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曇注節要講記十二
這是從理、從事上來推斷,西方極樂世界菩薩不必從一地、二地、三地,這樣慢慢提升,不必。這個就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了。他不需要,他可以從初信位一下就升到七地,八地,九地。好像讀書一樣,他會跳級,他不要按照一年級一年級那樣去升,小學沒念完就可以念博士班了。這天才兒童啊,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威神一加持,個個都變成天才了,不需要按照菩薩這個階級,所以也不需要修三大阿僧祗劫,不需要了,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
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於一聽
這個一聽就是聽一次經,聽一次經他就證得阿羅漢果了。這個凡夫,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聽一次他就證阿羅漢果,
制無生於終朝。
終朝是一天,制也是證得的意思,無生就是無生法忍。這一句的意思就是在一天當中他能夠證得無生法忍,比前面高得太多了。無生法忍的菩薩,在一般大乘經上講,別教七地,八地,九地,《仁王經》上所說的。《仁王經》上給我們講無忍菩薩,無生, 法忍是第四個階級的,七地證得的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由此可知,這個地位非常之高。
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
一般人聽到佛經有這個說法,大家都以為這是釋迦牟尼佛方便接引誘導的言語,不是真的。哪里一個凡夫聽一次經就證阿羅漢果,聽一天經的時候就證無生法忍,哪有這個道理!
聞此論事亦當不信。
那麼聽到阿彌陀佛這個願文裏面所講的,大概這恐怕也是阿彌陀佛接引的話,未必是真的,這就存疑了,就懷疑了。其實真有。既然釋迦牟尼佛的會上有這個例子,超越階級的,阿羅漢四果四向八個階級,他不需要從初果向、初果,他一直直接就證得阿羅漢了,這個是超越階級。大乘菩薩不必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一下就能夠證到七地菩薩,八地菩薩的果位,確實有。但是不多,很少數就是了。像我們這個世間念大學的,有七、八歲念大學的,那是天才,太少太少,一般人做不到。那個天才兒童,小學不畢業就念大學了,他有這個能力。這些都是宿世善根成熟,佛有能力觀察,為他說法,一下就叫他醒悟過來,就能證得這麼高的果位。既然在這個世間有,那西方世界還會有問題嗎?所以淨土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沒有一句是虛假的。這底下就說了,
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像這些講法,的確是非常之言。普通人聽了,他就懷疑,他就不能相信。所以佛也不給普通人講,給普通人講沒用處。
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普通人聽了不相信,不以為然,這也應該嘛。“亦其宜也”,應該如是嘛。所以我們勸人念佛,勸人念《無量壽經》,人家搖頭不相信,這是應當的,不奇怪的,正常的。特別是這個會集本,我們勸人,很多人不能接受,很多人不能相信,我們點點頭:難信之法,難怪難怪,這正常現象。一介紹他,他就相信了,就歡喜了,那才奇怪,那個不正常,他不是普通人。要是普通人,他不會接受的。他能夠接受,歡喜接受,那個人不是普通人。這些話也不是我們說的,都是佛在經上講的。再看底下這一段: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前面曾經介紹了西方世界依報莊嚴十七句,是講一般物質生活環境,這一段是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導師“阿彌陀佛自利利他功德莊嚴”,這個八句是說的這些。這個“次第成就”,說明菩薩為我們介紹前面十七句,跟此地的八句,有條不紊,前後句不能顛倒,他是按著順序來給我們介紹的。前面十七句論文裏面有很詳細的說明,因為文太長,我們時間不夠,我們省略掉了。這個地方比較短一點,我們把它節錄在此地,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
既知國土相。
這一句話,是總結前面十七句介紹依報環境──國土。
應知國土之主。
這個國土,大致介紹這個國土的主人──教主。我們應當知道,這個八句介紹教主。
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
我們要仔細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成就。
先觀座。次觀佛莊嚴身業。觀佛莊嚴口業。觀莊嚴心業。既知三業具足。應為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眾功德。宜知上首是佛。是主。
這個地方講的清楚了,前面跟大家介紹的,這個上首是佛,是主,上首不是指的菩薩。菩薩裏面的上首是觀音、勢至,這個地方的上首是指的佛。
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
這個八句按著順序來介紹的,一點都不亂。再看下面一段,觀菩薩。這個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正報裏面,觀佛,觀菩薩。菩薩就是十方世界去往生的這些大眾。這些大眾,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層次很複雜。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九法界的有情統統具足,所以說是很複雜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完全平等。所以這個法門很難得。諸位要細細的去讀《無量壽經》,讀恐怕還不懂,還不容易體會,希望多聽。我們有很多套的錄音帶,因為這個經講了好多遍了,幾乎每講一遍都留的有錄音帶,遍遍講的都不同。所以有時間,每一次講的都應該聽聽,才把這個意思搞清楚,搞明白。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阿彌陀佛是以平等法教化接引一切眾生。佛用《阿彌陀經》,用《無量壽經》接引我們往生,佛同樣也是用這兩部經接引文殊師利、普賢菩薩去往生。所以九法界一切眾生佛都是用這個經,平等的經,平等法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九法界有情眾生,佛教他平等成佛,這個要知道。換一句話說,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外,任何諸佛刹土裏面修行證果是不平等的,唯獨西方世界是平等的,這個我們要搞清楚。諸佛菩薩講難信之法,就是難信這個平等法。這個平等,實在講,這是連菩薩都搞不通的。現在人常講,說一個什麼東西合不合邏輯,不合邏輯呀,理上講不通,事上也講不通。理上講不通,事上講不通,西方極樂世界是偏偏有這個事,偏偏有這個理。這個理跟事太深了,所以佛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成了佛了,對於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才真的瞭解。等覺菩薩都不行,都搞不清楚,所以這個難信,那是當然難信。
