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典與原典翻譯 |
|
英文: |
|
Dalai Lama,1994: A Flash of Lightning in the Dark of Night﹐London. |
|
Gyatso, Geshe Kelsang﹐2002: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USA. |
|
Crosby, Kate & Skilton, Andrew,1995: The Bodhicaryavatara/Wantideva﹐New York. |
|
Matics, Marion L.,1970: Entering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The Bodhicaryavatara of the Buddhist poet Wantideva﹐London﹒ |
|
Sharma, Parmananda,1990: Wantideva''s Bodhicaryavatara.2vols﹐New Delhi﹒ |
|
Batchelor,Stephen,1993: A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India New Delhi﹒ |
|
Vaidya,P.L.,1960:Wantideva﹐Buddhist Sanskrit Texts-No.12 Bodhicaryavatara﹐ |
India Delhi﹒ |
|
中文: |
|
如石譯,1998,《入菩薩行》(偈頌本),寂天造頌,高雄,諦聽文化。 |
|
如石譯注,1999,《入菩薩行譯注》,寂天造頌,高雄,諦聽文化。 |
|
如石譯,2000,《入菩薩行集要》,(偈頌本),寂天著,高雄,財團法人淨空文教基金會。 |
如石,1994,《入菩薩行導論》,高雄,諦聽文化。 |
|
如石,1997,《入菩薩行衍義》(上),高雄,諦聽文化。 |
|
如石,2005,《入菩薩行衍義》(下),高雄,諦聽文化。 |
|
宋,天息災譯,《菩薩行徑》,大正新脩大正藏經,第三十二册,中華電子佛典學會。 |
|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華嚴經》〈入法界品〉,大正新脩大正藏經,第十册,中華電子佛典學會。 |
|
寂天菩薩造頌,無著賢論師,明性法師譯,1996,《入菩薩行論一善解義海》,台南,湛然寺。 |
|
寂天造頌,(宋)天息災、法護等譯,1998,《寂天菩薩全集》,台北,方廣文化。 |
|
寂天造頌,傑操廣解,隆蓮漢譯,2005,《入菩薩行論廣解》,台北,大千。 |
|
寂天造頌,隆蓮漢譯,2000,《入菩薩行論》 (偈頌本),台北,福智之聲。 |
|
寂天造頌,隆蓮漢譯,2005,《入菩薩行論》 (偈頌本),台北,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
|
寂天造頌,索達吉傳講,2002,《入菩薩行論廣解》(上)(中)(下),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
|
寂天造頌,貢噶旺秋講述,張惠娟居士譯,2002,《入菩薩行論》,台北,中華民國正法源學佛會。 |
|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1984,《大智度論》(一、二、三冊),台北,世華。 |
|
2、 專書 |
英文: |
Brassard,Francis, 2000: The concept of Bodhicittain in Wantideva Bodhicaryavatara, |
Albar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
|
Kawamura,L.S.Ed.,1981: 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m, Canada (Canadian Corporation for Studies in religion). |
|
Eckel, Malcolm David,1994: To See the Buddha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
|
Williams, Paul,1998: Studise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odhicaryavatara: Altruism and Reality,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 |
|
中日文: |
C•K 普哈拉﹐顧淑馨譯,2004,《消費者王朝》,台北,天下。 |
|
Elizabeth Napper﹐劉宇光譯,2003,《緣起與性空》,香港,志蓮淨苑。 |
|
Rita Carter﹐洪蘭譯,2006,《大腦的秘密檔案》,台北,遠流文化。 |
|
三枝充悳編譯,《中論偈頌總覽》,第三文明社,出版年不詳。 |
|
三浦展,吳忠恩譯,2006,《下流社會》,台北,高寶。 |
|
土觀.羅桑 季尼瑪,劉立千譯註,1994,《土觀宗派源流》,台北,福智之聲。 |
|
