之上師,胡不依止?且我如生盲在野,失菩提路,端賴此師導我以光明大道,離苦得樂,又胡可錯過?作是思惟,師恩甚大,即諸佛下世,不過如斯,故當發堅固信心,一心依止,常隨修學。如師示寂,遺像空瞻,悵大德之雲亡,嗟予修其何及?徒事多聞,還同失路,我非無心,何為迷蒙喪志而致於此也?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

  已得明師甚深之開示,不信、無修、愚癡、誰如我?
  業重障深現前複造惡,願求上師三寶得加持。

 

  捨身命財悉為眾生,願為眾生趨走給使。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薩莊嚴道伴。菩薩有四不可思議:一者,所愛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諸煩惱,能忍惡事。三者,離懷之眾,能令和合。四者,臨終見惡,說法轉之。

  菩薩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忍辱、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

  正觀五陰,眾緣和合。若和合而成,何故生嗔?深觀嗔恚乃是未來無量惡道受苦因緣。若暫生嗔,即生慚愧、恐怖、懺悔之心。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一切法空座 處此當為說

 

七、 皈依上師三寶


  1. 生信

  為一切道之起源而修皈依,如上求師得依止已,當殷重啟請,於彼如軌皈依。皈依以信為本,應有淨信、欲樂信、決定斷疑信之三種信心。謂初于師見其功德,生清淨信;中於自觀六道苦,從懺罪積資多門深生意樂,希求解脫成佛;後於三寶見為資糧田,舍彼無所依怙,惟彼能救,啟堅固信,歸心投止也。蓮花生大士雲:一心依信三寶,決定得大加持,所求圓滿。以此信心,為生白法種子。若無此,猶樹無種子,或成焦芽不能生長白法也。又信為七聖法財之一,最勝受用,不畏盜損,如金剛王之百輻金輪,禦以飛行,任運往來。又如七寶盒,拾取如意,喻取涅槃道者,亦複如是。故說信為一切加持,一切受用,加持等之大小,恒視信力之淺深。否則,釋尊當前,亦將疑二,彌陀及諸大菩薩之慈力遍滿虛空,無信者難攝受也。佛經雲:心中觀念三寶,則諸佛常在上面,時時加持灌頂。又蓮花生大士雲:汝信心在者,我時在汝前。以信佛見佛,猶天空無間隔也。

  藏中有子,常貿易於印度。母求佛跡,屢無以報,母以死逼之,乃拾犬牙貽母,謂是佛牙。母信心頂禮供養,牙常放光,且飛出舍利。及母命終,現五色瑞相焉。此何以故?因母不疑,感諸佛加被。是知一切從信心來也。又恭波地方有信佛者,性愚癡。一日入拉薩某寺,朝釋尊相,見酥燈供品,和而食之,意謂供物,食之必得加持。見銅相莞爾,以為隨喜其事,至為欣幸。將出,以其靴置佛膝上,管殿喇嘛來,欲棄之,不得動,愚者以佛為愛己也。臨行,握佛手,若不忍去,邀佛期年至其家。歸而謀諸婦,及期婦汲水,見水中石上有影相焉,愚者識為佛,入水負出,拜而慰之。亦若釋尊失足墮水也者,佛意不至其家,止於宅外,供養七日而歸。及今數百年,石上水中,有緣者亦往往見佛也。彼信心者,不知酥供不可食,不知靴垢不當加佛膝,亦不知銅相不可邀請,卒以殷重愛樂之心,感佛蒞臨。謂非清淨心敬信三寶之所致歟?

  佛告迦葉雲:般若非信心不能得。謂由上師、三寶加持力入自心,然後自心得生空慧。此永不退轉之信心,即通達空性之左券也。彌拉日巴尊者弟子某,隨學多年,將入山靜修,尊者親送之。因啟請,某何時可以收弟子?尊者雲:汝何時以我為大持金剛者,彼時可為師,欲見空性本尊亦如此也。又阿底峽尊者弟子某。一日請師曰:上師呀!我求你之加持。尊者曰:弟子呀!我求你之信心。如是當知,信為道源功德母也。

  2. 皈依發心

  皈依發心(皈依動機)有三:一、從觀惡道苦,希求下世人天福報,或為現世求妻祿子財者下根也;二、見六道皆苦,欲自解脫,此二乘中根也;三、於流轉大苦海中,思一切眾生如母,為當令他解除眾苦,得菩提正道而皈依者,此為大乘要道,是為上根。

  或謂學佛甚難,苟非惰性,即是怯弱。聞而不思,未知法義殊勝也。如慮即身不能成辦,鬚髮願請三寶加持,此生不成,下世乘願再來,若康、藏、青、蒙之轉世者是。倘謂我一人何能度眾?此我菩提心,自斷慧命,最為不可。應思人天短期享受,福過災生,如作百年皇帝夢,醒時有何受用?如是觀察思惟,下根固不是。求聲聞、緣覺,雖亦自得出離,然彼長淪六道,如母有情,苦當誰救耶?譬臨陣前,人皆趣死,而我獨生,生有何樂?是當發大乘心,為利他而求皈依也。已皈依而發心錯誤,當啟白上師,增上發心。以眾生無量無邊故,其皈依發心功德亦無量無邊。蓋皈依本無分別,以修因發心不同,故其得果差別,實不可以道裏計。

  3. 皈依境

  口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普遍念誦之詞也。密法不共皈依者,應引身、口、意三門,供養上師。上師無量智悲力所顯現之三寶,及金剛佛、佛母、本尊、護法等大功德聚,是為皈依之境。特別說,自身之風、脈、明點,及菩提心要,須通達生起。然後對上師所得大悲智慧、普遍圓滿之法、報、化三身境界而皈依,是由自心以理皈依,為金剛皈依。此當依師開示,及經所宣說而修學。

  蓮花生大士雲:將來末法時,男鬼入男人心,女鬼入女人心,小魔入孩兒心,大魔入出家人心,遍康、藏人各挾一鬼矣。當知皈依上師三寶,勿濫信土地神祗等。調伏自心,則魔皆成假相。若知世間一切夢幻,一切皆空,則我執盡除矣!即偶然遭魔者,須認是業力所牽,不可降伏,速修此法,怨仇自解。

  佛經上說:究竟勝義禪波羅蜜,須以信心瞭解。阿底峽尊者雲:吾人在未成菩提以前,當依止善知識,從聞、思、修得禪波羅蜜。倘現在無病而修,皆是善知識恩德所加持。格西格月心嚴雲:共不共之功德,均由上師加持,倘通曉三藏十二部而無皈依,不得究竟義利也。特別入密乘者,依止上師尤為重要。故修根本上師法,實較生起、圓滿為先務。因已修二次第,惟不知本尊為上師所變現者,是未能深切信解上師為金剛持,上師與佛無二也。本法及大小顯密續皆如是說,如真有傳承不中斷之上師,其加持力能使自心瞭解空智,與師無二,自心與師心相應者,一切無不成就。密法雲:多劫而修,不如刹那間觀上師也。印度大德灑爾哈雲:依根本上師口訣而修,如智珠在握,見空性成佛不難也。無垢光尊者雲:依法修二次第,不識要門,則難得共不共法一切成就,若修根本上師合修法,則全得矣!