(五)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
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這是下麵要給我們說的,這是我們應當要細心去體會,應當認真去學習。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這個四,在後面,後面來給我們說。這一段意思很深,很難懂,因為講到諸法真實的理體,也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真如本性”,“真心”,“理體”,講到這個上面了,這很深很深。真就不是假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不是真的,凡所有相都不是真的,“真”就不是虛妄。“如”,就是的,才叫如。真就是如,如就是真。說個真,何必要加個如呢?既然兩個字意思是一樣的,為什麼又變了一個名稱呢?古人不得已,用比喻給我們說,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把金比作這個真,把金作成的器叫它做如,譬如佛像,佛像是金作的,金是真,佛像就是如。真金在哪里呢?這就是啊。“相如其性,性如其相,器如其金,金如其器,叫做真如”。我們先把這個意思搞清楚。真如是一切萬法的本體,盡虛空遍法界,在佛法裏面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現代的話講宇宙人生,從哪里來的呀?真如變現出來的,就是本性變現出來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什麼叫開悟呢?禪宗講這是見性,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個什麼樣子呢?他說出來了,他說了五句:“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心性本來清淨,心性決定沒有污染。縱然造作罪業,墮畜生,變餓鬼,變地獄,心性還是清淨不染,本來清淨嘛。又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個具足就是本來具足,十法界依正莊嚴,他一樣也不缺。末後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宇宙人生都是真如本性所生的,這個生就是變現出來的。因此,整個宇宙人生,哪一法不真呢?哪一法不如呢?所以諸位果然要見到這一個事實真相了,“哎呀!原來法法皆是真如,法法皆是自性”。既然法法都是自性,都是真如,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般若會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呢?諸位要曉得,佛說法好就比大夫給人治病用藥一樣,這個藥要對症。世間人執著這一切法都是真的,那個真不是真如之真,如果是真如之真,那就沒事了,那他就沒有病了。是他幻想裏面的真,錯覺裏面之真,那不是真的。為什麼呢?它真妄對立的,有真的,有假的,它對立的。對立的那個真,不是真的。這個真如不是對立的。所以佛法裏面講善,那個善不是善惡之善,善惡的那個善,不善,它是相對立的。必須超越善惡,那個善是真善。這個是佛法難懂的地方。所以我們往往看佛經,依照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標準來解釋,古人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冤枉啊,把佛的意思錯解了。所以佛講的真,不是我們想像的真。我們一提真,馬上想到一個妄,真妄對立。因此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破你執著真實。如果你要執著虛妄,“一切都是虛妄的”呢?那佛就反過來說,“凡所有相皆是實相”。總而言之,佛說法沒有分別的意思,破眾生的執著而已。可是眾生的麻煩很大,你說這個破執著,譬如《金剛經》上用空破有的執著,於是眾生有不執著,又執著空,所以這個真是麻煩。眾生難度啊,他不曉得佛的意思。這個地方破掉了,那裏也不能執著啊。病好了,藥就不要了,藥就沒有用了。病好了還要吃藥,又吃出病來了。所以眾生的麻煩就在此地,很不容易體會佛的意思。“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從這個標準上來看,我們的修行都叫假修行。無論你用什麼功夫,你都是在假修,不是真修。所以生生世世修,修了無量劫,修到今天還變成這個模樣。這經裏頭都給我們說出來了,那怎麼辦呢?有一個方法,所有一切虛妄裏面,諸位要曉得,唯獨彌陀名號是真實的。這個實實在在的,知道這個事實的人不多。所以,念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因為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真如的德號,就是自性的名號,唯一真實,其他都不真實。所以我們老實念佛的人,那叫如實修行。這個,特別是現代,很少人知道這個事實。所以,
體唯一如
底下給我們解釋這個體,萬法之體就是一如,我們一定要與真如相應。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只要這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下去,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懷疑,不要夾雜,不要間斷,不需要多久自自然然你就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也就是說,你就得念佛三昧了。得念佛三昧,往生就決定有把握了,這一生就不虛作了,就不空過了。有人懷疑,哪有這麼簡單!這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就能成佛?殊不知,愈是最高的法門愈簡單,愈是往下麵去就愈複雜。這個理我們要懂得。中國學術真正的根源是《易經》,《易經》是中國學術的根本根源,你看那個名字,《易》,容易,簡單容易啊。愈變就愈複雜了,愈往上去愈容易。我們今天是修第一至高無上的法門,這是最簡單的法門。那些人喜歡囉嗦,讓他們去修去;那個繁雜的讓那些人去修去。我們取的是至高無上簡單容易的法門,這一生當中必定成就。在過去確實有非常好的榜樣,誰呢?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不只一個人,凡是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大勢至菩薩的同倫。你看《念佛圓通章》,《楞嚴經》上菩薩一開口就說,“我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就是志同道合,我們都是修這個念佛法門的。五十二是指的十信位菩薩,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回向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妙覺菩薩,五十二位全包括了。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妙覺就成佛了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他用什麼方法修呢?