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修心之實踐 三主要道
達賴喇嘛尊者
宗喀巴大師的叮嚀
然後是《三主要道》;《三主要道》沒有任何請法者,我向自己請法,向自己說:請傳授《三主要道》!哈哈!《三主要道》是宗喀巴大師所作,敦請宗喀巴大師著作的是擦科貴族昂旺察巴。宗喀巴大師的文集中給擦科貴族昂旺察巴的書函中提到:【請隨吾言而趣人,生世所有行與願,皆相隨順成佛時,首將賜予法甘露。】
宗喀巴大師對擦科貴族昂旺察巴似乎是從心深處疼愛,所以詞句頗具影響力。因此就是:宗喀巴大師我所說的你要好好修持,要與宗喀巴大師的行持相符合。然後說:當宗喀巴大師成等正覺時,將以法甘露攝受為首要眷屬。非常妙善!所以,直接敦請者是擦科貴族昂旺察巴。
而宗喀巴大師在總結時說:【如是三類主要道,如實通達要義時,應依靜處生精進,子速成就長遠事。】如是親密地對擦科貴族昂旺察巴說。而我們呢?應該有被歸人這類屬當中。宗喀巴大師不會把我們除外;我們自己要進入之外,是不會有人叫你來的,當事實上是包含在這裡面的。
【子速成就長遠事】所說的近稱詞【子】,(我們)應檢視是否進入;要進入的話,像是送禮物給宗喀巴大師……哈哈哈哈!現在的話,像供養一大疊美元而請求進入【子】的行列,是不可能的;因為權大勢大而請求進入【子】的行列,也不可能。好好修持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真心誠意,無所違背,好好修行的話,就會進入【子】之行列。是嘛!所以,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如同教誡擦科貴族昂旺察巴那樣,我們自己也於此作祈願、作思維,非常重要呀!
書首禮贊&著作誓言
敬禮至尊諸上師
佛陀經教之精要 佛子聖賢讚頌道 具緣解脫之門徑 吾將隨力而宣說
所以【敬禮至尊諸上師!】【佛陀教法之精要,佛子聖賢讚頌道,具緣解脫之門徑,吾將隨力而宣說。】所謂【吾將隨力而宣說】,或許是宗喀巴大師謙虛的詞句,意思是:宗喀巴大師對於確切的《三主要道》雖無法宣說,但是會盡全力而講解,隨順佛陀密意,隨順經論密意而宣說;是謙遜之詞。
或者是說:在短短的字句當中,要簡攝《三主要道》的義理,以總攝而盡力來宣說,即是【吾將隨力而宣說】。
促請諦聽
諸凡不貪輪回樂 暇滿具義以精進 信從佛陀歡喜道 具緣彼等請諦聽
然後【諸凡不貪輪回樂,暇滿具義以精進,信從佛陀歡喜道,具緣彼等請諦聽。】這是促請諦聽,我們應該努力具備這個標準呀!不貪戀輪回安樂,令暇滿具有意義的想法,這種精進,於日夜無論何時都能想到。
為了令暇滿具有意義,雖然著手精進,但必須所精進無錯誤。所以怎樣才是所精進無錯誤呢?那就是【佛陀歡喜道】。
像上面所說的,從依止善知識到最後雙運為止,圓滿道,完備無錯誤。像這樣,首先是作聽聞,對於聽聞到的義理,從再三作思維上以【如於聽聞以四理,日夜如理詳審察,願於思處思所生,伺察智慧除疑惑】作審察。
在作審察方面,我們現今的科學裡面有呀!所謂【如於聽聞以四理】是指法性道理,科學家所審察的是這個;法性道理、觀待道理、作用道理,是科學家所審察的呀!我們一起作商討的話,很好呀!
【日夜如理詳審察,願於思處思所生,伺察智慧除疑惑。】不斷作思維,而從內心深處發覺:【啊!真的是這樣!】在心中獲得別於其他的定準,就會有堅穩的性念。
所謂【諸凡對於甚深之法理,思所生慧獲得信念時,以舍貪戀此生之精進,依止靜處如理願成就。】這個我大概沒法完成,只能像這樣過,如同【還沒還沒而過二十年】所說這樣過之外,並沒辦法,但是沒什麼好後悔!
