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近5成貧戶 由老人扛家計

聯合報╱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

隨著人口結構高齡化,「老人當家、老人當自強」成為社會主流?主計總處最新統計,近半數貧窮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這種現象集中在中南部與東部縣市。

 

同時,六十五歲老人勞動參與率已超過百分之八,創新高。數據顯示,現代老人們不僅無法享清福,有的甚至背負養家活口的責任。

 

從主計總處針對四十五歲至六十四歲中老年人的退休準備調查可發現,高達百分之七十二點九八的受訪者決定「自謀生路」,以「固定經濟來源」例如保險年金、投資儲蓄或收租等方式度過餘生,其次是「本人及配偶的退休金」,所占比例為百分之廿九點五八;只有不到一成、百分之九點八的人,希望由子女供養,華人社會「養兒防老」的傳統,在台灣正瀕臨破滅。

 

主計總處表示,貧窮家庭偏向「老人當家」,應與年輕人外出求學或謀生有關,尤其中南部與東部縣市屬人口外流縣市,類似現象就更明顯。

 

主計總處民國一○一年「五等分最低所得級距」統計顯示,最低所得級距(最貧窮家庭)裡,百分之四十七點六是由「老人養家」,全家人依賴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來養活;而在「最高所得級距(富人家庭)」中,老人養家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五點三,窮老人與富老人命運大不同。

 

「每戶平均就業人數」也透露「窮老人獨撐家計」的景況,最窮家庭平均就業人數只有零點五一人,中等家庭為一點五二人,最有錢的人家就業人數最多,達二點二八人。

 

另外,法定退休年齡為六十歲,但依據主計總處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勞動參與率逐年走高,今年三月底為止為百分之八點六,創新高,也顯示愈來愈多老人「退而不休」或者「退而不能休」。

 

至於中高齡勞動情況,四十五歲以上中老年人的勞參率達百分之五十八點四,意思是,國內近六成中老年人仍留在職場上、持續工作。

 

官員表示,社會人口老化連動職場高齡化,中高齡人口勞參率提高,是人口老化必然現象,許多人延後退休,也有人退休之後,選擇二度就業。

 

 

2014/05/0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