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5/05 22:39:09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2/05/05 22:34:16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菩薩寶鬘論略記
索達吉堪布譯釋
菩薩寶鬘論略記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無邊無際的眾生,請發無上菩提心聽聞受持此妙法!
本論梵語:菩提薩埵瑪納阿巴勒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上師!
頂禮本尊!
本論作者阿底峽尊者(西元982年—1054年)為伽綁囉國(今孟加拉)二王子,二十九歲在摩底毗訶羅寺依持律上座戒鎧論師出家,後依止諸多善知識,獲得菩提心等殊勝教授,行持如海之菩薩行。尊者為無量佛之化身,亦為蓮華生大士之化身,曾經拜見過觀世音菩薩、度母尊,是親見了一切本尊的大德。于西元1037年來藏地弘法,為後弘時期的佛法作出傑出的貢獻。
阿底峽尊者有許多竅訣論著,《菩提道燈論》和《菩薩寶鬘論》為其一生中最主要之修持法,也是尊者一生中最精華之著作。其中《菩提道燈論》分顯密兩部分,後來宗喀巴大師作了講義,顯宗部分名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部分為《密宗道次第廣論》。仲敦巴尊者向尊者請問法義,尊者回答後,結集成《問答寶鬘論》,共二十三品,其精華歸納為頌詞,即《菩薩寶鬘論》。 遠離一切猶豫心,一心精進修妙法, 遠離昏沉懈怠眠,應當恒時精進行。
在修行過程當中,首先要遠離猶豫心,對自己的大恩上師不能生起懷疑,對殊勝正法也不應生懷疑,對自己之根性也不應生懷疑,若生起懷疑猶豫,則無法順利修行。有些人沒有生起定解,懷疑上師是否為成就者,修持此法能否獲得解脫,自己是否為中觀或密法之根基……。如同欲赴拉薩,卻又考慮應不應該去,如是內心猶豫最終不會到拉薩;同樣內心若有猶豫,修法最終不會成就。所以應當遠離一切猶豫之心,一心一意精進修持妙法。
“精進”對於修法者非常重要,世人亦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對於生死大事,更應精勤不懈努力修行,所謂佛法本無主人,誰有精進誰獲得。學院中有一位“卓登”老喇嘛,大約有七十歲,他平時對於聞法從不間斷,幾十年如一日。前幾天,向法王如意寶彙報其一生中所念心咒之數量,已經念了十億遍。法王如意寶讚歎他為真正的瑜伽士。因為他是一位比丘,所以外表不顯現任何神通,但其內證有很高的境界。
法王如意寶今年已經六十六歲,每天不間斷地講經說法,還要處理學院中諸多事務,但本尊心咒也已經念了九億多遍。與上師相同年歲者很多,但又有幾人能如是精進修持呢?不說九億遍心咒,很多人恐怕一億遍都尚未圓滿。通過這點我也自己反省,這十多年中,除了一次生病非常嚴重停了兩天課,除此之外再沒有斷多課,自己心咒雖沒滿一億,但也從未間斷念咒,與一些同歲的人相比較,也可以說比較精進,但與一些非常精進修法者相比,還是比較差。你們也知人生短暫之理,一旦失去人身,以後再難獲得,故應在發心為常住僧眾做事的基礎上,也應精進修行念咒,不要將聞思修行擱下。在學院中,法王如意寶的弟子,有很多精進修行已得大成就,但不顯露功德於外表。漢僧當中也有一些得到了一定境界,真正對大圓滿生起了定解,並且有所證悟者也不少,從其行為上也可以知道,還有從我自己的一些感應當中也了知,但一般也是深藏不露,表面上與平凡人一樣,實際相續中已獲得一定成就。這一切都是精進修行的成果。
修法過程中,應該遠離昏沉、懈怠與睡眠。昏沉則不會領受法義,並且成為禪定之障礙,使止觀不能現前。懈怠而不精進修法,則永遠無法出離輪回深淵。雖然欲界眾生需一定睡眠,但不應該以此為藉口而放逸身心,浪費寶貴的時間。睡眠永遠無法得到滿足,你今天睡七個小時,明天可能睡八個小時都不夠,所以對於睡眠要加以對治,常修無常觀而警策自己。遠離了昏沉、懈怠與睡眠煩惱,則能恒時精進行持正法。
正知正念不放逸,恒時守護自根門,
日日夜夜三時重,再三觀察心相續。