而你們,特別是較年輕的人,作審察後,像是觀修菩提心寬廣道次第,或是甚深道次第,或是生起、圓滿次第,好好審察,心中如果獲得信念,那從目標一致上,如果能離欲而隱居修行,那真的是很好!
所以,信從於佛陀歡喜道,對佛陀歡喜道從瞭解而獲得信心,是我們所應該做的,知道嗎?能這樣的話,才是進入【具緣】之列,即【具緣彼等請諦聽!】
出離心
無有清淨出離心 無法斷求有海樂 愛戀輪回縛有情 是故首先求出離
暇滿難得壽無閑 串習拋舍此世樂 業果不欺輪回苦 數思斷求來生樂
串習故于輪回樂 欽羨刹那亦不生 晝夜心皆求解脫 爾時即生出離心
然後是【無有清淨出離心,無法斷求有海樂,愛戀輪回縛有情,是故首先求出離。】說明應該追求出離心的理由,應該生起出離心的理由。而出離主要是思維苦諦過患。希望從其中脫離的追求解脫的心,最重要是思維煩惱的過患。行苦、煩惱痛苦,思維煩惱為過患,希求能夠勝過煩惱仇敵。
完成這個願望是非常重要的,越是見到眾多煩惱的過患,就越會生起希求能夠勝過煩惱仇敵的願望,以及獲得脫離煩惱的解脫心念就會越強烈;所以首先是應當思維出離心的理由。
然後觀修出離心的次第是如何呢?【暇滿難得壽無閑,串習拋舍此世樂,業果不欺輪回苦,數思斷求來生樂。】這是講四遮意,四遮意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內容。
一般所謂的遮意,這裡大概可以說是遮止輪回的心意而成辦出離。所以,思維暇滿難得生死無常,而拋舍追求此世安樂;思維業、因果、輪回過患,而拋舍追求來生安樂。反正四遮意就是成辦出離心。
而至尊三士道的道次第是依據上中下三種根器,以不同的方式說明。暇滿具義難得,生死無常,惡趣之苦,歸依,業果,總之就是為了追求來世而修心;超越世間來生之方法,則說歸依以及業果。
所以,下士道要成辦的是增上生,成辦的方式是在產生追求增上生的心念時,將追求增上生的方法完整在此宣說。這只是下士以及共通道次第的修心,也就是首先說明追求增上生的修心,不得增上生的過患,獲得增上生的利益,成辦增上生的方法,如是全部完整宣說。
在這階段或許是以觀修菩提心作為抉擇,隨順此而排定次序;這是拋舍追求此世安樂。
那拋舍追求來生安樂是業果無欺的情形,還有輪回痛苦。思維輪回痛苦,先看下面生起菩提心的偈頌,則非常清楚,【四大瀑流時沖攜……】下麵偈頌:【四大瀑流時沖攜,難解業縛緊捆綁,落入我執鐵網中,無明黑暗所籠罩。】【無邊輪回生又生,三苦逼迫無間斷……】從我方作思維,這可以生起出離心呀!
想一想,在此明顯說明了煩惱的過患呀!【四大瀑流時沖攜】生老病死苦的折磨;【難解業縛捆綁】難以解開的業力束縛緊緊地捆幫著,因為隨其轉移,所以雖然不想要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卻無自主地要遭受業報,是為【難解業縛緊捆綁】。
這樣的業是怎樣造成的?所謂【落入我執鐵網中】的執著有我,如果與補特伽羅配合的話,是補特伽羅我執;自己希求安樂,不希望痛苦。在這之上,非理作意的分別加以虛構,對善惡境虛妄分別,因此而產生貪嗔,所以說【落入我執鐵網中】。
當落入鐵網中時,就很困難脫離、解開,唯以細察事物的智慧解除之外,以祈願是無法消除的,做個法會是無法消除的,只是以觀修菩提心也無法消除呀!不以無我的見解是沒辦法的呀!
