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培法師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閱讀尺

入關齋戒十講 上

入關齋戒十講 上

演培法師:

  釋能度記
  八關齋戒十講
  ——佛曆二五一四年於星洲靈峰般若講堂八關齋戒會講——
  緒 

  諸位居士!今天是般若講堂落成以來舉行第一次傳授八關齋戒。因為是第一次舉行,相信有很多地方,可能不怎麼如法。諸如飲食的調理,住宿的環境,修持的安排,以及其他方面,想來或不理想,希望諸位不客的提出來告訴我,期能做到應改進的加以改進,至於修持方面,亦望做到應增加的予以增加。總望在舉行八關齋戒一天,做到一切如法如律,好讓大家身心安然的修持,並能切實的得到佛法受用,不致使這一天空過!
  天臺家有句話說:身安則道隆。意即顯示做一個修道的人,最要緊的一個條件,就是在修持過程中,要能身安心安,唯有身心安泰,那你所修聖這,才能一天天的隆盛起來。如以諸位所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來說,假使身心能夠安和,就可時刻與道相應。不然,不說不會與道相應,而且還會煩惱重重,坐臥不安。所以學佛修道的人,雖不應該怎樣重視食住,但食住畢竟是修持的助道,不容我們完全忽視的。否則,就難專心;懇的修持。這是世間事實,所以特先提出來說明。

  今天下午,我在菩提蘭若為眾開講的梵網經,是屬大乘菩薩戒律;現刻在此與諸位所講的,是屬七眾弟子所受的別解脫戒。在七眾別解脫中,屬於在家二眾的一部份,約可分成兩類,就是近事律儀與近住律儀。
  近事律儀,是專指在家一一眾所受的五戒而言。在家學佛的男女,印度叫做優婆塞、優婆夷,中國譯為近事男、近事女,意示一個發心歸敬三寶的行者,從此以後,即當經常的親近三寶,事奉三寶,而為三寶中的佛化新人。其本身的名字,既然含有此義,其所受的五戒,在佛的戒律中,就稱為近事律儀。近住律儀,是即指諸位今天所受的八關齋戒,這到下面會要予以解說的。
  遵照如來八關齋戒的儀式,發心受持八關齋戎,在這擾攘不安的今天,我覺得確是很難得的,亦是諸位的善根深厚所致。說老實話,我在十二歲出家時,還未聽過八關齋戒這個名詞,當更談不上受持。不唯如是,過去在國內以及現在的臺灣,一般在家居士受八關齋戒的亦不多見,可能是受這戒的風未開。星馬接近南傳佛教的區域,受了南傳佛教的影響,所以受持八關齋戒的風盛行,這是極為難得而又值得讚美的事!諸位今天發心來講堂受八關齋戎,讓我首先祝福諸位能因此而種下出家的善根
  一  八關齋戒的出家訓練
  剛才我說祝福諸位種下出家的善根,不是隨便講的,而是有所本的,因為佛制近生律儀,目的乃是專為在家學佛的弟子,所制訂的一種暫時出家修學的方法。十善戒經中說: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為在家人制出家法。根據經中這一說法,我們可以明確知道,不但釋迦佛的佛法中,有為在家人制出家法的八關齋戒,而是過去現在諸佛所共有的制度,由過去現在推之于未來,未來諸佛自亦同樣會有這個制度的訂立。是以八關齋戒,看來是很簡單,而實極為重要,值得每個在家佛弟子,經常受持此學習出家的八關齋戒,以期進一步的正式出家。
  在此諸位或許有人要問:佛法既有出家在家二眾,在家弟子即在家修學佛法好了,為什麼要為制訂暫時出家的方法?關於這點,我得正確的告訴諸位:佛法雖也說有世間法,但畢竟是以出世為佛法終極目的,而不以世間法為重的。染著世間的世人,一下子要他出世,當然是不容易的,亦不是每個人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然而。不論吾人有沒有力量可以達到出世這一崇高目的,但在每個學佛人的心念中,都應從此為唯一目的,不唯如此,而且還要時刻的把這一目的,記在自己的腦海中無時或忘,希望總有這麼一天,能圓滿的實現這一出世目的。這是學佛的根本,學佛行人,如沒有這一出世念頭存在,那就不論你做什麼,或者是修何種行門,都與佛法根本精神不相應。
  佛法既以出世為最高日的,而出家為達到這一最高目的的必經途徑,所以雖為在俗的學佛弟子,亦必須設法學習出眾生活,以期終有一天得以出家,邁向出世的解脫大道。當然,佛法並不鼓勵每一個人出家,不過,出家的清淨環境,出家的生活方式,應為每個希求出離進趣解脫者所仰慕,並認為這是達到出世解脫最適當的途徑!
  出家一法,在佛教中,為什麼看得這樣重要?原來佛法所說大小乘的極果,不論是小乘的阿羅漢果,不論是大乘的無上佛果,都是要由出家而完成的。如問三世諸佛是怎樣成佛的?佛在經中告訴我們,是由出家而成佛的,無有一佛不由出家而成。既然如此,我們現在學佛,希望將來成佛,若不發心出家,怎能達到成佛目的?菩薩本生鬘論說:出家之利,高於須彌,深於巨海,廣於虛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諸佛未有不因舍家出家成佛者也。所以佛法行者,要想完成最高佛果,終必會有這麼一天,舍俗出家。要成佛而不出家,根據佛經的宣示,那是絕對做不到的。

  不但三世諸佛如此,就是小乘羅漢亦然。如依向來所說:出家者證得初果,固然沒有話說,在家眾得證須陀洹果,同樣是沒有問題的;乃至出家者可以證得三果,在家眾證得不還果,在佛時代同樣是很多的;所以前三果的證得,在家出家,可說足平等的;但以在家身份,欲證阿羅漢果,那就無法辦到。這不是說在家學佛行人,沒有證阿羅漢果的可能,而是說他在澄阿羅漢果之前,必定要現出家秈。如快將證阿羅漢果,而仍捨不得落發出家的話,那就只可永遠停在第三不還果的階位,阿羅漢果是無法證得的。本此可知:大小乘的最高果位,例必均須出家。
  不過出眾生活,並不怎麼簡單,不是一般人所過得來的,佛陀深知此理,所以大慈大悲,特為在家學佛行者,制有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以訓練佛法行人,慢慢來過出眾生活。所乙太虛大師說:這是佛為在家居士使對於出眾生活作短期的訓練,或則進為練習出眾生活的戒條。或有以為:我已受過五戒,或已受菩薩戒,還受八關齋戎做什麼?應知受八齋戒,是受出家人的生活訓練,猶如當兵要受作戰訓練一樣,慢慢不斷訓練,才會覺得習慣。與受五戒及受在家菩薩戒,純粹過在俗生活,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在諸位必須首先認識清楚!
  有人看到出家人的生活簡單,以為出家是很容易的,甚至說出家人享清福,殊不知出眾生活,是極清苦樸素的。諸如生命生存所需的衣食住,在在與俗人有顯著的不同。戒律中告訴我們:出了家的男子女人,要著壞色衣,要舍一切飾好莊嚴品,要住簡陋的房屋,真正依照佛制,出家還要托缽乞食。諸位現在受八齋戒,金銀珠寶的莊飾品除下不戴,平常穿的花綠漂亮的衣服脫下不穿,換上灰色黑色的樸素服裝,是即學習出家人過的清淡生活,而諸位亦已一一加法做到,是即顯示諸位認真的在過出眾生活,這在講究物質生活享受的今天,諸位當然是很難得的
!
  但真正做個出家人還不止此,戒律中說要應能忍受十事:一、天冷時要能忍受得寒的侵襲,不畏任何風霜雨雪。二、天熱時要能忍受得熱浪的翻騰,不畏任何酷日炎暑。三、要能忍受自然界的種種迫害,不管什麼來襲都無所畏。四、要能忍受自然界的雷電交加,決不因此有所畏縮。五、腹中饑餓的時候,要能忍受得住饑餓。六、口中乾渴的時候,要能忍受得住口渴。七、嚴格的遵守過午不食,每天只是中午一食,或是早中雨餐。八、嚴格的守持佛陀所制的各種戎行,那怕有生命的威脅,亦不得違犯如來的戒律。九、忍受各種惡言,就是聽到人家辱駡、譏諷、說風涼話、閒言閒語、拎嘲熱諷,要裝作聽不到,決不從此為忤!十、忍受毒蟲的傷害,因為印度是熱帶地方,比丘常於樹下坐,十二頭陀行中,就有樹下坐的一法。樹下地上,不用說,是有毒蟲蚊子之類的動物,來傷害人之身體的。比丘在樹下坐,毒蟲蚊子來襲,佛陀只許把它趕走,或令比丘清理環境,不讓這些東西滋生,絕對不容比丘將這些毒蟲殺死。