通過正知正念不放逸,恒時觀察守護自己的六根門,不讓煩惱染汙自相續。時時小心翼翼,提起正知正念,如不忘失三寶恩德、菩薩學處等;早晨、中午、晚間三時一刻都不放逸,再三觀察自己的心相續,將惡分別念閉之門外。聖者與凡夫之根本差別在於能否觀察調伏自心相續,聖者相續時時充滿悲心等善法,而凡夫極難調伏相續,經常生一些貪心、嗔心、邪見等惡分別煩惱。作為一名大乘菩薩的隨學者,應該經常觀察自心,如果生起貪嗔等煩惱,應馬上提起正知正念,以相應之法進行對治;如果生起如大悲心、菩提心等善心時,應使其增上。如是觀察相續具有重要意義,望精進行持。
髮露自己之過患,不覓他人之過失,
隱藏自己之功德,宣揚他人之功德。
對於自己的過患不應隱瞞,應該在大眾中髮露。如果隱瞞自己的過患,會得到很多的過失,比如你觸犯了一些戒律,如果隱藏則過失繼續增長,將來會成熟諸多痛苦的果報。如果自己將其髮露,依靠懺悔可以獲得清淨,消除罪業。末法時代的人,自己犯了錯誤馬上隱瞞,對於他人細微之過失馬上揭發,這是很不應理的做法。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此修持法亦為阿底峽尊者唯一的心要竅訣,要想成為修行人,這一點必須時刻牢記。
對自己的功德應該隱藏,不能進行宣揚。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如此,對於自己聞思修、發心方面等功德從來都是秘而不宣。有些高僧大德,將他的財物全部用於僧眾利益方面,發心非常廣大,對僧眾行供齋佈施,都是悄悄地行持,他人很難了知。我們也應如此,自己的功德不要讓人知道,而自己過失最好一一髮露懺悔使他人知曉。對於其他人的功德,我們應該進行宣揚。但凡夫之嫉妒心很大,對他人之功德不願宣揚,即使宣說也減少很多,但對自己微小的功德,卻盡力鼓吹,不合實際。我們應該改正這些缺點,消除自己的嫉妒心!
當離侍奉及利養,恒時斷除聲譽祿,
明瞭知足少貪欲,已知恩德且報恩。
在修行過程中,應該遠離侍奉以及利養等。如果自己有很多侍者與徒弟,他們對你非常恭敬承侍,經常以財物等進行供養,自己漸漸地會生起傲慢等煩惱,障礙自己聞思修行,因此對於如同魔怨般之侍奉應該遠離。如《佛子行》雲:“為求利養相互爭,失毀聞思修事業,故于親友施主眾,根除貪執佛子行。”過去很多高僧大德也是將別人的侍奉以及利養全般拋棄,而以精進苦行獲證了菩提。對於名聲、榮譽、利祿等世間法亦應恒時斷除,不使自相續染上如毒之過患。
如今末法時代,不但外道氣功師整日都是在追求名聞利養,而且一些出家人也斷不了名利之心,口中說一切為了眾生而做,但從其行為上看,便知其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度化眾生只是口號而已。尤其是一些剛剛學佛出家者,自己只聽了幾句法,就想為他人傳法,其目的非常明顯,無非是想使自己的名聲得到傳揚,受一些居士的恭敬,而獲得一些利養。如是者讓人感到可悲可歎。
真為了生死而出家者,應當謹慎而行,斷除一切名聞利養,明確了知知足少欲之功德。知足少欲是諸傳承上師真正的聖道,如往昔之密勒日巴尊者、阿底峽尊者都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每當看到一些出家人或在家居士,飲食與衣服等非常差,但一直精進修法,我的內心中對他們也會生起信心,並隨喜他們的功德,他們才是真正具福德者!所謂知足,即是自己有一點兒財富也感到很滿足,少欲則對他人之財產不希求,貪欲很少。貪欲很大的人不知滿足,有些人有一、二百萬的資產,但還認為自己財產很少。我認為他們非常可憐,一輩子吃穿享用也用不了多少,希求那麼多財物又有何用呢?在得不到滿足中死去,一生中只為了求財而感受諸多痛苦,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們應該斷除貪欲,行持知足少欲之法。若一個人能夠知足少欲,則他已經圓滿獲得了一切財富,《親友書》中雲:“求財少欲最。”少欲之人即使只有一百元,心裏也會非常快樂,認為現在吃穿問題都已經解決了。《入菩薩行》中對於知足少欲方面有很多殊勝的教言,我們應該學習此等教言,依靠佛菩薩加持斷除自己的貪欲,成為一個快樂的修行者。
