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華嚴經口傳與開示 2025大型蓮師薈供法會 藥師七佛無戲依一物息災袪病延壽護摩火供
新聞 影音 部落格 網路佛學院 熱門影音 熱門部落 健康 藝術 熱門點閱 綠靈 心靈  
弘揚佛法 公益VIP申請
 利美園地
快速搜尋
地區
月份
商品分類選項
精選顯密資訊
  PLIBC
雪謙寺 
SMTB
寧瑪巴噶陀大圓滿虹光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台灣蒙藏文化中心
喇嘛網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釋迦牟尼佛傳    2010/12/01~2020/12/31
分享 列印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更新日期:2010/12/01 21:26:25

釋迦牟尼佛傳 第一章 序說
星雲大師 著

十版緣起

    這部《釋迦牟尼佛傳》是民國四十四年完成的。在二十三年後的今天,這本書居然能夠不斷地再版,對我個人而言,這不能不算是一件既感動又慚愧的事。

  二十幾年以來,學術界對於佛陀傳記的重新撰述,無虞上百種。翻譯成中文的也有好幾部。譬如美國高樂斯的《佛陀的綸音》,日本中村元的《瞿曇佛陀傳》,副島正光的《釋迦其人及其思想》,都是各擅特色的作品,都值得讀者參閱。

  在佛陀傳記如雨後春筍的今天,拙作之所以願意重新印行,是有原因的。我是一個弘法工作者,我寫這本書時,並不是把佛陀當作一個普通歷史人物來描寫;在我心目中,他是我所信仰的教主,是娑婆世界眾生最值得皈依的導師。因此,在撰寫時我的心態是虔敬的、嚴肅的,我不唯自己親切地感受到佛陀深邃的智慧與無比的慈悲,更亟於把這種感受傳達給這一時代的國人。以這種心態所寫出的佛陀傳記,我相信與坊間那些學術式、或歷史式的佛傳有所不同。所以,在眾多信徒的建議之下,我終於答應再度印行這本書。

  民國五十三年,本書印行第五版時,曾改用字體較大的新四號字重新排印,近十餘年所重印的都依據該版照相付梓,而部份錯字則未及校訂。此次則由依光同學發心校正一過,並增加若干幅圖片,對讀者當稍有裨益。  


                  六十七年七月於佛光山

初版自序

    我帶著感恩的心情,以一年又六個月的時間,寫完這部佛陀聖傳。

  我常常行腳在各地,有時甚至一個多月不能有時間給我動筆寫一個字,但因聖傳初脫稿的幾章在人生雜誌連載,在民本等四家電臺的「佛教之聲」廣播,他們摧著續稿,我不得不加速完成。

  我很慚愧,我還是凡夫的初學沙門,用凡夫的心情和知識本不能來敍述佛陀的生涯,因為凡夫寫佛陀,佛陀也要成為凡夫。我希望讀者瞭解:佛陀的偉大崇高,我實在不能寫出萬分之一。因此,我不得不向佛陀和讀者懺悔!

  佛陀是三界的導師、四生的慈父,一年多來,我沒有一天不禱告佛陀賜我智慧,讓我盡可能的把這部聖傳寫得盡善盡美。在我這段生命過程中。能完成這宇宙第一人的傳記,我引為無上的榮幸!

  我在寫作中,寫到佛陀為我們眾生用心良苦的地方,眼眶中不自覺的就常常含著淚水,我為佛陀深厚的同情心、慈悲心、智能心所感動。我的拙筆,不能讚美到佛陀!

  在我們中國,能代表救世主佛陀的聖格,及深邃的思想智慧,和救人救世的慈心悲願,未曾出版一本比較像樣的白話文的佛陀傳記。五六年前,我就有撰寫佛陀聖傳的願心,總因參考的資料不夠而中止。寫佛陀聖傳,不是用想像力來寫的,不能說一句沒有根據的話。

  等到我搜集中外佛陀聖傳達十數種之多的時候,再加之我身邊有一部《頻伽藏經》,我感謝佛陀的慈光庇佑到我,寫作實在是很順利的事。如馬鳴菩薩的《佛所行贊》、池田卓然的《新譯佛所行贊》、武者小路的《釋迦》、常盤大定的《佛傳集成》、高楠順次郎的《釋尊的生涯》等,給我寫作的方便不少,我像集合他們的大作,重新改寫一次,決不敢說是我的創作。

  不過,每當我執筆的時候,有些地方,是佛陀的境界而不是凡夫的境界,我就覺得應該不要給讀者有不自然的感覺,我只想說這也是人,不過這是成了佛陀的人。就因為這樣,我想我對不起佛陀!

