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閱讀尺

論四聖諦、輪回和敵人 二輪回實相

論四聖諦、輪回和敵人 二輪回實相

星期一下午

二、輪回實相

如果你終生常懷發乎至誠的利他心,

當最後一天來臨時,我就會沒有後悔,

這是在臨終時避免怖懼的最好保障。

問答:

問:你認為西方人是否必須學習融合精神及科學探索,才能避免對人類造成傷害?

答:如果我們只偏重科學發展,卻忽視自身的精神發展,也就是如果我們失去人類價值感,將置身險境。畢竟,科學進步的目的是要造福人類。如果科學發展誤入歧途,且帶給人類更多痛苦及悲劇,這是不幸的。我相信心靈及物質發展必須同步進行。

問:請舉例說明科學沒有發現的現象。

答:意識本身就是。如我稍早前提到,我們的意識刹那生滅,且粗細不同。不談細微意識,光是認知那些粗糙的意識就很困難了。

問:如果心超越腦及物質現象,為什麼服藥及腦部刺激可以改變及控制思想?

答:意識或心有很多種,某些物質層次關係密切,例如我們當下的眼識是依靠眼睛這個器官,因此,如果眼睛出狀況,眼識無法正常運作,眼睛若被移除,眼識也不存在,除非有器官移植。過去的佛教文獻中,不乏人們捐贈眼睛或捨身助人的故事。一個人因業所生的器官,例如一顆心,被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且被作用,但造成心的業是屬於第一個人。所以,我認為這兩個人之間必有很深的業力牽引。

無論如何,某些意識與器官、腦細胞有很大的關聯,這些意識可經由開刀或電子方法受到控制。便細微意識較獨立於身體之外,因此,也較難被物質方法所影響,我們待會兒將再回到這個題目。

問:我們能否意識得到意識?

答:有些佛教部派認為有自證分(自我認知意識),例如,唯識宗用自證分的存在力證意識真實存在,這就是意識知道意識的例子。

然而,所有佛教部派都認為,事物存在與否,取決於有效覺知的意識(見分)。而意識在各部派,只有應成中觀宗主張見分依於相分(覺知的對象)。唯識宗則認為相分依於見分,見分又依於自證分。以此來看,意識有兩種,一種向外,一種向內。向內的意識不必依賴相分,只是向內依靠自證分,因此這是一種意識知道意識的例子。

但應成中觀宗不認同此觀點。他們說除了某些學派堅稱有自證分之外,並無實據。他們不主張有自證分,也不認為他們的學派需要自證分,但他們仍同意可能有某個特殊意識了知另一個特殊意識。例如,在禪修時,心通常不觀外境,只觀內境,如觀想佛陀,有時會只專心在心上。實際而言,這並非自證分,但可說是稍後的意識了知稍早時刻的意識,或一個特殊意識了知一般意識,因此,這也是意識知道意識。

問:請再重複四依法。

答:第一是依法不依人。即使某人是名人,我們也不應因為他所說而全盤接受。因此,第一依法指的是我們必須檢視他人所說。

第二是依義不依語。這代表我們不應只是看文字詞藻是否優美動人,因為即使文字優美,但內容錯謬,就不應接受。此外,如果有人講的話沒有優美詞藻,但都是正知見,那麼就該信受。

第三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就像先前所提,不同的佛教部派對了義或不了義各有不同見解,以唯識宗為例,可訴諸文字者為了義,但文字所不能表達者為不了義,不了義需以佛法詮釋,詮釋方法包括指出佛陀思想的基礎、依文解義的過患及此教法的目的。

中觀宗特別是應成學派則對了義與不了義有兩種解釋,一是從表達的目標而言,一是從表達的方法而言。

就表達的目標來看,畢竟空性是了義,其他都是不了義,需被解釋,因為它們不是究竟法性(圓成實性)。就表達的方法而言,提出自性空的經文是了義,因為它們表達究竟法性,但提出需要被解釋的世間法,以便了知究竟法性的經文,即使可訴諸文字,都是不了義,因為它們的表現的目標是在世間法層次,變動且非勝義。另一方面,由於自性空是究竟法性,任何分析都不會超越究竟法性,因此,它是了義,就像經文所教。因此,就意義來看,人不應依不了義,而應依了義。

第四、就了義來看,人不應依曾被二元外境所影響的識,而應依聖人的智,因為這是沒有二元分別的智。

問:理性分析與不可說的觀法關係為何?