像這樣的執著有我的我執——染汙慧,是怎樣產生的呢?以法我執為根本而產生,所以說【無明黑暗所籠罩】。
看外在物質時,呈現的是真實;想想內在的感受,呈現的是真實。如同所呈現那樣而耽著的心,如果認為心中所呈現的假立補特伽羅的蘊等為自性有,依此,從所緣境之顯現上,對於在心中呈現的【我】就會認為是自性有。
所以,以法我執與補特伽羅我執為根本,以及因此而產生的貪嗔煩惱,因此而造業,因此必須遭受生老病死無量無邊的痛苦。
由此可以觀見煩惱的過患呀!如同【內敵煩惱應調伏】所說,仇敵真的是存在自己心續中,煩惱確實是自己的仇敵,針對這些好好想一想的話,那在心中就會生起【如果沒有煩惱仇敵……】的希望。所以這就是思維輪回痛苦的方式,【數思斷求來生樂】。
而生起出離心的程度是:【串習故于輪回樂,欽慕刹那亦不生,晝夜心皆求解脫,爾時即生出離心。】不論有多少輪回的安樂,都是隨煩惱他力而轉移;所以,如果不從煩惱他力脫離,不論有多少輪回的安樂都變成沒有用。
一般增上生圓滿……究竟的增上生圓滿是在佛地,究竟身、究竟享用等等,佛地都擁有,增上生雖好,但如果隨煩惱他力而轉移就不行呀!所以說【欽慕刹那亦不生,晝夜心皆求解脫,爾時即生出離心。】
菩提心
複次出離若無有 清淨發心所攝持 不成無上菩提因 具智應發菩提心
四大瀑流時沖攜 難解業縛緊捆綁 落入我執鐵網中 無明黑暗所籠罩
無邊輪回生又生 三苦逼迫無間斷 如是所成如母眾 思維而發殊勝心
然後是必須觀修菩提心的理由:【複次出離若無有,清淨發心所攝持,不成無上菩提因,具智應發菩提心。】像這樣以出離心的意樂為動機,然後在心中習熟悉空性的義理。雖然如此,只是這樣並不能達到究竟自利,更不用說要利他了。所以,不以此為滿足,應該要作更寬廣的思維。
那該如何做呢?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究竟斷證功德的產生,必須依據愛他勝己的菩提心而產生,聲聞獨覺阿羅漢落入寂靜邊,故有說【自寂滅中佛喚醒】的需要。
是錯在哪裡呢?因為沒有菩提心。像是愛惜自我的殘餘,雖沒有以實執為助伴的我愛執,但是因為我愛執的餘力還存在,所以落入唯寂靜邊。像這樣只觀修空性,如同【鄰家莊稼為例證】所說,想一想,便覺得:【呀啊!這不行!】
總之,對於諸佛菩薩所行道,不管是否有能力,不論生死苦樂好壞,都必定要行入此道;也就是要【信從佛陀歡喜道】,所以思維要成辦遍智佛果。由於如此,只是出離心是不能獲得究竟追求的,所以說【具智應發菩提心】。
然後觀修菩提心的方式是:【四大瀑流時沖攜,難解業縛緊捆綁,落入我執鐵網中,無明黑暗所籠罩。】【無邊輪回生又生,三苦逼迫無間斷……】剛剛是為了自己而思維,受三苦的折磨,特別是遍行苦的折磨。
這樣思維而內心能有覺受者,如果把位置調換,以尊貴眾生的角度思考的話,那心中必定會產生影響,就是【三苦逼迫無間斷,如是所成如母眾,思維而發殊勝心】所說。以此可以成辦大悲心,由此而生出增上意樂,由此引出具二希求的心念。
空證見
不具通達實質智 縱修出離菩提心 無能斷絕輪回根 故勤了知緣起法
凡於有寂一切法 觀見因果絕無欺 所緣意向全壞滅 即入佛陀歡喜道
表像緣起無欺滿 以及空性離承許 直至二理各呈現 能仁密意尚未證
一旦俱時無輪番 唯見緣起非虛妄 執境全滅之信念 爾時見解齊詳審
又以現象滅有邊 籍由空性斷有邊 若知空現因果性 以執邊見不能奪
然後是【不具通達實質智,縱修出離菩提心,無能斷絕輪回根,故勤了知緣起法。】以下要說明的是空性的見解——甚深中觀見。
首先說明需要了悟見解的理由,如果沒有通達真實義理的智慧,那煩惱當中最極惡劣的染汙慧——見解所成的染汙,是不能消除的。