  如上所說十事,看來似很平常,而實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得了,所以佛在律中,說為唯大丈夫能忍。中國佛教向來亦有這樣的話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能出得好,那真是了不起,如受不了自然璟境的逼迫,如忍不住人事關係的打擊,如經不起毒蟲之類的侵害,如不甘於淡薄的生活,是不能做個好好出家人的。所以嚴格說來,出家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佛為在家學佛的善男信女,制此學習出眾生活的近住律儀,可說是佛的善巧方便,因為佛陀深切的知道,出世的解脫善根,不是一下可以培植得起來的,需要逐漸逐漸的熏習所成。在家庭中學佛,雖不是不可以,但因眷屬的圍繞,恩愛纏縛著身心,對於修持方面來說,不免是個大的障礙,所以佛特方便的制一日一夜之八關齋戎,使在家學佛的男女二眾,雖說是處家庭之中,而能做到像八大人覺經所說覺知五欲過患,不染世樂;能夠做到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這樣,就可作舍俗出家解脫系縛的殊勝因緣。所以八關齋戎,是每個在家學佛者,想要走上解脫之道所必修的法門之一。

  八關齋戒的受持,既是訓練在家佛法行人學習過出家人的生活,我倒很希望在般若講堂受持此戒的人中,能訓練幾個人真正發心出家。在今日佛教中,希望有人特別是男眾發心來出家,實已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因為我國海內外的僧眾,一年比一年少,如沒有新出家的來補充,不特弘揚佛法的沒有人,就是住持寺廟的僧案亦不可得,能說問題不是已到嚴重關頭?能不令關心佛教慧命延續的現代僧伽感到憂心如焚?能不設法勸導學佛青年到寺廟來出家?能不為僧伽命脈的斷絕而求有以補救?
  經律告訴我們:不論什麼時候,不管什麼地方,勸人發心出家,讚歎別人出家,或是自己出家,或放他人出家,是都有大功德,當然是不錯的。如賢愚因緣經說: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勝”!但我以為在僧種將要斷絕的今天,能夠勸人出家,或訓練人出家,那他所得功德,尤為不可思議
!
  佛教所以有出家制度,佛陀所以要成立僧團,目的是為合如來辛勤所證的正法,得以不絕的久住世間。也就因為如此,所以佛陀鄭重的將住持佛法的責任交給僧眾。有了僧眾在世間行比,一般人才知道有法有佛,假定沒有僧眾的存在,試問世間的人們,怎麼知道有如來的正法?怎麼知道有大覺的佛陀?所以不論在什麼時代,如佛法所說的正法時代也好,像法時代也好,末法時代也好,為三寶之一的僧伽,是都不可缺的,如果僧伽沒有,佛法也就滅亡!佛法能否流行世間,關鍵全在有無僧伽,律說僧在即法在,法在即佛在,旨意就在於此。

  僧在即法在的僧,是由出家人而來,如果沒有出家人,試問那來的僧伽?所以歸根究底的說來,還是勸人出家為第一要務!如自不勸人出家,別人自動來出家,理應予以鼓勵和讚譽,假定不是如此,反而去譏毀他,對他生輕蔑心,妨礙他的出家,是即無異斷僧伽種,亦即等於斷佛種子,那過失是很大的!出家功德經說:若複有人破壞他人出家因緣,即為劫奪無盡善財福藏,壞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於四道(地獄、餓鬼、畜生、人)中,生而常盲,我終不記此人當有得解脫時”!這麼說來,在僧種面臨滅絕的今天,我們怎可忍心反對別人出家?
  在佛教中出家,絕對是高尚的,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沒有辦法才出家。可是中國人對於出家,向來抱有這麼一個觀念,以為出了家就不能還俗,因而使得很多人,想出家不敢出家,認為出家再同家,是很難為情的事!其實,佛法並未硬性規定,出家不可還俗同家,而是容許出家再回家的。在無人發心出家的今天,對這有加以強調的必要。就是不論何人,只要肯得發心出家,出家的期限不規定。出家兩三個星期也好,出家兩三個月也好,出家兩三年也好,能夠長期出家更好。到了某個時候,想過世俗生活,是可自由罷道還俗的。