  彌拉日巴尊者坐山修上師法,憶念師門,起見白雲在空,因亟誦上師贊,忽雲如鳥墮,化五色虹光。瑪巴羅渣現身謂曰:吾與汝常在一處,無時或離,勿生分別,只要淨信我與汝無二,則一切易修也。故說修金剛本尊,每因發心不淨,則護法與以違緣障礙;何如修上師法,則一切本尊齊修也。又秘密法雲:觀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功德,不如刹那觀上師為勝。多年上師咒,尤得加持。又本法雲:如想善知識時在頂上心中,及在左右肩者,其功德與賢劫千佛無二。此應深信勿疑,亦勿以所修本尊為不是。因不修合修法者適成大錯,以上師與一切本尊無二故,以上師為三世諸佛所變現故。

  如公足巴仁波車(龍樹化現)雲:根本上師為佛,四身具足,如雪山。教導我之善知識如日,若無此則雪山不能融化。謂無善知識引導,猶居北方岩洞中,欲見太陽不可能也。拿若巴尊者雲:人學法有得,以為自修自證,不信是上師功德所加持,此為最大過患。

  從今日起,直至菩提,惟依靠上師、三寶,別無皈依處。凡所作為,不商父母,不自主張,升、墮、苦、樂不計一切,只倚賴上師、三寶,依教奉行。  巴祖仁波車至一處,當地教派甚多。因著出家衣,人問何教?答:佛教。問修何本尊?答:三寶。又問,只答我母親而已。故雲:離開上師、三寶,別無本尊也。

  父母怨仇,同為無始有恩之人。怨仇在前者,以怨仇為忍辱境,彼嗔害我,是違緣故。我不嗔恨耐他怨害,使我進修,恩德尤大。若父母愛我,予取予求,反令我容易造業,或使不得精進,遠不如怨仇之有恩而違緣助我也。比如父母,貽我受用,仇來毀之,使我知一切無常,正給我以修學之機會,因往往見有受用者好者反無行持。故說佛法上之助緣,父母不若怨仇,其意至深。魔鬼在前者,以受病害損惱必可消業,其恩德亦大。如彌拉日巴尊者家產蕩然,因復仇而造業,又因悔悟而求法成就。又藏中一比丘,患傳染病,知為宿業,勵修觀音法,得見本尊。皆其例也。無垢光尊者雲:怨仇每為得道之路,由苦惱而成大樂,受怨魔及重病後,聞法不生恐怖,易得悉地。謂藏中常請上師、三寶違緣加被者,豈無故歟?至勸人學佛,其恩亦大,當以功德回向。

  行者行住坐臥,均當不離上師、三寶。行時,想上師在右肩,舉步當若繞塔;坐時,想上師在頂上空中;食時,想變成甘露,先供後食;臥時,想住上師清淨刹土。一切行動,應啟請上師、三寶求加被精進行持。特別于念誦回向時,一心請求慈悲攝受,令一切有情皆成菩提道,不遺一人也。

  4. 皈依之後應依止上師修學

  皈依後應遠離者三:一、皈依佛,不皈依天、神、邪魔、外道。以天雖有福,未脫輪回苦;山神、土神、灶神等,不出三界;魔、外縱有神通,非正道,均於吾人死後不得幫助,故不應供養禮拜。

  二、皈依法,不傷害有情,乃至不憎嚇他,以憎嚇他當受瘋魔報。即在夢中亦不起殺心犯罪也。

  三、皈依僧,不信外道邪見,不與同住,亦不與疑謗三寶密法者為伍(不與此等惡人為朋共聚)。

  皈依後應學行者有三:一、皈依佛,見畫、塑、雕、鑄等佛像,應無顛倒的生起恭敬供養之心。龍樹菩薩雲:世尊像,無論泥、木、石、瓦造成,或壞損者,均當供養,因有護法護持。亦勿在貨物上印造佛像等。

  二、皈依法,下至經典一字一偈,亦當尊重,勿置於床上,及不淨處,亦不可置放他物於經上。過去世尊將入涅槃時,曾告阿難雲:我過去無經典,只自記耳!五濁惡世,可以結集流通,當視之如佛。以字音如法,義如佛如僧,實三寶具足也。德格學人見經即置額目間,或雲眼鏡、香等均不可擱壓。祖師等開示鄭重如此。

  三、皈依僧,對漢、藏、男、女出家者,均當尊重,見僧伽衣亦應恭敬。皈依後有順應者三:(一)恭敬善知識如佛,常聽開示,如教修學,不踏上師日影足印。(二)以善知識教誡為法寶,不可違背。(三)上師侍者及同學弟兄,均視如僧寶,不可侮慢。此為重要,否則犯戒。

  特別於密壇灌頂上師,當視如三寶具足身,為佛代表,以其行動皆為救度眾生,且多方便法門也。瑪巴羅渣入印度,訪那若巴上師,聞已入涅槃,因思法身不滅,遍求之,冀得一見。一日入山,見師趺坐,當前有六十二尊金剛本尊等壇城,那問:禮上師乎?抑禮金剛壇城乎?瑪思金剛難見,因先禮拜,隨見金剛等入上師心中,始知為上師功德(佛、金剛)、事業(護法)所顯現。故當視上師即具足一切金剛本尊也。

  智悲光尊者雲:上師恩德甚大,微論病痛快樂,順緣違緣,應視為上師、三寶所加持,不可變動心志。如偶有病患,亦當力疾修學,無病精勤,更何待言耶?又思心中刹那起一善念,成一善業,或熱時得一線涼風,冷時行一絲暖氣,均當視為上師之加持力也。經論中廣如是說。入佛子菩提行論雲:世尊、大德均入涅槃,猶黑夜無月。凡夫心中,偶起信心,或生一善念,當如雷時掣電,即此一線光明,應認為上師加持力所得。故應時時依靠上師,不可忘失。如病求醫藥,應當思為方便顯現,以所見醫視如佛,聞聲為法,餘人為僧。旅行中亦當作觀禮拜,不可謂非佛堂,以十方諸佛遍滿虛空無所不有也。

  修內加行者,須念四皈依,或內外金剛皈依贊,隨念一種即足也。睡時,想五聚皈依境在中心,或在身旁,觀令明顯安臥。食時,想舌為佛母,食如甘露,以供三寶;或未食先供,想我食為供餘。如著新衣,想變化天衣無數,以供三寶,餘一給我。如是觀想,均須略修定也。其他受用亦同,乃若美麗園林,莊嚴宮殿淨水明山,勝妙品物,雖非自有,亦可淨發歡心,供養三寶。故藏中汲水,先供後用,亦此意也。

  普賢行願品雲:過、現功德及未來身根受用,均須供養三寶。朔望晦日,特別設供,不可間斷,一切受用,美滿者應思為三寶加持,若遇惡境,及夜有惡夢,亦當依靠求加持。常念四皈依,如是串習日久,則到中陰身時,自然念念不忘三寶而得加被。總之,一切行動當仰賴三寶,縱捨身命,亦勿退失。因無始身命,數如恒沙,均不遇三寶也。印度有居士,為外道所窘,逼舍三寶,居士終不為奪,外道殺之,血如甘露,立生淨土。又阿底峽尊者初入西藏時,人問佛、外之分,尊者雲:視有無皈依處,及皈依清淨與否為斷。”“印度外道掌簡巴,常修氣功,亦戒殺、盜、淫,且作七供,雖得相當成就,但不能解脫輪回。即以不知皈依三寶故。蓮花生大士雲:當來藏中佛法衰微,我將化身入藏宏法,惟導人皈依三寶,持清淨戒。相傳即阿底峽尊者也。

