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大自在的微笑
- 作者:馬爾巴翻譯學院
-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 出版日期:1999年12月27日
空·大自在的微笑·仁波切自序
竹清嘉措仁波切
仁波切寫了一些詩句,作為《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禪修次第》中文版序
仁波切期望我們盡情用優雅悅耳的中文翻譯出來,以饒益有情
我俱足信心、精進、及智慧的弟子啊,
願你
將聞、思所獲得的知識,轉化為禪修智慧,
並且因此了悟真實本性 大手印!
在此,我將詮釋空性禪修各個次第。
以大乘菩提心為基礎,
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
發願達到證悟。
首先,禪修無我,
這將幫你舍離一切問題與困難的源頭
我執。
然後。進一步禪修二元性空的法性,
這將幫你,逆轉因執著二元對立所產生的迷惑,
並讓你不再認為,外在對境真實的。
下一步,再禪修全然的空,猶如虛空一般,
這將逆轉,視一切事物為真實的所有想法。
然後,在遠離一切概念造作的法性中,
以不靠思維推論的禪修方法,
將自我從各種虛飾特質的執著中,
解脫出來。
接著,是禪修當下的明光,
運用這個方式禪修,
就能了知外在環境與眾生,即是諸佛淨土與本尊。
如是清淨的顯相,可以普照十方。
若你對這些禪修次第的最深層意義,
禪修得非常熟練,
你將了悟——樂空不二的大手印!
你將超越凡夫心,了悟 覺空不二的大圓滿!
-------------------------------------------------------------------------------
空·大自在的微笑·序
竹清嘉措仁波切
尊貴的 佛陀開示解脫之道,其中極為殊勝之處,就是他建議眾生應深刻地洞悉[空性],即[無我],也就是洞悉一切現象的真實本性。
這種空性的見解,必須以慈悲及覺醒的菩提心為基礎,這菩提心就是為了利益所有眾生,誓願能夠完全證悟的利他心態,也是所有大乘行者應該具有的特質。空性的見解,加上覺悟的心,巧妙地形成了智慧與方便的組合,兩者若缺其一,就無法圓滿慈悲心。
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在這本書中,教導讀者如何依照西藏保存的傳統方式來進行空性禪修。我特別高興的是,得知這個甚深的法教已可以中文及英文兩種語言呈現給讀者。我祈願所有有情眾生,都能因為實際演練這些法教而獲得究竟的解脫。
----------------------------------------------------------------------------------
空·大自在的微笑·創古仁波切序
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乃是在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讓尊立佩多傑座下,接受噶舉傳承中堪布的頭銜。他的這本著作《空性禪修次第》,教導了無我觀、和唯識觀中[諸所顯現唯自心]的觀點,以及中觀的自續派和應成派的邏輯論證,這些邏輯證明了一切現象本性皆空,以及中觀他空見的一切眾生皆具佛性。這一切都在本書中,透過推論和禪修的方式,有清晰的教導。
本書中文版的發行,必定能帶給法教的修行者極大的利益。我對所有促成本書出版的人表達由衷感謝,並期望所有有志修習法教的人,都盡可能深刻的潛心研讀、身體力行。
---------------------------------------------------------------------------------------------
空·大自在的微笑·唯一勤行利眾生——譯序
竹清嘉措仁波切
《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禪修次第》是實際禪修[空性]的指導手冊。
1993年,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第一次在臺灣公開傳授[空性禪修]。當時,這些開示只是一張張的英文講譯,弟子們捧著去拷貝,以此流傳,因為克難,反倒格外珍惜;1998年2月,近二十位臺灣弟子圓滿完成了皈依前行功課,也就是念誦《佛子行三十七頌》(附錄一)一千遍後,共同前往尼泊爾皈依,以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為上師,並請求法教。[空性禪修]正是仁波切所給的第一年功課。
領受了功課,這群弟子回到臺灣,以敬謹之心實實在在地禪修。一年下來,所有的人都覺得至少去除了生命中百分之五十的煩惱(有些人更多),或說煩惱自行褪去了,生活中更有能力面對自己的種種情緒,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也更加自在!
如此內在的、細微的,卻又清晰可見的改變,促使弟子們更為積極,發願進一步學習,遂於1999年3月,原班人馬及新加入的弟子共三十多人,再度前往尼泊爾求法。
[空性]是佛法的心髓。這群實修弟子原以為若要領略箇中真義,應該和每個人的智商、理解能力、學佛資歷及社會成熟度成正比,然而實修的過程卻令人大大意外!若要體悟[空性]究竟是什麼,唯一能憑藉的竟是所有宗教、思想、信仰最原始的根基——信心!信心愈是堅定的人,愈容易進入實修,解除煩惱的速度也愈快;反之,缺乏學習意願,對法教、上師的信心擺蕩者,則原地踏步,困難重重。
《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禪修次第》由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在臺灣的弟子,經過上百次的共同禪修和討論,一點一滴譯成中文,並由張老師出版社付梓發行。不再是因多次拷貝而模糊的英文字跡,不再是大風一吹就滿地飛卷的紙張,和當年最初聽聞仁波切說法的弟子相較,能由本書進而學習法教者,無疑是幸福多了!
