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源流
根據《孔雀明王經》記載,佛陀在世時,有一位莎底比丘遭到毒蛇咬螫,不勝其苦,當阿難向佛陀稟告之後,佛陀於是教導一個可以消除鬼魅、毒害、惡疾的修持法門,這就是《孔雀明王經》的主要內容。
在這部經典中,也記載佛陀在過去久遠前的本生中,曾經修持過孔雀明王的法門。當時佛陀本生是雪山南方名為「金曜」(或譯「金光明」)的孔雀王,每天早晨讀誦孔雀明王法門,總是非常安穩,有一次,由於貪愛逸樂,導致忘了讀誦,因此被獵人捕捉,然而在被繫縛之際,恢復正念,如以前一樣的讀誦,終於解脫繫縛、獲得安穩。可見孔雀明王的法門,不是第一次由佛陀宣說,早在比佛陀本生更早之前就已經有了。
另外,「金曜孔雀王」是釋迦牟尼佛的本生之一,曾經修持過「孔雀明王」法門,在稱號上也有「孔雀」與「王」三個字,但不是「孔雀明王」。「孔雀明王」一般來說是多羅菩薩的化身。當然諸佛菩薩的法身都是相同的,但在示現上來說還是有歷史上的差別。
[編輯] 經典
孔雀明王的經典主要是《孔雀明王經》,有許多不同譯本,包括:失譯者名的《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梁代僧伽婆羅三藏法師譯的《孔雀王咒經》二卷、姚秦鳩摩羅什三藏法師譯的《孔雀王咒經》一卷、唐代義淨三藏法師譯的《佛說大孔雀咒王經》三卷、唐代不空三藏法師譯的《佛母大王經》三卷。其中義淨三藏法師與不空三藏法師的兩個譯本,經文比較完整,也都非常通暢達意。
另外還有《孔雀經等真言梵本》、唐代不空三藏法師譯的《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
[編輯] 形象
孔雀明王有許多不同的形象,主要除了三面六臂的形象,還有依《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所載一面四臂的形象︰「於蓮華胎上畫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頭向東方,白色,著白繒輕衣。頭冠、瓔珞、耳璫、臂釧,種種莊嚴,乘金色孔雀王,結跏趺坐白蓮華上或青綠花上,住慈悲相。有四臂,右邊第一手執開敷蓮華,第二手持俱緣果,左邊第一手當心掌持吉祥菓,第二手執三、五莖孔雀尾。」在胎藏界曼荼羅中,此尊被安置於蘇悉地院南端的第六位。
[編輯] 傳播
在印度古代各地,不管大小二乘、僧俗二眾,都非常盛行孔雀明王的修持文化[2]。在藏傳佛教是非常重要的本尊修法之一。在日本真言宗的東密和台密兩大系統中,孔雀明王都不在男性五大明王之內(因為屬於佛教的女性五大明王之一),但以孔雀明王為本尊的修法,是東密四大法之一。在漢傳佛教因見如長老等法師的推廣下,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非常盛行。在當代,孔雀明王的信仰文化,與重視醫療、公衛、環保、社福等議題息息相關。
[編輯] 注釋
[編輯]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