一句阿彌陀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借其他任何方法來幫助,就這麼簡簡單單四個字,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大勢至菩薩給我們作了好榜樣,用這個法門修行證果成佛的人無量無邊。這些經典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睜著眼睛沒看清楚,那叫睜眼睛的瞎子啊,眼根有問題。而念佛的方法,菩薩也講的很清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個字,把念佛的方法教給我們了。怎樣都攝六根呢?天親菩薩這個五念法是都攝六根的方法。如果我們不會,不會也不要緊,我們就用淨念相繼,也能成功。淨念相繼這個關鍵就在淨,你有夾雜就不淨了。譬如這個念佛的人,天天想求生西方淨土,早晚課裏頭念《阿彌陀經》,還要加上普門品,又要加上大悲咒,還要加上什麼亂七八糟東西一大堆,這個叫夾雜,這不清淨,這個不是淨念。為什麼呢?夾雜太多了。《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講的非常好,不但世間法不能夾雜,所有一切大乘經咒也不可以夾雜。就是教給你專精,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現在去大陸觀光旅遊,我相信不少人,我們佛門弟子,都到大陸去朝山,看看大陸的佛教。念佛人應該去看看蘇州靈岩山寺印光大師的道場,看看印光大師的關房,現在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他老人家一個小小的念佛堂,念佛堂裏供的只供一尊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都沒有,只供一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背後,他老人家寫了一個字:死,死字掛在那個背後。他就是一卷《阿彌陀經》,一聲阿彌陀佛,專念啊,一點都不夾雜。這是祖師給我們的榜樣,給我們的樣子。這樣念佛才叫老實念佛,這樣念佛是如實修行。為什麼呢?他與真如相應,他是體如而行。不是這樣念佛,與這個如就相違背了,你念佛就很難成就了。你要懂得體如而行。我們看底下這個四句:
1,身不動搖,十方應化
何者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
這是第一個意思,“於一佛土身不動搖”,這是指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達極樂世界,一處一念一時遍往十方諸佛國土,是化身去的,不是說我們這個身體一會兒到這兒,一會兒到那裏,那哪來得及,那要多少時間呀。一尊佛那裏耽誤一分鐘也了不得,那個時間都是計算不完的。他是化身去的。前面跟諸位報告了,那個化身、神通的能力不可思議,比那個《梵網經》上講的千百億化身那個數字還要多,不知道要多多少倍。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量無邊,西方世界的菩薩每一個人化身無量無邊。我們要問,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力呢?諸位要知道,這個能力是本能。體如,這個能力就恢復了。雖然往生的人是帶業往生,沒有這個境界,阿彌陀佛以無量劫的修行功力幫助他,加持他,使他得到這個能力。所以一生到西方世界,就有這種能力“遍十方種種應化”,這個種種應化,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面三十二應身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應以佛身得度,也可以現佛身而為說法,所以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再看下一段:
八地已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
克實而論,八地菩薩才有這個能力。但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一加持,就一下把你提升到八地菩薩這種智慧德能。實際上,你並沒有證得八地,是佛力加持,使你的神通、道力、智慧就跟八地菩薩一樣。八地菩薩能做得到的,你也能做得到。
無垢輪者
輪是*輪,無垢就是沒有污染,沒有污染就是清淨的意思。
佛地功德也。
這一句是比喻,如來果地上莊嚴功德成就。
無習氣煩惱垢。
不但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斷了,連煩惱的習氣也沒有,這就是如來果地。
佛為諸菩薩常轉此*輪。
佛以什麼教這些大菩薩呢?特別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極樂世界的菩薩,阿彌陀佛教導。除阿彌陀佛之外,十方諸佛教導。他們的老師已經不是菩薩了,諸佛如來啊。所以大家一定要曉得,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煩惱習氣深重,假如真正發心,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求生淨土,你能不能去呢?決定能去。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如果你有真信,有真願,你就決定往生。而四土九品品位的高下,是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功夫深,往生的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淺,往生的品位就低。什麼叫功夫深淺?功夫深淺是論斷煩惱。你的佛號能把煩惱伏住,有功夫。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你沒有功夫,你的功夫不得力。最低限度的功夫,要能把煩惱伏住。什麼叫煩惱呢?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心裏頭動這個念頭,動貪嗔癡的念頭了,這個念頭一動,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去。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總歸是有的,沒有念頭,那你已經成佛了嘛,你就不是凡夫了,凡人哪有沒有妄念的。這妄念不怕,要覺得快。什麼覺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跑出,跑得快。阿彌陀佛一出來了,把妄念壓住了,這叫功夫。所以,不是念佛多少。蕅益大師沒有講,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的多少,沒有說。工夫淺深。佛號念的不多,念的很少,但是他真的把煩惱壓的住,這功夫好。佛號念的多,一天念十萬聲,煩惱壓不住,那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功夫不得力。一定要用這一句佛號把煩惱壓住,久而久之,煩惱自然就斷掉了,那功夫又升級了,這個念佛三昧又升級了,那麼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又提升了。道理在此地。所以你要專念,要真念才行,才能夠壓的住。