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5 07:43:08
學習次第 : 進階

前行備忘錄 共同外前行

第一是前行引導,分為共同前行與不共前行。

這裏首先講共同前行。所謂的前行,就像起初要改良田地一樣,要想求得正行法,必須要憑藉共同前行來淨化相續。依靠共同外前行使自己變得調柔。皈依等不共前行就如同種植莊稼及打捶莊稼一般,是不共同的法。到了該享用莊稼的時候,就相當於是正行引導。

正行引導也分為實修引導與信解引導。關於實修引導,按照布瑪莫劄的《螺文字論》階段性的引導來講,有階段性傳授竅訣和次第性傳授竅訣兩種。其中階段性傳授,就像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依止上師格瑪燃匝六年,圓滿引導的同時究竟道位,由此達到了本來清淨的法性盡地與任運自成的覺性如量境界。全知大師無垢光尊者曾經教誡說:以後凡是隨行我的人必須長期依止上師,長期聽受教言。這一遺教保存在《誓言次第解脫海》中。否則,單單加上信解引導、七日引導、一月引導之類的名稱,走馬觀花的上師表面引導,弟子稍稍聽聽,那真應了頭還沒熟先嘗舌、床還沒熱先伸腳的說法。如果上師沒有空閒培養弟子,弟子沒有時間依止上師,光是一味聲稱正行正行好高騖遠,而將前行法丟在一邊,那就像所說的頭從高處系,頸從低處斷,自以為是修行人,事實上,口頭所說與實際所行背道而馳,表裏不一,自相續與正法南轅北轍,只是改造身姿、眯著兩眼,這樣一來,自相續不會有絲毫長進。

本論就代替實修引導的次第傳授教言來講,包括共同外前行、不共內前行、正行分支——捷徑往生引導。所謂的共同,與誰共同呢?按照理論的說法,是所有乘都共同觀修的法,因此稱為共同外前行。依照竅訣的講法,是三士道共同觀修的法。所謂的不共,是與誰不共呢?按照理論的說法,是與世間乘、小乘聲緣乘不共,依照竅訣的講法,與小士道、中士道不共,是大士道的不共觀修法,為此叫做不共內前行。關於破瓦法,如雲:修道差者以破瓦接迎。針對最初沒有機會求得正行法、求完正行之後不具備生死中陰的暖量(即修行境界)以及修道沒有得穩固者來說,就要依靠破瓦法來延續道的修行。圓滿次第正行的分支——遷識破瓦法,歸屬在(不共內前行的)六法當中。

第一共同外前行分為六個部分:

一 暇滿難得

我們要依靠四種厭世心或者四種除貪法的能遣法對所遣法——今生後世心生厭離,依靠利他菩提心,對自私自利的心念產生反感。具體來說,依靠暇滿難得與壽命無常對謀求現世心生厭離,依靠輪回過患與業因果對謀求後世輪回的心行產生厭惡,間接對謀求自私自利的心行產生厭惡,這是全知無垢光父子不共的引導法。對謀取今生、後世、自利的心行生起厭離就必然追求解脫,為此務必要思維解脫的功德利益,並認識到解脫道只有具足法相的上師善知識才能宣說,而你隨隨便便遇到一個人他不會宣說。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白依止善知識的方法。

第一暇滿難得,包括聞法方式和真正暇滿難得引導。其中聞法方式,是講聞法時怎麼聞法、行法時怎麼行法、修法時怎麼修法。它分為發心和行為,發心又包括廣大意樂菩提心的發心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的發心。發心主要是講意樂,行為主要是講身語的所為。

所謂的發心,就是在紛繁眾多的分別念中,引發出特別的分別念。發心有不善的發心、無記的發心、善的發心。

一、不善的發心:又包括救畏的發心和善願的發心。救畏的發心,就是為了救護今生疾病的怖畏、魔障的怖畏、國王懲罰的怖畏、饑饉的怖畏等等而修行正法,這樣一來,由下而上從聲聞乘到光明大圓滿之間,不管你修什麼法,也只能救離這些怖畏罷了,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利益的成果,所以必須去除這種發心。

善願的發心:一開始就打算販賣正法,於是思忖:如果我求一點法,得一點灌頂傳承,閉關做一點依修,勢必能得到一點利養、贏得讚譽、獲得名氣、依靠讚譽名氣在今生當中得到豐衣足食等安樂,這四種加上相反的四種不願意之事,就是世間八法。依靠正法謀求今生利益,如果成功,那麼所買到的也只是牛馬,下至羊毛牛毛,用彌足珍貴的正法換來世間的衣食等普普通通的財物,以貴換賤。

事實上,以正法來謀取世間利益和一個俗人拿著一支又細又長的火箭來求取財物這兩者比較起來,以正法謀求世間利益更為下劣。誠如無等塔波仁波切所說: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惡趣因。

如果自身沒有能力消化信財,必將感受燃燒法衣、燃燒缽盂、燃燒鐵球、燃燒鐵液等等苦果,因此我們一定要斷除這種發心。薩迦派的《離四貪》中說:若貪今生非行者。那麼,給這類修行人取什麼名稱呢?就是出賣佛法靈魂者,三寶的敗類,僧眾的敗家子。為此,我們務必像毒物一樣棄離懷有這種發心的人。華智仁波切曾經說:由這樣的發心驅使,表面上修行聲聞乘到大圓滿之間的法,縱然在九年之中用泥粘封門來閉關,裝模作樣孜孜不倦進行依修,可是如果只想自己得一點利養、讚歎、名聲,那麼修行正法的果就只有這個,除此之外連後世解脫的種子也不會播下。就比如一個狡猾的人在驢身上撒上野獸毛來出售一樣,這類修法者在驢子般惡劣的自相續上蓋上野獸一樣的正法毛皮,來販賣正法,就如同對販運做生意的世間人,人們叫他販子、販子一樣,對於出賣正法者,人們都會叫他法販子、法販子

二、無記的發心:沒有任何其他目的,只是會求求法,並沒有什麼追求的目標,就好比人熊模仿人、狗追著行人或者射空箭一樣,既沒有善的分別念也沒有不善的分別念,華智仁波切說:這種無記發心連解脫的種子都播不下。我的上師說:既沒有善的發心,也沒有惡的發心,就是播下解脫的種子罷了。

三、善的發心:包括小士道的發心、中士道的發心和大士道的發心。

(一)小士道的發心:希求自己從三惡趣解脫出來,獲得人天善趣的果位元元,為此目的而修行聲聞乘到光明大圓滿之間的法。可是,獲得善趣的遠道近道捷徑,由補特伽羅的意樂所致,不會成為證得佛果的因。懷著這種發心的人即使守持二百五十三條別解脫戒,身穿三法衣,也不會勝過俗人的想法,因此只能算是一個具戒的人。同樣,如果觀修生起次第實有的寂靜本尊,結果將投生到欲界天,如果觀修實有的忿怒本尊,會轉生為魔和熱劄魔。華智仁波切親口說過:如果觀修張著嘴巴、瞪著眼睛的本尊,會變成鬼。同樣,懷著這種發心去觀修本來清淨直斷與任運自成頓超,如果以積資淨障攝持,將轉生到無色界四處和色界十七處;如果沒有以積資淨障攝持,只會變成老鼠和馬熊,而別無出路。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說: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數趨向惡趣處。我們必須斷除這樣的發心。如雲:若貪輪回非出離。

(二)中士道的發心:發現六道痛苦的自性猶如火坑、羅刹洲、劍鋒以後追求自己從六道輪回之處解脫出來,達到聲聞緣覺的寂滅果位而實修遠道等(等字包括近道捷徑)。但是,獲得聲聞緣覺阿羅漢果位的遠道近道並不能成為證得佛果的因。無等阿底峽尊者住在藏地期間,有一天早晨用餐時,對坐在面前的佛子仲敦巴說:哎呀呀!仲敦巴問:到底出了什麼事?尊者說:在印度,我有一個修黑班則的弟子,今年步入了聲聞滅道。仲敦巴問:依靠黑班則法怎麼會入於聲聞滅道呢?尊者說:不懂得以補特伽羅的意樂來修行,依靠黑班則法能引入到地獄中去,也能引入到餓鬼中去,也能引入到旁生中去,也能引到佛地,因此修行的方法或修行的心態比所修的法更為重要。如雲:若貪自利非發心。如今上上下下的人都說為了臨終時不害怕不迷惑,我要修行修行,這種發心歸根到底就是謀求私欲的心態。

(三)大士道的發心:以上四種發心(即不善的兩種加上小士道、中士道的發心)終究都是謀求私欲的心態和行為。因此,從即日起,我們就要把謀求自利的心態和行為看成怨敵,視為過患,心生厭惡,不求自己的利益而想到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不住二邊的圓滿佛果,這才是廣大意樂菩提心的發心。要想在相續中生起這種發心,必須觀修知母、念恩等。否則,上師也是煞有介事地說說為了利益遍佈虛空的一切有情……”,弟子也是裝模作樣地想想,雙方都眯著眼睛說好可憐啊,這般空洞地說大話,沒有任何實質。當今時代,有些偽裝成上師、弟子的人,暫且不提相續中有其他功德,就連一絲一毫的善意都沒有,這樣一來勢必有著相當大的危險性。所以,我們首先要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知母、念恩、想要報恩、希望把她安置於遍知佛位。

現在來講廣大意樂菩提心的本體:具備兩個條件或兩層含義,就是發菩提心的本體。彌勒菩薩親言: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其中,第一個條件或第一層含義,是以悲心緣有情,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因及苦果;第二個條件或第二層含義,是以智慧緣正等菩提,必須想到獲證圓滿佛果。不正確的悲心和不正確的慈心:儘管想到為了利益眾生,但如果沒有生起想把眾生安置到佛地的心念,那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悲心;儘管想到要獲證佛果,但如果沒有想到為了利益眾生,那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慈心。要想到一切有情都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才是廣大意樂菩提心。

如果有人問:這樣的心態,在修行時怎麼修呢?

