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演培法師講述
釋寬嚴記
自序
題前概說
正釋經文
自序
法華經的觀音普門品,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是中國佛教界流行最為普遍的兩品,而普門品的讀誦弘通,尤為普遍盛行!原因觀音大士慈悲心切,而與娑婆因緣最為深切,所以雖則遍入十方佛國,而常在此娑婆化度有緣!
佛在經中告訴我們:大士功德甚深無量,不特小智小慧者,無以窺見其萬一,即行願廣大的普賢菩薩,亦不能測度一毛一渧。吾人是一具縛的苦惱凡夫,又怎能宣揚菩薩功德的百千萬億分之一?
然而想到:菩薩大慈的度生念切,救苦救難的悲濟心殷,對於菩薩的隨類逐形,尋聲救苦的偉大功勳,又不得不致以高度的贊仰,是以每當出外弘化,經常宣揚大士功德;而聽眾亦多樂聞大士的深弘誓願。
民國五十年春,再度去越弘化,堤岸萬佛寺寺主,以講普門品為請,乃允為眾講說。當時由淨勝居士記為講記,但因多半來一直弘法在外,原稿究竟放在什麼地方,始終沒法尋找得到,致迄未能成書出版!
民國五十六年,在星洲菩提蘭若的每週說法會中,應諸聽眾的請求,特別選講普門品,由淨凱法師譯為粵語,同時她又發心將每週講的記錄起來,交給我看。看後,覺得記錄不錯,乃為略加修正,直至講完,完成十萬餘言。
本講記的完成,說有什麼特見,那是不敢當的,但通俗而易解,則我是承認的。感於中國佛子讀誦普門品的很多,要想瞭解其內容的更不在少數,這自是難得而可喜的現象,因為佛法不但是信受的,亦複是要理解的。
不錯,有關普門品的注釋,古今來確是很多的,但能使大眾看懂的,仍然不可多得。我在講此品時,為期聽眾聽懂,力求深入淺出,記者如我所講的記下,運用其流暢的文筆寫出,使得這本講記,易能為人看懂。
普門一品,佛令一切眾生一心稱念觀音,觀音一身,普為十方眾生示現種種色身,是以在我國的窮鄉僻壤,愚夫愚婦,莫不知有大士的德號,莫不尊奉大士的聖家,可見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是怎樣的廣攝群機和普利人天!
觀音菩薩在這娑婆世界,可說無時無刻不環繞在我們前後左右,問題就看我們對菩薩虔敬程度如何,你對菩薩的虔敬多一分,你就能多接近菩薩一分,這是絕對的,不容我們有絲毫置疑的餘地!
因此,我願世界人群,在這多難之秋,同稱觀音聖號,以求菩薩加被,現生身心康泰,未來究竟解脫!
佛曆二五一一年八月十日序於星洲靈峰般若講堂
題前概說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時間過得很快,一年一度的新春,又已過去。從今天起,再度來與諸位講點佛法。去年和諸位講的勝鬘經,在理論上比較深些,聽來感覺有點吃力;今年特選普門品來和諸位講,這是大家常常讀誦的,聽來定會易於理解。其實,勝鬘經與法華經,都是一乘大法,都是為上乘根機說的,沒有相當的智慧,是不容易接受的。而普門品,是講的事實,不會太難懂的!
今年來和諸位宣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今日的混亂時代說,我以為是很有意義的。生存在當前的這個時代,人人都有即將瀕於毀滅邊緣之感,確實急須觀音菩薩的大悲來救濟,而且亦唯觀音菩薩那種無私的大悲,始能救濟現前世界人類!普門品,專講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大無畏精神,所以我們聽了以後,一方面固應切實體念觀音的悲願,一方面更要認真激發自己的悲願,使自己的悲願與菩薩的悲願結合為一,令這苦難重重的世界,到處都有觀音的示現,到處都有觀音的救濟,世界人類的浩劫,就可因此而得消弭!
講到觀世音菩薩,我佛教徒沒有不知的,如我國流行的‘家家彌陀佛,人人觀世音’的兩句口號,就可知道觀音是怎樣的深入人心!原來,信仰觀世音菩薩,稱念觀世音菩薩,禮拜觀世音菩薩,不但在中國,是很普遍的,就是在韓國、日本、越南以及諸位所僑居的星馬,都是很普遍的,可說這是大乘佛教流行區域內所共有的信仰。我們試從這些國家各地走一趟,你將明白發現:在城市裏,在鄉村中,在高山上,在海濱邊,總而言之,凡有人住的地方,都有供奉觀音菩薩聖像,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的人。不但信佛的人如此,就是不信佛的人,亦往往在不知不覺間,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同時,我們從大乘經所介紹的很多菩薩的名號,特別是法華經所說的八萬菩薩,甚至法華經中列為十八上首菩薩來看,現在為人所熟知而稱念的究有幾位?除了文殊、彌勒尚為人稱念外,其他為人稱念最多的,不能不算這位大悲觀世音菩薩。其餘諸大菩薩,不但沒有人供奉稱念,就是他們的名號,亦少為人所知。由此可以想見,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是怎樣的特別有緣!其關係又是多麼深切!所以我們應多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我們應不辜負觀音菩薩所給予我們的慈悲救濟,我們應時刻的與觀世音菩薩,生活在一起,行廣大悲濟行!
一 觀音菩薩的籍貫
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既有這樣深切因緣,跟著而來的問題是:觀音菩薩究竟是什麼地方人?其行化的道場又在什麼地方?因一般人常提出這問題來問,所以現在有略解說的必要。唯有將人們內心中的這一疑團消釋,才能更堅定人們對觀音的信仰,才能更使人虔誦觀音的聖號。
觀音菩薩究竟是什麼地方人?這是不能用娑婆世界某國某省某鄉某鎮來說明的。根據很多大乘經典的介紹,觀音菩薩是十萬億佛土外,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左右的兩大菩薩之一,同時亦是協助阿彌陀佛弘揚佛法的大菩薩。現在是補處大士,過去是正法明如來,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佛。因此,我們現在只能說他是西方極樂世界中的一位具有大慈悲大智慧的偉大菩薩,而不必在這娑婆世界指出他一個確實誕生的地方。
至於觀音菩薩的行化道場,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就是根本道場與化現道場。根本道場,是指極樂世界說的,因為觀音是極樂世界的大菩薩。這一根本道場,凡為佛子,都是信得過的,不會對它發生懷疑。化現道場,在十方所有世界中,凡有觀音菩薩教化的地方,即有觀音菩薩化現的道場。這麼一來,其道場是很多的,處處是觀音道場。
不過,以娑婆世界來說:華嚴經告訴我們,在印度南部靠大海邊,有座普陀落伽山,是觀音菩薩在這娑婆世界最初示現的道場。但這道場,中國學佛者,不特沒有到過,亦少有人知道。中國人所知道的觀音菩薩道場,是浙江南海普陀山,過去每年到普陀朝禮觀音的人很多。
南海普陀山為國人公認的觀音菩薩所示現的道場,而且聞名於全世界,這當然是有其因緣來歷的,現在不妨把它簡單的介紹如下:
在中國南北朝時代,約于梁貞元年中,日本有位慧鍔法師,到中國來求法,對觀音菩薩有著高度的虔信。學成回日本時,除了帶很多經書,還特別請了一尊觀音菩薩回國供養,古時交通,沒有現在這樣方便,坐的當然是木船,可是慧鍔請了觀音坐上木船後,航行沒有多久,海中忽然掀起大風大浪,使他所乘的木船,無論怎樣,總是不能前進。在此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將觀音菩薩請上一個小島,並在島上搭了一間茅屋,以供奉觀音菩薩。來往於這小島的海上人家,以及其他附近居民,常常來燒香禮拜,發生很多不可思議的靈感。於是來燒香禮拜的越來越多,而此小島也就一天天的發達起來,乃將原名梅岑島的改稱普陀山,此山亦即成為觀音菩薩道場。後來與山西五臺山的文殊道場,四川峨嵋山的普賢道場,安徽九華山的地藏道場,形成四大名山,而為中國佛教重鎮。
自從普陀山定為觀音菩薩道場,後來很多有觀音菩薩示現靈感的地方,都稱為觀音菩薩道場。進一步說,凡有相信觀音菩薩的地方,供奉觀音菩薩的地方,都可說為觀音菩薩道場。因菩薩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真可說是無刹不現身的。不論什麼地方,不論那類眾生,需要菩薩去化度時,菩薩總是即以怎樣的身分去化度他。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正是這一精神的流露。在下經文講到游化諸國的時候,會有詳細的介紹。
依大乘佛法說,凡是久修菩薩行的大菩薩,特別是作為一生補處的最後身菩薩,都能做到“無刹不現身”,都在時刻的教化眾生。現在舉個很有名而將來在此娑婆世界成佛的彌勒菩薩做個實例:古德有首頌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有人以為:念諸菩薩名號,根本就沒有用,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菩薩。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老實告訴諸位,悲心徹骨髓的菩薩,時刻都現在我們面前的。如彌勒所以名為彌勒,不是簡單的,是可化身千百億這麼多,以種種不同的身分,或示現佛身,或示現比丘身,或示現居士身,恒常不斷的,時時刻刻的,示現在每個所應化度的人前。所可惜的,就是時人不識菩薩的顯現,吾人只能責怪自己不認識菩薩現在自己面前,但不能說菩薩沒有示現在這廣大人間。
彌勒是這樣的示現,當知觀音亦是如此。如套用上面的偈語,我們可說:“觀音真觀音,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如今在座的諸位當中,誰是觀音菩薩,誰是彌勒菩薩,我們一個也不認識,但不能因此說這道場中,沒有觀音、彌勒的隱現。為佛子者,對於這點應有堅定的信念!
二 觀音菩薩的性別
觀音菩薩出身的地方以及示現的道場,已大略的加以說明。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答的,就是具大慈悲、具大智慧、具大願力、具大功德的觀音菩薩,究竟是男抑或是女?因現在所見到的觀音菩薩,大都是女相的,所以常常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來問。
在根本方面,我們應說觀音菩薩是個男子。且在我國唐朝以前,所有觀音菩薩的塑像或畫像,都屬男人的相貌。觀音菩薩為男人相,有沒有根據?有。華嚴經說:“勇猛丈夫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世音,經中稱為勇猛丈夫,證明觀音本地是屬男子。不過,從觀音的示現方面說,那就難以決定他是男是女。因大菩薩的示現,不是為了好玩的,而是為了度生的。眾生需要菩薩示現怎樣的身相,菩薩就為眾生示現怎樣的身相。如有一類眾生需要觀音菩薩示現男相來化度的,菩薩就為其示現男相。另有一類眾生需要觀音菩薩示現女相來化度的,菩薩就為其示現女相,很難決定是怎樣的身相。因這不是菩薩本身的問題,而是隨諸眾生的要求所示現的,自己並不怎樣能做得主。至於觀音菩薩在此世界多現女身,自亦有其道理在,這等到下麵再說。
現在先來說個觀音菩薩示現女身化度眾生的故事給諸位聽聽:在中國唐朝的時候,菩薩在陝右金灘,示現一個賣魚婦的女相。這個賣魚婦,長得很漂亮,每天早上,提著一隻魚籃,在某村莊賣魚。村莊上的青年,見其年輕貌美,就不斷的向她追求。每個青年男子,都希望獲得她,做為自己配偶。由於追求的人多,使得賣魚婦無法應付,於是想出一個辦法,對村莊上的青年男子說:你們這麼多人,我只一個女身,當然不能滿足你們每個人的心願,現在提出一個不十分難的條件,你們誰做到了,我就許配於誰,誰也不要妄追!
青年男子迫不急待的問:什麼條件?賣魚婦回答說:佛教裏有本經,叫做普門品,你們有誰在三天內讀熟,我就嫁給誰。結果,在三天內讀熟普門品的,有四五十人。賣魚婦又說:我仍只是一身,你們還有這麼多人,怎能決定嫁給誰?告訴諸位,佛教還有一部經,叫做金剛經,經文比普門品長些,你們有誰在五天內讀熟,我就嫁給誰。大家在愛的熱力支持下,到了五天期滿,讀熟金剛經的,仍有十人之多,結果,問題還是不得解決。於是賣魚婦再對這些人說:佛教有部大乘妙法蓮華經,你們有誰在七天內讀熟,我就決定嫁給誰。諸位想想:法華經有七卷二十八品這麼多,要在七天內讀熟,實在是不容易的,所以結果只有一姓馬的青年讀熟。
賣魚婦為了實踐自己的諾言,當然就嫁給了姓馬的。姓馬的內心歡喜自不用說,別人亦對他得到這麼一個如花似玉的美女為婦而欣慰。可是到了洞房花燭夜,在賀客狂歡散去以後,女的忽然肚痛而死!不用說,這時最悲傷的,無過那位馬姓少年,因他用盡心機,才得到這樣一位美女,而今竟然成為一場空,怎不悲痛欲絕?可是人死不能複生,悲痛又有什麼用?只好依照一般俗禮,將死者送去安葬,除此還有什麼其他辦法?
說來真正奇怪,靈柩送至半途,忽然遇到一位老僧,老僧對那馬姓青年說:聽說昨天你才舉行結婚大禮,怎麼今天又在舉行葬儀?馬姓青年哭喪著臉回答說:這是我最愛的美女,用了好大的心機,才能得她為妻,不意一個活潑潑的美女,轉瞬之間就成了一個無知的死屍,叫我怎不痛心?老僧看他悲傷的樣子,於是就開示他說:你們年輕人,就只知談情說愛,而不知追求真理。當知昨天你所娶的美女,並不是世間一般女子,而是觀音菩薩示現來化度你們的。因為悲心深重的觀音,知道你們村莊老幼,不曉得信奉三寶,特方便示現女身,來給予你們化度,假定你們不信,可以開棺來看。大家為求獲得證明,乃真的將棺材打開,一看始知最初放入的美女,已經不在其中,到此不得不信是菩薩運用神通離開的。可是再回頭來看那老僧,老僧又已不知所在!