要真正求往生,世緣我們才能放下,心裏頭才會不染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是假的,這個是輪回的業因,六道輪回的因緣,不再幹這些了,再幹這些這個輪回是沒完得了啊。不再搞輪回業了,要認真去念佛修淨業。淨業就是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才行。所以諸佛如來教化這些高級菩薩,已經沒有別的法門了,專門念佛。所以這個念佛法門是諸佛如來教化法身大士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所以到了最高級的佛法是什麼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最高級的佛法,沒有比這個再高了。這個我們得明瞭,得清楚,所以你才肯舍。舍什麼呢?佛在《金剛經》上講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什麼呢?所有一切佛法。通通舍掉了。非法是什麼?所有一切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通通舍掉了,只留這一句最真實的法──阿彌陀佛。這是彭紹升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不容易遇到,不容易聽到。這是無比真實之法。“佛為諸菩薩常轉此*輪”,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極清淨之句,沒有比這個更清淨了,這就是無垢輪。
諸大菩薩亦能以此*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
佛教這些大菩薩,這些大菩薩輾轉教化眾生。這些大菩薩自己得到利益了,得到利益之後他又會輾轉教化一切眾生。諸位要曉得,如果不以這個法教化眾生,對不起眾生啊。眾生雖然愚癡,他現在愚癡,將來他有明白的一天,到將來明白了以後,再見面了,“你那個時候為什麼不把這個法門教給我,叫我拐彎抹角,苦修了多少無量大劫,受多少罪。你為什麼不告訴我”?現在就告訴你了,告訴你不接受,沒話說。到那個時候再見面,“唉!那個時候你告訴我,可惜我沒相信,走了很多冤枉路”。他自己生慚愧心,不會怪你。我們實實在在是初學佛法,不識貨,所以拐彎抹角,浪費了幾十年的光陰。老師為我們開導,不相信嘛。我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就把淨土法門介紹給我,勸我修學,而且勸的很懇切。有一天,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你就專修嘛,如果這個法門真的有問題,上當,那就上當一次,也無所謂嘛。自古以來,多少人修這個法門,他們都上當了,我們上一次當,有什麼關係呢?李老師對我說出這樣的話,可是我對這個法門接受、相信、修學不認真。為什麼不認真呢?還有許多大乘經典在那裏誘惑人,我也是被誘惑啊。《華嚴》,《法華》,《楞嚴》,我在台中是專學《楞嚴》的,跟李老師專學《楞嚴》,所以這些大乘經典我都想學,不知道這個法門這樣殊勝,不曉得。到我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我是怎樣搞清楚,搞明白的呢?講《華嚴經》的時候才開悟了。我講《華嚴》講了十七年,從《華嚴經》裏面搞清楚了、搞明白了,就把《華嚴》放下了,丟了,專講《無量壽經》。有很多人奇怪,你怎麼《華嚴經》丟掉了?我講《華嚴經》的精華啊。《華嚴經》的囉嗦我不要,我要《華嚴經》的精華。這個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所以,沒有搞清楚很不容易捨棄,真的搞清楚了,真的認識貨了,當然我要真的,不要假的了。所以相當不容易。我只感覺到,我非常幸運。為什麼呢?還在這一大堆教理裏面找出來了。有多少人,在教理當中一生都沒有把這個最真實法找到,那才真可惜啊。
“淤泥華”,這個偈子裏面講淤泥華,這是比喻,
喻凡夫在煩惱泥中
我們學佛的人,對世法不貪了,過很簡單的生活,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下了,可是貪心沒放下。為什麼呢?貪佛法。所以想一想,貪心沒去掉,換個對象而已。不貪這個貪那個,還是貪心,貪心一點也沒減少。你說有什麼用處呢?沒有用,佛是教我們斷貪嗔癡,不是換物件。我們往往把換物件想成我已經斷貪嗔癡了,其實貪嗔癡還是具足,換個物件而已,所以一點都不管用。
為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
菩薩慈悲,菩薩對於眾生能觀機,知道用什麼方法來開導眾生,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成無上覺。
紹隆三寶常使不絕
這是菩薩的使命,菩薩的責任,一定要把佛法一代一代傳下去,發揚光大,能令一切眾生聞到正法的真實利益。這是佛的本願,是一切諸佛的願望。我們能向這一個目標方向去做,這叫報佛恩,這“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才真正做到落實在生活之中,我們把它做到了。如不這樣做,這兩句話說了也是罪過。為什麼呢?騙自己,騙佛菩薩。每一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實際上把佛的恩德忘得乾乾淨淨,幫助眾生一點也沒做到。那說這兩句話,不叫打妄語嗎?每念一遍就打一次妄語。打妄語是罪過啊,天天在造罪過,還認為自己在修行,還認為自己有功德,那不叫笑話嗎!
2,一念一時,遍至十方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這是菩薩四種正修行功德第二種,這是解釋這一首偈。說到極樂世界的菩薩,諸位一定要曉得,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因為我們知道這一些狀況,明白這一些事實,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經文,與我們的關係很密切。在這一段裏面,這是講到應化身,前面一段是講的清淨法身。經與論裏面都明白地告訴我們,生到西方,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達西方世界蒙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人人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在《無量壽經》,我們在四十八願裏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時候都是這樣說法。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天親菩薩在論裏面直截了當的為我們說出,八地以上。這個果位不是我們自己證得的,因為我們往生,帶業往生,煩惱迷惑一品都沒斷,這一下就得到八地菩薩的智慧、神通、道力,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所以這是他力法門。諸位要曉得,自古以來,淨宗祖師大德們給我們講的二力法門,這個二力就是自力與他力。自力是我們信願持名,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他力的加持,只要我們現前深信切願,就得到佛力的加持。這個加持的力量,與我們自己的信願,的確是成正比例。我們的願力強,加持的力量也強。我們的願力、信願薄弱,那加持的力量也顯得弱了。那個信願怎樣強法呢?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同修們既然選擇這個法門,都是希望這一生能往生。