首先要從自己的親生母親開始觀修,再逐步擴展到遍佈虛空際的有情。起初思維:虛空周遍之處,遍佈著有情,有情周遍之處,充滿著業感痛苦,充滿業感痛苦的一切有情從無始時以來無一不曾當過自己的父親、母親、親友,進一步說,沒有一個有情未做過母親。在做母親的時候,沒有一個不是以最大的恩情撫育我。就拿現在的這位母親來說,曾經無數次當過自己的母親,我從無始以來迄今為止漂泊在輪回中,只是在巴掌大的地上,也曾多次生生死死過。除了地獄眾生和多數天人以外,沒有母親就無法出生。而且,也不一定總是一個有情當母親,一切有情都不止一次當過我的母親,當母親的次數實在不可思議,做過母親的邊際沒有盡頭……

以上是知母的內容。

念恩:特別要觀想現今的母親,自從我漂泊中陰的尋香神識進入到大恩母親的胎中時起,住胎九個月零十天,母親全然不顧罪惡、痛苦、惡語,她身體的營養和食品的精華經過臍道滋養我的身體(生身之恩)。

接著是出生時候的我,說活著,連頭都抬不起來,說死了,氣還沒有斷,就是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樣子,是深情的母親,要死的沒讓死,要爛的沒讓爛,要幹的沒讓幹。母親滿懷著生子的最大喜悅,雙手摟在懷裏,以慈愛的心撫育我,以含笑的目光凝視我,以溫存的愛稱呼喚我(賜命之恩)。

母親用最初的食物——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以最初的衣裳——自己的體溫暖熱我,最好的食品先給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給我穿,用手撫摸看我是餓了還是飽了,用嘴給我餵飯,輕輕擦去我的鼻涕,用手擦拭我的髒物(施財之恩)。

我不會吃飯,母親教我怎麼吃,不會說話教我怎麼說,不會走路教我怎麼走,口中無食給我食物,手上無財給我財物,身上無衣給我衣裳,以最大的愛心撫養我成長,對我恩重如山(教世間知識之恩)。

以上憶念母親生身、賜命、給財、教世間知識的恩德,是從世間法的側面來感念恩德。

從佛法方面而言,具足十八暇滿的這個珍寶人身也是依靠深恩母親產生。如果沒有母親,首先無從發起殊勝菩提心,中間無從修學菩薩行,如果不具備菩提心、菩薩行,最終現前圓滿佛果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起初發殊勝菩提心,中間修持浩如煙海的菩薩行,最後現前圓滿佛果也是來自母親的大恩大德。而且,還要憶念,如今修行正法的順緣——住所、床榻、資具等也並不是不觀待母親就能獲得的。

這以上是念恩。

接著想要報恩:以往,深情的母親將一切利益勝利都奉獻給我,所有虧損失敗母親自己承受,一切快樂幸福的事通通給予了我,所有罪惡、痛楚、惡語,母親自己來忍耐,她就是這樣利益我的。現在輪到孩子我了,我必須要關注老母的疾苦,想想老母親有沒有享受安樂,有沒有感受痛苦。結果就會發現:雖然她希求暫時曬太陽暖乎乎的快樂直至圓滿佛果之間的安樂,可是卻不知曉奉行快樂之因的善業和正道,也沒有機會聽受如理講經說法的善知識的言教;儘管她不想遭受下至微微火星落在身上直至三有輪回的一切痛苦,然而卻糊裏糊塗地造痛苦之因的業和煩惱,以至於所想、所行背道而馳,正如(《入行論》中)所說的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她擁有的快樂真是寥若晨星,而受到苦諦直接的危害、集諦間接的危害。由此與希求心相關聯:心想,如果母親能離開苦因——集諦的業和煩惱、苦果——三界輪回的一切痛苦,那該有多好!與發願相聯:但願母親能遠離苦因及苦果。與發誓相關聯:我一定要使她遠離一切苦因及苦果。為了使老母遠離苦因及苦果,祈禱無欺的皈依處三寶予以垂念,念誦上師如來……”奇哉三寶大悲尊……勇士您具大悲力……”來虔誠祈禱。

這以上講的是第一個條件以悲心緣有情。

現在就該想:使老母有情離開苦因及苦果以後把他們安頓在哪里呢?這就要加以選擇,是善趣嗎?其實老母以前曾經多次得到過梵天、帝釋天等果報,可是仍然沒有擺脫痛苦,而那些都不常存,依舊是三有輪回的邊,所以不能把他們安置在那裏。聲聞緣覺的寂滅果位,雖然像患過天花的人一樣解脫了輪回的一切痛苦,不復退轉輪回,可是佛子菩薩地和出有壞佛果的功德他們一無所有,如果將老母安置到他們的果位,那就是寂滅涅槃的邊,為此也不能把老母有情安置到聲聞緣覺果位,而必須把老母有情安置於不住二邊圓滿佛陀的果位。

在這後一個條件上,出現了上、中、下三種心力。心想不管我何去何從,首先就要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這是上等心力;心想我不先成佛、不把眾生放在後,自己和他眾一起成佛,這是中等心力;心想就像兒子被水沖走的斷臂母親一樣,我現在不具備能力,真正具足能力者就是本師佛陀出有壞,所以我先要成就佛果,以證法解脫自相續,以悲心普度一切有情,開示解脫之道,這是下等心力。眾生的利益廣博等同虛空際,相續久長直至輪回未空之間,十方三世的如來佛子持明者所有前輩是怎樣修行的,我也照樣去修行。

這以上是講後一個條件以智慧緣正等菩提,這種智慧是成辦他利的智慧。

一開始對自己的親生母親生起菩提心,接著是父親,隨後是同胞兄弟,然後是親朋好友,父系的親屬,母系的親屬,接下來是當地的所有人……逐漸觀修,到收座時,觀修遍及到虛空際的一切有情。如果沒有這樣次第觀修,就會導致停留在理解的側面上,因此次第觀修相當重要。具足以上兩個條件或兩層含義的菩提心的發心,或者善根以方便攝持,就稱為加行發心殊勝。正如偉大的全知無垢光尊者所說:加行發心正行無所緣,後行回向殊勝所攝持,趨至解脫道之三關鍵。

首先,善根以方便攝持加行發心殊勝:依靠為使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得圓滿佛果如鐵鉤般的這一意樂鉤住草堆般的善根。

其次,善根不被外緣毀壞正行無緣殊勝:善根到底會被什麼外緣毀滅呢?它會被四種外緣所毀滅。一、如果你沒有為他利獲得圓滿佛果而回向,那麼僅僅享受一次安樂的果報,它就會窮盡。二、假設你生起了嗔恨之心,那就像(《入行論》中所說的)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一千個大劫當中積累佈施持戒所生的一切善根,能毀於相續中嗔心生起的那一刻。三、倘若你心生後悔,善根也會窮盡。比如,以前自己作過上供下施,後來懊悔不已,心裏盤算:以前的那個東西,當時只供養一半或三分之一就好了。萌生後悔之心,就會耗盡善根。四、如果炫耀善根,也會使它滅盡,比方說,不管念沒念完觀音心咒一億遍,都在念珠裏穿上一個珠貝,口口聲聲說我還沒有念完一億遍觀音心咒,說完把念珠向眾人賣弄。只是辦了一件微乎其微的善事,也是在走路的人前坐著講,在騎馬的人前站著講,這樣一來,善根就會滅盡。要想使善根不被這四種毀壞的因所窮盡,就必須證悟基大中觀、道大手印、果大圓滿的見解。如果生起與之相似的見解,引發出三輪現而無自性、如夢如幻、如乾達婆城、如水月般現而無自性的定解,也可代表初學者的正行無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初學者,一開始達到正行無緣有一定難度,就好比把鼻子往口裏放一樣,所以誠如寂天菩薩所說:緊繫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在觀修暇滿難得等引導時,要麼是觀察修,要麼是安住修,要麼是觀察、安住輪番來修,這一點至關重要。

能使善根與日俱增結行回向殊勝:《慧海請問經》中雲: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乾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一滴水放在大海裏,在大劫期間它也不會蕩盡,同樣的道理,回向一切智智佛果大海的善法,即便暫時令你榮獲如娑羅樹般的婆羅門種姓、如娑羅樹般的國王種姓、如娑羅樹般的施主種族也就是種姓功德財富莊嚴的果位,但是直到究竟大菩提之間它不會變朽,不會腐爛,不會唐捐,而會使你漸漸證得圓滿佛果。

這樣的回向包括兩種,一是具毒回向,《般若攝頌》中雲:如吃雜毒豐美食,佛說緣白法亦爾。比如,豐美的食品摻雜了一點點毒,在吃的時候感覺味道絕好,可是一旦吞到肚裏吸收營養時,毒性就會發作,造成痛苦。同樣,即使獲得了增上生安樂的善果,可是以耽著三輪的實執無法從輪回中得解脫,因此必須棄舍這種回向。

二是無毒回向,它又包括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以及相似的三輪清淨回向兩種。

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如《般若攝頌》中雲:無分別智行諸事。就是以現空無別、慈悲菩提心、回向、發願等見解攝持。

相似的三輪清淨回向,我以往已經積累的善法、未來將要積累的善法、現在正在積累的善法、佛菩薩的無漏善法、一切有情的有漏善法,合而為一,綜合起來,為了一切有情遠離三有三界輪回的苦因及苦果、獲得佛果而回向。

回向的方法:心裏想,佛菩薩怎麼以三輪清淨的方式回向,我也那樣回向。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願得普賢殊勝行兩個偈頌可以代替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大乘顯密的一切實修法都超不出三殊勝的範疇,想修成圓滿佛果,只需要這三殊勝,多了沒有必要,少了不能包括。聖龍樹菩薩曾說:圓滿福慧資,福慧所出生,二身願獲得。三殊勝是二種資糧或二諦的歸納。加行發心殊勝與結行回向殊勝是有現福德資糧,正行無緣殊勝是無現智慧資糧。有現智慧資糧作為近取因,無現智慧資糧作為俱有緣,獲得佛陀色身;無現福德資糧作為近取因,有現福德資糧作為俱有緣,獲得佛陀法身。淨化基二障、圓滿道二資、獲得果二身,就需要三殊勝,因為多無必要、少不能包。三殊勝是顯密共同所觀修的法。

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這種發心在聽聞、觀修、行持密宗金剛乘法的時候,也相當關鍵,一開始務必做到不能破壞師徒之間的緣起。《三相燈論》中雲: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為利根故,極勝秘密乘。顯密二宗的究竟所修——成就圓滿佛果,目的完全一致,然而修行的方便,密宗從見解不愚昧的特點、修行方便多的特點、行為不困難的特點及是利根中利根行人的特點四個方面超勝顯宗。

雖說顯宗密宗都是在所見對境法界上抉擇見解,可是見解的本體方面卻有如明亮的眼睛看色法與不明亮的眼睛看色法一般。儘管因相乘抉擇了遠離八邊戲論的法性勝義諦大空性,但並沒有能夠一五一十證悟法界智慧雙運的自性,而密宗遣除了這一愚昧部分,抉擇了法界智慧雙運的自性,因此法性的見解不愚昧。關於有法世俗事物,因相乘雖然抉擇了緣起如幻的自性,但仍然存在著沒有把不清淨如幻抉擇為五身五智的愚昧部分。密宗金剛乘將本來即是五身五智遊舞、法界智慧無二的意義抉擇為二諦無別殊勝大法身,因此有不愚昧的特點。

第二在修行方面:密宗則以方便生起次第、智慧圓滿次第超勝顯宗。

第三行為不難:因相乘並沒有宣講不舍五欲妙而成就菩提的道。在這裏,(密宗)由簡便迅速救護心識、不舍欲妙轉為道用、一生一世就能成就雙運金剛持果位而超勝顯宗。

第四行人是利根中的利根的特點:通常而言,密宗以能生起清淨法(指解脫)的五根而超勝顯宗,尤其成為能證悟密宗金剛乘甚深見解的慧根、不懼廣大行為的信根極其銳利,成為特殊行人的對境,由此更勝一籌。在聽受、傳講、觀修、行持密宗金剛乘法的時候,五種圓滿是有則足矣、無則不可的。就像無畏洲尊者親口說過:如果把上師看成人,(那只能在狗前取悉地了,)在狗面前不會獲得悉地的。上師看待弟子要觀成佛,弟子看待上師,要視為佛。具備還是失毀密宗金剛乘的誓言二者之間(如何來區分呢?)將顯現視為本尊,就是具誓言,將地看作地、將水看作水,就是破誓言,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了。所以,五種圓滿的第一條,建立上師是佛,以教證和法爾理來說明,其中有關的教證,聖天論師說:自然之佛陀,唯一本性尊,盡賜諸竅訣,金剛師勝彼。又如雲:上師佛陀上師法……”“上師普賢祈垂念以及金剛上師即佛陀……”諸如此類講解上師是佛陀的教證無量無邊。

