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巴金剛迴遮貝諾法王慶生長壽佛除障大法會 2024.12.14 巴楚長壽財運法會 2024.12.14 巴楚長壽財運法會
 
 
 
 
 
 
 
弘揚佛法 行銷規劃 公益VIP申請
 利美園地
心靈.心理.管理搜尋
地區:
分類
精選顯密資訊
  PLIBC
雪謙寺 
SMTB
寧瑪巴噶陀大圓滿虹光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台灣蒙藏文化中心
喇嘛網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菩提心、慈悲心與空性-現代社會的實踐意涵   
轉寄 列印 迴響 閱讀尺
加入會員
更新日期:2009/12/17 08:41:5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17 08:05:56   編輯部 報導

指導教授:何建興

菩提心、慈悲心與空性:寂天《入菩薩行論》的修心思想及其現代社會的實踐意涵

佛教對於苦的認知是以對自我認知的錯誤為主軸,有別於其他宗教面對苦的原因的說法。大乘佛教中觀思想,則從緣起性空來論說事物的真實面貌,而更進一步將空性思想融入慈悲心的修持,以成就大乘佛教菩提心的目標。

寂天的《入菩薩行論》正是以人身難得、慈悲心、空性架構了修持大乘菩提心的思想。不過,此書的自利利他思想,對於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價值觀所形成的生活生態有何意義?這種思想概念,能否融入追求利己以及競爭為成功標準主軸的社會,且能產生正面的效果呢?本文著重於從《入菩薩行論》的菩提心修持的思想理論,探討大乘佛教的理想人格對於現代社會的意涵。
  
  本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概述寂天的生平、《入菩薩行論》內容概說和六波羅蜜基本定義。

第三章則是從印度大乘佛教的義理來理解菩提心的定義、菩提心與慈悲心和空性的關係。

第四章以《入菩薩行論》的〈安忍品〉為背景,認識人類因欲求不滿所產生的種種問題,以及如何針對問題的原因而對治,再以〈靜慮品〉所蘊含的慈悲心的思想對菩提心發展的詮釋,與〈智慧品〉所論說的空性思想,探討其對實相事物的認知,和洞察自身無明執著的來源,歸納出《入菩薩行論》以菩提心為目標,所呈現自利利他的人格特質。

此外,本章以世俗邁向成功的教育為對照組,闡述同為希求眾生能擁有幸福圓滿的人生為目的的大乘菩提心,所具備的人格特質與世俗邁向成功的人格特質的異同。

第五章以資本主義生產者即消費者的觀念為背景,架構出經由消費廣告所形成的社會價值觀,又依此價值觀所形成的生活目標,探究《入菩薩行論》的理想人格對於現代社會的實踐意涵

 

第六章結論處則略談物質主義與佛教之間可能的矛盾處,以及本文的探討的不足處。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三節 文獻檢討……………………………………………… 15
第四節 章節簡介……………………………………………… 20
  
第二章 寂天生平與《入菩薩行論》概述
第一節 寂天的生平與著作…………………………………… 22
第二節 簡介《入菩薩行論》十品與六波羅蜜……………… 27
第三節 《入菩薩行論》內容概說…………………………… 34

  
第三章 印度大乘佛教的菩提心思想
第一節 菩提心的定義………………………………………… 49
第二節 菩提心與慈悲心……………………………………… 54
第三節 菩提心與空性………………………………………… 59

  
第四章 《入菩薩行論》的修心思想與理想人格
第一節 《入菩薩行論》的修心思想………………………… 69
第二節 《入菩薩行論》的空性思想………………………… 80
第三節 《入菩薩行論》修心思想與空性思想的交涉……… 86
第四節 《入菩薩行論》的理想人格………………………… 91

  
第五章 寂天修心思想於現代社會的實踐意涵
第一節 現代社會的價值觀……………………………………101
第二節 物質生活下的現實人生………………………………105
第三節 寂天思想的現實人生實踐……………………………110
 
第六章 結論119

參考文獻 

1、 原典與原典翻譯
 
英文:
 
Dalai Lama,1994: A Flash of Lightning in the Dark of Night﹐London.
 
Gyatso, Geshe Kelsang﹐2002: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USA.
 
