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珠法王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閱讀尺

禪修憶持本尊和勝義的最殊勝竅訣

禪修憶持本尊和勝義的最殊勝竅訣

  敦珠仁波切開示


  不管怎樣,如果你不能幾個月或幾年長期的勤于修持這些法門,你的心是無法永保平和的。你所謂的禪修將會是不清明的,而且你的生命也將終老於這種渾沌的情況。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難過的事。你可能會想知道,"什麼是最適合我的方法呢?"如同佛所說的:藉此禪修及憶持,即使是成熟的五無間業也能被清靜。

  修持聖觀世音菩薩,能夠清靜任何及所有的不善業,即使是成熟的五無間業。當我們于禪修心的本性時,同時觀想本尊的像及口誦真言,如此則能清靜累劫所積的惡業。當惡業及障礙被清靜時,禪修的證量會自然的現起,你不可能錯失它。在不斷持誦[OM MA NI PED ME HUM]時,無論是否以念珠記數,你觀想你自身為觀世音菩薩本尊,白色,一面四臂。此刻,要用你心的眼睛清楚的看見本尊的全部形貌,可能會有點困難。

  儘管如此,你的禪修是不會有危險的。你可以只想[我是觀世音菩薩]並且保持著這種想法,慢慢地當你比較熟悉此項修法時,你將可清楚的觀想。如你能專心一致的思維[我是觀世音菩薩,明亮且空的像彩虹般的顯見],當你不斷地持誦咒語,慢慢的,平和的心就會出現。然後,把自身觀為觀世音菩薩的這種專注放開,讓心很自然的,並且盡可能長久的,止於它的本質上。從此,大手印的體驗將會展開。當你在誦咒時,讓心專注於不斷的咒聲上。不要想[這是悅耳的聲音][這是不愉快的聲音][這聲音太吵了][這聲音有氣無力],只是專注於聲音的本身上。心的平和將展開。

  不但如此,正如佛所說的:[藉禪修或憶持它,即使是成熟的五無間業也能被清靜]。禪修觀世音菩薩的形、聲,可清靜無量的不善業或障礙。身為禪修的初入門者,當我們的心住于自然、無念且不斷持咒下,可能會發現我們的心變得不安寧。遇此情況,可以停止持咒,儘量持久且不分神的,將心專注於其本然的樣子。很重要的事是應向無二無別的上師與觀世音菩薩祈求,請求幫助我信服上師及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發展出慈悲心與證得大手印。最後應念誦功德回向及利益眾生一祈請文來結束修持。

  當你作大禮拜時,你應清楚的觀想三寶及三根本顯現在你面前的虛空中,並充滿整個宇宙。為了長養強烈的信以與恭敬心,你身作大禮拜,口念皈依祈請文,意保持信心與恭敬心的態度,這些為大禮拜的修行重點。獻曼達供時,你再次地觀想三寶及三根本,以全宇宙無論是外形上、味覺上、觸感上、嗅覺上或聲音上的美妙珍品供養他們。你觀想這些供品無量無邊,三寶與三根本也全然的接受與享用。這是修持的重點應牢記在心。

  如你正念誦百字明,你就想你的根本上師以金剛薩埵的外型呈現,坐於你的頂上。你向他懺悔,請求他清靜你自無使以來所造的深重惡性循環業。然後,你一邊觀想甘露自外形為金剛薩埵的上師流出,一邊念誦若干百字明。甘露充滿你的全身並溢出,你的惡業和罪障像煤炭水或汙油般的流出體外。這種個過程將使你清靜。你觀想上師、金剛薩埵的身、語、意和你的身、語、意和而為一無二無別。這些為金剛薩埵的修行要節。

  當修習上師相應法時,你可以以曾授予你最重要的灌頂、口傳、解釋及一般心靈指引者,為你的根本上師。或以曾對你的心提供最大幫助者,是你的上師。這個上師的本質顯現為金剛持,並為本初佛金剛持及灌頂傳承、口傳及講解的喇嘛所圍繞。深具信心與恭敬心地念誦上師相應法祈請文。然後請求並接受四灌,並將你的心與根本上師的心合而為一。

  論如何修,俗義諦和勝義諦皆是相依而存在的,就如同方便與智慧、經驗與空性。修習加行即是方便。在最後上師相應法中,上師與你合而為一,禪修安于萬法究竟的本質上。
  上師能指出道,並為修行道上的所依,因此在修習任何法之前,我們要先頂禮上師。

  然後觀人身是難得、自由與暇滿,人身是解脫道上的根本。其次觀無常與死亡,萬法不離無常並趨向死亡。一個人即使死了也無法解脫,必須繼續輪回,一次又一次的出生,這就是輪回的本質之苦的原因。再來我們深思這些,不管造了善業還是惡業,因果業力是不壞的。以上稱之為羅道南餘:四種轉心向道的方法,目的在於使我們厭離輪回,轉向修行。因此瞭解這些對於加行十分重要。就好像播種之前必須先犁田一樣。

  此際,你所播的種子便是皈依三寶、發菩提心、獻曼達以積聚福慧,修持金剛薩埵以得清淨。前述四種轉心向道知見的建立,就如同要是有田地才能夠播種一樣。

  欲了達勝義諦是必須建立在俗義諦之上的。沒有這個俗諦的人身做基礎就無法了達心最真實的自性。同樣地,沒有俗諦的修持、俗諦的善巧方便,便無法理解空性的本質。俗義諦與勝義諦是無二的,瞭解這點非常重要。