上師是佛依理成立:上師的意——大智慧是法身,智慧的現像是色身,色身的本體是法身,法身的現像是色身,法身色身無二無別是金剛身。意——大智慧現似身,是現空身金剛,大身智傳出語音,是聲空語金剛,意現似起心動念是意金剛,上師是三金剛的自性。意——大智慧的現像是色身體,色身的本體是智慧,這兩者不可分割的部分是雙運金剛持,所有皈依境的本體就是上師。由此成立上師是佛。

所有眷屬,不管自己證悟了也好,沒有證悟也罷,如來藏就像芝麻裏遍佈油一樣周遍於每位眾生的相續。《二品續》中雲:眾生本是佛,然為客塵遮……”已明確宣說了眾生是佛。雖然眾生是自性清淨的佛陀,本體本淨的佛陀,功德任運的佛陀,但也不代表已經成佛。原因是,仍舊要離開客塵,儘管被將要遠離的客塵障礙著,但實際上就是佛,為此把眷屬明觀成某某部的一切勇士空行。既然本師、眷屬都是佛,那麼他的刹土顯然也就成立是清淨的,因此把地點明觀為密嚴刹土等。法是光明大圓滿。時間是從普賢如來到現在的根本上師之間,口耳相傳連續不斷的恒常相續。正因為本來就是五種圓滿才這樣明觀的,現有原本就是基住的佛陀,所以在修行時才如此明觀,並不是像人們把小驢說成馬、把炭說成金那樣。

這以上發心的內容已經講解完畢。

接下來是行為,分為如毒所斷之行為與如藥所取之行為兩種。

如毒所斷之行為,包括法器之三過、六垢、五不持三個方面。所謂的法器之過,打個比方來說,在一個有毒的容器裏灌入多麼好的液體,都會因為容器有毒而變成有毒。同樣的道理,對於不能堪為法器的弟子,再怎麼宣說正法,非但不會成為煩惱的對治,反而會成為煩惱的附加品。

法器之三過中,其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如果你沒有去聽上師所講的法,那就如同向覆口的器皿上倒汁液不會進入裏面一樣,儘管身體處在聞法的行列中,可是心沒有入于正法之列。倘若充耳不聞上師的言教,就不會懂得上師在講什麼,因此耳根必須專注聽受。

其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就算是耳朵在聽,但如果沒有記在心裏也起不到作用,不會明白佛教的句義,所以必須要把所講的法義銘記在心。

其三、雜煩惱如毒器之過:如果在聽法的時候雜有煩惱,就會導致販賣正法。倘若在聽法過程中萌生貪嗔癡,就會造下惡業等,可見雜有煩惱好似毒器一樣。關於貪嗔癡的對治,經中說:認真諦聽,銘記在心,我為汝說。如來只是對阿難說你的發心不要摻雜煩惱,聆聽詞句,牢記意義,為汝闡釋,而並沒有說摻雜貪嗔,耳不專注,心不銘記,為汝闡釋。為此,我們的發心切切不要雜有貪嗔煩惱,意樂萬萬不要離開菩提心,必須認真聽受詞句,牢牢記住意義,這樣來聞法。

六垢,傲慢無正信,於法不希求,外散及內收,疲厭皆聞垢。

首先講傲慢,觀待比自己低的人,認為我自己高出一等。只要有了我慢,就會對不如自己的人加以歧視,對高於自己的人生起嫉妒,對中等者產生競爭之心。正如俗話所說我慢鐵球上,不沾功德水。自從自相續有了我慢時起,就看不見自己的過患,看不到別人的功德。要對治這種我慢就必須常常認清自我的過失,揭露自我的罪惡,身居低位,身穿破衣,恭敬好、壞、中等的一切有情。

無信:對正法與佛陀等不起誠信。要對治它,必須對正法和佛陀等真實不虛這一點堅信不移。

不希求:認為得不得法都行,對正法沒有希求心,就像是往馬面前扔骨頭、在狗面前扔青草一樣。要對治這種心態,必須萌生正法難逢難遇、善知識難值難見的想法,進而對每一個法的句義都生起希求的渴望。

外散:心思渙散,生起貪欲等煩惱,要對治它,務必做到心向內收。

內收:如果心過分向內收,就會出現懨懨欲睡和昏昏沉沉的現象。為此,要做到諸根悠然、神志清晰來聽法。

疲厭:當講法的時間過長,加之又餓又渴,日曬雨淋,很有可能會捨棄正法和上師。在沒有造舍法罪之前先發願值遇正法和上師,再退出講堂。或者,生起喜悅之情,心想:我以前無有意義白白空耗了生身性命,這回為了妙法,依靠病痛饑渴等可以替代一切有情的病痛等苦難,由其他世界趨往金剛地獄的累累惡業,在我等大師的刹土——這個業力之地的南贍部洲,只是以頭痛腦熱就能得以清淨,這下可以盡除無量惡業,圓滿無量資糧,我實在歡喜。以這般滿懷興高采烈的心情聽聞正法。

第三、五不持:就是指與如來珍貴的教法、證法相背離而受持。

其一、持文不持義:不考慮思維意義,只求文句優美動聽,就像小說一樣,或者聲稱文句還是需要優美,進而持受空洞的文章。

其二、持義不持文:諸如,口口聲聲說是甯瑪大修行人的行者們,一邊揚言講說只是文句罷了,必須要瞭解心的本來面目一邊用手指指著胸口,希望不觀待詞句而直截了當掌握意義。

要對治以上這兩種,必須把句義結合起來受持。

其三、未領會而持:把不了義認定為了義,顛倒受持意趣、秘密以及四依。要對治這種現象,必須做到不依人而依法,即便是再頗有名氣的人,如果他講的法與因果法大乘道不相符合,那麼講法者起不到作用,如果符合大乘法,那麼不管講法者怎麼樣都可以。因此,我們必須依止正法。不依法句而要依法義。不了義法和了義法中,我們要依止了義法,了義法分為心識與智慧兩種,我們要依止智慧。

其四、顛倒而持:就是指錯誤受持意義,認為求了密法以後就可以肆無忌憚喝酒、行淫、雙運、降伏。要對治這種現象,行為必須要結合時間和修行境界。達到獲得禪定的暖相而依靠念誦三字咒就足能轉變酒的色香味的時候,行為上擁有能誅能起死回生等暖相。如果沒有懂得這一道理,沒有了悟隱含的秘密,隨意亂行隱蔽的密宗法,胡作非為,那只會成為惡魔、熱劄一類的眾生,而別無出路。

其五、上下錯謬而持:在沒有求得前行之前,就聽講正行,前行中共同外內前行本末倒置而受持。要對治這種現象,必須如階梯般由下至上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受持圓滿佛陀的正法。

應取之行為,依靠四想,把自己作為病人想,必須認清自相續患上了因三毒、果三苦疾病的過失。其餘三想容易理解。

六度,包括聞法者的六種和講法者的六種。

關於聞法者的六度內容,在《大圓滿前行》中有直接說明。

講法者的六度,不懷有求得名聞利養的奢望而講經說法,即是佈施;對他眾沒有冷嘲熱諷、不屑一顧等行為,即是持戒;聞法者屢屢詢問,也不嗔不怒,即是安忍;日日夜夜講經說法,也不厭其煩,即是精進;心專注句義,即是靜慮;三輪清淨,令弟子聞思有所長進,即是智慧。其餘內容簡單易懂。

所說之法的次第,包括暇滿難得等六個引導。所謂的法,正如前文所說,我們一定要依靠此法來調伏自心,非以髮髻非以棍。為此,自相續中要反反復複思維暇滿難得等這些內容。

首先講四種厭世法,或者四種除貪法,或者四種出離法,都是一個意思,只是名稱不同。我們要依靠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兩個引導對現世產生反感。《離四貪》中說:若貪今生非行人。又如雲:暇滿人身難獲得,難以複得如曇花,得大利如摩尼珠。我們務必要清楚地認識到,上去下去的關鍵猶如馬被轡頭所轉一樣,就在如今的這個身體上。其實,這個身體也是無常的,有生就有死,這是必然規律。因此,我們必定走向無常的死亡。謀求現世沒有意義或實質,明白了這一點後就要尋求後世。想到輪回因果,必然對來世以後的輪回心生厭離。

厭離的方式,小士道行人厭惡三惡趣而追求善趣,中士道行人厭惡輪回六道而追求解脫,在其他引導中只有這兩種,然而按照全知無垢光師徒的觀點,必須要對作意自私自利的心態深惡痛絕。在思維輪回過患之時,要切切萌生厭離心,由此生起了想解脫的出離心時,再進一步思維:單單我獨自一人解脫有什麼利益,如果把無始以來恩養我的深情母親拋在腦後,只是獨自解脫,那再沒有比這更可恥的了。因此,必須要讓一切有情獲得佛果,那才是超越二邊的大出離心。

如果安立四種出離,那就是小士道的發心——相似的出離,聲聞緣覺的兩種出離,加上大出離。就三種出離而言,即聲聞、緣覺和菩薩的三種出離。出離一切輪回之後就要尋找一個逃避的地方,所以必須追求解脫和遍知的果位。解脫道並不是自己平平常常就能了知的,父母、親屬等不會宣講,就算是給他們講,他們也不理解,因此必須找尋善知識。尋找善知識也絕不能隨隨便便遇到一個人就草草率率地依止,一定要以三喜承侍的方式依止一位元元具足法相的上師善知識,學修他的意行。

在暇滿難得等引導中,有實修引導和信解引導,如今除了信解引導以外再沒有了。然而自大持明無畏洲以來還保留著可以代替實修引導的修法。暇滿難得的引導是關於自己身體的引導。在這個暇滿人身上面只有兩條去路,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如果利用這個身體行持真實的正法,那就是幸福快樂的起點,終將獲得解脫和遍知的果位。特別是,如果修行光明大圓滿,那麼即生或中陰或後世就會解脫。此身作惡便是輪回錨,如果利用這個身體牟取今生世間利益,那就是一切恐怖和痛苦的序幕。

從自身角度來說,修行正法沒有違緣,有機會修行,由此稱為閒暇。有空閒修法是來源於自己的這個身體,它的反面有八種無暇,這八種叫自相續所依的八無暇,它包括非人的四種無暇和人的四種無暇。其中非人的無暇,從觀修地獄開始,要反反復複思維他們有沒有修行正法的機會。修行時分為入座和座間,入座也有兩座、三座、四座、六座等許多層次。這裏就白天兩座、晚上兩座而言,為了便於初學者採用,早晨黎明頭遍雞叫開始入座,一直到天沒亮之前,是黎明座。天亮時起座,一直到太陽升起,進行座間事宜,例如作水施、燒素熏煙、誦日常功課。隨後再入座,一直到中午之前,是上午座。起座之後用午餐、頂禮、看書……一直到下午太陽出現大陰影(藏地一般是五點鐘左右)之前,始終處在悠然的狀態中。然後再入座,一直到太陽沒有落山之前,這是下午座。起座後供護法,念誦自己會念的回向文、發願文和葷煙儀軌。到了看見一個人只知道是人卻認不清是誰的黃昏時候入座,這是傍晚座,一直到晚睡時才起座。如果在以上這四座的時間裏修行,那麼心就會調柔。作為初學者,即使在所有座間觀修,也不會修成,特別容易出現昏沉、掉舉的弊病,因此在座間時要精進念經、勤奮行善悠悠而修。

每一入座,也都包括前行、正行和後行三部分。前行也分為前行的前行和真正的前行兩個階段。其中前行的前行階段,要擤好鼻涕,洗好臉,裏裏外外一切要辦的事務必完成,總之要保證在入座期間不需要中斷打坐而往外跑。隨後,坐在床上身心放鬆,稍加休息,接著立下誓言:我這一座期間,縱然是大恩大德的父親來到,我也絕不中斷入座而隨著迷亂所轉。指甲掐著肉發下堅定誓言:寧死也不捨棄此誓願!