答:經文一再告訴我們,自性空是不可思且不可說。但經文也一再地說,為明白自性空,必須聽經聞法及實觀。因此,當法是不可思且不可說時,意指這已超越認知及分析的範圍,就像聖人在禪定狀態中所經歷的法是不可說,也非凡夫所能認知的所緣。

獲得智慧有三種很重要的途徑,智慧業源包括聞、思、修。從聽經聞法及思考得來的智慧,不會不可思、不可說,否則這兩種智慧就不存在。如果法是全然的不可說,那麼佛陀應該就會保持完全沉默,六莊嚴也就不會講經說法,但他們不斷地說法且著作等身,他們解釋這些主題,不是因為不可說,而是因為有所說。

但是,當你反復思考這些你已耳熟能詳的主題意義,並在禪定時到達非常高的境界,將生起殊勝經驗,這個殊勝體會一點也不像你先前所經歷的可言喻或可分析的體會,它既無法想像也不可說。例如電視廣告說很多食物、糖果等非常好吃,但你並無法想像,直到你真正用舌頭去品嘗,除非你真正嘗到滋味,你無法說“哦,它真甜!”對於它的甜度、種類、程度等,你無法說得太多。同樣地,禪定經驗的實用,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能了知,其他外人無從知悉。

問:什麼是時間觀(時間的探索)?

答:佛法教義對時間的解釋有很多種,四大部宗贊成同一種詮釋,應成學派則有獨特的主張。我先前所提的時間觀,指的不是那種時間觀。在此我所指的是檢視過去已發生的事、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及未來將發生的事。很多歷史學家總是說歷史會重演,這就是鑑往知來。

問:法王詳細解釋過不見正因,但如果不見某物如何能了知它呢?

答:“不見”在此指的是不覺知那些假如存在就可被感受的事物。因此,“不見”可做為不存在的因相。它還可以再細分,比如某人懷疑夜晚的湖上是否有煙,不能說因為沒看見任何煙,就說沒有煙,因為基本的懷疑來自於夜晚很難看得到煙。但儘管在夜晚,可以用無法觀察到火,來證明湖上沒有煙,因為產生煙之前必須有火,而且即使只是星星之火,在夜晚的湖邊也仍清晰可見。這個例子可說明如果不見直接的因,就可歸納果不存在。

另一方面,在大白天時,我們不能因為沒有看到火而證明沒有煙,因為白天裏很難從遠處看到火,在此距離下,我們寧可證明遠方看不到煙,就可證明無火。這是由不見果,反過來推論沒有因。

因此,我們要因地制宜。例如,我們要借由觀察到和某特別事物的矛盾之物,證明此事物不存在。如果懷疑遠方某處是否寒冷,可借由看到熊熊燃燒的烈火證明當地不冷,因為火和冷互相矛盾,看到火可證明不冷。就此例子來看,觀察到某物的矛盾之物,可做為不見正因的因相。

問:能否請您多說些有關我們已具足、且可讓我們證得佛性的本質?

答:這牽涉到佛性。最細微意識的性質是清淨的,貪、嗔等都是妄心,且不存在于本初心性中。在無上瑜伽教法中,所有概念心都是粗品的心識,它們在白顯、紅增、黑得及明光等深層意識顯現前運作。佛性是本具的明光心,明光心是最細微意識,它存在於一切意識的最深處,就像我們或多或少具有慈悲,儘管大小不一,我們也都擁有分辯善惡的明覺功能,雖然微不足道,但都是基本的善緣。

現在讓我們言歸正傳。

四聖諦的行相

苦諦。四聖諦的十六行相可對治十六種錯誤概念。苦諦的四行相是無常、苦、空及無我,理解這四種行相,就可對我們以苦為樂的四種誤解,這四種誤解就是把苦當成清淨、喜樂、恒常不變及有我。

由於變易是五蘊的本質,我們知道它們是“無常”,因它們深受業力及無明影響,它們的實性是“苦”,因此,在此所指的苦,是深受我們誤以為樂的力量所影響。

由於五蘊沒有自我實性,因此它們沒有永恆的自我,且生滅無常,由於“無我”,當五蘊和合生滅時,自我也跟著生滅,因此,自我是“空”,而由於五蘊不因自力而和合,它們是無我。

除了毗婆沙宗的一個支派正量部主張有一個不可說我,而對無我產生質疑外,所有佛教部派都認同苦諦有此四行相。此外,我們現正談論所有佛教部派都主張的苦諦中的無我,只是強調沒有獨自的我,而非大乘佛教所稱的細微無我。因此,相較於大乘佛教例如中觀應成派所指的無我及空性,苦諦的無我及空性算是粗略多了。

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中,有人持反對意見問說:

見諦則解脫,

何需見空性?