Crosby, Kate & Skilton, Andrew,1995: The Bodhicaryavatara/Wantideva﹐New York.
 
Matics, Marion L.,1970: Entering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The Bodhicaryavatara of the Buddhist poet Wantideva﹐London﹒
 
Sharma, Parmananda,1990: Wantideva''s Bodhicaryavatara.2vols﹐New Delhi﹒
 
Batchelor,Stephen,1993: A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India New Delhi﹒
 
Vaidya,P.L.,1960:Wantideva﹐Buddhist Sanskrit Texts-No.12 Bodhicaryavatara﹐
India Delhi﹒
 
中文:
 
如石譯,1998,《入菩薩行》(偈頌本),寂天造頌,高雄,諦聽文化。
 
如石譯注,1999,《入菩薩行譯注》,寂天造頌,高雄,諦聽文化。
 
如石譯,2000,《入菩薩行集要》,(偈頌本),寂天著,高雄,財團法人淨空文教基金會。
如石,1994,《入菩薩行導論》,高雄,諦聽文化。
 
如石,1997,《入菩薩行衍義》(上),高雄,諦聽文化。
 
如石,2005,《入菩薩行衍義》(下),高雄,諦聽文化。
 
宋,天息災譯,《菩薩行徑》,大正新脩大正藏經,第三十二册,中華電子佛典學會。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華嚴經》〈入法界品〉,大正新脩大正藏經,第十册,中華電子佛典學會。
 
寂天菩薩造頌,無著賢論師,明性法師譯,1996,《入菩薩行論一善解義海》,台南,湛然寺。
 
寂天造頌,(宋)天息災、法護等譯,1998,《寂天菩薩全集》,台北,方廣文化。
 
寂天造頌,傑操廣解,隆蓮漢譯,2005,《入菩薩行論廣解》,台北,大千。
 
寂天造頌,隆蓮漢譯,2000,《入菩薩行論》 (偈頌本),台北,福智之聲。
 
寂天造頌,隆蓮漢譯,2005,《入菩薩行論》 (偈頌本),台北,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寂天造頌,索達吉傳講,2002,《入菩薩行論廣解》(上)(中)(下),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寂天造頌,貢噶旺秋講述,張惠娟居士譯,2002,《入菩薩行論》,台北,中華民國正法源學佛會。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1984,《大智度論》(一、二、三冊),台北,世華。
 
2、 專書
英文:
Brassard,Francis, 2000: The concept of Bodhicittain in Wantideva Bodhicaryavatara,
Albar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Kawamura,L.S.Ed.,1981: 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m, Canada (Canadian Corporation for Studies in religion).
 
Eckel, Malcolm David,1994: To See the Buddha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Williams, Paul,1998: Studise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odhicaryavatara: Altruism and Reality,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
 
中日文:
C•K 普哈拉﹐顧淑馨譯,2004,《消費者王朝》,台北,天下。
 
Elizabeth Napper﹐劉宇光譯,2003,《緣起與性空》,香港,志蓮淨苑。
 
Rita Carter﹐洪蘭譯,2006,《大腦的秘密檔案》,台北,遠流文化。
 
三枝充悳編譯,《中論偈頌總覽》,第三文明社,出版年不詳。
 
三浦展,吳忠恩譯,2006,《下流社會》,台北,高寶。
 
土觀.羅桑 季尼瑪,劉立千譯註,1994,《土觀宗派源流》,台北,福智之聲。
 
木村泰賢,演培譯,1989,《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
 
巴森,鄭明萱譯,2004,《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台北,貓頭鷹。
平川彰,莊崑木譯,2002,《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
 