  不過還俗有個條件,就是不能偷偷摸摸的,定要公公開開的回去,並在一位高僧面前說明。這樣,你雖還俗,仍可做個三寶弟子,仍可在佛教寺廟中往來。過去中國人出家不好意思再同家,如果要回家只好偷偷的同。這樣,一旦還俗,就和佛教脫離關係,在佛教中再也見不到他的影子,不但失去一個僧人,亦失去一個佛教徒,這實是佛教的最大損失!太虛大師有鑒於此,特呼籲大家尊重還俗的僧人。因此,諸位如不能終身出家,不妨試作短期的出家。這樣形成風,出家的出家,還俗的還俗,如是川流不息,就可使僧種不斷,寺廟住持也就不成問題。
  二  八關齋戒的名義略釋
  八關齋戒,據經律說,不論是否已歸依三寶的在家白衣,不論是已歸依三寶的優婆塞、優婆夷,不論是學小乘佛法或大乘佛法的行者,都可受此八關齋戒,這是我們所應知道的第一點。
  八關齋戒,通常說於六齋日受,但據律典說,不一定於六齋日才可受,諸如佛菩薩的誕日,親生父母的誕辰或忌辰,自己師長的誕辰或忌辰,還有自己的生日,作諸念誦的功德日,同樣是都可以受此八關齋戒,這是我們所應知道的第二點。
  八關齋戒,一般說來,是要到一寺廟中,亦即在一遠離塵擾的清淨道場中,請一大德僧尼為之傳授,最為相宜,但亦可在自己的家庭中受,就是請一大德僧尼至自家中傳授。如嚴格說,男子受齋,到寺內去較為方便,女子受齋,則在家內較為方便,這是我們所應知道的第三點。
  八關齋戒,雖足我們所熟知的一個名詞,但在佛說齋經中,佛為丞相母維耶夫人,說有牧牛齋、尼鍵齋、佛法齋的三種差別。這不是說有不同的八關齋戒,而是看受齋者的用意如何以為別,合乎佛法的受齋,才是佛教的八關齋戒,這是我們所應知道的第四點。
  佛說齋經的經過是這樣的:有次佛在舍衛城柬的丞相家住,丞相母維耶夫人,于
  一日清晨起身沐浴以後,率領她的幹媳,同到佛那裏為佛禮座。佛見她們來得這麼早
  ,於是問道:大清早來我這裏,有什麼事情嗎?維耶夫人回答說:沒別的什麼,我們
  想從佛受齋戒。
  佛陀告訴她們說:你們發心要受齋戒,這當然是很好而又極為難得的,但齋有牧牛齋、尼鍵齋、佛法齋的三種差別,你們究竟要受那種齋?維耶夫人不知這三種齋的差別何在,請佛開示,佛乃為之逐一解釋三種齋的含義不同。
  一、牧牛齋:諸位初聞此名,必會莫明其妙,其實這是譬喻:如牧牛的人,每天出外放牛,到了下午四五時同家,心裏就在那兒考慮,什麼地方水草豐富,明天就去那裏放牛,好讓我的牛吃得飽飽的,既不會使我感到辛苦,亦不致覺得放牛困難。世間牧牛的人,大都是如此的。這喻世間上某些人,或男或女,雖在一定的齋日,發心從佛受齋,但於受齋之後,沒有好好的受持所應受的齋戒,乃於受齋的當日,心中便在打妄想:我今天受齋戒,什麼都受限制無法好好享受,明天我得多享受一點五欲之樂,以彌補今天齋戒所受的損失!受齋,不把心放在所受的齋戒上,而把心放在明天的歡樂享受上,那裏是真正的受齋?舉個例說:今天大家在此受八關齋戒,嚴格的守持過午不食戒,假定有人心裏這樣想:今晚一餐不吃沒有什麼關係,明天回去要多吃些好東西補一補。這樣,在大智佛陀看來,是受的牧牛齋,不是佛弟子所受的真正齋戎。
  二、尼鍵齋:尼鍵子,是印度的一類外道,平常稱為離系外道。他們亦有他們的修行方法,而且用功修行的目的,亦在出離三界生死系縛。可是,雖極精進的用功修行,但沒有找到一條正道,結果,總是無法獲得離系解脫。因為他們所修的是苦行,如大炎熱天,站在太陽下曝曬,寒拎的天,則躺臥在水上受凍,或在身上塗了灰等。一般人看起來,是極稀有難得。但在佛陀看來,卻是無益苦行,對於生死解脫,既無絲毫補助,對於真理體悟,亦無半點功效!他們受齋戒,都在每月十五這天,當受齋戎時,將整個身體伏在地上,對十由旬內諸神這樣說:我今天開始受齋,再不敢去作不如法不合理的事,我今離開家庭,等於是沒有家,家內妻子奴婢,現在都非我有,我亦不是他們主人。這說法,和八關齋戒的內容差不多,只未列出一條一條的戒相而已。他們口雖這樣說,但未切實的實行,只是外表做得好看,以圖取悅他人耳目,實則是在欺世誤己,結果,仍然沉淪生死大海。發心受戒的人,於受戒這一天,如未能放下一切,好好利用這一天,如法的真修實踐,那就如尼鍵外道所受的齋戎一樣,過了今天一切依然為我,不足學佛人所應受的齋戒。
  三、佛法齋:佛法齋,就是我們現在聽說的八關齋戒,於律典中有多種不同的名稱。最簡單的名八戒,有些地方稱八支齋,枝通用的是八關齋戒。現在我們就來對這名義,略為加以解釋如下:
  八關齋戒的字,一看就知足個數目字。為什麼要用八字來說?因受此戒的時候,所要防範遮止的境界共有八事,所以稱為八支,或者叫做八分。即此所遮的八法,有的時候叫做戒,有的時候叫做齋,有的時候叫做關,這又是什麼意思?戒在佛法中,通常釋以防非止惡為義。如以身口二業說:身有殺、盜、淫的三種惡非;口有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的四種惡非;綜合而為七支,都是不好的事。這不好的罪惡事,受了八關齋戒後,在身心上發生一種力量或作用,可以防止去做這不好的八件事。如殺生的罪惡事,沒有受戒時,吾人可能毫無顧慮的任意去殺,但是受了戒後,當你要去殺生時,戒就會在你心中,發出一股很大力量,告訴你:殺不得,不能殺!由此而阻止了自己的殺生犯罪行為,當知這就是戒的力量和作用。
  關,從字面上講,是禁閉意思,如軍隊中的軍人犯了軍紀,須受禁閉的處分,叫做關禁閉,亦即關起來。再如一般人犯了國法,被禁閉到牢獄中去,亦被說為關進監獄。可是,關字在這裏解釋,是說受了八戒的人,對於一切罪惡的事不再去作,於是就將三惡道的大門關閉起來,不會再走進三惡道的大門裏邊去。原來,地獄、餓鬼、畜生的一二條道路,都是有門可以通進去的。平常,這三道門都是關得緊緊的,不論什麼人要走進去,都得先將門打開,但能打開這個門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門內,明明是不好的,是眾苦充滿的,為什麼要走進去?這也是身不由己的,因為造了罪惡的行為,三惡道門自然就打開,自己也就不知不覺的走了進去,受所應受的行為果報。現在受了八關齋戒,不再造作一切罪惡,不說三惡道門未開,我們不會去打開它,就是三惡道門打開,我們亦會把它關閉起來,想要進去也不得進去。這末說來,我們知道:三惡道門,打開是由我們自己,就是自己造了種種罪惡;關閉也是我們自己,就是自己修了種種善法。所以我國俗語有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又有說:天堂有路汝不走,地獄無門汝自開。是以為佛弟子,不但不應去開三惡道門,且應努力去關三惡道門,才合學佛意趣。
  齋,中國向有齊的解釋。原來我人的思想,一天到晚雜亂得很,時而想到這,時而想到那,從來沒有停過,可說雜亂之極!現在運用一種方法,將雜亂的思想,予以齊集起來,合之專注一境,不再散漫不整。齋,又有釋為清淨的意思。這在世俗上,可明顯看出。如一般的齋菜館,一走進去就使人有清潔之感。當知環境清潔是很重要的:如人不論到什麼地方,若環境清潔,心中便感受愉快,若環境污穢,心中就覺得厭惡。對於外在的環境,吾人內心總是有此感覺與認識的。齋之所以說為清淨,因為齋戒,能使一念心靜寂的收攝起來,進而遮斷一切的罪惡過非,更可發生一種防護根門的力量。根門,就是通常說的六根門頭。世間很多罪惡,都從六根門頭造出來的。如眼見到色境,喜愛的就起貪心,不愛的就生嗔心,進而採取或求或拒的行動,於是便造出種種的罪惡。如要不造惡,就得設法防範守護自己的根門,不讓它隨外面的境界所轉。這麼一來,就可斷絕紛歧雜亂的思想,遠離各式各樣所可能造的過失,不再為世間的一般邪欲之所染汙。正因齋有清淨的意思,所以我國讀書的士人或一般淑女,喜以自己居住的靜室或書房稱為齋。如篆香齋、萬古齋、悲萆齋、德馨齋等,以示居處超然脫俗,不為世間之所染汙。
  如上所說,諸位可以瞭解,所謂齋戒這個名詞,共源本是出自我國。我國古童聲曲禮中說:齋戒以告鬼神。所以古人祭祀鬼神,必先齋戒沐浴以自齊潔。就是修齋之時,必然要有所戒,所以合名齋戒。齋的特性在於革洗內心,不讓有不純潔的意念存在;戒的力能,在於防患未然,不容有不正當的行為活動。
  如在印度來講,齋是布薩或褒沙陀的意思,譯來中國有淨住與長養的兩個意思。在家學佛的優婆塞與優婆夷,在六齋日發心受持八戒、就可令諸惡法一天天的去除,同時使諸善法一天天的修集,善法日集,惡法日除,身心便能清淨而住,不致一天到晚生於煩惱罪惡中,所以葉做淨住。其次,在家學佛的二眾,於六齋日發心受持八戒,善法就可一天天的長養起來。因為任何一個人的善法功德,要想繼續的長養起來,必須不斷的修習,如果修修停停,那就難得長養,現在既於一定的時間內,受持如來八關齋戎,善法當會一天天的長養,所以叫做長養。龍樹智度論中,又曾這樣說道:受行八戒,是則布薩,秦言善宿,意謂布薩又可譯為善宿,顯示於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善能安住于清淨法中,不為外界的塵勞欲染所擾,所以名為善宿。
  關於這個道理,智度論中又說: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名為布薩,願持此布薩福德,生生不墮三惡八難,意謂在家學佛的行人,發心受持奉行八戒,自然就可隨順修學一切佛法,如此奉行修學佛法,是即名為布薩。斯布薩所得福德,願持以同向生生世世不墮三惡八難。三惡八難的地方,站在佛法的立場講,都是不美滿,不理想的。極苦的三惡道不理想,固不用說,就是快樂的天堂與北俱盧洲,雖說生活環境相當的好,但因沒有機會修學佛法,不特不認為是好的地方,反而認為是災難之處。當知學佛最大的要求,是有修學佛法的機會,如生於沒有佛法的璟境,試問你怎樣依法修持?所以受行八戒以後,應發願以此功德不再墮入三途八難不理想的環境。由這足可證明佛法所說的八戒,不論是在律典或論典中,都名布薩。還有在布薩下面加一護字,名為布薩護的。護足守護,重在自心的防守。意在發心受持八戒的人,要時時刻刻的守護自心,因為心是罪魁禍首,一切罪惡都由心所造出來的。若能本著八戒的精神,時時守護著自心,就不會再向罪惡方面發展,所以叫做布薩護。受持八關齋戎,當然不是專為防護內心的,亦要防護身口的,因而古德告訴我們說:在心曰護,在身口曰戒
  還有,八關齋戎的齋,有人說成過午不食名持齋,並且從此作為齋的自體,至於受前不殺生等戒,不過是助成齋體而已。亦有人說吃長素叫做長齋,於六齋日吃素叫敗花齋。殊不知長齋花齋的齋,與八關齋戎的齋,根本是沒有什麼關係的;與過中不食戒,亦沒有什麼特別聯屬。因為過中不食,只是就緣防範,與齋體無關的。
  佛在經中告訴我們:據印度固有宗教的傳說,人類世界的最初成立,亦即所謂劫初的時候,於六齋日的期間,有很多有大勢力的惡神惡鬼,常在世間吸取人的精,可是生命的生存,端賴精的支援,如果精被吸取,生命生存就感受極大的威脅,因而人人為生命生存而提心吊膽。當時有一大智慧人,發現了這一種情形,為了解除人們的困危,就告訴大家說:不要怕,有辦法,只要大家於每月六齋日,一天不吃飲食,讓心寂靜而身受到節制,惡鬼惡神就無法吸取精,精得以保全,生命也就不虞喪失!這末說來,可知印度向來就有六齋日,而且於六齋日,整天不吃任何東西。及後佛陀出世,發現六齋日的方法可取,但需加以修正,期能適合佛法,所以就將一天不食,改為過午不食,叫做不非時食。非時,指十二點以後,過了這個時候,就不可食,乃為八戒之一。
  不非時食,既是八戒之一,當然不是齋體,有人說為齋體,自然是誤會的。可是在此或有人說:吃飯並不是罪惡的事情,非時而食又有什麼關係?當知飲食是眾生沉淪生死的增上緣,因此對它就不能作平常看待。飲食為什麼會成為眾生輪轉生死的增上緣?我們常有一句話說:飽暖思淫欲。一個人生活太美滿,佳餚美味吃得太飽,就會想到不正當的地方去。為使人們能清心寡欲,佛陀特製過午不食戒,以節制人們的食欲增長,遏止惡法的滋生,所以道宣律師說為乃就緣防,實在是很對的。若說不非時食戒為齋體,餘戒為助成齋體,就與此義不相應。關於這點,我們必須要弄清楚,不然的話,受持八關齋戎,專重視於過午不吃飯的非時食戒,反而忽略其他的戒行,就與八戒的精神不合。
  八關齋戒,還有一個名詞,叫做近住律儀,亦有稱為長養律儀的。意謂一個發心受持八關齋戒的行者,善根本來是很薄弱的,可是由於受持八關齋戎的關係,不期然的善根會一天天的增長起來。或亦可作這樣說:一個在家學佛行者,能發心受持八關齋戒,從此八關齋戒功德,不斷熏習,久而久之,便可合出家善根,逐漸的增長起來。因為受持八關齋戒,主要就是為了學習出眾生活,雖只一天一夜的時間,若一月舉行一次或多次,慢慢熏習長養出家善根,即使本來沒有出家意念的,由於常受八關齋戎,受出家人的生活訓練,久之,覺得出家人的生活,自己還能適應得來,因而自然不禁想到,與其在家不如出家,是即長養了出家的善根。因為此能長養出家善根,所以佛又特別將八關齋戎稱為長養律儀。
  八關齋戒,為什麼又名近住律儀?簡單的說,就是親近三寶,安住於三寶道場中,受三寶的思想薰陶,如諸位現在來住般若講堂一樣。詳細的說,則有三義:
  一、近時而住:意謂所受之戒,只是一日一夜,如以時間計算,是二十四小時。比方今晨六時開始受戒,到明晨六時以役,此戒即成為過去。就時間方面來說,你所住的日子,是很近而極為短暫的,不過一晝夜二十四小時而已。近時而住,所以稱為近住律儀。
  二、近盡壽戒住:出家眾,不論沙彌、沙彌尼,不論比丘、比丘尼,不受戒則已,如發心受戒,必然是要盡形壽的受持。如今天受了比丘戒等,那就一直要到壽命結束時,戒體才會離身。在未死亡之前,只要沒有破根本戒,戒體總是在身心中,起著防非止惡作用,所以出家四眾是盡形壽戒。八關齋戒,雖是一日一夜的短時期戒,但這是在家二眾,暫時出家的軌則,雖還沒有出家,但可作為出家受盡形壽戒的勝因。因為一次一次的受持熏習,不斷的增長出家的善根力量,久而覺得與其一次一次的受,不如老實的出家,受盡形壽的大戒。可見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看來時間似乎很短,實已接近出家盡形壽戒,亦可說是出家盡形壽我的前方便,所以稱為近住律儀。
  三、近阿羅漢住:意謂發心受八關齋戎,既是學習出家人的生活,那他所修的行門,就是修阿羅漢的行門,亦即是修學阿羅漢。如常常的修學阿羅漢法,此受八關齋戒的行人,不久的將來,亦可澄得阿羅漢果。雖然現在還是一個薄地凡夫,但因近阿羅漢住,與阿羅漢相處已甚接近,所以稱為近住律儀。
  八關齋戎的名義,已略為解釋如上。從如上的簡略解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知道:修持八關齋戎,於短短的一晝夜中,淨潔自己的身心,嚴格的約束自己,雖還沒有能夠立即出離三界,但是仗此齋戒功德,已經種下出世勝因,將來一定可得出世解脫的。學佛最要而最大的事,莫過於了生死得解脫,如未到達這一階段,那就始終在三界中沉淪不息。諸佛為了度化我們眾生能夠出離,所以特別說此最勝方便的稀有法門,希受此戒者不可等閒視之!
  三  八關齋戒的制立緣起