真正求往生,要如教修行。這個教,就是淨土三經。後來祖師大德們把《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附在三經後面,成為淨土五經。我們必須依照這些經論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行,這才能相應。在通途法門裏面,正如同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要四個階段:信,解,行,證。而通常說教,教有四種:教,理,行,果。這個是通大小乘,通一切佛法。我們的信,要信教,要信理,要信行(這個行就是修行的方法),要信果。如教修行的果報,我們深信不疑。特別是西方境界,西方境界真的是難信之法,博地凡夫生到西方,居然就是七地、八地的境界,這個真是叫人很不容易相信。但是這個的確是事實,生到西方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彌陀經》裏面講阿鞞跋致,就圓證三不退。信了以後要解,解底下也是教、理、行、果。你要瞭解,瞭解你就不會懷疑了,不會憂慮了。所以解門非常重要。解了之後要做,要做到。所以這個信、解、行,你要去實行。怎樣去實行呢?教、理、行,你要把教理行證這四個字統統要做到。淨土五經也好,三經也好。實在說這三經,古德稱《無量壽經》為淨宗第一經,這個我們要重視它,是淨宗第一經。三經我們仔細去觀察,《無量壽經》可以稱得上是淨宗概論,經文雖然不長,世尊將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為我們說出來。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性、相、理、事,面面都給我們介紹出來了。後面這兩種,《觀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可以說得上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觀經》詳細為我們說出淨宗的理論、修行的方法,特別是三輩九品十六觀法。這些方法,在《無量壽經》裏面只有兩品經,這個是三輩九品。所以《觀經》裏面的十六觀跟九品,確實是這一品經的詳細說明。更要緊的,《觀經》為我們說出了九品因果。這個是我們修淨宗不可以不知道的,修因證果。而小本《彌陀經》,是佛的徹底悲心,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勸勉我們要求生淨土,四番的勸告。這個在其他法門裏面我們還沒有見過,真正是徹底悲心。所以這個三經,是一而三,三而一。大本《無量壽經》之所以沒有小本《彌陀經》那樣盛行,梅光羲老居士在《會集本》的序文裏面說的很清楚,很明白,那就是古時候經本不容易得到。《無量壽經》是一切經裏面翻譯最多的,從後漢一直到宋朝,這八百年間,總共十二次的翻譯。現在大藏經裏面傳下來的只有五種,七種失傳了。所以在當時,一個人要想把這些譯本全部都看到,幾乎是不可能。以宋朝的王龍舒居士,這個是我們淨宗的一位大德,他作了一個會集本,叫《大阿彌陀經》,實際上他只看到四種本子,唐朝《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一種,他就沒見到。由此可知,那個時候能夠各種版本都見到,不容易。根據五譯本,古人得到一個結論,因為這五種譯本裏面差別很大,決定不是一種原本。根據現在這個五種本子推測,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原本。這證明瞭,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不是講一次。講一次,就是一個梵文本,不管多少人翻,總是大同小異,不會出入很大。出入很大,必定是不同的本子,證明佛是多次宣說。這個說法很值得我們采信,於是我們明白這一部經的重要性。如果不是非常重要,佛為什麼講很多遍呢?一切經,釋迦牟尼佛一生只講一遍,沒講過第二遍。唯獨這個經,是多次宣講,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經典傳到中國來,《無量壽經》最先來。當時廬山遠公大師建蓮社,這是淨土宗第一個道場,我們尊他為淨宗初祖。當年只有《無量壽經》,因為《觀經》跟《阿彌陀經》還沒有翻出來。所以最初的蓮社,修淨宗就是依靠《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稱為第一經,一點都不為過。我們一定要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行,這才能得真實的受用。經上明白告訴我們。這個《無量壽經》總共有九種不同的本子,我們現在全部印出來了,我們把它印在一冊裏面,大家看起來就很方便了。九種本子細細去比較,確確實實這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非常殊勝。從前李老師,好像是民國三十九年,在台中法華寺講過一次,就是採取這個《會集本》。他老人家有很詳細的眉注,我們也把它印出來了,現在流通的非常之廣。我們弘揚淨宗,就採取這一個會集本。經上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之殊勝不可思議。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菩薩的應化身,前面跟諸位說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薩。西方世界不但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那個地方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裏面的一真法界。怎麼知道呢?《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這個大家都是公認的。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兩位上首菩薩,華藏世界的佛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的左右手,就是文殊普賢。而文殊普賢在華藏會上給我們顯示了一個很不平常的例子,那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物件是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麼,他們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世界豈不是一真法界裏面的一真啊!第一真實。所以經上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住真實慧,真實利益”,說了三個真實。我們如果說是深入《華嚴》,沒有不歸心淨土的,死心塌地歸心淨土。所以淨土菩薩,各個人都有應化身。像我們這個帶業往生,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們的受用、我們的神通道力,幾乎也跟八地菩薩平等了。這個前面說過,不是自己修得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佛有這個願,如果我們到那裏去,得不到這種受用,那佛就不成佛了。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他每一願都兌現了,所以這是我們決定不能懷疑的。