白波,2006,《博奕智慧》,台北,德威。
 
田上太秀,《菩提心の研究》,1990,東京,東京書籍。
 
卡盧,釋成觀譯,《三乘佛法指要》,寶鬘印經會發行,出版年月不詳。
 
卡盧講述,繆樹廉譯,1995,《法》,台北,慧燈。
 
卡盧,廖本聖譯,2006,《藏傳佛教的第一堂課》,台北,橡樹林。
 
布頓,郭和卿譯,1988,《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布頓佛教史》,台北,華宇。
 
布頓,郭和卿譯,1994,《佛教史大寶藏論》,台北,福智之聲。
 
印順,1992,《佛法概論》,台北,正聞。
 
印順,1994,《學佛三要》,台北,正聞。
 
印順,199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
 
印順,1992,《空之探究》,台北,正聞。
 
印順,1993,《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
 
印順,1989,《中觀今論》,台北,正聞。
 
印順,1988,《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
 
如石,1997,《《菩提道燈》抉微》,台北,法鼓。
如石,1997,《大乘止觀導論》,台北,法鼓。
 
如石,2002,《現觀莊嚴論一滴》,台北,法鼓。
 
如石,1991,《阿底峽與菩提道燈釋》,台北,東初。
 
如石,2006,《阿姜查語錄》,台北,修修文教基金會。
 
竹清嘉措,馬爾巴翻譯學院,2000,《大自在的微笑》,台北,張老師文化。
 
托馬斯.艾克,解本遠譯,2005《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台北,一言堂。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1987,《西藏佛教要義》,台北,文殊。
 
任浩之,2006,《佈局與謀略》,台北,商周。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四》,齊魯。(出版日期與地點不明)
 
李安石,2006,《三國奇士與國土》,台北,城邦。
 
依日,《六波羅蜜的研究》,1989,台北,佛光。
 
吳汝鈞,2004,《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台北,台灣商務。
 
吳汝鈞,1996,《佛學研究方法論》,(上、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吳靜吉,2004,《青年的四個大夢》,台北,遠流。
 
宗喀巴,法尊譯,妙因法師錄,1998,《入中論善密顯意疏》,台北,方廣。
 
宗喀巴,法尊譯,1999,《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方廣。
宗薩欽哲,楊憶祖.馬君美.陳冠中合譯,1999,《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台 北,眾生。
 
岡波巴,張澄基譯,《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1992,台北,法爾。
 
卓千波若等,謝思人等譯,1995,《學習即修行》,台北,眾生。
 
東杜,鄭振煌譯,1998,《心靈神醫》,台北,張老師。
 
舍爾巴茨基著,宋道明譯,1998,《大乘佛學》,台北,圓明。
 
法拉.華納,邱如美譯,2006,《夏娃經濟學》,台北,天下。
 
迪爾克.克斯勒,郭鋒譯,2000,《馬克思.韋伯生平.著述及影響》,中國,法律。
 
彼得.聖吉,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練》,2007,台北,天下。
 
周耀童,2006,《博奕哲學》,台北,一言堂。
 
姜貢康著,鄭振煌譯,2005,《了義炬》,台北,慧炬。
 
桑桑講述,智融整理,2000,《佛子行三十七頌》,高雄,淨心。
 
倫珠梭巴格西主講,翁仕杰譯,2003,《喜樂泉源-《入菩薩行》菩提心利益品.安忍品講記》,台北,春天。
 
索甲,鄭振煌譯,1996,《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
 
索甲等主講,1999,《虔誠與慈悲》,台北,寶鬘印經會。
 
班班多杰著,2002,《藏傳佛教智慧境界》,台北,大千。
 
貢噶旺秋講述,張惠娟居士翻譯,2000,《修心七要》,台北,佛香書苑文教基金會。
 
茱莉亞.薛荷,彭蕙仙譯,2006,《天生買家》,台北,天下。
 
亞歷山大.封.笙堡,闕旭玲譯,2006,《窮的有品味》,台北,商周。
 
振北,2006,《手段》,九角,台北。
 
梶山雄一,吳汝鈞譯,1990,《佛教中觀哲學》,高雄,佛光。
 
梶山雄一,吳汝鈞譯,2000,《龍樹與中後期的中觀學》,台北,文津。
 
梶山雄一,許主洋譯,1989,《般若思想》,台北,法爾。
 
麥可.羅區,項慧齡譯,2001,《當和尚遇到鑽石》,台北,商周。
 
陳學仁,2000,《龍樹菩薩中論八不思想探究》,台北,佛光。
 
陳舜臣,東正德譯,2002,《諸葛孔明》,台北,遠流。
 
陳柏達,1999,《圓滿生命實現》,台北,東大。
 
頂果欽哲,賴川生譯,2005,《覺醒的勇氣》,高雄,雪謙。
 
頂果欽哲,楊書婷譯,2003,《成佛之道-殊勝證物道前行法》,台北,橡樹林。
 
郭為藩著,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強納森.懷特,江麗美譯,2004,《發現亞當斯密》,台北,經濟新潮社。
 