他人對自己之恩德,不論是法恩,還是財恩,或者對自己人品等各方面有恩德,自己一定要知道。旁生中如狗等動物,你經常喂它,看到你時它也會搖尾歡迎,如果不知他人對己之恩德,則連旁生都不如。自己一生當中所受他人之恩德,有些可以回報,但有一些恩德不說今生當中,乃至未成佛之間亦無法報答,如上師傳法之恩德。法王如意寶曾說:有些不知恩德者,不能算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些在家普通人亦能知恩報恩有仇報仇,作為出家或學佛者,他人對你的怨仇不應計較,但對你的恩德一定要盡力回報,即使無法回報亦應該知恩。如今很多人的人格很差,上師為他傳了許多顯密佛法,不但不知報恩,反而對上師進行誹謗,認為上師人格不好,行為不如法等,這種人不算是真正的人!我們應該知恩報恩,尤其是在座的四眾弟子,前段時間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以無比的大悲心為大家傳授了他老人家甚深的竅訣法——《文殊大圓滿》,我們應該知道上師的恩德,在一生當中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本大恩上師,這一點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
修持大慈大悲心,恒常堅固菩提心,
斷除十種不善業,恒時穩固勝信心。
大慈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精華,《大智度論》中亦說:大慈大悲心為諸法根本。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具足慈悲心,則能生起救渡眾生之菩提心。大悲心在菩提道中非常重要,《入中論》雲:“悲心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大乘佛子恒常要使自己的菩提心堅固,如果菩提心非常堅固,則時時刻刻中的一切行為都轉變為成佛資糧。如果菩提心不堅固,則修法過程中會遇很多違緣,失壞諸多善業,如《華嚴經》雲:“忘失菩提,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希望成就菩提果者,應恒常增上堅固自己的菩提心。
乃至沒有使二取分別心完全消盡融入法界前,一切因果都會毫無錯謬地顯現,所以應該精勤取捨因果,斷除使我們墮落惡趣感受痛苦的十種不善業。十種不善業,即殺生、偷盜、邪淫三種身不善業,妄語、兩舌、惡語、綺語四種口不善業,貪心、害心、邪見三種意不善業。(關於十種不善業的內容及果報可參閱《大圓滿前心引導文》中因果不虛部分。)時時刻刻穩固自己的勝解信心,對因果、三寶及上師生起勝解信很重要。如果對因果、三寶等信心不穩固,今天學習佛法,明天又去學習氣功,自己不會得到很大利益。特別是深信因果,在佛法中非常重要,對因果的正見為世間正見,具有此正見則自己所作所為都會如理如法,後世不會墮入惡趣。在此基礎上于上師三寶生起信心,依靠佛陀言教如理行持,則可逐漸獲得無上佛果。而現在很多人對於因果、三寶信心不具,卻希求無上菩提果,又如何能得到呢?所以恒時應穩固自己對上師三寶以及因果的信心,此為首要之處。
摧毀我慢嗔恨心,恒常具有謙虛心,
遠離一切邪命活,當以如法而生存。
修行人應該摧毀自己的我慢以及嗔恨心。具有我慢者,不願接受他人的善意,一切善法功德不會獲得,如雲:我慢如山,德水不入。嗔恨心過失非常大,一念嗔恨心將會摧毀我們無數劫中勤修善法所得的福德,《入行論》雲:“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所以我們應該以《入菩薩行》等經論中所說的方法勵力對治嗔恨心。謙虛為聖者之美德,謙虛會使一切功德自然生起,無勤獲得諸多利益。所謂“謙受益,滿招損”,具有謙虛之品德,則自己時時刻刻中都在進步,善知識也願意歡喜攝受,慈悲宣講甘露佛法。
依《中觀寶鬘論》所言,邪命有五種,即矯詐、諂媚、側面乞求、方便研求、以利求利。以此五種方法而生活,則為邪命活,學佛人應該遠離邪命,以如理之清淨法而生存。
捨棄一切有漏財,當以聖財為嚴飾,
遠離一切散亂境,依止殊勝寂靜處。
