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天中的修行步驟不同情況的修持正確的引導回目錄

修行者的一日

第三章 不同情況的修持


第一節快樂之時

在一天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微小、但令心喜悅的事,如果我們不以精神修持之態度來面對,它們將無所用處。相反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將它們融入於修行之中,它們便能產生新的善業善緣。但是如果僅知汲取幸福,而不知如何做利用的話,將不會累積任何好處。快樂及幸福是過去善業之果報,這是一份好的潛力;但是若無法將此潛力再加強,它會被用盡。這正如同我們吃水果一樣,吃完了什麼也沒剩下。

所以要將喜悅及幸福做為一種精神修持,我們必須思維這些好的果報不能僅讓自已擁有,還要迴向給一切眾生。這正如我們將正在吃的果實之種子播撒出去一樣,在不久的未來,它們將結出美麗的果實。藉由迴向,我們潛在的喜悅及善業將永不枯竭,現在善報之喜悅及幸福仍將是未來喜悅及幸福之源泉。

當我們高興時,將心中的喜悅迴向:
「願歡喜佈滿了虛空!」

當我們生理上或心理上覺得舒暢適意時,這無論是外境所帶來的喜悅或我們完成所處理的事務,皆必須注意到或希望一切有情能體証與我們一樣的喜悅。

如果能夠的話,我們可以藉著以「自他交換」觀想來幫助上述的思維:觀想我們所呼出的氣皆是白色潔淨之光,遍撒每一眾生令其得到與我們相同的喜悅。

此外,我們的幸福及喜悅,不應只是一種虛妄的滿足或執著;必須記得:這些幸福與喜悅皆是過去善業之果實,它們皆會逝去及變幻,不是永久的。


第二節痛苦之時

在痛苦之時,如果不藉此痛苦做為精神修持之支柱,情況將更加惡化到令人無法抗拒,並無法承受其所帶來之憂慮與焦躁,畢竟痛苦並非吾人所能避免的。

將痛苦融入日常修持中,將可得到兩種利益:
一、痛苦及憂慮會不再那麼重要,並因此漸漸減輕。
一、 思維於自身承擔眾生之苦,我們將生出廣大之悲心。

當痛苦時,我們承擔這份痛苦並思維:
「願此世界之苦海能枯竭。」

自省:
「我現在所受之苦,皆是過去惡業所成之果:此苦是無常,在惡緣枯盡之時此苦將盡。
我非唯一受苦者,一切有情皆在苦中、痛中忍受一切艱難及失敗叫也們所受之苦遠勝於我。其實,眾苦無量,我苦尚堪忍受。願共能替眾生受諸苦。」

同樣地,我們可利用自他交換法之觀想,思維由我們自身吸入一道黑光,藉此黑光,我們承擔眾生之苦。

此外,若有人於一日之中不覺有樂亦不覺有苦,則此人可跳過此節之修行,但事實上卻無人能如此。


第三節病時

當我們生病之時,做如下之思維
「我今所受之病苦.是我於過去造就之惡業所結之苦果。我自當承當這個貴任。餘諸眾生所作惡業更甚.所受之苦皆勝於我。願眾生之苦、病皆融於我身.也願眾生皆離病解苦。」

於思維之同時,作自他交換之觀想:觀想吾人吸入眾生病苦所化成之黑氣,接著呼出白色光明之氣迴施給一切眾生。

常常,我們可以意識到:疾病的經驗僅可能是對「心的存在」無法體悟,而造成錯誤的感覺。在實相中,「病」並不存在。生病時,就像在夢裡,而我們所感到一切生病所帶來的苦楚,只在此夢中;夢既非真,病亦是假。

我們亦可觀想三寶之所在的喇嘛上師,立於我們患病之器官部位,全身放光,有甘露自其身流下,灑於患病處,令我等減輕痛楚。最後,如果我們懂得修法,可以祈請藥師佛,並持誦其咒語,令我等減輕痛楚。


第四節 於一些小狀況時之修持

於日常生活中,面對許多不同的場合,我們可以採取一些適當的態度,使其能滋潤我們已趣向菩提之心靈。

這些恩維的培養,佛陀曾親自教示於顯經之中,我們可以將這些祈願文牢記並運用:

當我著衣時:願我能著上謹慎及羞恥之衣。

當我繫帶時:願我也繫於聖行及戒願之帶,永不離背。

當我啟門時:願我亦能啟開甚深證悟之門。

當我關門時:願我能永閉下三塗之門。

當我行路時:願我正於覺醒路上直行。

當我乘馬時:(乘車、或其他交通工具。)願我正乘於精進奔馳之戰馬上。

當我涉水時(行於橋上、或乘於船上)願我越度輪迴苦海。

當我順坡登高或行於樓梯時:願我正攀登於解脫之道上。
|
當我到達目的地時:願我到達涅槃之城。

當我會晤上師或了不起之人時:願我所遇,所跟隨者是位完美的上師。

當我親見三寶示現時:願我能生於佛淨土。


第五節食肉之時

食用被殺動物之肉,是一項非常不好的業因,所以能不吃肉是最好的事。

但總是因環境的不允許,我們無法避免食用肉類食物;可是最起碼我們應避免為食用而殺生,不訂購活的動物,使其不為我一己之貪而遭殺害。

我們於肉鋪商店所購買的肉品,是來自為供應一般須求而宰殺之動物,這不同於我們個人所直接訂購宰殺的肉品。食用此類之肉品仍有惡業,但較前者輕些。

當我們食肉時,必須將我們的悲心置於此遭殺食之動物身上,合誦佛號,觀音菩薩心咒或其它咒語(高聲誦持或心念),並向所食用之肉吹氣,願此時此動物自下三界解脫,並得往生極樂淨土。

如此做的話,不但對此動物有所幫助,並減輕我們因食肉所造之惡業。


第六節電視

佛陀對此主題並沒有明確的闡述,畢竟在他的時代裡電視並不存在。然而今日在西方,大部份的人皆在電視機前消磨許多時間。

適度的觀賞是無害的,但反之如果耗於電視的時間太多則會造成下列危害:

一方面,浪費太多時間。在電視機前度過兩個小時,這段時間正是我們可以拿來專注於修法,用以儲存內在的善業;或也正可以這兩個小時來做有利的運用。再不然小眠一下或靜靜地休息,皆比在電視機前浪費時間要來得有益。

另一方面,電視節目會傷害我們的心靈,我們已經習慣大量而繁複的思考;供給大量的資訊,各式新知,及怪誕的想像,於我們的心靈,只會擴大我們的思流,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和平寧靜及幸福。

對於修法者而言,能不看電視是最好的,或者只花極少的時間。

然而,在偶爾觀賞電視之時,以更多的衡量標準來進行,並力求將所觀之節目做為如修法時所觀之物,同時應用下列之方法:

供養:
當我們從電視上觀賞到美麗的景色,花朵、山巒、大海、各形各色之美麗事物,思維將此美景供養三寶及精神上師。
悲心:
當我們觀賞到苦難的節目;戰爭、疾病、爭吵、死亡,我們思維:「眾生正受各種苦,願彼一切眾生皆能自苦中解脫,達成醒悟。」

無常:
電視向我們傳達了發生於世上的種種變動,種種情況的轉好或惡化,我們思維於輪迴中一切現象皆是短暫及善變的,不論好或壞,一切事物皆於變遷中。

畢竟,真正的戲,正是這世界本身,電視給我們的只是一縮小的模型,一個縮影的複製。這世界給我們的一些啟示,我們必須了解並回應於全世界,思考這些啟示會利於我們了解一切現象的普遍性。

諸相非真:
在電視節目上所示現的各種影象皆表現某種程度的真實性:我們見到了事物的多樣性,於行、走、言、思中的人們。事實上,這僅是真實的外貌;在電視影像之外,並沒有人,沒有這一些行為、言語、思想。一切的現象皆是一樣的本質,皆是缺乏自性真實的影象,彷若南柯一夢。

看自己的心:
時而,我們會注意到,電視是由-心-這個主體所認知的客髏,然後杷我們的心朝向他,將心放鬆並維特寧靜。

只要少看電視,並利用上述這些方法,將不會給我們帶來危害,但僅在此條件下。


第七節面對各種情緒時的處理

每天,這五種毒素,也就是五個主要的情緒,或多或少,反覆地於我們心中生起。為了面對它們,有許多的方法,於下所列是一些反思性的建議:

一、 欲望與執著「繫縛」

「欲望」和「執著」這兩個詞彙,並不只用在男女關係上,它們也指金錢、食物、衣飾、物質的便利,愉悅的聲音、芬芳的香味等,對我們所產生的吸引力。撇開男女之間的吸引,我們似乎不太習慣重視其他方面的欲望。然而,一切的行動皆是將我們導向以感覺為目標:形色、聲、香、味及觸感的追求,同樣是一種欲望。