  佛經雲:皈依佛者,為佛子。皈依法者,不殺不嗔。皈依僧者,不與邪外為友。如以佛子而販賣佛像,造業甚大;見佛像不佳,當說工作壞,勿妄評瀆;置經床上地下,或跨越,其罪匪輕;經上不可置佛像,此有至理。因業重不聞法身佛說法,經典為法身舍利,一閱而知法義,能說能行,出生諸佛故。

  特別學密法者,於鈴杵應當尊重,須知九股杵表九乘、五股表五佛五智,杵上佛相為毗盧遮那,鈴中墜子,表法身佛母,中有咒輪。一切智慧三寶具足,所出音聲無異佛語。又最勝秘密法之鈴杵與壇城無異,勿以鈴置八供音樂上,當另供樂器。牟亞鄉有大德某,內外深邃,所用法器,弟子亦不盡知。只見常念藥師經而已!及入寂,弟子于衣袋中出小鈴杵,及小壇城,有秘密法典,庋藏一櫃中,人皆不知不見也。真正學密者,不當如是耶!

  5. 皈依上師三寶的功德

  皈依之功德,不論顯密,當先持戒,戒之所依,為皈依處。故說得皈依處者,如得大地,餘為地上物,一切能生。謂皈依為諸戒之本,從入佛子乃至涅槃,一切功德,皆從皈依起。亦說淨信皈依,如地上投金剛種子,能生勝果。又皈依者,四天王發願常為護持,所求如意,此世後世,常遇三寶,易得人天福報,或究竟成佛道也。江柱滾把論偈雲:無皈依持戒,功德何所依?殊勝八關齋,尤當依三寶。”“昔有犬逐一豕。豕繞塔以避,後豕當世尊轉*輪時,得聞法要,成阿羅漢。又:一人於雨中見小泥塔,急拾草履蓋之,又一人至,以履垢,換其他淨物。此二人者,以此功德,後與造塔人,皆為金輪王。故說聞三寶名,或見佛塔,均可為成佛種子。是知三寶功德之不可思議如此。

  皈依後,一心依止上師、三寶,懺罪積資,則過、現、未來一切罪障,自然消失。如:瑪紀紮國王殺父得位,後皈依三寶,勵力懺罪,僅墮地獄七日,得生三十三天。又:提婆達多常謀害佛,生墮金剛獄,將受苦,忽自雲:已知佛法功德,決心皈投,立即脫苦,蒙世尊授記,成羅漢果。

  善知識開示,應當從聞起修,三門如不清淨,應思如何對治。須知法要入耳,即金剛種子下地,思所以保持此種子者,即是信心。思所以增長此種子者,即是行持。勿徒僅得聞慧,無大義利也。學法勿求神通,因鬼魔皆有神通,不足重,有信心即是神通。信心深切,即當發願,如不舍願力,行持精進,則一切罪惡,均為願力所遮,欲造不能,於此成就佛果,得決定矣!善知識開示之重要,有如此者。凡真正行持者,每多障難,此為一定過程。何以故?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故也。如欲棲心淨地,親眷尼阻,病患貧窮,疑惑變志,又或家反富厚,仕宦逼人,環境不良,閉關得病,如是種種均為障難,應以淨信皈依,不受轉變。要想障由業生,恃三寶力,則一切不能為礙,適成助緣。更思三途苦,必較此障為重,我病為眾生病,有魔為眾生受。得富厚者,用以佈施,排萬難者正是精進,當如是思惟而修也。巴祖仁波車雲:康、藏普通學佛人,無傳承灌頂,亦不知生起、圓滿二次第,以面作魔相,誦惡咒降伏,供以葷腥,恐不是修佛法也。彌拉日巴尊者雲:若彼文武壇城,上根中根,修可成就,利賴甚大。倘為無病、得財而修彼者,是無異求權威無上之人王於殿上掃地,此理不順,犯戒墮獄,或以此也。如是當知,設文武壇城當有絕大義利,修降伏法,應不失菩提心。因十惡魔本非善良,須先通達二無我,以慈悲開示,使其轉變,違命則降伏之。不然者,即非士師而殺人,既擅修而傷悲心,終亦無益於所求,且魔來受此邪施,他日複至。愚者,必謂佛法無靈矣!是當依靠上師、三寶,念誦四皈依,或請比丘代念十萬、百萬遍,惡魔自然遠離。因皈依佛,則三乘文、武壇城盡在是矣!皈依法,則大、小、顯、密盡在是矣!皈依僧,則無量菩薩眾,盡在是矣!勿向三寶外另求也。以要言之,吾人一心仰賴三寶,正信淨修則魔從何來?故說皈依功德,如有色可見者,盡虛空界亦不能容也。有盜行竊,主家迨其手入窗中,系而擊之,且擊且念皈依。盜憶其詞,於途中隨念,惡鬼遠避焉。

  皈依而修財神法,亦非法義。因佛法平等,無貧與富,縱使人富厚家積千倉,臨命終時,罪惡能優容之乎?此理易知。如華屋大廈頂上甚佳,但不能從頂上修起。老實說,若無皈依三寶,則持戒發心,懺悔罪業,積集資糧,均為無基建屋,其功德無所依也。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

  我具皈依相,而信心淺薄;願無倒生起,求上師加持。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性眾生誓願度 自性煩惱誓願斷
自性法門誓願學 自性佛道誓願成


八、 發菩提心

  1. 四無量心

  大乘最上覺道之發心,先從慈、悲、喜、舍建其根本,此為四無量心。是以清淨自心作殊勝愛樂行,而對境又複廣大之謂也。諸有以喜心、慈心為先;此說行持當以舍為先也。因從舍心修起,自得普遍饒益,謂無親、疏、愛、憎之平等舍也。本來吾人只知此世,故于現在父母、親眷則愛,于怨仇則憎。殊不知此生所執為愛為憎者,未必非過去之為疏為親者耶?既不知業力因緣,發心又不平等,執貪執嗔,認愛認仇,不觀於迦打延那見婦食魚打犬之事乎,從此可知怨親之無定矣。藏王持松德尊,為文殊化現,其女死,求蓮花生大士加持,作法勾回,頃間仍死。因示持松曰:子女為業力因緣所和合,縱有善業,或得加持,當下世受。且汝女過去為一蟲,汝誤斃之,願其當來為王女,得享受,今報盡矣!與汝因緣亦盡,故不復生也。以文殊化現之持松,其女亦受業力支配,縱得大士加持,也無可挽救她。又昔有四子,為母造塔。圓滿回向時,一雲:世尊說將來北方有佛法,我願為王,宏護正教。一願為傳戒比丘;一願以密法為方便,護法降魔;一願為王臣,請師求法。此為持松大王、菩提薩埵、蓮師,及王臣把麥扯姐之過去因緣。故知大德等出世度生,亦以因緣和合,且見願力無邊不虛發也。