本此可知:不但賣魚婦,是觀音的示現,就是該老僧,亦為觀音的示現,目的在使這村中的人,切切實實有所覺悟,認認真真信奉三寶。從此,不但馬姓青年,發心出家修行,就是村莊中人,亦都信佛菩薩,而歸依三寶。這在佛教中有兩句話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為菩薩度生的最大方便。
觀音菩薩所以時時示現女身教化眾生,推究起來,約有兩個原因,現在略說如下:
一、專以多苦的眾生為救濟的對象;人類眾生痛苦最多的,在過去重男輕女的時代,女人的痛苦確比男眾多。因在那時代,女人受到很多的限制:如未嫁前在娘家裏,定要聽從父母的命令;出嫁以後在丈夫家,定要聽從丈夫的命令;到年老時有兒女的,還要聽從兒女的話。在世間做人,女子的痛苦,確實是多些。觀音菩薩既以救苦眾生為目的,當然要先救度苦痛多的女子,所以特多示現女身,期與女子打成一片,然後從女子本身所有的各種痛苦,逐漸引導她們走上修學佛法的大道,以解除所有痛苦,而獲得身心解脫。
二、女眾痛苦雖說比較多,但內心中的柔和慈愛,卻又的確勝過男子。如世間的父母,疼愛自己子女,固然是一樣的,但若比較起來,母親愛護子女,更為深刻親切。我常常說:有時父母同坐一處,假定小兒女們走來,向父母要錢買花生或糖吃,做父親的總是說,你們常要錢做什麼?今天沒有錢給你們,說了也就算了,真的一錢不給;做母親的不然,一方面呵責兒女不應常常要錢,一方面卻從腰包中掏出錢來給他們,並且很慈愛的撫摸著兒女說,乖乖的去吧,以後不要再來討錢。說雖這樣說,等到再度來要時,如法炮製的,仍是那一套。所以母親對子女的慈愛,是超過父親的。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所以示現女身,不過是把世間的母愛,予以淨化擴大而成大悲。
世間的母愛,雖說是很真摯的,但範圍非常狹小,只知愛護自己的子女,不知愛護別人的子女,而且其中還含有染汙的成分。普通雖說父母慈愛子女是無條件的,其實於無條件中有其條件在,如中國人說的“積穀防饑,養兒防老”,這不是條件是什麼?所以菩薩所有的慈悲與父母所有的慈爰,有兩點的實質不同:一是不廣大,二非無條件。觀音菩薩的慈悲,能將世間的母愛,加以淨化與擴大。慈悲一切眾生,不是慈悲一分眾生。是以菩薩的慈悲是偉大的,世間的母愛不能與之相比。觀音菩薩深知世間母愛的難得,所以處處示現女身,希望以女人的身分,感化世間一般的女人,不要專門陷在狹小的母愛中,而應以母愛的精神,來慈愛一切眾生,希望每一個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都能了生脫死,都能成等正覺。
如上所說,就是觀音菩薩示現女身的兩大原因。不過在此我仍請諸位牢牢記住的,即這僅是菩薩的示現,絕對不可認為菩薩原來就是女身。
三 觀音的千手千眼
觀音菩薩隨類化身而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如魚籃觀音、送子觀音、白衣觀音、足踏鼇頭觀音、八臂觀音、十六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於中,千手千眼觀音,有很多人不大理解,所以現在略為說明:普通人所瞭解的,一個人只有兩手兩眼,假使一個人很能幹有本領,我們就說他了不起,好像具有三頭六臂似的。聽說具有三頭六臂的人,我們已經把他看成很了不起,而觀音菩薩具有千手千眼這麼多,其力量當然是更大。所以有人問:觀音菩薩為什麼會有千手千眼?它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這有略微解釋的必要,不然,不特有人問到將無辭以答,就是自己對這亦將具有很大的懷疑,不能如法的虔誠的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從傳說說起,然後再作合理的解釋。據汝州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過去有楚莊王的第三女叫做妙善,是個非常孝順的孝女,當楚莊王病得很危急的時候,醫生說要病好,必須親人手眼。妙善公主聽了,毫無難色的割下手眼,救父親的重病,使父親的病癒。等到父親病好,公主也就坐化,醫生說她是大悲菩薩,而說這話的醫生,亦立刻不見。於是楚莊王即封公主為大悲菩薩,且建香山寺,塑千手千眼像。有人說:莊王命塑全手全眼,但宦者誤為千手千眼,致有千手千眼觀音。但汝州志所說,為感通錄不載,這當然是不可靠的傳說。又據向來俗傳,謂大士為楚莊王的第三女,名叫妙善,因舍手眼愈父惡疾,乃顯現千手千眼像。編年通論中,說這是天神為南山道宣律師所說,這自然亦是傳說而已。
如依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音菩薩過去在千光王靜住如來時,靜住如來曾經為他說一“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並且要他持此咒心,于未來惡世中,普為一切眾生作大利樂。觀音菩薩當時聽了這個咒後,立即發出弘大的誓願說:“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分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這個大願一發,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無邊世界,是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得名的由來,但這可說是象徵性的表示,現在略微說明如下:
所謂千手,是象徵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偉大力量。如平時幫助人家做一件事,以一隻手做,拖也拖不動,拉也拉不走,別人就會對你說,你用兩隻手出力就可拖走,這證明了多一隻手就多一股力量。又如常聽人說:一個人感覺很忙時,就常表示現在忙得不得了,沒有辦法,假定多幾個手腳,或多幾個幫手,事情分開來做,那就輕鬆得多。這亦足證明人手多力量就大,可以做很多事情。將這與觀音菩薩的千手配合來講,其意是:觀音菩薩所教化的眾生多,而隨菩薩修學佛法的人亦多。到了修學能力相當高時,就可派到這裏那裏去教化眾生。而分化在各方所發生的力量,就等於菩薩力量的分散。所以千手的意義,完全是表示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偉大力量,不必呆板的視為菩薩真正長有千手。
所謂千眼,是象徵觀音菩薩深邃不可思議的智慧。如各人平時看東西時,一隻眼睛看不清楚,兩隻眼睛打開來看,不論前面是什麼東西,就可看得清楚明白了。兩隻眼看東西,尚且較為清楚,千隻眼看東西,當然更為清楚。可是觀音菩薩觀察事物,不如普通人光以眼看,而是以智慧之眼,深刻的觀察,透徹的分析,所以觀音菩薩的智慧是極深妙的。用此深妙智慧之眼,能夠瞭解宇宙萬有諸法的真實相,能夠觀察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性和要求。隨順眾生的根性和要求,作種種不同的化導與調伏。假定智慧不夠,雖有心于化度眾生,但對一切眾生,只能說一種法不能予以普利。觀音菩薩因為智慧深妙,能對各種不同的眾生,說各種不同的教法,所以千眼是象徵菩薩的智慧。
如上配合來講,可見千手千眼,是代表觀音的大力大智。而這大力量大智慧,不是普通人所有,唯有大菩薩具有,所以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四 普門品流通的原因
普門品的品字,是類的意思。很多大乘經典,都是有分品的,即凡其類相同者,就將之合為一品。本品是講觀音菩薩種種救濟種種示現的事,而這種種不同的救濟和示現,都集在這一部份經文來講,所以稱品。
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本品在二十八品中,是屬第二十五品。現在我們所要提出來問的,就是全部法華經,既有二十八品這麼多,為什麼唯有這品讀誦、講說、解釋、流通得最多?關於這點,當然是有其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觀音菩薩與此土眾生,特別是與中國、日本、韓國、越南人民,有其深切因緣。另外還有一個特別弘通的原因,即在中國歷史上,五胡亂華的時代,在所謂五胡十六國中,有個小國叫做北涼,國主叫做沮渠蒙遜,有次患了一場嚴重的大病,真是到了群醫束手,百藥罔效的地步,除了等死而外,沒有其他辦法。
可是正在這個時侯,有位譯經弘化的曇無讖法師,來到中國北方,聽說國主有病,就自動的走去對他家人說:你家國主害的病,不是普通生理上的病,而是心理的業障病,世間的醫藥,是治不好的。不過據我看來,國主的壽命還沒有盡,是有辦法可以挽救的。現在我告訴你們:佛教有部妙法蓮華經,經中有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國主如能懇切至誠的讀誦,得觀音菩薩的慈悲加被,是可使他消除業障病,而獲得身體恢復健康。國中大臣聽說這樣,立刻就去報告國主,國主與諸大臣,為了求得病好,就遵照曇無讖法師的指示,很懇切至誠的,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來真是靈驗,沒有經過好久,其病果然痊癒,恢復原有健康!
這麼一來,不但國主教令大家誦普門品,很多人民亦自動的誦普門品,並且確有很多人,為念普門品,消除業障病。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本品在中國,就流通得特別廣,講說的特別多,讀誦的特別眾,解釋的亦複不少。本品特別單行流通,完全基於這一原因。
念普門品得感應的,在我國是很多的,如年二十六寡居無子的元陶氏十六娘,經常持念觀音普門品,忽然夢一白衣人,手持白蓮花一朵給她食,經過三年的時間,見佛光明,經函上有火團如彈子大,氏恐經被燒,用手去撲它,乃得舍利一粒,而於臨命終時,化佛來迎,別眾而去。
五 本品品題的略釋
本品叫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共有八字。觀世音菩薩是人,普門品是法。觀音是能證之人,普門是所證之法,所以本品是以人法立題。
為人題的觀世音菩薩五字,前三字為別名,只有觀世音可以這樣稱呼;後二字是通稱,凡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都可名為菩薩,不是任何人的專稱。
觀世音是菩薩的德號,有時叫做光世音,有時叫做觀自在,有時亦簡稱為觀音。觀世音是羅什三藏的翻譯,光世音是竺法護三藏的翻譯,觀自在是玄奘三藏的翻譯。還有叫做觀世自在或聖觀自在的。聖是讚歎詞,觀自在,據法藏的心經略疏解說有二:一、約智解說,謂觀音的智慧,於所觀的事理無礙之境,已達到自由自在,不再有絲毫拘礙。二、約悲解說,謂觀音的大悲,于所應化度的各類機宜,當其前往去救拔時,亦已達到自由自在,不會再感到有何棘手。如觀世界而自在的拔苦與樂,即名觀世自在。至什公所譯觀世音的意義,到下講經文時再為詳說。雖有種種稱名不同,其實是一個人。以什公與奘公說:一個重於意譯,一個重於直譯,所以譯有不同,不能說誰對誰不對。不過國人向所稱念的,是觀音或觀世音菩薩。
菩薩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應叫菩提薩埵,中國譯為覺有情,就是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大心眾生。上求大覺,是大智的作用,下化有情,是大悲的作用,所以凡為菩薩,總是悲智雙運。不過佛教所說菩薩,不是專指供在殿堂上的諸大菩薩,而是指已發心並正在行菩薩道于人間的活菩薩。
為法題的普門品三子,現在繼續來說。品是類的意思,即這一類歸於這一類,所謂物以類聚,說名為品。妙法蓮華經中,佛將觀音菩薩的一切,都歸結到這裏來講,所以稱品。普是普遍的意思,門是能通的意思。如我們現見面前的一道大門,有了這道大門,任何人都可自在的出入通過,假定這房沒有一道門,欲從外面進來,固然沒有辦法,欲從裏面出去,同樣沒有辦法。
門在佛法中說,從地獄到成佛,一共有十道門,每一道門的鑰匙,都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要進那一道門,就可去開那一道門,不開門是不得進去的。舉例來說:譬如地獄之門,本關得好好的,怎麼能得進去?問題很簡單,只要你造了五逆十惡的罪業,你就得到地獄之門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隨時可以打開地獄之門,自自然然的走進地獄去。假定沒有這個鑰匙,不論你怎樣想要進去,結果,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的。
從門外進入門內,其門內的苦樂,是大相懸殊的。以世間說:有的門內極為快樂,如天堂,經常沐浴在欲樂與定樂之中;有的門內頗為痛苦,如三惡趣,或受寒熱的痛苦,或受殘殺的痛苦,或受饑渴的痛苦。不過所有鑰匙,握在自己手裏,要想進入那門,其權還在自己。
不過,十法界雖有十道門,但可稱為普門的,唯有佛道的一門。如世間的六趣之門,是屬有漏之門,要想通於無漏,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得稱為普門。出世的二乘之門,通常稱為空門,對於生死煩惱,只能了脫一半,所以其門不得稱普。至於菩薩之門,落於空有二邊,不能空有相融,同樣不得稱為普門。佛之所以稱為普門,因佛于成道後,本其大悲願力,要到地獄去教化眾生,雖說地獄門關得緊緊的,但以悲願的力量,要進去就進去,一點阻礙沒有。入地獄門是如此,入餓鬼、畜生等門,亦是這樣,總是出入自如,而無礙自在的,所以稱為普門。
在此或許有人要問:既要成佛才稱普門,觀音現是菩薩尚未成佛,怎麼可稱普門?這不妨從本、跡兩方面說:從本說,觀音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具有佛的悲願,當可稱為普門。從跡說,觀音雖還未成佛,但已到補處地位,具有佛的功德,可游諸門度生,所以得稱普門。
六 普門的別為解說
在釋題中,雖已略釋普門兩字,但還有其重要意義,須要別為解說,所以再為分別如下:
一、慈悲普門: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門,亦為佛弟子所常掛在口頭上說的。如請某人幫忙做一件事,假定人家說沒有空,我們就說你慈悲一下;或別人對佛弟子有所請求,就說你們佛徒慈悲為本,相信定會如我所求。其他還有很多運用慈悲的地方,所以慈悲是佛法的中心,以與樂拔苦為慈悲的本義。雖同樣稱慈悲,但程度有淺深,佛法大體分為三類:
甲、愛見慈悲:有的經中又稱為生緣慈悲。世間上的人,可說都有這一慈悲。如做父母的,愛護其子女,可說就是一種慈悲流露。但這慈悲,不但不夠普遍廣大,且還含有染汙性及分別心在內,不能普遍的救濟一切眾生,是有限有量的,所以不得稱為普門。
乙、法緣慈悲:這不是世間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而是二乘聖者所有的慈悲。二乘聖者通達萬有諸法及個己生命體,都是種種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緣生無性,法法皆空。可是他們只知其空,不知不空,只能隨緣度化,不能普遍教化一切眾生,所以其慈悲,仍不是普門。
丙、無緣慈悲:這是佛菩薩所有的,真可稱為普門慈悲。如是慈悲,拆開來說,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論是佛或菩薩,都瞭解這道理:眾生是佛菩薩心中的眾生。以佛菩薩的眼光看來,眾生與自己原是一體的,因而眾生所有的痛苦,就是自己所有的痛苦。眾生沒有快樂,就等於自己沒有快樂。如以中國的儒家話說,就是所謂“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在佛菩薩的立場,本無所謂憂苦,亦無所謂快樂。因見眾生痛苦,所以自覺其苦,因見眾生快樂,所以內心快樂。見到眾生解脫,如同自己解脫。在佛菩薩的心目中,只有眾生,是沒有自己的。
因為如此,所以在佛菩薩,絕對不見有人我相的差別,所以終日度生,不見一人為己所度。將自己與眾生,混然融成一體,於中實分不出,誰是能度,誰是所度。雖不見有能度所度,但仍繼續不斷的,精進不懈的,化度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為佛菩薩之所救度。是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真正慈悲普門。
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是救苦救難的,所以觀音菩薩所有的慈悲,就是無緣慈悲。正因菩薩具有這樣廣大的慈悲心,在這娑婆世界,運用他的慈悲,度化他所當度化的一切眾生,所以亦得稱為慈悲普門。
二、說法普門:佛菩薩出現于世,沒有自己的事,多為眾生的事,為眾生就要說法。佛為眾生說法,說來是很多的,所謂大法、小法、空法、有法、權法、實法,有著各種不同。普通人說法度生,因為沒有智慧,分別眾生根性,所以講大法時,不能兼講小法,設若講小法時,不能兼請大法;講空、有、權、實諸法亦然。說法不得普遍,不得稱為普門。觀世音菩薩具有深妙智慧,于說法時,在同一法會中,說有各種不同的法,使在座的每個聽眾,都覺得好像是對自己說的一樣,都能得到佛法的實際受用,所以稱為說法普門。
還有,說法時所用的語言,凡夫與菩薩亦有很大差別。語言,各地有著不同,六道有著差別。如我不會講廣東、福建等的方言,為粵人說法時要譯成粵語,為閩人說法時要譯成閩語;不然,這些地方人,就聽不懂我在講什麼,所以不得稱為普門。觀音菩薩已得語言三昧,“能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不容易的事!菩薩發出的音聲只是一個,但在各種不同的眾生聽來,都好像是說的自己話,如閩南人聽來是閩南話,廣東人聽來是廣東話,天龍八部聽來是天龍八部的話,不是佛菩薩,怎能做到這樣?是為說法普門。
七 普門品的姊妹品
普門品從法華經中抽出別為流通,固然顯出它的重要性,但法華經是如來開權顯實的極談,是暢顯究竟一乘的大法。所以論其重要,全經二十八品,品品都極重要,不能說出那品是無關弘旨的。話雖這麼說,但古來大德,曾從經中特別抽出方便品、安樂行品、如來壽量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四品,為法華經重要中最重要的四品,而且各各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意義。
據古人的分別:方便品,是顯示一個人的正式開始發心。發心,就是一般所謂動機。不論做什麼,都要先發心,或先有動機。在佛法中,你究竟要走那一條路,就看你現在是發怎樣的心。大乘佛法,當以發菩提心為主。安樂行品,是顯示一個人的由發心而如法修行。修行,就是一般所謂實踐。發了菩提心,必然就要向菩提道前進,但這必須要如法如律的。在這品中,有很好的啟示。如來壽量品,是顯示一個人由修行而證得最高無上菩提,因為有所實踐,必然不會空過,必然有所得的。至於現在所講的普門品,則顯示一個人所證得的無住大般涅槃,所以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度生,如觀音菩薩所表現的那樣,是無住大般涅槃的最好說明。
以一個修學佛法者來說,這就是發心、修行、證果的三大次第。但因大乘所證得的極果,有大菩提果與大涅槃果的兩種,所以分為兩品。根據這一分析,證知這四品,是全部法華經中最重要的四品,亦即普門品的姊妹品。
普門品,在法華經二十八品中,是屬第二十五品。上面既已指出最重要的四品,現在不妨再來一說二十八品的內容。依古德判別,二十八品分為兩大部門,即天臺家說的跡門與本門現按其次第,說明如下:
前十四品是講的跡門,後十四品是講的本門。所謂跡門與本門,這兩個名詞,在一般人聽來,不但很生疏,且不易瞭解,有略微解說的必要。
本是根本的意思,從根本上來看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老早就成佛了。成佛之早,出於我們的想像。在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有這樣一段話說:“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儘是微塵..........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複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由此可知佛陀成佛,實是久遠之前的事了,絕對不是如一般所知的,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才成佛的釋迦!
