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四聖諦、輪回和敵人 達賴喇嘛在哈佛目錄 序言
論四聖諦、輪回和敵人 達賴喇嘛在哈佛目錄 序言
論四聖諦、輪回和敵人
傑仁波切在哈佛
傑仁波切 藏文口述
英文編輯 傑佛瑞·霍布金斯
鄭振煌 中譯
發展智慧,穿透迷障
1981年8月,傑仁波切受邀在哈佛大學進行一系列演講,介紹佛教理論與修行。他籍由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架構,說明眾生受困在苦的輪回,是因對人、法的根本誤解而造成惡業所致,強調發展智慧、穿透迷障,直了清淨的本性。
他的演講回蕩著解行並重、悲智雙運、善說法要的個人特質,提供正信的佛教人生觀及殊勝的慈悲心。
在演講的過程中,聽眾的提問涵括科學及宗教的關係,意識的本質與層次,人在無我、二元體系中意義,自卑與無我的分別,治療沮喪的技巧,虹光身的種類,會引起煩惱與不會引起煩惱的分別,女眾在佛教的地位,進化論及佛教末法論的衝突,密教修行中的雙修法,如何在日常修行且不執著,以及菩薩道與解脫道的平衡等,許多是連佛教門外漢都想探討的議題,而傑仁波切的答案,表現出他的深思熟慮及實修工夫,並不時展現自嘲式幽默。
特別令人動容的是,他強調敵人的價值,以及慈悲、耐心忍辱的迫切需求。隨著演講的開展,傑仁波切致力個人、家庭、社區、國家及國際和平的影響逐漸浮現——一位務實的轉衝突為和平的人類領袖。
在碰到敵人想傷害你的那一刻,你就可以學到忍辱。
敵人是很好的精神導師,因為有敵人,才可以培養忍辱;
忍辱才可以累積大功德力。
目 錄
(譯序)扎實的西藏佛教入門
(序言)轉衝突為和平的人類領袖
一、佛教內涵的分類
皈依 四法印 佛教史上的大、小乘 推理的必要性 四聖諦 深觀的必要
二、輪回實相
問答 四聖諦的行相 世界
三、輪回的心理學
問答 苦因 業 佛教心理學
四、再談心識和業力
問答 心王法和心所法 心所法 意識的層次 業 十二緣起支
五、滅及佛性
問答 苦之熄滅 佛性
六、道及喜之用
問答 真正的道 三十七道品 如何修止
七、禪修技巧
問答 止的生起
八、菩提心
問答 “止”的成就 修“觀” 世間智出世間智 菩薩道的特色 自他平等與交換
九、珍視敵人
問答 訓練菩提心 受與施 忍辱 菩薩行 唯識宗的智慧
十、智 慧
問答 中觀宗的智慧 密乘 西藏佛法四部派
結語
(譯序)
扎實的西藏佛教入門
鄭振煌
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漢傳佛教鼎足而立,在因緣際會下傳遍全世界,已然是宗教研究甚至人類文化的顯學。而傑仁波切與藏傳佛教互為增上、相得益彰,則是不爭的事實。傑仁波切使藏傳佛教普世化、俗世化、人文化。藏傳佛教則使傑仁波切成為天主教羅馬教皇之外的世界級宗教領袖,更為他蠃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桂冠。傑仁波切象徵藏傳佛教,更身負西藏文化、宗教、語言、政治的傳承,若非行持嚴謹、證量卓絕,是很難挑得起如斯重擔的。
這些年來,傑仁波切風塵僕僕於世界各地,大部分活動是講經說法,結集成書者汗牛充棟。如果不諳因明(正理啟門集課、因理論、知理論)、四部(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宗義、五大論(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俱舍論、律經)、四密續(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及西藏佛教史,則根本無從下手。這些教理正好又是今日漢傳佛教主流的禪、淨二宗所缺如的,難怪漢傳、南傳佛教徒會索然無味,甭論交流了。