真正的前行:1、身的要點,作毗盧七法,也就是雙足金剛跏趺,雙手結定印,脊背好像銅錢般挺直,臂膀放鬆舒展,頸部稍稍向前屈,舌抵上顎,眼睛垂視鼻尖。

2、語的要點:排除垢氣,左右鼻孔輪番排三次,同時排三次,共排九次;或者,右鼻孔排一次,左鼻孔排一次,同時排一次,共三次;或者,左右鼻孔同時排三次。以上三種除垢氣法,做任何一種都可以。具體做法:左手握金剛拳,壓在大腿根兒上(即腹股溝的位置),右手以三股金剛印按住右鼻孔,從左鼻孔緩緩向內吸氣,囤積在臍下,觀想自己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積累的業、煩惱、罪障、破誓言、修行中出現昏憒、沉陷、迷茫錯誤這一切都變成黑氣,向外排散,呼氣時就像青稞粒一樣,從小擴大,末了一下全然排出,這與洗滌器皿相仿。

3、心的要點:調整發心,觀察現在我修的這一座,是希求消除今生疾病等的救畏發心,還是牟取利養讚歎的善願發心。假設是這兩種發心,那就要像毒物一般予以拋棄。倘若是無記的發心,就要調整過來。小士道的發心是世間俗人的觀念,並不是入道者我所觀修的法,中士道的發心也是成辦一己私利的心態,因此也要予以斷除。而必須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淨發心,也就是在心裏思維:為了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我才觀修暇滿難得。

接著祈禱上師:在自己的頭頂上清清楚楚明觀,十萬瓣白色蓮花的紅黃色花蕊上,獅子座層層疊放的柔軟綾羅墊上,自己的根本上師身穿出家法衣或者咒師裝束,懷著上師是佛等五種了知 ,默默祈禱,念誦三世諸佛……”或者念誦四種厭世心前後的那些祈禱文 ,滿懷感恩戴德的敬信之心深情祈禱,結果上師化光融入自身,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渾然成為一體,處在這種狀態中,不跟隨過去的分別念,不迎接未來的分別念,也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盡可能入定安住。這以上是入座的前行。

正行,首先觀修八閒暇的時候,(要觀想八無暇,八無暇包括非人的四種無暇和人的四種無暇。)其中非人的四種無暇處,第一無暇是地獄,從處所、身體、痛苦和壽量四個方面來觀修。

地獄的處所,是漆黑一片的地方,整個大地都是熾熱的燒鐵地,就像餘燼的炭火形成的一樣。一般的地方連放腳之處也沒有,黑褐色的火山燃起一尺高的火焰,上面降下火燼、燒燙的石頭和兵刃的雨。

地獄眾生的身體,超過贍部洲人的四倍,身色好似血染的一樣,或者像雜亂的黑羊毛片。或者如同剛剛出生的太子的皮膚一樣只有薄薄一層,肌膚緊繃繃的,極其透明,宛若雙目一般經不起接觸,他們的頭髮向上豎立,三角眼,汗毛聳立,肢體粗大,腹部龐大,好像忿怒本尊一樣,如果贍部洲的人看見地獄的有情,足能昏迷不醒。

地獄眾生的痛苦,他們白天不閑、晚上不眠,不分晝夜地被兵器剖割,沒頭沒尾地被燒灼的大地和石雨毀焚,沒有一絲一毫安培寧的機會,一直飽嘗著痛苦。

地獄眾生的壽量已經超越年數的限度,要感受長達中劫等的果報。寒地獄的處所是風雪交加、冰天雪地的雪山領域,寒地獄眾生的身體與熱地獄相似。他們遭受嚴寒的痛苦。壽量:需要在不可估量的年數當中受苦。反反復複考慮,不管是投生到熱地獄還是寒地獄,有沒有修行正法的機會,這是觀察修。當這樣觀察修之後會感到疲憊,全無思索,不回想過去,不迎接未來,不持續現在的妄念,在不加改造中安住修。當又準備起心動念時,再進行觀察,不想起念時,再安住下來,這就是觀察和安住輪番交替而修。

第二個無暇是餓鬼處。

餓鬼的住所,到處都佈滿著瓦礫、碎石,有許許多多被火焚焦的樹幹,還有零零亂亂粗糙的毒刺。乾涸的河岸灰濛濛一片,乾枯的苔蘚雜亂無章。

餓鬼的身體,就像經久曆劫的骨架、乾巴巴的蘑菇或者硬邦邦的牛皮口袋。他們的頭如同釀酒的大甕,脖子細如馬尾毛,肚子大如盆地,肢體好似茅草。一個餓鬼經過的聲音,就宛如五百馬車輪拖著的響動,他們的關節裏閃閃迸射出通紅的火星。

餓鬼的痛苦,所有餓鬼,感覺夏天月亮也火熱熱,冬天太陽也冷冰冰,即使他們看見果實累累的藥樹,也會化為烏有;就算看到浪花飛濺的大海,可是一見就乾涸無遺。結果他們更加悲哀不已,痛苦不堪。

餓鬼的壽量,長的達萬年之久,短命的壽量不固定。想一想,如果投生到這樣的地方,有沒有機會修行正法呢?觀察、安住輪番來修。

第三個無暇是旁生處。

旁生的處所,大多數是伸手不見五指、黑咕隆咚的島嶼。

旁生的身體,大的魚類和鯨魚,能繞須彌山三圈,小的形似微塵和針尖等。

旁生的痛苦,一般來說,所有旁生都是呆頭呆腦、愚昧無知,不明取捨。分別來講,所有大的動物,吞食小的動物,小的動物直直刺入大的動物,並把它們的身體作為棲身之地、蔽體之衣,它們都感受著互相啖食的無量痛苦。

第四個無暇是長壽天。

長壽天的處所,位於第四禪天城的東北角,就像被火燒焦的樹幹一樣黑乎乎的地方。

長壽天人的身體,是空明禪定身,沒有苦樂、善惡之想,相當於是沉睡的狀態。長壽天位於第四禪天附近的說法是不了義的。正如所說的與彼死處何不同,自己無論死在哪里,就在那裏處於無想的狀態,於八十大劫之間安住,遠離妙法的光明,沒有機會修行正法。就這樣認真觀察、安住來修。

人的四種無暇:觀修的方法依然如前,觀察、安住交替來修。

這以上就是入座的正行。

入座的後行:以這一座裏觀修的善根為例三時的一切善法、佛菩薩的無漏善根、一切有情的有漏善根,心裏觀想把它們合而為一,綜合起來,為了一切眾生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珍寶佛果作回向。

回向的方法,佛菩薩們如何以三輪清淨的回向方式作回向,我也這般普皆回向,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之後,不要一躍而起,要反思一下:這次我從早晨的一座開始就立下誓願,到底有沒有隨著迷亂所轉。假設刹那也沒有受迷亂所控制,覺得這一座修得很成功,會沾沾自喜,生起慢心,因此必須要斷除我慢。要暗自反省:啊!你現在這一座修得成功,這也來源於一點不定的福報,你有什麼可傲慢的,你真的這麼好嗎?我還要看你下一座。務必要除去慢心。

再者,如果因為心隨著迷亂所轉,不能思維一念善法,就會悲觀失望,認為我現在修不成了,於是懈怠下去。對此要打起精神,提高心力。自我鼓勵:哦,你現在落入迷亂的控制中而沒有修好,但又有什麼可悲觀的呢?其實你從無始時以來一直迷惑至今,正因為這樣,如今才需要分成入座和座間來觀修。如果你一開始就不曾迷惑,那為什麼沒有成佛。現在這一座已經被迷亂左右了,務必要下定決心:下一座絕不隨著迷惑所轉。然後慢慢從坐墊上起身,進入座間的事宜。倘若在座間,沒有一一考慮前面的八閒暇,那麼就像用火燼在火裏燃燒的鐵取出的同時又會變得黑乎乎一樣,入座期間心稍稍有所改變,但是如果在座間時對今世紅塵的景象心懷歡喜之情,那入座當中有沒有觀修閒暇等都無有用途了,有著淪為法油子的危險性。

繼上一座之後,接下來觀修十圓滿,單單擁有閒暇也無濟於事,要修行妙法必須具備自己方面順緣齊全的五種圓滿以及他方面順緣齊全的五種圓滿。對我們來說,自圓滿和他圓滿的前三個條件都已俱全,這實在值得高興。對於後面的兩個條件還要謹慎加以觀察,想方設法使它完備。修十圓滿的時候也依然是分成入座和座間,觀察、安住輪番而修。

暫生緣八無暇,打個比方來說,十八圓滿就好比有十八隻羊,一旦被突如其來的豺狼弄死一隻,那就剩下十七隻了,如果被弄死兩隻,就剩下十六隻。這些暫生緣的無暇,儘管今天在自相續中不存在,但明天很容易出現,在前一座中沒有,可是後一座中又易產生,入座的開端沒有,可結座時還是容易冒出來。所以,我們要周密地觀察自相續,一個一個都需要依靠對治。

任何煩惱重,努力行對治。貪心的對治法是修不淨觀,嗔心的對治法是修慈心,癡心的對治法是觀修十八界的類別。

要對治愚昧無知,必須進行懺悔,有的人聽法不懂其句,思維不解其意,修行不悟實相,就是因為往昔的罪障。為此,我們一定要具足四種對治力加以懺悔。八大菩薩每一位都有一種超群絕倫的發心和事業,所以要誠心誠意祈禱能使我們開發智慧的文殊菩薩。

要對治被魔所持,必須觀察你所依止的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當然觀察善知識,並不是觀察外在的神變神通等,而要觀察的是他心相續中究竟具不具備珍寶菩提心。如果他具備菩提心,那麼凡是與之結緣者都將獲益,所以值得高興。假設他不具備菩提心,那就說明是魔知識或魔友,對於這樣的人,要麼是好離好散,要麼是斷然離開,不管怎樣都必須遠離。

要對治惡業湧現,首先必須值遇善知識,中間進行聞思,最後修行,在這期間如果遭到違緣,絕不能認為我現在修不成了。誠如《金剛經》中說:行持波羅蜜多之菩薩,受到損惱或受極大損惱(,此乃未來所受之苦業,於此世成熟)。我們務必對業因果真實不虛生起堅信,進而對以往的惡業進行懺悔。

要對治懈怠懶惰,必須誠心憶念死亡無常,發起恒常加行精進和恭敬加行精進。

被他奴役,對於上師和富翁身邊無有自由的侍從和僕人來說,要找一個良策,力求擺脫這種處境。

要對治求樂救怖,就必須做到以真實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攝持。

要對治偽裝修法,就必須認識到謀求現世塵間之心態行為的過患,進而予以斷除。

斷緣心八無暇:自相續與解脫遍知的道相背離,一旦出現斷緣心八無暇的任何一個,那麼三菩提的綠苗就會凋謝,以至於離開解脫的種姓,為此叫做斷緣。

要對治無出離心,務必瞭解三有三界輪回的過患,生起出離之心。

要對治無有正信,務必想到正法和上師的功德,滿懷不退轉的信心。

要對治貪愛今生,務必念及無常四際所攝的弊端。

喜愛惡行,無以對治。

要對治失壞律儀,必須清楚地知道引起墮罪的四因,即使失壞了別解脫四根本的一條戒,但還是要守護其餘三條。倘若破了四戒,就一定要如理加以懺悔。具戒我慢高,不如破戒悔。自從一開始受戒就沒有失壞過的人,是樹立佛陀法幢者,又是摧毀魔幢者。即使失毀了戒律但能如理懺悔的人,也是樹立法幢者、摧毀魔幢者。所以,我們一定不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必須要進行懺悔。倘若能發自內心懺前戒後、對其他具足戒律的人欣然隨喜,那麼自己也變成了具戒者。假設退失了願行菩提心,一定要在晝夜六時內加以懺悔,這樣一來就不會犯根本罪。因此,切切不要逾越六時而懺悔。