跡是示跡的意思,即釋尊于久遠前成佛後,常在各世界中,示現教化眾生。凡佛所示現的,都名為跡。跡是從本來的,從本垂跡,當然不是根本。梵網經說:“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固然是約垂跡說的。法華經說:“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師眾生。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複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亦複是跡非本。
總之,我們所知道的釋迦牟尼,都是跡門方面的事,至於本門方面,則是久遠的事,不是我們所能測度得到。
佛為什麼要常示現而不久住世間度化?當知這亦有佛不得已的苦衷。原因眾生大都有個習性,就是常常見佛,以為佛很平常,不肯如法的依佛所說去行。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說:“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於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所以佛不得不數數示生,數數示滅,以提高眾生的警覺!
八 妙法蓮華經題解
品題,已約略說過;經題,再略為解說。妙法蓮華四字,認真講來,是很麻煩的,天臺智者大師,單講一個妙字,就講了九十天。所謂“九旬談妙”,早成中國講經史上膾炙人口的佳話。所以要在矩矩的時間內,予以詳細的解釋,當然是不可能的,只好簡略的一說。
妙法的法字,是指一切法,如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凡夫法聖人法等,無不包含在內。如是諸法,一一說明,事實固不可能,實際亦不需要,所以佛教將無量無邊的法,歸納成三大類,就是心法、眾生法、佛法。不論那一類法,都是極為微妙。所以稱為妙法,即心法是妙,眾生法是妙,佛法亦是妙,各別而說固然是妙,三法無有差別更妙,所謂“心法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正是此意。這道理很深,雖不易聽懂,但這不可思議妙法,卻是人人所本具的,絕對不可予以忽視。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迷了這妙法,諸佛之所以為諸佛,是因悟了這妙法,所以現在有略為分別的必要。
為什麼心法是妙?要瞭解這個,首當瞭解上面說的十法界。十法界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十法界,分開來講,差別不同,容易瞭解。界界互具,其義深廣,就難明白。
所謂界界互具,就是每一界中,都具有餘九界。如說地獄法界,不唯是地獄法界,還具有其他九界;乃至說佛法界,不唯是一佛法界,還具有其他九界。界界具有十界,總共即成百界,且此百界,就在吾人一念心中具有。如以人法界說:以現前一念心為中心,凡有心者,莫不起心動念,所起心念時刻不同:有時動起一念嗔心,就落地獄法界;有時動起一念貪心,就落餓鬼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愚癡,就落畜生法界;有時動起一念嫉妒,就落修羅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戒善,就落人類法界;有時動起十善及四禪八定之念,就落天上法界;有時動起一念真空,就落聲聞法界;有時動起一念緣起,就落緣覺法界;有時動起一念大菩提心;就落菩薩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慈悲平等之心,就落於佛法界。人法界具有如此十界,其他九界亦同樣的具有如此十界。諸界互具而為百界,百界就在此一念心中。心法不可思議,所以稱心法妙。
在眾生一念心中,既然具有十法界,可見所謂釋迦、彌陀,即在我們心中具有。所以大乘佛法常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明顯表示:眾生的一念心,當下就是佛,或眾生的一念心,能修行而成佛。據此亦可說:“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菩薩是由吾人一念心所做成的,只要吾人想做菩薩,當下就可做為菩薩。不但如此,而且是心就是菩薩,菩薩不在眾生心外。這是站在出世間的聖者立場說的,所以稱為心法妙。
如站在世間法的立場講,同樣可表明這道理。如天堂地獄是怎樣成的?天堂地獄本無路,唯人自造之而已。去天堂的光明大道,是自己開闢的;入地獄的黑暗崎嶇,亦自己走出來的。別人不能捧你上天堂,打你入地獄。“是心具地徹,是心造地獄;是心具天堂,是心造天堂”。天堂地獄既都是人造的,就證明了我人的一念心,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為心法妙。
怎知諸法都是由心所生?楞嚴經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此證知世出世間所有諸法,都由心的生起而生起的。如沒有現前的這念心,一切法皆不可得!可惜人們天天運用這念心,而並沒有真正認識這念心,假定真正認識的話,一切問題都能解決。古德形容心的重要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因此,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無過於認識自己的心。心雖明白的存在又時刻的現前,但要認識它,不如想像的那麼容易。因吾人本有心念的真相,無始來為其他東西蒙蔽,假定不經一番刮垢磨光的工夫,心的真相無法認識,所以佛法說要修心。
為什麼眾生法是妙?眾生是指我們每個有情講的。世間每個有情的活動,不外身口意的三業。三業的種種活動,不論指向那方面,都聽煩惱指揮的,所以就造作了很多善不善的有漏業。由此善不善業的牽引,就在生死輪回中,感受種種的痛苦。據此可知眾生在這世間所有,沒有別的什麼,只是惑、業、苦三者的輪轉。從這三者觀察,只可說之為粗,怎可稱之為妙?不錯,如從另一方面講,不妨可以說為“即粗成妙”。這話怎講?如最高無上的佛果,所具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是從那裏來的?還不是從惑、業、苦的三道來。惑、業、苦的三道,反成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是為即粗成妙義。
惑業苦三者,明明是生死邊事,怎麼可以說為三德?關於這道理,確實需要加以解說一下:
貪嗔癡等的煩惱,常人總以為他是實有的,而且鑽在煩惱叢中不得出來。其實煩惱有什麼實在性?還不是由種種關係激發起來的!只要促使煩惱生起的外在因緣沒有了,那裏還有什麼實在煩惱可得?如瞭解煩惱原無自性,煩惱當下就是智慧,所以推求智慧的自體,原來就在煩惱中。離開煩惱另找智慧,智慧到那裏去找?根本是不可得的,所以經中常說煩惱即菩提。一般說在煩惱外求智慧,是為不解煩惱性空者說,若善了知自己一念心,透徹瞭解煩惱沒有實在自體,自能體會到煩惱即是般若德。
為什麼說業力即是解脫?吾人所有善惡業力,是由煩惱的推動而造作起來的。但一切的行為活動,並非單獨能發生作用,同樣是在種種條件和合下產生的。如行佈施的善業,沒有受佈施的人,怎能成就你的施業?如殺眾生的惡業,沒有被殺害的人,怎能成就你的殺業?其他持戒、修定等諸有漏業,無不如是。業力成熟時就去受生,業力消散時就又滅盡。在眾生的立場看,有情總是隨業力的生滅而生滅的,向東向西,上天下地,都是隨業力的牽引而不得自在的。殊不知這是妄想分別,實際是業性本空的。不瞭解業性本空,似乎為業力所縛,不得自由自在,若瞭解業性空寂,當下就得自在解脫,所以業即解脫德。
為什麼說苦報即是法身?生命的果報,生存在世間,怎麼會是苦的?佛經中說:生滅為苦,無常故苦。由於生命不是永恆的,時刻在不息演化中。生滅滅生的無常遷流,所以不斷的遭受苦痛的襲擊。眾生的生死流轉,無始來就是生而滅滅而生的,生滅滅生,構成一生生不已的存在。生滅滅生,如有真實自性的,由生滅而來的痛苦,當就沒有辦法解決。但從緣而有的生滅,生不是實生,滅亦非實滅,生滅是無自性空的。無生而生,無滅而滅,如是生滅,即是如來法身。如來證得法身,就是證得不生不滅的自體,由此足可證明眾生分上所有的生滅果報,當下就是如來的法身德。
由於眾生所有的惑、業、苦,就是如來所有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所以眾生法妙。
心法妙及眾生法妙,已經講過,最後再講佛法妙。佛是證得最高無上菩提的佛陀,佛陀是斷盡一切煩惱,解決二種生死,證得究竟解脫的大聖。以佛眼觀察一切,一切無不是微妙不可思議的。眾生固是佛心中的眾生,萬物亦是佛心中的萬物,法法皆是實相,法法皆是般若,還有什麼這個那個的差別?所以佛並沒有別法,所證得的亦只是眾生心法。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此意。佛的本義是不迷,亦即覺的意思。吾人現前的一念心,只要不為客觀的塵境所迷,當下就是佛。經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正是此意,所以佛法妙。
綜合佛法妙、眾生法妙、心法妙,名為妙法。而這妙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同時,妙法不是外在的,是本具的。凡有心者,無不有這妙法,不過眾生沒有證得而已。怎樣始能證得這個妙法?這看各人修行,有不同的說法:有說妙法是很不容易證得的,有說妙法並不怎麼的難證,有說妙法的證得既不易亦不難。三種說法不同,現舉中國佛教中的龐居士夫婦及其女兒互相談道為例:
龐居士是中國有名的大居士,家中原很富有,可說得上是百萬富翁。但自他瞭解佛法後,就將家中所有財寶,丟到漢陽江中去,全家過著極淡泊的生活,專心一意的修學佛法。在修學過程中,忽有這麼一天,家人集合起來,相互討論修行的難易,其討論的經過是這樣的:
龐居士首先說:用功不是一件易事,欲證本具不可思議的妙法亦難。其難的程度到了怎樣?他說:“難!難!難!十斛芝麻樹上攤”!一粒粒的芝麻,攤在平地上曬,當然是很容易,若欲攤在高高的樹上,這是多麼一件難事?其意是:吾人平常起心動念,都是順著虛妄分別,貪愛執著的熟路進行,自很容易的走來走去。現在欲將這一念心扳轉過來,走上修證的道路上去。這是從來沒有走過的陌生路,所以走起來不免覺得很難!確實是這樣的,因為吾人心識,很不易於把定,你要它這樣,它偏要那樣,你要它向東,它偏要向西,你要它專注在一境界上,它偏要不斷的向外賓士,所以修行很難上路!
龐居士表示了修證經過後,接著龐婆亦表示意見說:在我修行的過程中,並不如你所感覺的那樣難,而且覺得很容易的。她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拈來無不是,翠竹黃花,無非般若”!其意是:打開眼睛所看到的,無一不是祖師意,隨手拈來的東西,無一不是妙法。如手拿的粉筆,看來沒什麼意義,但如瞭解其緣起性空,當下就是實相,亦即妙法,如是洞達,有何困難?所以在我認為修證是很易的。如不能在百草頭上覓取祖師意,以為這是普通的草,那就很難得到悟證。如能領會,眼見耳聞,一草一木,都是妙法,那有什麼困難?
