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閱讀尺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3-15卷)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3-15卷)
憨山大師 著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十三

   一切佛語心品第三之三

   (科前破二執通斷二章已竟下雙遣智境以明無智無得分二先遣所觀境次遣能觀智初中又二先遣事境次遣理境且初)

   大慧複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記曰。此躡牒佛言將以興難也。由佛前雲,諸法本無自性,但妄計有自性耳。故此牒之。彼彼,種種也。唐譯雲。如世尊說,由種種心分別諸法,非諸法有自性,但妄計耳。此牒佛說。下就義立難雲。)

   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為世尊如是說煩惱清淨無性過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記曰。此難染淨俱無成斷滅過,將顯境空智有,意且先遣事境也。大慧因聞佛說諸法皆無自性,但妄想耳。意謂若諸法但只是妄想分別,而無實體相對待者,斯則絕無諸法之性矣。若果然諸法絕無自性。豈不是世尊說眾生染習煩惱,與如來清淨涅槃,總皆無性耶。若染淨俱無,則墮斷滅過矣。夫何故。以世尊說一切法但是妄想分別,無實體故。斯疑境空而心亦斷也。非為,猶言豈不是也。下佛答以妄境雖空,聖智實有。)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實。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聖智有性自性。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記曰。此言遍計本無,圓成實有,不墮斷滅過也。如是如是者,縱許之辭也。意謂若果如大慧所說,則是斷滅過矣。佛謂我說諸法無性者,以彼諸法本來寂滅,非如凡愚分別而有真實事也。故唐譯雲。一切凡愚分別諸法。而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執,無有性相。故雲此妄想自性,無有性自性相然。謂此諸法但是妄想分別有自性耳。其實無有性自性相如其所分別者,故雲然也。所言諸法無性者,但無遍計之妄想,豈絕無真性哉。且如自覺聖智實有性自性事。此乃聖知聖見聖慧眼,明知明見有性自性者,非絕無也。誰謂斷滅。此則依他遍計執無,圓成實有。但相有性無,情有理無耳。故論雲。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雲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故。

   (記曰。此承上言有聖智事,牒難世尊亦墮有過,此難自語相違也。大慧意謂若離妄想外果有聖智事,許聖知聖見慧眼明知明見,但非天眼肉眼可知可見。而且非愚夫妄想境界者。是則愚夫有能離妄想者,亦可許知見矣。雲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耶。此大慧意許二乘是愚夫中能離妄想者。如何世尊往往訶其不見佛性。意難自語相違也。此下輾轉而興五難,以成墮有之過。)

   世尊。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不見離有無相故。

   (記曰。此難凡聖不分也。非顛倒,聖人也。非不顛倒,凡愚也。大慧意謂若聖智實有而非知覺境界者,而凡愚不知,亦可謂聖人矣。故雲彼亦非顛倒。爭奈凡愚現前不覺,不能明見,此又非不顛倒也。何者。且雲有聖智事又非所知之境。今凡夫既不知於所知,不可謂之凡。有而不能知,又不可謂之聖。斯墮凡聖不分之過矣。)

   世尊。聖亦不如是見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不說因無因故。謂墮性相見故。

   (記曰。此難聖若有見亦墮凡情也。意謂凡愚執著以自境界為境界。聖人智照不同凡夫。故雲聖亦不如是見如是妄想。所以不同者,以不以自境界為境界故。今若聖人實有聖智為自境界者,則不免執著。所謂若存聖解即墮凡情。亦同凡夫妄見矣。所以聖亦同凡者,以彼聖智境界執有自體。許可明知明見故也。且既可知見,則亦同凡夫妄想境界矣。故雲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彼,指聖智境界。何者。以佛法中不論有因無因。但有可知見者,即墮有法。今聖智既有可見,豈不同於凡夫妄見耶。故曰謂墮性相見故。上立難下出過)

   異境界,非如彼等。如是無窮過。世尊。不覺性自性相故。

   (記曰。此釋上難義以成過也。謂凡夫境界種種差別,不比聖智境界平等一如,故曰異境界非如彼等。意謂縱許聖智境界一同凡夫,斯則墮多因唯感一果過。如此因異果一,則因果不分,壞三界相,而招無窮過失矣。何者。以壞諸法相,因果混淆,故雲不覺性自性相故。不覺,謂不知。猶不辯也。)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雲何妄想非妄想,如實知妄想。

   (記曰。此躡前妄想無性聖智有知之言以立難也。上三難,通難無所知之境。此一難,難無能知之心。大慧因世尊前雲妄想無性。又雲如實而知妄想無性者是名聖智。意謂妄相所以無性者,以不覺性自性相故也。若不覺性自性相,則是妄想自性亦不因諸法性自性相而有也。故雲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然妄想既不因諸法而有,是無所知之境矣。既無所知之境,則無能知之心。既無能知之心,則聖智亦無知矣。豈彼無知之聖智,而能分別於無可分別之妄境,而言聖智如實而知妄想耶。故雲彼雲何妄想非妄相如實知妄想。彼,指聖智也。意難若有可知之境,則妄想不是無性。若無可知之境,則聖智不是有知。且有知,既非真知矣。非真則妄。妄則不如實知。如何世尊說有聖智事如實而知妄想耶。斯則心境互有,進退皆非。又墮自語相違。所謂招無窮過也。)

   世尊。妄想異。(二譯皆雲。妄想相異。)自性相異。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雲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實知。然為眾生離妄想故,說如妄想相不如實有。

   (記曰。此轉承上聖智如實知妄想意,以約真妄一異難也。意謂聖智唯一真不二。妄想乃心境多種。故雲妄想相異,自性相異。所以妄想種種差別者,因諸法有種種差別,以心因境有故。且因種種境有種種心。各各妄想分別各各諸法。故雲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既妄想心境各各不同。而彼聖智唯一,但能照一境耳。雲何於各各心境不妄想,而言如實知耶。若聖智明知明見各各心境而為如實知者,則愚夫分別各各心境,亦應是如實知矣。雲何又說愚夫不如實知耶。若聖智果如實而知妄想者,則是聖智實有,而妄相心境亦實有也。世尊何故又為令眾生離妄想故,說諸法妄想相不如實有耶。上難聖智若有知,則聖墮凡情。此難妄想若如實知,則凡同聖解。惟此不但真妄不分。抑且又墮多過。何者。若聖智實有,則墮有見。若妄想不實有,又墮自語相違過。以聖智如實知妄想故。上立難下正顯過)

   世尊何故遮眾生有無有見事自性計著。聖智所行境界計著,墮有見。

   (記曰。此因上二難結世尊亦墮有見過也。謂世尊必說聖智事是實有者,則墮執有之過矣。然世尊何故但遮眾生於有無見事自性不許計著。而自于聖智所行境界返生計著,而墮有見耶。)

   說空法非性。而說聖智自性事。

   (記曰。此總結五難,以成世尊亦墮有無二見也。謂世尊說諸法妄想空無自性,是墮無也,說聖智自性事,是墮有也。是則世尊亦墮有無二見。何故但遮眾生耶。然上五難,皆常情所疑。所謂如言取義者。大慧湣此,故預為設難,將冀世尊決擇,以祛長夜之疑耳。殆非大慧顓愚而起種種謬計也。凡諸難,意皆例此。觀者應知。)

   佛告大慧。非我說空法非性。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性事。然為令眾生離恐怖句故。眾生無始以來計著性自性相。聖智事自性計著相見。說空法。大慧。我不說性自性相。

   (記曰。此並下文,總答五難意也。然大慧設難雖輾轉有五。而正意唯難世尊亦墮有無見耳。故此世尊答雲。我說空法不墮無見。說聖智事亦不墮有見。然我所以說聖智自性事者。蓋為眾生聞說諸法無性,遂起斷滅恐怖。故我說聖智事是實有。然為令眾生離斷滅恐怖耳。非我墮有見也。然我所以說空法者。為眾生無始以來妄計諸法執有性自性相故。而于聖智離相境界亦執為相見。妄生取著。故我說空法,令其舍離有無二見,非我墮無見也。然我所說,不但說生死法無自性,而聖智事亦無自性相,故雲我不說性自性相。此所謂若有若無有,是二悉皆離也。故下文雲。)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實空法。離惑亂相見。離自心現性非性見。得三解脫。如實印所印。於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

   (記曰。此總結答意,以顯語不生心也。謂我不說諸法定有定無。但說我所住自得如實證法,令彼聞已,離惑亂妄想相見,不生恐怖,得見真如無相境界,知其所見心外無法,故雲離自心現性非性,悟得三解脫門,獲如實印印定諸法。然以自覺聖智觀察,見法自性,遠離有無一切諸著,故雲於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我所說法,為令眾生如是而已。非我墮有無見也。故淨名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蓋如來說法應機破執,原無定法。此三世如來說法儀式也。上遣所觀事境已竟下遣所觀理境)

   複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薩摩訶薩不應立是宗。

   (記曰。此明一切諸法本自無生,意誡聽者不應起見,以顯境絕也。然世尊特旨如此猛然而告之者,其來意甚遠。蓋以一切外道二乘皆墮生滅見網,不能得出。故我世尊於楞伽會上,單顯無生,破彼生見。故初卷顯理究竟,特雲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教之以當依于義莫著言說以結示之矣。及大慧不能離言說相,複以言說第一義等種種疑難,至以常聲為請。佛答以無生如幻。而又疑佛自語相違。複特示之以名句形身本無自體,以顯如來不說之說。恐彼不達無說之義,複明告以四種記論。因直指之曰,一切法不生,不容起見,以顯離言說相。此世尊極盡為人披肝露膽處也。而大慧畢竟生滅不亡,重重起見。業已重重破斥。乃至此上又以相續解脫為請。世尊答曰。一切相續不生。本無相續不相續相。到此不但生滅見枯。抑令聖凡情盡。可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矣。而大慧猶然纏綿,甚至疑佛亦墮有無二見。世尊答謂我雖說空有不墮有無。以意不在言故。然我說法以如實印印定諸法,以顯語不生心。至此無生之旨,燦然如視白黑矣。而世尊懸鑒聞者,又將隨語生解,必執無生以為實有,立定有個無生的主意而起臆見,如此則又墮外道邪見矣。故此急處一提,猛然斥而誡之曰,我說一切法不生者,我諸弟子不應立是宗。以此法中才有絲毫意見,便落生死窠窟,即為佛法中外道矣。故六祖謂永嘉曰,汝甚得無生意。嘉雲,無生豈有意耶。祖雲,無意誰當分別。嘉雲,分別亦非意。祖雲,如是如是。)

   所以者何。謂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

   (記曰。此征釋外道所立不生宗有二種過也。謂外道所計不出斷常二見。故所立不生宗有二。謂妄計諸法絕然斷滅以為不生。故雲一切性非性故。此斷見也。又計別有異因能生諸法,謂是作者。如此方莊周所言生生者不生。以由不生者能生萬法。正若彼方所言作者不生而為生因故。謂彼若言不生者既為生因,此因即是生相矣。故雲及彼因生相故。此常見也。此出彼宗體。下顯過。)

   說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則壞。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壞者。以宗有待而生故。