  以皈依為例,就外而言,恭確森指的就是三寶佛、法、僧。珍貴的佛是法的來源,任何佛所顯示的都是珍貴的法。佛就如嚮導,法就如道路,全心投注於這條道上的是僧寶。

  因為我們尚在輪回之中,因為我們有迷惑和苦惱,為離苦所以我們皈依,由於未見自性而無名煩惱伴隨而來,造就這個色身。在未了達萬法自性之前,我們將這色身視為實有,將苦惱當作真實存在,亦視所皈依的三寶為實有。因此就外而言,我們要虔誠地皈依佛法僧。從外來說,佛、法、僧也是一種像征,一種引導我們超越輪回的善巧。就勝義諦而言,佛、法、僧就在我們內心之中。究竟來說,心是空性與光明的勝義空本覺,具有本覺一心本身即是珍貴的佛。就外地人而言,藉由聲音與意念傳達使我們聞法後能夠加以修持。

  從內的層次來看,它亦是空性的。本質上空性不曾有過間斷,遍在無礙是本覺光明的顯視,是心最原始的境界。就外而言,僧寶是將心安住於佛法的人,但就內而言,僧寶是遍一切處,含攝一切的顯現。

  但是由於我們無法體認出本俱的圓滿,所以必須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修習加行時,以殷切虔誠的[]來觀想皈依境,以謙恭的[]做大禮拜,[]則持誦皈依文,拜完後靜坐,融入自己的觀想之中,並瞭解到主體、客體,及所做之事本身就是[本覺]。靜坐的那個人是自己,皈依境也是自己的創造,僅將心安住於本覺的本質,除了本覺無處可覓。

  佛在賢劫經中說到:[我如夢來示現,如夢來演繹佛法,究竟而言,卻未曾說法,也未曾來過。]從這個觀點看來,一切都只是對外境的覺受。

  關於修習皈依儀軌,俗義諦就是你虔誠頂禮的皈依境,勝義諦就是不作意,融入觀想安住于自然。發菩提心意思是,如果所行一切都只是為了自己,便不是追隨佛陀全知的道,並且會有障礙產生。由於一切的眾生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為了幫助他們解脫,所以我們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佛陀思想。

  眾生就像虛空般不可數,他們皆世我們過去世的父母,深受輪回之苦,欲救度他們免於輪回的想法就是發菩提心。菩薩如是誓願:[我願度如父如母眾生直至輪回空盡]。從俗義諦來說,是有一個在發菩提心,是有眾生待救度,這個開啟慈悲心的方或是由佛陀親自宣說,這是俗義諦菩提心。

  就俗義諦的方法修習發菩提心,你觀想一切眾生,開展你的慈悲心,欲救度他們直至輪回空盡,直至證悟成佛。依儀軌要求的次數持誦發菩提心文。另一種教授是以自己的快樂和別人的苦惱交換,呼吸時觀想將自己的快樂、功德及樂因給予眾生,帶走眾生的苦惱,使他們免於受苦。這樣的修習非常重要。練習自他交換法,若沒有培養菩提心、沒有免除對今生的執著,便無法證悟成佛。這是由於不對別人慈悲,對自己執著、對今生執著,所以無法解脫。以上這些是修習俗義諦的菩提心。

  關於勝義諦的菩提心,佛告訴他的弟子:[一切法皆如夢幻。]因為所能表示的都會改變、消失,沒有生來就恒常實有的事物。我們視這個世界為實有,欲望驅使著我們,就像是一條繩子緊緊纏住我們,因而有了種種行為,沒有止盡,這便是輪回無止盡的原因。或許我們會這麼想:雖輪回亦如夢,證悟成佛才是恒常實有,但佛卻說涅槃本身一如夢幻,沒有任何名相足以表達,也不是任何實質可觸的事物。

  佛說:[色即是空],打個比方來說,月映于水,但水裏並沒有月亮,從未有過、無形色、是空性的。佛亦雲:[空即是色],空以的形式顯現,但你不能把分離出來,兩者是不可分的,不能視為不同的個體。月雖映于水但水不是月,月不是水,你無法將映月與水分開。一旦你超越了輪回,即是波羅密多,無有涅槃,其中亦無輪回。

  或許你會說:[那裏明明有啊,不信你看!]但如果你真正地檢查,那裏並沒有。然後你會問這些現象是如何產生的,事實上一切都是來自於因緣和合。什麼是因緣和合呢?映月與水並非各自存在,月會顯現在水面上就是因緣的和合。清澈的水是主因,月是次因,兩者和即為因緣的顯現。這就是主因和次因相遇發生的現像。

  更直接來說,主因或說輪回的根本就是我執,一切幻化的顯現是次因,和合後就是三界輪回的顯現。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不離因緣和合,這點一定要確定。龍樹菩薩說道:[離因緣和合,法也不復存在。]當你進一步檢查因緣和合的本質時,將發現其本質為空,因此無時亦無大乘最究竟的見地就是空性的知見地,空性的見地不存於小乘的教法之中。

  如果你詳查的話將會發現一切都是空性的把戲,所有的法門學到最後將發現他們的本質也是空性。或許你會說,如此說來,我們應該不需要任何事物。但須不須要是取決於你的心,光說空性是不足的,唯有真正地去實證才能明白。如果你的心真的空了,就不會有希求、恐懼、歡樂、苦惱、惡業,吃和穿不再是必要的,因為心已不受他們的束縛,就像是在天空裏揮手,毫無一點阻礙。

  禪修的目的在於安住在空性的自然境界,瞭解外境的一切都是空性的,禪修就是為了要清淨一切是空的本質,堅固對空性的了達。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究竟為何,明白一切事物最自然的境界就是空,並且瞭解空性是如何顯示於俗義諦上。

上一篇(毗瑪拉密渣 灌頂) 回目錄 下一篇(心要珍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