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閱讀尺

宣化上人開示錄(三)

宣化上人開示錄(三)

 

宣化上人講述

 

佛法在行不在說;大悲咒能消災難;極樂世界在眼前;懺悔就是改過自新;教他作,罪加三級;修行有四個階段;早起晚睡為誰忙;念佛如同打電話;毋臨渴而掘井;菩薩能明心見性;眾生無邊誓願度;學佛要修戒定慧;寺前湧出常流水;金山聖寺的家風;學佛法要拿出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漏」的智慧光明;修德、造業;萬物皆在說法;待老來方學道;「愛欲」是修道的絆腳石;為世界和平而努力;禪七要剋期取證;恰到好處是中道;佛法最平等;大善大惡,超出數外;求菩薩為全球消毒;修行莫貪快;「佛性」是一切眾生的本源;○字:返本還原的奧秘;無規矩不成方圓;耽著味禪頭頭錯;好道場難遇;癡愛纏綿;佛門的不幸;來生願做連體;參禪秘訣:專一;光音天、科學;性、識、意、心;對教育界之感慨痛心呼籲;參禪要有擇法眼;得一萬事畢;六大宗旨即是五戒;德行的表現;禪七誨語;結禪七偈;十法界不離一念心;貪享受何必出家;出家人要誦三經;四大道場在美加;出家乃是大丈夫事

 

佛法在行不在說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三日上午觀音七

開示於香港西樂園寺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江河之水後浪推前浪,韶華易逝,世上青年逐老年,這樣隨之逐之,漸漸又歸於老死朽滅,無蹤無影,足見一切無常。

 

正因為一切無常,所以我們應該趕快找一個歸宿,在座各位,總算幸運,找來找去,終於信佛了。信佛,能令我們得「常樂我淨」──究竟之樂;所以我們應信佛。可是,也並不是說只是「信」便可以了,也要依法修行,若是只信而不修行,有如說食數寶,於自己本身了無益處。所以古人說:

 

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

德要修的,不修哪有德?

 

所以,我們應該躬行實踐,常把「生死」二字掛在眉梢,把「道德」二字放在腳下。這句話看起來很難懂,為什麼說應該把「道德」二字放在腳下呢?因為,道德二字是為人的根本,好像樹木的根一樣,所以有了道德,我們才能立得住腳;反之,腳下無根,那麼則無處可立,進退維谷,不能有所作為了。若是我們能把這二字實踐了,那麼,人格更可以立得住,而一切亦自然可以成功了,所以說:「道德二字,是做人的根本。」《論語》上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務本才能生出道,這是古有明訓的。

 

正如剛才所說,日子是似箭般在不知不覺間過去了,過去的且讓它過去了,可是來者可追,對於未來,我們應立下宗旨,不讓它糊里糊塗地度過。

 

西樂園一向的宗旨是提倡「淨土法門」,主張大家精進念佛。所以每年的六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七日(農曆),都照例地舉行觀音及阿彌陀佛七的念佛法會,可是呢?大家不可以就「照例參加」,馬馬虎虎地敷衍一下就算了,應該一年比一年精進,念茲在茲,在這七天裏頭,在在處處、時時刻刻我們都要勤念菩薩的名號,不可以懈怠。

 

我們要念菩薩,而不是要菩薩念我們,為什麼說不要令菩薩念我們?因為,在這打七的期間,你若是掛打七的名,而雜念紛紛,也不勤稱誦菩薩的洪名,那麼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會為你這個可憐的眾生而可惜,為你不是誠心來打七而焦急,所以,大家應該至誠懇切地念,而且更進一步地要有一顆慈悲喜捨的心,如果能夠這樣,我敢肯定地說一句:「菩薩是絕對會加被各位的。」

 

同時,西樂園從來沒有用帖子請過任何一個,大家都是自動發心來參加打七,這點可見大家並不是沒有誠心,而這種自動發心的精神,也很值得嘉許。既然這樣,我們更不要讓這分真誠白費了,我們都要發願念個「水落石出」,念至菩薩現身說法,才不枉這次參加打七一場。

 

今天是打七的第一天,在這開始打七的今天,我預祝各位今年能有所成就,否則,我要和大家算帳,要是帳算不清,可別後悔!閒話不多講了,還是多念幾句菩薩的洪名吧!

