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候異常,再加油價等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促使越來越多建築採節能、綠建築設計。根據內政部建研所統計,截至今年十月為止,這十年來,全台共有二千三百餘座建築獲頒綠建築標章或候選證書,共減少五十二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當一千三百餘座大安森林公園可吸收的量,省下的水電費更高達二十一.九億元。
這些節能設施的效能,以淡水濱海路一處新落成的集合式住宅「甜水郡」為例,頂樓的風力機組,每年可為一百三十多戶住戶,省下約五十萬元公設電費。月前,連美國夏威夷參眾議員也來參觀。
上周甫獲得建研所綠建築認證的三重一處河岸住宅「麗寶之星」,為擴大回收效能,除了在頂樓設立雨水回收系統,還罕見地在大樓外牆建立溝槽,回收雨水,估計每年可省下約二、三千噸澆花、洗窗等公共用水。
業者指出,各地立地條件不同,適合採用的再生能源設施有所差異,例如:淡水有豐富風力資源,加上科技日新月異,風力機組發電以及貯電技術日趨成熟,很適合用以供應社區梯間電燈、電梯等公共設施用電。台北盆地全年降雨機率平均,則適用雨水回收系統,回收雨水,經過濾後,用於平日澆花、清洗道路、大樓外牆。
據建研所統計,綠建築標章開辦至今整整十年,初期,每年只有個位數案件申請,隨著環保觀念日益普及,申請案件逐步成長,近兩、三年來,每年有二、三百家公、民營業者提出申請,截至今年十月底,共有二千三百餘座建物獲得綠建築標章或是候選證書。
這些建物發揮的效能,相當可觀,累計共省下七億六千九百萬度電,省水量亦高達三千三百萬噸,相當於六.三座供應竹科用水的寶山水庫蓄水量。
建研所官員指出,要取得綠建築標章或認證並不容易,因為政府納入評審項目很廣泛,包括建材採用、基地保水、節能設施、污水垃圾改善等,其實國內許多建物或多或少都已採用節能、環保設施,並未向政府申請綠建築標章,因此這類「廣義綠建築」節能效益,應不亞於上述政府統計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