世間上的一切財富都是有漏之財,為了獲得這些財富,世人時時都在造種種不善業,學佛人如果沒有捨棄這些,則修行無法成功。智悲光尊者亦說:如果吃、穿受用一切都已圓滿,那麼修行尚未成功,魔已修成了。貪著有漏世財為著魔的標誌,所以學佛人應該捨棄一切有漏之財。如果自己生活條件不太具足,比較貧窮,會自然而然生起厭世出離心,修行亦會自然增上。應該以信心、聞法等聖者七財作為自己的嚴飾。世間人以華麗的衣服、高雅的房屋等作為嚴飾,經常注意外在的打扮裝飾,內心不具備修法的功德。真正的修行人不刻意裝飾身體,而會以聖者七財作為最殊勝的嚴飾,這樣對自他都有利益。
初學者修學時容易受環境影響。如果在大城市中,整日耳聞目睹嘈雜混亂,內心根本無法無法寂靜,又如何能專心修法。散亂的外境,使自己以往修持所獲得之功德亦會逐漸退失,尤其是在外道、不信佛法並且誹謗佛法的眾多人群中,自己的智慧、信心也會被奪走。眾多高僧大德都異口同聲勸說過,初學者應遠離散亂的外境;阿底峽尊者亦曾說過:未得一地之前,修行一定要遠離散亂的外境,依止殊勝寂靜的地方修行。以前蓮華生大師等真正高僧大德所加持過的地方或者曾經修行過的地方,如是之寂靜處會使自己諸多善法自然增上,如《佛子行》雲:“離惡境故惑漸輕,無散亂故善自增,淨心於法生定解,居於靜處佛子行。”
有些人一聽到寂靜處的功德,馬上想去寂靜處。你如果有根本上師所傳之竅訣,自己也生起了穩固的信心,並且得到上師開許,去寂靜處修持很好。但如果對自己的信心和智慧不能確保不退失,則最好不要離開上師而獨自修法。有些人可能是著魔了,在依止上師時,想到寂靜處修法,但去住山不到三個月,便心中生起煩惱而跑到大城市中,放棄了修行而成為在家人,非常可憐!阿底峽尊者一個竅訣中說:依止上師時,想要離開上師是魔緣。所以,我們依止上師之時,一定要好好依止,不要隨意離開上師。
時時莫出無義詞,恒時言說諦實語,
若見上師堪布時,當發恭敬侍奉心。
時時刻刻當中不要說對於佛法、修行方面沒有意義的言語,如果容易引起他人對上師、三寶等進行誹謗的語言最好不要說。有一部分人對語言比較重視,時時觀察所說之語有義和無義,無義之語不去言說。但有些人特別喜歡說話,在不注意的情況下,說很多他人之過失,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這類人還是禁語比較好,可以少犯一些過失。時時刻刻當中的言說應為諦實語,即非常有道理的語言,對自他無有危害。當見到自己的根本上師或者堪布之時,一定要從內心發恭敬心,為上師堪布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有些人見到上師等生嗔恨心,這是非常嚴重的過失,應該勵力懺悔。有些人見到上師堪布之時不知如何是好,想要躲避,這樣也不對,應該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內心發恭敬侍奉之心。
若見具有法眼者,或遇初業眾生時,
則當生起本師想。
具有法眼者,他們具有高深的智慧,對佛法經論都已通達無餘,能為愚昧眾生宣講佛法,使能明瞭因果取捨之理,皈依三寶而勤修善法;剛剛進入佛門之初學者,對佛法不甚瞭解,模棱兩可,諸多行為又不合於佛法。我們對這二者應該生起本師之心,即平等的對待。不應該只對上師善知識恭敬,而對初學者輕視,因為他們只要精進聞思修持,也會獲得殊勝的成就。
若見一切眾生時,當起父母兄弟想。
見到一切眾生之時,應當對他們生起是父母兄弟之想。因為眾生流轉生死的時間久遠,每個眾生都曾與自己有一定的親緣。如《入楞伽經》:“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蘼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寶性論》等經論中亦宣說一切眾生皆是父母。
遠離一切惡友伴,依止殊勝善知識。
在修行過程中,凡是對上師三寶沒有很大信心,甚至進行誹謗的惡劣友伴,我們一定要遠離,不要與他們接觸交談。佛在戒經中亦對破戒者作了遮止,在密乘戒中更是遮止與破三昧耶戒者交往。在學院中,我們不論是藏族還是漢族,凡是對己聞思修行有影響者,都應該逐漸疏遠。應該依止殊勝的善知識與善道友,凡是使自己學法方面進步者,自己一定要經常向他請教,與他交流佛法知見。人的層次各種各樣,我們在交友依師之前一定要進行選擇,不可盲目而行。
遠離嗔心不悅意,處處恒具歡喜心。