   (記曰。此出彼外道所立宗,有能別不極成過也。佛謂彼外道所立不生宗,彼則自壞不生義。何者。以彼宗有待而生故。謂彼二種不生義,皆有待而然也。斷見不生有待者,以待諸法滅盡,方顯不生義故。常見不生有待者,以待生法方顯不生故。既皆有待,豈真不生耶。故中論雲。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名雖不生,還成生法。是故彼宗自壞不生義。亦名自教相違。)

   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壞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說則壞。

   (記曰。此出彼宗過之所以,而以正法揀之也。然彼宗所以壞者,以彼宗所立不生墮有無斷常等一切法故。且一切法皆是生滅無常。而彼依有無二立宗,其實未出生法。是彼言雖不生,而義實生也。故墮自教相違過。是違自宗也。故雲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若以正法揀之。然我法以不壞相為不生。以生即無生故。彼以壞相為不生。然既壞相,是無常也。豈真無生耶。然彼壞相者,以斷滅為不生,是壞生相也。以不生能生,是壞不生相也。今以我不壞相法揀之。故彼所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說則壞。以彼妄計不出有無生法故也。故下文出其所以。)

   大慧。有無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無相不可得。

   (記曰。此言彼宗壞之所以也。謂我說彼宗則壞者。以彼計有無皆不生,故依之立宗。然一切生滅之法,不出有無。是則彼所立宗即入一切法中矣。且諸法本無。若有若無皆不可得。有無既不可得。彼卻依何處而立宗耶。是故我說彼宗則壞。故唐譯雲。彼宗有無法皆不生。此宗即入一切法中。有無相亦不生故。亦不生者,謂有無亦本不有也。)

   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壞。以有無性相不生故。不應立宗。五分論多過故。輾轉因,異相故。及為作故。不應立宗分。

   (記曰。此以正教因相揀彼邪宗以成彼過,結不許立宗義也。若使,猶設使也。佛謂設使彼宗依一切性而立宗。如此則彼宗自壞。以一切法有無性相本自不生故。以一切諸法本自無生。何又用彼立宗耶。故彼不應依之立宗。然彼所立宗,若以正教因明五分勘之,則彼犯多過。以輾轉因相與宗不合,多異相故。不但因不合宗,而宗自體亦不成就。何者。以彼計作者為不生故。是故我說,教諸弟子于無生義,不應更立宗分也。五分論多過者。五分,即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結。多過者。謂宗有九過。因有十四過。同喻有五過。異喻有五過。共有三十三過。其外道所立三支。若以正法揀辯,但有一過未遣,即屬邪宗。以因喻秪為成立宗體故。故因不轉喻不齊,皆不成宗。故輾轉因異相,及為所作故,則成多過,故不應立宗。五分義,具載因明入正理論。以義廣,恐繁不能備出。知此,則能定佛法綱宗,摧伏邪見。觀者應探討彼論,庶得其旨。)

   謂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無自性。不應立宗。

   (記曰。此總結前義也。向雲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今謂不生既不應立宗,則若空若無性都不應立宗。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凡所分別,皆不如實知見故。)

   大慧。然菩薩摩訶薩說一切法如幻夢。現不現相故。及見覺過故。當說一切法如幻夢性。除為愚夫離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墮有無見。莫令彼恐怖,遠離摩訶衍。

   (記曰。此如來教諸菩薩說法之式也。問曰。菩薩于不生法既不應立宗。當說何等法耶。答曰。然菩薩當說一切法如幻夢,現不現故。然幻夢雖現,其實不現。意顯諸法雖生,其實無生也。諸法本自不生,而現有生者,非法生也。乃眾生見覺之過,妄見有生耳。故當說一切法如幻夢性。不可說諸法實有不生也。然而亦有說不生者,乃為令愚夫離恐怖句故,不得已而以不生句斷彼生見耳。以一切法不生,不容有說。起心動念,即墮生死故。然為愚夫說不生者。因愚夫一向堅執有無實法。一旦說如幻夢,便生恐怖,則遠離大乘,斷佛種姓。苟不以不生句隨機而開導之,則於佛法絕分,而菩薩亦失慈悲。故雲愚夫墮有無見,莫令彼恐怖,遠離摩訶衍。摩訶,此雲大。衍,此雲乘。菩薩如此說法,則得二通相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曰。
   無自性無說   無事無相續
   彼愚夫妄想   如死屍惡覺(唐譯雲。惡覺如死屍。)
   一切法不生   非彼外道宗

   至竟無所生   性緣所成就
   一切法不生   慧者不作想
   彼宗因生故   覺者悉除滅

   (記曰。此通頌五難章空無生無自性,本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以明外道不應立宗也。無事即空。以諸法本空,故無相續。但愚夫妄想于不實計實。如此惡覺,如死屍無知,徒增穢汙耳。是則空無自性,不可思議。而不生義,豈容外道妄計而可宗之耶。以彼所立不生,至於畢竟斷滅無所生法。以不達緣生無性,無性緣生。故雲至竟無所生,性緣所成就。下句性字,義貫上句讀。又所成就所字,作不字看。故唐譯雲。以彼所有生,非緣所成故。然一切法不生義,唯在有智者忘心默契而已。不應作想。況彼宗,因生相而立,豈真不生耶。故覺者悉除滅。以彼不生,亦生相故。)

   譬如翳目視   妄見垂發相
   計著性亦然   愚夫邪妄想
   施設於三有   無有事自性
   施設事自性   思惟起妄想
   相事設言教   意亂極震掉
   佛子能超出   遠離諸妄想

   (記曰。此頌諸法本無,但妄想有,以誡佛弟子不應起見也。空中本無毛輪,而因翳目有之。以喻真中本無三界諸法,而因妄想計之。愚夫但執假名,動亂心識。具正知見者,當遠離也。故唐譯雲。三有唯假名。無有實法體。由此假施設。分別妄計度。假名諸事相。動亂於心識。佛子悉超過。遊行無分別。)

   非水水想受   斯從渴愛生
   愚夫如是惑   聖見則不然
   聖人見清淨   三脫三昧生
   遠離於生滅   遊行無所有
   修行無所有   亦無性非性
   性非性平等   從是生聖果

   (記曰。此頌明三界之相不異,聖凡之見乃殊也。然三界本無實法,而愚夫妄見為實有者,如陽焰非水而作水想,是從渴愛所生也。愚夫如此。聖智豈然之哉。以聖見清淨,故所見三界空洞無物,即此便證解脫三昧,遠離生滅矣。唐譯雲。常行無相境。修行無相境。亦複無有無。有無悉平等。是故生聖果。由凡夫所見差別,故有業果相續。聖人所見三界不異,故生聖果耳。故經雲。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雲何性非性   雲何為平等
   謂彼心不知   內外極漂動
   若能壞彼者   心則平等見

   (記曰。此頌征釋上義,以明聖凡平等也。謂三界是一,雲何凡愚見有無,雲何聖人見平等。以彼愚夫不了三界本空,妄計心境以為實有,故內外極漂動。若能了此,則當念平等矣。平等,寂滅之異稱。所謂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上遣所觀境已竟下遣能觀智)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施設。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以無攝受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唐譯雲。如佛所說,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則無所取。無所取故,亦無能取。能取所取二俱無故,不起分別,說名為智。)

   (記曰。上辯妄想無性已,此大慧理佛一往所談聖智境界,以辯聖智無知也。魏譯雲。如世尊說,智慧觀察,不能見前境界諸法。乃至如實覺知,無法可取,亦無能取。是故智亦不能分別而取。故雲智則不生。然攀緣事,乃前境界。諸法,所謂相也。前雲不得相是智,而智所以不得相者,以一切境界,但是妄想施設建立,本無所取能取性故。既無可取之境,縱有真智,又何從分別而取之耶。故雲以無可取故智則不生。殊不知妄想境界如暗,智慧如明。明來則暗自去。非是有暗與明作對也。是故所言聖智無知者。由無所知之境,則了境之智亦亡。以無能所取相,故雲不得相耳。所謂唯如如智獨存。殆非絕然無知也。如此,大慧似乎不會聖智不得相義。將謂有境相對,如何不得。必欲知境方名為智。故此起疑,乃牒舉前義將以致難也。此牒義。下致疑。)

   雲何世尊。為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為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為山岩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為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記曰。此致疑也。不覺等者,謂全然不知彼境界也。自相等隱蔽,猶言隱沒不現,謂全無可知之境作對也。山岩等障。謂知不透徹也。極遠,自力難到。極近,細而難知也。諸根不具,謂盲冥無知。老小,謂不能一一盡知也。大慧疑智不得相,莫不以此五者為不得耶。下致難。)

   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得故。

   (記曰。此一難也。謂若全不知彼境為不得者。此則不名智,應名無智。以有境界而不知故。)

   若復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世尊。有爾焰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焰故名為智。

   (記曰。此二難也。謂若全無可知境界作對為不得者,此亦非智。何者。以有所知之境故智生。非無能知之性會彼所知之境而便以為智耶。故唐譯雲。此亦非智。以知於境說名為智。非不知故。爾焰,所知也。)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記曰。此合三四難也。謂在世界,則山岩石壁四大等事。或極遠而目力不到。或極近而牆壁遮障。四大擁逼。此則知不透徹。在眾生,則老小盲冥無所識知。或諸根不具不能盡知。若以此等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唐譯雲。彼亦非智。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此大慧意,蓋以不得前境為無智,必欲見境方為智也。故下破之。)

   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

   (記曰。此斥答所疑為非量也。佛意謂豈不得前境便為無智耶。應知此無智實是智。非無智也。然我所說智不得相者,不是說實有前境迭相隱覆故言智慧不得也。若計有前境得相隱覆故智慧不得者,是妄想施設建立,非智慧也。上斥非下正答)

   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於爾焰不生。順三解脫,智亦不得。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偽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於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

   (記曰。此正答實義也。佛言,我所說智不得者。以我覺了一切外法若有若無,皆無自性。唯是自心現量,皆悉空寂。以無境界與智為對。我知如此事。故言智不得也。故雲,覺自心現量有無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而,猶如此也。然既無當心之境,境如矣。亦無了境之心,心如矣。心境皆如,俱不可得。以心境俱不可得故,智於爾焰不生。爾焰,所知之境也。境不可得,則境不生。心不可得,則智不生。心境無生,則順三解脫矣。三解脫,謂空,無相,無願。順,入也。然三解脫,非智不入。既入已,則智體亦忘。故雲智亦不得。此所謂聖智無知也。然智無知處,殆非妄想愚夫以無始虛偽戲論熏習之智能作如是知也。此亡知之知,非彼所知。故雲是知彼不知。由不知無知之知,故於外境界形相,有無妄想分別,相續不斷。故魏譯雲。為離如是虛妄心故,說一切法唯自心見。執著我我所故。故雲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

   不覺自心現量,于智爾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於斷見。

   (記曰。此責大慧不如實知,而起無智斷滅之見也。由不達我我所諸法自心現量,故于智于境起於妄想。以妄想故,觀察若有若無不得實義,遂于智境依斷滅見而起分別。是皆不善二通,不達實義,故妄興邪智也。故下文以二通結責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有諸攀緣事   智慧不觀察
   此無智非智   是妄想者說

   (記曰。此總頌斥疑也。謂若實有攀緣境界,而言智慧不觀察,即妄分別。以無智為非智者,此皆是妄想愚夫所說,非明智也。)

   於不異相性   智慧不觀察
   障礙及遠近   是名為邪智

   (記曰。此合頌三問,總斥為邪智不正見也。)

