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經部(依大正藏冊次排列) |
1、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 第五冊,編號220。 |
2、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藏》第九冊。 |
3、宋、慧嚴等,《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正藏》第十二冊,編號375。 |
4、元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卷七,《大正藏》第十六冊,編號671。 |
5、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編號1509。 |
6、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
7、唐、法海集,《南宗頓教最上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編號2007。 |
8、隋、僧燦,《信心銘》,《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編號2010。 |
9、唐、永嘉玄覺,《禪宗永嘉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編號2013。 |
10、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
11、唐、徳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
12、宋、智昭集,《人天眼目》,《大正藏》 第四十八冊。 |
13、梁、慧皎,《高僧傳》,《大正藏》第五十冊,編號2059。 |
14、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第五十冊,編號2060。 |
15、宋、契嵩,《鐔津文集》卷11,《大正藏》第五十二冊,編號2115。 |
16、唐、法眼禪師,《宗門十規論》,《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三冊。 |
17、唐、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三冊。 |
18、宋、守遂註,《溈山警策註》後跋,《卍續藏經》第一百一十一冊。 |
19、《六祖壇經流行本敦煌本合刊》,臺北:慧炬出版社,民90年11月初版12 刷 |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
1、丁福保,《六祖壇經箋註》,觀世音佛經印送會。 |
2、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天華,1987。 |
3、巴壺天,〈禪的思想〉,《禪學論文集》,臺北: 大乘文化,民65 年10 月初版。 |
4、印順,〈神會與壇經——評胡適禪宗史的一個重要問題〉,《六祖壇經研究論集》。臺北: 大乘文化,民65 年10 月初版。 |
5、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臺北:正聞,民57年。 |
6、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民72 年3版。 |
7、印順,《佛在人間》,臺北:正聞,民7 6年。 |
8、印順,《佛法是救世之光》,臺北:正聞,民76 年。 |
9、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民78年。 |
10、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民79 年。 |
11、印順,《空之探究》,臺北:正聞,民81 年6 版。 |
12、印順,《成佛之道》,臺北:正聞,民82 年修訂版。 |
13、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學生書局,1997 年修定版六刷。 |
14、冉雲華,《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臺北:東大,民84 年初版。 |
15、朱志學,《壇經思想之圓教旨趣》,臺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民86 年。 |
16、朱鋒,《法眼之祖-文益大師傳》,臺北:佛光,民94年4月出版。 |
17、刑東風釋譯,《神會語錄》,臺北:佛光,民85年初版。 |
18、何國銓,《中國禪學思想之研究》,臺北:文津,民76 年版。 |
19、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中華書局,1979 年。 |
20、李申釋譯,《六祖壇經》,臺灣:佛光,民86 年初版。 |
21、李安綱,《雲門大師傳》,臺北:佛光,民86年11月出版。 |
22、吳言生,《臨濟宗初祖:臨濟大師傳》,臺北:佛光,民87年6月出版。 |
23、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學生書局,民85 年增定版。 |
24、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商務,民81 年初版二刷。 |
25、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民87 年初版二刷。 |