龐婆表示意見後,他們的女兒靈昭亦表示意見說:以我修行所得的經驗,既不如爸爸所說那樣困難,亦不如媽媽所說那樣容易,而是“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疲來睡”!這像小孩說來玩的,“饑來吃飯疲來睡”,那個不會?還說是用功修行,簡直是莫名其妙!殊不知這裏面大有道理,不是說來好玩的。現在引一“饑來吃飯,困來即眠”的公案,作為這個注腳。
有次,有源律師去見大珠慧海禪師,問道:“和尚修道,還用功否”?“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大珠這樣答覆。“是不是一切人都像師父用著功呢”?“不像”,“為什麼不像”?“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校,所以不像了”。
我們眾生,的確壞在這遇事“百種須索,千般計校”上,以致吃飯睡覺都不安隱,修道當然更談不上。修道的目的,在體認出自己的本性,饑要吃飯,困要睡眠,亦自己的本性之一。只因有了須索、計校,所以就被蒙蔽而體認不出。假定息滅須索、計校,則吃飯睡覺,何嘗不可修道見性?是以慧海禪師說:“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本於此旨,所謂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正是行者修道之時。
如果行人,一方面用功修道,一方面須索計校,當然就難以上路。果能做到: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粒米;終日睡覺,沒有起顛倒妄想,當下就是妙法。靈昭女說的“饑來吃飯疲來睡”,確是她修行所得的經驗之談,亦是她所悟證的特殊境界。
妙法,是每個人本來具有的,問題在我們能不能認識:假定從用功修行中獲得證悟,妙法當下就是,根本不須外求;如果不善用功修行以與之相契合,妙法離得遠遠的,根本無法見到。雖說如此,但從沒有失掉,始終是存在的,只要反觀自心,隨時都可獲得。
如上所講的妙法之理,實很微妙而不易理解,所以特舉蓮華做譬喻,以顯難解難了的妙法。花,世間有著很多不同,但欲拿來顯示妙法,唯有蓮華別無他花。蓮華與他花所不同的:諸花都是先開花而後結果,獨有蓮華,開花時就是結果時,是花果同時的。花果同時的蓮華,可顯因果不二的妙法,所以以之來做譬喻,是最恰當不過。而這蓮華所具最大特色,天臺以三句話把它特別表示出來:
一、為蓮故華:蓮為蓮子,亦即果子。蓮華為什麼開花?是為蓮子而有華的,且蓮與花是同時的。這喻佛的為實施權:佛於菩提樹下,悟證實相妙法,本想將己所證,無保留的說給眾生聽,但因妙法太妙,眾生不能接受,所以不敢立即宣示。法華經說:“我法甚深妙,無信雲何解”?要想瞭解妙法,首要有信心,沒有信心,怎麼能解?不解還沒有關係,如因不解而起謗,不但對眾生無益,且有極大的不利,所以佛在當時,對於說不說法,很費一番躊躇。經過相當時期的思考,覺得不說法無益眾生,乃從無辦法中,勉強運用善巧方便,先為宣說眾生所能接受的權宜之法,如人天乘法,二乘聖者法,都是佛為眾生方便說的。佛為什麼說權?是為實而施權。其間雖說種種方便,而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真實之法。法華經說:“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就是為實施權的最好說明。
二、花開蓮現:蓮華的蓮子,什麼時候可顯現出來?在剛開花時,蓮子就在花中顯現,並不要等花開完了落下來,才有蓮子現出來。這喻佛的開權顯實:如來用種種方便權巧為眾生說法,漸漸調熟眾生的根性,到了機緣成熟時,看看眾生可以接受妙法,於是到了法華會上,佛就開權顯實,告訴法會大眾,過去所說一切都是方便,都是為了一佛乘而鋪路的。真正而究竟的佛法,只有一佛乘,無有二乘三乘,所以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徹底顯示究竟一乘妙法的旨趣,是要將過去所曾講的一切善巧方便之法開除,是為開權顯實。諸佛證此妙法而成佛,眾生迷此妙法為眾生,生佛既同具此妙法,眾生當然可以成佛。法華經是開顯這個真理的,所以稱為妙法。
三、花落蓮成:到了荷花正式落下來時,蓮子也就完全成功可以食用。這喻佛的廢權立實:權是方便不實的,實是究竟真實的。究竟真實的實,應該建立起來,方便不實的權,應該予以廢除,是為廢權立實。其實,佛是寓實于權的,即權就是實,離權那裏有實?然既即權是實,可見實外無權,所以一切眾生皆得成佛。
妙法是法,蓮華是喻,妙法蓮華合說,是即法喻立名。經是印度修多羅的意譯,這如常釋,不再贅說。
妙法蓮華經五字,是一部經的總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八字,是經中一品的品名。
九 譯者史實的簡介
經題與品題,都已約略的講過,現在繼續再將譯者的史實,簡單的予以介紹一下:
本經譯者,是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位最出色的翻譯家。什公是龜茲國人,其父名叫鳩摩羅炎。本是中印度人,因遊至龜茲國,國王仰慕他的道高學博,特將自己的妹妹給他為妻,後來生下鳩摩羅什法師。法師年幼時,不特聰慧超過一般常兒,就是風度亦複少年老成,所以其名譯為童壽。
什公到七歲時,因母親的出家,亦即發心出家。由於母是國王的妹妹,出家後受到很多人的供養,感到不勝其煩,有妨所修道業,於是帶著什公到罽賓去求法。在罽賓有一天,其母至某寺禮佛,什公亦隨進去,見大殿上,有一鐵缽,為了好玩,就將鐵缽戴在頭上,一點不覺其重。後來動個念頭,鐵缽這樣大,我人這麼小,怎麼能頂得住?因為動了這個妄想,於是立感壓力重大。由斯悟到一切隨心所轉,沒有分別心,就沒有輕重觀念,有了分別心,輕重觀念隨之而生。
在罽賓住了兩三年,母又帶什公回本國。經過一高山,山上有一羅漢聖者,見到什公是法器,對他母親說:“你要好好保護這個小沙彌,到了三十五歲,如仍不破如來禁戒,可度無量無邊眾生”。
罽賓是小乘佛教的大本營,什公在罽賓所學的,當然是小乘法。後來經過沙勒國,國王的王子名叫沙車,出家學習佛法,專究大乘佛法。一天在寺內讀般若經,老是在念空不可得,什公聽了覺得很怪,我在罽賓學的,五蘊是有,十二處是有,十八界是有。現在這位法師,怎麼在念五蘊是空,十二處是空,十八界是空..........一切皆空,這是什麼道理?於是就過去問他為什麼說空不可得?因而雙方展開了大小乘的論戰,結果,什公失敗了,就從沙車學習般若性空大乘。不久,對於性空大乘,有了獨到心得,成為弘揚性空大乘最有力的學者。不特一般人受什公感化,做了性空大乘的行者,就是從那學習小乘的業師,亦為什公轉化過來信奉大乘。
什公母親,後又從龜茲到印度去,臨走時對什公說:“我現在要離開你了,有幾句話須對你說一下。大乘佛法流行到震旦,對震旦眾生是有大利益的,但能傳過去的,唯你有這力量。可是對人有益,對你卻不大利。為了你自己,我不贊成你去,為化導人群,我又不能讓你不去,所以不知怎樣是好”?
什公聽了母親的話,毫不遲疑的回答說:“大士捨己為人,只要是對眾生有益的,自己那怕遭受鑊湯爐炭之苦,乃至犧牲一己生命,亦在所不惜”!
什公母親聽他說後,很安心的離開什公。而什公捨己為人的精神,從這幾句話中,可算表露無遺!大乘佛法的行者,應該是有這種精神的!
什公是于姚秦弘始三年來中國的。秦為五胡亂華時代十六國中的一國,標明姚秦,簡別不是秦始皇的秦,亦不是前秦荷堅的秦,而是後秦姚興當朝的秦。什公來中國的經過是:當時前秦荷堅,聽到什公令名,對之非常傾慕,特派呂光大將軍,遠去龜茲迎接來華。呂光請得什公,回程行到涼州,忽聽荷堅戰死,後秦姚萇僭號關中。呂光於是就在涼州宣告獨立,國號曰涼。但因什公足智多謀,恐為姚萇所用,就供養在涼州,不讓他去關中。其後姚興襲位,由於深信佛法,仰慕什公德學,派兵西伐呂隆(呂光的後代),乃將什公強迎關中,禮為國師。供養在逍遙園中,讓公專心一意翻譯經典,什公所譯總有三四百卷。
什公譯經的最大特點,是文筆流暢,意思完善。如法華經、彌陀經、維摩經等,文字都很優美,為一般人所樂讀誦。奉詔譯的詔,是皇帝的詔書,意即什公譯的這部經,是奉姚興王的詔命而譯。
中國譯經史上,有四大翻譯家,而什公和奘公,尤為翻譯界的翹楚。中國佛法的豐富完備,不能不歸功這兩位大譯師。中國佛教,如前無什公,後無奘公,不會有這樣光彩,這是敢以斷言的!
什公譯的佛典,自信沒有錯誤,所以寂後火化,其舌完好不壞。因此,我們對於什公譯的經典,應如法奉行,深信不疑。三藏法師者,是說什公一面以三藏教法,化度眾生為他人師;一面深究三藏,自奉大法為自己所師,所以稱為三藏法師。
正釋經文
甲一 長行別示
乙一 問答得名所以
丙一 當機舉名請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本品全文分兩大段:一、長行,是以散文體裁來宣說經義的。二、偈頌,是以韻文體裁來宣說經義的。長行與偈頌,內容差不多,只是文字體裁的運用不同而已。在兩大段中,先講長行,後講偈頌。
‘爾時’兩字,有多種不同解釋。前曾一再說明,本品是法華經中第二十五品,在這品前是第二十四品,叫妙音菩薩品。所謂爾時,是妙音菩薩品剛剛講完,快要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時。
在妙音菩薩品最後有幾句話說:“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從這可知佛說妙音菩薩品時,曾使很多眾生得到法益。因大眾聞法得益,所以進而要求佛再繼續宣說妙法。所謂爾時,可說是很多眾生希望如來說法的時候。
妙音菩薩,據法華經的介紹,是東方一切淨光莊嚴國中的大菩薩;觀音菩薩,如大家所熟知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東方妙音菩薩,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所以在世教化眾生,能任運自在的隨類現身。即要變現怎樣的身相教化眾生,就能變現怎樣的身相。西方觀音菩薩,如本品後面介紹“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可說觀音菩薩同樣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所以古德將這二品叫做“姊妹品”,顯示他們有同等意義和價值!
或說大眾聽了東方妙音菩薩的殊勝功德,想到西方觀音菩薩亦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但他自證化他的功德究竟怎樣?法會大眾還有不知道的,於是仰望佛為宣說觀音事蹟。正在大眾如是仰望佛宣說時,叫做爾時。
‘無盡意菩薩’,這是本品問法的代表者。當佛講完妙音菩薩品時,有位無盡意菩薩出來請法。無盡意是東方不眴世界的大菩薩,而不眴世界的教主是普賢如來。觀音菩薩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當知無盡意菩薩將來繼承普賢如來,在東方不眴世界成佛。
無盡意既是東方一位大菩薩,怎會來娑婆世界聽釋迦佛說法?是奉普賢如來命令而來。佛說法華經,是直暢本懷之談,所以十方諸佛,都派他們的上首菩薩,來聽佛說妙法。無盡意從佛開始說法華時,就在座下靜靜聽講。到佛說完妙音菩薩品時,為欲請法,所以‘即從座起’。
佛及菩薩的聖號,都是從他所有功德而安立的。無盡意所以得名無盡意,是依他的什麼功德而安立的?這可從世界、眾生、悲願三方面來加說明:世界方面,首要瞭解的,像娑婆世界這麼大的世界,是有無窮無盡,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佛經稱為無盡世界。在這麼多世界中,如以娑婆世界說,單是南贍部洲的人,已多得不得了。如以四大部洲的人綜合來說,當然更多。除了人類還有其他眾生,眾生真是多得不可勝數。不但一個世界的眾生是這樣,每個世界的眾生都如此,所以說眾生無盡。這位大菩薩,運用其智慧,觀察世界時,發現有無盡世界。在無盡世界中,有無盡眾生活動。真是到一處有一處世界,到一世界有一世界眾生。且諸眾生,為煩惱的驅使,飄墮在業海,沉淪在輪回,受眾苦的逼迫,永無解脫之期!無盡意菩薩不忍見無窮盡的眾生,長期受諸苦惱,就從內心深處,發起無盡悲願,願度無盡世界中的無盡眾生,令無盡眾生成佛,而後自己方成佛,所以稱為無盡意。
無盡意名號的解釋,古德用四句偈形容說:“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盡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號為無盡意”。其大意是:世界無盡是不錯的,但無盡世界中,有的是清淨世界,有的是穢惡世界,而穢惡世界多過清淨世界,所以無窮無盡的世界,大都是塵擾擾的骯髒不堪、穢惡不淨!在這樣世界的眾生,不管是怎樣的多,大都業海茫茫的為業力之所牽引!業力牽引你到天堂就到天堂,業力牽引你下地獄就下地獄,自己絲毫做不得主。眾生所以業海茫茫的無所依歸,根本原因在沉溺於無底的愛河中,滔滔不絕的隨波逐浪,所以苦海無邊。眾生這樣不息在惑業苦中迴圈,於是菩薩心裏就想:如是受苦眾生,假定我不發心去救度教化,又讓誰去做這工作?於是就發無盡的悲願,要度無盡的眾生,是故號為無盡意。
無盡意及諸大眾,為要瞭解觀音菩薩的功德,看看沒有別人起來請問,於是自己就從座位起來,代表大眾請問佛陀。即從座起這句,從字面看來,本很簡單的,但如天臺以觀心解釋,那就具有深意。所謂座,不是普通座,乃是法空座,亦即法華說的“諸法空為座”。以法空為座,不但不可執著諸法,即諸法空亦不可著。假定執著於空,不能真正瞭解其空。無盡意即從座起,是示他不染著空,所以說諸法空為座。雖不染空,但非什麼沒有,這從菩薩自法空座起而問法,可以得到證明。假定真的什麼沒有,何必還要起來問法?何必還要講經說法?因為空而不空,所以仍從法空座起,請佛開示。這樣,即從座起這句,實含不著空有,超脫空有,正式證得實相妙法的深義在。
‘偏袒右肩’,是出家佛子起身問法所用的一定儀式。佛在世時,比丘所著袈裟,與現在南傳僧人所著的一樣。佛教規矩,比丘平時不禮佛不說法,左右兩肩都包裹而不袒露在外的。到見佛禮佛時,為了表示恭敬,特將右肩袒露出來。無盡意菩薩將要問法,為了對佛的尊重,所以先把身上的袈裟放下,袒露出自己的右肩。
偏袒右肩,覆藏左肩,本於觀心的解釋,亦有其深刻意義。修學佛法的人,到了相當程度,具有兩種智慧:一是證悟諸法空性真理的真實智,不能用語言將它表達出來,所以如左肩的覆藏不使外露。一是從真實智開發出來的,可以觀察世俗一切,可以為諸眾生說法,可以指示一條修行道路的方便智,或名權巧智,所以如右肩袒露出來,可使人清楚的看見。方便智如右肩,真實智如左肩。一覆藏,一袒露,剛好代表權實二智。無盡意是位大菩薩,覆藏左肩,表示他具有悟證諸法實相的真實智;袒露右肩,表示他能運用權巧的方便智。方便智是化俗的,真實智是契真的。二智並用,是即顯示即真而俗,即俗而真,達到真俗交融的最高境界。
‘合掌向佛’,是將兩手合攏來面向佛陀,為印度對在上的以及普通人互相見面的一種禮節。若以觀心解釋:兩手有十個指頭,分開是各自獨立的,代表前說的十法界。現將十指併攏合掌當胸,是示十法界在我人一念心中,並不是離一念心而有。‘而作是言’,謂無盡意表現應有禮節後,就說了下面話,請佛開示觀音菩薩的事蹟。
上面幾句,實即顯示身口意三業的活動:即從座起是身業;而作是言是口業;合掌向佛是意業。這時專心一意,表面好像身業,實際屬於意業。每人都有三業的活動,問題是看向那方面活動,才是正當合理的活動。眾生的三業,大體是向惡的方面活動,縱然有時是善,亦屬於有漏的。無盡意的三業活動,不論是到十方世界見佛聞法,不論是為眾生隨類現化說法,都是清淨無染,純善無漏的。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是無盡意正式提出的問題。這問題,普通初學佛者,亦很可能提出。如初信佛的人,要他發心多念觀音聖號,他們往往會說:要我念聖號當然很好,但怎樣叫做觀世音菩薩呢?無盡意是補處大士,不久就要成佛,那會不懂觀音菩薩的聖號?他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代表沒有瞭解觀音菩薩功德的人,特別是為末法時代眾生問的。如我們現在瞭解觀音菩薩的偉大及悲心深廣,就是由無盡意菩薩當時請問而來。
世尊為佛的德號之一。意謂大聖佛陀,是世出世間之所共尊的,所以稱為世尊。為請大法,先稱一聲世尊。觀音菩薩大名,我們常常聽到,但這位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以什麼因緣,叫做觀世音菩薩?現在法會大眾,對這還有不知道的,敬請佛陀為眾略為開示!
丙二 如來備示感應
丁一 正答得名所以
戊一 總標尋聲救苦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上文為無盡意的請問,下文為釋迦佛的解答。這科是佛總答,在全品說,是最重要的,或可說為全品的綱要,或可說為全品的中心。因為有關觀音的深悲弘願,在這經文完全表達出來。而觀音菩薩所以得名觀音菩薩,其名號的來源,亦于此段經文表露。還有眾生稱念名號的方法及所得的利益,也都在這幾句裏面明白表達,所以這是全品的總綱或中心。於中又有三句話最重要的,就是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皆得解脫,可說又是這文中的綱要。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這是佛對無盡意的稱呼。男子是對女人說的:具有男性的叫做男子,具有女性的叫做女子。善男子,表示這不是普通的男子,而是具有深厚善根的。男的具有深厚善根,叫做善男子,女的具有深厚善恨,叫做善女人。善根是培植來的,不是天生成的。如聽經聞法,佈施持戒,都是培植善根的最大方便。能學佛的都有善根,但應更多多的培植。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這是指出觀音所要救濟的物件。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是形容眾生的眾多。如是眾多眾生,生存在這世間,並非是享受種種快樂,而是經常受諸苦惱所逼迫的。如地獄、餓鬼、畜生界的眾生,無不有種種的苦惱。這些苦惱,詳說,是說不完的。且以人類來說,亦有各式各樣苦惱,如通常說的八苦,即為人類所免不了的。八苦,可以分為三類:如生、老、病、死,為身心界的痛苦;如愛別離、怨憎會,為社會界的痛苦;如求不得苦,為自然界的痛苦。“如從根本論究起來,釋尊總結七苦為:‘略說五蘊熾盛苦’。此即是說:有情的發生眾苦,問題在於有情(五蘊為有情的蘊素)本身。有此五蘊,而五蘊又熾然如火,這所以苦海無邊”。苦痛來襲,身心煩惱,誰不願意即時解除?且不論何人,痛苦來時,口中要作不斷喊叫,內心始稍感覺舒服。現佛告訴我們:眾生受苦逼迫時,不要作無謂的呻吟,最好專心一意的,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所以說: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是顯示觀音得名所以。觀世音之所以得名觀世音,是由聽聞眾生稱名的音聲而尋聲救苦得來。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真是所謂無苦不救,無生不度。所以眾生在受苦時,聽到觀音的聖號,若能一心一意的稱名,觀音菩薩,觀其稱名眾生的音聲,即時就去解除他的痛苦,使他獲得不受痛苦纏縛的解脫!
