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林進修/台北報導】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上午表示,《±2℃》紀錄片中,引用中研院部分數據的解讀有誤,中研院將在最近兩、三天內正式發表聲明,中研院無法為影片數據背書。
「差太多了!」劉紹臣表示,中研院不久前發表於「地球物理通訊」的研究顯示,台灣近15年來的強降雨增加百分之百,而強降雨是指降雨量在百分之十以內的大雨,並非總降雨量;換句話說,強降雨增加百分之百,並不代表總降雨量增加百分之百,兩者完全不同。
IPCC(聯合國非政府氣候小組)年前發布的一份正式報告指出,1901年至2000年的上個世紀,全球溫度只增加攝氏0.6度,全球降雨量沒有明顯變化。紀錄片把全球增加0.6度的氣溫,換算成降雨量增加60%,就大錯特錯。劉紹臣說,如果真是這樣,「那還得了! 」
劉紹臣說,他並未被諮詢及參與影片攝製,但有出席影片放映會,看過片子後,當場就覺得片中引用部分數字不正確,經向中研院長、副院長報告後,將由院方發表聲明。 他表示,片中說「台灣氣溫上升攝氏1度,降雨量增加100%」這個數字是錯的,也過於武斷。他表示,科學數字必須被證實精算驗證,並在學術期刊發表過才算數。
台大教授李鴻源曾參與影片籌拍會議,他說,《±2℃》不是學術影片,大家不應用放大鏡檢視,該片目的在喚起大眾對氣候變遷重視,方向是正確的。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說,片中「台灣土地侵蝕率每年2%」是他提供的資料,該項資料有所依據,台灣土地受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每年由東向西平均侵蝕80毫米,海平平均上升5至7毫米,據2003的「自然」及「科學雜誌」刊載,台灣因板塊擠壓及土石流沖刷的土砂約3億8000噸,以此數字除以台灣面積3.6萬平方公里,而全世界每年沖刷的土砂量約為2200億噸,台灣土地侵蝕量占全世界的0.024,他提供的數據並無錯誤。
-----------------------------------------------------------
環團找碴 ±2℃錯誤一籮筐?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台灣首部氣候變遷紀錄片「正負2度C」推出後,引起廣大回響,但今天有環保團體和台大教授來「找碴」,仔細檢視紀錄片內容後,發現有不少錯誤資訊,例如片中說「北極冰融,海平面上升」,學者應是「南極冰融才會造成海平面上升」;並呼籲教育部不該把這部紀錄片送給學校當教材,否則老師怎麼教?
由資深媒體人陳文茜監製的紀錄片「正負2度C」,首映會號召工商大老、五院院長共同推薦,部分人士並建議應將該片送給全台各學校放送。
環保團體今天對「正負2度C」的批評相當辛辣。以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為首的多名環保人士仔細觀看過全片,發現該片除大量採用公共電視紀錄外,對氣候變遷問題避重就輕,內容有不少錯誤,甚至認為「僅適合茶餘飯後閒聊之用」。徐光蓉表示,「正負2度C」片名本身就可能引起誤會。國際間多數國家同意增溫不應該超過攝氏2度,但沒有「負」的問題。
該片提到「台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高」,徐光蓉直指是「錯誤的資訊」,查國際人口資料,2009年中人口密度排名在台灣前面的依序為: 摩納哥、澳門、新加坡、香港、巴林、馬爾他、孟加拉、馬爾地夫、Channel Islands、巴貝多、巴勒斯坦等11地。她也對片中所指「台灣土地侵蝕率每年2%」的數據存疑,依此推論,50年不到,台灣就會侵蝕殆盡,那台灣有400年歷史,原住民更可追溯兩三千年,又是怎麼回事?
徐光蓉列舉該片出現「科學上的錯誤」包括,第五段5分49秒處「如果北極冰融,海平面上升…」,應該是南極冰融非北極。依據大氣科學原理,北極冰融不會改變海平面高度,片中所指冰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徐光蓉認為「違反阿基米德原理」。「該片若是教材,老師該怎麼教?」
該片所述「台灣氣溫上升攝氏一度, 降雨增加100%」,徐光蓉認為過於武斷,她也抨擊該片不當的誇耀「學術性」。該片學者顧問Stephen Schneider,擔任IPCC三個工作小組中第二個小組(WGII,衝擊、適應與脆弱性)的主要撰寫人,並非工作小組召集人。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由高爾與IPCC這單位共同獲得,由印度籍主席Rajendra Pachauri代表IPCC領獎。Schneider教授有其學術地位,但非該片製作所述的諾貝爾獎得主。
當教材?教部:須經嚴謹審查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教育部環保小組表示,任何影片如果要成為教學補充教材,都必須經過學者專家從嚴謹的角度來審查,確保內容正確無誤,才可當作教學使用。至於會不會收錄「正負2度C」?環保小組的態度傾向保留,強調「教育必須傳遞正確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