   老小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實有爾焰   是亦說邪智

   (記曰。此頌第四問,合前三問中,皆以有所知境界方名為智之義,總斥之曰,此亦為邪智。然若實有爾焰,是亦邪說。足知所知障空也。此上二執已破二障已淨智行已圓下明忘言頓證以顯果海離緣)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十四

   一切佛語心品第三之四

   (此上二執已破二障已淨智行已圓下明忘言頓證以顯果海離緣)

   複次大慧。愚癡凡夫,無始虛偽惡習妄想之所回轉。回轉時,自宗通及說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現外性相故,著方便說。于自宗四句清淨通相,不善分別。

   (記曰。此總結示果海離緣,故責大慧於第一義諦自覺聖智,妄起分別,隨語生解,橫生邪執,謬解佛意。良由不善二通相故也。自覺聖智,離心緣相,離言說相。然雖非有言,不是無語。故佛所說聖智無知等者,正欲聞者離言觀義,忘知契心耳。何其聞者猶然隨言妄生邪解,斯皆無始虛偽妄想惡習之所回轉。而于自宗說通不善了知,但執外境以為實有。故著方便言說,而不能善入清淨實相離知境界也。論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以境智未忘故也。世尊至此偶以二通結責者。意謂前者我已教諸三乘修行之士,當善二通相,不可隨言取義矣。意責大慧何其不體佛意,爾乃又執言說假名,而興種種邪執耶。故教以忘言契證也。來意如此,故以二通結責之。已上二障已淨二執已破二死已亡而結責以忘言契證以示自利功圓此下示利他行且先雙結二利行)

   大慧白佛言。誠如尊教。惟願世尊為我分別說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薩摩訶薩善於二通。來世凡夫聲聞緣覺不得其短。

   (記曰。此大慧因佛斥責不善二通,而于聖智妄起分別,故此責躬請教二通也。問曰。二通前已發明。今複重請者何也。答曰。前因外道二乘妄起斷常二見,蓋由不了唯心現量境界。大慧,特請宗通相示彼知之,令開正見。而世尊因曰,彼等不獨不善宗通相,而亦不善說通相,故隨語生解,特說二通之相,令彼外道二乘以便修行,不墮邪見。意在破外道二乘二見,令知離言之行故也。此因大慧躡妄想無性之言以起五難。躡聖智不得之言以起四疑。是皆不了唯心,不達方便言說,而複隨言取義,將謂實有境智可得。故佛責以不善二通作如是見。故此大慧特請二通,將以依教奉行說法利生,以斷二乘之疑。意在遣心境,空境智,是以妙行契妙境也。前有相字,乃示彼令知,以便自利。今此二通,意在必行,且便利他。觀者應知,庶得語義,不生異見耳。前乃忘言之行,此乃離言實證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種種眾具契經。是名說通。

   (記曰。此說通意在利他也。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謂契理契機也。契理,則妙符中道。契機,則巧被三根。以一經言含多義,故雲眾具契經。謂理無不該,機無不攝也。)

   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界,(唐譯雲。於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二譯皆雲。離諸因緣相應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

   (記曰。此自宗通意在自利也。以自通乃離心意識境界。故非外道二乘所可知也。離因緣相應見者,謂心境皆離故。)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謂我二種通   宗通及言說
   說者授童蒙   宗為修行者

   (記曰。菩薩有二利之功。故說通應機說法,故雲授童蒙,謂凡夫顓愚如童蒙也。宗通,自修行,謂修如實行故。上自他二行已竟下專請利他行)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時說言。世間諸論種種辯說,慎勿習近。(二譯以世間諸論,作盧伽耶陀。此翻左世,亦雲惡論。即外道論也。)若習近者,攝受貪欲,不攝受法。(魏譯雲。彼人但攝受欲食,不攝法食。)世尊何故作如是說。

   (記曰。此特問利他行也。蓋承世尊一往痛責弟子不許近習外道論議。大慧因聞說通利他之談。意謂不善彼宗,其說不通,無以利彼。故理世尊前言,以致疑曰,世尊既雲說通利童蒙,何故向來不許近習外道議論者何耶,因此發問。世尊答。謂外道議論,依邪見立。若近習者,壞正知見。意在入自宗通者,當離名言習氣為第一也。然三界本無實法,但以名言習氣為體。至若名言中,而外道議論最為壞正知見,破壞佛法者。是故修行如實行人,當所痛絕。故大慧依說通而問。向下世尊依自宗通而答也。)

   佛告大慧。世間言論種種句味,因緣譬喻採集莊嚴。誘引誑惑愚癡凡夫。不入真實自通。不覺一切法。妄想顛倒,墮于二邊。凡愚癡惑而自破壞。諸趣相續,不得解脫。(唐譯雲。盧伽耶陀所有詞論,但飾文句,誑惑凡愚。隨順世間虛妄言說。不如於義。不稱於理。不能證入真實境界。不能覺了一切諸法。恒墮二邊。自失正道。亦令他失。輪回諸趣,永不出離。)不能覺知自心現量。不離外性自性妄想計著。是故世間言論種種辯說,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誑惑迷亂。

   (記曰。此甚言世論之過,深誡修如實行者不可近習也。所以不可近習者,以不入真實自通,不覺自心現量。但依生滅妄想,不脫生老病死。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然世尊於此經專誡名言習氣者。蓋娑婆世界以音聲為佛事。由此界眾生耳根最利。以聲入心通,直達法性,最為甚深。故楞嚴揀選圓通,以耳根為第一。此經令修如實行者。以戒名言為第一。以此方入道,無過耳根為最勝,而障道亦無過名言為最勝故。所謂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也。然凡夫雖依名言結業,而間有利根宿具般若聞熏者,能觀言語性空音聲不實,如風號穀響,即入無生者有之。若夫外道邪論一入聞熏,即染汙法性,壞正知見,破涅槃城,永劫沉淪,斷滅佛種。縱遇佛出,而為見火所燒,邪智益熾,徒與正法相抗。雖如來以無量善巧四辨大悲,潛神與居。亦不能化而入也。觀夫世尊出世。說法已四十年。而六師之徒如麻似粟。即其舍邪歸正者,如三迦葉波及鶖子等,約止千二百五十人耳。就中巨擘,尚內秘之儔。當正法盛時尚爾。況末法乎。此吾佛世尊懸鋻後五百年。此輩當大破壞結集。是以此經專以破邪為用,大為今日設也。觀夫聖人憂患之心當何如耶。悲夫。此經自入中國幾二千年。而吾輩老師宿學,讀之苦不能句,甚為眥仇。況遺言得意,以契佛祖心印,執之以定綱宗,行賞罰,克荷如來家業乎。由不善此法門,宜乎流習世論,甘受佛呵,而為惡弟子也。惟此未嘗不涕下。)

   大慧。釋提桓因廣解眾論。自造聲論。彼世論者有一弟子,持龍形像。(唐譯雲。現作龍形。)詣釋天宮建立論宗。要壞帝釋千輻之輪。隨我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釋法。(二譯皆雲論法。)摧伏帝釋,釋墮負處,即壞其車。還來人間。如是大慧。世間言論因譬莊嚴,乃至畜生。(魏譯雲。乃至現畜生身。)亦能以種種句味,惑彼諸天及阿修羅,著生滅見。而況於人。是故大慧。世間言論應當遠離。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習近。大慧。世論者,唯說身覺境界而已。

   (記曰。此言慎勿近習世論之所以也。謂世論弟子。以畜生形。尚能催伏諸天修羅。況複於人,而我末法弟子,無道力者,倘一近習,豈不為彼破壞耶。若為破壞,則能招致諸苦生因。故我誡之。慎勿近習。以彼世論無自宗通,唯說身覺境界而已。是故我說但攝受貪欲,不攝受法。要,誓約也。)

   大慧。彼世論者,乃有百千。(二譯皆有字句。)但于後時後五百年,當破壞結集。惡覺因見盛故。惡弟子受。

   (記曰。此世尊懸懺末法,魔強法箬之時也。然彼世論於我法後五百年,所以而能破壞結集者,以時俗澆薄,其時人多惡覺因見熾盛故。而我法中有惡見弟子,亦受彼法,是故令彼壞正法也。由是觀之。然壞法者,蓋自壞耳。豈彼力耶。因見者。因,謂邪因,無因,見,謂十使煩惱中五利使。以不善解正法。故雲惡覺。)

   如是大慧。世論破壞結集,種種句味因譬莊嚴,說外道事,著自因緣,無有自通。

   (記曰。此言破壞結集之所以也。然彼世論所以而能破環正法者,以彼種種句味因譬莊嚴,皆說外道事,執著自性因緣,無非邪見,無有自性宗通故。苟知而近習者,即飲他毒藥。不知而近習者,所謂誤服毒藥是也。)

   大慧。彼諸外道無自通論。于餘世論,廣說無量百千事門。無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癡世論。

   (記曰。此結成彼法成事相承,不自知其非也。以彼本法無自通故,所傳弟子廣說百千事門,亦皆無自通。以無自通故,而彼癡人亦終不自知為愚癡世俗之論。此誤服毒藥者也。)

   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論,種種句味因譬莊嚴,無有自通,自事計著者。

   (記曰。此大慧牒上佛語,將以發難也。)

   世尊亦說世論,為種種異方諸來會眾天人阿修羅,廣說無量種種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說數耶。

   (記曰。此大慧因聞佛斥外道世論無有自通,遂躡以難佛為人天修羅廣說世間種種諸法,亦非自智所證之法,皆世論也。豈世尊亦無自通耶,豈不墮一切外道邪智妄想數中耶。大慧依世論而問。世尊依自通而答。)

   佛告大慧。我不說世論。亦無來去。唯說不來不去。大慧。來者趣聚會生。去者散壞。不來不去者,是不生不滅。我所說義,不墮世論妄想數中。所以者何。謂不計著外性非性。自心現處,二邊妄想所不能轉。相境非性。覺自心現,則自心現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無相無作。入三脫門,名為解脫。

   (記曰。此世尊依自通答其所說法非世論也。世論者,去來生滅之法也。來者,緣會而生,故雲趣聚會生。去者,緣散而滅,故雲散壞。以有去來生滅,故雲世論。然我所說者,無來無去,不生不滅之法,豈墮彼世論妄想數中耶。所以不墮者,以我不著外境有無,了達唯心現量故。有無妄想所不能轉者,以了境無性故,故雲相境不生,此境不生也。覺自心現,則自心妄想不生,此心不生也。境不生,故無來去,心不生,故不生滅。心境無生,即是空無相無作,入三解脫門,名為解脫矣。意謂我所說者,乃解脫法,非生死法,所以不墮。)

   大慧。我念一時,於一處住。有世論婆羅門。來詣我所。不請空閒。便問我言。瞿曇。一切所作耶。我時報言。婆羅門。一切所作,是初世論。彼複問言。一切非所作耶。我複報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論。

   (記曰。此世尊將欲廣明世論,故舉昔事,且教菩薩說通止論之法式也。舊說婆羅門,具雲婆羅賀磨拏。此雲淨裔。亦雲淨行。自稱其祖自梵天口生。因從梵姓。諸經中梵志,即此類也。是唯五天竺有。余國無之。其種別有經書,世承為業。或在家。或出家。皆恃術倨傲,多尚諍論。空閒,無我也。以彼所計梵天作者以為神我,故雲不請空閒,而問作者生一切法。以彼所見不出世論,開口便落妄想。故一問,世尊答雲一世論。二問,答雲二世論。乃至多問,答雲多世論。故後責雲,乃至少有心識流動分別外境,皆是世論也。)