  佛教的戒律,都是佛制的,但有待緣而制與不待緣而制的不同。待緣而制的是聲聞律儀戎,不待緣制的是菩薩三聚戒。所謂待緣而制,就是有了某種因緣,佛陀才制此戒。所以沙彌戒有沙彌戒的制立緣起,比丘戒有比丘戒的制立緣起。現在諸位受的八關齋戒,是律儀戒的一種,當然亦有它的制立緣起。大乘菩薩戒不是這樣的,是如來一時頓制的,即在一次中,把所有大乘菩薩戒,為諸菩薩說得清清楚楚,根本不待什麼因緣而後始制其戒。所以大小乘戒,不特內容有所不同,就是制立方式亦別。
  佛為我們制八關齋戒,其緣起是什麼,這是我現在所要為諸位說明的。諸位發心受這八關齋戒,當然是好的,但若不知八關齋戒的制立緣起,不免有些美中不足,所以有對諸位將這交代清楚的必要。
  求受八關齋戒,嚴格說來木不限定時日,如天天受固可以,一月二十日亦司以,一月十五日亦可以,亦可說是受得越多,對自己越有利益。但因一般俗人,世事頭緒紛繁,為了要做家庭事務,為了維持家庭生活,有時還要尋求俗樂,根本不能放下一切,亦複沒有太多時間,常常來受八關齋戒。佛為適應俗人的時間可能性,乃制定了每月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如優婆夷墮舍迦經,對這有很好的說明:天下人多憂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月六齋持八戒。若有賢善人欲得阿羅漢者,若欲急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齋亦善,二十日齋亦善。人多憂家事故,與一月六齋。佛制訂六齋日受八關齋戒,可說完全足為在家學佛人著想的。
  從現在情形看,佛陀這一制訂,可說是佛高度智慧的抉擇,因為到了工業發達的今天,不說一月六日受八關齋戒不易做到,就是一月一日受八關齋戎亦很難行!過去農業社會的時代,不說工作沒有現在這樣忙,就是用人亦沒有現在困難。可是看看今天的實際狀況,人人每天都在忙,而且忙得很緊張,甚至忙得透不過來,就是這樣,家庭工作仍然請不到人做。因而,一般家庭主婦以及維持家庭生活的先生,終日為家庭的事操心,要他或她放下家庭一切俗務,去受八關齋的確不是易事!所以諸位於百忙中,抽暇來受八關齋戒,實在是值得讚歎的!
  大聖釋迦牟尼,出現於兩幹五百年前,觀察當時的實際情形,發現世人的受戒不易,特制訂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可說佛陀早就知道,末法時代更難實行。事實確也如此,不說一月六日,就是一月一日,亦沒有太多人發心。