聞這一字,在此最為要緊:因眾生聽聞觀音名號的音聲,觀音亦聞眾生尋聲救苦的音聲,如是互聞,才能相應相感。即眾生聞其聖號而稱揚,菩薩聞其稱名而救濟,所謂眾生聞觀音,觀音聞眾生。眾生聞觀音是有所求,觀音聞眾生是有所應,如是感應道交,眾生即得解脫!因觀音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地方,只要聽到眾生要求解苦的音聲,菩薩立即大慈大悲的,示現在你的面前,解救你的痛苦,使你得大解脫。所以聞在這裏,實在有它特別的重要性。
眾生聞觀音,觀音聞眾生,都是用耳聞,為什麼不叫聞世音而名觀世音?眾生不能六根互用,所以只能眼見耳聞;菩薩已能六根互用,所以眼不但能見亦能聞,耳不但能聞亦能觀。觀世音之所以叫做觀世音,因能觀其音聲而尋聲救苦。或解說為:上觀字,是菩薩的能觀智慧;下世音,是菩薩的所觀境界。菩薩以能觀的智慧,觀察有情世間一切苦惱求救的音聲,然後立刻本其弘誓的悲願,以解除你的痛苦,給予你的快樂,消免你的災難,賜給你的吉祥,無苦不拔,無難不救,所以稱為觀世音。不唯如此,當其以能觀之智,觀于世界眾生,要求解救其苦音聲之境時,境智唯在一心,所以稱為觀世音。
再據悲華經對觀音因地的介紹,其發心的經過是這樣的:約在無量劫前那個時候,菩薩為凡夫,曾為轉輪聖王的第一太子。當時有寶藏佛出現於世,第一太子對三寶非常信敬,特地發心供養佛僧三月。並在寶藏佛的面前,發大菩提心,立大誓願說:假使有世界中的苦惱眾生,為求解救痛苦,稱念我的名號,而為我的天眼所見天耳所聞,不能救脫其苦者,那我決定誓不成佛。寶藏佛見他發這樣的大願,覺得極為難得,所以對他拔苦與樂的弘願,致其高度的讚歎,且為取名觀世音。從悲華經的介紹,知觀世音的得名,是從因地發心來的,是寶藏佛為之安立的。
本經解釋觀世音,是約利他說的。楞嚴解釋觀世音,是約自利說的。自利是智,利他是悲,所以觀世音名號,實含有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的意義在內。關於楞嚴如何解釋觀音,請閱楞嚴可知。
聞名稱念而得解脫,現舉一感應故事證明:
過去中國浙江上虞地方,有位虔奉觀音聖號的米商,家中只有夫妻二人。米商為人良善,沒事常念觀音聖號,甚至夢中亦記得念觀音菩薩。有天晚上睡覺,菩薩特地托夢給他,說他將有大難到來,為解救你的大難,我有四句話告訴你,你要牢牢的記住:“逢橋莫停舟,遇油即抹頭,鬥谷三升米,蒼蠅捧筆頭”。夢中所夢的這四句,到第二天仍清楚記得,與普通做夢不同。米商感到很奇怪,不知有什麼預兆,因相信觀世音,就真牢牢記住。
過了一天,雇船到別處去做米的生意,船行沒有好久,忽遇狂風暴雨。船夫遠遠見一座大橋,則欲將船停在橋下,暫避風雨。在船剛到橋下,米商忽然想起“逢橋莫停舟”的這話,立刻就令船夫將船撐開。說來也很湊巧,該船剛剛過橋,那橋就折斷塌了下來。假定船不離橋,人就決定沒命。米商見這情形,知是菩薩搭救,於是稱念觀音聖號的一念心,就更虔誠而精進了!
後來有天晚上,他在家禮拜觀音,正在拜下還未起身時,佛堂懸掛的琉璃燈忽然跌落,潑得滿地都是油。米商想到第一句的靈驗,相信第二句一定也有其理由,所以遇到滿地是油,就老實的將油抹在自己頭上。過了一會就去睡覺,不意午夜一覺醒來,聞到房中有股血腥氣味,於是起身點燈察看,發現自己的太太已為人殺死。雖感莫名其妙,但也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岳父。岳父問他有什原因,他說不出一點所以,乃去他的家中調查,發現女婿是信佛的,女兒是不信佛的,因而懷疑他們夫婦感情不好,斷定女兒為女婿所殺,於是就告到官廳裏去。
官方認為人命關天,就傳米商訊問,但看米商老實,不像是個殺人犯,就問其妻子被殺這晚,家中有無財物損失?米商說沒有,證明不是劫賊所殺。又問鄰里有無冤仇?米商亦答沒有。訊案人員訊到這裏,覺得這件殺案很怪,既非仇殺,又非盜殺,事又出在深夜,不是米商自己所殺是誰?因此,辦案人員乃提筆欲判米商死刑!
正在這緊要關頭,忽有一大群蒼蠅飛來聚集在筆頭上,當法官正覺奇怪時,米商忽欣喜若狂的大聲叫道:好得很!好得很!“蒼蠅捧筆頭”,真的又應驗了!法官聽到這樣一叫,知道其中必有道理,於是就問米商為什麼這樣歡喜?米商想想四句已有三句應了,菩薩一定會加被我,因而就將夢中所夢的經過情形,告訴法官。法官是有學問的,想想這四句話,重要關鍵在第三句,經過大家互相研究,瞭解“鬥谷三升米”的意思是:一鬥谷有三升米,多餘的自然是糠,因而認為兇犯,不是康七,就是七康。經過一度密查,地方果有康七其人,捕來問了幾句,康七不得不承認自己是殺人犯!
康七為什麼要殺她?原來康七與她有染,本想殺死米商的,因在暗中摸到油頭,以為是米商的妻子,所以就舍有油的去殺無油的,那知這麼一來,恰好是殺錯了!凶案真相既然大白,法官就判康七死刑,米商無罪釋放回家。米商經過這麼一個變故,既感菩薩的慈悲廣大,複覺人生的虛幻不實,於是發心出家而得道果!法官亦感菩薩的廣大靈感,從此深信佛法。所以稱念觀世音菩薩,是能得到救濟和解脫的!
在此或有人問:觀音是大慈大悲的,念觀音的人亦很多,但得解脫的為什麼很少?關鍵在於念法的如何。本文說的“一心稱念”,是最重要的一著。稱念不能一心一意,不論念多少,效果都很微。古德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念彌陀如此,念觀音亦然。我們不要以為一天到晚在念觀音,也不要以為很多人在念觀音;如果口念而心散亂,心口不能相應,念了難得解脫!所謂一心稱名,就是專心一意的念,集中全副精神在觀音的聖號上,不容有任何其他雜念夾雜在裏面,一句頂一句的淨念相繼,忘掉外面所有的一切,使能念的我與所念的觀音融而為一,方可說為一心稱名。這樣一心稱名,念得時間久了,自能得到利益,自然獲得解脫!
眾生在生死中沉淪,受諸眾苦逼迫,總是不得自由自在。若欲免除輪回,不受諸苦所迫,還我身心自由,在這末法時代,最殊勝的方便,無過一心稱念觀音聖號,相信菩薩大慈大悲,會尋聲來救苦而使我們獲得解脫的!
戊二 別示持名感應
己一 救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上文佛為無盡意總答,此下再來說明種種利益。如本品說,觀音利益眾生,大體有兩方面:一叫“冥益”,即在冥冥中給予眾生利益;一叫“顯益”,即明顯的給予眾生利益。在兩大利益中,現在先說冥益。于中又分三段:一、救七難,二、解三毒,三、應二求。七難是:火難、水難、黑風難、刀杖難、羅刹難、伽械難、怨賊難等。世間的災難本來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上列七難。七難中第一是火難,就是從大火所產生的災難。遇到這樣的災難,假定能念觀音的聖號,就能獲得解脫!
在這世間,不論走到什麼地方,不論是在什麼時候,我們都可能會遇到一場大火災。小而可使我們傾家蕩產,大而可使我們喪身失命,所以無論何人,都怕遇到火災。怕火是一回事,火來又是一回事,且火縱非所願,每由偶不小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假定遇到這大火災時,應當怎辦?從世俗說,應盡最大人事,設法予以撲滅。另應鎮靜自己內心,不要過分害怕恐懼,因唯有內心鎮靜,才不致受大損失。若心不鎮靜而驚慌失措,那所受的損失就更重大。所以遇到大火災時,最要就是鎮靜不驚。如果心慌意亂,不但無濟於事,而且是有害的,切記予以避免!
在佛教說,還有一個最好辦法,就是一心稱念觀音聖號,所以說:‘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於中“持”字最為重要,如前文說的一心。普通講持,如手中拿著東西,牢牢抓住不放,叫做執持。現在把它運用在念誦觀音名號上,名為執持名號。一般所執持不放的,大都是貴重東西,但世間最寶貴的,莫過於佛菩薩,所以稱念佛菩薩的名號,要牢牢的執持。怎樣方算執持?即前念後念相續不斷的驀直念去,是為執持。如這樣執持,內心定很虔誠。內心虔誠,就得菩薩感應。縱然不慎入於大火,大火亦不可能會燒到你。為什麼火不能燒?是因觀音菩薩的威德神通之力,在冥冥中加被你的關係。所以說:‘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這,可從事實與道理兩方面說明:事實方面所講的,如為佛教徒,當然是信的;如非佛教徒,可能會不信。不論信與不信,觀音菩薩的靈感,的確是有的。
在我國滿清時,有一做運糧官的人,名蔡恩襄。他住的地方,與民房相鄰,四圍沒有一點間隔。一次鄰人忽然失火,其他人家都在搶救東西,獨有這位糧官,端坐家裏不動,有人勸他亦不出去,好像要與屋共存亡。可是說來也怪,火從這家燒到那家,左右鄰舍都被火燒,獨有他家沒有燒掉!事後有人問他,為什麼會如此?他的回答是:當大火燃燒時,我一心一意的念大悲咒,再沒有其他的念頭。我家,不但我是念大悲咒的,幾代以來都是念大悲咒的。而且每代都有不可思議的靈驗,得脫種種不同的災難!我個人念大悲咒,已有一二十年,每遇什麼急難,都能化險為夷!今天這情形,過去已經驗過,亦由念大悲咒而免火災的!因為我有這樣的信念,相信菩薩定會在冥冥中加被。所以大家應信任菩薩,多念觀音菩薩的聖號!
其次,在中國姚秦時代,有位法智法師,一向專心稱念觀音聖號。一次,因事到別地方去,所經的路途,要通過蘆葦,正在這時,有人來燒亂草,火從四面燒來,把法智法師包圍在火網中,無論怎樣,沒法逃出火海。於是靜心一想,我是信奉觀音的,現將生命交於觀音。乃端坐在蘆葦中間,一心一意的念觀音聖號,念了沒有好久,大火漸漸迫身,竟被熏昏過去,以為生命從此結束!可是等到大火熄滅,一陣涼風吹來,乃又漸漸蘇醒,看看周圍,所有荒草都被燒光,唯有自己身邊,一尺左右的草,沒有被火燒到,因而未被燒死!
根據這些事實來看,證知念觀音聖號,是可免除火難的。諸位切匆以為念了沒有靈感,問題在於是否一心稱名。
再從道理上說:設入大火的火,不要看成是有形有相的火,而應視為無形無相的火,亦即通常講的嗔恚之火。不是外面的火,是內心中的火。內心的嗔火,亦有燒的功用,如說:“嗔恚之火能燒功德之林”,這是最極可畏的!妙慧童女經說:“嗔壞善根勿增長”!普通人只知外面的火厲害,能燒掉房屋樹木,從未想到內心的嗔火,更有勝於外面的大火。外火只能燒壞身外之物,最多不過是燒壞身體,對所修積的功德善根,無論如何是燒不掉的;能燒掉善根功德的,唯有自己內心中的嗔火。所以,外火固然要防,內火更加要防。怎樣防範內火?即當內心正要發火時,忽然想起觀音大士,虔念觀音聖號,那就等於潑了一盆冷水透入心中,撲滅嗔火,自然不會燒壞善根及功德林。“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如果改說“設入嗔恚之火,火不能燒”,豈不很合道理?不信佛法者豈不也就相信?所以,佛法是最合情合理的,不是講故事說大話的。
嗔火能燒一切,嗔恚對人不利,很多經中都有說到。現引遺教經說:“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真的,人如常發脾氣,其他方面縱然很好,人家亦不喜歡見他。如常聽人說:某人辦事力強,對人亦肯幫忙,能講善說,能書會寫,就是脾氣大點。若有人欲去見他,別人就說我不去見他,因他脾氣太大,所以嗔火是最厲害的!其實,有時脾氣不應發的,但因控制不住自己,不期然的大發脾氣!這時,假定能想起觀世音菩薩,嗔恚立刻會化為烏有!
過去有個俗人,向位出家法師,提出一個問題:“法師!我向來有一種病,什麼人都醫不好,不知法師能不能為我醫治”?“你有什麼病”?法師問。“真實說來,我生理上是沒有什麼病的,只常常的愛發脾氣,脾氣來時,如雷霆般,別人見了都怕,我本不想發脾氣的,可是事情到時,自然就發作出來,如天生一樣,要來就來,真沒辦法”,俗人這樣告訴法師。“奇怪!很多病都聽說過,就沒聽過像你這樣的病”,法師又對他說。“你這和尚真沒道理,發脾氣都不懂”?法師說:“不是不懂,你說脾氣天生成的,不妨請你拿來給我看看”!俗人聽到這話,不禁呆住,並且想道:“病拿來給我看看,可是內心雖有這病,但怎能拿來給他看呢”?想來想去,總沒辦法拿出來,所以就對法師說:“你要我拿病給你看,這怎麼做得到”?因此,法師說:“病既沒法拿出來給人看,你說天生成的,自然靠不住了”!“對!如是天生成的,應可拿給人看,因不是天生成的,所以自己應多注意”!他瞭解到沒有天生成的脾氣,唯有從修養中控制住自己感情,不讓脾氣濫發,脾氣自然不來!由此,該俗人的脾氣病,也就不藥而愈。真的,為人在世,無論什麼事情臨頭,只要肯得退一步想,天大脾氣也不會發作。脾氣之來,不是別的什麼原因,大都由於感情的不能控制,果能善為控制感情,一定不會亂發脾氣!
