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講多少理由,在國外非政府組織公布的「氣候變化績效指標」中,台灣在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從卅二名大幅滑落到四十七名,評級為「差勁」,都是很「丟人」的事。
雖然許多人認為環保與經濟是在「拔河」,為了經濟發展會犧牲環保,而要顧到環保,則又要犧牲經濟成長。但,實務上觀察,則是「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經濟上有好的表現、國民所得提高後,才更有能力與意願去把環保做好。
例如,大陸在經歷數十年的經濟快速成長,不少環境為了經濟而被犧牲後,這幾年也逐漸調整,提高並緊縮環保標準;不再對所有的投資案展開雙手歡迎,許多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逐漸被沿海、沿江等較高度發展地區排斥。這兩年來,不少台商因此「被迫」遷移到內陸,或甚至因而倒閉。
而很特別的是,部分在大陸因環保標準難以生存的台商,選擇回台投資。他們回台所設的廠,如能符合台灣的環保標準,但卻無法符合大陸的環保標準,代表台灣的環保標準反而更寬鬆。十多年來,台灣經濟表現不佳,政府在環保標準上,就算未倒退,也因擔心影響投資而未持續提升。「環保劣等生」,不是一日造成的。
過去,台灣曾因有「海盜王國」的稱號,對自然保育不加重視,不斷進口消費各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產品,而幾乎受到貿易制裁與抵制;如政府與民間不能及早規劃因應,繼續頂著環保劣等生之名,台灣未來的經濟與出口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