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31 01:54:2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31 01:10:53   編輯部 報導

《大品般若經》菩薩十地思想之研究  指導教授:黃國清

大品經》的菩薩修行次第內涵成為大乘修行者的關注焦點;可以從羅什與慧遠在《鳩摩羅什法師大義》交互論證得知。有鑑於過去學界對《大品經》菩薩十地的研究大多著重探尋其淵源,甚少詳細探索各地的實踐內涵,遑論述及菩薩十地的行法展現出層層趣上的關連性,為了填補這個空缺,本論文以語言文獻研究法及義理研究法探析《大品經》菩薩十地的思想內容及實踐次第,並以此提出般若菩薩十地與初期大乘時期其它相關十地可能的關係。
  
  《大品經》展現出的菩薩十地修學內涵可以劃分為三:一為堅固心志,求法利眾;二是藉聲聞法,深化體驗;三是自利完成,神通利他。「堅固心志,求法利眾」包含以「般若空慧」為引導、堅固菩薩心志、導入利眾事業、勤求菩薩法教等特色。「藉聲聞法,深化體驗」包含消極節制和積極捨離、身遠離及心遠離、波羅蜜的展開等特色。「自利完成,神通利他」內則有體證無生法忍、廣大利他之行、究竟成就佛道等特色。
  
  以上般若菩薩十地的行法內涵展現出有別於其他十地的菩薩行法之處有四。首先,般若菩薩十地從初地開始,菩薩就強調以「不可得」般若空慧觀照其修行實踐。其二,由於此十地的前六行法再三強調菩薩不可以讓自己陷於可能生起二乘心之境,因此,此六地的菩薩是時時有退轉至二乘可能的凡夫菩薩。第三,此十地的行法雖多含聲聞行法卻又將這些行法賦予新的義涵展現出其融攝二乘又突顯菩薩修行的特殊之處。最後、此十地菩薩的行法有其次第,從基礎的實踐到藉助聲聞行法,最後進入不退轉之後才開始以神通實踐廣大利他行並建立自己的佛國土,這樣的次第彰顯出此十地菩薩的修行是從基礎的菩薩行經由層層提升之後逐漸深化。
  
  對比般若菩薩十地的行法特色與《大事十地、華嚴十住、
華嚴十地,得知此四種十地思想雖相似,卻也有不同之處。華嚴十地是屬於組織最為完善且有系統的聖位菩薩修行,《大事》十地、般若菩薩十地、華嚴十住比較傾向由凡夫修學成佛。再者,《大事》十地應該是最早成立,華嚴十地是最晚成立,至於般若十地和華嚴十住可能是處於與部派銜接的初期大乘時期,依當時盛行的十住(地)思想別別集出,富含自宗修行特色的菩薩十地思想。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96/碩士/ 研究生:鍾媄媜   指導教授:黃國清 

延伸研讀:

法雲資訊網- 〈大品經序〉語譯(上)

鳩摩羅什譯《大品經》《妙法蓮華經》中的「深心」

大品般若經與大智度論中的菩薩 

般若空慧之妙智教育論

般若空慧-大般若經講記 · 般若空慧-第一義的探索 · 實修法門 · 慧觀 · 唯識學精華 · 正知見 · 修證之歌 · 觀想 · 觀想美容法 · 修行心語 · 愛的治療力量 · 清心小語 · 慈心觀

華嚴專集  菩薩十住行道品(西晉 竺法護). 佛說菩薩十住經(東晉 祇多蜜) ...  十住經(姚秦 鳩摩羅什). 佛說十地經(唐 尸羅達摩) ...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姚秦 竺佛念) . 華嚴遊意(隋 吉藏撰)

 華嚴十住 

西行法師講座系列—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 

菩薩十住行道品(西晉竺法護)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曇昧摩提菩薩。 持佛威神。 便於佛前。 於是阿難波渝迦三昧。

一、佛教經典:
  
吳、支謙譯,《菩薩本業經》,《大正藏》冊10。
 
後漢、安玄譯,《法鏡經》,《大正藏》冊12。
 
西晉、竺法護譯,《光讚經》,《大正藏》冊8。
 
西晉、竺法護譯,《菩薩十住行道品經》,《大正藏》冊10。
 
西晉、竺法護譯,《漸備一切智徳經》,《大正藏》冊10。
 
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大正藏》冊8。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冊1。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冊2。
 
東晉、祇多蜜譯,《佛說菩薩十住經》,《大正藏》冊10。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10。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大正藏》冊22。
 
後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住經》,《大正藏》冊10。
 
後秦、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
 
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大正藏》冊23。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冊1。
 
姚秦、竺佛念譯,《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大正藏》冊10。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大正藏》冊22。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大正藏》冊17。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冊2。
 
宋、求那跋摩譯,《佛說菩薩內戒經》,《大正藏》冊24。
 
梁、釋僧祐著,《出三藏記集》,《大正藏》冊55。
 
梁、釋慧皎著,《高僧傳》,《大正藏》冊50。
 
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大正藏》冊3。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多經》,《大正藏》冊7。
 
唐、五百羅漢等,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冊27。
 
唐、玄奘譯,彌勒菩薩說,《瑜伽師地論》,《大正藏》冊30。
 
唐、世友造,玄奘譯,《異部宗輪論》,《大正藏》冊49。
 
唐、尸羅達摩譯,《佛說十地經》,《大正藏》冊10。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9。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藏》冊11。
 
唐、定賓撰,《四分律比丘戒本疏》,《大正藏》冊40。
 
唐、智昇編,《開元釋教錄》,《大正藏》冊55。
 
失譯,《別譯雜阿含經》,《大正藏》冊2。
 
《論事》,《南傳大藏經》冊57。
 
Conze, Edward (Tran.), The Large Sutra on Perfect Wisdom: With the Divisions of the Abhisamayalavkara,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Dutt, Nalinaksa etc. (Eds.), The Pancavimsati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I:Edited With Critical Notes and Introduction, Calcutta: Calcutta Oriental Press, 1934.
 
