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24日專電)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研判世界末日的10大可能,其中最有可能的是「環境浩劫」。然而,只要人類改變浪費和過度消費的習慣,仍有可能扭轉乾坤。
人類並非地球的主人,只是借住在地球和太陽系的過客,需仰賴地球上的土地、水和空氣生存。經過20萬年的進化和發展,地球上的人口已近70億,但為了支撐人類社會發展的經濟成長,不斷剝削地球資源、破壞環境的結果是,人類的生存開始受到威脅。
一項測量人類對地球造成衝擊到底有多大的工具是「生態足跡」,單位為全球公頃(Global Hectare,簡稱gha),亦即需要地球上多少具生產價值的土地和水,才足夠支撐目前人類的經濟消費。
全球生態足跡網路(Global Footprint Network)公布的資料指出,2007年全球生態足跡已達每人2.7gha。換言之,只足夠支撐50億人的經濟消費,或需要181億gha具生產價值的土地和水才行,但實際上地球只有134億gha。
生態足跡依經濟消費模式不一而有不同標準。譬如非洲的模式為1.4gha,足夠支撐96億人;而美國和加拿大為7.9gha,只夠支撐17億人。
聯合國預測,至2050年,全球人口可能達80至100億,年均經濟成長率應高於3.5%帶動消費。假如真的應驗,將需要2個地球才能夠承受。
顯而易見的是,若持續目前的經濟生產和消費模式,地球資源必將耗盡。但未來並非必然,人類仍可創造自己和地球的未來。
為了人類和其他物種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當務之急是改變浪費和過度消費的習慣、進行能源革命、提高使用能源效率、增加垃圾回收和再利用、針對建築物採用環保創新科技、改善大眾運輸、擴大森林和環境保護範圍等,還有鼓勵素食也可減少肉類消費和畜牧業對環境的衝擊。
沒有人期待環境浩劫,更遑論世界末日,人類可以做的事情其實還很多,特別是減少進行會造成較多污染的活動,以理性態度運用自然資源,那麼就算不能讓地球恢復原來的面貌,至少可以永續經營人類和其他物種的生存環境。9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