  但是,如何讓那些自以為是知識份子,而卻是凡夫心的人,能來接觸到佛陀的心?我又不能不這樣寫。佛教中印刷流通的經書單行本很多,但讀者讀後除了能知道一部份佛理以外,他並不能認識佛教的全貌。在我想,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

  佛教是什麼?從救世主佛陀的言行中才可以大概的知道。

  我更祈禱佛陀:願您的慈光庇照到閱讀您偉大佛陀聖傳的人,願您賜福慧給他們,不要把這部聖傳當為文藝小說來讀,讓他們深深的思維您的言教,踏著您走過的步伐邁向光明解脫的世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世界佛教紀元二四九九年八月 

    星雲寫于宜蘭念佛會

第一章 序 說

    我們要想瞭解一個宗教的內容,以及一個宗教是否為我們人生所需要,則我們一定先要瞭解一個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們崇拜信奉?以及我們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們解脫人生的煩惱痛苦?我想:這是我們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課題。

  因為我們信仰宗教,不單是暫時求得精神上的寄託,心靈上的安慰,而最高的目的是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所以,當我們信仰宗教的時候,就要首先知道他的教主是否有歷史的可考?人格是否已臻完美之境?自性是否已經清淨?本身是否已經解脫?這些問題,都不容許我們忽視的。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出生在紀元前四六四年的四月八日,降誕的地點就是被稱為世界四大文化古國之一的印度,這是在中外歷史上均有記載的。所以,我們決不可以把佛陀看作是來去無影無蹤的神仙,也不可以把他視為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他有出生的時間、地點,更有生養他的父母,他經過了多年茹苦含辛的修行終究完成一位大智大覺的完人!這是中外的學者、宗教家,所一致公認的。

  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亦在人間。他是我們長夜漫漫的人間慧燈,他是我們苦海茫茫的人間舟航。他的人格已經到達最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淨不染,他解脫了世間上一切束縛煩惱,他己經遠離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說法四十餘年,告訴我們求得解脫的方法,指示我們應行的大道。他所留在這人間的佛法,無一不是從他大智覺海中流露出來,無一不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我們皈投在佛教的懷抱之中,既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宗教來信仰,也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學術來研究。同時,創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更可以作我們每一個人做人的最高模範。

  救世主釋迦牟尼佛是世間上最崇高偉大的聖者,佛教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宗教。佛教流傳至今日,雖然已遍及全球,但遺憾的是宣揚聖教的教徒,都重在玄談,而忽略了佛陀應化在世間上的精神。理論超過現實,都沒有體會到佛陀住世的本懷。唯有發揚佛陀覺人救世的精神,佛教才能更令人有所敬仰,有所效法。 




釋迦牟尼佛傳 第二章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社會
星雲大師 著

很多人都以為今日學佛的人,是逃避現實,消極厭世,這實在是誤解了學佛的本義。佛陀所以出家修道成佛,一方面當然是為了解救自己生死苦惱的問題,但另一方面是為了救濟被壓迫的人民。我們如果知道救主釋迦牟尼佛住世奮鬥的經過,一定就會明白他實在是一位偉大的慈悲的革命者。

  他革命的物件:一是階級森嚴的印度社會,二是沒有究竟真理的神權宗教,三是生閉環不已的自私小我。

  講到革命問題,世界上偉大的革命者其數雖多,但那些革命與佛陀的革命精神,實有天地的懸殊。

  一般的革命家,雖然標榜著為民的口號,但人民並不因此而得到幸福,因為他們革命是源於瞋恨敵人,所以用出的革命手段都很殘忍。唯有佛陀的革命,完全是由於慈悲心腸的激發,他的革命是用慈悲覆護一切,感化一切,他不用暴力,行的是不流血的革命,這才是真正的革命。

