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7/27 08:16:07
學習次第 : 進階
顯宗和密宗的區別
很多居士都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顯宗和密宗的區別是什麼?在剛開始接觸密宗的時候,有這樣的問題是必然的。今天,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如果能從顯宗和密宗的聯繫來研究這個問題,最終會理解得更為清晰。
佛陀在菩提樹下得證悟後,曾三轉法輪。一轉法輪,是指對弟子傳授斷除二邊之“苦集滅道”四諦法,並安排了戒律等秩序,以圖用秩序的方便來斷除煩惱,這成為小乘弘揚的重點;二轉法輪,是指向弟子傳授理解“空性”的方便法門,以無自性之“般若波羅蜜經”為核心,這成為大乘佛法弘揚的重點;在此基礎上,佛陀更進一步三轉*輪,指示了“自性清淨”的教授。三轉*輪所傳佛法雖使後世有了“大乘”、“小乘”等名稱上的區別,但是,這些教法之間並無矛盾、高低、新舊的差別,都應該被看作是度化眾生的方便。
根據眾生的根器不同,對之教化的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打個比方,對一個人來說是治病的良藥,用在另一個人身上可能就會沒有作用,甚至有副作用,對此理解為“各隨緣份”就可以了。
佛陀入滅後,小乘佛教曾被廣泛弘揚,而大乘佛法並沒有在佛陀的聲聞乘弟子中傳播。而後幾百年,因為能夠理解和傳播此教法的高僧大德出現於世,大乘佛法開始廣泛弘傳。大乘佛法告訴我們的基本道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像佛陀那樣,依靠生生世世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最終“了悟自性” 而成佛。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無論是貧富、聰愚,都可以依靠行六度——佈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來積累福慧資糧,積累成佛之因,最後成就佛果。為此,大乘顯宗又被稱為“因乘”。教授此類道理的大乘經典是可以廣泛弘傳的基本教義,並沒有被秘密地傳授,所以就被稱為大乘的顯宗。其實,佛陀第三次轉*輪所講的教義,也是在此大乘教義的基礎上展開的,並無任何矛盾或違背之處。
密宗的存在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佛陀教法中針對眾生的根器不同,而傳承出不同的方便法門。密宗度化眾生的方法,就是依據佛陀第三次轉*輪所指示的眾生“自性清淨”的道理,認為每個眾生的心性本來與佛無異,只是生生世世為貪嗔癡慢疑等塵垢所污染,迷失了自性,導致在六道中輪回不止。相對因乘而言,密教金剛乘還被稱為“果乘”,可觀眾生的本性清淨而修行。密法中,可以借助一些殊勝的方便法門修行,如利用誦咒、手印、本尊、直指心性等修法,以上師的殊勝加持與傳承、佛法僧的加持、以及空行與護法神的護持等為根本方式,可迅速達到體悟心性的成就。一般而言,通過大乘顯宗的方法來修行,最上等根基的人也需要一個阿僧祗劫才能證得一地果位;但是以密法的殊勝性,具根器的弟子甚至可以在一生中就得到虹身的成就。
然而,也正是因為修行此密法對眾生的根器要求較高,同時對修行過程的戒律和誓言要求也比較高,所以密教的教法均被以往的傳承上師託付給空行和護法所護持,並不適宜廣泛地傳播。
一般來說,接觸密法的居士也都要學習大乘顯宗的教法。這不僅是對學習密法的居士們的要求,在藏地的出家人也都要嚴格學習和理解大乘顯宗的教義,學習如何發菩提心,如何行六度,什麼是出離心等等。特別是修密法的弟子們,都要修“前行”引導,這是要求弟子們打好基礎,懂得一些大乘佛法的根本道理,在此之後,才能修行密宗中較高的一些修法。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密法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失去正確的方向。
在修行密法之初,也可以按照上師的要求,先念誦一些密咒,如觀音心咒、金剛薩垛心咒、文殊心咒等,依靠密咒的加持,清除業障、增加智慧,使得今後的修學之路更少障礙。
德蘭根迥活佛 開示
2008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