   彼複問言。一切常耶。一切無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時報言。是六世論。大慧。彼複問我言。一切一耶。一切異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種種受生現耶。(唐譯雲。一切皆由種種因緣而受生耶。)我時報言。是十一世論。大慧。彼複問言。一切無記耶。一切記耶。有我耶。無我耶。有此世耶。無此世耶。有他世耶。無他世耶。有解脫耶。無解脫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虛空耶。非數滅耶。涅槃耶。瞿曇。作耶。非作耶。

   (記曰。此虛空下。問三無為是作是不作也。唐譯雲。虛空,涅槃,及非擇滅,是所作耶,非所作耶。以外道妄計三無為皆是有作。故後世尊答已,而複特喻大慧雲,涅槃虛空滅,非有三種,但數有三耳。意謂三法尚不可得,何況又計作與不作耶。)

   有中陰耶。無中陰耶。大慧。我時報言。婆羅門。如是說者悉是世論。非我所說。是汝世論。我唯說無始虛偽妄想習氣種種諸惡三有之因。不能覺知自心現量而生妄想。攀緣外性。如外道法。我諸根義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唐譯雲。如外道說我及根境三和合知生。我不如是。知,識也。)婆羅門。我不說因。不說無因。唯說妄想攝所攝性施設緣起。非汝及餘墮受我相續者所能覺知。(唐譯雲。我不說因。不說無因。唯依妄心以能所取而說緣起。非汝及餘取著我者之所能測。)大慧。涅槃虛空滅,非有三種,但數有三耳。

   (記曰。此世尊備敘昔對外道所說之法如此也。謂外道執其所見一一問佛。佛總斥之曰。此皆是汝之世論。非我所說也。然我說者。唯說一切眾生因於無始戲論諸惡習氣而生三界之相。不了唯是自心所現,而生妄想。攀緣外法而妄取著。實無可得。我所說者如是而已。至若外道所說神我與根境三法和合而生識者,此是汝外道見。我不如是。且汝外道說有異因能生諸法。又說諸法自然從無因生。此是汝法。我法不然。我唯說妄想能取所取而說緣起。我此說者。非汝外道著我妄想者之所能知。佛謂外道如彼彼而問。我但如此而答。此即所謂止論。亦即說通相也。然外道諸問,皆是彼計。至若妄計三無為作不作者,乃涉我法。恐有所濫。故世尊特告大慧曰,彼所問三無為者,非有三種,但數有三耳,非實有也。故唐譯雲。虛空,涅槃,及非擇滅。但有三數,本無體性,何況而說作與非作。)

   複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複問我言。癡愛業因故有三有耶。為無因耶。我時報言。此二者亦是世論耳。彼複問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複報言。此亦世論。婆羅門。乃至意流妄計外塵,(唐譯雲。乃至少有心識流動,分別外境。)皆是世論。

   (記曰。此外道因聞佛說虛偽惡習為三有因,故躡問彼三有者,果因癡愛業因而有耶,是無因耶。蓋彼意執定無因也。世尊答謂,不但有所妄計分別言說為世論,乃至少有心識流動分別外道,皆墮外道邪見,悉是世論。何者。以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妄見心外有法,即入外道見故。溈山坐次,仰山入來。師曰。寂子速道,莫入陰界。仰曰。慧寂信亦不立。師曰。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仰曰。秪是慧寂。更信阿誰。師曰。若恁麼,即是定性聲聞。仰曰。慧寂佛亦不立。此古人心識不少流動之樣子也。不如是,安稱超佛越祖之見。)

   複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複問我言。頗有非世論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說種種句味因緣譬喻莊嚴。我複報言。婆羅門。有。非汝有者。非為。非宗。非說。非不說種種句味。非不因譬莊嚴。

   (記曰。此外道被斥皆墮世論,遂問頗有非世論者不。且雲我為一切外道之宗。所有詞論皆從我出。何獨不當佛意。觀其自負如此,正是堅著我見,尚諍論者。而世尊答雲。有非世論。但非汝有。汝所有者,不出作為。所立自宗,但依言說以立種種句味因譬莊嚴耳。我法非作為,非宗,非說,而亦不墮空見。故雲非不說種種句味,非不因譬莊嚴。)

   婆羅門言。何等為非世論。非非宗。非非說。

   (記曰。此外道意謂佛既斥我為非宗非說,而不知何等為非世論,可有非非宗非非說者,蓋所願聞也。非非者,是也。)

   我時報言。婆羅門。有非世論。汝諸外道所不能知。以於外性不實妄想虛偽計著故。

   (記曰。此世尊斥答外道,謂有非世論,但非汝外道之所能知也。汝等所以不知者,以彼計著不實妄想分別外境故。我若有說,汝便隨語生解,計著邪見矣。)

   謂妄想不生。覺了有無。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論。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記曰。此示以正因非世論者如此。但此是我法。非汝有也。汝之所有者,去來生死之法耳。故下雲。)

   婆羅門。略說彼識。若來若去。若死若生。若樂若苦。若溺若見。若觸若著。種種相。若和合相續。若受。若因計著。(唐譯雲。若因而生計著。)婆羅門。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論,非是我有。

   (記曰。此示世論邪因相也。謂外道世論多種,不能盡述。今略說彼識所分別者,不出來去死生苦樂沒溺邪見觸著種種諸相。于中妄計和合相續,若愛著不舍,若妄立為因而生計著,如此而已。比者,類也。謂如此之類,皆是汝之世論。而我法中無此說也。)

   大慧。世論婆羅門,作如是問。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辭而退。(魏譯雲。默然而去。而不問我建立真法。唐譯雲。不問于我自宗實法。默然而去。)思自通處,作是念言。沙門釋子出於通外。說無生無相無因。覺自妄想現相,妄想不生。

   (記曰。此敘外道固執難化顛倒之狀也。以彼與佛立論負墮,亦不更請佛教,傲然不辭而退。此其我慢倨恃之態何如耶。且複心不受善,亦不知非。以思自所通處,返以佛說為非。乃心念之曰。沙門所見,出於我通之外。其所說者,乃無生無相無因,心境不生,斷滅之法耳。故魏譯雲。沙門釋子外於我法。是可憐湣。說一切法無因無緣,無有生相。唯說自心分別見法。若能覺知自心見相,則分別不生。前雲彼無智者返以我言為不正論,謂是故也。)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問我何故說習近世論種種辯說,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記曰。此世尊趣舉大慧請詞以結答問意也。謂汝向問我近習種種世論攝受貪欲不攝受法者,如上我說婆羅門者,皆是攝受貪欲不攝受法。然一切世論皆此類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攝受貪欲及法,有何句義。(魏譯雲。何者名貪句義。何者名法句義。)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為未來眾生,思惟咨問如是句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所謂貪者,若取若舍,若觸若味。(唐譯雲。所言財者,可觸可受,可取可味。)系著外塵。墮二邊見。複生苦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我及諸佛說名為貪。是名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記曰。如來頻斥世論但攝受欲食不攝受法食者,以彼恃術誑惑愚夫,唯貪利養,為邪命食,深誡說法者當以清淨也。愚讀智證,知曹山貴正命食,立三墮。故黃蘖雲。今時才出來者,只欲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所知多解,翻成壅塞。唯多與兒酥乳,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此樣。盡名食不消。食不消者,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邊收。真如之中無此事故。噫,三乘學道人,知見不消,盡皆邪命。況彼外道世論,非酥乳比。苟一染指,豈非飲他毒藥乎。故維摩詰曰。為壞和合相故,應取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臭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亦不滅。乃可取食。此所謂于食等者於法亦等。如此,則攝受欲食,即攝受法食。此曹山不斷聲色墮。所以為正命食也。苟少有可觸受可取味者,即為邪命,是名攝受貪欲,不攝受法矣。)

   大慧。雲何攝受法。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離心意意識。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足攝受十無盡句。于一切法無開發自在。(首卷雲。無開發行自心自在。)是名為法。所謂不墮一切見,一切虛偽,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

   (記曰。此明攝受法者當如此也。然能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二無我,離心意識,則自然不墮一切諸見戲論分別斷常二邊。以不墮一切見,而能消一切見。如此,則六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此曹山隨墮,所以為正命食也。)

   大慧。多有外道癡人,墮于二邊。若常若斷。非黠慧者,受無因論,則起常見。外因壞,因緣非性,則起斷見。大慧。我不見生住滅故,說名為法。

   (記曰。此結證世出世法所以異也。彼墮生滅二見,故名為貪欲。我不見生住滅,故名為法耳。舊注雲。無黠慧者,受此無因論計四大不從因生,則起常見。或計造色外因壞滅,不復更生,因緣之性亦無,則起斷見。以彼論雖多,總不出二見,皆生滅耳。由我不見生住滅,故淨名曰。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此曹山尊貴墮,所以為正命食也。)

   大慧。是名貪欲及法。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世間論   外道虛妄說
   妄見作所作   彼則無自宗
   唯我一自宗   離於作所作
   為諸弟子說   遠離諸世論

   (記曰。此頌揀辯邪正也。以彼外道計梵天為能作,一切諸法為所作,故于正法真實自宗不能成立。我以一心為自宗,離於能作所作。以此為諸弟子說,令其遠離彼諸世論也。)

   心量不可見   不觀察二心
   攝所攝非性   斷常二俱離
   乃至心流轉   是則為世論
   妄想不轉者   是人見自心

   (記曰。此頌自宗真現量,破彼妄計也。然真心現量,本自無相,不可以妄見見。而外道不善觀察,妄執有無能所,斷常二見俱不能離,故為世論。不獨如此。乃至但一舉心動念,心識才有流轉,即為世論。何況妄執諍論者乎。若能於妄想境界不被動轉者,我說是人則為真能明見自心現量者矣。)

   來者謂事生   去者事不現
   明瞭知去來   妄想不復生

   (記曰。此頌教觀察,入自心現量之方便也。外道所以流轉者,以妄見有去來之相故。殊不知來者暫現,如電速滅。去則不現,本無所有。若人觀察諸法,明見去來生滅之相,了知本寂滅者,是人則妄想不復生矣。)

   有常及無常   所作無所作
   此世他世等   斯皆世論通

   (前明斷證因相已竟下明斷證果相分二初轉依涅槃果次轉依菩提果初中又二初揀二十一種邪宗次示最上一乘正果今初揀邪宗)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說何等法名為涅槃。而諸外道各起妄想。

   (記曰。從前問不實妄想以來齊此,總明能證之行已圓。故大慧請問所證之果也。然二轉依果,謂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此先問涅槃相。然此經正在破邪顯正。故理行因果皆依邪正而辯。故每每發問,皆互舉二途。故此正問大涅槃果,乃曰世尊所言涅槃者,說何等法名為涅槃,而外道乃於涅槃法作妄想分別耶。意顯不起分別,離心識處,即大涅槃。故先揀邪宗。後示正果。)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隨順涅槃。(唐譯雲。如諸外道分別涅槃,皆不隨順涅槃之相。)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斯等於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見壞名為涅槃。