  佛所制訂的六齋日,究是指的那六日?以我國農曆來說,就是每月初八、十四、十五的上半月三日;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的下半月三日。我國農曆向有月大月小的分別:月大有三十日,當然依二十九、三十日受戒;如遇月小沒有三十日時,即於二十八、二十九日受戒;除去三十日,加上二十八日,仍為六齋日。
  受八關齋戎及沒有受八關齋戒的在家居士,名稱亦稍有所不同:如沒有受八關齋戒的在家男女居七,雖歸依了三寶,甚至受了五戒,只能稱優婆塞、優婆夷,若受八關齋戒的在家男女居士,則稱為淨行優婆塞、淨行優婆夷。所以今晨為諸位傳受八關齋戎,在念三歸依時,有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優婆夷)句。淨行兩宇,在這裏有它的重要性。如受五戒,並不主張完全斷絕淫欲,正常夫婦的關係,還是許可的,所以稱為盡形壽不邪淫。可是在受八關齋戒的這一日一夜,不但邪淫絕對不可,就是正常的夫婦關係,亦是絕對被禁止的,所以在宣戒相中,說為一日一夜不淫欲一,是即顯示要完全遠離男女的關係,才有資格成為真正的清淨行。所以淨行優婆塞、優婆夷,不是行三歸依、受五戒者所得而稱的,而是在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戎者,才得這樣稱呼。
  佛法所說六齋日的齋字,主要是約受行八齋戎說的,這在講八關齋戒名義的時候,已經說過。可是中國人對這,向來亦有所誤會,以為吃素為齋,所以民間向有這種說法:發心信佛後,如長期素食不再吃葷,叫做吃長齋;若學佛以後,還不能立即吃長齋,只規定於六齋日發心吃素,叫做吃花齋。不錯,專門吃齋不吃葷,足佛法所竭力提倡的,希望人們從吃長齋中,培養自己的同情心,增長自己的慈悲心,但嚴格的說來,佛法講齋,不但吃素而已,還要受持過午不食等的八戒,才得真正稱為持齋。關於這點,我們務要把它分別清楚,不可混為一談。
  佛為在家眾制訂每月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戎,主要的因緣,當然是為使令在家二眾,由此趣向出離而種解脫的善根,所以到了六齋日的這天,應到僧團中,請出家人傳授此戒,俾藉這個短暫的時間,遠離一般紛繁的業務,專心一志的修學佛法,以示雖處居家,不為塵事所迷,仍能逐漸的穩步的向解脫道上前進!大慈佛陀,對於一般信徒的度化,一方面顧念在家眾的修學時間,一方面不忘引導在家眾趣向解脫,這不能不說是佛陀的最大善巧方便!佛陀處處為我們設想,我們應怎樣的遵循佛陀的指示,腳踏實地的去行。以不負佛陀的化導恩德,實是最要的一著。
  佛制每月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這在前面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但受齋戒為什麼定要在六齋日子這是我現在要為諸位說明的。關於這個道理,根據經論告訴我們,要有兩種不同說法,略為分別如下:
  一、依龍樹的智度論說:佛之所以定於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因據印度固有宗教相傳,在這六日當中,世間有種惡鬼,經常追隨在人的後面,時刻要奪取人的生命,即或不能奪取生命,亦可能令人生些難以痊癒的怪病,再不然,就是令人發生種種不如意的事!因此,在古代人智未開的時代,人們認為這六天足最不吉祥的日子,大家到這六日,都生恐怖害怕!由於一般人有這恐懼心理,傳說劫初有位智慧的聖人,為了消除人民的恐怖與災難,教導人們在這六日,修善作福。可是古代的持齋修福,不同我們佛法的受持八關齋戎,只是教人在這六日中,整天不吃飯,以為如此就可避免惡鬼的追逐!據佛法說,鬼,大都足餓鬼,這在印度古代宗教中,也有這個共同的見解。因為是餓鬼,所以見人間受用飲食,便感到饑餓痛苦的難以忍受。若是較為善良的鬼,雖饑餓難忍也得忍受下去,若是較為兇惡的鬼,就生起錯誤的感覺,以為人類有得吃,我為什麼這樣捱餓,於是便想辦法,來找人類麻煩。人類為了避免這個麻煩,所以古聖就叫人於此六日不吃飯,這可說是印度古代宗教的固有傳說。
  印度古代宗教一向有這六齋日的施設,而且這一宗孜信仰一直流傳到釋尊出現時,仍然盛行於印度。到釋尊成佛後,發現六齋日的持齋修福,不失為一個良風美俗的辦法,於是佛即對它加以巧妙的修正,而成為佛法的八關齋戎。當時佛對大家說:于六齋日修善作福持齋是對的,但不是一天不吃飯就算,除了不吃飯外,還要受持淨戒,才能真正做到消災免難。如智論說: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佛陀特別重視過中不食,因佛認為早、午雨時受用飲食,不會影響餓鬼的饑餓難捱,但晚上是餓鬼食時,若人類晚上也吃飯,就不免使餓鬼感到饑餓難當,所以釋尊特將印度宗教一日不食改為過午不食,再加持不殺生等戒。如此一來,不特消災免難,修善增福,而且從此功德,直入涅槃妙城!由此證知:六齋日持齋的宗教儀式,並不是釋尊創始的,而是印度固有宗教所一向流行的,釋尊不過把它加以修正而成為佛法中特殊受持八關齋戎的日子,所以佛法中也有六齋日受持八戒之說。這不但是于齋行善滅惡以修己,且藉此以植出家解脫的善根,不能不說是佛陀的大善巧。
  像這樣改良古印度的宗教儀式,在佛法中是很多的,不止此一端。雜含四卷、九十三經,曾經說到婆羅門教的祭祀用三火,可是婆羅門教的燒火祭天,在佛看來,完全是種迷信行為,但佛去教化婆羅門時,木其高度的智慧,運用善巧的方便,不直接的指出他們的錯誤,且說你們祭祖用三火很好,不過我佛法中,也說有三種火,若能像我這樣的事火所得的功德就更殊勝。婆羅門徒聽了,覺得極為奇怪,想不到釋迦牟尼也有事火的方法,於是請教佛怎樣事火?佛開示說:我的三火是:供養父母名根本火,供養妻兒眷屬名居家火,供養沙門婆羅門名福田火。婆羅門事火的目的,無非希望獲得天人的賜福,殊不知求天賜福,根本不可能得到,佛陀認為,與其求天賜福,不如在這現實人間求福,而最合理的求福之道,則無過於在家庭中,侍奉孝順自己的父母,促進夫婦問的關係和諧,而在宗教信仰方面,要以恭敬虔誠的心,尊重供養沙門婆羅門,就可得到廣大的福德。婆羅門教徒聽佛這末說,覺得佛的事火方法,是最合乎隋理的,是真正的事火之道,於是放棄原有的火祀,依佛所示的實行。當知火這東西,是代表溫暖的,人與人間的關係,最要緊的一點,就在獲得溫暖,而家庭與宗教是得溫暖的溫床,所以稱為三火。
  除這,還有神教徒禮拜六方,佛也說禮拜六方,但這是親子、師生、夫婦、親友、主僕、宗教師與信徒間的合理的義務。詳見中含善生經,這裏不再為詳說。本此我們知道:感化其他的宗教徒,不要直斥他或批評他的不對,而要好好的以理舉喻說眼他,除非是固執成性的人,不受影響而被感化,但若稱有理智的人,定會接受合法道理。釋尊出現在印度,就是以這方法,改良印度宗教儀式,成為佛法合理儀式,而且收效頓宏!即如現在所講於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是即改良印度宗教儀式成功之一。所以佛法中有很多方法,不一定完全出於佛陀所創說的。
  二、依四天王經說:佛之所以於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因為在這六齋日,諸天下來人問,伺察人的善惡。因而佛對諸弟子說:每逢齋日,你們應時刻的注意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一念心,是向善還是向惡的?如果是向善的,就將之一直保持下去;如果走向惡的,就得立刻的予以制止。不但對於心理的活動是如此,就是身口的行為活動亦應懼重防範,不可稍有疏忽!佛據印度固有宗教一向傳說: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帝釋天,具有巍巍的福德,典主下面的四天王天,而四天王天,就是各理一方的四大天王。帝釋於六齋日,遣派天神到人間來巡視,看看人間的人們,作惡的多還是行善的多。如果作惡的多,天帝釋就要予以責罰,合人間遭遇種種不如意的事;假使行善的多,天帝釋就要予以擁護,合人類享受種種幸福的生活,這是四天王天所負的責任。據經中說:每月初八日,四王派遣使者巡視人間,人類行為活動,不論是好不好,都要向上報告。如中國民間所奉的灶君,有副對聯寫著: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這可說是人類共同心理的要求。每月十四日,則遣四天王的太子巡視人間;十五日便由四天王親自到人問來巡視。到了月之二十三門,複遣四天王的使者下降,二十九日又遣四天王的太子下降,三十日四天王自己再度巡視人間。昆婆沙論四一說:三十三天于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堂,稱量世間善惡多少,見造善者便擁護之,見造惡者即共嫌毀。帝釋天的稱量人間的善惡,完全根據四王天的報告。經中說:它們巡視人問時,如發現人類知道如法持戒,勤行佈施,孝順父母,作諸善行,報告到帝釋天那裏,帝釋天知道人類的確在行善,所以就很歡喜的降福給人類,使這世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發現人類不知如法持成,佈施貧窮,孝順父母,並作諸惡,報告到帝釋天那裏,帝釋天知道人類的三業作惡,所以心裏就感到老大的不高興,為了警告人類的改惡向善,於是人間就不那麼平靜,人類也就不能過著安定生活!天帝釋有偈說:六日神足月,受持清淨戒,是人壽終後,功德必如我。佛陀聽帝釋說偈後,當即告訴諸北丘說:帝釋所說這倡,雖不怎樣究竟,大體是不錯的,你們應該相信。
  如上所說,我們知道,不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人發心受持八關齋戎,所謂逐人的惡鬼,就會遠遠的離去,住的地方也就安吉,所以於六齋日,持齋受戒,所得福德,超過余時!不過在此要請大家注意而不可誤會的,就是不要以為於六齋日,有天人到人間來巡視,我們就規規矩矩的,不敢為非作歹,過了齋日,是就可以馬馬虎虎。當知在這世間做人,不論什麼時候,身口意的三業,都要如法清淨,都要表現合理的行為。
  依成實論說:正月、五月、九月,稱做三善月,為昆沙門天王分鎮南洲之月,在家二眾,亦應受齋而修福的,為什麼經中未曾說到)於三善月受齋,在佛看來,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但在俗人,要他實行,不免較為困難,只可隨各人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去牧,不能硬性規定的強制執行,至於六齋日,由於時間短,行來較易,不致感到什麼不便的地方,所以佛制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戎。
  四  八關齋戒的功益殊勝
  受戒,不論是受那一類型的戒,必然是都有其所應得的功德。以在家學佛者說:受五戒有受五戒的功德,受八戒有受八戒的功德。這是發心受戒者,所應予以肯定了知的。不然的話,誰還願意受戒?諸位現在受的是八關齋戒,其所得的功德如何,得先與受五戒功德較量說起,唯有從這互相較量中,才能顯示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殊勝,才能堅定諸位受持八關齋戒的信願。
  經中說:假定有這麼一個人,發心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四事,供養滿四天下所有的眾生,而且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這樣的供養,乃是以一百年長時期這樣的供養,其人所得功德當然是眾多的,可是儘管有這麼多的功德,但不如在一日一夜的短時期中受持五戒的功德。戒德的高超殊勝,於此可得到明證。
  受持五戒,雖有這麼大的殊勝功德,但與受持八戒所得功德比較起來,還是差得很遠。龍樹在智度論中舉個很好的比喻說:譬如帶兵作戰的將領,假定是個軟弱而膽怯的,縱然統兵作戰很久,亦不能建立破敵的功勳;假定是個勇健而威猛的,迅速的擊破來犯的敵人,於一日當中就可功蓋天下。當知五戒功德和八戒功德的不同,也是如此。因五戒但能遠離邪淫,還未能根絕欲本;八戒已斷除正淫,不再受欲染的料緹,事相已經同於無漏。時間雖僅一日一夜,而所取的戒行則多,所以功德超過五戒。
  不過在此還有一點需要加以說明的,就是不論受持五戒或受持八戒,依大智度論說,最要緊的一點,在於發廣大心,若能發廣大心,雖持一日一夜戒,亦會獲得殊勝福的,若不發廣大心,雖盡形壽持五戒,所得只是有漏功德。所以諸位發心受八齋戒,不為個已功德及解脫著想,而應為一切眾生受此戒行,亦即不將這受戒功德,視為獨自一人所有,而應視為與諸眾生共的,願與眾生同向無上佛道前進,才能得到最極殊勝的福德!大乘佛法的最大特色,是要每個佛弟子,不論做什麼善行功德,都要把廣大眾生,放在自己的前面,不可專為個人的利益設想!
  弘一律師說:五戒八戒,當分屬於小乘;然欲秉受戒品,應發大菩提心。未可獨善一身,偏趣寂滅。雖開遮持犯,不異聲聞;而發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侶,幸其自勉”!律師又說:八戒通大小乘。小乘者,如成實論等。大乘者,即菩薩八戒:如文殊問絰及八種長養功德經所明。吾等既已受菩薩戒,今受八戒亦即是大乘八戒也。所以受了菩薩戒的,同樣可受八關齋戎。有人說受了菩薩戒,不需再受八關齋戒,顯然是錯誤的!從弘一律師所說看來,受菩薩戒與受八戒,既不重複亦不衝突

