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張寶誠】
站在企業管理的角度,經營績效追尋的是在「人類、物質、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Ecosystem)中找尋著力點。
以往企業與國家經濟發展多屬傳統損耗性的經濟發展模式,憑藉著對於自然環境、天然資源及人體健康的損耗與戕害,造就了更富裕的物質享受,也就是把物質坐大,而疏忽對人與環境的衝擊與影響,屬於一種「零和」的發展模式。
然而,未來綠色經濟與生態永續的趨勢,將成為人與環境共生的平衡性發展模式。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必定會有重大轉變。
產品對環境產生的污染與衝擊,80%在產品規劃設計階段就已決定,因此強調產品的生物可分解性、公平貿易、就地取材、低耗能、低廢料、無毒素、可回收材料、廢棄物循環利用、妥善利用資源的「生態設計學」(Ecological Design ),成為企業在綠色永續議題上極需補足的重要知識力。
運用產品生命周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利用產品生態設計的核心概念與手法,將產品生命周期,包括材料、製程、運輸配送,到消費者使用、待機以及回收,逐一檢視分析各階段能源消耗與對環境的衝擊,作為產品生態設計創新改善的突破點,真正顯現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觀念,同時摒棄「生產-廢棄」的傳統循環,並基於尊重、公平、良善的經濟學交易精神,創造出融合環保主義的工業革命與工藝復興,將成為關注的議題。
以全球辦公室家具大廠Steelcase為例,該企業以綠色企業自居。利用LCA軟體進行生命周期評估,發現辦公椅產品對環境產生衝擊主要在產品原物料鋼材,因此將產品開發策略調整為整合零件功能,強化產品結構設計,以減少鋼材使用。
Steelcase更透過綠色旗艦產品系列,建立內部學習流程,將環保概念擴大應用,皆納入商品設計與發展的標準流程中。依產品、活動、服務與人四個部分形成環境策略,分別發展出社會承諾、風險管理、環境經營、永續性議題相關的經營方針。
儘管消費大眾已普遍接受綠色趨勢,就廠商現行作法而言,綠色永續議題不外乎材料選用的工程議題,申請環保認證標章,僅消極性地符合進入國際市場法規要求為滿足,是不夠的。對企業而言,更重要的是將生態設計手法與生命周期思維直接結合創新策略中,為企業現有之產品進行改善與開發;強化生態設計手法、產品生命周期評估與企業新產品開發流程結合,以落實人、境共生的目標。這絕不僅止於口號倡導,而是應劍及履及的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now」。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資深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