   (記曰。此無想外道也。雲斯等者,言其不一也。以見五陰界入俱滅,離欲界系,見諸法無常,以心心數不起為定,持心一境,不見三世之相,此無想也。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此正楞嚴所言,以永滅依為所歸依,成空亡果。生斷滅種者。以妄見有涅槃之相。故佛破雲,此等非以見壞為涅槃。)

   大慧。或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境界想滅,猶如風止。

   (記曰。此指常見外道立無因為涅槃也。前雲受無因論則墮常見。舊注從方至方。謂無有異趣。方,類也。此楞嚴所雲。知人生人,悟鳥生鳥。言其因果,從八萬劫無複改移。謂今盡此形,從類至類。亦複如是也。然此外道所以妄見斷滅者,以境界想滅。其實未盡想元。故雲如風暫止。又有外道計方為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法。故以方為涅槃。故雲從方至方。二譯皆無也。)

   或複以覺所覺見壞,名為解脫。或見常無常,作解脫想。

   (記曰。此生滅想心已滅,妄謂理中自然成不生滅,故雲覺所覺之見壞,以此為涅槃者也。又以所覺不壞者為常。以能覺見壞為無常。此正如楞嚴所明四顛倒見,一分常,一分無常。故雲見常無常作解脫想。若按唐譯雲。或謂不見能覺所覺。或謂不起分別常無常見。此則冥然不辯,皆屬斷見。如雲分別都無,拘賒黎等昧為冥諦者是也。)

   或見種種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作涅槃想。

   (記曰。此指計七斷滅為涅槃者也。欲界人天諸相,為生苦因。故外道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舍滅。故雲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妄作真涅槃想。或鈍根羅漢,厭苦斷集,棄有著無,貪著偏空,以為涅槃,亦在此列。以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故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也。此上五種皆斷見。)

   或有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有性不壞,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五蘊根塵皆是實有自性,三世相續不壞,以為涅槃者也。此正楞嚴所計五陰中死後有相,四種不死。乃常見也。)

   或謂我人眾生壽命一切法壞,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死後無相以為涅槃。乃斷見也。)

   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微塵作者為涅槃者也。士夫,謂神我也。二有者,謂冥初生覺為一有,從覺生我心為一有。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者。謂從我心生五塵,故雲二有間所出。此正計微塵勝性能生諸法,故雲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者塵也。謂此微塵能依諸緣轉變做一切物,故雲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然此作者,亦雲自性,亦雲士夫神我。故唐譯雲。計有自性,及以士夫。求那轉變做一切物。計此作者以為涅槃也。此非真正智慧,故雲惡燒智慧。蓋言邪見所燒,不能入清涼門耳。)

   或謂福非福盡。

   (記曰。此計豁達空為涅槃者也。非福,言罪也。謂罪福皆無。正指撥無因果者。)

   或謂諸煩惱盡。或謂智慧。

   (記曰。此計八萬劫盡自然得道,以此為涅槃者也。唐譯雲。或計不由智慧諸煩惱盡。此正計縷九數極,時熟得道,故雲不由智慧斷練,而諸煩惱自盡。)

   或見自在是真實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大自在天體實遍常能生諸法,以此為涅槃者也。以見彼體實遍實常,故雲是真實作生死者。)

   或謂輾轉相生。(唐譯雲。眾生輾轉相生。)生死更無餘因。如是即是計著因。而彼愚癡不能覺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指大梵天以為生死因,作涅槃者也。楞嚴雲。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摩醯首羅,乃色究竟天,即大梵天也。以大梵為眾生主,故雲眾生輾轉相生。謂外道愚癡,不知無明愛業而為生因,而妄指大梵為生死因,故雲以不知故作涅槃想。舊注謂計劫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輾轉相生,謂一切物滅歸於彼,而為涅槃。然指男女生處物滅歸彼而為涅槃,何其陋哉。殊非本旨。)

   或有外道,言得真諦道,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冥諸以為真諦,作涅槃想者也。)

   或見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異俱不俱,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六句為生生之因,以為涅槃者也。六句者,謂一實,二德,三業,四大有,五和合,六同異。妄指此六皆有實性,而一切法皆從此生。此中功德,即實德業。功德所起,即大有。大有者,乃地水火風四塵也。又計極微以成器界,故雲和合。故唐譯雲。或計求那與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異性俱及不俱,執為涅槃。唐譯約計極微能成世界,故舉求那為首。此顯計六句,故雲功德等。)

   或見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自然為涅槃者也。斯即楞嚴所雲。計本無因。謂鳥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堅。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乃至松直棘曲,鳥獸文彩。諸雜珍寶,一切物象,皆本無因,自然而爾。故以自然作涅槃想。)

   大慧。或有覺二十五真實。或王守護國受六德論。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能解二十五冥諦,能受六分論守護眾生,即得涅槃者也。前乃計冥諦六句是涅槃。此言能知二十五冥諦,能受六分論,即可以得涅槃。故與前所計不同。然六分論,即前六句。但前計即此是涅槃。此計能解能受者為涅槃耳。故唐譯雲。或謂能解二十五諦即得涅槃。或有說言能受六分守護眾生,斯得涅槃。)

   或見時是作者。時節世間。如是覺者。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時即涅槃者也。然外道六句中,依實句複有九法,謂四大,空,時,方,和,合。複有七種外道。一計大梵。二計時。三計方。四計本際。五計自然。六計虛空。七計我。以此七法為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法。此中時,即七中之一也。其大梵,與方,自然,我等,四法,前已出之。連時共出其五。而本際,虛空,所以不明出者。然罪福盡,即豁達空也。二者所出微塵與冥初比。冥初,即本際也。前計已含,故不特出。西域外道,六師之外,又有計七種者。故古德雲六家七宗者此也。)

   或謂性。或謂非性。或謂知性非性。

   (記曰。此三乃計四句中有無亦有亦無三句為涅槃者也。唐譯雲。或執有物為涅槃。或有計著有物無物以為涅槃。或有計著有物無物為涅槃者。)

   或見有覺與涅槃差別,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更有異因,以勝性為涅槃者也。初卷雲。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彼因者。說言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士夫等,前已發明。此正計勝妙為涅槃。故雲見有覺與涅槃差別。有覺即指勝性。然與涅槃差別者,謂四勝性能致涅槃,故不同涅槃。故於勝性作涅槃想。此特謬計耳。若按唐譯雲。或計諸物與涅槃無別,作涅槃想。斯諸物之言,蓋總指勝妙自在士夫時微塵等。此諸作者,就是涅槃。)

   有如是比種種妄想,外道所說,不成所成。智者所棄。

   (記曰。此結上妄計之過也。比,類也。上所出二十一種外道涅槃相。謂如是等類,外道種種妄想,所說涅槃,皆不成真實所成涅槃。故為智者所棄。)

   大慧。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若生若滅。

   (記曰。此釋上不成之所以也。然彼所以不成真實涅槃者,以墮二邊故。所以墮二邊者,以彼不離妄想生滅相故。其實即彼涅槃妄想中。本無生滅之相。但彼愚夫妄想自生滅耳。故雲彼中都無若生若滅。)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論。智慧觀察,都無所立。如彼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一切無有得涅槃者。

   (記曰。此結示彼法空無利益也。謂彼外道涅槃,皆依自宗而生妄想,違背正理。若以智慧觀察,無所成就。故雲都無所立。若如彼妄想而求,唯令心意掉散,往來飄馳流動,徒費辛勤,空無利益。故雲一切無有得涅槃者。此所以不應親近修習也。上揀邪宗下示正果)

   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於四句。見如實處。不隨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見所成。愚于真實,不應攝受。棄舍彼已。得自覺聖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淨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唐譯雲。轉修諸地,入於佛地。)如影幻等諸深三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大慧。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見。

   (記曰。此示如來所說無上大涅槃真常之果也。意謂我所說大涅槃者,如唐譯雲,唯能了達自心現量。不取外境。遠離四句。住如實見。不墮二邊。離能所取。不入諸量。不著真實。住于聖智所現證法。如是即能悟二無我。離二煩惱。淨二種障。轉修諸地入於佛地。得如幻等諸大三昧。離心意意識。是名涅槃。我所說者如是而已。非若外道愚夫種種妄想計度。是故諸修如實行者,當速遠離一切外道妄想諸涅槃見,不應親習也。前辯一乘因果行相章末,顯果德中,當機遂問佛之知覺,世尊答以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今明斷證章,故從破二見,斷二障,顯二無我,乃至境智俱忘,心法雙遣,以極忘言契證。然後乃顯自行功圓,教以利他。利他行滿,故特辯果德邪正,以至無上大涅槃果,方為修如實行究竟之相。故此示果德已竟,複明知二無我等,以結斷證功圓。修行極則。此通途之旨也。觀者了此通途血脈,方見聖人說法之本意,庶不流於臆見耳。智者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外道涅槃見   各各起妄想
   斯從心想生   無解脫方便
   愚於縛縛者   遠離善方便
   外道解脫想   解脫終不生
   眾智各異趣   外道所見通
   彼悉無解脫   愚癡妄想故

   (記曰。此頌上多種外道涅槃之見,但從各各自心妄想所生,其實都無解脫方便也。由無善方便,故愚於縛縛者,不能至無縛處,以定執涅槃可取,故為之所縛。而以妄見取之,故為能縛者。若以縛縛為解脫想,則終不生於解脫耳。以其眾智異趣,所見不一,而彼不悟,返自以為通,豈非愚之甚耶。彼悉全無解脫之理。但是愚癡妄想之所分別。)

   一切癡外道   妄見作所作
   有無有品論   彼悉無解脫
   凡愚樂妄想   不聞真實慧
   言語三苦本   真實滅苦因

   (記曰。此類外道妄計諸過,皆由不聞真實智慧,但依名言妄相而立也。殊不知言語乃三苦之本,真實乃滅苦之因。不依真實而依言語,正謂以苦舍苦,所以悉無解脫也。三苦者,謂苦苦,壞苦,行苦。)

   譬如鏡中像   雖現而非有
   於妄想心鏡   愚夫見有二
   不識心及緣   則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則不生

   (記曰。此頌喻顯如實行也。謂三界五蘊根塵諸法,本來不有。如鏡中像,雖有而實非有。但於愚夫妄想心鏡,則見有名相事相,故心境角立。以不知心境本來寂滅,故妄起二見。若了唯心現量,能所雙忘,則當下妄想不生。即為正智如如矣。)

   心者即種種   遠離相所相
   事現而無現   如彼愚妄想
   三有唯妄想   外義悉無有
   妄想種種現   凡愚不能了

   (記曰。此頌釋上唯心義也。謂一切諸法既唯心現,則種種即心,心即種種。但是一心,了無能所。即現前諸法雖現而無現。亦如愚夫之妄想,乃是自心顛倒也。是故三界唯心,但妄想見,實無外境與心為緣。第愚夫不能了此,妄生分別耳。)

   經經說妄想   終不出於名
   若離於言語   亦無有所說

   (記曰。此頌結示諸法但以名言為體也。然一切經中所說妄想,皆不出於名言。若達名言體空,即妄相諸法,皆不可得矣。大科明二轉依果上明轉生死為涅槃已竟下卷首明轉煩惱為菩提)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十五