木村泰賢,演培譯,1989,《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 |
|
巴森,鄭明萱譯,2004,《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台北,貓頭鷹。 |
平川彰,莊崑木譯,2002,《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 |
|
白波,2006,《博奕智慧》,台北,德威。 |
|
田上太秀,《菩提心の研究》,1990,東京,東京書籍。 |
|
卡盧,釋成觀譯,《三乘佛法指要》,寶鬘印經會發行,出版年月不詳。 |
|
卡盧講述,繆樹廉譯,1995,《法》,台北,慧燈。 |
|
卡盧,廖本聖譯,2006,《藏傳佛教的第一堂課》,台北,橡樹林。 |
|
布頓,郭和卿譯,1988,《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布頓佛教史》,台北,華宇。 |
|
布頓,郭和卿譯,1994,《佛教史大寶藏論》,台北,福智之聲。 |
|
印順,1992,《佛法概論》,台北,正聞。 |
|
印順,1994,《學佛三要》,台北,正聞。 |
|
印順,199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 |
|
印順,1992,《空之探究》,台北,正聞。 |
|
印順,1993,《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 |
|
印順,1989,《中觀今論》,台北,正聞。 |
|
印順,1988,《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 |
|
如石,1997,《《菩提道燈》抉微》,台北,法鼓。 |
如石,1997,《大乘止觀導論》,台北,法鼓。 |
|
如石,2002,《現觀莊嚴論一滴》,台北,法鼓。 |
|
如石,1991,《阿底峽與菩提道燈釋》,台北,東初。 |
|
如石,2006,《阿姜查語錄》,台北,修修文教基金會。 |
|
竹清嘉措,馬爾巴翻譯學院,2000,《大自在的微笑》,台北,張老師文化。 |
|
托馬斯.艾克,解本遠譯,2005《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台北,一言堂。 |
|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1987,《西藏佛教要義》,台北,文殊。 |
|
任浩之,2006,《佈局與謀略》,台北,商周。 |
|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四》,齊魯。(出版日期與地點不明) |
|
李安石,2006,《三國奇士與國土》,台北,城邦。 |
|
依日,《六波羅蜜的研究》,1989,台北,佛光。 |
|
吳汝鈞,2004,《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台北,台灣商務。 |
|
吳汝鈞,1996,《佛學研究方法論》,(上、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
吳靜吉,2004,《青年的四個大夢》,台北,遠流。 |
|
宗喀巴,法尊譯,妙因法師錄,1998,《入中論善密顯意疏》,台北,方廣。 |
|
宗喀巴,法尊譯,1999,《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方廣。 |
宗薩欽哲,楊憶祖.馬君美.陳冠中合譯,1999,《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台 北,眾生。 |
|
岡波巴,張澄基譯,《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1992,台北,法爾。 |
|
卓千波若等,謝思人等譯,1995,《學習即修行》,台北,眾生。 |
|
東杜,鄭振煌譯,1998,《心靈神醫》,台北,張老師。 |
|
舍爾巴茨基著,宋道明譯,1998,《大乘佛學》,台北,圓明。 |
|
法拉.華納,邱如美譯,2006,《夏娃經濟學》,台北,天下。 |
|
迪爾克.克斯勒,郭鋒譯,2000,《馬克思.韋伯生平.著述及影響》,中國,法律。 |
|
彼得.聖吉,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練》,2007,台北,天下。 |
|
周耀童,2006,《博奕哲學》,台北,一言堂。 |
|
姜貢康著,鄭振煌譯,2005,《了義炬》,台北,慧炬。 |
|
桑桑講述,智融整理,2000,《佛子行三十七頌》,高雄,淨心。 |
|
倫珠梭巴格西主講,翁仕杰譯,2003,《喜樂泉源-《入菩薩行》菩提心利益品.安忍品講記》,台北,春天。 |
|
索甲,鄭振煌譯,1996,《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 |
|
索甲等主講,1999,《虔誠與慈悲》,台北,寶鬘印經會。 |
|
班班多杰著,2002,《藏傳佛教智慧境界》,台北,大千。 |
|
貢噶旺秋講述,張惠娟居士翻譯,2000,《修心七要》,台北,佛香書苑文教基金會。 |
|
茱莉亞.薛荷,彭蕙仙譯,2006,《天生買家》,台北,天下。 |
|