此地講的“彼應化身”,彼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特別跟大家聲明,我們是裏頭的一份子,我們在其中。“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這一句話就是講的隨時,這個一切是隨時。什麼時候想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這個應化身就去了。正如前面所說的,一處一念一時,就能夠遍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供佛當然要聞佛說法,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時時刻刻供養一切諸佛如來,他那個福慧修得就快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經上常講修成佛道要三大阿僧祗劫,西方極樂世界我仔細給他算了一算,大概成佛不會超過三劫。你想,三大阿僧祗劫跟三劫,不能比啊。那你要問我,我怎麼算出來的呢?這個我不告訴你,總離不開經典嘛。你仔細去讀讀經,應該能算得出來。不超過三劫,真正不可思議呀。這是講西方成就之快,快的因素就是因為他們不但見佛,見一切佛,聞一切佛說法。這個緣太殊勝了,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為比,比不上啊。這是我們一定要珍惜的。
“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前面一段講供佛聞法、福慧雙修,這個地方講自利利他,你這個應化身到十方世界去教化有緣的眾生。這一點,諸位同修無論在家出家,不管你學不學講經,從前李老師常常囑咐我們,我們跟他學講經的,你要發心學講經,先要跟眾生結緣。你要不跟眾生結緣,你講經沒人聽,沒有法緣。我們那個時候同學,現在在這兒坐的是我老同學,我們一班同學當中林堪智的法緣最好。剛剛學講經,他到各處講經,聽眾最多。為什麼呢?肯結緣。所以這個結法緣非常重要,如果你沒有法緣,好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了,供佛聞法,別的人都到十方去應化,教化眾生,你沒得地方去。為什麼呢?跟眾生沒緣。所以結緣很重要,要廣結善緣。現在有不少老法師,連海外的老法師,都知道我的法緣很好,還有的老法師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的法緣那麼好,能不能教教我?實在沒有別的,就是結緣。我這個結緣的方法,是跟印光法師學的。印祖一生過非常簡單的生活,衣、食、住、行非常樸素。他老人家的信徒多,供養多,對他來說沒用處。一件衣服幾十年都穿不壞,不必要做新衣服。除此之外,他還有什麼地方用錢的?他把那些供養辦弘化社,弘化社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佛經流通處,印經流通結緣。這個方法好,只有福德,沒有罪過。所以我想來想去,這個十方供養只有用這種方法好,不會有過失,所以我就印經。現在一年要印幾百萬冊經,到處都結緣,結緣的很廣,所以法緣就勝了。你要不跟大眾結緣,哪來的法緣呢?所以一定要知道結緣。現在印經很便宜,早年我們印的經本,我最初在民國六十年講《華嚴經》的時候,我印小本的《華嚴經》,一套十二冊,一冊兩塊錢,一套《華嚴經》二十四塊錢。不過那個時候的錢比現在值錢。現在我們印的《無量壽經》,大概一本不超過二十塊錢。所以我們想想,我用二十塊錢,如果這二十塊錢能省下來,這個世間就多了一本《無量壽經》。能常常這樣想,想到流通佛法利益眾生,你的法緣就廣了。佛法裏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你一定要跟眾生結法緣。西方世界這些菩薩法緣都非常殊勝,他能到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到十方世界去,就如觀世音菩薩一模一樣,像《普門品》裏面所說的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能夠示現八相成道。就是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都會以佛的身份來教化眾生。這個很不可思議。在一般大乘法裏面來講,要能夠現佛身為眾生說法的,最低限度圓教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也就是說,最低的條件,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有資格。沒有破無明證法身,沒有這個力量。我們今天不要說是無明沒破,見思煩惱一品也沒破,居然有這個能力,所以這個叫難信之法。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聽到都搖頭:我不相信。他不相信,是應該的。這就是不合乎邏輯,這是一般人想不通的。事實真相,就是佛的本願加持。你看四十八願就曉得了,本願加持。所以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意思就是解釋偈頌裏面“無垢莊嚴光”。無垢是清淨,垢是污染,我們今天所講的心理污染,精神污染,講的是這些。在佛法裏面講,就是見思煩惱的污染,塵沙煩惱的污染,無明煩惱的污染。要到無垢,就污染沒有了,這個莊嚴自性智慧光明顯露出來,不止是破幾品無明啊。八地菩薩,這個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掉三十多品了,你看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只剩下四品無明瞭,四十一品無明只剩下四品了,稱得上無垢莊嚴光了。這樣的菩薩,那還有什麼話說呢?前面說過了,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就有這個能力,何況這個是高位的大菩薩們,所以他們 “一念及一時”,一念就是講同時,同時可以能夠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就像世尊在《梵網經》上所講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西方世界我們看,不止千百億,千百億是個小數字啊,因為世界無量無邊,諸佛無量無邊,眾生更是無量無邊。極樂菩薩有能力一時一念一處,都能夠分身到達,“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這一段講的重點是利益諸群生,再看底下這一段。
3,無餘供養,讚歎諸佛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
