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08 14:40:43
學習次第 : 進階
光明大圓滿
深道竅訣前行次第教授
南無格日紮格嗯!
原始普遍圓滿清淨界,任運覺性智慧受用身,
莊嚴賜予極樂悲心者,大恩上師足前作頂禮。
希求究竟寂果無上乘,有緣接具教授深奧法,
具願是故慈愛作記錄,啟請諸師護法賜開許。
此為了九乘次第之極頂,一切經續竅訣之精華,接觸即解脫,光明大圓滿深義引導法。六百四十萬續之密意,烏金二佛密意之精華,空明金剛精華(龍薩多吉娘波)如實善說。故為弟子之利,深道竅訣教授如文解說也。
依止師尊傳授,故知少許要點,持受講曰:“此乃為有緣者,大乘師聖者龍樹親傳教授。如白石粉塗飾之寶塔,冬季月照更加顯明故。凡有精通智慧言供奉,增長多聞具足諸功德。”如是說也。
此亦一、基自決自性任運壇城之見解;二、修持道三摩地深奧壇城;三、圓滿二利之果勝義菩提壇城之指示也。
一、基自決自性任運壇城之見解
(此段未領受過灌頂者不能閱讀,故隱去。)
二、修持道三摩地深奧壇城
住處、時間、道友與資具等明瞭取捨無顛倒。修持之行,諸四灌頂修習聚集在生圓二次第之中。雖如理修生起次第,行持明、淨、穩之觀誦射收等。但此時為圓滿次第之修持也。總之開始時,從具德金剛阿闍黎足前圓滿接受四灌頂,守持三昧耶戒以調伏自相續。應敬仰師使之歡喜,作侍奉、七支供、供曼茶、祈禱等事。
正行講解:聖者導師大悲慈愛攝受弟子(等)之後,則應聞發心與行為也。發心分二:第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應當思惟:吾為充遍虛空邊際一切有情父母,當證清淨大覺果位,故修此妙法也。第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宜明觀五種圓滿:住處為光明法性界;大師為金剛持尊;眷屬為男女菩薩;時為四時平等;法為金剛密乘。真實顯現而觀想也。
行為分二:第一,所斷;第二,所取。第一所斷分二:1、器之三過,如頌雲:“耳不聞如口覆過,意不持如破漏過,雜煩惱如有毒過。”特別于聞竅訣法時,誹謗法與道友,則如破裂資具,故應離上述四過也。2、六垢,《釋明論》雲:“我慢無正信,於義不力求,外散及內收,疲厭皆聞垢。”
第二所取為四觀想:“汝當于己起病人想,法起藥想,於善知識起醫王想,殷重修持起治病想而聞法也。”
如理聞法故,講解此妙法時,宜具深信,淨心聽聞傳承歷史與正行竅訣之教授也。
傳承歷史與此法如何降臨等宣說: 總括為六相應或九相應傳承及此法如何降臨之支分記錄:原始法身普賢王,報身金剛持,化身金剛薩垛,轉化勝喜金剛,姜巴寫濕,西日森哈,烏金蓮花生,浪卓洛紮瓦,大伏藏師聖者多安冷巴或持明龍薩娘波,佛子色郎德真,大伏藏師兄弟聖者紮西俄色,貴族之侄聖者曲涅薑措,竹郎卡姜措,侄紮西彭措,無垢鮮炯滾波,瑪哈本支搭遍知才翁確珠, 竹嗡涅頓翁波,紮西彭措轉化,紮嘎勝應身斯郎朗巴加益德,嘎多巴善逝聖者,如授降臨措撲大聖曲英朗珠,即彼心子大聖顯密教幢,深恩無比上師名為斯郎華頓尊勝,彼為吾等如星宿般無量弟子似瓶水傾注而慈授也。
彼傳承祖師正行竅訣教授:一、利根者即生解脫之教授;二、中根者臨終中陰解脫之教授;三、下根者自性化身刹土解脫之教授;四、總結精華結印指示具授。
一、利根者即生解脫之教授分四:(一)前行次第之教授;(二)正行無漏智慧如何調伏自相續之直斷(徹卻)教授;(三)無漏智慧現前,以三要定見如是顯四相之頓超 (脫噶)教授;(四)後要口訣。