如果破了密乘戒,也必須像菩薩戒那樣及時加以對治。所有密宗戒包含在身語意的誓言中。身誓言,不淩辱上師和金剛道友的身體。語誓言,不違背上師和金剛道友的語言,上等者不間斷念誦本尊心咒,中等者在十五、三十或者晝夜六時裏念誦,下等者每一個月裏念誦,極下等者一季度,最下等者也要在新年的神變月裏念誦,努力做到不間斷。意誓言,涵蓋在守護十種秘密及不擾亂上師、金剛道友的心當中。

思維暇滿難得的比喻,按照竅訣的講法,首先要從因的角度來思維難得。用薩迦第三祖稱幢的得暇滿人身,非以力強得,乃是積福果來說明。

這一內容分為總體思維和具體思維兩個方面。

總體思維:想想自己以往積下了多少善業,現在積下了多少,就算是累積了一星半點的善業,可是也犯下了無法想像的罪業。如此一來,單單獲得閒暇也有難度,更何況說得到圓滿了?

具體思維:要得到閒暇,需要守護清淨戒律,要得到圓滿,必須大量累積佈施等福善。為了獲得暇滿人身,還要以清淨的發願來銜接。首先獲得閒暇的因就是戒律的取捨,別解脫戒中所斷的學處有二百五十三條,所修的學處有十七事。先從四根本罪開始仔仔細細考慮,依靠單單礙於面子而沒有犯淫戒的別解脫戒,能穩操勝券獲得閒暇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再想想菩薩戒,甚深見派的根本墮罪有十八條,加上願行菩提心的學處,共有二十條,支分的惡作有八十條,比別解脫戒更難。廣大行派的根本戒,四種發心、八種行為、支分的惡作有四十六,對此進行取捨以後,就會深深感到有把握獲得閒暇的因也是極其難以具足。密宗金剛乘,居於首位的二十五條禁行戒,共同外內五部戒,十四條根本戒,支分的八粗罪,大圓滿有守護、次第的根本誓言即是上師身語意分為二十七條,支分的誓言有二十五條,無守護、頓悟的誓言包括無有、平等、唯一、任運四種。支分的誓言有十萬三昧耶,如果想到這一點,就會感到得到閒暇可靠的因真是寥若晨星。即便有可能具備戒律清淨這一條獲得閒暇的因,但是獲得圓滿的因上供三寶、下濟貧乞佈施等善法又有多少呢?當對自相續加以觀察時,就會發現這也是有難度的。假使具足了嚴守戒律、慷慨博施,再審察一下有沒有用清淨的發願來連接。即使沒有以刻意為了得到暇滿人身的清淨發願來銜接,但如果具備了以菩提心攝持的戒律等真正的善法,那就如同為了秋天的莊稼播下種子自然會長出枝葉一樣,如果你行持了緣於遍知佛果的善業,就自然而然會成就暫時人天的殊勝身份,暫時能多次得到如娑羅樹般的婆羅門種姓、如娑羅樹般的施主種姓、如娑羅樹般的國王種姓等。就這樣仔細觀察、思索,觀察、安住交替來修。

如果這般認真考慮,正如所謂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會認識到,我們是依靠以往積累過福報的結果才得到現在的這個殊勝身份。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正如華智仁波切所說的後世決定不投生為喝優酪乳的牧民、吃餅子的農民,想到現在的暇滿從因的方面來說得之不易,必須利用暇滿人身來取得實義。當今的經懺師們,沒有任何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境界,整天念誦儀軌,向長了一卡長毛的爛神饈上灌注變質的藥汁,翻著眼珠念著無實之中取悉地,嘎雅悉地吽……”這種言行實在是毫無價值可言。所以說,如果利用這個由三十六種不淨成分組成的暇滿身體來修行精華正法,實現它的價值,那真的是嘎雅悉地嗡,也是瓦嘎悉地阿,還是紫大悉地吽。如今的這個身份,是上去下去的關鍵,好似馬口被轡頭所轉,如同選擇犏牛還是選擇鹽一樣,是苦是樂當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你想把握住快樂,來修行微妙善法,結果下半生會比上半生快樂,中陰會比下半生快樂,後世要比中陰快樂,這才是從安樂走向安樂。誠如《入行論》中所說:駕馭覺心駒,由樂趨勝樂,智者誰退怯?又雲: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為眾住生死,菩薩豈疲厭?依靠有現福德使身體舒適,榮得種姓、功德圓滿的果位,借助證悟無我的智慧令內心安樂,現見諸法勝義離戲、世俗如夢自性,從而遠離一切輪回的痛苦恐怖,擁有安寧快樂。

如果你想受苦,那也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倘若一度作惡,結果必然是下半生比上半生悲慘,中陰比下半生悲慘,後世比中陰悲慘,一直走向漫無邊際的惡趣。為此,我們務必要在如今的這個身份上修行正法,實現人生的價值,取得實義。

取得實義的方式,小士道行人知曉三惡趣是痛苦的自性,進而為了修成善趣人天果位,修行戒律所生的福德事——棄離十不善、奉行十善;佈施所生的福德事——上供三寶、下濟乞者;不動業所生的福德事——四禪四無色定,這樣一來雖然取得了小士道的實義,可那只是道的基礎,而並不是道的本體,所以並沒有取到中士道和大士道的實義。中士道的道諦主要是證悟無我的慧學,戒學和定學作為附屬,修學珍貴的三學,雖然取得了中士道的精華,卻並非取得了大士道的精華所在。就大士道的宗軌來說,遠道因相乘,近道金剛乘,其內部也有事續、行續、瑜伽續外三續遠道,內續瑪哈約嘎、阿努約嘎(即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近道,捷徑光明大圓滿,我們必須依靠其中任何一法來實現暇滿人身的價值,取得實義。尤其是由經光明大圓滿道,在數年數月中就能證得大虹身果位,所以要下決心由經此道來取得真義。修行時觀察、安住輪番來修,反反復複來修,分為入座和座間來修。在講到烏龜的比喻時,以大海比喻三惡趣,深不見底、廣闊無垠,其痛苦無邊無際,盲龜表示不具備取捨明目的惡趣眾生,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表示難以從中解脫,木軛一孔表示人天身份少之又少,被風吹動表示隨善緣所轉,這樣以比喻表示意義,觀察、安住交替來修。

二 壽命無常

要實現人生的價值,如果一味慢慢悠悠,也達不到目標。現在我們擁有的人身不會常存,它必然走向死亡。

壽命無常的引導分七個方面,首先講這個外器世界的形成,器世界是從下向上形成的,內情世界是從上到下形成的,思維此理時要分為入座與座間來修,就像觀修暇滿難得時一樣。

入座的正行:靜心思維,起初這個世界,從一個劫毀壞到變成一個空空蕩蕩的虛空,中間整整經過二十劫,直到現在這個世界形成的開端。此劫的所有眾生由共同的福報感召,下基清淨的意空形成一個帶有又藍又亮法源形的虛空,在它的上方是風輪,東風刮向西方,西風刮向東方,南風卷向北方,北風卷向南方,形成帶有墨綠色輻圍的十字金剛杵狀,從它上面的金藏雲中降下雨水,由此形成了帶有白亮輻圍白白亮亮的圓形水輪。在它的上方,依靠上等分辨界的風形成須彌山,依靠中等分辨風形成金山,依靠下等分辨風使四大部洲以及具煤的鐵圍山得以形成。

內在的有情都是從上至下形成的,也就是說從有頂到地獄之間,分別念越來越粗,逐步產生第一個地獄有情,這期間歷經二十中劫,接著就是住劫的開端。

從所有眾生的壽量達到無量歲一直遞減到十歲之間的時期,是劫初長時,此後逐步遞增,增長到八萬歲,又再度減少到十歲之間為一個往返。這樣增減滿十八次以後又上增到無量歲,隨後又遞減一次時,人壽到了八萬歲,勝解佛出世,是轉短時期,這期間歷經了二十個中劫。從人壽八萬歲開始,即是壞劫的開端,在這個世界的地獄,沒有一個新生有情轉生到這裏,而投生到其餘世界的地獄,所有已經轉生地獄的眾生業力逐漸減輕,越來越升到上界,除了個別造無間罪、舍法罪和密宗金剛上師之間破誓言者下墮到金剛地獄以外,所有的地獄空無一物。漸漸地,所有的餓鬼和旁生也都同樣化為空無。接著便是人類,有一個人到了寂靜的地方獲得二禪的心,於是他感慨地把寂靜所生的喜悅和安樂願是如此這般傳播開來。人們知道這一點便開始修行,結果得到二禪心,逐漸轉生到二禪光明天。後來四大天王、三十三天、依於虛空的四處(指欲天其餘四處)眾天人依次像人一樣得到了二禪心,全部升到二禪天,一禪天的眾天人遷移到二禪天。自此,二禪以下到地獄底層之間,沒有一個眾生是從鼻中呼吸的,以致天上滴雨不降,所有草木森林通通乾枯,空中依次升起七個太陽,須彌山四大洲連同天趣均遭火焚,形成熊熊的一大火焰,被風席捲向下蔓延,燒盡了空空如也的三惡趣,隨之遇到地獄火,首先地獄火向上焚燒劫末火,由於業力強大,勢不可擋,劫末火向下燒地獄火,焚毀了上面的所有地獄,在燒毀無間地獄的同時,那裏的一切有情在一眨眼的瞬間,就轉生到其他刹土的無間地獄中了。隨後,火舌調轉勢頭,向上直沖,燒毀了所有上層天界的空空之處,從二禪天以下空無一物,成為一堆灰塵。所有二禪天的眾天人遷移到三禪天。二禪天處形成了雲雨藏,軛木、箭矢大小的瓢潑大雨從天而降,結果前面的灰堆被水沖散,變成灰湯,三禪天的天人都獲得了四禪心而遷到四禪天。下基十字架風呼呼狂嘯向上騰越,三禪以下的灰塵似乎已被風吹散,直到變成一個空無所有的虛空,這期間歷經了二十中劫。此後處於空空蕩蕩虛空的階段,經過二十個中劫,劫的成住壞空的時間,取名八十中劫一大劫。這以上是從修法角度來講的,對此還有其他解釋方法。