  阿底峽尊者由印度入西藏,一日將歸,弟子請其故,尊者雲:汝等均隨順我,我難修忍辱。後尋一慢心人在側,常以為忍辱境焉。此說仇人為增上緣,正為自己修菩薩行也。應知對自不貪愛,對人不嗔恨者,為修第一舍心。抑知仇人使我受苦,親愛者獨於我無苦乎?作是思惟,故當發平等心,怨親無二。

  修舍心者,當先以大仇人為境,視為無始父母,恩德最大。因畜類亦頗愛其子,自身不顧,必護其所生,縱猛毒如虎,亦不食兒,以是推度,父母之恩既大,則仇人非過去父母乎?次以平庸人為境,次以父母親眷為境,平等視之,是為舍無量。複思於彼如母有情,為報恩故,僅不嗔他,尚嫌不足,更當與之以樂。如有享樂之心,須在一切苦眾生身上著想,為慈無量。思彼造業受罪,念子救他,生度脫心,欲拔其苦,為悲無量令彼離苦得樂,深生慶倖,為喜無量。此總攝也,以下別說。

  諸與我為仇者,既仇我矣,為利害計,亦當發平等心,不但無過患,且有功德。否則再世結恨含冤,移易位置,報復無已。如國際間高唱平等,結果彼此各執愛憎,迴圈圖報,故世界無寧日。倘平等心生不起者,當啟請上師、三寶加持,發起乃已,不假造作也。阿底峽尊者常見貓犬,亦撫其頂曰:汝信心清淨啊!並以慈眼視之,願三寶加持,令得快樂。又雲:對出門人、久病人、老年人,或父母等,均當特別發心,隨順憐憫,如信空性一樣。應發願自今日起,乃至成佛,不嗔恨一眾生。扼要言之,為一切有情義利,當如為自己義利一般,是為平等舍心無量,應如是修。若報父母恩,最好當勸請皈依三寶,勿傷生養親,反成罪過。釋尊當升忉利天,為母說法。此為報恩之大者。蓮師雲:老年人當隨順恭敬,令他歡喜。此謂父母無不愛其子女者,倘違逆他,他必傷心。如鳥雀翼卵,大則飛去,須知慈母愛汝,實過鳥雀,汝非畜類,不當令起歡心耶?吾人之慈無量心,如是應修。

  入佛子菩提行論雲:修悲心者,須看殺房牛場,及殺雞、鴨、魚時。特別又見處決罪犯,繩捆刃加,當想我是他等,刹那火熄,生大恐怖。觀其觳觫之狀,牽耳狂吼,欲飛無翅,雖非願意,而實無可避免。且彼既未昏醉,又非無心,見彼受刀,寧不痛苦?若畜類並未犯罪,而受刃無救,我不救之,誰負此重擔耶?倘知業力果可怕,則聯想此時造業之人,將來均不免苦,又當如何救度之耶?由是想六道苦,我如下墮何能承受?我此時幸未墮耳!若我父母下獄,能承受耶?當廣大發心,想虛空無邊,眾生無邊,煩惱、業障亦無邊,則無始父母,均在三界輪回受諸苦惱,豈不欲其遠離眾苦共成菩提正道耶?如是觀察思惟,縱此時不能救度,或不欲救度者則亦已爾,乃悍然不顧而恣口腹愛肥鮮,食眾生肉,應當作何感想?若為車夫二百錢,爭執罵打,我如果是他,又當作何感想?若羊牛剪毛,毛殷血點,駝馬乘載,重且加鞭,彼固不知呼籲,若吾人試拔一毛,試受一刺,又當作何感想?細魚小雞,活烹快嚼,如果是家中牙牙學語之小兒女,又當作何感想耶?反求諸己,人胡不思?彼是不思,思之何若?甚者謂不食彼等,則盈天下皆是,亦若畜類供人食啖為應有之果報也者,然則人類獨不畏果報耶?是應從聞而思,易地以處,不當置佛語教義於經上口頭,則自他均得受用矣!

  巴祖仁波車雲:出家喇嘛汝責最大。時當末法,外道熾盛,往往不知三寶,當思世尊七日不出家,則為金輪王,乃唾而棄之,現比丘相,受苦求法,彼豈不願享受?只為眾生苦痛,欲令解脫耳!汝等出家人,乘駝牛,索鼻系走,血流汗下,牢拴毒打,晴雨不顧,登山臨水,曾不稍休,是牛豈不可憐?又修法時著佛衣,誦惡咒,灑芥子降伏,使為怨仇,不息嗔心,常思害人造業,是鬼豈不可憐?此殆無大悲平等心之過。若未見空性用火壇降伏者,不如常於飯時捏團,念六字大明咒,加持施之,實較勝也。彌拉日巴尊者在隆穹主坐山,見鬼物甚多,不畏惡咒,因思上師教以發平等悲心,是心一起,鬼皆散去。又一次山神來,以咒降伏,神雲:魔起自心,汝不通空性,故欲咒我。汝亦知一切怨魔皆前世三毒所引生者,豈嗔心所能降伏耶?

  巴祖仁波車雲:修法殺羊祠之,或以鮮肉供金剛者,均非是。因佛法內外從皈依起,皈依首當戒殺。大乘菩薩發心救眾生,既不能超度,已失悲心,如再殺生修法,顯背教理,藏中有修秘密法生起次第供五肉,視為甘露者,系自死之馬、狗、象、紅牛等,決非殺生。且當自通空性,令變甘露,平常亦不用不食,只用素供,即供護法亦可不用酒肉。倘以生殺之肉供金剛者,恐自己亦要昏沉。試問:殺子供母,母能食乎?況自造魔病,反害眾生,其心安否?故知殺生設供,金剛等必不領受,召請亦必不來,徒為魔鬼所食,顧偶爾小有效驗,此魔力耳!然魔以後更當求食,作害不已也。入佛子菩提行論雲:殺生供佛,彼大乘化現而來者,必不受供。此為邪供,供者不獨無益,且墮地獄或變猛獸等。此等犯戒,並失慈悲心耳!故世尊在世時常雲:修法者不必他修,惟修大悲心而已!有此即一切成就。又:大德康巴龍瓦,終日以披單蒙頭,觀六道皆苦,時思救度。又:朗倘巴一生只修慈悲觀。蓋慈悲心一起,不惟不會再造罪,且宿業亦盡消除也。大小顯密所以無分別者,以殺戒相同,亦同此慈心悲心耳!