前行分三:甲一、入座前行;甲二、瑜伽如何調伏自心成為法器之共同前行;甲三、不共同前行。
甲一、入座前行
因三摩地無垢須依止幽靜山,安坐褥墊,身要端直,意宜靜憩。排出三節風,應觀一切疾病、邪魔、罪障清淨。並作清淨發心而祈禱:“三世諸佛之密意與事業聚集之自性,如吾心調伏故而顯相。呼喚大寶上師!吾等苦樂如何顯現恩師深知,請大悲加持吾等不清淨之自相續;加持吾非法之自相續行於法;加持暫時修法與究竟所斷均離系行于正法道;加持行中諸迷惑意識悉淨滅;加持諸幻之相不遮故而顯光明及智慧。“故勿猶如空穀狗叫,應以文明觀,一心祈禱也。
甲二、瑜伽如何調伏自心成為法器之共同前行
以四因厭離而引自心行於法、行于正法皈依等。
因執輪回為淨、樂、常而入邪思,能舍此應具四因:乙一、暇滿難得;乙二、壽命無常;乙三、業之因果;乙四、輪回過患。
乙一、暇滿難得:
觀暇滿難得分五支分:丙一、思維體相閒暇;丙二、講說難得之因;丙三、為修佛法之依處;丙四、難再獲得;丙五、目的。
丙一、思維體相閒暇:
嗚呼! 為恒常大悲攝受充遍虛空邊際一切有情父母,故呼喚上師與金剛道友。三惡趣與三善趣六道眾中難獲得八閒暇與十圓滿之人身。不復受生於八無暇之處為八閒暇。如頌言:“地獄、餓鬼及旁生,蔑利車與長壽天,邪見不逢佛出世,喑啞共為八無暇。”十圓滿者,如頌言:“得人中生根具足,業際無倒住正信,如來出世並傳法,教法住世隨順行,為利他故心哀湣。”
丙二、講說難得之因:
此謂既得暇滿人身,應觀因、數、喻。一、因,善行稀故,後得人身者極少。二、數,如說地獄有情似大地塵,餓鬼有情如恒河沙,傍生有情如海酒麴,阿修羅數如漂雪霰,天人有情如善逝指甲縫中塵。三、喻,如龜頸遇入木軛孔等。此乃遍知神通妙觀所授也。
丙三、為修佛法之依處:
如此得人身者雖然極多,彼中值遇妙法,複次深入獲得普慧之因則更難、且稀少,此現量所見也。
丙四、難再獲得:
難得而獲此人身,如乞尋得如意珍寶,故未難再獲得也。
丙五、目的:
彼之不舍珍惜修行,故為諸法方便精華之要義也。
乙二,壽命無常:
厭離二因,壽命無常法支分為四:丙一、總括外器世間無常;丙二、別法真實無常;丙三、具有福德者無常;丙四、傳授目的,
丙一、總括外器世間無常:
如獲此暇滿人身,而不修妙法,虛度人生,則無意義。總如外器堅硬世間之境,當七火一水時,而趣滅壞無常。內情眾生變異生老病死等均為無常法則也。
丙二、別法真實無常:
頌雲:“已生幻軀終有死亡時,人生壽終如陡山瀑流,死亡因緣不離優與劣。”釋雲:自己獲得人生之身,此如幻軀之相,故易消散。如不修持捷徑精要,此生終有死亡之時,故永無超出。猶如屠場之中宰殺牲畜。何故如此,人生壽終如陡山瀑流。譬如牽牲畜往屠場宰殺之行步,日、月、年逐漸縮短,而無增添。粗變異無常,細法則無常而散滅。因死緣極多,生緣稀少,並有四百四十四種疾病及八萬邪魔。故此生猶如風中酥油燈。死亡因緣猶如妙欲之騙,劣如遇敵。故離優與劣之外無有眾生能脫離也。
丙三、具有福德者亦無常:
大覺金剛身與聲聞阿羅漢等終皆示現涅槃之相,梵天、帝釋、轉輪王等亦不能從死處解脫。吾補特伽羅更勿須言,如此講說也。
丙四、傳授目的:
此如魔鬼曜突然迎面相撞,因此何時命終無定,應即于當下修習三摩地等。如此修行之時,則有能舍離懈怠與拖延之益也。
乙三、業之因果:
厭離三因,業因果法分六:自性、類別、界限、輕重、果報、目的也。若壽終之後,神識自然消失,則無有恐懼。但並無此事,於種種業因應受種種果報也。
丙一、自性者:
因善惡之業而生起苦樂之果報也。如百業經雲:“由此種種業,而現種種相。”如此所說也。