 
二、當代中文著述
  
(一)華人著述
  
 
王欣夫著,《文獻學講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吳汝鈞著,《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呂澂著,《印度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
 
呂 澂撰,〈佛教研究法〉,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佛學研究方法》冊41,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李世傑著,《印度大乘佛教哲學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
 
馮煥珍著,〈走向平等的經學觀--現代中國佛學研究的方法論反省〉,《鑑往知來: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2。
 
蔣義斌著,〈大品般若經與大智度論的菩薩〉《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蔡耀明著,《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鄭郁卿著,《鳩摩羅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魏道儒著,《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釋印順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印順,1978。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9。
 
───,《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
 
───,《成佛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
 
───,《空之探究》,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
 
───,《性空學探源》,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
 
───,《學佛三要》,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
 
───,《永光集》,新竹:正聞出版社,2004。
 
釋如石、釋果賾、林秀娟著,〈藏本《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一切智相品》「發心」及「教授」前三細目譯注〉,《中華佛學研究》第6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2。
 
釋厚觀著,《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台北:慧日講堂,2006。
 
釋惠敏著,〈「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佛學會議論文彙編1》,台北:法鼓文化,1998。
 
釋常真著,〈《 大般若經.第二會.修治地品 》「菩薩十地」中大乘與二乘的接軌所透顯的前階段雙軌的修學設計〉,中華慧炬佛學會主辦第十三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台中:逢甲大學,2002。
 
───,《《大般若經•第二會•修治地品》的「菩薩十地」呈現的修道歷程》,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2。
 
釋繼彥著,〈《寶如來經》和《菩薩十住經》譯者略考〉,《法光學壇》,台北:法光佛學研究所,1997。
  
(二)外文中譯
  
水野弘元、中村元等人著,《印度的佛教》,許洋主譯,台北:法爾出版社,1988。
 
水野弘元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香光莊嚴》72期,嘉義:香光書香出版社,2002。
 
白石凌海著,許洋主譯,〈布施概念的變遷(四)──般若經中的布施思想〉,《圓光佛學學報》第五期,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2000。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4。
 
神林隆淨著,許洋主譯,《菩薩思想的研究上、下》,錄自《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華嚴思想史》,錄自《現代佛學大系》,台北:彌勒出版社,1983。
 
高崎直道著,〈大乘經典總論〉,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佛學研究入門〉,台北:法爾出版社,1990。
 
梶山雄一等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
 
梶山雄一著,臧世俊譯,《空的智慧.般若經的現代詮釋》,台北:圓明出版社, 1995。
 
Ranjit Kumar著,潘中道、黃瑋瑩、胡龍騰譯:《研究方法─ ─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三、當代外文著述
  
Hirakawa, Akira, “The rise of Mahayana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worship of stupa, ” in Williams, Paul (Ed.), Volume III The Origins and Nature of Mahayana Buddhism; Some Mahayana Religious Topics in Buddh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Religious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Jones, J. J. etc (Ed.), The Mahavastu Volume I, London: The Pali Text Society.
 
Lamotte, E., Le Traite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tome I, 1944. (Reproduction anastatique 1981, Publications de 1’Intitut Orientalise de Louvain, no. 25, Louvain-la-Neuve)
 
Lancaster, Lewis (Ed.), Prajbaparamita and Related Systems: Studies in Honor of Edward Conze, Korean: Berkeley Buddhist Studies Series, 1977.
 
Williams, Paul, Mahaya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Londan &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小澤憲珠著,〈《大品般若經》の十地に関すゐ二、三の問題〉,《佛學論叢》號30,1986,頁32-40。
 
───,〈般若經におけゐと菩薩地菩薩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34.1,1985,頁154-159。
 
平川彰著,《初期大乘と法華思想》,東京:春秋社,1989。
 
平川彰等編,《華嚴思想》,東京:春秋社,1983。
 
定芳晟著,〈十地とミトラス教の七階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38.2,1990,頁855-862。
 
副島正光著,《般若經典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春秋社,1980。
 
藤村隆淳著,《スハーヴァスツの菩薩思想》,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2。
  
四、工具書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
 
辻直四郎著,《サンスクリツト文法》,東京:岩波書店,1989。
 
荻原雲來編,《梵和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斐文著,《梵語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漢語大詞典》(光碟版),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
 
釋惠敏、釋齎因編譯,《梵語初階》,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釋慈怡編著、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3。
 
Aklujkar, Ashok, Sanskrit: An Easy Introduction to An Enchanting Language, Canada: Svadhyaya Publications, 1992.
 
Macdonell, Arthur A., A Sanskrit Grammar for Students,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 Publishers Pvt. Ltd., 1991.
 
Monier-Williams, M.,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 Ltd., 2002.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