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組織將於哥本哈根開會,討論全球暖化問題。台灣,是國際孤兒,當然被拒於門外。
日前,馬總統接見推動環保有功團體及人員時說,很遺憾政府不能參與哥本哈根會議,若能與會,國際就會了解台灣在節能減碳的努力,台灣願當具建設性的國際公民。
馬總統真的很會講冷笑話。環保人士當時應該哭笑不得吧!
台灣有努力節能減碳嗎?如果這叫「努力」,真不知道怎樣才算「偷懶」;台灣是「具建設性的國際公民」嗎?京都議定書簽署十一年後,歐洲國家已減碳有成,台灣則不減反增,我們的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比日本多兩噸,也比韓國多一噸,這算哪門子的建設性?
上個月,賦稅改革委員會決議,建請行政院課徵「能源稅」與「溫室氣體環境稅」。隔天,吳揆馬上斬釘截鐵地說:「經濟沒復甦前,絕不開徵能源稅。」
以台灣的政治生態,即使經濟復甦,政客還是會說:「經濟好不容易復甦,豈可開徵能源稅而打斷好勢頭。」
近廿年來,台灣只有減稅,何曾加過稅?政客只顧討好,何曾求好?
台灣要當「具建設性的國際公民」,不妨看看澳洲當榜樣。
目前,澳洲總理陸克文呼籲國會通過減碳法案,他說:「氣候變遷及我們採取的行動,將影響我們的後代。這是攸關未來基本生存權的問題,該是澳洲認真面對的時候了。」而反對黨控制上院,可以輕易杯葛,但竟然沒有煽動民粹,沒焦土抗爭,政黨協商後通過減碳法案。
人家已立法強制減碳,我們才開始要「啟動溫室氣體盤查」,希望企業「自動減碳」。歐洲國家早就實施能源稅、環境稅,提高油價以抑制汽車成長,廣建單車道,鼓勵無碳交通;台灣仍停留在「汽車獨尊」的思維,想以「蘇花替」偷渡「蘇花高」,要讓汽車暢行無阻地到台灣每一角落。
台灣政客只「活在當下」,腦中從沒「下一代的生存權、利益」的抽象觀念;我們只顧「島內經濟」,不管「全球環境」;自私自利,缺乏自律。老實說,我們不夠格自稱是「具建設性的國際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