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許玉君】
國內物價蠢動,食、衣、住、行、育、樂喊漲聲此起彼落,政府則急忙推出一連串因應措施,祭出降稅、凍漲、道德勸說等各種方案。民眾宜有對短期內可預見的通膨隱憂,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熱錢、農產欠收 主因之一
造成這波物價上漲的原因很多,包括歐美國家長期實施寬鬆貨幣政策,致使市場上熱錢流竄;氣候異常造成農產品歉收嚴重,供需出現龐大缺口;新興國家經濟成長快速,對原物料需求節節攀升;還有美元長期走軟,使得油金價格居高不下等。
綜上所言,影響這回通膨出現的關鍵因素,全非「操之在我」,政府想要明顯平抑物價,手頭上足以奏效的政策工具其實相當有限。
降稅查緝哄抬 杯水車薪
觀察目前已經宣布的相關措施,調降大宗物資關稅稅率;加強查緝哄抬、囤積行為;盡速增加糧食供給等,都是鄰近國家因應物價上漲時的常用手法,雖非無用、但頂多也只有「杯水車薪」的效果。
根本解決之道 Fed升息
想要解決這一波的通膨壓力,最有效者當屬美國聯準會(Fed)升息,由「罪魁禍首」美國回收近3兆美元的市場流動性,才能使國際熱錢頓失炒作動能,讓商品價格回歸正常軌道。
不過,這不表示台灣政府可袖手旁觀,只需坐待美國訴諸行動。經濟成長原本就會帶動溫和的物價上漲,如何教育民眾消除預期心理、嚴緝不當囤積居奇,並積極平均所得分配,讓民眾不以溫和的物價上漲為苦,絕對是政府應該且必須努力的施政方向。
政府別亂下藥 干擾市場
更重要的是,政府切勿胡亂下藥,動輒以行政干預、凍漲、補貼等方式破壞市場機制。這些做法,即使可發揮穩定物價的短期效果,但「壓得愈久、反彈愈大」,解禁之後的反噬力道恐怕更加驚人。
以油價凍漲為例,如果全由中油吸收成本,將會喪失「以價制量」的功用,用油者沒有減少用油的誘因,反而形成國庫補貼用油者的畸形現象。更何況,用油大戶多半都是高所得者,這樣的政府補貼無異是「劫貧濟富」。
以史為鏡,可以發現政治性干預終究無法凌駕市場經濟法則。過去,台灣在石油危機時曾祭出嚴格的物價管制措施,但干預越久,整體社會所承擔的後遺症越大。
像是石油危機時的管制措施解除後,隔年(民國63年)的物價上漲率竟高達47.47%,就是政府胡亂干預後的慘痛下場。主政者宜戒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