一如傑仁波切在其他場合的通俗演講,本書涵蓋整體佛法,徹頭徹尾地描述顯密教法,內容是沉重了一些,不過若有善知識講解,倒不失為扎實的西藏佛教入門。衷心期望讀者發心研讀,取人之長,補已之短,冶佛教各傳承於一爐,開創適應二十一世紀的新佛教。
本書由鄭秋霜、柯兆貞、吳茵茵、肖誼庭四位大德翻譯初稿,再由我與她們逐字核對,斟酌易稿者多達五、六次。深深感謝她們的用心,當然任何不圓滿的地方還是要由我負責。
序言
轉衝突為和平的人類領袖
維吉尼亞大學教授 傑佛瑞·霍布金斯
一九八一年八月,西藏傑仁波切在美國佛教研究所及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贊助下,到哈佛大學進行一系列演講,透過美國佛教研究所所長索曼教授的安排,傑仁波切在哈佛大學愛默森大樓的演講,圓滿達成主辦單位的期待,介紹佛教理論與修行。
這五天的演講,每天上、下午各進行約兩小時,傑仁波切借由四聖諦的架構,說明眾生受困在苦的輪回,是因對人、法的根本誤解而造作惡業所致。他詳述無明是苦的根本原因,而離苦之道為出離心、菩提心及大悲心。他特別強調發展智慧、穿透迷障,直了清淨的本性。
第一場演講後,傑仁波切在每節開示前都先回答問題。話題涵括科學及宗教的關係,意識的本質與層次,人在無我、二元及無二元體系中的意義,自卑與無我的分別,治療沮喪的技巧,虹光身的種類,會引起煩惱與不會引起煩惱的分別,女眾在佛教的地位,演化論及佛教末法論的衝突,密教修行中的雙修法,如何在日常修行且不執著,菩薩道與解脫道的平衡等。答案內容遍及過去幾十年來,連佛教門外漢都想探討的議題。傑仁波切的答案,表現出他的深思熟慮及實修工夫,並不時展現自嘲式幽默。
本書擷輯此系列演說內容,提供正信的佛教人生觀及殊勝的慈悲心。他的演說回蕩著解行並重、悲智雙運、善說法要的個人特質。他由衷演說的智慧法語,源自高度發展的西藏佛教傳統教法。
西藏佛教盛行於窩瓦河(歐洲境內)的卡爾穆克蒙古至里海的廣大區域、內外蒙、位於西伯利亞的布裏亞共和國、拉達克、不丹、錫金、大部分的尼泊爾、青海省、部分甘肅省、雲南省及四川省。在此亞洲內陸的廣大地區,藏語是唱誦及說法的語言。傑仁波切即使在艱困的時期,仍精進嚴修佛法,並以實證心得,詮釋流傳二千五百多年的妙法。特別令人動容的是,他強調敵人的價值,及慈悲、耐心、忍辱的迫切需要。隨著演講的開展,傑仁波切致力個人、家庭、社區、國家及國際和平的影像逐漸浮現——一位元務實的、轉衝突為和平的人類領袖。
我是演講的口譯者,編輯出書時又努力捕捉因即席口譯可能遺漏的細節,我感謝kensurThupten幫我找出許多引文,他是一所西藏佛學院的前住持,目前此佛學院已在南印度重建;我也要感謝西藏研究中心的執行長納波博士,她提供豐富的編輯建言;同時也要感謝史巴漢,他詳讀整部手稿及提供令人受益匪淺的建議。
此書視情況提供注解,以說明各種譯本的取捨,並對附加資料及引文提供出處。西藏作者及部派的名稱是以“文章語音學”方式呈現,以方便發音。至於所使用的系統,可參考拙著Meditation on Empties。括弧或注釋內的藏文音釋是根據魏裏所設計的翻譯方法,請見 一文。文中所用印度學者及制度的名字,為了便於一般人發音,用ch、sh替代較常用的c、s。
你是你自己的上師。
我只能指出解脫的路,
能否解脫還是得靠自己。
——佛陀
上一篇(論四聖諦、輪回和敵人 一佛教) 回目錄 下一篇(四念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