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朝野共識一致,攜手推動台灣轉骨工程,以期打造台灣未來經濟願景,帶動國家競爭力躍升。值此覺醒與行動的關鍵時刻,期望在提升競爭力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跳脫線性思考,建構以生產力、品質力、精實力、創新力、成功力新五力競爭優勢,應為重要課題。
一、生產力
不論經濟趨勢或競爭態勢如何變化,生產力是競爭力的基本,沒有生產力,哪來競爭力?競爭力的源頭肇始於生產力的提升,透過自動化,藉由5S落實日常管理、運用限制理論(TOC)快速找出營運中各項限制因素與瓶頸問題,激發全體成員強烈持續的改善意識,活絡組織的PDCA(Plan規劃、Do執行、Check查核與Act行動)管理循環,並致力於經營績效整合管理(TPIM)與全員參與生產保全(TPM),以整體優化考量為前提建構關鍵績效指標(KPI),達成內部各種資源有效整合,持續提升效率,厚植競爭實力,其中重要的做法就是持續改善。
二、品質力
現今論及顧客需求,已從過往快速、穩定、低價轉變為在原有基礎上,加上創新、體驗以及感動。因此,在生產力為基礎,品質力應為核心,偏重社會與客戶價值,追求從品質(Q)到創新(I)的總和生產力。應用全面品質管理(TQM)的落實執行,透過標準化,全員參與為手段,全面強化經營體質,提升效能,秉持精進品質為核心,以客製化為差異;傾聽、細看,來充分掌握影響品質的變數,預測環境變化與顧客的需求,讓品質從後端的行為轉變為前端的預應,進一步在品質上做到精益求精;在品級上做區隔;在品味上迎合顧客簡約奢華的需求,藉由提供最適的產品、最佳的服務以及解決方案,創造質感(Qualia)的體驗,以走出長遠的品牌之路,迎合消費者優質生活的慾望。
三、精實力
企業以生產力為基礎,品質力為核心,更需進一步以精實力作為蓄積能量的關鍵力。精實力以確認價值與避免不要的浪費作為改善的突破點,追求最適化,在不影響品質之下,過程減廢,將產品生命週期,逐一檢視分析各階段能源消耗與對環境的衝擊。經由建立全員意識、制定管理制度以及改善方法,透過「+、-、×、÷」的思考與實踐過程,將「精實」(Lean)的思維與作法貫穿全組織,推動全員參與,建構起群好共生、系統穩健的經營體系,透過精實真正顯現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精神。時時以人境共好造物的思維追求精進,始得以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大的價值。
(上,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