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4/15 04:46:45
學習次第 : 初階

選擇快樂

詠給· 明就仁波切

動機就是心的業力。 《阿毗達磨藏》(Gunaprabha

    只要看小孩子玩電動時,沉溺在按鈕殺敵或贏得點數,你就知道這些電動多麼令人著迷。然後你退一步想,錢財、感情或其他你曾經玩過的成人遊戲,是不是也同樣讓人上癮?成人和小孩子之間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成人已有過這樣的經驗,也知道要從這些遊戲中退出。成人可以選擇更客觀地觀察自己的心,而且能夠對那些還做不到這樣選擇的人生起慈悲心。
   
本書前面說過,一旦下定決心要開發對自心佛性的覺知,你勢必會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的改變:以前曾經困擾你的人、事、物,會逐漸失去對你的影響力;你會更具有直覺性的智慧,更放鬆,心胸更寬廣,你也開始可以認出¨障礙即是成長的契機。隨著假相的受限感和脆弱感逐漸消退,你就會發現內心深處那個真正自我的莊嚴偉大。
   
最棒的是,由於開始看到自己的潛能,你也會在周遭每個人身上認出這樣的潛能。佛性不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特權,真正認出自心的佛性時,你會體會到佛性有多麼普遍平常,你會看到每個眾生都具有佛性,只不過並非每個眾生都有能力認出自心本具的佛性罷了。因此,曾經對你大吼大叫或做出傷害性舉動的人,你都不會再對他們關閉心門了,你的心會變得更加寬廣。你會認出,他們並非混蛋,他們跟你一樣,都想要快樂與平靜,而他們之所以會做出那些混蛋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尚未認出自己的真實本性,因而被脆弱感和恐懼感淹沒了。
   
你可以簡單的祈願作為修持的第一步,祈願自己下次做得更好,祈願自己能夠以更加正念覺察的心來從事所有的活動,祈願自己可以更寬大地對待他人。動機,是決定我們到底會痛苦還是平靜的,也是唯一的因素。正念覺察和悲心其實是同步發展的,你愈是能正念覺察,就愈容易變得更加慈悲。而你愈是能夠心胸寬廣地對待他人,從事任何活動時就愈能夠覺知。
   
無論何時,你都可以自行選擇要隨著那些會強化自我脆弱感和受限感的念頭、情緒和感官細覺而到處流轉,還是記得你的真實本性是清淨、無限且無法被損傷的。你可以繼續在無明愚癡中沉睡,也可以記得你當下就是覺醒的,而且一直都是覺醒的。無論身處哪一種狀態,你都是在展現自身真實本性無限的本質,愚癡、脆弱、恐懼、嗔恨及欲望等,也都是你佛性無限潛能的展現,而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沒有本質上的對或錯。佛法修持的成果,就是認出所有煩惱只不過是我們現有的選擇罷了,因為我們真實本性的境界是無限寬廣的。
   
我們選擇愚癡,是因為我們可以愚癡;我們選擇覺知,是因為我們可以覺知。輪回和涅磐只不過是我們選擇如何檢視和瞭解自身經驗的兩種不同觀點罷了。涅磐並不神奇,輪回也沒啥不好,如果你決定把自己想成是受限的、害怕的、脆弱的,或由於過去的經驗而感到驚恐的話,你要知道,是你自己選擇要這麼認為的。但是也要記得,你永遠都有機會選擇以不同方式來體驗自己。
   
佛法之道,主要是讓我們可以在熟悉感與實際性之間自行做選擇。毫無疑問地,維持熟悉的念頭和行為模式會讓我們擁有某種舒適和穩定感,一旦跨出舒適、熟悉的範圍,勢必就得踏人陌生經驗的領域,而這可能會讓我們感到非常恐懼。這就像是我在閉關時體驗到那個不安的灰色地帶一樣,你不知道到底應該退回自己雖恐懼卻熟悉的狀態,還是乾脆一咬牙,迎頭面對可能只因不熟悉才感到的恐怖經驗。
   
