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說一慈悲說二回目錄

慈悲--人類幸福的基礎
---達賴喇嘛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九日
於英國曼徹斯特自由貿易中心所發表的公開演講

個人都有一種「我」的天生意識。我們不能解釋為什麼會有那種感覺,但是就是如此。伴此而生的就是離苦得樂的欲望。這點的確可予正當化:我們有盡其可能得到快樂的自然權,同時我們也有克服痛苦的權利。
整個人類的歷史都是在這個感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事實上,這不只限於人類,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甚至最小的昆蟲也有這種感覺,依牠的能力,試圖得到快樂和避免痛苦。
然而,人和其他動物有一些差異。這些差異在於人的智力。以智力而言,我們是先進許多,而且更有能力。我們可以想到更遠的未來,記憶也強到可以回想多年以前的事,而且有口傳和記載的傳統可以使我們回想幾世紀以前的事件。現在由於科學方法,甚至可以探察幾百萬年前發生的事。

所以我們的智慧讓我們非常的精明,但同時正因這個事實,我們也有較多的懷疑,甚至較多的害怕。人類對害怕的想向比其他動物要多。除此之外,人類彼此之間的衝突、個案家庭內的許多衝突,更別提社區與國家之間的衝突,以及個人內在的衝突──所有衝突與矛盾都是因我們的智力所帶來不同的想法和觀點而產生的。不幸地,智力有時也能產生相當不快樂的心情。從這個角度來看,它成為人類痛苦的另一種來源。但同時我想,究竟看來,智力是我們克服所有這些衝突和差異的工具。
從這個角度而言,在地球上所有不同的物種中,人類是最大的麻煩製造者。這是很清楚的。我想像如果地球上沒半個人類存在,那地球會安全多了!當然許許多多的魚、雞和其他的小動物們也許可以享受到某種真正的解脫。

因此,人類的智力用於建設性的方式上是很重要的,那麼不只人類對彼此對地球較不具傷害性,而且個人也會快樂一點。這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把我們的智力用於正途或歧途在於我們自身。我們如何學習建設性地使用我們的能力呢?首先,我們需要認識我們的本性,之後如果我們有決心,就會真有轉變人心的可能。
在這個基礎上談個人如何能找到快樂,因為我相信對其他所有事情而言,個人是關鍵。任何社區要產生改變,必須從個人開始。如果個人能變得善良平和,這馬上就會帶給他家庭一種正面的氣氛。當父母是好心安詳的人,一般而言,他們的小孩也會發展出那種態度和行為。
我們態度產生的方式經常受外在因素所困擾,所以一方面要去除你身旁的困擾。要建立一個快樂的心情環境及身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態。

身旁的環境也許不會那麼友善,甚至可能是有敵意,但如果你內在的心態是正確的,那情境就無法干擾你的內在安寧。另一方面,如果你的態度不對,那麼即使你身旁都是好朋友和最好的設施,你還是不會快樂。這就是為什麼心態比外在的條件更重要。雖然是如此,在我看來,許多人更關心他們外在環境而忽略內在的心態。我建議我們應該更注意我們內在的品質。
精神平和需要許多重要的品質,但從我有的一點點經驗而言,我相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性的慈悲與情義:一種關懷的感覺。
讓我解釋一下我們所謂的慈悲意義為何。通常我們對慈悲或愛的概念是指對我們的朋友及所愛的人某種親近感。有時慈悲也會有憐憫的意思。但這是錯的,任何令我們瞧不起他人的愛或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必須基於尊敬他人,而且瞭解到別人和你一樣都有離苦得樂的權利。就在這基礎上,既然你看到他人在受苦,你對他們產生一種真正的關懷。
至於我們對朋友所感覺到的親近感,這通常比較是屬於依戀而非慈悲。真正的慈悲是無偏袒的。如果我們只覺得和朋友親近,對我們的敵人不親近,或對我們所不認識的無數人們感到冷漠,那我們的慈悲只是部份的或偏私的。

如我前面提過的,真正的慈悲是建立在認識到他人和你自己一樣有快樂的權利,因此連你的敵人也是和你一樣是追求快樂的人,而且和你一樣有權利快樂。在這個基礎上所發展出來的一種關懷的感覺就是我們所謂的慈悲,它遍及每個人,不管那個人對你的態度是敵對的或是友善的。
這種慈悲的其中一個面向是一種關懷的責任感。當我們產生這種動機後,我們的自信就會自動增加。這會導致害怕信心降低而成為決心的基礎。如果你一開始就真的下定決心要完成一件困難的工作,甚至你失敗了一次、二刺、三次,那都不要緊。你的目標非常清楚,所以你會繼續努力。這種樂觀和下定決心的態度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慈悲也會帶給我們一種內在的力量。一旦它發展了,就會自然地打開內在的門,經由此門很容易我們就可以心對心與其他人甚至其他眾生溝通。另一方面,如果你對別人有恨意或惡感,他們也會對你有相同的感覺,結果,懷疑和害怕就會在你們之間造成距離,並且使溝通變成困難。然後你會覺得寂寞和孤立。這不是說你社區中的所有成員都會對你有相似的惡感,但由於你自己的感覺,有些人也許會以負面的角度看你。
如果你對別人心懷惡意,還期望他們會對你友善,那你就不合理。如果你要你身旁的氣氛更友善,你首先必須為那氣氛創造基礎。不管別人的反應是正面的或負面的,你首先必須創造友善的基礎。在此之後,如果別人還是負面的反應,那你就有權利適度地反應。