控制嗔火使不燃燒,念觀音聖號是一最好辦法。另外控制發脾氣的方法是:脾氣大都因人而發,如有人來觸怒、批評、譏諷、漫駡等,最易使人發脾氣。這時,你能用下面說的辦法,脾氣就不致發生:首先觀察說這話的是怎樣的人,即是君子還是小人?若是極為規矩的君子,自己就得反省!君子是不隨便批評人的,現在來批評我,一定是我有很多缺點。否則,君子絕對不會來批評我的。我應該接受他的批評,改正我的缺點,怎麼還能對他發脾氣?在正人君子前發脾氣,那是多麼難為情的事!若是小人的批評,小人說話何必計較?如與小人計較,自己豈不也成小人?甚至不如小人!這樣一想,即使要發脾氣,也就發不出來!總之,觀察對方,不論君子小人,都不應發脾氣!
己二 救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這是七難中的第二水難。大水,確實亦是一個不得了的大災難。如民國四十八年臺灣發生的“八七”大水災,四十九年臺灣發生的“八一”大水災,都是空前慘重的災難!諸位在報紙上所看到的報導,只知災難很重,究竟重到怎樣程度,恐難想像得到。四十八年“八七”大水災發生,我正在台中,大水來時,一幢幢的房屋被水沖去,一棵棵的樹木被水沖倒,大好禾田立刻被水沖得變為亂石荒山,鐵路被沖斷了,鐵橋被沖跑了,牲畜隨流而滾,人被水溺而死!所以大水災來時,能使人傾家蕩產,會使人喪身失命,沒有人不怕水災的。可是天然水災,有時無法防治,因而遇大水災,除盡人事沒法避免!佛法認為最好虔念觀音,所以經說:‘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一個人為大水所漂蕩時,生命是很危險的。在這緊要關頭,果能一心稱念菩薩聖號,馬上就會從很深的地方,回到很淺的地方,得到生命的脫險!所以為大水所漂時,最要緊的是不要忘記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
先從事相舉例說明得免水難。據法華感通說:中國唐朝時,有位岑景仁君,自幼就念普門品。一次,因事乘船去蘇州,航行沒有多久,該船忽然翻了,人都落在水中。岑景仁在水裏,聽到有人在說:平時念普門品的,現在定得免水難!像這樣的聲音,一共聽到三次,然後自己浮到水面上來,漂到了岸邊,真脫離了水難。像這類事,在中國發生很多,我們不可不信!水災,隨時隨地都可發生,我們在心理上應有這樣的準備,更應有這樣的信念,就是萬一遇到水災,千萬記得觀世音菩薩聖號。
次從道理講:大水亦不是外面波浪滔天的大水,而是指的我人內心的愛欲之水。人類眾生,很多沉溺在愛欲水中,喪身失命!佛法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可知愛欲水的力大。試看現在多少男女青年,違背父母及有關係的人,在愛河的漩渦裏打滾,不達目的不止,甚至雙雙自殺!所以大水,應知是貪愛之水。眾生如沉溺在愛欲水中,挽救的辦法,佛告訴我們,唯有提起正念一心稱念觀音聖號,以求啟發智慧,然後用智慧火,銷溶愛欲之水,就可挽救不必要的犧牲!所以修學佛法的人,應常常念觀世音菩薩,這對我們絕對是有益的。
愛欲,在佛法中,認為是生死的根本。眾生所以不能脫出生死的掌握,病根就在愛欲。四十二章經說:“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擾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世人被愛欲之所迷惑,所以一生不能見到真理,沒有辦法解脫生死!如一盆清淨水,本是可照面的,因被人用手擾動,起了很多微波,所以不論誰走到水前,都不能見到自己容貌。人們一念心,被愛欲所迷,終日妄想紛飛,怎能見到真理?因為如此,不但出家的沙門,就是每個學佛者,都應割捨愛欲,截斷愛欲之流,本心恢復清淨,就見真理而得解脫了!
己三 救羅刹難
若有百千萬憶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
這是七難中的第三羅刹鬼難。風災,在經典中稱為黑風。黑風究是怎樣一種風,不大知道。要知風災的嚴重,住在臺灣寶島的人,對這都有相當的體驗。臺灣每年到了颱風季,颱風所發生的威力,真是有點駭人聽聞!每年因颱風所受的損失,也是很重大的。這是天災,在科學昌明的今日,還沒有發明消滅颱風的辦法,只有提高警覺,設法預防,以期減少損害而已,所以這是大災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這是形容眾生的眾多。如是這麼多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此中所說就是七寶:金是黃金,銀是白銀,琉璃是青色寶,硨磲是白色寶,瑪瑙是紅色寶,珊瑚寶形同樹枝,琥珀是千年松所變成的,真珠是一顆一顆的寶珠。七寶,大都產生海裏,所以求寶的人,往往成群結隊的,到大海中去采寶。入海求寶,定要坐船,這些求寶的百千萬億眾生,乘船入于大海,航行沒有好久,‘假使’遇到‘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羅刹鬼,相傳是吃人的鬼,住在海邊的島嶼,專門等人來吃。其形狀是:“口如血盆,眼如銅鈴,手如鐵叉,青面撩牙”,看來是很令人可怕的。由於他的行動迅速,所以又稱為捷疾鬼。
求寶的人,不幸遇到黑風,到達羅刹鬼國,不用說,生命是很危險的。正在這時,‘其中若有’多人‘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有人說:一人念觀音,一人脫難,這是可信的。一人念觀音,百千萬億眾生脫難,不能令人無疑!其實,這沒有什麼可疑的,一個人於怖畏急難中,只要聽到一個人在念,其他的人,口頭雖沒有念,內心已有菩薩的印象,甚至心中已默默的在念,所以無形中同得脫難的利益!現吾人出門,不論乘什麼交通工具,如能一心念觀世音,使同行的人聽了,留下菩薩的印象,逐漸激發他發心學佛,這也是一大功德!
稱念觀音而免羅刹鬼難,現在來說一故事:過去有個采寶商主,率領五百商人,到大海去采寶,真被黑風將船吹墮羅刹鬼國,其中四百九十九人,都是信仰觀音的,現見大難臨頭,沒有別法好想,只有一心稱念觀音菩薩。那知他們這樣一念,羅刹鬼們要想抓人來吃,始終不見一個人影。那不信觀音的,不特口頭不念,且以為大難來時,念觀音有什麼用?正在他動這念頭時,竟被羅刹鬼見到,一把將他抓去,這才想到念觀音的重要,急急高聲稱念觀音。羅刹鬼聽他念觀音,將手一松,又不見其人,大家乃得同脫羅刹鬼難!所以在事相上,遇到什麼危難,稱念觀音聖號,的確有不可思議的妙用!
大海,是佛法大海;七寶,是佛法所說的七聖財;黑風,是指無明;羅刹鬼,是指殺心;船舫,指有情的生命體。意謂一個深入佛法大海的人,欲求修積七聖財,忽然遇到無明狂風,動起殺的念頭,於是就使生命解體。這,中國向來有則故事:過去有個宰相,到一寺內參觀,寺內有一僧人,很精勤的修道,每天都念普門品。宰相參觀一會,立在僧人後面聽其誦經,當他誦到“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時,宰相忽問僧道:“你剛才念的這兩句經是什麼意思?請解釋給我聽”。僧人明知他是宰相,故意回答他說:“你這人真沒道理,出家人在念經,念得正要入定時,怎可提出問題來擾亂我?要問應等我念完經再問”!宰相看僧人這樣不客氣的對他,心裏非常氣惱,立刻著令隨從,將僧人捉到衙門去,要處以死刑!僧人這時哈哈大笑說:“我真被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去了”!宰相聽僧人這麼說,覺得很奇怪,乃進問為什麼這樣笑說?僧人回答說:“你放不下,無明風動,就是黑風,你動殺心,就是羅刹鬼,所以我說遇到黑風,飄墮羅刹鬼國”。宰相聽到這個解釋,不但瞭解經中的意思,亦瞭解僧人的用意;不但不殺僧人,反對之很尊敬,親送僧人回寺!這位僧人,可謂是最善說法者。假定當時對他作任何解釋,了不瞭解是個問題,信不信受亦是問題。這樣為之現身說法,不但瞭解得真,亦複信仰得切!
戊三 結答得名因緣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問觀世音得名的因緣,經上種種解說,‘以是’種種‘因緣’,所以得‘名’為‘觀世音’。明白了菩薩的得名因緣,就不會對菩薩有所疑。疑去信生,對菩薩聖號的稱念,自然就更懇切和真誠了。
丁二 廣顯稱名感應
戊一 能脫四難
己一 別明脫難
庚一 能脫戮難
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在七難中,這是第四刀杖難。刀為刀刃,能宰割生命體;杖為棍棒之類,輕則可損傷身體,重則可傷害生命。所以人們不論走到何處,見到有人在舞刀耍杖,總離得遠遠的,怕碰到刀杖而害及生命。如犯了國法,需受國法制裁,若處以極刑,古代所謂殺頭之罪,就要動刀。若犯法較輕,或打板子,或受夾棍,都稱為仗。受到刀杖之刑,就等於遇到災難,所以要設法避免,沒有不怕刀杖的。假定遇到這種情形,應當怎辦?經說:
‘若複有人’,或因無故的被害,或因犯法的受刑,或因遇強盜而被打,總之,正在他‘臨當被害’時,如能一心一意的‘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者’,則‘彼’欲殺害你的人,手中‘所執’的‘刀杖,尋段段壞’,‘而’使你‘得’到‘解脫’!尋是很快或立刻的意思。刀杖都是兇器,如真加之於身,其生命一定要受傷害的。現由念觀音聖號的關係,其刀杖立刻就一段段的損壞,失掉傷害的作用,再也不會傷害到生命,所以當下即得解脫!
人們得遇刀杖之難,都是一種惡業因緣,或現生所造的,或過去造成的。依通常說,有了這種惡業,本是在劫難逃,業力躲避不了。現因稱念觀音聖號的善業因緣力量,勝過所造的惡業因緣力量,所以能對消所有的惡業。惡業對消了,縱以刀杖加害亦加害不到,因此而得解脫!
刀杖,可從有形的刀杖與無形的刀杖來說:
以有形刀杖說: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故事:在我國唐朝時,有位智覺禪師,沒有出家前,做過太守官。當其做太守時,轄區遇到一次空前未有的大饑荒,百姓餓得不但沒有飯吃,甚至連草根都吃不到,真是苦到極點!可是政府的穀倉中,存有很多的糧食。國家存糧,本為救饑荒用的,但要動用,得先請示皇上,太守恐怕奏請需時,等到聖旨下來,百姓恐已餓死。於是動起悲心,先發谷米救濟,後再奏報皇上,用心當然是好的。但未得皇上許可,總是犯國法的,於是皇上除去他的官職,並解往國都予以殺頭處罰!但這太守是位清官,素有令譽,國王知其為人,所以到臨刑時,特別關照行刑的人,注意太守的言行態度。做官自然知道這樣做是犯法的,可是為了急救饑餓中的老百姓,明知故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臨受刑時,不特沒有痛苦表情,且很歡喜的說:“將此一命,供養眾生”!拿刀的人聽他這樣說,覺得很奇怪,就不殺他,去報國王。國王得報,立刻叫他回到王前,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很乾脆的回答說:“沒有別的什麼因緣,只是不忍見百姓受饑餓之苦,出於一念同情心而已”!國王知他為善,赦免他的犯罪。太守經過這次事故,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於是發心出家,法名叫做智覺。由此可知:一個人臨當被害,只要生起一念善心或慈悲心,其心與菩薩心相應,就可得菩薩救濟,而免刀杖之難。
再說一個因念觀音而得免難的故事:過去中國有一地方人家,夫婦感情很好,妻子除將家庭照應得有條有理,就是專門念觀音聖號。其夫對妻子亦很好,到外做生意,每與朋友談到妻子,總是讚不絕口,說妻子如何賢淑,如何貞節,如何具有婦道。有個朋友想開他的玩笑,特藉故到他家去,其妻見是丈夫朋友來訪,對他很禮貌的歡迎與招待。古時女人穿的服裝,袖子很大,手一舉動,袖子向上,臂膀就露了出來。其妻臂上有一顆痣,被這友人偷偷見到。其友後來見到她的丈夫,對他開玩笑的說:“平時你說你的妻子怎樣賢良而守婦道,可是你妻手臂某處有顆暗痣,我已清楚知道,則你妻所守婦道如何?由此可知”。其夫聽了那還得了,心想我這樣的信任你,你原來是這樣的女子,真是豈有此理!於是氣憤憤的,半夜持刀回來,喚妻開門,當門開時,不問情由,見到妻子就是一刀,殺了就跑,免為官捉。
在逃跑的期間,想到妻子貞良,不會有這行為,知是受人所愚弄,內心深為懊悔!過了很多天,不聽有捉殺人犯的消息,就偷偷的回家去看,到家見自己太太,正在念觀音聖號,感到奇怪,於是就問:“在前幾天晚上,有沒有人到家來敲門”?妻回答說:“最近從沒有人來敲門,每晚我都在佛堂念觀音聖號,怎會去開門”?丈夫聽了深以為怪,乃將經過情形詳告妻子。夫婦同認是觀音的感應,特將所供的觀音請出來看,果見觀音像的頸項上,有個明顯的刀痕,乃證實觀音來開門救難的。從此,夫婦更加虔誠的稱念觀音菩薩。
以無形刀杖說:所謂刀杖,是指每人內心所蘊藏的嫉妒障礙以及怨恨惱亂的心理。嫉妒心,確是一把極為厲害的刀。如見別人有什麼勝過自己,或錢財多,或地位高,或名聲大,自己自然的生起嫉妒,且如刀劍在割自己身體一樣的難受,所以說嫉妒如刀。忿惱,是從嗔恨心中產生出來,有了忿惱在內心中燃燒,一遇不如意事,沒有辦法對付,只好在自己心中忿惱,亦如一把利劍在身上那樣的難受,所以說忿惱如刀。有了這種心理,如能虔念觀音,忿惱嫉妒,立刻就將煙消雲散。同時更要想到:眾生與我有密切的關係,我為什麼要對他嫉妒忿惱?這樣一想,心胸開朗,就得解脫。
法華經中有位常不輕菩薩,很可做為我們榜樣。常不輕行菩薩道時,不論見到什麼人就拜,並且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眾生聽了,不但不信,且很討厭,然菩薩仍這樣說。於是人們就不客氣的以瓦礫石塊回敬菩薩,菩薩跑得遠遠的,仍那樣歡喜的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是對每個人的人格尊重,不是說來好玩的。每人如都能尊重對方的人格,不但不會生起忿嫉,且會對人加以尊重。普通所以對人忿嫉,病在不尊重人的人格。常不輕雖遭人投以刀杖瓦石,但因尊重人的關係,結果,所有曾經與他接觸過的,都受他感化而來信奉佛法。俗說:“柔可克剛”。刀杖是代表剛強的,只有柔和忍辱可以對付。是以刀杖雖屬犀利的武器,但在柔和忍辱人的面前,完全失其效用,所以尋段段壞。有忿嫉心的,退一步想想“以柔克剛”,自然就得解脫!