但鑒於之前已皈依弟子實修的經驗,覺得真正用在學習法教上的心神只有五分之一,卻必須花費五分之四的氣力在心情調伏、意願調整及信心的建立!所以這個整個學習的過程,應該是漸進式的。
對初學者或有心皈依的修行人而言,[佛子行]正是建立意願和醖釀信心的重要過程,因此除了完成一千遍的前行功課。更應該一而再、再而三地檢視自己:為何念誦[佛子行]?應以怎樣的心態念誦?為何要學習法教?不學法教是否更好?是否能真正運用了[佛子行]的觀點,解決生活上遭遇的問題,或者仍然套用自己舊有的思考模式?
以敬謹而審慎的方式,一再確認屬於意願、動機、心態和信心等問題,若信心不足,寧願花更多的時間醖釀。因此,我們衷心建議讀者,仔細思考仁波切在書前所給的建議,並在念誦的過程中,誠實觀察自己修行的動機,時時檢視信心是否俱足,將《佛子行三十七頌》視為修行者的暖身操,具備了柔軟而慈悲的心性(世俗諦),再進入[空性禪修]的智慧見解(勝義諦);否則,輕忽這個醖釀期而逕自禪修,恐怕無甚意義且危險。
----------------------------------------------------------------------------------------
空·大自在的微笑·堪布 卡特仁波切 序
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是一位偉大的學者,也是一位真正的證悟者。我相信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必定能夠從中獲得極大的利益。
----------------------------------------------------------------
空·大自在的微笑·鄭振煌 序
竹清嘉措仁波切
佛教是一種覺悟的教育,覺悟的人,將覺悟的內涵與方法告訴尚未覺悟的人,希望透過學習、思維、實驗的過程,覺悟人生宇宙的真理,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因此,嚴格說來,佛教並不是一種宗教;任何的宗教義式都只是為了收攝人們的散亂心,讓心安定下來,進而淨化心靈,顯現本來面目。
可惜今日的佛教過分強調方便,染上無法讓現代人接受的迷信色彩。尤其是西藏佛教,外人往往不得其門而入,直斥為裝神弄鬼的巫術。
幸而在眾多具格上師的教導下,西藏佛教所獨具的次第性、嚴謹性、圓滿性逐漸為世人所知,[三密相續,即身在佛]確非虛言。
眾生的煩惱源自我執,執著人我、法我為實有,妄起分別,造諸惡業,因此輪回苦海,永無出期。所謂修行,便是內觀自我無實,擴而大之,一切萬事萬物都是虛幻無常,自性空不可得。若能了知一切皆空,自可海闊天空,自由自在,斷除煩惱。
然而,證空性的方法很難、很抽象。學佛一輩子而不知空性為何物者,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有四:一、不知佛法以緣起正見為基礎,而緣起就是性空。二、僅在表相上做功夫,不肯實修,當然不能諦觀諸法皆空。三、誤解空為消極逃避,毒蛇猛獸,避之唯恐不及。四、即使想修空性,也不知道如何修。
這些缺憾都在《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禪修次第》這本書中得到圓滿解答。當我看到初稿時,非常驚訝有這麼一位教證俱足的上師,能夠如此精確地闡明世間最高真理。它的殊勝處很多,至少包括四點:一、要言不繁,讓讀者直接切入佛法的核心。二、理論與方法並陳,既不落入文字遊戲,也不致令人盲修瞎練。三、掌握佛法的全體,大小乘、顯密各傳承的修行法門兼具。四、次第分明,由析空(無我禪修)、唯識空、中觀自空(分自續派與應成派)而中觀他空,拾級而登,必達明空不二的大圓滿境界。
人類在邁向二十一世紀之際,壓力苦惱千萬倍於昔日,空性的修養,更顯重要。這本書是所有人類所應該研讀而且實修的,因為大家都有[有]的困擾。[有]不除,心就不安。唯有靠禪修,才能證悟[有]其實不存在,只是[空]的另一面,空有不二就是佛法的無上真諦,就是世間的最高真理,就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處。
空·大自在的微笑·深入生命實相 《空性禪修次第》導讀
丁乃竺/文
如果生命是一場迷霧,佛法就是一道光明的光,幫助我們穿越生命的迷霧,找到回家的路。
二十多年來,我如是深信,也努力如是實踐。
藏傳佛法,是我選擇的修持方式。因為我相信方法嚴謹的密乘,可以帶領我們由外向內,一步步了悟生命的實相,解脫生活裏因為業力和習性造成的各種痛苦。
正因為生活的不確定性,生命的不圓滿性,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一種超越的生命態度。所有的修行人都在尋找解脫的方法,讓自己從粗糙的執著到細微的執著中解脫出來;而我也希望能分享這種生命智慧,幫助有緣的朋友,離苦得樂。
佛陀四十多年弘法中,不厭其煩為其弟子及眾生指出離苦得樂的道路,而其中最重要的揭示,則是直指生命的本質為空性。
空性,生命大補貼
