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千仁波切 皈依法開示
皈依可分為兩種,也就是正皈依和不正的皈依,皈依的層次也可以分成幾種,如小乘有小乘的皈依,而大乘或者是金剛乘也都有他們應該行持的皈依,大乘當中最重要的,當然還是要具如菩提心來皈依,如果心量狹小,只想到自己,或是只求短淺的利益,但只要在皈依時發起一為他人設想的菩提心,也仍是會造成一定的功德的。
皈依的時候,我們是要能夠自主的,也就是有自己自主的能力來決定得到快樂或痛苦,而不受他人的影響,例如修持佛法時,為利益眾生的緣故修持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決定自己的未來的快樂,每一個人都希望離苦得樂,但十分重要的一點是要知道,我們都有絕對的自主權。
我們現在的傳承是噶舉,噶舉是藏文,翻成中文是「口訣」的意思,是由西藏密勒日巴傳承下來的,密勒日巴過去也曾說過:「我們所修持的佛法,雖然佛法無差別,但我們要著重修持的事上師的口持」,著重於之前上師的心得與經驗,而將重點放在傳述的口訣上,這便是我們噶舉教派的中心主旨。
正皈依就是指只要你皈依,並一直遵循著這條路走,他便能使你從現在開始到未來都得到庇佑,而證得佛果。不正皈依是指只能利益一次的僅有一次的皈依,是無法給予連續及完整的護佑的。
我們在皈依時,要了解三點事項:第一點,不可以因為只是害怕你心識的種種性向而皈依,譬如說,因為這一世貧窮或是身體不好,心中產生了恐懼感而去作皈依,這樣的皈依,是不果定的,也不會是發而為利益眾生的。第二點要注意的是保持穩固的心,如同急流雖然浩大但卻不如細水來得久遠,如果只是出於一時的衝動或急切,這份心念恐怕短暫而迅速。最後就是要將需求的眼光放遠,希求將來能解脫輪迴或是證得佛果,才能讓自我的修行持續而穩定。
就如同種子種下需要時間茁壯,我們在皈依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先知道,什麼是苦,釋迦牟尼佛就曾告誡弟子,要先吃苦,先體驗人生痛苦,然後斷即,也就是斷絕苦意,要知道因果業報,及輪迴根本煩惱。所以我們在皈依前,也同樣的要知道輪迴苦意及人生煩惱。
六到輪迴就是在講六種型態的眾生所具有的六種型態的痛苦,也就是六種煩惱,正是因為這煩惱,才使得我們在輪迴中反覆煎熬。
皈依需要兩種心,皆依據於根本的菩提心,首先要有至誠相信三寶能夠帶離我們出離輪迴的苦盤的信心,第二種便是要有一正確的動機,最初的發心一定是要為眾生利益的緣故而成佛,這兩種發心實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皈依的對象便是三寶,三寶指的就是佛、法、僧。佛指過去曾出世的無量無邊的佛,現在主要指的是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法則是佛陀為度化眾生所傳講的道法,最重要的精髓便是菩提心,也是所有佛法修持的精要,菩提心的修持也可以分為數種,如未升起菩提心時能督促自己,或是發起菩提心後能恆常去維持使其不致衰退,或者付諸於行動,都是修行菩提心的方法;一心為利益眾生而修持佛法善行的竟是僧,也就是形成善知識,以教化眾生。我們所要皈依的,便是佛、法、僧三寶。對在世的諸位來說,法跟僧能以有形的事物展現於眼前,如佛法的經典或是僧眾,但佛卻相對的顯得好像有點虛無,讓人無法見到。以今天為例,台上的許多僧眾無疑是僧的表現,而上師所講授的法門便是三寶中的法了,而佛呢?其實上師心中的那一份慈悲心,便是佛,因為慈悲即佛,佛心即是慈悲心。
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上師的外在形象是僧,講述的是法,心中存的慈悲心便代表佛,如此的顯現於諸位的面前。
有人會問:「那麼,皈依有何好處呢?」這是沒有確實了解皈依的錯誤想法,如果你能將今天所聽到的教法確實了解,並依照法門依次修持,便是這次皈依的最大收穫了。因為如此,法便長存在你的心中,菩提心便常會在於你左右,而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將之奪去的寶藏。
一定要了知到什麼是因果業報,比如說有一個人做生意,不管如何努力都沒有賺過錢,這時候就需要了知到這可能是前世偷搶的惡業果報,所以這一世才如此辛苦,如果能這樣了知的話,當然對於佛法才會有信心,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敗而失去了向佛的心。
斷除痛苦的方法可以說有三種:第一種就是知道這是之前你所造成的因果,所以你便會樂於去承受它所造成的痛苦;而人又常會只注意到自己本身的苦樂,而造成執著於自我的痛苦無法自拔,如果可以多看看別人的苦難,去了解他人遭受的困處,心中就會升起慈悲之心,也就能脫離自己的痛苦,這是第二種方法;第三種就是藉由了知一切所有的現象都只是心中造成的妄念,是宇宙中恆常的輪迴,使自己了解身處一轉輪不息的巨大規律之中,便不會計較自己所遭遇的小小痛苦而能超脫一切。
皈依的教化便說明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