這個境界都是講一切世界,不是一個世界、兩個世界、十個世界、百世界、千世界,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佛讚歎諸大菩薩他們的能力,但是總沒有講到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刹土一個都不漏,這才叫一切世界。一切世界統統到達,所以菩薩這個論上用“無餘照”,無餘就是普遍,沒有一個遺漏的,以這個智慧光明遍照諸佛會大眾。當然不能照佛,佛是老師,佛會大眾是菩薩。從這個地方,就顯示極樂的菩薩比諸佛海會的菩薩高一等。這個高法,就是不管你是什麼地位,都比你高一等。如果你是十住位,我比你高一等,好像是十行位。如果你是十行位,我好像是十回向位,反正是遇到總高一等。這個高也不是自分的功德,不是自己本分的功德,是彌陀威神加持的。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因為彌陀弟子,不但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同時時時刻刻永無中斷地蒙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他能夠超越諸佛海會的菩薩們。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不知道西方世界的莊嚴。常常聽到莊嚴,究竟莊嚴到什麼程度,不曉得;莊嚴到什麼樣子,也不曉得。所以你的願心不切,信心也不真。真信切願是我們搞清楚了、搞明白了,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了,所以這個願力堅固了,非去不可。去得成去不成呢?決定去得成。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把往生的條件講的多清楚,多明白。我們的信、願、解、行與經相應,那就是與佛願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呢!底下這一句說的更好了:“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前面這個無餘照,是對海會大眾,這個供養恭敬讚歎是對諸佛如來。我們回向偈裏頭常念:“上報四重恩”,唯有這樣恭敬供養讚歎,才能報佛恩於萬一。
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
這兩句是講,我們見佛總要帶一點禮物去供養,這個禮物都是自然的,隨心變化出來的。
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無有分別心,就是普賢行。諸大菩薩修行為什麼比不上普賢菩薩呢?諸大菩薩還有分別心,普賢菩薩沒有分別心。所以普賢菩薩與我們《無量壽經》的經題完全相應:清靜,平等,覺。諸位要曉得,《無量壽經》到中國來,第一次翻譯的漢朝譯本,漢朝譯本那個經題就叫“清淨平等覺經”。清淨平等覺就是普賢行。修禮敬,就是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修讚歎,那就是第二條,第二大願“稱讚如來”。一有分別心,就不是普賢行了。你的心不清靜,不平等,那個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特色,就是心地清靜平等,覺而不迷。所以這個地方有供養,有恭敬,有讚歎。供養裏面特別是法供養,法供養裏面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供養。普賢行願裏面跟我們講的“廣修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菩薩又舉了七個條目,第一條就是“依教修行供養”。所以我們能夠真正依教修行,才是供養諸佛如來。因為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是一切諸佛的願望,不但是彌陀本願,一切諸佛的本願。所以這個法門,你只要認真修學,你立刻就得到一切諸佛的保佑,一切諸如來佛的加持。所以這個功德利益無比的殊勝。
下面這一段,再給我們解釋“無餘”。什麼叫無餘?就是前面所講的,無餘照,無餘廣大。
無餘者。明遍至一切世界
明是說明,遍是普遍,一個世界都不漏。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生活的空間就大了。我們現在生活空間很可憐,太渺小了。縱然有機緣我們常常到世界各國去旅行,沒辦法超越這個地球。縱然像我們這個世界的菩薩,聲聞、緣覺、菩薩,他們有神通了,也沒有辦法超過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大千世界,要依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我們這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單位世界,換句話說,一百億個銀河系呀!娑婆世界的菩薩,活動的空間是一百億個銀河系,這是一佛土。一切佛土,無量無邊,哪里能比得上極樂菩薩呢!所以極樂菩薩生活的空間太大太大了,真的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哪有不嚮往極樂世界呢。我們要拓展我們生活的空間,使我們自己的生活更幸福、更快樂、更自在,那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你不到極樂世界,你的幸福快樂自在總是有局限的,總是有範圍的,範圍並不很大,一百億個銀河系,也不算是很大。
一切諸佛大會
佛總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從來沒有休息的。哪個地方緣成熟了,佛就現身。緣消失了,佛就入滅了。其實,佛哪有生滅呢?《無量壽經》上世尊告訴我們,佛示現的這個生滅,是為中下根性而示現的。由此可知,上上根人沒有見到佛有生滅。佛是不生不滅,上根人見得到,中下根人見不到。
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
沒有一個佛的世界,一次佛的法會,極樂世界的菩薩沒有去參加的,沒有,極樂世界的菩薩遍至啊。我們只要聽到這個消息,就一定要去,這還能耽誤嗎?我們這個信心願心立刻就堅強起來了。
肇公言。
肇公是僧肇大師,鳩摩羅什大師的學生,羅什的四大弟子之一,他有這麼幾句話,曇鸞法師也把它節錄在此地:
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
法身沒有相,但是它能夠現相,殊是不同,是差別,就是三十二應,這三十二應身是同時應現,因為佛刹土、佛會多,應以什麼身示現,他就示現什麼身。一處一時一心一念能圓圓滿滿的示現,這就叫“殊形並應”。這個應就是應化,種種不同的身分同時同處應現。
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
言是言論,像諸佛如來講經說法,但是真理,或者我們講事實真相,是離言語文字的。雖然離言語文字,佛也可以假借言語文字表達它的真實義。這個意思佛在金剛般若裏面說的很清楚。古大德於是教導我們,我們要怎樣去體會經義呢?開經偈裏頭第一句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不在語言文字裏面,語言文字裏頭找不到,但是也不能離開語言文字。語言文字好像是指路牌一樣。我們這裏有個指路牌,指的那個方向那邊是台中。你要認指路牌就是台中,那就錯了。語言文字是指路牌,循著這個方向去會,體會,你就能夠找到了。這個叫不離文字。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面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很好,他教我們“離言說相”,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法,不要執著佛的這個言說,你可以去聽,去會,不能執著他的言說。“離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詞術語,那個都是善巧方便設立的,不可以執著。“離心緣相”,這一條最重要。心緣是什麼?你決定不能去思惟想像,你思惟想像,你落到意識裏頭去了,就落在分別執著裏面去了,那就錯了。諸佛如來給我們宣揚的是事實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你要去體會,要能夠契入、悟入,你就得到了。