庚二 能脫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刹,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
在七難中,這是第五惡鬼難。前風難中雖有羅刹,但重心在黑風,或說前僅約一類說,現在是約多類說。夜叉,中國譯為捷疾鬼,不但能在陸地飛行,且能在空中飛行。陸行的為地行夜叉,飛行的為空行夜叉。羅刹,前面講過,是吃人的鬼,亦有譯為暴惡鬼。
‘若’在‘三千大千’的‘國土,滿中’都是‘夜叉、羅刹’,時時刻刻‘欲來惱’亂‘人’的時候,那受惱亂的人,只要一心稱念觀音,彼夜叉、羅刹,‘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想以惡眼看這人都不敢,那裏還敢殺害?所以說:‘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
從世間說:相傳過去有個國家,恰好與羅刹鬼國交界,因而羅刹鬼常常越界捕人去吃,使這國家,常有人民失蹤。國王雖愛人民,但亦無可如何。後來國王想一辦法,就是與羅刹鬼王協商,每天送一人到羅刹鬼國,供給羅刹受用,羅刹鬼王覺得很好,接受這個條件。於是國王按照門牌,每天送一個人去。一天臨到一個獨生子的人家派送,其母不但愛子情深,而且從此絕子絕孫,問題自不簡單。於是去求國王,另派別家孩子,未得國王許可,只好將孩子送去。幸而其母深信觀音,安慰其子不要哭,不要怕,一心一意念觀音聖號。孩子很乖的聽母親話去念,到了羅刹來捉人時,不論怎樣見不到人。不用說,其母送兒去後,在家別無可想,也一心一意的稱念觀音聖號,相信母子如是虔念,會得觀音加被,而免羅刹鬼難。所以到第二天一早,其母到昨晚送往的原地去看,老遠就聽到兒子在喊母親,知道其子沒有被鬼捉去,就很歡喜的領了回來,且把經過情形報告國王。國王得到這個大好消息,立即下令全國人民,從今以往同聲稱念觀音聖號。這麼一來,羅刹鬼真的再也不來擾亂其國,其國人民皆過著自由安樂的生活,再不感受羅刹鬼的威脅,所以稱念觀音聖號,確實是可免於此難的!
從道理說,所謂夜叉、羅刹,在世界人類中,真是到處皆是,隨時可見。如很凶的男人,愛打人罵人,我們就說他是惡羅刹;如潑辣的女人,哭罵打鬧都來,我們就說她是母夜叉。所以這世界上,確有夜叉、羅刹的,且每人都可能成為夜叉、羅刹。不過,當你正要有這表現時,最好想起觀音,誠心誠意的稱念,不但自己不會變為夜叉、羅刹,夜叉、羅刹也不敢來害你!同時,普通說鬼,叫做鬼鬼祟祟,都在黑暗中進行。若人鬼計多端,用心機、設計謀,這樣陷害不到,又想別法陷害,這不是夜叉、羅刹是什麼?我們遇到這種人,如念觀世音菩薩,發出智慧的光明,就可洞燭其奸,使其無從施技,而我們也就不為其所害,得到解脫自在。
庚三 能脫刑難
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在七難中,這是第六杻械枷鎖難。杻是手拷,械是腳鐐,枷是套在頸項上的項板,鎖是縛在身上的鐵索。如人沒有這些東西纏在身上,行動是自由的,否則,不論做什麼,都感到不便,所以誰也不願遇到這樣的災難!
‘設複有’這麼一個‘人’,不論是‘有罪’的,或者是‘無罪’的。有罪,就是自己確曾做過違犯國家法律的事;無罪,就是並未犯罪而為人之所栽誣的。於是國家執法機關,看你所犯罪的輕重,以‘杻械枷鎖’來‘檢系其身’。檢是約束,系是系縛。人身本可自由活動的,由於檢系其身,身體不得自由。可是當你正遇到這情形時,如能至誠的‘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所有檢系其身的杻械枷鎖,自然‘皆悉斷壞’,使你當下‘即得解脫’。
從事相說:相傳過去有對夫婦,是歸依三寶的佛子,平時最信觀世音。後來丈夫為人陷害,說他曾經為盜,於是政府捉他,治以應得之罪。但他得到這消息,知辯是沒有用的,唯有逃避的一途。可是,政府捉不到正犯,就將其妻捕去,代為受罪,手拷腳鐐加在身上,與諸犯人同系獄中。一天,牢獄忽然火起,犯人被移押外面路邊。正在這時,適一僧人經過,因婦人是信佛教,就喊師父慈悲救我。說也真奇,這個僧人,正是該婦人的歸依師。其師就對她說:“你要我救你,我實在沒法,你是深信觀音的,應本固有的信念,一心一意稱念觀音聖號,自有不可思議的靈驗,使你得到解脫”!從此,婦人在獄中,萬緣放下,一心稱名。念了三晝夜,加在身上的杻械,忽然的皆悉斷壞,雖可自由的出去,但因獄警在門口看守,不敢就這樣離去。正作這樣躊躇時,忽聞空中有聲,叫她立刻出獄,不要稍存猶豫。張眼四面看看,獄門果然大開,即從獄中逃出。靜靜的走了二三十裏,路上遇到自己丈夫,二人在患難中相見,自有說不出的喜悅!從這事實看,證知稱念觀音聖號,確可解脫杻械枷鎖的災難!
有形的杻械枷鎖,固然使人不得自由,無形的杻械枷鎖,把人縛得緊緊的,人還不知道哩!如向所說“名韁利鎖”,不是牢牢的系縛著世人嗎?試看世間的人,有幾個不為名利牽來牽去?名利牽到東就到東,名利牽到西就到西。因為求名,那裏有名就到那裏去;因為求利,那裏有利就到那裏去。自己一點主都做不到,還談得上有什麼自由?貪名為名所系,叫做名韁;求利為利所鎖,叫做利鎖。枷指男女相愛說的,男貪女愛,結為夫婦,組織家庭,男的套住女的,女的系著男的,誰也離不開誰,這不是枷是什麼?械,說深刻點,是每個人的我執,因執有實在自我,終日為我奔走,時刻服侍自我,稍微不如我意,就將大發雷霆,所以我執是械。
據此,生存在世間的人,依佛法說,為有形的杻械伽鎖所縛,問題還小,為無形的杻械枷鎖所纏,問題才大。且有形的枷鎖,別人加於我的,還有解脫時期,而無形的枷鎖,是自己系自己。自己如不設法解除,別人是沒法為你解除的。自己解除系縛自己的枷鎖,佛陀指示我們的方法,本是很多的。但以現在所講的普門品說,我們認為最簡要而又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一心稱念大悲觀世音菩薩,以求早日脫離這娑婆世界。心中存有這樣意念,對世間的名利,對男女的相愛,對自我的執著,自然就淡泊而不妄事貪著了。系縛是由自己,解脫亦由自己,根本不須外求!
庚四 能脫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在七難中,這是最後一難,叫做怨賊難。怨是怨家,賊是盜賊,對自己都是不利的。如果碰到了,不是要自己的命,就是要自己的錢,使你總歸不得安穩。
假‘若’在一個‘三千大千國土’,其‘中’充‘滿’了‘怨’家盜‘賊’。不用說,那是個很危險的國土,一般人差不多是不敢在怨賊如麻的地方行走的。可是現在‘有一商主’,率領了很多的‘商人’,每個商人都‘齎持’了極貴‘重’的珍‘寶’,共同的‘經過’這條‘險路’。本來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遇到了怨賊,劫奪自己的財寶,傷害自己的生命。當大家正在提心吊膽的向前行進時,‘其中’忽有‘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我們現在已經走入一條非常危險的道路,但是大家‘勿得’生起‘恐怖’,恐怖是沒有用的。‘汝等’這個時候,沒有其他辦法,唯有‘應當一心’一意的‘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只有菩薩可以解救我們的困難,使我們安全的通過這條險路。因為‘是觀世音菩薩’在這世間,常常的‘能以無畏施于眾生,汝等若’果真能一心一意的‘稱’念其‘名者’,‘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怨賊,當得解脫’,不會傷害到自己的一絲一毫。‘眾商人聞’說,念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好處,於是‘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為‘稱其名故’,當下‘即得解脫’怨賊之難,自由自在的通過這條險路!
對付盜賊的辦法,不是與他決鬥,而是以德感化,決鬥不特不能使他回頭,只有增加他為盜的勇氣;德化才會真正使他回頭,不再幹那打家劫舍的勾當。過去我國有位恒順和尚,曾經遇到一盜賊,賊見到他,第一句就說:“把錢拿出來”!恒順和尚動也不動的仍坐在那裏。盜賊很氣的抽出刀來向他面前一橫說:“拿不拿”?恒順和尚一句不說的,將自己所有的錢包好送給盜賊。盜賊得到錢,馬上就向外跑,恒順和尚這時開口喊道:“慢走”!這兩個字,好像有雷霆之力似的,盜賊聽了竟被震懾住,真的不敢走了!於是恒順和尚對他說:“世間上的人,不論做什麼,都應講道理,我所給你的錢,都是供佛用的,現在你拿去了,理應向佛說聲謝謝”!盜賊最初以為有什麼重大事故,現在聽說只要向佛謝謝,也就很爽快的向佛說聲謝謝!立刻就拔腳跑走了!
事情過去,本就算了。可是,盜賊後來又在別處偷了東西,而為政府所捕。在訊問時,治安機關問道:“你為什麼偷別人的東西?上次恒順和尚的錢,似亦被你強行要去,你為什麼這樣賊性不改”?該盜說:“我沒有強要和尚的錢,不信,你去問那和尚”!於是員警就帶著盜賊去問恒順和尚。恒順和尚很慈悲的答道:“他沒有強行向我要錢,是我願意送給他的,這從什麼地方可得證明?因他在臨走時,曾經向佛道謝,所以證明不是他硬要的”!
員警一聽,知是和尚慈悲,不要辦他的罪,但他在別處犯案很多,不能因和尚慈悲,就不再辦他罪,仍然要他嘗嘗鐵窗風味!臨走時,恒順和尚捉住賊手說:“上次你來我這兒,我很虔誠的,將我所有的錢給你,以為可感動你,使你從此不再盜竊,那知我的道德不夠,不能感動你,使你犯了國法,要受國法制裁,我除了慚愧外,還有什麼話說”!該賊被關到牢獄後,每想起恒順和尚對他說的話,內心就有說不出的難過!於是痛下決心,發誓從今以後,再也不做竊盜。而且出獄以後,第一個要見的,就是恒順和尚。並向和尚表示,今後決不再做這樣的事,請求和尚證明,容許他的懺悔,於是成為一個好人!
還有我的故鄉揚州地方,也有這樣一個類似故事:謂有一個信佛的居士,家人共有十七人,當盜賊在他家鄉鬧得不可開交時,他們想想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逃避這場災難,於是只有信任觀音,全家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有一天晚上,該居士做了一個夢,夢到觀音對他說:“你們全家這樣誠懇的持念聖號,的確是很難得的,不過,其餘的十六人,固然因此可以免劫,但你自己卻不能逃避這次災難,因為定業是難逃的。明天來你家的盜賊,其中有位王麻子,在前世曾被你殺過十六刀,現在由於因緣會合,你必要為王麻子殺十六刀,但以你的真誠,可能免此一難”!
到了第二天,居士要自己家人,躲到廂房裏去,自己則準備一桌豐富的飯菜,以便招待王麻子。王麻子果于這天來到他家中,居士就問:你是不是王麻子?假定是的,我前生欠你十六刀,今生應該還你的債,不過我希望你先吃了這餐飯,然後再殺我十六刀,以結束我們之間的怨債!王麻子聽了感到很奇怪,同時問道:“你怎麼知道我叫這個名字”?居士回答說:“我是信觀音菩薩的人,菩薩在夢中告訴我,所以知道我與你過去的關係”。“既然因果報應,這樣絲毫不爽,過去你殺了我十六刀,現在我又殺你十六刀,這樣殺來殺去的,我們的怨債何時得了?與其如此,不如現在結束怨債算了”。王麻子這樣說了,就拿刀背在居士身上砍了十六次,作為宿世十六刀的酬償。居士既免除了這次劫難,他們之間的怨仇也就了結。所以念觀世音菩薩,的確是有好處的。如原來是怨家的,一變而為很好的朋友;如原來是做盜賊的,一變而成一個很好的人,當知這都是觀音菩薩不可思議的感應!
己二 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佛陀說到這裏,再將能脫四難,來一總結。佛叫聲‘無盡意’而對他說:‘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威神之力’,‘巍巍’然有‘如是’的偉大,怎不誠懇的常念觀世音菩薩呢?巍巍,是高大貌,乃是形容菩薩的願力、悲智等的廣大無邊,能度脫眾生的無邊災難與苦厄。
戊二 能離三毒
己一 正明離毒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以上所講的七難,雖可講為內在的煩惱,但從表面上看,畢竟是屬於外境的。現在所講的三毒,才是真正屬於內心的,亦即眾生心中的主要煩惱。眾生所有的煩惱,從數目字上去說,可謂無量無邊,如塵若沙之多。而且煩惱的形狀,亦極深細不易了知。不過從粗淺而易瞭解來說,要不外於三毒煩惱,且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因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由此而產生的。修學佛法的人,如能遠離三毒,其他煩惱也就隨之解除。由此可以想見,欲想斷除煩惱,主要是離三毒的根本煩惱。所以本品特別提出三毒來說,並且明確告訴我們,如何始能真正遠離三毒。
三毒:就是貪、嗔、癡的三種煩惱。此三煩惱為什麼都稱為毒?因這三者在身心活動中,常常毒害修行的人,使行人不能如法的進修。如人為毒蛇或毒龍所噬,則將有生命死亡的危險,不能再繼續的生存下去;三毒亦複是這樣的。它能毒害眾生的法身慧命,使法身不得增長,慧命無法開展,因此說名為毒。自毒毒他,的確是深可厭患。涅槃經師子吼品說:“毒中之毒,不過三毒”。所以世間的毒素,是不值得我人可怕的。毒中之毒的三毒,才是真正令人可畏的。所以修學佛法的人,主要是要斷除三毒。請看觀音經說:“淨於三毒根,成佛道無疑”。佛法行者,果將三毒根子剷除,不但證聲聞緣覺果以及做菩薩不成問題,就是完成最高佛果亦沒有疑問。是以斷除三毒煩惱,乃為我人唯一課題。三毒如樹根,根拔去了,枝葉自然乾枯,因其根本功能已經失去。所以修行斷煩惱,要從根本下手。正因如此,本經只講重要的根本煩惱。
三毒煩惱的名稱,經中有時以貪、嗔、癡的單數來說,有時以貪欲、嗔恚、愚癡的複數來說,本經亦是以複數說的。關於複數的解釋,古德曾這樣的分別:“自愛為欲,愛他為淫”:人以及一切眾生,沒有不愛自己的。愛著自己的生命自體,欲求自己的生命生存,是名為欲。在這現實世間,男女之間的相愛,彼此的恩愛淫行,是名為淫。“自忿為恚,忿他為嗔”:如人自己發自己的脾氣,自己忽然罵起自己來,是名為恚。如人發別人的脾氣,總以為別人是不對的,對於他人的討厭憎惡,是名為嗔。“自惑為愚,惑他為癡”:自己迷自己,明明不是這樣的,而自以為是這樣,是名為愚。用不正當的方法迷惑他人,使他人如墮迷宮之中,是名為癡。雖可從自他兩方,解說三毒的複數,而實是眾生內在的根本煩惱。
對治三毒煩惱,各有不同法門:如多貪眾生修不淨觀,多嗔眾生修慈悲觀,多癡眾生修因緣觀。不論大乘小乘,都是這樣的。可是,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雖是對治三毒的最上法門,但在一般眾生是不易修的。修得不如法,不特不能斷惑,反而增長煩惱。佛陀大慈大悲,特開方便法門,說貪欲、嗔恚、愚癡重的眾生,如不能修不淨觀等,只要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亦可遠離三毒的。
在此,或有人發生這樣的懷疑:依于正常的說法,斷煩惱須要智慧,沒有智慧是不能斷煩惱的。既然如此,為什麼現說稱菩薩名,就能離貪嗔癡?于此應注意者,是經中的“常念”二字。常念就是正念,依此可以體達煩惱的性自本空,安住煩惱際中,就是住實際中。實際理體,無能無所,念性清淨。像這樣的正念,不是智慧是什麼?離開了這個,又從那兒去求智慧?這個智慧不離煩惱,還有什麼能離煩惱?設若別用智慧來斷煩惱,那就有能斷的智慧與所斷的煩惱之對立。這麼一來,不特煩惱不能斷除,智慧亦將成為煩惱,那裏還可名為斷惑的智慧?是以應知正念當下就是智慧,所以若能常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可以正念除去三毒。這是佛為眾生所特別開示的易行道。
在這世間,‘若有’一類‘眾生’,淫欲心非常重,特別‘多於淫欲’。雖說這是眾生所愛好的,但它所產生的後患是無窮的。是以世間的賢聖或出世的大聖,對這都特別重視,而從多方面告誠我人,使我人對此多所警惕!如魏文帝的遏欲文說:“首惡莫如色欲,易犯多是邪淫”。又如世間所常說的“萬惡淫為首”,更可看出它的過失。佛經對於色欲的呵斥,更是不遺餘力。如說色欲的害人,甚於猛獸橫流,可以想見它的罪惡深重!