既然人可借由了悟四聖諦的十六行相及禪定而解脫輪回,為什麼還需要禪修證悟其他空性?寂天菩薩以許多佐證答復,光是了悟四聖諦十六行相的粗品無我及空性,並無法解脫輪回,必須靠了悟最細微的空性才能得證涅槃。

集諦。集諦的四行相為因、集、緣、生。它們所對治的四種誤解是苦是無因的、苦是單因所生、苦是神祗所掌控、苦的相是無常但苦的本質是常。集諦四行相正是破除這四誤解的解藥。

執著是苦之根,因此,執著就是苦果之“因”;由於執著,一而再、再而三產生苦為其果,這就是招“集”苦果,可見是諸因、而非單因使成苦果;執著招致苦果“生”,相繼存在、生生不息;更為甚者,對輪回的執著是產生苦的助緣,而使諸緣成就苦果。

滅諦。滅諦的四行相為滅、靜、妙、離,它們對治的四種誤解為解脫並不存在、有些染汙相是解脫、苦相就是解脫相、雖有涅槃無人能證。

做為這四種誤解的解藥,我們必須瞭解,滅諦就是諸漏已盡,生死斷“滅”;滅諦也是三毒皆無、此心不亂的“靜”;滅諦更是出離三界、無諸憂慮的“妙”境;此外,滅諦是一切災難皆已遠“離”。

道諦。道諦的四行相是道、如、行、出,對治的四種誤解是解脫道並不存在、了悟無我的智慧非解脫道、某種專注相是解脫道、沒有永遠離苦的解脫道。

如何理解道諦四行相以便對四誤解拔亂反正呢?因為了悟無我的智慧具有證得涅槃的能力,此乃正“道”。因為執著煩惱不如法,所以了悟無我的智慧具有證得涅槃的能力,此乃“道”。因為執著煩惱不如法,所以了悟空性、道碶正理才“如”法。由於此道直指萬物實相、絲毫無誤,由此“萬”行,可趣涅槃。也由於瞭解無我可根除輪回,因此,由此聖道,可“出”生死。

簡言之,以上就是四聖地十六行相。

世界

我們再來仔細檢視苦。誠如無著菩薩在他的《阿毗達磨集論》所說,苦有兩種——環境所造及眾生所造。輪回之苦包含在輪回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此三界是根據三種層次的意識所造作,轉生無色界必須靠心識住於深妙禪定,轉生色界只需較低層次的禪定,而輪回於欲界,也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則是因為低層次意識沒有達到這些禪定的境界。

無色界,從粗到細可分四個層次分別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色界也有四種輪回層次,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更廣泛來看,甚至可分為十六或十七天。相較於下界,色界及無色界的眾生都被視為轉生善道,也都歸屬于天道。

欲界眾生概分為兩類,一為轉生善道,二為轉生惡道。轉生善道包括天人道、阿修羅道及人道;欲界天人道有六種,分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轉生惡道為畜生道、餓鬼道及地獄道。

說到世界的數目,我們可以說出一套包含十億世界體系的說法,就像我們所處的世界,這些體系都是自然生滅,這可見于世親菩薩所著的《阿毗達磨俱舍論》中。此外,《金剛手灌頂密續》也說,十億世界的體系稱為一個“無邊海洋”,每十億個“無邊海洋”稱為“連續無邊海洋”、每十億個“連續無邊海洋”稱為一個“第三連續無邊海洋”,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從此之後它們只稱作“無邊”。儘管創造這龐大數目,但經論告訴我們,整個世界範疇絕對是無邊的。和此相似的是,科幻小說經常描述人類進入外太空,並把外太空眾生描繪成醜陋又可怕,我個人覺得大可不必。

無論如何,佛教徒相信世界無盡、眾生無邊。因此,有些人問:“如果眾生無邊,那麼為度一切眾生而發願成佛,是否就變得沒有意義?”這問題的答案是發願非常重要,人若發了一個善願,能否達成是另一回事。例如,如果一個醫生發願要把某種疾病從世界根治,因此投入研究,這是很好的,不是嗎?意志力是無限大的,不論是否實際,你的決心,如果一開始就意志堅定,將會廣大無邊,實現與否,則另當別論。