丙二、類別者:
善與不善二。不善業有十:殺生、不與取、邪淫即身三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即“語四業;貪心、嗔心、邪見即意三業也。善業為彼反面:即放生、佈施、淨行、言實、調解爭端、說話溫雅、謹慎言、知足、慈湣、信解因果也。故此同品十學處與六度等為善業,四罪八邪等為惡業也。
丙三、界限者:
離三毒而起利人之心,則業為善,支分為有漏及無漏。由三毒之心而顯損他因等為惡也。
丙四、輕重者:
善與不善發心強弱之故,所生善業分上中下三品,惡業分輕、重、中等也。
丙五、果報者:
支分為四果受報:異熟果之故,三惡趣與三善道及解脫。等流果之故,壽短障礙、長壽等與嗔恨者、慈湣者等也。增上果故,地處成熟,如出生於有荊棘及雜草等地也。士用果故,增長業因,無邊流轉於輪回之中也。
丙六、目的:
為臨時能知善惡之取捨,並修持二資糧雙運,故獲得由空悲無別而證悟二身之因也。
如此蓮花生大士雲:“生生世世所作痛苦因,罪障怎會現世得安樂。此生壽命僅為少許月,未來世間之時無量故,來生之界不受任何苦,顯樂方便宜作舍及取。“《菩提道次第論》亦雲:“下士道為信任因果也。”如是所說。
乙四、輪回過患:
厭離四因,觀輪回過患者分三:丙一、總說痛苦之自性;丙二、六趣支分種種痛苦;丙三、目的。
丙一、總說痛苦自性:
彼一切輪回善惡趣之中,如針尖許之境,均無脫離痛苦之受,帝釋之財富亦無有景仰之處。何故如此,因一切輪回現象皆處於根本三苦之中。執受一切所行惡因,故暫時與究竟均處於痛苦之境為行苦者。當前所有安樂刹那均成苦惱為變壞苦者。如癩繼以皰、皰繼以瘡,苦上加苦為苦苦者。
丙二、六趣支分種種痛苦:
三惡趣中,初地獄分為熱獄與寒獄。
一、熱獄:總說本獄:如處於匠人所燒熱鐵之地基、炭火、石火及武器雨之中也。特別於靈雪山(西藏大山脈名)二萬由旬之下,如塔層層循次安住。此中,等活地獄者:地基佈滿刀杖,以手執取,轉相擊刺,盡皆死亡。爾時空中聲言:“汝等復活。”由此瞬間,皆得復活,仍如前鬥殺也。黑繩獄者:以火焰鐵鋸而分解之。諸已斷截者無間複合,重受諸苦也。眾合獄者:熱鐵臼之中受重擊,皆成碎粉之苦。號叫獄者:於一層熾燃熱鐵室之中。大號叫獄者:二層鐵室之中。炎熱獄者:一尖鐵叉。極熾燃者:於大鐵器中,充滿熔銅汁,烹煮無數有情,並受三尖鐵叉刺通之劇苦。無間獄者:燃炭堆如大山燒灼,即八熱獄也。
二、寒獄:總說本獄及其周圍,皆在雪山寒冰之中,此為八:皰皰裂、逝吒、 婆、虎虎婆,裂為六分者為裂如青蓮,裂為八分者,為裂如紅蓮,裂為三十六分顯現白骨者為裂如大紅蓮也。此十六及其周圍近邊獄者:爛屍淖、無灘河、燙煨坑、鋒刃原與劍葉林等也。孤獨獄於門、柱、爐、繩等即十八地獄。
餓鬼道具外障者:雖見飲食受用之具,但為眾多甲士執杖守護,故無自在受用。具內障者:飲充腹之故,則於火熾燃。具擇負障者:飲食變為膿血與蛤蟆也。
傍生:分為大海中住者與所豢養、未豢養二散居者。此等愚蒙並受軀役、互相食啖之苦也。
阿修羅者:嫉忌鬥爭。
天處者:死緣及轉生苦惱之處。
人趣:生老病死之痛苦中也。
丙三、目的;
宜於諸輪回起出離心,獲得大覺不還要義也:《安息論》雲:“始終流連於劇痛苦中,仍然沒有解脫哀悲痛。”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中亦雲:“中士道為厭離輪回故。”
如上所述,出離心之講授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