空性,並非佛陀的發明,它是佛陀對生命真相徹悟後之直接體驗。此一體驗也令佛陀明白眾生痛苦之因,眾生因無法看清生命真相而執著,一念細微的執著而引發無窮的顛倒夢想。為了破除所有眾生對現象實有的執著,佛陀反覆為眾生演釋空性,嘗試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沒有恆常不變的實質,但卻又能醖釀一切,含藏一切。這樣一種甚深、廣大、非實存卻又現起的性質,就是空性,也就是我們的實相。如果學習佛法而又不瞭解空性的見解,那就如同入寶山而空手回。
《心經》一開始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菩薩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中,如果只做到前五度,雖然已經很難得,但頂多只是得到人天福報;唯有圓滿第六度:智慧,才能真正證悟解脫。第六度是菩薩六度的[眼],要開這個智慧的眼,看到生命實相,解脫生活乃至生命的苦,就一定要有空性的見解和體驗。
但空性又是佛法裏非常深奧、難以掌握的核心,唯有在俱足證量、智慧的老師引導下,有方法、有次第的進行見解的確認,及實修上的體驗,才能真正的融入。因此,好老師、好方法,對空性的聞、思、修,無比重要。
最好的譯者,是實踐者
當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在臺灣的弟子,以[馬爾巴翻譯學院臺灣分會]之名,來找我,希望我幫忙看一下《空性禪修次第》中譯本,擔任這本即將上市的新書的審閱:我根據中、英譯本一一核對後,對仁波切這群在台弟子,油然生起感動和歡喜,因為我看見了我從事佛學翻譯十五年,罕見的認真與誠懇。
更重要的是,他們證明了:最好的譯者,是實修者:唯有真正的實踐者,才能將書中的深義譯得入木三分。
從事佛法口譯十五年來,我深知翻譯的困難,不但要顧及信、雅、達,每一位老師也都有他特有的風格,要像呼吸、舞蹈一樣,風格和節奏都契接得很好,這很不容易。也因此,仁波切這群在台弟子的翻譯表現,更令我覺得難能可貴。也許這就是他們跟著書中次第做,所得到的成績,也是跟一般譯者最大的不同點。
我也發現,在付梓出版之前,他們已花了好幾年時間翻譯這本書,期間他們反覆根據這本書的五個次第,進行聞、思、修的實修演練,有人完整演練五次、有人演練了三次。在實修中得到一次比一次深細的體悟,也幫助他們更準確掌握這本書的精髓,因此深入程度恐怕不是一般佛譯者能企及。
這令我想起,古來翻譯佛經的大德,沒有一個是單純從學問入手的:凡在譯經上有成就的,每一位都是實修者,因為實修的體悟能夠幫助譯者契入書中內涵,對修行典籍的翻譯成就,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書市第一本實修指南,修行人心備工具書
讀完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所著這部《空性禪修次第》後,我第一個感想是,這是一本實修的工具書,每一位修行人都應該有一本!
這也是我目前在臺灣出版市場上,所看到的第一本直接講實修的書,循序漸進,提供方法,幫助修行人對空性作完整的觀照:更重要的是,有方法、有次第的幫助修行人從見解進入體驗。這種特質,是目前臺灣市面上佛書少見的。
《空性禪修次第》見解非常深入,從無我禪修、唯識禪修、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到中觀他空見,五個次第,每個次第都非常清楚、明白、有用,對修行人的幫助直接而深入,是當代偉大的空性實修著作,每位學佛者,不論顯密各宗派,若能閱讀,拿來當實修的必備工具書,必能得到很大的修行助力。
全部看一遍,再找出對自己最契合的次第
至於怎麼閱讀或使用這本實修好書呢?
由於《空性禪修次第》是一本直接進入實修演練的操作手冊,如果直指自心本性的大手印是佛法高級班課程,[空性禪修]就相當於中級班課程;如果已經有基礎的人來讀,會吸收得更好,沒有基礎的人讀起來可能比較難,但也可以對空性的見解建立一個初步的概念。不管有沒有基礎,都應該從頭到尾完整的看一次,把每一次第都看得清清楚楚。
已經有基礎的修行人,在看完《空性禪修次第》每個次第後,可以每個次第互為基礎,相輔相成;也可以找一個和自己最相契的次第,進行重點禪修,反覆跟著演練,一定可以得到極大利益。仁波切說過,每個次第都演練也可以,單獨一個次第深入也可以,只要深入,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體驗。
對一般沒有太深的佛學基礎,僅是對學佛、修行有興趣的人,這本書也可以對空性的觀修提供一個完整的藍圖,先瞭解佛教各宗派對空性見解上的細微差異,確立見解,然後根據書中提供的分析及禪修方法,試著在生活上進行實際演練,一定可以循序漸進,深入生命的實相。
當然,在密法的學習精神中,老師是相當重要的,研讀這本實修本冊,不管初學者或已有基礎的修行人,若有實修過的老師帶領會更好。[馬爾巴翻譯學院臺灣分會]的仁波切弟子們,也為了這本書出版,考慮到讀者可能會有實修上的問題,因此特別建立一個網站,可以幫忙讀者代轉問題給作者竹清嘉措仁波切,這也是一解決的方式,相當於有老師在旁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