26、吳汝鈞,《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臺北:學生書局,民82 年初版。 |
27、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民84 年初版二刷。 |
28、屈大成,《中國佛教思想中之頓漸觀念》,臺北:文津,民89 年初版。 |
29、東方佛教學院編註,《六祖壇經註釋》,臺北:佛光,民59年初版。 |
30、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臺北:文津,民87 年初版二刷。 |
31、胡適,〈壇經考之一 ——跋曹溪大師別傳〉,《六祖壇經研究論集》,臺北: 大乘文化,民65 年10 月初版。 |
32、胡適,〈壇經考之二 ——記北宋本的六祖壇經〉,《六祖壇經研究論集》,臺北: 大乘文化,民65 年10 月初版。 |
33、胡適,〈中國禪學之發展〉,《禪宗思想與歷史》。 |
34、陳寅恪,〈禪宗六祖傳法偈之分析〉,《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
35、陳榮波著,《禪海之筏》,臺灣:志文,1993 年再版。 |
36、郭朋,《壇經校釋》,臺北:文津,民84 年初版。 |
37、張曼濤主編《禪學論文集》臺北:大乘文化,1976 年10 月 |
38、張曼濤主編《六祖壇經研究論集》,臺北:大乘文化,1976 年10 月 |
39、張曼濤主編《禪宗思想與歷史》,臺北:大乘文化,1978 年9 月 |
40、梁歸智,《仰山小釋迦:仰山慧寂大師傳》,臺北:佛光,民89年4月出版。 |
41、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卷二,香港:崇基書局,1980年11月三版。 |
42、馮學成,《曹洞宗開宗祖師:洞山良价大師傳》,臺北:佛光,民89年7月出版。 |
43、傅偉勳,《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臺北:東大,民84 年初版。 |
44、鈴木大拙,〈禪:答胡適博士〉,《禪學論文集》。 |
45、鈴木大拙,《禪者的思索》,中國青年,民81年。 |
46、楊惠南,《惠能》,臺北:東大,民82 年初版。 |
47、楊惠南,《佛教思想新論》,臺北:東大,民79年3 版。 |
48、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臺北:東大,民84 年初版。 |
49、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民86 年2 版。 |
50、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科院,民84年5月出版。 |
51、褚柏思,《中國禪宗史話》,臺灣:佛光,民79 年四版。 |
52、聖嚴法師,《禪與悟》,臺灣:法鼓文化,民88年出版。 |
53、演培法師,《六祖壇經講記》,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民95年 |
54、趙泗滄,《楊岐方會大師傳》,臺北:佛光,民90年3月初版。 |
55、趙嗣崇,《黃龍慧南大師傳》,臺北:佛光,民89年9月初版。 |
56、錢穆,〈六祖壇經大義〉,《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
57、錢穆,〈讀六祖壇經〉,《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
58、釋恆清,《佛性思想》,臺北:東大,民86 年初版。 |
59、闞緒良,《溈仰宗開宗祖師:溈山靈祐大師傳》,臺北:佛光,民89年10月初版。 |
60、顧偉康,《禪宗六變》,臺北:東大,民83 年初版。 |
61、顧偉康,《禪淨合一流略》,臺北:東大,民86年初版。 |
三、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排序) |
(一)期刊 |
1、 方立天,〈性淨自悟-慧能談經的心性論〉,《哲學研究》,1994年第5期。 |
2、 江淑君,〈論六祖壇經的「明心見性」與「解行雙修」〉,《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第203學期。 |
3、 李昌頤,〈壇經思想的源流〉,《華岡佛學學報》,1983年第六期。壇經思想的源流 |
4、 陳平坤,〈惠能《壇經》頓教禪法論義〉,《中華佛學研究》,2002年第六期。慧能《壇經》頓教禪法論義 |
5、 馮煥珍,〈說無念惟宗〉,《中華佛學研究》,2002年第6期。 |
6、 楊曾文,〈《六祖壇經》諸本的演變和慧能的禪法思想〉,《中國文化》,第6期。 |
7、 慧廣,〈明心見性-一唯識明心,依般若見性〉,《中國佛教》,三十二卷11期。 |
8、 釋慧敏,〈戒律與禪定〉,《中國佛學學報》,1993年第6期。戒律與禪定 |
9、 釋聖嚴,〈中國佛教的特色-禪與禪宗〉,《華岡佛學學報》,1980年第四期。中國佛教的特色----禪與禪宗 |
10、釋聖嚴,〈六祖壇經的思想〉,《中國佛學學報》,1990年第3期。六祖壇經的思想 |
|
(二)學位論文 |
1、 邱君亮,《頓悟與超越-六祖壇經的身心哲學詮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民國九十年。 |
2、高慈穗,《惠能的教育思想》,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 |
3、曾月娟,《六祖壇經的禪學思想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