  受持八關齋戒所有的功德,既是無漏而又是大乘的,當然不是世間有漏功德所可比擬的,所以佛在經中對天帝釋曾經加以呵斥。就是有次天帝釋聞佛所說八關齋戒的功德殊勝,於足不期然的歡喜讚歎說:六齋神變月,奉行八戒齋,彼功德殊勝,則為與我等”!一般聽來,奉行八戒,能得像天帝釋那樣的功德,亦覺是很不錯的了。可是佛陀聽後,立刻呵斥天帝釋說:你這樣的講法,是不合道理的,你也沒有資格可作這樣說,唯有阿羅漢始有資格作這樣說。為什麼?要知你天帝釋,既沒有遠離貪嗔癡等的煩惱,又沒有解脫生老病死的大苦,種種憂愁與悲苦,都還纏縛著你的身心,怎麼可說受持此戒的功德與你相等?老實告訴你:你天帝釋所有的功德,只能感受天帝釋的果報,是不能出離三界的;可是受持八戒所得的功德,能夠證得出世三乘聖者的菩提,而阿羅漢是舍諸生死重擔的出世聖者,所以他可說受持八戒所得功德與我等,你天帝釋是不應該這樣說的!從佛的這一宣示,我們得以明確的知道:天帝釋的福德與無漏的福德相比,是有著大淵之別的,諸位應常發心受持八關齋戒。
  進一步說,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不但與阿羅漢的功德相等,而且他就是世間菩薩。文殊問經說:世間菩薩,八戒者是。可見要在這人世間做個菩薩,並不是怎樣困難的事,只要發大菩提心受持八戒,當下你就是世間的菩薩。受持八戒的功益殊勝,豈不更顯然的表示出來?這還不算,處胎經說:八關齋戒者,是諸佛父母。受持八戒的功德,簡直與諸佛功德相等,甚至諸佛如來是由八關齋戎所出生的。金剛經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現在套用這句話,亦可作這樣的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八關齋戒出。是則八關齋戒的功德殊勝,真是不可思議,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菩薩本生鬘論,對這八戒功德,有更透闢的敍說,現我用語體文說明如下:若人能夠持是八戒齋法,從表面看來,這人雖沒有穿著華麗的衣服,但他已經具有慚愧之衣。當知慚愧之衣,比什麼衣服是都來得莊嚴的!受持八戒齋法的人,雖無有形的牆垣,阻擋外賊的侵入,搶奪尊貴的珍寶,但已具無形堡壘,禦捍六根的怨賊,紉奪內在的功德。依佛法說:外財的喪失不足惜,法財的被紉才是最大的損失。要想法財不被劫取,唯有築起齋戒的牆垣。受持八戒齋法的人,就世間的種族說,不一定是高貴的,可能是首陀羅族,在印度的種族說,足屬最下的一等,可是由於彼受八戒的關係,已經住在聖種姓中,經過一個相當時期後,會結聖菩提果的,只是世間種族的高貴有什麼用?印度方面,自古以來,以諸瓔珞為莊嚴具,什麼人有諸瓔珞,就顯得其人的莊嚴高貴。受持八戒齋法的人,不一定會有世間真珠之類的瓔珞,但因由於八戒齋法的在身,是就已經具有種種善法功德莊嚴其身了,而且這種莊嚴不是世間任何珍貴的瓔珞所能比擬。優婆塞戒經八戒齋品說: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珞。同樣的理由,受持八戒的人,雖不具有金銀等的七寶,但已積集了人天的七種法財,不需依賴任何橋樑,是就可以超越險道
!
  受持八戒的功德是這樣的殊勝,所以經中說用十六大國中,最極珍貴的寶物,供養諸比丘僧,不如齋戒一日一夜的功德。薩婆多論亦說:如果一個人做了閻浮提王,於間浮提中廣行佈施,使得一切人民,于諸金銀財寶,得到受用自在,其功德自然是很大的,但以八戒齋法的功德,分作十六分來說,間浮提王佈施所有的功德,不及受持八戒功德的十六分之一!諸經論中所以這樣盛讚八戒的功德,因這是出家離俗的始基,是得三乘菩提的道種,乃至成佛亦是由於受持八戒的這一念而來
!
  受持八戒能得殊勝的功德,相對的自然也就可以滅罪。關於這點,善生經說得非常明白:受持八戒,能夠除去五逆重罪。其餘的罪障能滅除,自然是更不成問題。五逆,就是弑父、弑母、弑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佛法認為這是最重的罪,將來要感五無問苦果的。可是現在由於受持八戒,五逆重罪當下就被消除,八關齋戒的功益殊勝,真是難思難量!中阿含經還有這樣的說法:多聞聖弟子,持八支齋時,憶念如來十號名字,若有惡思不善皆滅”!多聞聖弟子,尚賴這功德力,滅罪除愆?進德修業,諸有要求出罪進德者,宜更乘此良機受持八戒。