經常發嗔心,則自己修行不會上進,且失毀很多福德。修行不太好的人,心裏經常感到不悅意,不論做什麼事情,心中沒有快樂的感覺,這種心情對修法也不好。應該處處恒時具有歡喜之心,以一種輕快歡喜的心情去做事,方能事半功倍。
不貪內外一切法,當於無貪中安住。
修行人對於內情,如自己父母、親友不應生很大的貪心,對於外物,如自己的房子、財物等亦不應生貪心。不論貪執內情還是外物,都會使自己產生很多痛苦,應當在無有任何貪心之中安住,無貪之樂為最殊勝的安樂。
貪欲不得善趣樂,亦能斷盡解脫命。
具有貪欲者,不會得到善趣人天的安樂,依貪欲會使自己墮入三惡趣中感受痛苦,斷盡自己解脫之命根。貪欲大的人,不可能生起厭世出離心,沒有出離心則三乘的解脫果也不會獲得,所以應遠離貪欲。
何處若見勝法樂,對此應當常精勤。
不論在何處,如果見到對自己有緣殊勝的佛法,如無上大圓滿法,或大中觀以及因明等對治無明煩惱的甚深竅訣,內心當中自然會生起法樂。有緣者遇到具緣上師內心會生起無比歡喜之心,同樣見到相合自己根基之法,心中也會生起歡樂,如《入中論》雲:“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全身毛孔自動豎。”一旦值遇此法,則應該生起無比信敬之心,恒常精勤修持。
最初無論辦何事,起始若能成辦彼,
則令一切皆圓滿,否則彼二均不成。
我們做一些事情,比如一個人辦幾件事情,在幾種當中首先你辦的那件,必須先盡力將其做圓滿,然後再做其他之事,如此而行,則自己的所作所為,一切皆會獲得圓滿。如果不這樣做,今天辦這件事,明天又開始做另一件事,結果使兩件事都辦不成。所以做大事情時,比如要建立一個金剛法會,進行大量放生等,一個人的能力去做有些困難,應該先把重要之事做好後,再作第二件事,則容易獲得圓滿。
恒時遠離惡毒心,何處若起倨傲時,
爾時摧滅此我慢,憶念上師之教言。
我們恒時應該遠離惡毒心,如對他人生起嗔恨,或者欲對他人進行損害等這些都是噁心,非為佛弟子的心境。我們應該對每一個眾生內心慈善,則整個修法可以獲得圓滿。如果一個人心地惡毒,則他的修行一定不好。修習佛法主要目的是調伏自心,身和語是跟隨心。調伏身與語比較容易,但調伏心相續卻很困難。不論在何處,內心生起傲慢之時,應該當下摧毀此如敵之我慢心,憶念傳承上師之殊勝教言中有關對治噁心與傲慢的種種竅訣法要。
若生怯弱之心時,則當令自心堅強,
修持彼二為空性。
不論你在修法過程中,還是在發心做事時,自己有時難免生起怯弱之心。比如認為這件事我一定辦不成功,或者修行需有大根器者,如我這種小根小器者,今生一定無法修法成功……。自己對自己生怯弱之心,這時應當令自心變得堅強,應如是思維:他人亦是人,我也是人,都遇到了善知識與佛法,他既然修行得到成就,我為什麼辦不成呢?只要精勤苦修,同樣也會獲得成就。不論何人,只要肯努力修持,一定會獲得成就……,如是堅強自己內心。雖然人生來也有堅強與脆弱者之分,但弱者可以通過善知識的引導變為堅強者。彼二指傲慢與怯弱心,應對傲慢心與怯弱心修觀空性,這也是對治方法。當傲慢心生起時,觀修空性,則再也找不到傲慢的心,脆弱之心生起時,通過修持空性對治後,則自然內心會變為堅強。
若遇貪嗔之境時,當觀如幻如化術。
如果遇到了生起貪心的對境時,比如見到了比較悅意的人或財物,凡夫人極易生起貪心,此時應觀為此人或物為如幻如化一樣,顯而無自性,沒有自己真實可貪執之處;或如同空中的五顏六色的彩虹一樣,雖然可以看,但無法觸摸。同樣,現見嗔心之對境時,亦同樣應以中觀正理觀為如幻如化一樣。
若聞逆耳之語時,當視猶如空穀聲。
如果我們聽聞到不悅意的逆耳之語,如對自己的諷刺、挖苦、咒駡等,這時自心不應生起嗔恨,應該將這類語言觀成空穀之回音,顯而無自性。聽到語言時,悅耳之言內心歡喜,逆耳之言心裏受到刺傷並生起嗔恨,這是一般的規律。但從本體上觀察,語言亦是顯而無自性,對自身起不到什麼損害,所以應該將一切語言觀為空穀之聲。尤其上師指責我的過失時,內心應生起歡喜心。有些上師用憤怒、威猛之相對你進行調伏,對你的心相續有很大助益。如以前依科金剛上師,經常宣說弟子的過失,罵自己的弟子。法王如意寶對他評價說,如果凡夫人這樣罵人,肯定會有很多人對他生嗔恨心。但依科上師說了弟子諸多過失,對每個弟子的心都沒有刺傷,這肯定是諸佛菩薩的一種加持。