正如外在的器情世界無有常恒一樣,我們內在的這個身體也不例外,其中相當於器,相當於有情。從一開始由母胎中形成到降生之間屬於的時期;從嬰兒到患病之間是的時期;從患上絕症到死亡之間屬於的時期;白光水大壞滅、紅光火大壞滅、黑光風大壞滅、昏厥過去屬於的階段。關於外內器情一律無常的道理,以分入座和座間、觀察安住輪番的方式來觀修。想想:對臨終有利的就是善法,對臨終有害的就是罪業,如果你有害的罪業在身,那就要進行懺悔,誠如至尊米拉日巴所說本來罪業無功德,然懺可淨為其德。如果你不具備善法,如今就要盡可能奉行。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對自相續的善惡加以盤算,做到心中有數。否則,到了大限將至的彌留之際,算一算善惡,發現善法了無所有,惡業無所不有,那必然會感到萬念俱灰,口中也慘兮兮地說著絕望的話,眼裏盈滿淚水,胸前佈滿指甲痕,心裏充滿悲哀而步入後世的大道,所以我們必須下定決心:如今絕對修行有利臨終的正法。反反復複深深思維這些道理。

在講死期不定時,分為必死無疑、死期不定、死時一切都無濟於事三個方面,分成入座和座間來修。

首先是必死無疑,有生必然有死,我們就像太陽西下或者被帶到屠宰場的動物一樣,壽命在刹那刹那流逝、瞬間瞬間行進當中不知不覺就到了盡頭,現已八十高齡的老翁和昨晚剛剛新生一天的嬰兒兩人,再過一百年都同樣不復存在,為此必死無疑這一點很容易懂。

死期不定:由於相續中沒有生起死期不定這一理念所導致,認為我還年輕不會死,其實這種把握我們並沒有,認為豐衣足食順緣樣樣齊全而不死的把握,我們也沒有,認為健康無病而不死的把握,我們還是沒有。如果你有不死的把握,要麼是遍知佛陀給你授記了唯有你不會死,要麼是你自己具有無漏的神通而知道這時還不會死,要麼你遇到了閻羅法王,和他交上了朋友,他告訴你說我此時還不帶你走。否則,現在今生的命壽,就像強弩之末或者油盡之燈一樣,我們根本不知道是今天就用完還是明天方用盡,這個月的下旬或者下個月或者明天才到盡頭,所以說死期是沒有定準的。一旦壽命窮盡,就是藥師佛給靈丹妙藥,無量壽佛賜長壽灌頂,金剛手菩薩予以保護都起不到作用,而必是一死。儘管驟然性的死亡有可能避免,但就如同燈油在沒有用完之前被風吹滅一樣,依靠突如其來的外緣——四百四十種疾病、八萬魔障、三百六十陰卓鬼 等等,會導致突然性死亡,贍部洲人的壽命沒有固定性,不管到了什麼境地也都會死,不管是與什麼朋友相依相伴都會身亡,不論居住在什麼環境中也都會命歸黃泉,不管有沒有財富都免不了一死,而我們根本不知道,壽命會不會就在今天完結,因此什麼時候死沒法確定下來。就算是壽命的引業沒有完結,可是暫時的外緣也說不準會造成死亡。我們要誠心誠意反反復複細細思量這些道理。

死時一切都無濟於事,命終之時,除了正法以外,衣食臥具受用、生身父母、親朋好友誰也於事無補,縱然是數以千計僧人的上師也不能帶走一僧一徒,即便是數以萬計部落的首領也不能帶走一奴一僕,哪怕是擁有南贍部洲一切財產的主人也無法帶走一針一線,就連自己最為珍愛、精心保護的身體也必然要拋下而離開人世。到那時,躺在最後的床上,享用最後的飲食,穿著最後的衣服,談著最後的話題,被最後的親友們圍繞著,到了死亡的時刻,一切都無法推遲,再也沒有自由住留,雖然對一切親友財物依依不捨,可是他們也不能隨你而去,你只能赤身裸體、赤手空拳走向後世的大道。到那時,你為了親友等所犯下的一切罪業誰也無法替你分擔,只能獨自背負著離去。在那時,唯有罪業對你有害,除此之外哪怕是整個贍部洲的人都成為你的仇敵,他們也無法向你射一隻白光閃爍的箭。除了正法以外,縱然擁有贍部洲的財物也沒有權力帶走一針一線,只有正法才是你的怙主、依處、洲島、友軍、光明和燈盞。因此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就修行對臨終有利的正法。

(修行正法包括三種:)小士道行人了知三惡趣是痛苦的本性,以追求增上生人天果位的心態修行三種福德事,如此一來,儘管成就了小士道自宗對死亡有益的法,卻不是成就中士道、大士道對死亡有益的法。中士道行人認識到三有三界輪回是痛苦以後在渴求自我解脫的出離心驅使下,以想獲得解脫的意樂實修三學,如此這般雖然能成就中士道對死亡有益的法,卻並非能成就大士道對死亡有益的法。大士道以利他菩提心驅使,由經遠道因相乘或者近道金剛乘、捷徑光明大圓滿其中任何一條道修成對死亡有益的法,那麼真正成就了大士道自宗對死亡有益的清淨法。尤其是,如果通過光明大圓滿道修成對死亡有益的清淨法,那麼就要以寧死也要修行了脫生死、達到無死本來堅地的法要不舍此誓言這兩個誓願鐵鉤鉤住。修行時分為入座和座間,在入座的正行中,觀察、安住輪番交替來修。根本的理念,就是在後得階段(指座間)觀修。

儘管無常的死亡會到來,但如果死後就像火滅、水幹一樣一了百了那倒也罷,可事實上,死亡以後並不會化為烏有,而必須要受生。命終之後除了這個輪回以外別無去處,為此必須要思維輪回的過患。輪回就是三界,它的過患即是三苦。縱然獲得了具足如此十八暇滿的珍寶人身,也終將走向無常的死亡。實際上,今世生老病死的痛苦正追趕著我們,中陰的痛苦在迎接著我們,後世的痛苦接踵而至。當神識到了中陰,從昏厥中蘇醒過來,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真正已死,當發現自己的親友們在嚎啕大哭,便對他們說我沒有死,我還在這兒,但他們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於是心想:我現在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接著觀察太陽下有沒有影子、沙子裏有沒有腳印、水裏有沒有影像,結果以上這些一無所有,由此認為我一定是死了。隨後,感到十分害怕,以此為緣而出現四大恐怖聲音和令人毛骨悚然的三險地。四大恐怖聲是指,如同整個大地同時震動般的聲音、如同三千大千世界被烈火燃燒的聲音、如同三千大千世界被狂風猛吹的聲音、如同三千大千世界被洪水衝擊的聲音。三險地,當黑沉沉的時候,出現貪心自相,無論看哪里都是紅彤彤一片;嗔心的自相,無論看哪里都是白茫茫一片;癡心的自相,無論看哪里都是黑乎乎一片,當顯現此情此景時,對於業力清淨者來說,就會呈現出勇士、空行相迎而直趨上方的景象,造無間罪者,會浮現出密宗所說的業卒、顯宗所講的成群閻羅卒的情景而徑直下墮。除此之外的亡者,在中陰停留七七四十九天,或者三七、四七等等沒有限期。如果在中陰停留七七四十九天,那麼前一半時間見到的儼然是前世的身體,後一半時間所見的似乎是後世的身體。假設轉生到地獄和餓鬼界,那就會感覺好像大頭朝下在行走;倘若投生為畜類,那就覺得頭上有角、橫著行走;如果轉生為天人和人類,會感到頭朝上在走,身體沐浴在日月光輝中。如此中陰痛苦作為銜接,隨之便是後世痛苦的起點。在其他引導法中先講業因果引導,然而在這裏按照如來最初宣講四諦法時說當知痛苦,先當知苦諦——輪回過患,然後再講當斷集諦——業因果的引導,接下來相續依于正道,是用思維解脫功德利益和依止善知識兩個引導作為道的連接紐帶,再從皈依到上師瑜伽之間。當現前滅諦,就是傳授光明大圓滿正行引導——懈怠者無勤解脫的本來清淨直斷引導和精進者有勤解脫的任運自成頓超引導。

三 輪回過患

輪回過患分為總體過患和具體過患兩個部分。其中總體過患歸納為流轉於什麼地方、流轉為什麼眾生、在什麼時間流轉、以什麼形式流轉、以什麼因流轉、以實例說明流轉六個方面,通過觀察、安住輪番的方式來修。所有世間俗人都是以快樂開幕,以痛苦告終。所有修行人都是以痛苦開頭,以快樂結尾。所以,只需要總體思維這樣的輪回痛苦。然而,如果依此沒有生起厭離心,就要進入具體思維六道各自痛苦的階段。觀想所有地獄三十八層鐵室的情景,這以上是修法。

一般來說,地獄的住處、痛苦的分門別類不可思議,這一點要按照《正法念處經》中所說去瞭解。有關輪回過患和業因果中的這些內容,需要再三參看《百業經》、《賢愚經》、《正法念處經》、《富樓那傳》來了悟。在思維千差萬別痛苦的時候,不要像外面有一個人正被千刀萬剮去看看熱鬧一樣,而務必要觀想自己身臨其境,真正投生到那裏真正在遭受痛苦。

觀想的內容,第一是住所,第二是身體,第三是痛苦,第四是壽命,就依照觀修閒暇時那樣來觀修。當這樣靜心思維時,心裏覺得悲悲淒淒,萬分傷感,那就是厭離心。生起了想從中解脫的心,那就是出離心。出離包括出離的果和出離的意樂,這裏是指出離的意樂。轉生到地獄的因,雖然總體來說是三毒引發的上品十不善業,但主要是嗔心驅使的殺生等業。自相續從無始時以來積累下數不清的這樣的業。對此,具足四種對治力進行懺悔、立誓從今以後哪怕是肉被揪成一塊塊而死,也絕不造這樣的嗔業。對於轉生在地獄的一切有情,要了知是母、念其恩德,萌生想要報恩的心念,但願他們遠離苦因及苦果。第二是發願,如果他們遠離苦因及苦果,那該多好!第三是立誓,我一定要使他們遠離苦因及苦果。第四是祈禱,誠心誠意祈禱遠離苦因及苦果無欺皈依處的三寶,我的老母有情正住在地獄就在當下、迅速、在這個住處、在這坐墊上解脫,猛勵祈禱三寶,念誦奇哉三寶大悲尊……上師如來眾生怙,精進救護眾生事……”以及勇士你具大悲力……”,遵照全知無垢光父子的觀點而言,要間接對作意自私自利深惡痛絕。

關於六道其餘的痛苦,也要通過細緻入微地思維住所、身體、痛苦、壽量等而生起厭離心、出離心,懺悔、發誓、知母、念恩等觀修方法,在所有引導中都是相同的。

四 業因果

當斷集諦指的就是這裏的因果引導。三有六道的處所各不相同,身體各不相同,苦樂各不相同,壽量各不相同,諸如此類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業因果所導致的,我等大師世尊的見解法印(緣起咒)是誒達瑪,它的開頭加上表示吉祥的,結尾加索哈,首尾的這兩個詞其實是諸位班智達考慮開光和祝願吉祥才放上的。這一緣起咒翻譯過來,就是諸法由因生,彼因如來說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開頭的諸法是多數詞,這樣的多法到底是指什麼呢?就是所知——輪回、涅槃和道位所囊括的一切法。按照內道佛教的觀點,因和業所生、緣起的一切法,即諸法由因生。對此,外道承認非因生或者無因生的邪見有三百六十種。所有這些邪見歸納起來包括在論議五派當中,再進一步概括,就攝集於常見、斷見二派之中。其中斷見派認為:佛教和常見派的觀點都是錯誤的,萬法是由本性而生。就拿現在這個身體來說,它就像空中出現的彩虹或者草地裏長的蘑菇一樣,身體好似雪,心宛若狼的腳印,當雪融化的時候,狼的腳印也就不復存在了。單單是今生今世一次顯現,而前後世、解脫通通不存在,人在死時,身體消失在四大種界中,心也隨之消失在四大當中。《黑自在書》中說:猶如日出水下流,豆圓荊棘長而利,孔雀翎豔諸苦樂,誰亦未造自性生。