亞歷山大.封.笙堡,闕旭玲譯,2006,《窮的有品味》,台北,商周。 |
|
振北,2006,《手段》,九角,台北。 |
|
梶山雄一,吳汝鈞譯,1990,《佛教中觀哲學》,高雄,佛光。 |
|
梶山雄一,吳汝鈞譯,2000,《龍樹與中後期的中觀學》,台北,文津。 |
|
梶山雄一,許主洋譯,1989,《般若思想》,台北,法爾。 |
|
麥可.羅區,項慧齡譯,2001,《當和尚遇到鑽石》,台北,商周。 |
|
陳學仁,2000,《龍樹菩薩中論八不思想探究》,台北,佛光。 |
|
陳舜臣,東正德譯,2002,《諸葛孔明》,台北,遠流。 |
|
陳柏達,1999,《圓滿生命實現》,台北,東大。 |
|
頂果欽哲,賴川生譯,2005,《覺醒的勇氣》,高雄,雪謙。 |
|
頂果欽哲,楊書婷譯,2003,《成佛之道-殊勝證物道前行法》,台北,橡樹林。 |
|
郭為藩著,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
|
強納森.懷特,江麗美譯,2004,《發現亞當斯密》,台北,經濟新潮社。 |
|
張曼濤主編,1979,《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8),《大乘佛教之發展》,台北,大乘文化。 |
|
張曼濤主編,1979,《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6)《中觀思想論集》,台北,大乘文化。 |
|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
|
傅偉勳,1994,《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 |
|
傅偉勳,2001,《從西方的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 |
|
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教》,台北,東大。 |
|
萬金川,1998,《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 |
|
湯用彤,2001,《印度哲學史》(上、下),台北,佛光。 |
|
湯馬斯.佛里曼,楊振富等譯,2005,《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文化。 |
|
創古,帕滇卓瑪譯,1998,《三乘佛法心要》,台北,眾生。 |
|
創古,帕滇卓瑪譯,1995,《佛性一《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台北,眾生。 |
|
創巴,繆樹廉譯,1998,《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台北,眾生。 |
|
創古,帕滇卓瑪譯,1998,《轉七四思惟》,台北,眾生。 |
|
凱斯.詹京斯,賈士蘅譯,1996,《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 |
達賴,葉偉文譯,2006,《相對美麗的世界》,台北,天下遠見。 |
|
達賴,黃啟霖譯,1991,《圓滿的愛》,台北,時報文化。 |
|
達賴,陳琴富中譯,1997,《藏傳佛教世界》,台北,立緒文化。 |
|
達賴、霍華德.卡特勒博士,朱衣譯,2003,《快樂一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台北,時報文化。 |
|
達賴,鄭振煌譯,2004,《達賴喇嘛談《心經》》,台北,圓神。 |
|
達賴,2004,《般若與佛道次第》,台北,福智之聲。 |
|
達賴,項慧齡譯,2002,《幸福的修煉》,台北,橡樹林。 |
|
達賴,陳世威譯,2002,《抉擇未來》,台北,橡樹林。 |
|
達賴,荷西.伊格那西歐.卡貝松編,貝瑪秋頓譯,2003,《答案一與達賴喇嘛心靈對話》,台北,法鼓。 |
|
達賴,何向譯,2001,《新千禧年的心靈革命》,台北,聯經。 |
|
達賴,1992,《慈悲與智見》,台北,羅桑嘉措。 |
|
達賴,曹小容譯,1991,《點亮心靈之光》,台北,聯經。 |
|
達賴,1998,《慈悲的力量》,台北,聯經。 |
|
達賴,周和君譯,2000,《平心靜氣》,台北,遠流。 |
|
達賴,B•Alan Wallace英譯,陳富中譯,1993,《超越的智慧一入菩薩行.智慧品》,台北,立緒。 |
|
達賴,法音譯,1997,《中觀之鑰》,台北,佛陀。 |
|
達賴,丁乃竺譯,2000,《大圓滿》,台北,心靈工坊。 |
|
達賴,丁乃竺譯,2002,《修行第一堂課》,台北,先覺。 |
|
達賴,項慧齡等譯,2003,《禪修地圖》,台北,橡樹林。 |
|
達賴,揚書婷譯,2001,《轉化心境》,台北,都會動脈。 |
|
溫美珍,2006,《圖解經濟學》,台北,城邦。 |
|
楊惠南,1995,《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 |
|
詹偉雄,2005,《美學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城邦。 |
|
奧里森.馬登等箸,李德威編著,2006,《世界最偉大的勵志書》,台北,德威。 |
|
翟鴻燊,2006,《身段》,台北,九角。 |
|