淫欲,是男女雙方的事,不是單方面的事。所以對於色欲的呵斥,應對男女同樣的斥責,但古代印度是重男輕女的,加以佛陀說法的物件,以男性為主體,於是經中說到淫欲的罪惡,大都歸罪於女眾。如訶欲經說:“女色者,世間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行者既得離之,若複顧念,是從地獄出,還複思入”。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女色的禍患之大。但若站在另一立場來說,將女色換為男色,男色的禍患之大,還不是一樣嗎?所以這不能歸咎於女的一方。
經論當中,又常這樣說道:在一切衰中,女衰是最大的;在一切病中,女病是最重的;在一切系中,女系是最牢的。一個人如真被女鎖系縛住了,要想從她解脫過來,那是的確很難的!所以自古以來,不知多少人沉溺其中,無以自拔。正因女子系縛的堅牢,佛菩薩開示我們說,毒蛇刀火,雷電霹靂,雖說是兇殘不可接觸,但還猶可予以暫時親近,唯有慳妒嗔諂妖穢鬥爭的淫欲女人,絕對不可有一時的親近。如果親近了,那你所得的禍患,就不可以道裏計。說得嚴重一點,淫欲為諸生死的根本。由於淫欲的助發愛性,於是令諸眾生生死相續。
淫欲,在現實的人世間說,是絕對避免不了的,只要人世間有男女的相對,必然就要結為夫婦的關係。有了夫婦的結合,怎能不發生淫欲?佛之所以再三呵斥色欲,是要吾人不要終日陷溺在淫樂中不能自拔,更不要做出非禮的邪淫行為。所以對於在家學佛者的正常夫婦的結合,佛並沒有完全禁止。如果過分的耽溺於此,不特有損於自己的身體,亦將荒廢了自己的事業,這實在是最不智的。試看古代的帝王、宰官、英雄、豪傑,因此身敗名裂,傾國喪家的,不知多少!這還不值得我人警惕嗎?況且這是眾苦之源,障道之本,所以佛陀嚴格的禁止!
雖說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但卻是人類最易犯的一大毛病。因它是與生俱來的,亦即儒家說的“食色性也”,要想不犯是很難的。但若吾人時時存一戒慎恐懼之心,認為淫欲是最不淨亦最可怕的,那你的欲念就會淡然甚至不起。很多因淫欲而走上悲劇之途的,根本原因就是由於不怕,認為這, , 是人生應有的享受,有什麼不可發生性欲的關係?即此一念的錯誤,而鑄成終身大錯,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正是此意。一個佛法行者,假定貪著欲樂,那就無由進道,所以應知色欲的過患,竭力的設法加以避免,不要多與異性接近,問題自然就可減少。
不過真正要想離欲或者絕欲,還得要看我人當時的心念怎樣,如果心念向這方面發展,自然難以不為欲念所牽,如將心念放在觀音菩薩的聖號上,常常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而且唯有觀世音菩薩的正念,再也沒有其他的雜念存在心裏,自然就可得到菩薩的感應,而使你的欲念冰消。同時,你如能將當前的一位女子,看成不是普通的女性,而就是觀音菩薩的示現,也會立刻滅卻你心頭的欲念。相傳過去有位行者,忽然欲念衝動,要與一位女子苟合,女子要他將觀音菩薩的畫像,墊在床上,然後可以答應他的所求。就在這個時候,行者醒悟過來,知道這是做不得的,於是從此遠離欲念。佛陀深知眾生的病根所在,所以特別指示說:‘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在這當中,最要的是常念兩字。就是真正要做到如鑽木取火,如雞抱卵那樣的,一刹那都不停息的念,才會發生功效。假定念而不念,不念又念那樣的,仍是難以得到效果的。
‘若’有另外一類眾生,嗔恚心非常重,特別‘多’於‘嗔恚’,那有什麼辦法可對治?依正常道說,當然是修慈悲觀,因為慈悲是對治嗔恚的。嗔恚是大病,慈悲是法藥,有著非常的特效。不管你的嗔恚心多麼重大,只要慈悲觀行修得如法,沒有不能根治嗔恚的。依方便道說,如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觀音菩薩是以大慈大悲為最大的特色,所以常能稱念,與觀音菩薩的慈悲相應,自然不會生起嗔恚。試看世間不管脾氣怎樣大的人,只要他一念觀音菩薩的聖號,天大的脾氣也就化為烏有。這是最簡單而又最易行的方法。諸位如發脾氣時,不妨試用一下看,包你會得特別的效用。不說常常的稱念可以離嗔,就是有時觀其慈和端嚴的聖容,亦會使你的脾氣無由發起。因為面對慈和的聖容,覺得自己發脾氣是沒有意思的。佛陀深知眾生的心理,為使眾生不要生起嗔恚,特別令諸眾生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嗔恚是眾生心中最不正常最為暴惡的一種心理現象,一旦發作起來,過失是很重的。華嚴經說:“一念嗔恚起,障百法明門”。大集經說:“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就修行者說,百法明門,本可發生,但因一念嗔恚,障蔽令不得生。魔鬼對於行者,本是沒有辦法擾亂的,但因一念起嗔,魔鬼就可藉此機會,起來擾亂,使你無法進修。想想嗔恚對於行人的影響多大?再就一般人說,如果嗔恚心大,動輒暴發脾氣,小則會以鞭撻施於他人,大則能夠剝奪他人生命。世間很多悲劇的發生,都是緣於一念不忍的嗔心引起,所以佛法認為嗔恚是最要不得的。
嗔恚生起的原因,當然是很多的,稍微有點不如意,就可能大發脾氣。所以現實世間,到處充滿了乖戾之氣。不過佛經將各種嗔恚歸納起來,有時說為如下的三種:
一、順理嗔:謂自己從來沒有開罪於人,亦從來沒有惡意批評過別人,更沒有什麼對人不起的地方,而莫名其妙的受人侮辱,被人惡罵,為人譭謗,遭人破壞,甚至給予無情的毆打!在這樣的情形下,任何有修養的人,亦不免要發脾氣。像這樣的發脾氣,在情理上似可說得過去,亦即情有可原,近乎道理,名為順理嗔。但站在佛法的立場說,如是而發脾氣,還是不必要的。因雖無緣無故的被罵被打,但若能忍還是以忍為上。要知打罵於你的人,亦不是他自己要如此的,而是為煩惱之所驅使的。在他自己根本就做不得主,我為什麼要對他發脾氣?這麼一想,不特不會對他發脾氣,而且相當的同情他,覺得他可憐。如是,化戾氣為祥和,彼此身心安然!
二、非理嗔:謂根本沒有什麼原因,無緣無故的大發脾氣。如有些人原本好好的,既不曾有人侵犯他,亦沒有逆境擾亂他,可是突然的脾氣大發,使人感到莫名所以。這種現象,不特在普通社會上可以常常見到,即在佛法的行者中亦屢見不鮮。如有住茅蓬的老修行人,自烹自食,根本沒有第二個人去打擾他,但是偶然遇到天雨,柴濕不能著火,因而懊惱忿恚,甚至氣得連飯都不吃!當知這就是非理嗔。以佛法說,這是更要不得,發脾氣有個物件,似還說得過去,自己發自己的脾氣,在理怎麼說得通?不過是開自己的玩笑而已。諸如氣得飯也不吃,試問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這樣捉弄自己?所以非理嗔,佛更嚴格的指責,要我們不要無理嗔。
三、爭論嗔:謂如三五好友,共同在討論問題時,最初很能情投意合的談論,可是經過一個時候,由於你說來,我駁去,各持己見,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互不相讓,於是爭得面紅耳赤,甚至鬧得相吵相鬥,名為爭論嗔。這種情形,在現實世間,也是到處可以見到的。其實,這是沒有嗔恚的必要。要知不論什麼問題的爭論,總是真理愈辯愈明,何必要作不必要的爭論?更何必為此而大發脾氣?如是言不及義的爭論,更是毫無意義,喪失彼此的友誼,是更不值得的。所以因嗔而爭,因爭而嗔,都是要不得的。試想想看,為了討論一個問題,竟然冒起三丈高的嗔恚之火,使自他都感到不安,何苦乃爾?是故佛法亦不認為這嗔是對的,而是應當予以遏止的。
一切嗔恚,不外這三種,而任何一種,都是不好的,不能讓它繼續生起,要知嗔恚之害是很大的,如說“起一念之嗔,能燒盡菩提之種”。是以嗔是失佛法的根本,是墮惡道的因緣,是法樂的冤家,是善心的大賊,不特修學佛法的行者,不應起嗔,就是普通一般的人們,亦不應起嗔。假定嗔恚生起時,你立刻稱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其嗔就可以遠離。關於這個,現在說一事實如下:
過去我國有位高蕃先生,非常聰敏而有才學,在十四歲的時候,就中了秀才。到了弱冠之年,娶妻樊氏,名字叫做江城,雖很美貌如花,但性情暴惡,所以秀才很有點怕她,並且有說不出的痛苦,致以身體一天天的衰弱。後來丈母娘知道了,不值自己女兒的所為,非常同情自己的女婿,但沒其他的辦法,只好祈求于觀音菩薩。由於岳母的虔誠,菩薩一夜在夢中啟示她說:你的女兒前世,是一寺院中僧人所養的長生鼠,你的女婿前生,曾在該寺讀書,而將長生鼠弄死,現在一報還一報,你女非磨折你婿不止,是沒有辦法可救的。如真欲救你的女婿,唯有虔誠念普門品。岳母得到這個啟示,不特自己虔念,並要女婿父母以及全家持念。可是經過數月這樣虔誦,絲毫沒有得到感應。但岳母的信心是很堅定的,不但自己沒有停念,更要女婿發心同念。自己的冤業是要自己消的,由於秀才亦參加稱念,沒有過了很久,忽有一老僧來,這位老僧,不特深明因果,而且精於相術,所以很多鄉人,來向老僧求問。秀才之妻樊氏,亦去請求老僧,指點她的迷津,老僧當即對她說了:“莫要嗔,莫要嗔,前生既非假,今世亦非真,咄!鼠子縮頭去,勿使貓兒尋”。說完這六句話,複用杯水噴在她的面上。鄉人素來知道樊氏潑辣,現在看到老僧這樣對她,大家都為老僧捏一把汗,以為樊氏定會大發雷霆。然而奇怪的是,當樊氏聽後若有所悟,不特沒有發怒,而且脾氣全改,成為賢妻良母。可見念觀世音菩薩,是能遠離嗔恚的。
‘若’複又有一類眾生,愚癡非常的重,特別‘多’於‘愚癡’。愚癡,就是迷惑愚昧,對於事理認識不清。對事理認識不清的人,不一定完全是沒有知識的;有的甚至知識廣博,學問高深,但因不信善惡因果,佛法說為愚癡。反過來,有一種人,雖沒有什麼學識,但真切的深信因果,佛法說有智慧。是愚癡不是愚癡,不在有無知識上分,而在信不信因果上分。深信因果的,就是有智慧的人,不信因果的,就是愚癡的人。所以信因果,在佛法中,是極為重要的。有人以為見不到的就不信,殊不知佛法所說的因果,是通於三世的,不能因為不見,就抹煞它的存在。有的人現在作惡多端,表面看來享受是很好的,但他的大苦在後頭!我們不必對他羡慕,更不可效法他的所為。有的人現在廣行善事,可是所處環境非常惡劣;或有以為做好事沒有好報,其實他的快樂果報在未來,決不會落空的。我們不要因此退心,更要效法他的樂善好施。明白三世因果的絲毫不爽,那你自然就不敢作惡而行善了。可惜世人每每不明這個道理,以為佛法不靈,或者怨天尤人。以佛法說,這就是愚癡。有了愚癡存在,那又應當怎辦?能修因緣觀的,最好修因緣觀,不能修因緣觀的,如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也‘得’以‘離癡’。
念觀音菩薩可以離癡得智慧,在中國佛教界,是普遍深信的。如過去中國寺廟收小和尚,師父首先教小和尚于睡前,拜一支香的觀音菩薩,並且口中這樣念著:“弟子某某,求聰敏、拜智慧,廣大靈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念一次,拜一拜。經過長期的禮拜,得菩薩感應的很多。原來很愚笨的,後來聰敏起來。現在不妨說個拜觀音得感應的事實如下:
過去有個初出家的小沙彌,生來極為愚蠢,老和尚教他念經,不論怎樣的苦讀,總是沒有辦法記得。其師後來無法可施,就教他天天拜念觀音,以期消除業障而開智慧。每天規定拜一支香的時間,到時師父以鳴鈴為號,在未聽到鈴聲,不得休息去睡。這樣不間斷的,整整拜了三年。有一天,小和尚如常禮念觀音,可是師父忘了拉鈴,而鈴竟然不拉自響。小和尚聽到鈴聲,當然就去安寢,但師父後來責備他,說他不聽號令去睡,故意偷懶。小和尚對師說:我不是偷懶,聽到鈴聲才睡的。師父當時暗想,我未搖鈴,怎麼會有鈴聲?難道小和尚已得菩薩感應?師父為了試試是否真得靈驗,第二天晚上故意不搖鈴,看看是否會有鈴聲?奇怪,次日小和尚拜完一支香,鈴聲又自然的響起。師父知是虔誠的感應,就不再規定小和尚禮拜的時間,而小和尚從此念經,不但過目不忘,而且瞭解其意,成為一個有名的講經法師。
因此,若有眾生,知道自己愚癡,常念觀音聖號,必然會得智慧的。問題就是世間的人,大都自以為聰敏的,根本不承認自己愚癡,所以你要他念觀世音,不免成為問題。為人還是最好不要自作聰敏,而應承認自己的智慧有限,請求觀音菩薩的加被,多念觀音菩薩的聖號,確信觀音菩薩會賜給智慧,使我們遠離愚癡。愚癡是蓋覆智慧的,學佛是追求智慧的,因此,每個學佛的人,都應衝破愚癡的黑暗,而生活在智慧光明中。
上一篇(觀世音菩薩靈感錄) 回目錄 下一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