  印度無著論師,常往雞爪山求見彌勒,閉關六年未得夢瑞,歸途中見人以細布磨鐵棍,欲令成針,因發精進心,複閉關三年,亦無所應。又見人以雞毛拂水擦岩陰,似欲毀除而見陽光者,更發心閉關三年,卒無所顯示,以為無緣也,乃歸。將抵城,見一癩犬患腿瘡甚苦,膿血被體,蟲聚而嘬之。意良不忍,欲去其蟲,又恐蟲死傷生,乃割自肉飼蟲,並以舌舐犬患處,令皆離苦。俄頃間,彌勒已在當前矣!因頂禮請問何以十二年不見?彌勒雲:吾十二年間,常在汝側,以汝業重而發心不真,故不能見我。今汝菩提大悲心猛利生起,業力隨盡,故能見我也。又說:若不信者,試看十二年來,吾日日在汝左右,致衣上唾痕已滿,惟汝不見耳!因坐其肩令路人視之,獨一老媼識為菩薩,餘仍見癩犬也。後引無著升天述論而垂教至今。是故當知,菩提心從大悲心生,大悲心生則菩薩即在當前也。龍樹菩薩雲:人救度有情力不足者,有慈悲心即足矣!又雲:如母無手,見子落水,雖不能救,心大悲苦。吾人之悲無量心,如是應修。

  修喜心者,先以大福報人為境,慶倖前修,發隨喜心,勿嗔嫉他,仍當祈願令他圓滿,並願一切眾生皆有福報。初從親屬起,次中庸,次仇怨,如同樣發起是心,即為平等無二矣!以嫉人於人無害,自反造業,既不見人功德,亦無受學菩薩戒之堪能,因菩薩當以身根受用一切棄舍,而饒益受苦眾生也。

  彌拉日巴尊者弟子眾多,有無信心者,尊者為顯神通,亦生疑忮,且欲毒害其師,後墮惡趣。故無隨喜心者,不見人功德也。又有二出家人,各執門戶之見,爭收弟子。一日,一人犯戒,嫉者呼侍者曰:爾來!我告一奇聞。說彼犯戒事,言之色喜。薩迦祖師某大德聞之,心生悲憫,向弟子雲:彼人犯戒,此人嫉喜,皆成過患,惟嫉人者較犯戒者為尤重耳!又如:駝馬失子,不食水草,雖至命終,亦不忘失,一朝得之,生大歡喜。吾人之喜無量心,如是應修。

  此四無量心,為發菩提心之根本。歸納言之,能清淨平等發心,即為具足。阿底峽尊者一日手痛,呼弟子登巴格西來加持之。登雲:用醫藥乎?尊者雲:汝以清淨慈悲心來加持足矣!藏中送別,常雲:願汝發清淨心。因心若清淨,一切修持,均成善法;否則縱修秘密法,或致本尊變魔也。過去有母女渡河,忽山洪暴發,各欲救拔,不濟,皆溺死,以心清淨故,同生天上。

  格西卡若巴雲:你們心要清淨,不可計較一切,恐計畫未成,又墮六道輪回矣!須知學佛人,應當時時觀照自心,不要放逸,有清淨因,自得清淨果,其他勿求也。入佛子菩提行論雲:人每不欲受苦,而偏作惡,圖快樂而不為善。此不知食米當種良稻而下稗種也。進一步言之,能發心令他如意,則他人如意,自亦如意。以有廣大菩提心,諸天護法必時時護持之,寧有障難耶?捫恭甲格西於頂禮三寶前,必發淨心觀照,自念我為何事而禮拜耶?以心如猿猴,賓士不已!以繩牢系,不使放縱,正恐其脫走出生過患耳!

  2.  正發菩提心

  正發此心,分三:(一)如國王先得威權,次施號令,是自利而後利他。(二)如舟子渡人,有同登彼岸之意。(三)如牧人先令牛羊不缺水草,不被獸傷,務使離苦得樂,如諸大菩薩之願力。此為最上發心,(二)為中等,(一)較淺也。

  就十地五道說:發心又分四種,矢願度生,為入資糧道,因一切作為,皆是大乘資糧故。即說前刹那發菩提心,後刹那已是菩薩,是為初地;初地以上為入加行道,七地以上清淨究竟發心,為入見道。八地以上不退轉發心,為入修道。十地以上直至菩提,為入究竟道,以無垢圓滿發心也。

  又就發心次第說,有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入佛子菩提行論雲:發心雖有二,此二仍為一。如我將往拉薩,此為願心,驅車前進,即為行也。又說為利眾生願成佛,與不離願心廣修六度、四攝而底於佛果之二也。

  吾人為大悲撓動其意,最上發心,為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故決定誓願,願趣十地五道通達無我,直至佛位,此為勝義菩提心。發誓願已,以儀軌受戒領法,如理作意而修,是為世俗菩提心。一謂發願受戒為世俗,領法進修為勝義也。發願如播種子,倘播後不問凶、荒、旱、潦,及牛羊踐踏,此為有願無行,是故得戒後,應修此心。于皈依境中,一心清淨,想有情眾苦,為無明蔽覆,未遇善知識,如生盲失導,當如父母行乞,我居宮殿,作是思惟,發八大菩薩之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

  釋尊初轉*輪時,即說八萬四千法門,當以菩提心為總攝門。因眾生病多,此如萬應甘露。已發心者,雖念一頌,或說一句,亦有功德,以菩提心威光熾盛故。阿底峽尊者入藏,常思受戒領法之師覺生領巴,一思其名,必合掌流淚。弟子詢之,則雲:為眾生事,師恩最大,且曾教我發菩提心也。’”此謂傳菩薩戒之上師恩德甚大,以曾示我度生成佛之道路。巴祖仁波車雲:一切尊重之世尊,是真以清淨三門行持而成就者,此法真實,吾人當真修也。

  3.  發願行持

  分二:一、願菩提心。又分三,謂平等發心、自他相換發心、利他發心也。平等發心者,願戒雲:我與眾生無二,無始至今,長受輪轉,皆因無明執我故,以有此心,一切皆錯。試思我餓他餓,寧有不同?如蚊蟲吮我,我當發心飼他,慈心一動,種子已入血中,令他飽滿,亦受法施。此其最小者,成辦當易,是為發心方便。如再殺之,既犯五戒,又造十惡,尚侈言度眾生耶?並此而為難者,則所謂菩薩發心欲其離苦得樂,又當從何處發心修學耶?巴祖仁波車雲:以水燙臭蟲者,必墮地獄。如起嗔心時,當想我曾發心,生大慚悔。勵令隨願而行,由小漸增,久久自然串習而成大菩提心也。倘此心生不起者,再想諸大菩薩初為凡夫,正與我今日相同,只不為己之一念而得成佛道,乃與我適不同耳!蕩巴桑結雲:眾生如何想,汝當如何想,此為圓滿法要。即謂我若與眾生求樂之相同,當先隨順眾生,不起嗔念也。

  自他相換發心者,想當前有極苦眾生,我應以我之福報受用給與,當他入氣之時,即已一切得到。次想他之業障苦惱為黑色,我一入氣,令入我身,我當代受。只閉目思惟他樂我苦,常常觀想純熟,在一呼吸間,於取捨苦樂所緣,想到即互換也,並請上師、三寶加持成就。故吾人於有病時,當想代眾生病,快樂時,當想給與苦眾生,此為大乘人真正法要。如此心無間生起,則無始以來多生累世之罪業,即可因此而獲解脫也。世尊在過去因中,欲乘舟入海取寶,其母牽衣阻之,乃忿然絕裾而去。後入孤獨地獄,見大鐵輪旋轉頂上,血髓橫飛。因自懺雲:世間逆子如我者尚多,此苦甚劇,於彼將不堪任,我願代彼等盡受,使其離苦。發願訖,輪忽飛空,隨即舍報升天。又:假醒巴格西案頭常置一書,其中開示雲:好的叫人受,不好是我受。人見之以為稀有。又:下那巴格西終身行持,惟修互換菩提心。且雲:修此者,不但消此世病苦,亦能降伏魔怨。因有悲心能替他受苦,則一切旱潦災疫,均不為害。