常見派認為佛教的觀點是錯的,他們承許,儘管前後世是存在的,但並不是由因果中產生,而是另外的一個作者造的,是誰造的呢?是永恆常存、獨一無二、自由自在的大自在天創造的。如果用小孩和黃牛的肉供奉他,自在天就會歡悅,於是賜給世間安樂,如果自在天不悅,就會給世間帶來不安。所以,苦樂是另外者造作的。或者,(數論派承認)所謂的主物,痛苦、快樂、不苦不樂或貪嗔癡三者平衡,就取名為主物,從虛空中幻現出塵埃,內在明知的士夫恒常受用它,最終神識瞭解到這是主物所幻現的時候,為此主物羞愧難當地逃走,主物的一切現象全都隱沒於主物的範圍,當士夫離開了現象之際就獲得瞭解脫。他們認為,在解脫時,心裏有一個不可思議、拇指大小的常我。他們聲稱:這個身體就像罐子一樣,心猶如小鳥,一旦身體毀滅時,那個心識在擁有自由的同時可以隨意行去。

內道佛教認為:常見派、斷見派的主張都是錯謬的,輪回、涅槃、道所包括的一切法都是由因所生,關於怎麼由因所生的道理,梵天等天人及魔王波旬不瞭解,影堅王、未生怨王、夏爾巴王等世間的尊主不知道,外道六本師等也不知曉,內道佛子補處彌勒怙主和文殊菩薩也只是隨從佛陀的經教宣講,除此之外也沒有能夠充分洞悉,他們的智慧是有限度的,因為他們還沒有斷除習氣障。龍樹、無著等二勝六莊嚴等也不通曉,弟子聲聞緣覺不知曉,甚至對他們自己的聖道,也只有隨從佛陀的經教才能了知,聲聞有四種不知因:一是地點隱蔽而不知,二是時間久遠而不知,三是因果無窮而不知,四是佛法甚多而不知。

彼因如來說,既然輪回涅槃是由因中產生,它的因是如來所說,(那麼如來為什麼了知呢?因為如來是具有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的遍知。)如來通達了萬法的實相——勝義諦法界真實際無過的法性、修行臻至究竟並無餘現前,如理如實洞曉一切法的實相勝義諦,這是如所有智;由於證悟其空性,對於所知輪回、涅槃和道所包含的諸法,如同鏡中映出影像或庵摩羅果放在掌中一樣同時了知,這是盡所有智。

佛陀是遍知,從了知一切所知和了知殊勝必要兩方面來說明。首先講了知一切所知,昔日,提婆達多對城市的所有糧食和陽山陰山的所有草木林苑焚為灰塵以及吉祥草蘸海水的順序,毫不知曉,而這一切佛陀一清二楚。如雲:孔雀斑斕之翎羽,因之分類各相異,知彼即是遍知者,非遍知智不了知。講述佛陀了知一切所知,只是為了所化眾生生起信心,除此之外沒有大的必要。

(最關鍵的是,)佛陀了知殊勝必要:也就是指佛陀徹知輪回、涅槃的因果,具體來說,佛陀如理如實了知輪回的因——集諦、輪回的果——苦諦、涅槃的因——道諦、涅槃的果——滅諦這四諦的取捨。

諸法因緣盡,關於因滅的道理,外道認為因不滅而果滅,例如,不去制止服毒的因,而去阻止它的果——疾病。但實際上,這樣是無法滅果的,所以必須要滅因,比如說,如果不曾服毒就不會生病,來世以後的因——業和煩惱的集諦需要滅盡(,這樣一來,就不會感受苦諦)。

滅因的方式,有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三種,起始要想修成三菩提解脫道,就必須得到一個殊勝身份,小士道行人認識到三惡趣是痛苦的自性,懷著想從中解脫的心態去追求人天善趣果位,進而斷十不善行十善,在此基礎上修四禪四無色定的不動業,由此獲得人天善趣的果報,他們只有依靠善業來滅不善業,否則無法滅盡煩惱。中士道和大士道的行人需要對三有六趣心生厭惡,從而斷除輪回的因果、取受涅槃的因果。

波斯匿王之女(請問佛所出現的)《吉祥鬘獅子吼請問經》中講了有行、無行的兩種四諦。

其一是有行的四諦:中士道的行人雖然認知一切輪回皆是痛苦,但在聲聞緣覺位,卻不知曉非染汙性的無明、俱生和遍計中的俱生無明、意性身、無漏業、不可思議的死歿等細微的緣起痛苦,因此當知苦諦是有行的。斷集諦方面,聲聞緣覺位,雖然斷除了業和煩惱,卻沒有斷除所知障,為此當斷集諦也是有行的。修行道諦方面,儘管他們證悟了人無我,消除整體法我執而證悟了部分法無我,可是仍然沒有了悟到三大的見解,因而當修道諦也是有行的。果位方面,即使他們證得了阿羅漢果位元元,可是還需要依靠佛陀的光芒從滅盡定中起定,方可修成佛果,所以現前滅諦也是有行的。他們在認識到輪回六趣是痛苦的本性,進而勾起渴求自我解脫的心念,並且瞭解到,能產生輪回的是集諦——業和煩惱,煩惱的根本就是這個我執,它的對治法就是證悟無我的智慧。一開始相續中不具備智慧,為此在出離心驅使下,邁入別解脫(共同乘)之門,以清規戒律守護相續,在此基礎上,修行四禪四無色定,再進一步增長智慧。他們觀察所謂的人我到底居於何處,與五蘊是一體還是他體,通過不存在一體和他體的方式加以修行,依此現量見到無我,證得預流果,相當於見道,一來果、不來果是修道。業的根本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執,一旦證悟了無我,那就像殺了魔術師,他所幻變的東西自然消失一樣,能產生我執的業和煩惱就會去除,進而獲得有餘無餘阿羅漢果位,也就是無學道。

大士道行人對整個輪回和聲聞緣覺寂滅邊心生厭離,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當知的痛苦,因此當知痛苦是無行的。當斷的集諦也就是業、煩惱、所知及習氣,除此之外再沒有所斷集諦,為此當斷集諦也是無行的。道諦方面,證悟萬法實相勝義諦二無我的自性,因而當修道諦也是無行的。果位方面,就是獲得了佛陀法身,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所得,所以當現前的滅諦也是無行的。

大士道行人對輪回、寂滅心生厭離,在大出離心驅使下,以遠道因相乘等顯宗密宗的戒律護持相續(,即是戒);修行四禪四無色定和密宗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即是定;在此基礎上,證悟三大的見解,即是慧。憑藉聲聞緣覺至阿努約嘎,以分別念調伏分別念。依靠阿底約嘎護持離戲本來清淨唯一的見解本來面目,從而使好壞的一切分別念解脫于大智慧界中,自此無餘摧毀煩惱障、所知障及習氣障獲得佛陀法身。由法身中,依靠不滅顯現報身和化身——色身來利益有情。

這樣的四諦道理,就是我等大師圓滿正等覺出有壞、無與倫比的釋迦獅子釋迦牟尼佛所宣說,這些是佛教的總綱。

接著是所取修法,分為所斷不善業、所行善業和一切業的自性三個方面來講。

第一、所斷不善業包括宣說所斷不善業和宣說果。

儘管不善業無邊無際,但從積業的側面歸納,就是身三不善等十不善業。不善業的引發者是三毒,《中觀寶鬘論》中說:貪嗔癡及彼,所生即不善。三毒是本性不善,它引生的業叫做相應不善。按照理論的講法,不善業是由煩惱引發的心和心所;依照竅訣的觀點而言,不善業是由煩惱引發的分別意念。在萌生煩惱時,必然要依靠對境而起,依靠悅意的對境生起貪心,依靠不悅意的對境生起嗔心,依靠中等的對境生起癡心。

不善業的果有四種(,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

第二、所行善業,儘管所行的善業無邊無際,但從積業的側面歸納,就是身三善等十善業。善業的引發者,即是(《中觀寶鬘論》中所說的:)無有貪嗔癡,及彼生業善。想到萬萬不可造十不善業,從此以後縱然遇到生命危難也不造十不善業,這種心念就是斷十不善戒,特殊的十善是指戒殺後救護生命等等。

善業的果報有四種(,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

在觀修這樣的不善業、善業時,必須要結合因果來思維。

第三、宣說一切業的自性,經中說: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業包括白業、黑業、黑白雜業三種,白業是指自始至終意樂和行為都是善,它的果報,轉生到天界、人間成為具大富享大樂者。黑業,是指心念和行為都是不善的業,由此轉生到具大痛苦的三惡趣。黑白雜業包括三種,一是心念是善、行為是惡的業,例如大悲商主殺了持短矛的俗人。假設沒有私心雜念的牽涉,對菩薩來說,身體和語言的七不善業有開許的時候。二是心念是惡、行為是善的業,諸如,在發心時,由渴求謀取今世利益的心態驅使,行為上奉行善業。三是心、行相雜的業,也就是時而心念和行為都善、時而心念和行為都惡的業。它的果報,轉生為四大部洲的人和零散而居的天人。

未造不會值遇,已造不會虛耗,業不會跟隨著財物,只會跟隨積業者。這樣的業不成熟在地大上,不成熟在石頭上,唯一成熟在心相續所攝的蘊上。業成熟的方式有順現法受業(即現世現報)、順次生受業和順後受業三種。順現法受業包括善惡兩種,有關惡的果報,諸如尼洪國家被埋到地底;善的報應,諸如波斯匿王之女金剛的公案。順次生受業,是指無間業。順後受業,是指殺人殺馬等的罪惡。

業不腐、不朽、不幹、不耗。耗盡罪業的方式,要麼感受報應而使其窮盡,要麼通過具足包括菩提心在內的四種對治力懺悔罪業,這樣一來,罪業會越來越減輕,就像依靠太陽能使雪減薄。如果菩薩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那麼即使沒有懺悔,罪業也會自然清淨,就像太陽驅散黑暗一樣。滅盡善業,也有善根滅盡的四種因。關於積業的基礎,中觀宗認為不存在積業的基礎,他們說:在積業時滅為空性,後來受報時,是在空性中顯現緣起而受報的;唯識宗認為積業的基礎是阿賴耶;密宗承認,不清淨的風心在不清淨時,以六道的六個種子存在,作為沾染業的基礎。

受報者,上至佛陀不會逾越,下至眾生不會逾越,佛菩薩、弟子、持明眾等都必然受業報。

有關造業輕重的情況,取決於三種發心,恒常的發心、貪執的發心、無對治的發心。這三種發心在善業惡業兩方面都是一樣的。功德的對境包括福田、恩田和悲田,其中依靠三寶福田,行十善業和十不善業,功過更大。特別是在金剛乘中,上師是三寶總集的本體,所以依靠上師積善造罪,功過尤其顯著。對於父母等恩田,對自己有恩有惠者,進行饒益和加害,功德和罪過更大。再者,依靠病人和苦難者等悲田行善作惡,功過更重。

感受業報時間前後的順序,如雲:業果何者重,何近何串習,何者先造作,首當成熟果。

如果有人問:這樣的善惡業的果報哪個要先感受呢?善業惡業哪個果報嚴重,就先感受那個,如果輕重程度相等,那麼哪個靠近臨終結生,要哪個先感受。如果距離臨終結生遠近也相同,那麼以往串習力大的那個業要先感受。假設串習力方面也一模一樣,那按照造業的順序,哪個在前哪個先成熟。有關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確。