蔡耀明,2006,《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台北,法鼓。 |
|
圖敦.梭巴,釋妙喜譯,2004,《愛一究竟的康復》,台北,琉璃光。 |
|
蓮花生,徐進夫譯,1996,《西藏度亡經》,台北,天華。 |
|
鄭石岩,2005,《活出自己的如來》,台北,遠流。 |
|
默西亞.埃里亞德,廖素霞等譯,《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台北,商周。 |
|
錢念孫,1999,《中國文學史演義.唐宋篇》,台北,正中。 |
|
龍樹造頌,甲操傑造釋,觀空講授,仁光、任杰譯,1999,《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台北,福智之聲。 |
|
濟群,2005,《菩提心與道次第》,上海,上海古籍。 |
|
藍吉富主編,1984,《世界佛學名著譯叢》(33),A﹒K﹒Warder,王室安譯,《印度佛教史.大乘與密教》(下),台北,華宇。 |
|
藍吉富主編,1984,《世界佛學名著叢書》(63),梶山雄一,李世傑譯,《中觀思想》〈中觀思想的歷史文獻〉,台北,華宇。 |
|
藍吉富主編,1984,《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5),T.R.V.Murti,郭忠生譯,《中觀哲學》(下),台北,華宇。 |
|
羅貫中,《三國演義》(上、下),台北,台灣古籍。 |
|
羅傑.渥許、法蘭西絲.方恩等編,易之新等譯,2003,《超越自我之道》,台北,心靈工坊。 |
|
3、 碩士論文與期刊論文 |
如石,1997,〈《入菩薩行》出品補注〉,《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台北,中華佛研所。 |
|
如石,1990,〈發心知意義及其在宗教實踐上的心理功能〉,《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台北,中華佛研所。 |
|
見弘,2000,《『入菩堤行論細疏』第九章の研究と和訳》,日本,九州大學。 |
法增,2005,《《入菩薩行論》菩提心思想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 |
|
吳汝鈞,〈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特色〉《中華佛學學報》1期,1987,台北,中華佛研。 |
|
明法比丘,〈四念處的修行與利益〉,《嘉義新雨雜誌》40期,2003,嘉義。 |
|
梁妃儀、蔡篤堅,〈烏腳病與小兒麻痺症的隱喻在台灣〉,《中外文學》372期,2003,5,台北,台大。 |
|
黃奕彥,1993,《《入菩薩行論》〈靜慮品〉土登卻札注疏譯注》題綱,台北,政大。 |
|
游祥洲,(五十三參與人間佛教),游祥洲發表於世界佛教友誼會的刊,(時間,地點不明)。 |
|
楊麗娟,2001,《《入菩薩行》安忍思想之研究--以嗔的對治為中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
楊麗玲,2005,《煩惱的轉換-從《入菩薩行》論大乘修心的主軸與理由根據》,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
劉宇光,〈對古典語文獻學在當代華人研究中的角色問題之省思〉,南投,《正觀雜誌》第一期。(日期不明) |
|
張曉風〈古典小說中所安排的疾病和它的象徵〉,《中外文學》(卷32)372期,2003,5,台北,台大。 |
|
謝品然,〈從整合到多元:論詮釋學與聖經神學之關係〉,《中外文學》394期,2005,3,台北,台大。 |
傅偉勳,〈關於緣起思想行程與發展的詮釋學考察〉,《中華佛學學報》4期,1991,台北,中華佛研。 |
|
向智尊者,香光書〈生命的四食〉《香光莊嚴.季刊》,87期,2006,9,嘉義,香光莊嚴。 |
|
童儀展,〈2010-手機產業裡的流行和風格〉,《數位時代》132期,2006,5,台北,巨思文化。 |
|
賴珍琳,〈干擾時代〉,《數位時代》136期,2006,5,台北,巨思文化。 |
|
4、 工具書 |
Monier-Williams, M.,2004: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India Delhi﹒ |
|
Leumann, E., 2002 :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India Delhi. |
|
丁福保,1992,《佛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 |
|
《大正藏》(中華電子佛典學會)。 |
|
平岡昇修,1991, Sanskrit Training,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
|
林光明、林怡馨合編,2005,《梵漢大辭典》(上、下),台北,嘉豐出版社。 |
|
慈怡主編,1988,《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 |
|
荻原雲來編纂,2003,《梵和大辭典》(上、下),台北,新文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