   一切佛語心品第四之一

   (前轉依涅槃果已竟下轉依菩提果四德分四初顯法身真我德又二初顯三德秘藏次顯一心真如且初)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薩摩訶薩,善於如來自性,自覺覺他。

   (記曰。前顯轉涅槃果已竟。此顯轉依菩提果。先明三德秘藏,以示究竟真我。故請正遍正覺善於如來自性也。三藐,此雲正遍。三佛陀,此雲正覺。如來自性,即法身自性,乃究竟真我也。一往所談,蓋由凡夫著五蘊假我,外道妄計神我,故世尊以無我破之。今妄執已破,果德已顯,故說法身真我。且雲如來自性者,即法身真我也。以彼妄計實有自性能生諸法,故以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破之。今妄計既破,法身乃顯,故此言如來真常法身自性,以顯自覺聖智究竟真我也。)

   佛告大慧。恣所欲問。我當為汝隨所問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作耶。為不作耶。為事耶。(二譯皆為果。)為因耶。為相耶。為所相耶。為說耶。為所說耶。為覺耶。為所覺耶。如是等辭句,為異,為不異。

   (記曰。將顯法身離過絕非,以示斷德,故約過非以請也。辭句異不異者。謂異此等辭句有如來法身耶。為不異此等辭句是如來法身耶。故下如來所答,直指究竟一心真源,故雲一切皆非。論曰。當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一相。非異相等。)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如是等辭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過故。

   (記曰。此直指一心真源離過絕非也。若言法身是作,是不作,是果,是因等,俱有過咎。故唐譯總雲非。)

   大慧。若如來是事者,或作,或無常。無常故,一切事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無所得故。方便則空。同於兔角,槃大之子。以無所有故。

   (記曰。此出上有過之所以也。若言如來法身是果事者,則同有作。凡有作者,皆無常。若以無常為法身者,則一切世間無常之事,皆如來矣。安有如來法身是無常耶。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魏譯雲不許此法。斯計如來是事是作者,則墮無常過矣。若言如來非所作者,則法身絕無體性。如是則雖修方便,而亦無所得。悉空無利益,枉費辛勤。故雲方便則空,同於兔角石女之子,畢竟空無。次計法身非作者,則墮斷滅過矣。斯則作與不作,若果若因,都皆有過。)

   大慧。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出於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不墮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慧者當知。

   (記曰。此明法身句義也。經雲。如來藏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是故法身為因果宗,而不屬因果。由不屬因果,故非有無。非有無,故離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非聖言量也。四句既離。百非自遣。離過絕非,故為智者所取。智者應知,一切法說如來句義皆若此。)

   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如牛馬。

   (記曰。此以五陰諸法皆有自性,以比顯法身實有真我,以明雖超因果不入斷滅也。意謂我說如來離有無四句者,非是絕無,淪於斷滅。蓋有法身真我自性存焉。何者。且如我尋常所說一切諸法悉皆無我。當知此無我句。然我者,主宰義,自在義。以諸法中無有主宰,不得自在。以此義故,故說無我。非絕無諸法自性也。故雲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譬如他人身中無有我性。我自身中無有他性。非無彼此自身也。故雲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如牛馬,如來真我句義,應知亦然。)

   大慧。譬如非牛馬性。非馬牛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當如是知。

   (記曰。此以喻釋法身有自性義也。然五蘊法身,非異非不異。以法身隱於五蘊之內,則法身無自性,而非無五蘊自性。如牛中無馬性,非無牛性也。法身顯于諸法之中,則諸法無自性,而非無法身自性。如馬中無牛性,非無馬性也。故雲如牛馬。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是故一切諸法,皆有法身常住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無我,謂二乘。愚夫,謂外道。然彼所以不知者,以妄想分別諸法自性故。不但法身句義如然。即我所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自性,一一皆當作如是知也。然前一往由彼二乘外道妄計諸法以為實有自性有生,故說空無生無自性以遮遣之。所謂但破其執,不破其法。非是實無法身常住自性也。)

   如來如是。(魏譯雲。如來法身亦複如是。)與陰非異,非不異。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若異者,方便則空。若二者,應有異。如牛角相似,故不異。長短差別,故有異。一切法亦如是。

   (記曰。此正明法身五陰離異不異,以顯法身平等也。永嘉雲幻化空身即法身。故法身與陰,不可言異不異也。若法身與陰不異者,然陰乃無常,而法身亦墮無常矣。若法身與陰異者,然五陰有相,而法身無相,無相則空,空則斷滅,滅則雖修而無取證矣。故雲方便則空。如此則異不異者,不出名言,皆非量也。既離一異,則無有二。若二者,即應有異。但法身與陰,同出而異名。如牛兩角,本唯一體,故不異。爭奈五蘊生滅,而法身湛然,如角之長短差別,故有異耳。不獨陰與法身,即諸法皆然。故雲一切法亦如是。)

   大慧。如牛右角異左角,左角異右角。如是長短種種色各各異。大慧。如來于陰界入,非異非不異。

   (記曰。此言法身比類不及也。謂法身與陰界入,雖日同體不異,如牛兩角。牛角尚有左右長短一定各異之相。而法身與陰界入畢竟不異。故魏譯雲。如是如來法身之相,于五陰中,不可說一,不可說異也。上明法身與世間五陰離異不異。)

   如是如來解脫,非異,非不異。如是如來,以解脫名說。

   (記曰。此明法身與出世解脫離異不異,以顯解脫德也。魏譯雲。於解脫中,不可說一,不可說異。如是依解脫故,說名如來法身之相。)

   若如來異解脫者,應色相成。色相成,故應無常。若不異者,修行者得相,應無分別。而修行者見分別。是故非異非不異。

   (記曰。此釋法身與解脫離異不異,以顯解脫德也。謂法身若異解脫者,然解脫即涅槃,而涅槃無相。若法身異此,則屬色相。凡是色相皆是無常,而法身同此,應墮無常。此則計異者過矣。若法身不異解脫者,則無能所。若無能所。則因果不分。不妨修行者現有能證所證差別,故非一異也。故魏譯雲。若如來法身不異解脫者,則無能證所證差別。而修行者則見能證及以所證。且有能所,非不異也。)

   如是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

   (記曰。此明能觀智與所觀境非異不異,以顯般若德也。故唐譯雲。如是智與所知,非異不異。斯曆法身解脫般若非異非不異,以顯究竟一心三德秘藏,非縱非橫,圓滿融攝。故永嘉雲,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舉一即具三。言三體即一。是以三諦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為道者,可謂循流而得源矣。故下釋其根量俱非,以顯究竟一心極果。)

   大慧。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者。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為,非無為。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陰,非異陰。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故。悉離一切量。離一切量,則無言說。無言說,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寂滅,則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則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則無攀緣。無攀緣,則出過一切虛偽。出過一切虛偽,則是如來。如來則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

   (記曰。此直顯寂滅一心真如自性轉依極果,以酬近請,通結前途究竟歸趣,以顯法身離一切相也。論雲。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以實無可空,故說如來有真實自性也。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故雲出過一切虛偽,即是如來。以但涉言詮,皆墮戲論故。大慧初問一百八義,而世尊直答一切皆非。由一心真如平等寂滅,本無言說故。今從生滅門中方便攝引,歸極於此,故顯理行斷證因果已竟,而以一心真如涅槃菩提總結之。以真如究竟離一切相,故一切皆非。此蓋別答門中即言說以顯無言也。以此中正明普提,而但稱如來法身,恐昧者不知,故結示雲,如來即是三藐三佛陀。)

   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離一切根量。

   (記曰。此總結如來法身離心意識境界也。一往大慧所問,世尊所答,乃至重重輾轉征辯,唯顯此離心意識境界而已。不獨此會,即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所說,亦不過顯此。乃至三世諸佛之所證,歷代祖師之所傳,亦唯此而已。更無別法。故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斯正古德所雲心識不到處。故雲佛陀者,離一切根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悉離諸根量   無事亦無因
   已離覺所覺   亦離相所相

   (記曰。此總頌法身離諸過也。根量,乃見聞知識境界。以法身離念,非心行處,故因果能所一切皆離。)

   陰緣等正覺   一異莫能見
   若無有見者   雲何而分別

   (記曰。此頌五陰法身平等無二也。以正眼而觀,真妄平等,故一異莫能見。既無一異可見,雲何而可分別耶。)

   非作非不作   非事亦非因
   非陰非在陰   亦非有餘雜
   亦非有諸性   如彼妄想見
   當知亦非無   此法法亦爾

   (記曰。此頌法身淳淨也。以法身淳淨,故一切皆非,雖無諸相如彼往見,而真如自性亦複非無。以法法皆真,故雲亦爾。)

   以有故有無   以無故有有
   若無不應受   若有不應想

   (記曰。此頌言有無相待而生,不應其二見也。謂法身雖離諸相,不入斷滅,故不可著無。當知法身非無,而實有自性。若於法身自性而複作有見者,亦是妄想。故雲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故魏譯雲。無既不可取。有亦不應說。此所謂悉離諸根量也。)

   或於我非我   言說量留連
   沉溺于二邊   自壞壞世間
   解脫一切過   正觀察我通
   是名為正觀   不毀大導師

   (記曰。此總顯離過,結歸觀心也。向因凡夫妄執假我,外道妄計神我,故以無我之言破之。而二乘複計無我以為實法,故此言法身真我以破之。意謂向之我與非我,皆言說量,既墮二見已。若於今之所顯法身真我為是,而複以向之二我為非,此亦墮言說量,留連沉溺於有無二邊,終非究竟。不獨自壞,抑且壞他。何者。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皆為戲論故。若解脫如上一切諸過,能正念觀察我所通達離心識處,是名正觀。方為不謗正法,不毀導師。若他觀者,皆邪見也。上明轉依菩提果以顯法身三德秘藏以結歸觀心竟下顯一心真如離一切相攝歸第一義諦初離名字相)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雲何世尊。為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為是如來異名。(唐譯雲。世尊。如佛經中分別攝取不生不滅。言此即是如來異名。世尊。願為我說不生不滅。此則無法。雲何說是如來異名。如世尊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當知此則墮有無見。)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

   (記曰。此難明寂滅一心以顯如來法身離名字相也。大慧因聞如來法身不生不滅,遂致疑曰。且如經中一向所說不生滅者,但顯無性之理而已。今則雲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然不生不滅則是無性。無性則離名字相。雲何說此是如來異名耶。且不生是墮無。不滅是墮有。故唐譯雲。世尊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當知則墮有無見。故世尊答雲。我說一切法,有無品不現。何者。以不生則不有。不滅則不無。不有不無,故不屬有無。故雲有無品不現。唐譯有無二見有問無答。此經有答無問。故二譯互相發明。)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攝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願為說。

   (記曰。此大慧複以有無致疑難者,以明果德究竟離名字相也。意謂世尊既雲說法有無品不現。然不現則無可取。故雲攝受法不可得。既不可得,則就中一法不立矣。以一切法不生故。且一法不立,又有誰是如來名字耶。此則自語相違也。若說不生法是如來名字者,似乎此中又是有法者,非超有無矣。故雲若名字中有法者。若,猶似也。此義雲何,願為我說。)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唐譯雲。我說無生即是如來意生法身別異之名。)彼不生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二譯皆雲七地。)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來異名。

