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公益活動,除了回饋社會外,如果還能提升企業成員更深層的成長,甚至是建立品牌形象,就能得到更高的附加價值。
由信義房屋主辦的「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畫」,是已經執行七年的企業公益活動,每年信義房屋都收到民眾與社區提出上百個提案,並提出經費來幫助這些提案人,讓他們能為地方盡一分心力。今年這項計畫總共有743個社區提案,信義房屋也準備了2,000萬元贊助金為166個社區圓夢,其中分為理想社會、幸福社區、築夢個人及幸福種子獎等四類。
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表示,這項公益活動主要目的在於推動「社區一家」觀念,期望透過人心凝聚促進社區發展,今年最特別的是有來自屏東的越南籍新住民黎氏映珊報名,同時拿下「逐夢個人類」首獎,得獎原因就是為了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達到族群融合的目的,與活動宗旨不謀而合。
信義房屋每年贊助上千萬元經費在這項活動上,得獎的社區,有些是沒有信義房屋據點的地方。但房仲業既然沒有在這些社區設分點,為什麼還要花錢贊助這些社區的活動呢?信義房屋的理由很簡單,一是企業將活動視為回饋社會的公益活動,所以即使沒有業務觸角的社區,信義房屋依舊願意投入資源。二是表面上雖然看不出業績幫助影響,但對員工成長及品牌建立,都有深層意義。
2004總統大選後,周俊吉發現社會對立嚴重,如果能從「家」或「社區」的關懷出發,就能改善對立問題,所以提出這樣的活動回饋社會,並沒有業績考量。執行方案後,卻發現員工能從中獲得更深層的幫助,品牌形象在各地區也都有加分效果。
信義房屋公關專案經理黃心宜表示,無論是「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畫」或「信義志工」等公益活動,參與的員工執行工作時,往往能從中更了解社區的重要性,以及學會關懷對方的態度與精神。
她舉例,房仲經紀人從此專案計畫學習到如何協助社區改造,從中體會民眾對社區環境訴求,這對他們在仲介的專業與溝通上都有加分效果。志工參與這些活動時,也能從中學會關懷對方以及人際溝通方式,這些隱性幫助絕對不是經紀人在員工訓練時就能獲得的成效。
企業進行公益活動,不應只看眼前可能帶來的顯性業績幫助,這不但會失去公益的初衷,也容易讓活動淪為企業爭取獲利的工具,當然也就達不到更深層、更有意義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