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企業的資產,也是公司的費用,甚至可能成為負債。對於這樣的「污染源」,管理者雖然齊聲喊「斬」,但仍強調必須兼聽則明。
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問題。處理問題人物,戰國策總經理林尚能表示,這種人就像是公司裡的污染源,污染的範圍會愈來愈擴大,情況也會愈來愈失控,因此處理的速度要快。
林尚能認為,正常公司的離職率應該在10%以下,超過這個數字就是警訊。很多員工的離職原因,都是因為和部門主管處不好,因此要慎選主管,謹慎評估人品和操守,有些人能力很好,但無法團隊合作,反而成為污染源,小則毀掉團隊,大則毀掉公司。「只要處理掉污染源,有時人少反而好辦事。」
台北花園大酒店總經理林靜如認為,人無完人,害群之馬如果有60%的優點,也就是好大於壞,那就還在可包容的範圍內,如果這個人讓其他人做不下去,那就必須處理。處理的方式,首先要調查清楚,談的時候要拿出證據,然後針對這些調查,請對方說明,聽聽他的說法,如果願意改善,請他訂出時間表,如果不願意改,那就是協助轉調其他部門,或是請他另謀高就。
太陽星國際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王琳指出,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如果對公司貢獻度低於薪水,那就是多餘的費用。「處理人事不能不教而殺,有些人可能在不自覺下做錯,處理之前,雙方要溝通清楚,如果對方知錯願改,那就協助一起改善,最後才是請人走路。
中華企業研究院公益董事長陳定國表示,企業的污染源理當精確開除,但在開除之前,必須要充分掌握資料,且聆聽對方的想法,所謂「兼聽則明」,不能僅憑一人一言,就妄下判斷,否則就是「偏聽則暗」。
「沒有貢獻、表面忠厚、傳播是非、吃裡扒外,都算是企業污染源。」陳定國說,劣幣會逐良幣,當努力的人看到不努力的人,也照樣領薪水,久了不是一起變懶,就是做不下去,處理污染源可說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