   (記曰。此斥大慧謬計不得佛意,而以法身正義答之也。以大慧疑不生不滅為斷滅。又疑不生不滅攝一切生滅之法。意謂必待生滅緣盡方得不生不滅。故此斥雲。亦非無性。亦非攝一切法。亦不待緣。然雖一切皆非而亦非無義。何者。以我說一切法當體無生即是如來異名。殆非此外別有也。第無生意,乃八地菩薩實證平等真如方能明見。殊非外道二乘所能測知。亦非七地菩薩之境界也。永嘉雲,若實無生無不生。以無生無不生,故名意生法身。既證平等真如,則法法皆如。以法法無生,當體皆如,故無生是如來異名。到此境界,所謂無一物不播如來之號,無一法不闡遮那之形。故下文以多名釋之。趙州雲。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苟非深證無生三昧者,又何以與此。)

   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梵語釋迦提婆因陀羅,此雲帝釋。又雲富蘭陀。又雲憍屍迦。皆帝釋異名。)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無自性。

   (記曰。此喻釋如來雖有多名而無多體,以顯唯一實也。唐譯雲。譬如帝釋地及虛空,乃至手足,隨一一物各有多名。非以多名而有多體。亦非無體。以法法皆真,故名異而體同。唯了無生者,故不以名異而異其體。在徇名者特生異見耳。)

   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舊雲娑婆。亦雲索訶。此雲堪忍。)世界。有三阿僧祇(此雲無數。)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唐譯雲。諸凡愚人,雖聞雖說,而不知是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紐(此雲大力。)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毗羅者。(城名。以佛生彼城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王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諦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記曰。此出多名而體不異,正顯離名字相也。由體不異,故如水中月,不出不入。所謂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以無去來,故不出不入。蓋法身普應眾生,平等顯現,而無去來之相。但隨所見聞各別異耳。華嚴名號雲,如來有四百億十千名。法華壽量雲,我于余國作佛,更有異名。姓氏不同,名號各別。良以法身無生,故無不生。無名,故無不名。以無不名,故不可得而名焉。不可得而名,故名字離也。此非愚者所知。上離名字相竟下離言說相)

   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辭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於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于一切法隨說計著。

   (記曰。此明如來法身離言說相也。然名字起於言說。以彼愚夫不達言說性空,故妄計名字各異。至於寂滅無生離名言處真實法身,盲無所知。由不知此,故妄計有無,墮二邊見。是等然雖供養於我,而不能善解名字句義趣中所含多名一體,故雲不分別名。但取差別之相。以不善解法身自通,故但執言教,昧於真實。謂不生不滅是無體性。殊不知正是法身遍一切處,而為如來差別名號,如因陀羅等也。以不解自通會歸終極至離言說處,故於一切法唯計言說。)

   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唐譯雲。離有離無故。無生無體故。)

   (記曰。此言計言說者不達實義也。然彼愚夫妄謂義如言說,義與言說不異。如斯則但有言說而無實義矣。故雲義無體故。以此人不了言說自性,將謂言說之外更無餘義,唯止於言說而已。所以然者,以彼愚癡惡智,不知言說自性是生滅法,而義不生滅耳。所以言說生滅而義不生滅者,以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以超文字,離有無相故,無生無體故,是故不墮。)

   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眾生妄想故。

   (記曰。此明如來說法不墮文字相也。所以不墮者,以法離有無相故。除不墮文字者,則說與不說皆明鑒也。此外若以如來有所說者則為謗佛,故雲則為妄說。由法離文字故。諸佛菩薩唯說離文字法,故始終不說一字,不答一字。何者。以法離文字故也。問曰。既不說一字,豈不饒益眾生耶。答曰。非不饒益義說。但對眾生所說者,乃說破眾生妄想夢耳。殆非實有法可說也。故雲說者眾生妄想故。)

   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

   (記曰。此釋難也。難曰。既法離文字,則無法可說,而如來何以又說一切法耶。故此釋雲。以無法可說,是名說一切法,乃說其無可說耳。所謂雖複不依言語道,亦複不著無言說。若絕然不說者,教法則壞。教法壞,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矣。若總無者,則壞法界相,而又誰是說法者,而複為誰說法耶。所謂實際理地,不立一塵。建化門頭,不舍一法。是在即說而不有其說。豈絕然不說而後方為離文字哉。)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為得自覺聖智處。

   (記曰。此釋上不說說,乃為迷者,非為悟者說也。謂諸佛如來本無法可說。其所廣說一切法者,皆為隨順眾生種種解欲,破彼希望煩惱,令轉心意意識故耳。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雲不為得自覺聖智處說。是故菩薩莫著言說。)

   大慧。於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訶薩,依於義,不依文字。

   (記曰。此釋上不為悟者說之意也。所以不為得自覺智說者,以彼了一切法無所有,知自心現量,善離有無二妄想見。以此諸菩薩但依于義,不著言說故耳。)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墮惡見相續。而為眾說。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

   (記曰。此言迷者自他俱損也。唐譯雲。依文字者墮於惡見。執著自宗而起言說。不能善了一切法相,文辭章句。既自損壞,亦壞於他。不能令人心得解悟。)

   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達章句,具足性義。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眾生。

   (記曰。此言悟者自他俱益也。唐譯雲。亦能令他安住大乘。正無相樂者,所謂自覺聖智善樂,揀非二乘外道偏邪三昧也。住正無相樂者,即名攝受大乘。從上諸祖皆深證此無相三昧,故能以離文字法建立眾生。)

   大慧。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者,則攝受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者,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者,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魏譯雲。一切勝妙生處。唐譯雲,則得聖妙處。)知得殊勝入處菩薩摩訶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現眾色像。通達眾生形類希望,煩惱諸相。如實說法。如實者,不異。(唐譯雲。真實法者,無別無異。)如實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文字故。

   (記曰。此明善知如實法者,則能具足一切世出世法也。謂善了知如實無生法者,則能具足一切世出世法。建立正法。續佛慧命。能令佛種不斷。便生佛家。故雲得勝妙生處。自利功圓。亦即能令眾生安住大乘。而以十力普現色身,隨眾生解欲,應時應根說如實法,而無一切去來之相。斯皆善達如實離文字法者之利益也。是故行人切莫計著隨言說相。)

   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舍,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

   (記曰。此喻愚夫執言說之失也。經雲。我所說法,如標月指。離指方能識月。若執指為月,則兩失之矣。故雲,執言說指,終竟不舍,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

   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視指端。

   (記曰。此以喻釋喻,以明忘言契證之義也。然離言之道,固非淺智可知。苟不以方便指示,則終歸迷悶而不入。譬如嬰兒應與熟食,而食之以生者,則必發狂。是與食者,不善方便故也。此不生滅法,不屬方便,猶如生食。若不善以離言方便之指,彼亦將狂悶而不入。故黃蘖雲。今時才出來者,只欲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多與兒酥乳,,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此樣。盡名食不消。食不消者,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邊收,真如之中無此事故。前雲是攝受欲食,非攝受法食也。所以曹山貴正命食。此善方便之言該於師資。故下親近大德多聞。)

   是故大慧。于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唐譯雲。言說者,與妄想合,流轉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記曰。此教修真實義之方便也。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然真實義,乃離心意識寂滅境界。是從多聞忘言者得。非執名字者所能入也。所言所聞者,謂善離言得義,非善言說也。善義者,乃得二通處,則自不隨外道邪見論議,而亦不令他隨,如此方名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應當親近大德多聞,遠離計著言說者,此則名為修真實義之方便也。上顯一心真如離言說相已竟下辯生滅因緣以顯一心真如離心緣相)

   爾時大慧菩薩複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顯示不生不滅,無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滅。世尊亦說虛空非數緣滅,及涅槃界不生不滅。世尊。外道說因生諸世間。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妄想為緣生諸世間。彼因此緣,名差別耳。外物因緣亦如是。世尊與外道論無有差別。微塵勝妙自在眾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性不生不滅,有無不可得。外道亦說四大不壞。自性不生不滅。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說亦複如是。是故我言無有奇特。惟願世尊為說差別,所以奇特勝諸外道。若無差別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滅故。而世尊說,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無有是處。如向所說,一世界中應有多佛。無差別故。

   (記曰。此疑佛說不生不滅與外道不異,以難明一心真如離生滅因緣,正顯離心緣相也。此有四疑。一謂外道計作者為因能生諸法,諸法生滅而作者不生滅。故疑此與佛所說三無為法無異。二謂外道計我為因,一切世間從我流出,故雲生諸世間。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妄想為緣生諸世間。彼因此緣,名差別耳。說外四大生法亦爾。三謂外道計微塵,勝妙,自在天,眾生主,時,方,空,大種,和合等,九法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性不生不滅,有無不可得。四謂外道計四大不壞自性不生不滅,以四大常,周流諸趣不舍自性故。然世尊亦說四大性真周遍法界。是則世尊所說與外道無別。是故我言世尊說法無有奇特也。惟願世尊為我說所以勝外道處。若世尊說法不異外道,則諸外道皆亦是佛,以彼說法亦不生滅故。然世尊向說一世界中無有多佛。苟如上所說,果與外道無別,則是一世界中應有多佛出世矣。)

   佛告大慧。我說不生不滅,不同外道不生不滅。所以者何。彼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變相。(唐譯雲。我之所說不生不滅,不同外道不生不滅不生無常論。何以故。外道所說有實性相不生不變。)我不如是墮有無品。大慧。我者離有無品。離生滅。非性,非無性。如種種幻夢現,故非無性。雲何無性。謂色無自性相攝受。現不現故。攝不攝故。以是故一切性無性,非無性。(唐譯雲。我所說法,非有非無,離生離滅。雲何非無。如幻夢色種種見故。雲何非有。色相自性非是有故。見不見故。取不取故。是故我說一切諸法非有非無。)但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隱快樂,世事永息。愚癡凡夫妄想作事。非諸賢聖。

   (記曰。此言如來所說,乃離有無生滅而說不生不滅,不比外道墮於有無起生滅見也。異外道妄計諸法各有自性不生不變。然諸法無常,而彼所計不生不滅者,亦無常論耳。以彼未離有無品故。然我說法所以離生滅者,以彼諸法本非有非無故。雲何非無。謂一切法如幻夢色。然雖本無,不妨現見種種相故。雲何非有。以彼色性本無自體,元非有故。如彼幻夢諸事,但愚者所見所取,而智者不見不取故。是故我觀一切法若此,故說非有非無。唯了達自心現量者,則於彼法不生分別。分別不生,則心地寂滅。寂滅故永絕貪求。貪求既絕,故安穩快樂。世事從此永息矣。此非愚夫所與。故雲愚癡凡夫妄想作事。非諸聖賢。)

   不實妄想,如犍闥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闥婆城及幻化人,種種眾生商賈出入。愚夫妄想謂真出入。而實無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癡凡夫起不生不滅惑。彼亦無有有為無為。如幻人生。其實無有若生若滅。性無性無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離於生滅。愚癡凡夫墮不如實。起生滅妄想。非諸賢聖。

   (記曰。此言境本無生,而愚夫妄起生滅見也。謂不但法本無生,而亦心本寂滅。心寂滅,則彼妄想亦了無自性矣。故雲不實妄想如犍闥婆城及幻化人。且彼幹城幻人,雖有種種商賈出入,其實無有出者入者。迷者謂以為真。智者不然。是則愚癡凡夫所起不生滅惑,即彼妄想亦本非有無。如幻人生,本無生也。以妄無體,故雲其實無有若生若滅,性無性無所有故。故僧問古德雲。起滅不停時如何。德雲。咄。是誰起滅。此古人徹見妄想無性故乃爾爾。是則心若寂滅,而一切法皆寂滅矣。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但愚癡凡夫墮不如實見,自起生滅妄想耳。非聖賢也。)

