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1%的競爭邏輯
想拿高薪的畢業生,得先對「拔尖」殘酷的過程有心理準備,而想創造高績效的企業,則是該理解,「管理」與「培訓」並行,才是人才夢工廠的長遠之道。
【文/丁永祥】
英國專門調查「最佳雇主」的公司「High Fliers Research」發現,某些大型投資銀行給新鮮人的「起薪點」,可能高達年薪35,000英鎊,約新台幣1,672,500元。別高興太早,他們眼中的「對象」,大多只限於劍橋(University of Cambridge)、牛津(Oxford)、曼徹斯特(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諾丁漢(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這些名校的高材生。
美國的薪水檢測網站(pay.com)剛出爐熱騰騰的數,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畢業生中位年薪是7萬1,100美元,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的行情,是6萬5,300美元,大家最熟悉的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是6萬7,500美元,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則是6萬美元……
在中國,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公司翰威特(Hewitt Associates)調查,上海企業任用的大學畢業生起薪是全中國水準最高的地區,平均年薪是人民幣45,153元,合新台幣210,550元。不過這些企業普遍有個潛規則,就是高起薪的招募對象,大多要求是來自「211工程」學校的菁英。
篩進了1%,再進行殊死戰
企業的邏輯,是花高薪聘雇第一流的人才,然後面對第一流的競爭環境。
「高績效,是透過競爭產生的,」美商科磊的軟體工程師陳振興提到,在外商環境,真正的壓力其實不是KPI,而是跟自己的競爭,對菁英工作者來說,心裡想的根本不是末位淘汰制,而是想如何「拔尖」。
談的是1%的人才如何自動自發創造成就,不過如果若以為高績效企業的競爭環境都這麼「文質彬彬」,那可就大錯特錯,下面,是另一些殘酷世界的真實故事。
林先生在名列台灣前50大的科技公司裡服務剛滿兩年,他形容一起進公司的同事,只要一進無塵室盯著電腦,往往就是12個小時起跳,不吃不喝不上廁所,非常符合企業文化,因為這家公司,最歡迎這種為了工作連命都可以不要的「拼命三郎」工作者,當然,這位同事升得很快,半年的工夫,就當了小主管。
林先生表示,科技公司特別是明星企業,一言一行無時無刻都處在被評量的位置,因為要競爭,所以部門與部門間、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是家常便飯,開會的時候拍桌子、摔椅子,一點也不輸立法院,「我還看過有人開完會在草坪上幹架的,」林先生說的,是一流企業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他指出,近年來台灣許多企業引進外商的「競合制度」,就是又競爭又合作,以拉高工作績效的強度,形成良性競爭,但實際上是怎麼做的呢?「公司讓兩組人馬做一模一樣的產品,資訊共同分享,怎麼個『合作』法呢?就是想辦法給對方錯誤的資訊,害他犯錯,對方掛了,你這一組就活下來了。」
【完整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