依科上師建立了一個一百多人的佛學院,法王如意寶當時只有十幾歲,亦在此學院聞思修。有一次過年,法王如意寶代表洛若寺在此學法十幾個僧人給上師供養一點小禮品,用碗裝了一些人參果去供養。上師顯現不高興說:你這個小傢伙,碗裏裝這麼一點東西做什麼用,現在是過年,用這麼一點兒禮品供養,哪里有這樣的規矩……。法王如意寶當時一方面看好象不太懂事,一方面又覺得很好笑,於是對上師說:我們在此學院中是修苦行的,沒有您那樣大的福報,可以享受整個藏地的信財與亡財,我們只是在過年時以小小的禮品供養做一個表示,但很希望您能多賜給我們一點禮物。依科上師聽後邊笑邊說:你們生活還是很苦啊!於是讓侍者拿了一大馱肉與一些人參果,叫他們幾個人分。依科金剛上師的加持不同,雖然他的言語一般人接受不了,但後來顯示圓寂時,有各種各樣的瑞相,讓眾人生起了無比的信心。
自身若遭損惱時,當視往昔業所感。
自己的身體如果遭到一些損惱,生一些病或遇到一些違緣之時,應觀想這是往昔自己的惡業力所感。經常聽聞佛法者,對此應該可以做到,比如我現在生活等很苦,這是我的業力所感。在很多經書中,特別是《百業經》、《賢愚經》,釋迦牟尼佛為當時的眾弟子宣講了諸多業果,很多人的病苦精神上的痛苦等都是自己前世業力感召而來。如果對業因果生起定解,學習佛法則很容易成就。
居住安閒幽靜處,猶如野獸蔽自屍。
修行者應該居住非常安閒幽雅寂靜的地方,這是以前高僧大德們所保持的優良傳統。不論是漢地的還是藏地的高僧大德祖師們,其成就地都是寂靜的山林。修行人應如同野獸隱蔽自己的身形,有一種野獸善於隱蔽自己,尤其接近死亡時它會到其他野獸都見不到的地方。同樣修行者遠離喧雜的人群,放棄紅塵中的聲色享受,到寂靜的山林中,如同密勒日巴尊者一樣,不受親戚眷屬的纏繞,不生其他雜念,心很平靜地修持正法。
如是應當避散亂,無貪無戀而安住。
散亂的外境對修行人不利,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外面的形形色色讓人眼花繚亂,所見的人群幾乎全部不信佛法,一個人真正想學佛也很困難,違緣很多。初學者容易隨外境而轉,所以應該回避散亂,自心中也不對任何親戚朋友生貪戀,在無貪無戀的境界中安住。
時時誓願令堅定,若生懶散懈怠時,
則應對己作呵斥,誠心憶念自禁戒。
在學佛過程當中,時時刻刻應堅定自己所發的誓願。如果誓願不堅定,今天發願,但沒幾天就違背誓願,那任何事情都無法成辦。自己的誓願一定要堅定,不能隨意退失,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不退失,這是智者的行為。在修行過程中,如果自己生起懶散懈怠,不再繼續精進修法,自己應該呵斥自己:我已經聞思了佛法,也聽聞了一些竅訣,應該精進修法,但如今卻散亂懈怠,沒有改正自己的惡習氣,實在不應理!這是鞭策自己修行的一種殊勝竅訣。誠心誠意憶念自己所受持之禁戒,戒律中佛陀已經說過,夜間三分之一的時間可以睡眠,其餘時間應坐禪、誦經。連睡眠都不能太長時間,更何況去散漫或懈怠,故應恒時精進聞思修行。
設使目見他人時,當說溫和誠實語。
假使見到其他人之時,說話應當溫和誠實,即說真實的語言,不能說妄語欺騙他人。但有的人已經養成了說妄語的習慣,很小的事情都喜歡說妄語,這種壞習氣應該盡力改正。如果不遮止小妄語,習氣越來越深,一旦說了大妄語,則連自己的根本戒亦會失毀。有些人可能是風脈明點的原因,見到一些幻相,便對他人隨意而說:我見到本尊,見到了觀世音菩薩等。如果沒有見到而說即犯了根本戒。即使你見到一些幻相,也不應該執著,凡夫人所見大多是虛妄的,並非真實見到佛菩薩,所以不論自己境界好壞,不應該隨意宣說,沒有很大的意義。
不顯怒容皺眉相,恒時顯露喜笑容。
在眾生面前,不應該顯示憤怒以及愁眉苦臉之相,應該恒時顯露歡喜的笑容,使眾生樂於接近,然後才可以逐漸以各種方便引導令趣入正法之門。如果自己整天愁眉苦臉,別人見後會認為:佛法也沒辦法使他們得到快樂,這樣我也不必去學佛等……。使很多人對佛法望而止步,生起懷疑而毀壞善根,因此不應在眾生面前愁眉苦臉,應該顯露歡喜之笑容。
平時眼見他眾時,無吝心喜發佈施,
斷除一切嫉妒心。
