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
印度經濟發展成功,聖河恆河卻成了祭品。從喜瑪拉雅山到平原,漫無節制的經濟成長正將恆河變成毒河,所幸若能立即對症下藥,恆河仍然有救。
本期時代雜誌報導,順聖河恆河而下,從喜瑪拉雅到下游的瓦拉那西,水的紛爭層出不窮,印度不僅沙漠缺水,豐饒的恆河及其支流的平原水也不夠。
印度建造若干水壩做為經濟發展後盾,喜瑪拉雅山的代赫里水壩(Tehri Dam)即為其一,然而水壩未能徹底解決缺水問題,反而製造更多爭水的衝突。建壩阻斷了地下水,周遭百餘村鎮不再有天然泉水可用,每天因爭水而摩擦不斷,水壩的水電主要卻供大城市與主流文化使用,做為都會成長後盾。
德里從1995年以後人口暴增60%,但對下水道投資有限,逾600萬人口住在未接下水道地區,汙水、廢水直接流入水溝,因此當恆河支流雅姆納河流出德里時,水中生物已經不多。有人建議興建新下水道系統,另有專家認為提高水費才是當務之急。
無論德里、康浦耳、瓦拉那西新的水資源管理計畫為何,印度當局似已了解,水壩、運河、下水道彼此息息相關,正如河流與冰河、雨水、地下水彼此關係密切,必須通盤考量。
【2010/07/1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