我總是嘗試創造與人友善的基礎。例如,每當我遇到初見面的人,我覺得沒有必要引介。那個人很明顯的是另一個人類。也許在未來,科技的進步可能會使我把機器人和人類搞混,但是到現在為止,這種事還沒有發生過。我看到了一個微笑、幾顆牙齒和雙眼等等,我認得那個人是人類。我們的感情在那基礎上是相同的,而且除了膚色以外,基本上我們的生理構造也是相同的。不管西方人有黃頭髮、藍頭髮或白頭髮都真的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們在感情上是相同的。就以這個信心,我覺得別人就是兄弟,很自然地就可以親近他。在大部份的情形裡,別人都會立刻適當地回應而變成朋友。有時我失敗了,那我就有依情境而反應的自由。
因此,基本上我們應該開放地接近別人,把每個人當成像我們一樣的另一個人類。我們所有人之間並沒有那麼多的不同。
慈悲自然就會創造一種正面的氣氛,結果會使你覺得平和與滿足。只要是一個慈悲的人所住之處,那裡就會有一種快樂的氣氛。如果你要有真正的朋友,首先必須在你身旁創造一種正面的氣氛。畢竟我們都是社會性動物,朋友是非常重要的。你如何能讓人門面露微笑?如果你保持面無表情或抱著懷疑的態度,那就很難了。也許如果你有權利或金錢,有些人可能會給你做作的微笑,但真正的微笑只會從慈悲而來。
問題是要如何生起慈悲心?事實上,我們真的可以生起毫無偏私的慈悲心嗎?我的答案是我們絕對可以。我相信人性是溫和的和慈悲的,雖然過去和現在有許多人認為人性基本上是侵略性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生命中最後的一刻---死亡。在死亡的時候,雖然垂死之人以不能再從他的朋友得到許多幫助,但如果他被朋友所圍繞,他的心也許會平靜許多。因此,縱觀我們的一生,從出生開始到死亡,人類的感情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充滿感情的性情不只能使我們的心更平和安詳,它也會對我們的身體帶來正面影響。從另一方面來說,恨意、嫉妒和害怕會煩擾我們平靜的心,使我們心亂與傷身。連我們的身體都需要平靜不愛煩惱。這表示我們的血液感激平靜的心。
因此,雖然有些人會不同意,我覺得縱然攻擊性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但生命的主控力量應是人性的情義。這也是為什麼人性可能增長基本的善良。
我們一樣也可以從知識的推理來瞭解慈悲的重要性。如果我幫助另一個人,對他表達關懷,那麼我自己也將從中得到利益。然而,如果我傷害他人,事實上我也會有麻煩。愛自己是要緊的。如果我們不愛自己,我們如何能愛別人?當有些人談到慈悲時,他們的觀念似乎是慈悲需要完全不顧自己的利益-犧牲己利。情形不是這樣的,事實上,真愛首先就要導向自己身上。

自我有兩種不同的意義。一種是毫不猶豫地傷害其他人,那是惡意的而且會帶來麻煩。另一種是在決心、意志和自信上建立起來的,這種我的意義是非常必須的。如果沒有它,我們怎麼可能產生完成生命中任一項工作的信心。同樣地,欲望也有兩種。不管怎樣,恨必然是惡的、破壞和諧。
我們如何能減少瞋恨呢?憤怒經常比瞋恨先發生。憤怒以一種反應的情緒產生出來,慢慢變成一種瞋恨的感覺。在這裡對治的方法首先是瞭解瞋恨是負面的。通常人們會想憤怒是我們的一部份,最好把它表達出來,但我認為那是誤導的。你也許過去有牢騷和憤怒,經由表達你的憤怒,也許你可以把它們結束掉。這是非常可能的。然而,通常來說,最好是制止你的憤怒,然後慢慢地一年一年以後,它就會消失。在我自己的經驗中,採取憤怒是不好的這種立場,而且最好不要感受到它,這是效果最好的。光那立場本身就會造成不同。
憤怒產生時,你可以訓練自己以不同的角度來看你憤怒的對象。造成憤怒的任何人或環境基本上都是相對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它使你生氣,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也許會發現有些好處在裡面。
同樣地,如果困難來了,近看之下問題好像很大,但如果你從較寬廣的角度來看同一問題,它會變得小很多。每當你遇到難題時,用這些方法及發展一個較大的觀點,可以減少你的挫折,你會知道需要持續努力,如果你能這樣應用,你憤怒的那一面會縮小。在這同時,你增強你慈悲的那一面及增加你善良的潛能。把這兩個方法結合起來,一個壞人可以轉變為好人。這是我們用來完成那個轉變的方法。

同時也應該記得,一旦有慈悲的態度,自然就會帶來非暴力。非暴力不是外交辭令,它是付諸行動的慈悲。如果你心中有恨,那你的行動常常會是暴戾的,然而如果你心中有慈悲,你的行為就會是非暴力的。
人與人相處總會有意見不合和衝突的觀點,可將此視為必然。如果我們為了減少不和與衝突而使用暴力,那麼我們每天都會期待暴力,我想這結果是很恐怖的。且暴力只會帶來更多的憤慨和不滿。非暴力另一方面是指對話,它是指用語言溝通。溝通是指妥協:傾聽他人的觀點、尊敬他人的權利,一種和解的精神。沒有人會是百分之百的輸家。這就是實際的情形。今天,如同世界變得愈來愈小,「我們」和「他們」的概念幾乎過時,如果我們的利益是獨立於他人而存在,那麼就有可能有一個完全的贏家與輸家,但既然在事實上我們是彼此依賴的,則我們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是緊密相連的。今天世界實況告訴我們需學習「中道」。
有時我稱二十世紀是個流血的世紀、戰爭的世紀。現在根據這世紀給我們的經驗,以及我們從中學到,我想我們應該指望下世紀是個對話的世紀。每個地方都應實踐非暴力的原則。這不能只靠坐在這裡及祈禱就能成就的。它是指工作和努力,而且要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