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兩岸和平」與「台灣信心」,開拓第二個「中華百年」【文/高希均】
(一)「兩岸和平」是前提
百年來我們中國人的歷史,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中,毀滅與重生之中,失敗與成功之中,改寫與被改寫之中。
這段百年歷史有國家命運的顛簸起伏,社會結構的解體與重建,經濟的停滯與飛騰,文化的踐踏與再生,更充滿了人間的悲歡與離合。
讓我以「中華百年」來簡稱兩岸要共同面對的第二個百年。此刻的中國大陸主要因為硬實力受到國際重視,卻難以得到國際尊敬;台灣則因軟實力的應用,得到國際支持。當前兩岸最重要的良性發展是馬總統二年半以來,以「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獲得了兩岸關係的突破─從直航、陸客到ECFA簽訂。
13年沒來訪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oren Friedman),於2010年1月上旬面告行政院吳敦義院長:「台灣海峽已經風平浪靜,兩岸往來如此頻繁,諾貝爾和平獎應當頒給兩岸人民。」已經九年沒來訪的哈佛大學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教授,於2010年12月上旬會晤了哈佛大學的校友馬英九總統。他指出:「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從來沒有比現在更穩定,台灣發揮了軟實力與巧實力。」在另一個聚會中,奈伊教授說:「我要給馬總統的政績評為『A』等。」在場的還有美國在台協會司徒文處長及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
兩岸人民在追求和平相處,美國政府同樣關心的是台海和平。沒有兩岸和平,台、中、美的三角關係就陷入緊張,另一個「中華百年」的「三贏」就煙消雲散。
(二)台灣調整後GDP超越德、日等國
但是,面對經濟實力已是排名世界第二的大陸,台灣還必須要靠實力展現自信。
2010年12月英國《經濟學人》出版的〈The World in 2011〉專刊中,正提供了台灣這樣的數據。在預估2011年各國的GDP中,台灣的「名目」GDP剛好跨越每人2萬美元,但經過「購買力」折算後的GDP,則高達4萬290美元。這個調整後的「實質每人所得」居然超越了丹麥、瑞典、加拿大、日、法、德、英等國。因此台灣人民的實際購買力已可與這些最先進的國家相提並論。這似乎難以置信但又令人興奮的西方人的估算,當然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去歐洲旅行可以免簽證!
(三)3個發展增加自信
台灣要持續發展,其威脅不僅是對岸的武力,更在於內部的分裂。每逢選舉,統獨之爭,省籍情結與鋪天蓋地的惡言相對,使台灣的民主又遭受一次浩劫;可喜的是台灣的理性力量與中道思惟終於漸漸地生根茁壯。
《遠見》民調的數據提供了二組可以樂觀的理由。
(1)台灣過半數人民持續贊成「維持現狀」,12月做的民調顯示五成五認為民進黨與大陸愈交流,愈能爭取台灣利益;五成四認為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應該更開放。
(2)台灣民眾自我認定概念中,自馬總統任職的二年多來(2008年9月與2010年10月相比),有了擴大認同的趨勢。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