張曼濤主編,1979,《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8),《大乘佛教之發展》,台北,大乘文化。
 
張曼濤主編,1979,《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6)《中觀思想論集》,台北,大乘文化。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傅偉勳,1994,《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
 
傅偉勳,2001,《從西方的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
 
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教》,台北,東大。
 
萬金川,1998,《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
 
湯用彤,2001,《印度哲學史》(上、下),台北,佛光。
 
湯馬斯.佛里曼,楊振富等譯,2005,《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文化。
 
創古,帕滇卓瑪譯,1998,《三乘佛法心要》,台北,眾生。
 
創古,帕滇卓瑪譯,1995,《佛性一《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台北,眾生。
 
創巴,繆樹廉譯,1998,《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台北,眾生。
 
創古,帕滇卓瑪譯,1998,《轉七四思惟》,台北,眾生。
 
凱斯.詹京斯,賈士蘅譯,1996,《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
達賴,葉偉文譯,2006,《相對美麗的世界》,台北,天下遠見。
 
達賴,黃啟霖譯,1991,《圓滿的愛》,台北,時報文化。
 
達賴,陳琴富中譯,1997,《藏傳佛教世界》,台北,立緒文化。
 
達賴、霍華德.卡特勒博士,朱衣譯,2003,《快樂一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台北,時報文化。
 
達賴,鄭振煌譯,2004,《達賴喇嘛談《心經》》,台北,圓神。
 
達賴,2004,《般若與佛道次第》,台北,福智之聲。
 
達賴,項慧齡譯,2002,《幸福的修煉》,台北,橡樹林。
 
達賴,陳世威譯,2002,《抉擇未來》,台北,橡樹林。
 
達賴,荷西.伊格那西歐.卡貝松編,貝瑪秋頓譯,2003,《答案一與達賴喇嘛心靈對話》,台北,法鼓。
 
達賴,何向譯,2001,《新千禧年的心靈革命》,台北,聯經。
 
達賴,1992,《慈悲與智見》,台北,羅桑嘉措。
 
達賴,曹小容譯,1991,《點亮心靈之光》,台北,聯經。
 
達賴,1998,《慈悲的力量》,台北,聯經。
 
達賴,周和君譯,2000,《平心靜氣》,台北,遠流。
 
達賴,B•Alan Wallace英譯,陳富中譯,1993,《超越的智慧一入菩薩行.智慧品》,台北,立緒。
 
達賴,法音譯,1997,《中觀之鑰》,台北,佛陀。
 
達賴,丁乃竺譯,2000,《大圓滿》,台北,心靈工坊。
 
達賴,丁乃竺譯,2002,《修行第一堂課》,台北,先覺。
 
達賴,項慧齡等譯,2003,《禪修地圖》,台北,橡樹林。
 
達賴,揚書婷譯,2001,《轉化心境》,台北,都會動脈。
 
溫美珍,2006,《圖解經濟學》,台北,城邦。
 
楊惠南,1995,《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
 
詹偉雄,2005,《美學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城邦。
 
奧里森.馬登等箸,李德威編著,2006,《世界最偉大的勵志書》,台北,德威。
 
翟鴻燊,2006,《身段》,台北,九角。
 
蔡耀明,2006,《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台北,法鼓。
 
圖敦.梭巴,釋妙喜譯,2004,《愛一究竟的康復》,台北,琉璃光。
 
蓮花生,徐進夫譯,1996,《西藏度亡經》,台北,天華。
 
鄭石岩,2005,《活出自己的如來》,台北,遠流。
 
默西亞.埃里亞德,廖素霞等譯,《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台北,商周。
 
錢念孫,1999,《中國文學史演義.唐宋篇》,台北,正中。
 
龍樹造頌,甲操傑造釋,觀空講授,仁光、任杰譯,1999,《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台北,福智之聲。
 
