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潘俊琳】
大家都很忙,顧客卻不滿意。銘傳大學企管系副教授陳振祥以《更快、更好、更有價值》一書表示,讓顧客滿意的成功關鍵,就在流程的細節裡。
企業總是希望能夠讓顧客滿意,為了提升效率並且降低成本,企業大多採取可以提升效率的專業分工。陳振祥表示,過度的分工導致員工各自追求各自的績效表現,造成組織的橫向協調出問題,最壞的情況是變成服務低落、顧客失望。
消費者不會問過程,只在意結果,因此只有即時滿足需求,提供更好、更快、更有價值的產品服務才能夠勝出。陳振祥指出,企業並不是依靠勤奮的員工、高效的救火隊和客戶的諒解致勝,而是依靠顧客滿意的流程、端對端的緊密連結、顧客滿意績效標的,獲得青睞。
如果只追求個人績效,顧客滿意將會被漠視,因此必須創造一個讓顧客滿意的過程。
陳振祥表示,理想流程設計的七原則,包括「是否」與「在何種情況下」執行?要「多精確」執行某個步驟?要利用「何種資訊」協助流程執行?「何時」執行某些流程中的工作?由「何人」來執行什麼工作?在「何地」執行流程中的工作?以及「應該執行什麼工作」?
在是否與何種情況下執行某些流程,陳振祥認為,應該只做加值,或對成果貢獻高於執行成本的事。例如,催繳帳單的成本,如果高於催繳金額,是否需要寄出催繳信函,這就大有商榷之處。而要多精確執行某個步驟?如果在執行某些行動時,需要花掉更多的時間和代價,就需要判斷該不該執行。
要利用何種資訊來協助流程執行?陳振祥表示,只要是預測、推估的資料,大多會出錯,最好使用實際的資料,讓資料使用單位直接瞭解客戶的需求以進行生產準備,這樣最能提升效率與降低成本。
該在何時執行流程中的工作?以ZARA服飾的案例來看,讓市場的流行趨勢與需求確認之後,才安排大量生產,關鍵在於決定執行步驟的相對次序,透過反映市場的最佳相對次序安排,就會讓生產的加值項目增加,無效與浪費的項目會降到最少。
此外,不要以人為軸心來設計作業流程。陳振祥表示,因人設事會有能力的限制,或互相牽制,為了管控而產生過度分工。因此應該以工作為中心來設計流程,以服務客戶、解決客戶問題為主體,就能夠高度整合服務內容,及時提供完整的訊息。
至於應該執行什麼工作?大家都知道該做的事情不能省略,不該做的事就簡化、合併或刪除,陳振祥建議,最好再多留意「非加值」活動的必要性。所謂非加值活動,包括公司覺得需要做,顧客卻不在乎,也不認為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