十善業有行三有的業和行寂滅的業兩種,到底變成其中哪一種,要觀察自相續,如果發心是追求增上生的意樂,奉行十善、修行四禪四無色定,結果獲得善趣,就是行輪回的業。如果為了自我從三有六道處解脫出來追求解脫果位並奉行十善,那顯然是中士道行寂滅的業,它是單一的方便,必須要以智慧攝持。如果大士道行人追求遍知果位,奉行十善,就是大士道行寂滅的業。我們必須具足三殊勝來實地修行。

這所有的業是緣起,觀待作為因的善業惡業,相應出現樂果苦果,是依緣而起。正如龍樹菩薩所說:非緣起之法,始終皆無有。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春天沒有播下種子,那麼不可能產生秋天的果實,因此依靠春天的青稞種子會相應產生青稞果實。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作為因的邪見、嗔心等,就不會有痛苦的報應,為此依靠邪見、嗔恨等因相應產生果。如果沒有奉行十善之因,顯然不會得到增上生人天的果;倘若奉行十善的因,就會得到增上生人天的果,這是一種緣起規律。同樣,作為因的三菩提道和三菩提果之間是緣起關係。

倘若對獲得這一切有實執,那麼成實的法不能起到緣起的作用。(《中論》中雲:)非空性之法,始終皆無有。作為因的青稞,如果是自本體成立、自法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麼就不能起到長出秋天莊稼的作用,然而正由於青稞的因並不是成實的,自本體並不成立,因此才能起到結出果實的作用。如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作為因的青稞滅亡以後,長出綠芽的果,綠芽逐漸長成禾苗等。不單單是因,而且秋天的果實,如果是本體成立、自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就無需觀待因,而果是獨立自主的法。倘若如此,就將遠離一切毀壞,由此便不能充當能生所生的因果。同理,如果邪見、嗔心等是本體成立、自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麼就有邪見等一開始就必然是恒常獨立的法、不觀待對境,不被其他分別念中斷、不能產生苦果這一系列的過失。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它是現而無有自性的,在觀察勝義的理證面前,邪見等不善業自體性無生,所以說業即是空。由不是一切的空性妙力中呈現出緣起不滅的自性,這就叫空即是業。由於空性緣起不可分割、無二無別,因此是以顯現遣除有邊、以空性遣除無邊的現而無自性,猶如水中月一般,也就是業不異空、空不異業。我們應該以這四種空性雙運的道理加以探究。作為因的信心等三菩提道如果是自本體成立、自法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就無需觀待對境,也不會被他法中斷,也不能起到產生菩提果的作用。如果三菩提果是自本體成立、自法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麼修行因不能生出果。

遣除二邊的道理,由於因沒有遷移到果上,並且是無生,因此遠離常邊,依靠先前過去的因,使它的果不泯滅,由此遠離斷邊,從而建立起萬法皆空、空性緣起、空性緣起不可分割。

那麼,究竟是誰積累這所有業的呢?佛陀的經藏中說:是由分別念中生而非由無分別中生。《菩提心釋》中雲:俗惑由業生,業即由心生,心以習氣積,離習則安樂,樂心寂滅性。《楞伽經》中說:取受之識深又細,一切種子如河流,如若思我則非理,我於凡夫未宣此。偉大的全知無垢光尊者說:行於有寂……”

這樣的四諦是一種緣起,那它是由什麼產生的呢?它是由勝義諦中產生的。是怎樣產生的呢?法性本體本來清淨的真諦中產生出世俗無欺因果的一切法,就像空中起雲、水中起浪、太陽發光一樣,就這樣起現世俗的萬法。它們之間只是無則不生的因果,而不是真正所生能生的因果。如果認識到這樣的世俗和勝義無二無別,就會通曉智慧的見解,對迷亂者來說有因果取捨,從而必然能做到取捨因果。鄔金蓮花生大士說:見解縱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依靠取捨因果的方便行為,以二資雙運或二諦雙運方能獲得二身雙運的果位。

作為初學者務必要明確,勝義中不存在並不代表沒有,因此必須取捨善惡。取捨的方式,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首先不忘失取捨道理的正念猶如門,觀察身語意三門的正知好似哨兵,謹慎取捨之處的不放逸就像新媳婦一樣,我們應該以這三個監護者審視自己三門的行為,尤其是這顆心,到底是善、不善還是無記的分別念,如果生起不善的念頭,必須做到豬鼻用杵撞擊,絨火指尖掐滅,妄念立即剷除

這以上業因果已講解完畢。

五 解脫利益

對整個輪回心生厭惡之後必然要尋找出路,為此一定要思維解脫的功德。依靠四種厭世心對所有輪回生起厭離,接著就思考解脫的利益。以往我一直把輪回看作安樂之處,沒有發現它是痛苦的,現在想到輪回的過患,就要深思解脫的功德利益,念念想到三菩提果位寂靜、清涼、殊妙的斷證功德。如果要作選擇,我必然選擇修成遍知的果位,通過思維暇滿難得等等來憶念它難得的功德利益,再思索從皈依等一直到正行的所有功德。成就三菩提的解脫果位,歸集在三士道次第中,因此務必要憶念三士道次第。要修三菩提解脫之道,就必須獲得一個身體。實修小士道次第,依靠的乘是世間乘,發心是求增上生的發心,善根是隨福德分或成辦三有的業,見解是世間正見,這所有善根歸納而言,是既沒有以出離心攝持,也沒有以空性見攝持,又沒有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根,這樣的善根,無論行持多少,都是小士道的善根,如果修世間正見,得到的就是人天果報。

那麼,中士道的次第是怎樣的呢?所依靠的乘是佛教之一的出世間乘,發心是自私自利的發心,善根是小乘隨解脫分善根,教法是三藏,證法是三學,律藏的教義——戒律的學處等屬於戒學,經藏的教義——修不淨觀等屬於定學,論藏的教義——觀察所謂人我住於何處,觀察與五蘊六界等是一體還是他體,結果證悟人無我,證悟粗大法我不存在,這是慧學。中士道行人在漫長的三世、千年等的時間裏修行,最終獲得有餘、無餘阿羅漢果位。緣覺,除了見解稍有不同之外,其餘都與聲聞相同。總之,他們無論行持多少以出離心攝持、以相似空性的證悟攝持而沒有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根,也都是小乘隨解脫分的善根。

關於大士道次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依靠前世修行廣大善根才獲得了現今的這個身體。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說,來世轉生到何處完全取決於自己,如果增上生和聲聞緣覺的所有道,自己一概不修,那要修什麼道呢?一定要步入大士道而獲得佛果。要想修行大士道,先決條件是邁入大士道。大士道行人依靠的乘是佛教中的大乘,發心是菩提心,善根是大乘隨解脫分的善根,也就是指遠道的二資糧、近道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捷徑的本來清淨直斷和任運自成頓超,見解是三大的見解,證悟如此三大的見解,修行達到究竟時,獲得顯宗所說的佛果,密宗裏講的雙運金剛持果位。總之,以出離心攝持、以證悟二無我的智慧攝持、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根,不管行持多少,都是大乘隨解脫分的善根。對此要我作選擇,我必然要修遠道近道捷徑中的捷徑——光明大圓滿。依靠遠道因相乘,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等時間,浩瀚如海的圓滿、成熟、清淨臻至究竟,到那時就如《普賢行願品》中所說,成熟如海有情、修行如海刹土、供養如海佛陀,從未令其心生厭煩,而一直令其歡喜,在沒有圓滿如海二資糧之前,就不能證得佛果。近道金剛乘,借助能成熟的灌頂,首先依靠事續等三部中共同五部的灌頂使相續得以成熟之後,以自道的清淨誓言守護相續,修行有相無相瑜伽,在三世或五世或七世成就佛果。瑪哈、阿努是依靠能成熟的灌頂入門,以清淨誓言守護相續,修行方便生起次第和智慧圓滿次第,在一生一世成就金剛持果位。光明大圓滿宗派,獲得有戲無戲等灌頂,以清淨誓言守護相續,實修本來清淨直斷和任運自成頓超道,結果在數年數月成就大虹身。因此,我一定要實修遠道、近道、捷徑中的捷徑。

六 依止善知識

我們要解脫,就必然尋覓指示解脫道的士夫,天人、惡魔、世間君主、梵天都不會為我們指路,慈愛自己的父母、親朋好友等也不會為我們指出正道。那麼到底誰能指引這樣的道呢?只有上師善知識才能為我指引出解脫之道。善知識是利益我們的人,所以必須要依止善知識和善友。如果沒有依止善知識和善友,我們不會懂得修行解脫與遍知的果位。一切佛經、續部、論典中從來沒有提過不依止善知識和善友而依靠自我造就及有膽有識就得以解脫和成就佛果的歷史。我們慎重觀察一下,不依止上師和善友,自己會不會修成解脫道。通過這般觀察自會發現,自己絕不會修行成就。為此,務必要依止一位上師善知識。

當然,隨隨便便遇到的人也起不到什麼利益的作用,顛倒宣說見解和行為的人,假設把他作為上師來依止,那純屬是魔知識,如果把他作為友伴來依止,實際上那是魔友。

要尋找一位具備法相的合格善知識,首先需要觀察上師,如果身在遠方,就通過打聽去瞭解;倘若居於近處,那就親自去見、親眼目睹來了知真實情況。另外,還可以依靠打卦、看圓光等等方法加以觀察。尤其要以正法來觀察,作為聲聞、緣覺的善知識或者親教師,需要得受具足二十個五種法的別解脫戒,出家十年,如果他在這期間具備戒律無有破損等條件,那就證明是一位具足穩重、才智、人格功德的上師。作為菩薩乘的善知識,要具備寂靜調柔等十種功德。而身為金剛乘的善知識或上師,一定要具備各自續部所說的功德。特別是宣講密宗瑪哈約嘎、阿努約嘎的上師,務必具足通達三藏、圓滿灌頂等八種功德。尤其是宣講更高一層竅訣的上師,除了大圓滿自道下麵的四灌頂之外還要以得受有戲無戲等四灌頂成熟相續,依靠有守護次第的誓言——上師身語意包括的二十七種根本誓言、二十五種支分誓言和無守護的頓悟誓言——本來清淨的無有、平等及任運自成的唯一、任運所有清淨誓言守護相續,現量見到能解脫的教授——本來清淨直斷和任運自成頓超的法性。對於道——四相(即法性現量相等四相),有不同程度的理解、體驗和證悟。對於弟子,不分賢劣一併攝受。具足傳承加持,金線般的傳承沒有被破誓言的鏽所玷污。前代的傳承加持也就是以滿瓶傾泄的方式耳耳相傳的加持,這一點必須要具備。經過一番詳察細觀,看看上師究竟是否具備以上所有功德。特別要觀察上師的一點,唯獨就是看上師具不具備菩提心,如果他具備菩提心,那就能使凡是結緣者都受益,結善緣者即生得以成佛,即便是結惡緣者,也不會再流轉輪回。在觀察菩提心的基礎上,還要洞察上師在三大見解方面是不是具備理解、體驗和證悟的境界。

依止上師,要以三喜承侍的方式進行依止。在依師期間,著重的不是修行,而主要是聞思。

最後,在修學意行的時候,自相續要得到上師修行的境界,沒有得到上師的密意而只是在行為上學,顯然就成了詐現威儀,因此我們一定要得受上師密意以後再學其行為。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