  利他發心者,謂只知利他不知自身,發心以此為最。是以我之福慧身根受用等,不顧一切而給與眾生也,寂天菩薩見乞丐受凍,即解衣衣之。阿底峽尊者之師降比持世菩薩在一處講經,見人擊犬,菩薩忽由座上跌地呼痛。人皆不信,菩薩袒背示之,紅色杖痕,正犬受擊處也,犬乃無恙。阿底峽尊者之師大馬日且打悲心甚重,鄰人有疾,醫雲:須食人肉。大馬即割而施之,但因未達空性,傷痛甚苦。病者愈來慰之,答雲:我死亦無他也。後夢中見白衣人來撫其患處,醒即證得空性,見龍樹菩薩各論,了達無餘。白衣人即觀自在菩薩也。世尊為妙法蓮花王時,國有大疫,病輒死。醫雲:非若黑打海魚莫能救。王以魚難得,且殺生不忍。因此於四月十五日在佛前發願,願變魚救民,竟墜樓死。後病者果得海魚,全活甚眾,眾欲報恩,忽空中自言為王,勸人修十善業,即報恩矣!又如世尊以身飼虎頂上寶國王以身施人等故事,恐繁即止。皆是菩薩饒益有情不惜身根受用之所為也。


  二、行菩提心,即廣修六度也。此中分六: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為前方便,智慧度為究竟。

  一、佈施度。分三:財施、法施、無畏施也。財施又分三:舍、大舍、無量舍也。舍者,從一百錢二百錢,及茶米細物皆是。大舍者,如三十五佛懺悔文所雲:一摶之食,鬚髮心清淨。或念咒灑米,施水燒施,使恒沙眾中陰餓鬼,均得飽滿,或房舍、國城、妻子,用以佈施均是。至以身根,及肉血等佈施,是為無量究竟舍也。此如世尊飼虎,龍樹施頭,初學佛人,均不可不知,非至通空性不能成辦也。較容易者,即施水施煙至十萬,不間斷者,功德亦無量。登巴雲:我之受用,常欲全施而後死,汝等已至死時,尚欲聚積受用,是與我大異其趣也。彌拉日巴尊者雲:食物入口,若有人求,當吐出施之,要常思惟,他要我乃不給,必相爭競,一思至此,自得解決。此為防過說也。出家人除三衣外,均可施人,重在法施,能說能持。故謂出家人作貿易得財佈施此大錯,因出家人不施受用何用貪求?

  法施者,自心清淨為一切眾生遠離眾苦而說法念誦,應無絲毫染汙心,方成功德。如已證人空者,度生尤易,有人問阿底峽尊者雲:我何時可收弟子及度生薦亡?尊者雲:鬚髮清淨心,或通達空性,或到初地菩薩也。又登巴有弟子欲收徒眾,登巴雲:如我無進步之數取趣,不能加持人,只如空瓶瀉氣,所傳口訣,酒糟無味。又如以燈授人,人亮我黑,何能燈燈相續耶?又阿底峽尊者雲:末法度人難,不如先坐山修四無量心,及菩提心,對治貪等三毒。蓋凡夫如藥樹,果尚未熟,不能愈病。以菩提心方在萌芽,人來頂禮,則自然清淨,一聞人罵又起嗔毒也。蕩巴桑結祖師雲:我執未除,勿亟亟度生,應先自修施水施煙,及以身供佛。先斷我執,然後可以作度生事業。如是應知。

  無畏施者,為有情作依怙,或護持他,使無恐懼也。如將殺之雞鴨等,臨時放生,此最饒益。釋迦世尊雲:有漏中,惟無畏施功德為大。故藏中禁人打獵,豈無故歟?密乘戒對佈施最重,殊勝灌頂、皈依、根本戒,猶重饒益有情。寶積部中說四種施,亦為重要。因密乘根本,本在五戒,大小圓融,倘謂學密法不重小戒,是乃大錯,如登樓不從第一梯起,何能登上?

  持戒。分三,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

  觀察自身於身三、口四、意三發起動作,勵令清淨,遠離不善等,是謂持戒。與律儀相順者,謂守護七眾別解脫等戒也。又以清淨三門,禮拜供養等,或行住坐臥,時時觀照緣於六度,不少間斷,如見一小塔亦當禮敬圍繞,是為攝一切善法。又於有情以無我心緣於四攝,自不生罪,且能利濟,令他脫苦,若見一微蟲,救護利他,或念誦回向眾生等,是為饒益一切有情。然能持戒者,又不可有慢心也。

  忍辱度。分三,謂:耐怨害、安受苦、於法生勝解也。

  如果打我或罵我,安受不嗔,更以慈心,功德回向,因嗔心能斷一切善根也。入佛子菩提行論雲:千劫善根,生刹那嗔心,能令斷除。蕩巴桑結雲:怨來是業,嗔不能解,當以慈心對治。阿底峽尊者雲:忍辱可解冤仇,他人仇我,當思為父母,自然不嗔,若亦以為仇,則心永不清淨矣!以我再嗔他,雙方造業。能對治嗔心,即是修忍辱,即是圓滿福慧也,如雲:某也行持好,惟脾氣太壞。此成笑語。出家四條戒雲:他恨我不恨,他害我不害,他打我不打,他罵我不罵。應當了達法義,心如綿軟,立卑下處,惡衣惡食,以慈悲為主。倘不能者,自雲得戒定等,實造業也。

  學佛行持勿畏苦,煩惱饑餓,均當忍受。世尊過去求法,他化自在天人,故來作擾,忽見大火聚,天母雲:大火聚中,尚求法乎?世尊以為魔,入火不燒。阿底峽尊者雲:一心依法,縱窮至乞丐,死入地窖,亦勿悔也。以學法人本當獨處深山,如彌拉日巴尊者之蕁麻充饑,精修不退。藏中常雲:某也世法好,恐佛法不能好。因一針二尖不為用,一馬二頭不能騎,世法佛法不能兼善也。巴祖仁波車雲:世尊入山苦修,舍輪王位,正為世出世法不能同修。”“某大德學法食樹皮九年。”“無垢光尊者五閱月食丸藥二十一粒,以布袋為衣被,坐而成就。智悲光尊者雲:有修持佛法而想衣食自然能來,如思衣得衣等,恐未成佛,已成魔矣。下哦巴格西雲:真正學佛,須有乞丐心。如是思惟,修法勿求受用。因有受苦心,行持精進,天人當為供養,決不餓死,縱死亦骨貴如金。當如彌拉日巴尊者發願:我病無人問,我死無人哭,屍如死狗,身當喂蟲,此為圓滿。有願學佛謂生活尚未解決者,此為捨本逐末,亦思追求衣食者,往往生過患。而衣食得到又易造業,或反出障難,如待死王臨頭,欲修無及,豈不深悔?豈不痛惜?!世亦有必待生活解決而後死者乎?是不知安受苦忍,正是法要,正是修持,為一切成就之加行,得佛果之階梯也。