像是恐懼,如果觀修慈悲可以稍微發生效用;同樣的,觀修不淨,可以稍微減少貪欲;像觀修緣起處,蘊界入處等,可以稍微降低我慢。雖然有效用,但是如果要連根拔除的話,要用所謂【斷除之對治】。
總之,因為所斷是染汙慧,所以斷除的方法,除了籍由細察事物的無污染智慧來斷除之外,其他別無他法;所以說需要證實質道理之智慧。【無能斷絕輪回根,故勤了知緣起法。】
如果說【故勤了知空性法】或【故勤了知無我法】的話;如果【故勤了知無我法】,那是四部宗義的共通部分;如果【故勤了知空性法】,那大概可以是唯識以及中觀的;而【故勤了知緣起法】大概就是中觀的見解。
其中,中觀自續派雖有說明理路之王——緣起因;但是主張理路之王,主要應該是中觀應成派所提出。因為就連名言也是唯以依賴假立而呈現,所以宣說微細緣起;微細緣起反過來說正好就是自性空。
因此,自性空以及依賴而假立為同一本體;表像緣起無欺瞞,以及自性空二者,像是一錢幣有倆面,一元的錢幣有兩面。
所以,緣起就是這樣;不論是《中觀根本慧論》,同樣的像是《佛護論》之中,出現很多緣起理論呀!所以,宗喀巴大師主要是連名言也不承許有自相,以此要徹底宣說龍樹菩薩的不共主張,所以宣說緣起,即【故勤了知緣起法】。
【凡於有寂一切法,觀見因果絕無欺,所緣意向全壞滅,即入佛陀歡喜道。】當我在拉薩時,溫竹湊聣對此區分成:通達見解的界限、未通達的界限、完盡審察見解的界限,分成三種說明。總之,通達見解的界限、以及完盡審察見解的界限,這兩者應該是有差別。
首先,通達見解的界限,這一偈頌【凡於有寂一切法】,輪回與涅槃所含攝的法,【觀見因果絕無欺】,緣起無欺瞞;損益行為,對這些觀見絕不虛偽;見到由依賴而產生,毫無欺騙。
因為見到緣起毫無欺騙,所以如果是由依賴而產生,那不觀待就無法產生或形成。依賴與不依賴是對立的,觀待與不觀待也是對立的,所以如果是由依賴而產生,就不是不觀待而自主存在,遠離不觀待而自主。
總之【觀待因果絕無欺】觀見緣起無欺瞞之後,以此二者為理由,而說【所緣意向全壞滅】。對任何法,所緣意向,不管是諦實成的所緣意向,或是實執的所緣意向,其並無定準,沒有安立處,沒有可信任處。
因此,所謂【所緣意向壞滅】是對於在心中存在的這個那個,所指出的這個那個,當作思維時,則發現並無所指。因此所緣意向壞滅,沒有指望處呀!遠離定準呀!就像上次所說,變成沒有根基;思維所謂【無根無據】剛好符合。
所以觀見因果絕對無欺,不是只有找不到假立物,而是觀見因果絕對無欺時發現:【喔!這必定是彼此需要以觀待而產生。】生起是以依賴而產生的想法時,就可以確定絕非不觀待而自主存在。由於內心深處確認並沒有,所以是【所緣意向全壞滅,即入佛陀歡喜道。】
不是因為得不到所尋找的假立物,故認為沒有;而是以緣起尋找假立物而不得。那實質義理是什麼呢?由於名言而有。當想到是由於名言而有時,若問:【那我們心中是否呈現[由於名言而有]呢?】像是自續派的所遮——諦實,不現於根識;這是另一種情形。
現在因為所遮——諦實顯現於根識,所呈現的方式如果像那樣而存在的話,就可以確定非唯此緣起條件呀!如果非唯此條件的話,就應該找到假立物呀!因為不能獲得假立物,所以是唯此條件。
由於如此,就是非自主,非如所顯現般存在,從內心深處便可作確立。那對所謂【具德根本上師寶,請臨我頂蓮座上】,在心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我】並沒有;所以說:【所緣意向全壞滅,即入佛陀歡喜道。】
然後,未通達見解的界限,或是,非清楚理解見解的情況而說:【表像緣起無欺瞞】,指緣起利害的安立、以及損害所緣意向的空性,此二者不相隨伴,此二者像是非同甘共苦。