好幾個學生告訴我,就某種意義而言,放下熟悉的過去,選擇認出自己全然的潛能,有點像是結束一段受傷的感情一樣,在做了斷時,同樣都會感到既失敗又不甘願。然而這兩者之間最重要的差別在於,當你進入佛法修持之道時,是你與你自己了斷那段傷害自己的感情。當你選擇認證自己真正的潛能時,你就會逐漸發現自己輕視自己的次數減少了,對自己的觀感也變得較為正向且健康:你的自信增長了,單純的生活之樂也愈來愈多。同時,你也開始認出周遭每個人郡擁有同樣的潛能,無論他們對它是否有所瞭解。你不再把旁人視為某種威脅或對手,你發現自己開始有能力認出同情他們的恐懼和痛苦,並且能夠自然地以建設性的方式回應他們,向他們強調問題的解決之道,而非製造更多問題。
快樂的追尋,到最後其實只剩下兩種選擇,你可以選擇覺察煩惱時產生的不安,或選擇被煩惱控制的不安。雖然我們說要單純地安住在覺察念頭、感受和所接收對境的覺性中,並認出這些都是身心之間互動的產物,但我可不能擔保這個過程一直都很愉快。事實上,我可以向你保證,以這種方式觀照自己,有時候是極度痛苦的,就像開始任何新的嘗試,比如到健身房運動、開始一個新工作或開始節食一樣。
 
最初幾個月總是很困難。為了幹好一份工作,必須學習所有必要的技巧其實是很辛苦的;要激勵自己去運動也不容易,而要你每天都吃健康飲食也很難。但過了一陣子,困難消退之後,你就會逐漸感受到喜悅的成就感,這時,你整個自我的觀感也會開始轉變。
禪修也是如此。最初幾天你可能有非常好的感受。但過了一個星期左右,禪修變成一種考驗了:找不出時間、發現打坐很不舒服、無法專心,或者感到很累——你遇到障礙了。就像賽跑選手愛加跑半公里作為訓練一樣,身體會說:我沒辦法!心卻說:我應該這麼做!這兩種聲音都不怎麼討人喜歡,事實上,它們的要求都讓人覺得很吃力。
我們常說佛法是中道,因為佛法提供了第三種選擇。假如你下一秒鐘再也無法安住在聲音或燭火上,拜託你就停下來吧!不然禪修就會變成一件苦差事,每到固定時間,你就會想:糟了!現在是七點十五分,我應該去打坐以便能生起快樂。這樣做是不會進步的。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假如你發現自己可以再持續個一兩分鐘,拜託就請繼續吧!你所學到的東西可能會讓你驚奇不已;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抗拒感背後藏著一個你不想承認的念頭盛感受;或者你也可能會發現,自己能夠安住的時間比原先想像得還久。但只是這發現就會讓你對自己更有信心,同時也能減少可的松的分泌,增加體內的多巴胺,並刺激大腦左前額葉的活動。這些身體的轉變提供了安定感、穩定感與信心的生理基準(physical reference point),會讓你的生活產乍巨大的變化。
然而最特殊的是,不論你禪修時間多久,不論你運用什麼禪修技巧,也不論我們覺察與否,每一種佛法的禪修技巧最後都會引發慈悲心。每當你看著自己的心時,實在無法不看到自己與他人的相同點;當你看到自己渴求快樂的欲望時,一定也會看到他人有著相同的欲望;當你清楚觀照自己的恐懼、憤怒或嗔恨時,實在無法不看到周遭的也都有著相同的恐懼、憤怒與嗔恨。當你看著自己的心時,所有虛構的自身與他人的差異就會自動消融,而古
也都有著相同的恐懼、憤怒與嗔恨。當你看著自己的心時,所有虛構的自身與他人的差異就會自動消融,而古老的祈願四無量心就會變得像是自己的心跳般自然且持續: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具喜及喜因,
願一切有情遠離怨親愛憎,常住大平等舍。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