平時看見其他可憐眾生時,自己應該無有吝嗇之心,以歡喜的態度對他們發放佈施。如果佈施中有吝嗇之心,將來受果之時還需辛勤才可獲得;無有吝嗇心作佈施,具有很多的功德,自心清淨,則佈施與供養功德等同。內心清淨,雖佈施很小的物品也有很大功德;如果心不清淨,表面上佈施或供養很多物品,但功德極少。在發放佈施的過程中,時時刻刻一定要斷除一切嫉妒心。蓮池大師也說過:最可憐的是懷有嫉妒心的人,最難得的是具有智慧的人。有嫉妒心者,見不到他人的功德,也看不出自己的過失。法王如意寶亦說:以前自己求學之時,對一位辯才智慧很高的道友生嫉妒心,內心不服,現在弘揚佛法過程中遭受一些謠言與違緣,可能是以前生嫉妒心所引起的。嫉妒為五種煩惱之一,我們應該勵力斷除嫉妒心。
自己守護他心時,斷除一切諸諍訟,
時時令具安忍心。
釋迦牟尼佛所傳之殊勝善法,即是調伏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不為無明煩惱所束縛,守護他眾的心,對他人的心不能擾亂。在守護他心的時候,應該斷除一切諍訟,不要同他人吵架。即使在為常住做事,也應避免諍訟,為自己利益去諍訟,更是極不應理的。世間普通人不懂佛法道理,整日都是為了自己利益去與他人諍訟,作為佛弟子如果亦與他們同樣,則應感到非常慚愧。應該儘量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同他人諍訟。尤其金剛道友之間,更應該和睦相處,守護密乘戒律。
當他人對我們危害時,應該內心歡喜,沒有怨敵則無法修持安忍,內心應感激對方。修安忍比較,當他人對你說幾句不悅耳之言,自己心中如同放了一快石頭,感覺心裏不舒服,但此時通過觀察心的本性,心的生、住、滅時,此煩惱心會立即消失,再也找不到。不論任何煩惱生起時,只要直接觀察煩惱之本性,則煩惱自然會滅盡,此亦為殊勝之竅訣。
不做面諛不喜新,恒時沉著穩重行。
有些人喜歡面諛,即表面奉承他人,內心卻不是如此。當著眾人面前對你說,你的修行很好人格穩重等,但心中卻並不是這種想法。有人交友方面喜新厭舊,今天跟某人關係很好,來往親密,但沒過幾天,便不相往來,又與其他人關係密切,這種喜新之人與人交友不長久。我們修行人不應作當面奉承讚歎,也不應作喜新厭舊之人,應恒時保持沉著穩重。如果你比較穩重,則會有一定的修證境界,如果人格不穩重,那不會獲得真實的成就。學院的嘎多堪布,依止上師幾十年,從來沒有離開過上師和學院。他自己也說:現在上師和法也都圓滿具足,所以再不用去其他地方去。因為行為非常穩重,所以法王如意寶也對他很讚歎。學院中還有很多活佛堪布們也是非常穩重,到學院後一直不離開上師,其他地方高僧大德灌頂傳法也不跑去,不羡慕也不生邪見,唯有隨喜功德。他們認為自己根本上師已經依止了,佛法也得到了,現在什麼都不缺,只要精進去修持就可以,對上師與法也生起堅定不移的深信。如果我們身心不穩重,今天依止這個上師,明天又去依止其他上師,不論哪里灌頂都馬上前往,如同新聞記者一般,這樣很難修成就。要令上師生起歡喜之心,自己的行為一定要穩重,長時依止上師不離開,並且精進修法,一定會獲得成就。
斷除欺淩其他眾,虔誠恭敬而安住。
在修法的時候,應該斷除欺負淩辱其他眾生的惡行。麥彭仁波切的格言中亦說:在整個大地上,誰是誰的奴僕,如果自己沒有違犯什麼法規,誰會欺負你。但有些人對地位低下財富貧乏者,經常去欺淩,這種做法很不好,應該斷除欺淩他眾,並且虔誠地恭敬一切眾生。因為每一個眾生都具有如來藏,都可以成佛。自己修行時,如果不依靠眾生,則六度萬行無法圓滿,不會成就佛果,因此對一切眾生,即使最下劣者亦應恭敬。
為他傳授教言時,當具利他大悲心。
為他人傳授教言,或者作一些開示,宣說佛法功德之時,自己必須具足大悲心。如果沒有一個利他的大悲心,為自己的名利去宣說佛法,則有很大的過失。
不得誹謗諸正法,何法起信求彼法。
對於大小乘佛法不能誹謗,誹謗正法有很多過患,如今生當中會很痛苦,來世將會墮入地獄,生生世世當中不見、不聞正法,三寶名號也無法聽到……。在《無量壽經》中亦說,誹謗正法者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說佛法,甚至外道都不應隨意誹謗,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中記載,佛為了度化眾生,有時變為外道形象去弘揚佛法,所以連外道都不應誹謗。謗法罪有很多細微之處,稍不注意便易違犯,甚至謗法時自己都不清楚。如果我們知道過失,則可以遮止,就怕連過失都未認清,又怎麼會遮止呢?比如比丘如果了知戒條,則不會去故意犯戒,如果未學過戒,則犯戒與否都不會了知。所以大家應該多聞思一些經論,對佛法有所瞭解,特別是因果方面,應該多學習一些,使自己能夠明瞭取捨,儘量去懺悔已犯之過失,以後不再犯過失。