當講到【表像緣起無欺瞞】時,不能引出空性見解,當講說自性空性離四邊戲論時,心中雖好像呈現離戲論、一無所有,但是這種通達如果不能變成【由觀待而產生】的理解力,那表像與空性二者變成不相同。所以說:【表像緣起無欺滿,以及空性離承許,直至二理各呈現,能仁密意尚未證。】
然後是圓滿審察見解,不僅是剛才所說的通達見解,當說到圓滿審察見解時,【一旦俱時無輪番,唯見緣起非虛妄】,是指以緣起為理由,不必以其他正量,【執境全滅之信念】,說明實執的耽著完全滅除的話,那就是【爾時見解齊詳審】。
如同挪桑嘉措尊者所說:例如根識有缺陷者,像眼睛有缺陷的人,當看見兩個月亮時,對於所看到的兩個月亮並不存在,是可以獲得定準的。
像這樣,只是如同現前所呈現那樣並不存在的信念,是可以牽引出來的;不論色等任何法顯現,外境呈現出存在的狀態,僅是所呈現那樣不存在的信念,不須觀待其他理由而產生信念,即是【唯見緣起非虛妄,執境全滅之信念,爾時見解齊詳審。】
【又以現象滅有邊,籍由空性斷無邊,若知空現因果性,以執邊見不能奪。】像這樣,呈現時為空性,空時為現象,像這樣的理解力;總之,就是空性即緣起,緣起即空性的理解如果獲得究竟……
總之,籍由並非如同外境所呈現那樣存在的想法,便能夠以僅是呈現而滅除有邊。所謂【籍由空性斷無邊】的【空】,並不是尋找而得不到,是因為緣起的思維,由依賴而產生,由觀待而假立,所以了知並非不觀待而自主存在。由依賴而假立,當心中生起唯名假有時就是【籍由空性斷無邊。】【如知空現因果性,以執邊見不能奪。】就是這樣。
結語
如是三類主要道 如實通達要義時 應依靜處生精進 子速成就長遠事
【如是三類主要道,如實通達要義時,應依靜處生精進,子速成就長遠事。】以上是多聞比丘具德洛桑察巴對擦科貴族昂旺察巴之教誡。
每天對《三主要道》作思維。《三主要道》有一種念誦方式:觀想前面顯現宗喀巴大師明相,宗喀巴大師正給予教說,從這些方面而思維。(大家)幾乎全都會念誦《兜率百尊》,格魯派大多會念誦;所以從《兜率百尊》為起始而念誦《三主要道》,作個觀想,很好呀!
或是念誦本尊瑜伽,在本尊瑜伽之後思維《三主要道》,效用很大。比起《功德之本》,此《三主要道》空性的效力比較大;在這之上思維空性,如果與本尊瑜伽相配合的話,非常有效用。很好的!以上是修持共通道部分,就這樣。
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師造
敬禮至尊諸上師
佛陀經教之精要 佛子聖賢讚頌道 具緣解脫之門徑 吾將隨力而宣說
諸凡不貪輪回樂 暇滿具義以精進 信從佛陀歡喜道 具緣彼等請諦聽
無有清淨出離心 無法斷求有海樂 愛戀輪回縛有情 是故首先求出離
暇滿難得壽無閑 串習拋舍此世樂 業果不欺輪回苦 數思斷求來生樂
串習故于輪回樂 欽羨刹那亦不生 晝夜心皆求解脫 爾時即生出離心
複次出離若無有 清淨發心所攝持 不成無上菩提因 具智應發菩提心
四大瀑流時沖攜 難解業縛緊捆綁 落入我執鐵網中 無明黑暗所籠罩
無邊輪回生又生 三苦逼迫無間斷 如是所成如母眾 思維而發殊勝心
不具通達實質智 縱修出離菩提心 無能斷絕輪回根 故勤了知緣起法
凡於有寂一切法 觀見因果絕無欺 所緣意向全壞滅 即入佛陀歡喜道
表像緣起無欺滿 以及空性離承許 直至二理各呈現 能仁密意尚未證
一旦俱時無輪番 唯見緣起非虛妄 執境全滅之信念 爾時見解齊詳審
又以現象滅有邊 籍由空性斷有邊 若知空現因果性 以執邊見不能奪
如是三類主要道 如實通達要義時 應依靜處生精進 子速成就長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