這些世界體系在八十劫中,曾經歷成、住、壞、空,這四個階段長度各為二十劫,雖然世親在其《阿毗達摩俱舍論》中,說到世界體系的大小及形狀等,但這絕不等同于現代科學的發現,就字義上也很難當真。就像之前曾解釋,佛教徒必須接受合乎理、而非悖於理的教法,更不宜接受與現證矛盾的教法。不必依文解義世親對宇宙的描述。還有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迥然有別。

稍早我曾解釋,眾生依其心識粗細不同而有三界六道輪回。但佛法指出,眾生在三界中不斷修行,也無法達到解脫,因為即使達非想非非想處,也不代表位於涅槃的門檻,因為仍然很容易掉回三界中的下界。因此,輪回亦是無邊。

人如何從此生轉到來世?首先,我們必須討論輪回。心續是輪回的主因。法有兩種,一為內在意識,一為外在所緣。外在所緣是產生意識的增上緣,比如可被看見的所緣是產生眼識的所緣緣,但物質並非意識的親因緣。

為方便解釋,我們舉眼識為例來看三緣,三緣為增上緣、所緣緣及無間緣,三者各有不同功能。例如,眼識可以看得見、卻聽不到,這是因為眼根所賦予的功能,即其增上緣。而眼識看得到藍、卻看不到黃,是因為藍是可觀察到的所緣緣。此外,眼識可以知道某物,是因為有前一刹那的識做為無間緣。

沒有先前的心續,就不可能了知。因此,沒有先前的意識,就沒有後來的意識。以此方法,可說沒有第一識。同樣地,也沒有心續的止息。

但根據毗婆沙宗,佛陀證入涅槃時即心續止息。龍樹菩薩則據理反駁,他說如果此宗主張涅槃為五蘊的斷絕,那麼證得涅槃發生時,就無人可證涅槃,且活著的人也不會證得涅槃,也就是人不可能證得涅槃。所以,龍樹菩薩對涅槃有不同見解。這裏的重點是心續永不可能止息。

來世的好壞取決於此生心識的染淨。一般來說,我們受業力牽引而生,無從選擇。但臨終一刻改變累業卻很有影響力,因此,如果我們能在此時提起正念,將有機會強化善業。此外,當一個人悟境很高且能控制重生,所謂的“轉世”就可能發生,而不只是單單的輪回。轉世有很多種,我們還是回到主題。

生死輪回是怎麼一回事?當眾生從欲界轉生到無色界,並無中陰身,否則輪回時,在此生及來世間會有中陰身。死亡過程及中陰身的本質為何?首先,死亡可能是因為壽盡、福盡或意外,根據世親在《阿毗達磨俱舍論》中的概述,死時心識保持正念,有助來世第一念為善念,也就是死亡時的心識若是良善,可做為來世第一念的親因緣,但無著的《阿毗達磨論集》更精確地解釋,死亡時的心識必須是清淨的,才能有助來世初念也得清淨。此外,無上瑜伽有更細緻的解釋,認為修行無上瑜伽大成就者,可將死亡時最細緻的光明轉為善念。

一般而言,生前廣修善行通常死亡得較為安詳平靜,而生前作惡多端者則死得痛苦掙扎,但曾有一位歐洲護士告訴我,有宗教信仰者死時常懷怖懼。不過,我還是認為,如果你終生常發乎至誠的利他心,當最後一天來臨時,你就會沒有後悔,你會覺得所作皆法,你的人生既有意義又有成就,這是在臨終時避免怖懼的最好保障。而那些終其一生都在欺騙、欺淩他人者,將會產生深沉的罪惡感,即使朋友無法得知你的內心感受,當臨終一刻到時,你心中根深柢固的愧咎就會浮現。

在死亡過程中,體溫從身體不同部位消退因人而異。已累積善業者,體溫從身體下部開始消退;但造諸惡業者,體溫從身體上部消退,然後,一步步地,外呼吸停止,溫度集中到心輪。

根據無上瑜伽,死亡過程是四大或五大分解。根據此解釋,四大或五大的能量是識的基礎,它們慢慢消失,並產生一系列幻相。地大的衰敗可從身體變小的外相看出,其內在變化,根據秘密集會派,亡者會看到海市蜃樓。水大惡化時,舌變幹,眼睛也會沉到頭裏,亡者的內在征相是看到煙。火大分解時,如前所述,溫度集中到心輪,亡者的內在征相是看到螢火蟲。風大分解後,呼吸停止,亡者內在會看到仿佛空中燃燒著油燈。稍早前,會有螢火蟲或火光閃現,但現在這些都消失了,只剩下紅色景象。