  受持八戒,會得如上所說的殊勝功德,這當然是不成問題的,問題在於短短的一日一夜中,是否做到淨念相繼,能夠淨念相繼的守持清淨,自然會得如上的功德,不然的話,由於你的一念心,沒有放在齋戎上,終日東想西想的,不知在想些什麼,那你所得的功德,就要大大的打折扣!所以在受齋戎的一日一夜中,要放下世俗的一切,將整個身心沐浴在佛法中,受佛法的薰陶而與佛法相應。如果漫不經心,只是隨人起倒,受戒是受戒了,但未隨於戒轉,結果空過一日夜,那是非常可惜的!為此,木堂特別制訂修持的時間,領導大家共同的修學。
  淨念相繼,固然是保持八戒清淨的很好方法,除此而外,成實論中,說有五法能使戒行清淨:一、於受我的期間,能夠如法的行十善道;二、於受戒的期間,斷除前後惱諸眾生的事,不再使眾生感受不必要的苦惱;三、於受戒的期間,在自己內心中,不再為噁心所惱,亦即不再動起不正當的念頭,以免影響戒行的清淨;四、於受戒的期間,時刻憶念佛、法、僧、戒、舍、天而為戒行的守護,仗斯六念的功德,以保持戒行的清淨。五、於受戒的期間,願將自己所得持戒的功德,回向於究竟涅槃,決不以此而求人天的福報。能這樣的受齋,戒行自得清淨。
  昆婆沙論更以五句分別受持八戒功德,是否能得大果,現我亦向諸位略為介紹一下:
  一、如有自在受此齋戒的人,為他負責廚房飲食的人,想要殺害眾生的生命,以供他于飲食時受用。他知道這事,就對廚人說:今天是我受戒的一天,你不得殺生供給我食,可以留待明天殺給我吃,這是普通人的觀念。另有擔負保家衛國的國家軍警,將所捕獲的怨敵,送到高級官員這兒來,請求給子怨敵的應得之罪,高級官員對來使說:你且把他扣留起來予以看管,因我今天受了齋戒,不可違律殺害眾生,到了明天,我會依法予以殺伐的。像這樣的受八齋戒,根本業道雖是清淨的,但近分方面並不清淨。佛陀說這雖是勝業,但不能夠獲得大果。
  二、另有自在受此齋戒的人,不但根本業道是清淨的,就是近分亦定極清淨的,但為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之所損害,因而仍然不是理想的受此齋戒。當知欲、恚、害的三種尋伺,是一種惡分別,有了這些不正當的分別存在,內心必然是不得清淨的,當然就會影響到戎行的守持。正因惡尋伺是擾亂心靈的不好東西,所以佛說這個發心受我的人,就其所受我說,雖是一種勝業,但不能由此獲得大果。
  三、還有自在受此齋戒的人,不但根本業道與近分都是清淨的,而且亦沒有惡尋伺之所損害,自然是很難得的,可是仍然不理想的,就是他不能提起正念,將一念心放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的六念上,以致仍有種種不正當的妄念現前。由於妄念不斷的湧現,其心自然不能安住在淨戒上,而求戒行的清淨也就不可得。正因是這樣的關係,所以佛說這個發心受戒的人,就其所受戒說,雖是一種勝業,但不能由此獲得大果。
  四、複有自在受此齋戒的人,根本業道是清淨的,近分同樣是清淨的,亦沒有惡尋伺所損害,更能時刻提起正念,不能不說這受戒者的難得!然而仍有不美滿的,就是他不能將受持齋戒的功德,同向於出世解脫,只是要求上生到天堂,享受天上的欲樂,因此,佛說這個受齋戎的行人,雖說是種勝業,但不能夠獲得大果。
  五、更有受此齋戒的人,具有根本業道清淨、近分清淨、非惡尋伺之所損害、攝受正念、同向解脫的五種稀有難得的心行,自不是以上四種受戒的人之所能及,所以佛說這個受戒的人,不但是修的殊勝業,而且能夠獲得大果。這所得的大果,從小乘說,就是解脫涅槃,以大乘說,就是佛果菩提。
  本上所說,應該知道,受持八戒,的確是有殊勝功德的,所以應常發心奉行八戒,更要於六齋日受持八戒。不過在這工業發達的現時代中,要六齋日受持八戒,可能會有很多人,沒有這個閒暇的,但最低限度,要能做到一月一次的齋戒。弘一律師說: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減至一日或兩日亦無不可;因僅受一日,即有極大功德,何況六日全受呢”?不過當你發心受此八關齋戎,不論是在受戒之前,不論是在受戒之後,不論是在正受戒時,都應嚴肅自己的身心,以八戒水洗浣自己的身心,使自己的身心與戒相應,而得身心清淨及諸殊勝功德。
  五  八關齋戒的受者揀別
  前兩次和諸位所講的,是有關於戒德的殊勝,戒德既是這樣的殊勝,理應人人受八關齋戒,從受戒中得殊勝功德。話雖這麼說,但亦不是人人可以受這八關齋戎的,一定要具備相當的資質才可以受,否則的話,不論你怎樣的發心,是都不容你受這八關齋戎的。
  在此所成為問題的,就是什麼人可受什麼人不可受,從什麼地方來加以分別?這就要在受戒前進行一番嚴格的考查,看他或她是不是受戒的法器,然後決定應不應為他或她受戒。所謂考查是通俗的說法,在戒律上講叫做問遮難。就是在受戒前,做為傳戒師的,對於發心受戒的人,必須詳細的問清有沒有能為受戒作遮止、留難的事,假定有的話,成為受戒的最大障礙,那是不能為之授戒的。羯磨注說:當於受戒前,具問遮、難,就是此意。
  究有一些什麼事能為受戒的障礙?據善生經說,計有七種遮障,現在先為一一列出,然後再來略為說明。
  一、汝曾盜現前僧物否?
  二、汝曾於六親男女中行淫否
?
  三、汝曾汙破僧尼梵行否
?
  四、汝曾于父有病時舍去不顧否
?
  五、汝曾於母有病時舍去不顧否
?
  六、汝曾于師長有病時舍去不顧否
?
  七、汝曾殺害發菩提心眾生否?