當欲望於我們心中生起時,肯先必需要對它有所認知,接著要了解雖然此所欲之物能帶來某些快樂,但此樂將有轉苦的一日。佛陀言:「沉緬於歡樂,就像舔食剃刀片上的蜜一樣,一陣甜蜜之後,痛苦很快隨之而來。」

這並非意味著這世上諸樂皆不能為我們所利用。但假若繫縛太強的話,所受之苦便一樣強烈,若繫縛微弱,則苦便隨之較輕。假若我們很貪婪地舔食剃刀上的蜜,則會在自已的舌頭上造成很嚴重的傷口:又假若我們非常謹慎地舔食剃刀上的蜜,並知道在蜜糖之下隱藏著鋒利的刀刃,那麼受到割傷就較輕微。同理,必須曉得以謹慎及節制的心態來運用世上諸樂。一般而言,我們並不知道要謹守分寸,因為我們皆沒有意識到藏在蜜糖下的刀鋒,太著迷於蜜糖的美味,便毫無節制地舔食,於是便造成嚴重的傷害。


二、嗔心與怨恨

當我們陷入嗔恨時,當如此尋思

「我們回想一切眾生皆為我父、我母,我當發忍辱心及慈悲心。」(註二)
「當某人怒向於我時,我當忍之。」
「當我怒向於人時,將造成同樣的痛苦;反之,當人和悅於我時,則令我心喜歡。為令他人喜歡故,我必須對他人以相同之和悅及善心,因為此心正是我期盼他人所能予我的。」

三、無明
於心靈層面而言,無明是不知什麼是有利、什麼是有害。對治無明的法門,是學習法教了解因果,明白心的本質。

四、驕傲我慢
驕傲我慢能於心生,是藉附於許多理由:美貌、氣力、財富、文化教養、智力或在某些領域的才能。實際上貢高我慢是立於缺乏自省的基礎上。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我們自省,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存在著比我們更美貌、更有力氣、更富有、更有教養、更聰明或更有才華的人。如此我們便明瞭:自以為高高在上,只是愚蠢。

從前有一隻住在井裡的青蛙,他視他所住的地方是一片廣大無垠的水域,沒有其他任何地方能與之相比。
另一隻青蛙住在海邊,有一天他經過井邊,為了看看井裡有著些付麼,他一躍跳上了井欄邊:
「你是從那兒來的?」井底之蛙仰著頭問道。
「我是打海邊來著。」另一隻青蛙回答道。
「大海?大海有多大呢?」
「哦!好大好大哦!」
「有我的井四分之一那麼大嗎?」井底之蛙驕傲地問道,因為他無法體會海邊青蛙所形容的好大好大!
「不!還要大呢!」
「那麼,有這井的一半大嗎?」井底之蛙懷疑地詢問道;
「不!更大呢!」
「不然,它跟我這個井一樣大了?」
「不!比你的井還大著呢!」井底之蛙認為他的客人在戲弄他。一個水塘會大過他的井?多愚蠢!總之他心裡有數,他問道是否可以去看看。
海邊之蛙未覺有何不便,於是兩個朋友便朝著海邊跳去。
可憐的井底之蛙!大海如此地廣大,大到他狹小的心靈承受不起:因為他一見到大海便暈了過去!而這正是他的自大之心,使他無法接受在世上居然存在著大過於井的世界這項事實。

自大我慢會令我們自身痛苦,也會令他人痛苦。如果,我們具有某些長處,自大我慢不會對這些優點有所幫助。如果,我們不具有這些長處,自大我慢亦不會予我們這些長處。

五、嫉妒

在我們對某人心懷嫉妒,或懷有某種怨恨不滿,只因此人擁有我們所沒有的,或者此人遇到某些幸運快樂之事,這時當思量我們的不滿沒有任何意義。

反之當以他人的立場設想:

「若我是此人.遇到某些好事.我是否會覺得別人在嫉妒我?不會的。那麼.於此同理,我的嫉妒只是一種愚蠢。」
「別人有好事,並不是從我身上拿去的,若我能使他人喪失他所擁有的,這對我卻一點好處也沒有。」
「嫉妒只是內心衝突的思想表徵。」

總之,我們認為針對每一種毒藥都存有一種解毒劑:
●愛慾:認知歡樂是痛苦的本質。
●嗔恨:當以慈悲對治。
●無明:當以智識克服。
●貢高我慢:當思惟他人皆優越於我。
● 嫉妒:當歡喜別人的好。

註一 這裡及下一節所引用的,皆是佛陀所言。請參閱華嚴經淨行品。
註二 一切眾生,皆曾為我們過去生之父母。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