  一般的革命家,大都是由下而上的。他因為感到自身的不自由,不安樂,而才聯想到別人的不自由、不安樂,所以就起來推翻不合理的勢力。唯有我們的教主佛陀,他的革命是由上而下的,他本是貴為王子之尊,過著優裕的生活,照理他是用不著甚麼革命的,但他看到很多遭受壓迫的民眾,為了公理與正義,他不能不擺脫王子的虛榮,用一切眾生平等的真理來為那些被壓迫的可憐的人們代抱不平。

  一般的革命者,都是向外革命而沒有向內革命,說明白一點就是向別人革命而沒有向自己革命。唯有我們的教主佛陀,他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自私的小我,都有生死之源的煩惱無明,為了求得真正自由自在的解脫,他不得不向五欲榮華富貴革命,舍離一切的愛染,去過平實的生活,這才是究竟的革命。

  講到佛陀革命的對象,第一就得先要瞭解當時印度社會的組織,第二要瞭解當時印度的宗教和思想界,第三要瞭解自私小我的可怖!關於當時印度的宗教和思想界,在次章會說明;向自私小我革命,這在本傳裏處處都會說到,現在先來敍述當時印度社會的組織。

  原來,在三千年前的印度社會,因為職業的分化和種族尊卑的觀念,形成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係。雖然同是征服者,卻又有貴族與平民的劃分;被征服者,那就是被公認的賤族,他們就是遭受歧視和壓迫的所謂奴隸。

  征服者的第一階級是婆羅門,這就是古印度的宗教徒,他們為了維持自身的權利,和鞏固在社會上的崇高地位,把印度的社會分成四個階級,他們自己列在第一。他們的權威、橫暴,都靠了一卷《摩奴法典》,其他階級的種族,要無條件的信奉和接受。

  由於印度當時產生了這一種特殊的階級,素來遊牧人民那悠悠春夢似的生活,像在碧綠海水上飄浮的小船被擊沉了。婆羅門用卑下的儀式、祭禮、梵咒,像枷鎖似的束縳了五印的人民。

  第二個階級是剎帝利,這就是與婆羅門同樣被尊敬著的王族。這些王族,就和我國當初封建制度下群雄割據的時代類似。

  自古的國王,都是世襲家的天下,國家的土地、財寶,都好象是王族的私有品,別的人民都好象為他們服勞役而生的,印度當然也不會例外。

  第三階級是吠舍,這在我國就是所謂農工商的階級,他們受婆羅門和剎帝利權勢所壓迫,連受普通教育的資格都沒有,那是多麼的可憐!

  第四階級是首陀羅,他們是被征服者,他們被公認是為了使役奴隸而生到這世間來的。婆羅門說他們是初到人間來受生,是一種最下賤的人。在婆羅門金科玉律的《摩奴法典》裏第八章第二百七十節、及二百七十二節就有這樣的記載:「初生的人就是首陀羅,假若他們以罵詈的語言侮辱再生的人,那就要斷他們的舌頭;假若他們舉再生人的名或姓出來侮辱,那就要用燒紅的鐵針插進他的口中;假若婆羅門的指示他不接受,那王者就可以命令用熱油灌入他的耳裏或口中。」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首陀羅地位的低落和生活的悲慘!

  這以上就是印度當時的社會狀態。農工商以及當地的土人,在婆羅門和剎帝利的支配壓制之下,心中的懷恨是不難想像的。

  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階級懸殊的社會裏,他自己雖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並不想用剎帝利的權威去統治人民,壓迫人民。相反的,他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關於這個事實,後來到他成道時就有證明,他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的時候,就發出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的平等主張,後來又有「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四海皆兄弟的宣言,佛陀慈悲平等的主義,終於給數千年來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帶來了光明。

  優波離本是一個首陀羅族中的剃頭匠,後來在佛陀的弟子中被奉為是十大弟子之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賤女,她為了愛戀阿難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而即刻證得阿羅漢果。由於這些事實證明,舊有的階級社會,不得不在佛陀大慈悲真平等的主義下失去統制者的力量! 



備註 :
上一篇(國家寶藏 慈悲 智慧 心) 回目錄 下一篇(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白傘蓋佛母
藥師佛祈請文‧ 藥師佛實修法門教授﹝2﹞ 日期2008/10/1 04.05
印度甘丹寺北學院〈英文網站 〉
寧瑪白玉~聖黑財神成就精華水供
菩提行願計畫-金容光明佛寺重建

贊助網站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佛教藝術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