然後,推動意識的細氣開始消散,這推動八十種妄想的細氣消融成一種白茫的“顯現”,這是四空的第一個狀態。然後白色顯現會融入鮮紅或橙色的“增長”,接著融入黑色的“接近證得”。如果醫生剛好此時出現,他們可能會宣告你已不治,但根據內分解的解釋,這是最細心,我們稱為佛性,也是所有識的根源,心續到成佛為止。

當地光明顯同時,意識還在體內,當地光明消失時,識與身就自動分離,這就是最後的道別了!

當識離開身時,人就會自動地以相反順序通過八個同一套的“顯現”,如果有中陰身,會從黑色“接近證得”的重新顯現開始。

中陰身的本質是什麼?中陰身不像我們有實質的身體,而是由細氣識所組成的意生身。因此,無論中陰身想去哪里,都可以立即到達。由此可見,它應該比光還快,因為它是借由思想,如果它不是比光快,它可能得在幾生之間流轉跋涉,因為光是穿越一個銀河系就需要很多、甚至幾百萬光年。

中陰身的形狀又是什麼呢?關於這個,有兩個南轅北轍的說法。根據世親及若干密續經論,中陰身的形狀類似他即將轉生的模樣,至於中陰身可以活多久,最多是七天,每七天都有一次小死亡,而中陰身最久連續停留七周,也就是四十九天。但中陰身的一天有多長有兩種計算方法,一種是依據人道,一種是依據他即將轉生的道。

中陰身什麼知覺?眾生根據所造善業與惡業不同,會出現美好或可怕的不同顯現,也可看到其他中陰身。此外,根據世親的《阿毗達磨俱舍論》,已修得天眼通而具千里眼的人,可以看到中陰身。

人離開舊軀殼進入中陰身後,可以看到舊軀殼,西藏把這種情形稱為day lok,也就是“死而復生”。我想應該有很多種不同的“死而復生”——從臨終過程、從白顯心、從紅顯心、從黑得心,或甚至從明光心消失後的中陰身復活。

中陰身期間會出現很多顯現,因此有許多教法可幫助我們在中陰身時可以辨別,借此提高修行成就。《中陰聞教得度》為修行四十二位喜樂部及五十八位忿怒部聖尊教法的人,提供了修行法門。同樣地,修行本尊相應法門,並可對輪回唯心念念分明的成就者,也會在觀想中示現許多法門。這些法門主要來自無上瑜伽續。(無上瑜伽續中的時輪金剛教派,不認為中陰身可證得佛性,此派認為佛性當在此生或他生期間證得,這和時輪金剛教派主張佛的色身具親因緣,再次呼應)

中陰身與來生相關,來生有四種,或化生、或胎生、或卵生、或濕生。中陰身是化生,據說當世界體系最初形成時,眾生自然具足化生;如果來生是濕生,中陰身時會看到一個令他喜愛的溫暖之地,並產生停駐此地的執著;如果來生是胎生,中陰身會看到父母交媾,對母親產生執著愛欲者,將投生為男,對父親產生執著愛欲者,則投生為女,在此愛欲裏,中陰身停止而新生展開。

中陰身的停止並結胎在母體裏,是同時發生的,在中陰身停止的過程中,眾生會經過八個景象,如前所述,從海市蜃樓開始,止于地光明顯現。中陰身的意生身很輕微,這八個景象模糊不清且快速掠逝,但我們的色身粗重,這八個景象既清晰又持久,基於此事實,據說修行無上瑜伽密續者,易得人身。

這就是我們在輪回中幾乎無止盡的生死流浪,只要我們在此娑婆世界流轉,就得嘗盡各種痛苦。簡單地說,痛苦有三種,即苦苦、壞苦及行苦,欲界的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及人、天等三善道,都得經歷這三種苦。色界中初禪、二禪、三禪的天人只有樂受,但仍有壞苦。從色界四禪到無色界的四天,只有舍受但仍有行苦。因此,可以說眾生只要在輪回中,就難逃苦的手掌心。

對於苦諦的粗略解釋到此為止。

上一篇(論四聖諦、輪回和敵人 三輪回) 回目錄 下一篇(論四聖諦、輪回和敵人 一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