   不如實者不爾。如性自性妄想亦不異。若異妄想者,計著一切性自性,不見寂靜故。不見寂靜者,終不離妄想。

   (記曰。此言聖人見諸法不如實者,不似凡愚墮生滅妄見也。故雲不爾。何者。以見諸法當體如如,不起分別異見故。故雲如性自性妄想亦不異。然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容起見。若起種種異見分別者,則是計著一切實有性自性相矣。所以計著者,以不見諸法本來寂靜故。苟不見諸法寂靜者,則終不離妄想矣。何者。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上顯一心真如離一切相已竟下結究竟一心)

   是故大慧。無相見,勝。非相見。相見者受生因。故不勝。大慧。無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滅,我說涅槃。

   (記曰。此總結一心真如離一切相,以成究竟果德也。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故雲無相見勝。非相見。以外道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故長淪生死。故相見者乃受生之因,故不勝。若能見無相者,則一切分別妄相當下不生。不生則不滅。不生不滅,此則名為大涅槃矣。是則了妄想無性即是涅槃。非離此外別有涅槃相也。)

   大慧。涅槃者,如真實義見。離先妄想心心數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

   (記曰。此結示一心真如自性涅槃,乃離心意識自覺聖智境界也。論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故雲,如真實義見,離先妄想心心數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滅除彼生論(唐譯雲。為除有生執。)   建立不生義
   我說如是法   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   無性無所有
   犍闥婆幻夢   有性者無因
   不生無自性   何因空當說
   以離於和合   覺知性不現
   是故空不生   我說無自性

   (記曰。此下至頌終,總明真如一心離生滅因緣相也。謂如來本無法說,而其所以說無生無自性者,以為破彼生見,執有自性故。以彼愚夫不知諸法不生,本無自性,故說犍城幻夢以喻之。然彼所執有自性者,墮無因故。然如來何因說無生無自性耶。以諸法空故。故雲何因空當說。以彼外道妄執諸法各有自性和合而生,今則離之。是以諸法本空當體無生,故說無自性耳。此頌離生滅相。)

   謂一一和合   性現而非有
   分析無和合   非如外道見
   夢幻及垂發   野馬犍闥婆
   世間種種事   無因而相現
   折伏有因論   申暢無生義
   申暢無生者   法流永不斷
   熾然無因論   恐怖諸外道

   (記曰。此頌離因緣相也。以外道妄計實有生因和合而生諸法。世尊謂我但分析彼和合雖現而非有,故說幻夢垂發陽焰犍城,以喻明世間諸法雖現而無因,以折伏有因論,申暢無生義耳。然能申暢無生義者,則使法流永不斷滅。且我熾然說無因論以破彼有因,令其外道聞者生恐怖故。然佛說無因論,乃無彼生因,殆非外道無因比也。識之。)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
   雲何何所因   彼以何故生
   於何處和合   而作無因論

   (記曰。此大慧趣舉佛問外道生因偈以反質疑,將破無因論義也。佛問外道雲。汝之生法雲何而生。為從有因生。為從無因生。答言。從有因生。佛又問雲。既從有因生,有何所因耶。答言。從微塵四大勝性等為生因。佛又問雲。彼微塵四大等,複以何故生耶。答言。以無因生。佛言。若彼微塵等既是無因。無因則無法。無法則無處。無處則無和合。無和合則無生矣。汝言無因,乃於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耶。大慧舉此質疑者,以聞上佛說無因破彼有因,故此疑雲,且無因乃外道所計,佛嘗以此破之矣,今何故又說無因破彼有因耶。故此涉疑致問。以外道所計生因亦無因。故佛說緣生乃破彼無因。又說無因以破彼生因。意在直指無生以息彼生滅之見耳。故下文明答之。)

   爾時世尊複以偈答。
   觀察有為法   非無因有因
   彼生滅論者   所見從是滅

   (記曰。此答意顯離生滅因緣相也。謂能觀察一切諸法不屬有因無因,而即頓見無生,而彼生滅之見自悉矣。龍勝曰。有物從緣生。無物從緣滅。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乃知色生時但是空生。色滅時但是空滅。以空不屬緣,故不生耳。)

   爾時大慧說偈問曰。
   雲何為無生   為是無性耶
   為顧視諸緣   有法名無生
   名不應無義   惟為分別說

   (記曰。此征無生義也。由上佛說離生滅法以顯無生。大慧遂問雲何為無生耶。為諸法無性是無生耶。為別有生性顧視諸緣名無生耶。既有無生名,必有無生義。惟願為我說之。)

   爾時世尊複以偈答。
   非無性無生   亦非顧諸緣
   非有性而名   名亦非無義
   一切諸外道   聲聞及緣覺
   七住非境界(魏譯作七地。)   是名無生相
   遠離諸因緣   亦離一切事
   唯有微心住   想所想俱離
   其身隨轉變   我說是無生

   (記曰。此頌無生義也。以離諸因緣及以作者,入唯心住,得二轉依意生法身,乃真無生義。然此無生,非無性,亦非有性。既有此名,亦非無義。但此無生義,乃八地已上所證如實住處。殆非外道二乘及七地菩薩之境界也。以彼外道邪見,二乘偏執,七地菩薩未離心量,尚在生滅數中。未入微細真實住處,心境未忘,故此非彼所知也。離此諸過,是真無生。)

   無外性無性   亦無心攝受
   斷除一切見   我說是無生
   如是無自性   空等應分別
   非空故說空   無生故說空

   (記曰。此頌心境雙絕,法身真空,以顯無生實義也。以境離有無,心離執取,斷一切見,即是真空法身。此非斷滅之空。以心境無生故說空耳。上頌無生義下總頌離生滅因緣相)

   因緣數和合   則有生有滅
   離諸因緣數   無別有生滅
   舍離因緣數   更無有異性
   若言一異者   是外道妄想
   有無性不生   非有亦非無
   除其數轉變   是悉不可得
   但有諸俗數   輾轉為鉤鎖
   離彼因緣鎖   生義不可得

   (記曰。此頌一心真如離因緣相也。因緣者生滅之本也。離此因緣,別無生法。故肇公雲。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無有則無生。故雲離諸因緣數,無別有生滅,以十二因緣轉變生法,故雲諸因緣數。舍此,不但無生,抑且平等平等,了無一異之性矣。此中若言一異者,即外道見。何者。以有無二性皆悉不生,總非有故。除因緣外,悉不可得。是則緣生無性故空。空故無生。無生則法身平等,離一切相。此所以離因緣外,更無生義可得。)

   生無性不起   離諸外道過
   但說緣鉤鎖   凡愚不能了

   (記曰。此正示緣生無性義也。性者因緣也。謂生本無生,必待緣生。以緣生無性,故生本無也。唐譯雲。生無故不生。是則生即無生,故離外道生法之過。以緣生即無生,故我但說因緣而密顯無生。所以凡愚不能曉了,妄謂離因緣外別有生性耳。)

   若離緣鉤鎖   別有生性者
   是則無因論   破壞鉤鎖義
   如燈顯眾像   鉤鎖現若然
   是則離鉤鎖   別更有諸性

   (記曰。此釋外道計因緣外別有生性義也。佛謂若果離因緣外別有生性者,則是墮無因論,淪於斷滅矣。故雲破壞鉤鎖義。鉤鎖者即因緣也。以彼外道妄計別有生性,要待因緣而生。譬如眾像先有,要待燈照而後見,故因緣現生法,即如燈之現眾像。故佛斷之曰。若此論者,正是離因緣外別有生性。故我說彼是無因論。)

   無性無有生   如虛空自性
   若離於鉤鎖   慧無所分別

   (記曰。此責外道不達緣生無性,故妄生分別也。以緣生無性,故無有生。無生則無性,體相如虛空。此乃離緣之道,絕諸對待。于此境界,三世諸佛不敢覷著,誰當於此分別乎。故雲慧無所分別。今彼既於離因緣外而生分別者,足知皆妄計也。)

   複有餘無生   賢聖所得法
   彼生無生者   是則無生忍

   (記曰。此揀無生義也。謂彼外道所計生法固是邪見。而我法中複有餘無生義,乃二乘賢聖所得,亦非真實。以彼斷盡生法,然後方得無生。不了生本無生,故非真實。是則我說生即無生,方是真實無生法忍。乃八地所證。又非二乘淺智所知也。)

   若使諸世間   觀察鉤鎖者
   一切離鉤鎖   從是得三昧

   (記曰。此揀正行也。謂外道妄計離因緣法,則增長邪見,非真離也。若使諸世間人,一一能觀因緣無性,了知離緣無生之理,則從是即得無生三昧正定矣。下示觀之之方。)

   癡愛諸業等   是則內鉤鎖
   鑽燧泥團輪   種子等名外
   若使有他性   而從因緣生
   彼非鉤鎖義   是則不成就
   若生無自性   彼為誰鉤鎖
   輾轉相生故   當知因緣義

   (記曰。此示觀因緣之方法也,癡愛諸業等,乃十二因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三世輪轉,牽纏不斷。故為內鉤鎖。鑽燧得火,泥團成瓶,種子生芽,此三者為外物因緣。此等內外因緣諸法,但觀空無自性,即證無生。何必離此之外,更立他性耶。若使此外別有他性從因緣生者,即是無因。此則不但壞因緣義。抑且彼法不成。以彼所計自性,乃無因故。若觀生法本無自性,則因緣頓空,又複誰為鉤鎖耶。以有輾轉相生故,故說因緣之義耳。意謂若有因緣,必無自性。若離因緣,即是無生。豈有離因緣外,別有自性耶。是則能觀緣生無性,無性緣生,則了因緣體空,即入真生義。智者當作如是觀。)

   堅濕暖動法   凡愚生妄想
   離數無異法   是則說無性

   (記曰。此釋諸法無性之所以也。謂四大等法,當體全空,本無自性。但以緣會而生,更無別法。而外道不了,橫計四大實有自性以為生因,乃妄想分別,非正見也。是故我說緣生無性即是無生,以破彼計。離此數外,了無異法。但說無性耳。)

   如醫療眾病   無有若干論
   以病差別故   為設種種治
   我為彼眾生   破壞諸煩惱(唐譯雲。滅除煩惱病。)
   知其根優劣   為彼說度門

   非煩惱根異   而有種種法
   唯說一乘法   是則為大乘

   (記曰。此結歸一乘,以顯一心真如究竟義也。謂如來說法,唯說無生。然無生本無有說。而有多種言辭方便開示者,以其病病故也。故如醫療重病,病多而方亦異。佛為破除眾生煩惱病故,以其病根不同,故說諸度法門。此其法本不異,異自機耳。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眾生,入大乘為本。故雲唯說一乘法,是則為大乘。前顯理究竟處,則曰我大乘非乘。今明斷證已竟,故亦以大乘結之。上明一心真如離一切相總顯究竟涅槃真我德已竟下破外道七種無常以顯究竟涅槃真常德

上一篇(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0) 回目錄 下一篇(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