  甚深般若,特別為大圓勝慧,不可懷疑。如不了達,當求上師、三寶加持,增長智慧。如不求而謗,或棄而不修,成地獄業。疑不是法者,將來必多劫不得聞法。阿底峽尊者入藏講經,有印度二比丘,律義清淨,初聞尊者講人空,極贊殊勝,後聞法空,愕然掩耳。尊者雲:此僧戒淨而不聞大乘,恐亦難得佛果,因生悲憫。’”又:世尊轉*輪時,下根聞般若,即謗而墮地獄。後信解為大乘法要,刹那又生人中。當知甚深法義,甚為重要,如難淨信,當自慚根淺,幸勿生謗造業也。印度有學人,發心清淨,眼病求醫,醫令點灰即愈。又一人病眼,亦點灰,無效。此根器不同耳!淺者不肯修學,深者不生勝解,是終無佛法可求也。

  精進度。分三,謂:擐甲、攝善法、饒益有情也。

  聞大德言,彼成佛者,均有福慧,自謂弗如,此無精進心也。當思我不後人,況我較他業重,應當人一我十,人百我千,勿生怯弱,生死以之,如著堅固鎧、意樂甲,勇猛前進。如得大法,當深生慶倖之心而立願苦修也。發是心已,不稍間斷,勿待後推緩,如於念誦時飲食,當思念後再食,恐時不待我,時時作是念。若見蛇墮於前,棄坐即走,如救頭目,不假思索,而起修六度萬行勿懈也。大德馬剛德雲:吾人當思日在牛羊圈中,漸次輪到,不得倖免,莫待死時始著忙也。又某尊者雲:如以世間事未完者,須知本無完時,倘學佛法,起修時即為完矣!因于此起修,彼自減少,如未起修,終無完時,是應不顧一切而修也。又複當知,世間一切,如石擊水成紋,愈重而圈愈大,不擊則無紋,則為完時,此喻不貪著他,自不累我。是當從聞啟信,觀無常勤策而修也。

  有人于此,曾一年兩年閉關,或修四加行圓滿,自為滿足,此是大錯。當思盡我形壽清淨三門而修,某大德開示雲:修善法者,當如駝牛食草,一口未盡,又視二處,二口未盡,又視三處。謂精進發心,亦複如是。智悲光尊者雲:自己年高名大,如格西活佛,亦應精進,如以為不修亦成佛者,此是大失謬。又:阿底峽尊者每日造小塔無數,弟子苦之,擬代作,尊者雲:我飯教你們吃,我何以飽?豈不餓死耶?比喻善巧,當思未至菩提之間,要力懺力修。除罪生福,時時觀念,淨依三寶,勿自滿足。成不成由他,當猛力精進勿退也。故說智多精進、少則不成,智短精進、長則無不成者。智悲光尊者雲:有戒等而不精進,如船無舵。以戒等五度,無精進心,不得達彼岸也。故學人於食時、臥時,早遲多寡應有規律,可望即身成就,倘一曝十寒,終成空過也。

  禪定度。分三,謂:初安樂住,次解疑,終究竟無念也。初,以止觀習定,貪想樂明無念,身心安樂而住。次,無貪想樂明無念之心,以通達性空解疑,終證得空性法爾無念為究竟。

  初修,依七種坐法(毗盧七支坐),即跏趺坐、兩手定印、眼微合、身端正、兩肩平、頭微俯、舌抵上顎等。身端正者,以身不正則脈不正,一心安住,不著一切,自能引發正定也。禪定對治散亂,須於寂靜處修,遠離塵囂,及團體眷屬等,要想臨命終時,一切終當舍離,此時何須貪著,妨害修學。彌拉日巴尊者告弟子雲:入山靜修,快如成佛,以人多易起三毒,心不清淨,貪受用等,亦從此起。昔有大德開示雲:誰有受用,誰貪;誰多受用,誰更貪。謂無受用者無人嫉恨,有受用而思保存、畏損害,均為障難也。龍樹菩薩雲:初求受用造業,保持則貪,畏損則嗔,無不造業,受用誠害物也。本來除衣食外,雖多何用?亦有多而不舍者,多反為累,縱南贍獨有,有何趣耶?如以煩惱或生命求受用,則惡業所成之受用無多,而業果已如須彌矣!如是當知,世間一切受用俱不堅實,死時兩手空空,何如積聚二世資糧,無偷無損,自得享受,故不為後世而為現世者,凡夫也。要當於不堅受用,如唾棄舍,惟修學福慧,則勿令貧乏,坐山岩間,與木石居,時時觀照自心,勿令放逸。依三世諸佛所攝持之上師,請求加被,則一心住定,無沉無掉,易得輕安矣!

  彌拉日巴尊者入山坐靜,發願下山即死,並常自責雲:雀鳥均無,汝出何所視?汝死時知否?佛說月光經雲:自心清淨,禪定自成,靜地修持,無仇無親,行住坐臥,均為善法。先想禪定功德,遠離一切過患,此為加行。久久思惟,將貪、嗔等心,調伏不起,即能安住於定。善根淺者,對治貪妄,當入清淨山林,較易修也。在昔世尊尚坐山六年,過去大德,多在山林苦修,迄得成就。此顯示寡欲知足等,為禪定之前方便,至樂明無念,廣如大圓勝慧中說。

  智慧度。分三,謂:聞慧、思慧、修慧也。

  初,聞慧從文字句義生。次,如理思惟解問了達,並想有障無障,能自決定,為思所成慧。瞭解理趣,于靜處修,得究竟勝義,見空性,遠離邊見,是為修所成慧。吾人于聽解行持,應以外六塵為幻境,知是無明二障所現。如幻師以木石藥等咒成之象馬,又如乾達婆城,本來不真,近無遠有。又如夢,如虛空,如池花鏡影,如空穀回音,應如是思惟,如是進修,知為自心所現,假設施故,自然不起貪著。若小孩見刀、見花、見乳,不起分別,不生恐怖,則勝義通達,空見得生,是為智慧到彼岸也。

  六度總攝,每度分三,為十八支分。又每度皆具六度,比如法施講經,以能講所講等為佈施;無貪清淨為持戒;反復申說不厭為忍辱;尋求義理無間為精進;深悉法要無散亂而講為禪定;離開三輪相為智慧,餘可例如。

  複次,廣說六度。彌拉日巴尊者雲:一切不為我以外無佈施,心口相同以外無持戒,於其深義不恐怖以外無忍辱,行持不間斷以外無精進,行住坐臥清淨以外無禪定,了達空性以外無智慧。身、口、意三門清淨以外無方便度,四魔降伏以外無力度,成佛度生以外無願度,能識能破三毒以外無智度。

  阿底峽尊者弟子登巴格西問尊者雲:行持以何者為最上?尊者雲:無我為學問第一,調伏身心勵令清淨為持戒第一,利他不貪為佈施第一,觀照自心為口訣第一,知一切如幻為對治根塵第一,不同凡夫為行動第一,遠離三毒為成就第一,一切不貪著為神通第一,常居卑下為忍辱第一,舍離世事為精進第一,妄心不起為禪定第一,一切相不取不著為智慧第一。

  智悲光尊者雲:自知足者,必有舍心為佈施;一心想上師、三寶是依怙為持戒;不嗔打罵為忍辱;施等齊修為精進;修本尊觀想明顯,三寶具足一心無沉、無掉為禪定;深生空見不著實相為智慧。