  僧物,就是供養眾僧的東西及屬於常住所有的財物。常住物,依律說有四種:一、常住常住,如眾僧所住的厲屋,眾僧所用的器具,眾僧所植的花果,眾僧所種的林樹,眾僧所有的田園,眾僧所雇的僮僕,眾僧所蓄養的畜類等。在什麼地方,就屬於什麼地方,不得移轉到別個地方去,所以叫做常仕。住在這個常住內的僧人,只可以受用這些,絕對不得分買,應該永遠存留,所以複雲常住。二、十方常住,即寺廟中供給僧眾飲食等的物品及資具,不但現前在寺廟中的僧眾可以受用,就是外來的客比丘來到寺中皆得受用,所以叫做十方。是這寺中的飲食等,就是屬於這個寺中的,絕對不可擅自的移至他處,所以叫做常住。三、現前現前,如有一般的信徒,發心供施財物等,說明只是供施住在這裏的出家人,或是指名供施寺內的某幾個出家人,所以叫做現前。發心供施的人既然如此,當時就將他或她所施的分配給各個出家人,不再把它存留一點,所以複雲現前。四、十方現前,如出家五眾死了以後,所有可以分的遺物,應該舉行羯磨來分。在沒有舉行羯磨分配以前,共亡僧的遺物,屬於十方僧的,不論什麼地方來的出家人,都有他的一分;若巳作了羯磨,現前借眾自分,其他地方後來的僧人,足沒有分的,名為現前。
  僧物有上四種不同的分類,但不論那一類的僧物,我們都不可盜取,如果盜取的話,過失足很重的。依佛法說,三寶物品,是都很重的,而僧物為重中尤為極重的。方等經中華聚菩薩說: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大集經說:盜僧物者,罪同五逆。觀佛三昧經說:用僧只物者,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
  在此或有人間,盜用僧物罪業,為什麼特別重?當知檀信供施一粒一毫給僧團,本來就是要供十方一切凡聖僧的,所以僧寺中的犍椎一響,不論遠近都能聽到,若凡若聖都能受用,既可助成僧眾的道業,又能冥資施主的福德。招善既是這樣的眾多,獲罪又怎麼會得很少?是以盜用僧物,不論是多足少,其罪是都不可饒恕的!
  佛弟子中有位牛岡比丘,雖經修道巳得阿羅漢果,但他在受用飲食時,還像牛吃草的那樣,有人覺得這種吃法很怪,就請問佛以何因緣是這樣的?佛告訴諸比丘說:過去生中牛呞曾經盜取五六粒米放在口中咀嚼,於是後來墮在畜生中做五百世的牛,牛吃草是這樣的吃法,五百世中已經成為習慣,所以現雖證阿羅漢,還是這樣一種吃法。

  盜用僧物,不用說,以出家人為多,一般俗人,特別是信眾,是很少盜僧物的,但也不能說絕對沒有。如現在各地反客為主的所謂信徒代表,就是專門侵損常住的,亦即是將僧物占為已有的,像這樣的佛教信徒,不特沒有受八關齋戒的資格,就是做個正信佛徒的資格亦沒有。
  不說盜用僧物的人過失很大,就是正信的優婆塞、優婆夷及識達的正人君子,知道僧物的不易得,受用僧物不易消化,僧眾不予以招待,非特不應不高興,而且應生大歡喜,認為這是佛法的規律,理當是這樣的。所以在家信眾到寺廟來,應存為法來非為食來的正確觀念!
  現在是個末法時代,在各地親眼見到的,為法來的很少,為食來的很多。不信請看:不論什麼地方,凡是講經法會,聽眾總是寥寥無幾的,而這寥寥無幾的聽眾,真心聽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可是一般法會,如果有齋吃的,人總是多多的,這還不算,大都是到快吃齋時才來,既不參加誦經禮懺,又於吃了齋後就走,不特沒有說法的道場無法可聞是如此,就是說法的道場有法可聞亦如此。有人以為這是佛法興隆的象,但在瞭解佛法的人看,這與世人趕熱鬧沒有兩樣,正是佛法沒落的象徵!

上一篇(印度佛教的分期觀) 回目錄 下一篇(入關齋戒十講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