不可以思惟,不可以想像。思惟想像,落在意識裏,那就變成六道凡夫的世智辯聰,那是不解如來真實義,或者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了。這個就是古人講的,“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佛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想錯了。不能想,所以古人教學,聽經只管聽,用什麼方法呢?就是這三個原則:不執著言說,不執著名相,不要去用思惟想像。這個時候,給諸位說,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定的。這個定心、清淨心一接觸,有的時候則豁然大悟,他就開悟了。你聽,執著言語,執著名相,把這個活的經都變成死的解釋,這個錯了啊。所以肇公這幾句話說的很有道理。“至韻無言”,佛說法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我們聽也要無聽而聽,聽而無聽,這才行,才能夠相應。我們今天聽經,聽一輩子,為什麼不開悟?著了相啊。古大德為什麼聽幾次經就開悟了?人家不著相,高明就在這一點。只要你不著相,那你就會聽了。著了相,不會聽。聽經再要記筆記,那這個著相就更厲害了。不但著言說相,還著文字相,這個麻煩就大了。我過去在台中求學,最初在老師會下聽講經,也拿個筆記本在寫,被老師看到了,講經下來,把我叫到小房間去:你在幹什麼?我說我寫了筆記呀。你寫這個幹什麼?我說怕忘記呀。他說,你要曉得,你到明年境界提升了,這個完全用不著啦。我想想,滿有道理,所以從此以後我就專心聽,不記筆記了。我在台中十年,我只有一本筆記本,還記的不到一半。這是老師教給我的方法,我得到受用了。他不讓我記筆記,他讓我細心聽,體會裏面的道理。這個意思你要真正會得了,你學的東西是活的。長講,短講,深講,淺講,你得自在了。你要是記錄下來,死的,以後就照那個筆記去講,筆記漏掉一句,哎喲,這個地方漏掉了,不曉得怎麼講法了。就出這個差錯,你學的是死東西。所以我在台中,很感激老師。老師要我學活的,不讓我學死東西,所以一定是活活潑潑,這就對了,與經與祖師大德所說的完全相應。所以雖然沒有言語文字,你看大藏經,言語文字遍滿世間。正如同禪宗的,標榜禪宗不立文字,禪宗的文字比哪一宗都多。你們看大藏經,禪宗的語錄比哪一宗都多。為什麼不立文字,文字那麼多呢?他那個不立,是不執著文字,不是不用文字。需要用語言,需要用文字,那是工具,決定不能執著。這個不立是不執著的意思。
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
冥是講的真心,是講的本性,真心離念,沒有一個妄念。從來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冥的意思。雖然不起心不動念,它遇緣就起作用。這個作用叫權,那個冥跟實的意思一樣。我們通常講權實,他這裏講“冥權”,冥就是實。實智,權智,實智是無知,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冥,無所不知是權。無知是體,無所不知是用。體用都是自然的,並沒有預先有一個計畫,有一個設計,那就是謀,沒有。世尊在經上也舉比喻。有人問,舍利弗尊者的智慧很大,問他這個智慧怎麼來的?佛舉個例子,佛舉了個鼓。鼓,我們一敲不就響了嗎。他說舍利弗那個心,像鼓一樣,裏面空的,什麼也沒有。所以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那個叩鳴是權,就是無所不知。你要不叩他,他無知。他心地清淨,一念不生,你問他什麼問題,隨問隨答,他無所不知;你不問他,他什麼都沒有。這是真心顯露。沒有人問他的時候,這個無知是自受用,是清淨心,清淨到極處。有人請教他,隨問隨答,他心還是清淨的。不是說人家來問問題,我得想一想,研究研究怎麼答復他。那是凡夫,想一想,研究研究,結果還是答錯了。清淨心裏面答復這個,根本不要去想,隨問隨答,答的決定正確,絲毫錯誤都沒有。世尊為眾生說法,是這樣說的。這個我們要學呀,就是學清淨心。所以我常常勸諸位,讀經不要想經裏意思,經沒意思。這是我跟諸位講真實話。為什麼沒意思呢?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它有意思,那就是有說而說,說而有說,那有意思。沒意思,沒意思你去想的時候,你叫胡思亂想,叫打妄想。這個要知道,要懂得經沒有意思。讀經是什麼?讀經就是修清淨心,修智慧,戒,定,慧。這個戒,就是我們用恭敬心,用真誠心,用無分別心。這個原則我們遵守,我們用這個心來讀經這是戒。讀經就是修定,讀經時候沒有妄想,沒有妄念。這個經讀的字字分明,沒有念錯一個字,沒有顛倒一句,這個就是修慧。這個慧是根本智,是無知。到人家來問我,或者你講經給人家聽的時候,那叫後得智。講經要不要準備?不要準備,看看大家的眼睛,看看大家表情,自自然然就說出來了。深說、淺說,長說、短說,也不要計畫的。預先想想我要怎麼個講法,那就完了,又錯了。它是活的,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所以這是佛法的一個難處,難在哪里?難在你的妄想不肯放下。你真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不難呐,比什麼都容易。所以這個東西是活的,活活潑潑的。“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它起作用的時候,一定跟那個事非常契會。
蓋斯意也
僧肇大師這一段話,與這一段,這個偈頌的意思,非常切契,很相應。用肇師這幾句來解釋這一段的意思,的確是很圓滿的。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
4,於無三寶處,示佛法如佛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
這些地方多,這個世界沒有三寶的地方比有三寶的地方要多。其實這些事情,我們不難知道。為什麼沒有三寶呢?眾生造的業太重了。三寶的出現,前面說了,是無分別的,是平等的,三寶的出現是眾生的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啊,絕不是實的。所以比喻作海潮音,它不是實的。《楞嚴經》上說的更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三寶,實在講,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造的罪業深重,三寶就不能出現了。深重的罪業,什麼東西出現呢?妖魔鬼怪出現。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眾生果報就更苦了。在這一個狀況之下,極樂菩薩興大慈悲心,他要來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幫助苦難眾生,他不能用三寶的身份出現。用三寶的身份出現,眾生造罪業更重,他不相信三寶,譭謗三寶,侮辱三寶,他的罪造的更重了。所以佛菩薩用同類身出現,這樣權巧方便去幫助他,去感化他。
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
不以三寶的身份,但是化導眾生,不離三寶的原則,不離三寶的方向,用這個方法來引導他。
遍示令解如實修行。
上一篇(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 回目錄 下一篇(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