選擇自己修學的法門時,應先觀察自己與佛法的因緣,自己對哪種法起信心,說明於己有緣,應該去求這種法。有的人自己不觀察,卻經常問上師:自己與密法有緣否?你如果對上師與密法有信心,則說明你與密法有緣,可以學習密法。如果對上師與密法未生起希求之心,平平淡淡,則說明緣份不足,可以先學其他法,這對自己有一定的利益。
行持十種法行已,不分晝夜而精進。
所謂十種法行,指繕寫經論、供養、施贈、聽聞、受持、披讀、開演、諷誦、思維和修習十種積累資糧的方法。對於此十種法門應該不分晝夜,精進地行持。聞思和修行不能分開,應該一邊聞思經論,一邊實修法義。宗喀巴大師亦雲:聞思修三不分離,少力即脫生死城。有一部分學佛者,因為聞思不夠,所以執著片面,自己的觀點外,認為其他觀點與己不合便認為是非法。有些人認為不需積累資糧,只要安住不動便可以,不需要去念佛;修淨土者,又認為除念佛之外,再無其他方法可以成就;乃至顯密宗之間的一些諍論,這都是聞思不足所引發的。各宗各派都有解脫法,並且互相圓融無礙。我們應該先將自己宗派之教理為主聞思,在此基礎上再聞思其他宗派之善說,最後將各宗觀點融於一體,精進去修持。
三世所積諸善根,回向無上大菩提。
福德賜予諸有情。
過去、現在及未來三世之中所積累的一切善根,回向無上的大菩提佛果;並將所獲一切福德皆賜予輪回中的一切有情。
時時行持七支供,為得菩提發大願。
修持佛法,依靠《普賢行願品》中所宣說之七支供非常殊勝。《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亦說,七支供可以包括一切善法。應該時時中行持頂禮、供養等七支供,並且為了獲得菩提果發殊勝大願,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因地曾發五百大願,阿彌陀佛因地時發四十八大願而度化無量眾生。
若能如是修持者,圓滿福慧二資糧,
亦能盡除二罪障,獲得人身具義故,
將得無上菩提果。
如果能依靠以上所說之竅訣修持,此人即能圓滿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亦能滅盡煩惱障與所知障二種罪障,如是所獲得的人身也具有意義。作為人,我們如今能聞思佛法、嚴持淨戒、精進修持,此人身很有意義。麥彭仁波切一首金剛歌中亦說過:雖然自己業力深重,有時也生煩惱,但看其他很多眾生不信佛法,造殺生等惡業,有的學習外道,所以覺得自己所獲得的人身很有意義,可能過去千百萬劫中得到過的人身也沒有這次有意義,自己也生起歡喜之心。我們獲得有意義的人身,修持佛法,逐漸會獲得無上菩提果,尤其值遇密法,如果精進修持,今生中都會獲得成就。
信財戒財舍施財,聞財慚財有愧財,
智慧財為七聖財。
信心、清淨的戒律、發放佈施、廣聞博學、在上師三寶前有慚知愧、具有智慧,為聖者佛菩薩們所歡喜的七聖財。愚笨者著重世間有漏的財產,有智慧者著重於聖者、著重於無漏的財產,我們隨學佛法者,應該捨棄世間一切有漏之財,儘量希求聖者之財富。
如是此等殊勝財,是乃無盡聖者財,
不得說與非人眾,眾人之中觀察語,
獨自之時觀自心。
如是本論中宣說的財富,此為聖者無盡的財富,此甚深的精華竅訣,不得說與其他無有信心的非人與人。在眾人聚會的場合之中,應該觀察自己的言語。因為很多煩惱都是因自己言語不慎而造成的。說話不注意,很容易招惹是非,傷害他人,所以在眾人中說話時,應詳細觀察,該話之語可以說,不該說的話不要說。尤其對於傳承上師,不應該說過失,否則對自己的成就會有很大影響。自己單獨安住之時,容易胡思亂想,念頭紛飛,此此時應該觀察自己的心,使自心融入於佛法之中,此亦為殊勝竅訣。法王如意寶要求四眾弟子,應該記住這兩句竅訣,即“眾人之中觀察語,獨自之時觀自心。”此為尊者真正的殊勝竅訣,有信心者,將此運用在實際行持之中,則修行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
印度堪布吉祥燃燈智藏所著之菩薩寶鬘論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