  菩薩所緣行相,不離大悲心,解證空性,是為六度齊修。灑爾哈祖師語錄雲:無悲心而通空性者,不得究竟菩提;有悲心而不通空性者,不能解脫輪回。因通達空見,為智慧,非悲智雙運,無能證菩提正果,悲智具足者,不舍眾生,不住涅槃,是為菩薩殊勝行,小乘人固不堪任也。龍樹菩薩雲:勝義(般若空理)與悲心同修者,成菩提道路也。阿底峽尊者示腫登巴雲:勝義悲心為法藥之王,對治凡夫一切三毒重病。又雲:證得空性,決無三毒煩惱。如有者,只是在口頭、書上瞭解而已!真知者,已如棉花柔軟矣!究竟般若之理,是法我皆空,即空之義亦無矣。又雲:菩薩所行即為六度。見空性者,自然見內外受用不起貪著為佈施,不起垢心為持戒,無人我為忍辱,知法義深求無間為精進,不取外緣為禪定,不著實相為智慧。又雲:悲心與空性,為成佛要件。通達空性為見,見淨為定,悲空無二為戒。三者具足日常精進修學者,夢中亦能通達其義,顯現成就,或臨終顯現,或中陰身顯現,故雖不能於生前成就,亦可於中陰時成就也。是故說八萬四千法門,以悲心、菩提心與空性不二之理為第一,如點燈燃,非芯油等和合不成。康、藏有修生起、圓滿而成魔者,即不達空性與悲心等和合之過患。有二喇嘛朝隆多大德,至門,目光炯炯。大德雲:汝修馬頭金剛,觀想太惡,頂上要空一點,可多修圓滿,少修生起,發大菩提心,不然則成魔矣!’”此殆嫌其太起嗔心而修,不達空性也。以無菩提心即與外道法相同,以外道亦修觀想氣功,惟無皈依處與菩提心耳!是知佛道離二不成也。格西喀那巴雲:吾人從皈依起,最勝秘密法止,如不舍世間心,即修本尊,已現瑞相,此亦為根基不固,如在水中也。以無菩提心,不舍世間,如築宮殿於冰層,不久消沉,因得人天或墮獄,均甚危險,有謂皈依為初基,無關緊要,此為大錯。若無菩提心者,變成邪魔外道也。蓋大菩提心,當從見佛歷史及三寶功德而發,非可勸請隨喜者。自己行持,覺得瞭解般若,通空性,定得下,或得天耳等神通,見本尊等,如此境界,固是由行持精進而得,但要知道是從大悲心來。若從慢心、貪心為我心而得者,必遭惡魔。

  又複當知,前五度為大悲所攝,後一度之聞、思、修三者,菩提心又何可少?如聞法為眾生而聞,如是思惟,如是修持回向,方是六度齊修,故說悲智不二,並非由此生此。以救眾生心切,聞時即思即修,此心同時而發,無初中後,不可分離。是謂行一法即遍一切法。若只隨便修持而不聞思,如上岩無手,其可得乎?比如皈依,想眾生同時皈依,為生起次第。觀六道苦,由皈依境中放光加持,為圓滿次第。再使眾生皆成本尊,並以功德回向等,為秘密法生圓二次第也。故說佛法雖深廣若海,有菩提心者,法法皆可成就,如糖無中邊,只是一味。

  阿底峽尊者,至後藏勒擋地方,有學問者三人來同辯論。尊者雲:辯論教派,如內外大小顯密,縱講說多,皆妄念所成,人壽無常,何暇喋喋為也?又問行持之法,尊者雲:虛空無邊,眾生無盡,如發廣大菩提心,修二資糧,以功德回向,此為究竟行持。如只在辯論教派,或文身句義,此書本上學問,無益於人我也。又尊者告羅雜哇(接尊者入藏宏法者)雲:汝通曉三藏,若但從儀軌修學,恐尚不足,須要大小顯密圓融總攝而修持。謂:紅牛、犛牛、駝牛之奶,不皆可成酥耶?且諸法不能遍修,須以上師口訣為殊勝教授,戒條尤關緊切。如依此而修,則吾入藏當有益,否則汝三藏皆通,可以坐而成佛,又何須吾入藏耶?行持要得清淨境界者,須從對治三毒入手。倘謂已見空性,人躡衣襟,輒怒目相向,或不以仇怨為父母者,此行持尚遠也。博多瓦問格西登巴:佛法有何分別?格西曰:能對治三毒,即是佛法;同乎凡夫,和乎世間者,非佛法也。對上師有淨信,重口訣,視眾生平等,即是佛法,否亦非是。又見定戒三者,三根各別。于黑、白業果了然深信為真見,為下根;知內外一切法,瞭解有無空者,為中根見;通達般若與大悲無二,為上根見也。觀佛相明顯能定得下,為下根定;知悲空不二,一心不亂,為中根定;不著能所三輪,現證空性為上根定也。懺修黑白為下根戒,於福慧資糧無貪,知一切如幻,為中根戒;修一切善不求福慧,見空性,為上根戒也。以此行持無我,無妄念,一切清淨,是為初地境界。

  又格西著述中說:聞法要圓融攝持,獨一而修,此為最要意義。無垢光尊者雲:佛法如天上星、地上樹,依法而修,何時可完?但成佛法要,是在能圓融一切無二。蕩巴桑結雲:小貓求食,各處尋伺,依善知識揀擇,亦複如是。此謂法門甚多,文武本尊各不同,如聞時有菩提心、四無量心者,則一切相同。思時解釋文義,如剪羊毛,次第勿亂,認清進修時,當如啞子,一切不管,無垢而修,決定得到晴天無雲境界也。仰米達果善知識雲:聞、思、修三,應同時進趣,聞了即解,解了即修,此為最要。如聞戒殺,想犯之必墮地獄,堅決不殺,是為圓修,亦為三圓滿。一切圓修所得者,即增上慧也。又如以油燈供佛,發願為菩提心,為眾生而供為佈施,恭敬為戒,不懼冷熱為忍辱,無間為精進,無散心為禪定,三輪空為智慧,具足六度功德回向,為菩提行。菩薩為眾生事,不求自利而自利,正如田中種穀,草亦隨生,是不求而得者,如只求草,轉失義利。故說大乘發心,一切圓滿,此為一切法究竟義,如是應知。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

  我入大乘菩提心未生,六度齊修願行悉為我;
  與戒相違功德無所依,速生勝心求上師加持。


  菩提心回向偈:

  菩提勝心微妙寶,諸未生者願速生;
  若已生起勿退失,輾轉向上益增長。



  唐天寶年間,西藏王墀松德贊迎請印度靜命大師入藏。王手捧金沙供養。靜命大師曰:昔在迦葉佛時,曾在尼泊爾大塔之下,與王同發共來西藏弘法之願,大王憶及否?以大師加持之力,王得憶宿命,因此王大信服。

  西藏地多惡鬼神作諸障難,靜命大師建議迎請蓮花生大士來藏,降魔弘法。大士以神通力悉降服之,永為護法之神雲。墀松藏王后讓位於弟松內,而自出家為僧,號寶光。

  宋真宗89年左右,藏地派卓彌、釋迦智二人率領學人赴印度求法,勉之曰:戒律乃聖教之根本,般若是聖教之心臟,密法為佛教之精髓,皆當善學!後來他們及其傑出的弟子薩迦寶王,就是藏密薩迦派之創建者。

 

義淨三藏取經詩

,

晉宋梁齊唐, 代間 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 後者要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 砂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若未諳斯旨 往往將經容易看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