濟群,2005,《菩提心與道次第》,上海,上海古籍。
 
藍吉富主編,1984,《世界佛學名著譯叢》(33),A﹒K﹒Warder,王室安譯,《印度佛教史.大乘與密教》(下),台北,華宇。
 
藍吉富主編,1984,《世界佛學名著叢書》(63),梶山雄一,李世傑譯,《中觀思想》〈中觀思想的歷史文獻〉,台北,華宇。
 
藍吉富主編,1984,《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5),T.R.V.Murti,郭忠生譯,《中觀哲學》(下),台北,華宇。
 
羅貫中,《三國演義》(上、下),台北,台灣古籍。
 
羅傑.渥許、法蘭西絲.方恩等編,易之新等譯,2003,《超越自我之道》,台北,心靈工坊。
 
3、 碩士論文與期刊論文
如石,1997,〈《入菩薩行》出品補注〉,《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台北,中華佛研所。
 
如石,1990,〈發心知意義及其在宗教實踐上的心理功能〉,《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台北,中華佛研所。
 
見弘,2000,《『入菩堤行論細疏』第九章の研究と和訳》,日本,九州大學。
法增,2005,《《入菩薩行論》菩提心思想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
 
吳汝鈞,〈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特色〉《中華佛學學報》1期,1987,台北,中華佛研。
 
明法比丘,〈四念處的修行與利益〉,《嘉義新雨雜誌》40期,2003,嘉義。
 
梁妃儀、蔡篤堅,〈烏腳病與小兒麻痺症的隱喻在台灣〉,《中外文學》372期,2003,5,台北,台大。
 
黃奕彥,1993,《《入菩薩行論》〈靜慮品〉土登卻札注疏譯注》題綱,台北,政大。
 
游祥洲,(五十三參與人間佛教),游祥洲發表於世界佛教友誼會的刊,(時間,地點不明)。
 
楊麗娟,2001,《《入菩薩行》安忍思想之研究--以嗔的對治為中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麗玲,2005,《煩惱的轉換-從《入菩薩行》論大乘修心的主軸與理由根據》,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劉宇光,〈對古典語文獻學在當代華人研究中的角色問題之省思〉,南投,《正觀雜誌》第一期。(日期不明)
 
張曉風〈古典小說中所安排的疾病和它的象徵〉,《中外文學》(卷32)372期,2003,5,台北,台大。
 
謝品然,〈從整合到多元:論詮釋學與聖經神學之關係〉,《中外文學》394期,2005,3,台北,台大。
傅偉勳,〈關於緣起思想行程與發展的詮釋學考察〉,《中華佛學學報》4期,1991,台北,中華佛研。
 
向智尊者,香光書〈生命的四食〉《香光莊嚴.季刊》,87期,2006,9,嘉義,香光莊嚴。
 
童儀展,〈2010-手機產業裡的流行和風格〉,《數位時代》132期,2006,5,台北,巨思文化。
 
賴珍琳,〈干擾時代〉,《數位時代》136期,2006,5,台北,巨思文化。
 
4、 工具書
Monier-Williams, M.,2004: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India Delhi﹒
 
Leumann, E., 2002 :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India Delhi.
 
丁福保,1992,《佛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
 
《大正藏》(中華電子佛典學會)。
 
平岡昇修,1991, Sanskrit Training,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林光明、林怡馨合編,2005,《梵漢大辭典》(上、下),台北,嘉豐出版社。
 
慈怡主編,1988,《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
 
荻原雲來編纂,2003,《梵和大辭典》(上、下),台北,新文豐。

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士論文資訊網 

指導教授:何建興

《薄伽梵歌》解脫思想之研究  《薄伽梵歌》解脫思想之研究 

安貝卡與其新佛教運動之研究   

 菩提心、慈悲心與空性:寂天《入菩薩行論》的修心思想及其現代社會的實踐意涵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95/碩士/095NHU05183007

研究生:趙靜逸 指導教授:何建興





上一篇(換個「健康」的好工作) 回目錄 下一篇(證悟空性的結果之一:平息世間)

全球慈智部落格
密勒日巴證道歌
大手印傳承祈請文-桑傑年巴仁波切講授.台中市創古度母佛學會- Yahoo!奇摩部落格
SHE愛的麵包 助學傳愛行動-台灣世界展望會
佛法與生活,為何有煩惱,如何減少痛苦
中華民國敏卓林達瑪師利佛學會授權

贊助網站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大同大學教育網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喇嘛-互動百科
台北教育網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