 

大悲咒能消災難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三日下午

開示於香港西樂園寺

 

在天氣炎熱中,大家能不畏熱,也不怕山高路遠地趕來參加打七,究竟有什麼好處?真正的好處,是說不出來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有真心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領會到其中的妙處。

 

怎麼樣才能獲得好處呢?沒有其他,正如方才所說,只要真心地念菩薩的名號。真心,換句話來說就是專心;所謂「專一則靈,分歧則蔽」,能夠專一,就自然能夠感應道交,這種感應道交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可是這卻要自己用功,旁人無法代替你,更不是可以僥倖的。

 

就拿「說食數寶」作一個譬喻,譬如一個人,光是說吃飯怎麼樣有營養,可是始終都不去吃,那麼,飯縱使真有營養,而說的人能得其營養嗎?所謂:

 

終日數他寶,自無半分錢;

於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

 

我們念菩薩,也是這個樣子,不能只是知道,或談論念菩薩的功德就算了,我們要能真正地念到一心不亂,甚至於,更進一步地連水流、風動,在我們的耳中聽來,也無不是稱誦菩薩洪名的聲音,所謂:

 

有情無情,同演摩訶妙法。

 

如果不能做到這一地步,不能一心不亂的話,那麼,各相雜陳,風吹就是呼呼聲,水流就是淙淙聲,就不能領略其中的妙處了。所以,我們應真實地念,而且在念的時候,不要摻入其他的妄念,這樣才能夠獲得其中的法益。

 

其次,在打七時,應該重視打七的規矩,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至於西樂園一向的規矩,就是不得喧嘩吵鬧,以免障礙他人的修行。

 

在這七天的期間,我們又念〈大悲咒〉。這個〈大悲咒〉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沒有相當善根,就連「大悲咒」這三個字,也不能輕易聽到,現在大家不但能聞其名,而且更能受持讀誦,足見各位具大善根,曾於諸佛時種諸善根了,既然有大善根,那麼大家便不可輕易空過此生。

 

記得最初在西樂園打七,居士十有八九是不會念〈大悲咒〉的,可是,到了今天,十個裏有八個以上都會念了,這就是眾居士們顯著的進步。

 

現在我說一段故事,來證明〈大悲咒〉的功德:在我們東北地方,有一個財主,他擁有很多田產,有一年的秋天,這個財主他親自隨著四、五輛大貨車,滿載著高粱到市上去賣。因為鄉間和城市的距離有一百五十多里路,所以,他在凌晨一時多,就趕車起程,可是在半途中不幸遇賊,那財主見前面有賊,就念起〈大悲咒〉。說也奇怪,那幫土匪竟然像瞎子一樣,看不見他的車,於是乎,他們便安全渡過難關,這是我所見聞〈大悲咒〉的靈感之一。

 

《大悲心陀羅尼經》上說:「誦持大悲咒者,能消諸難,遇火不焚,遇水不溺。」所以,我勸己經會念的居士,每日應最少誦持三遍,至於不會念的,也應趕快學。誦持〈大悲咒〉的功德,不但能退盜賊,更能消除百病,平諸魔難,所以我們應該誠心地誦持。

 

在這開始打七的今日,法會的氣氛很好,很能鄭重其事,希望各位再接再勵,更圖精進!

 

極樂世界在眼前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四日上午開示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這幾句話,是五先生(陶淵明)所說的,可是不知道他在說這幾句話時,是不是真的能夠了悟到其中的意義?因為按照佛法來說,他這幾句話是極為契理的。

 

什麼是「歸去來兮」呢?我們知道,自性法身,是從十方諸佛常寂光中流露出來,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的自性,是與諸佛無異無別的,若不是這樣,就不能稱為「皆有佛性」了。我們現在不能了悟自性,這是因為我們染雜了這個娑婆世界的塵勞五欲,以致於背覺合塵,所以便不能了悟自心,識見本性。可是我們千萬不能就這樣顛倒沈淪,應該返本還原,背塵合覺,所以說「歸去」,意思是叫我們恢復自家的本來面目,或者仗著佛、菩薩的願力,念誦佛菩薩名號的功德而得生淨土,這也可以稱為「歸去」。在已悟自心,已生淨土之後,發大願心,倒駕慈航來救度眾生,這就叫「來」。

 

那麼,「田園將蕪胡不歸」中的田園,又是指什麼而言呢?田,就是說「心田」,這個道理很淺顯的,我們平常聽人說:「茅塞頓開」,若是我們不好好地修心,那麼雜念叢生,好像田園裏頭長滿了茅草一樣,把大好的心田都荒蕪了,這就是「茅塞不開」,再也不能返本還原,明心見性了。「胡不歸」,這三個字,是十方諸佛、一切聖人們苦口婆心之語,他們都說:「可憐愚癡的眾生啊!你為什麼不快些回頭是岸呢?」

 

「心為形役」,就是說眾生既著六塵之境,不能了悟自心,所以處處都被塵境所轉;為吃的奔馳,為利忘軀,流轉於生死的苦海中,受種種的苦,所以萬悲俱生,苦不堪言,這又是「惆悵而獨悲」的意義了。那麼,我們這一般眾生,是不是註定無藥可救呢?註定永遠陷於六道輪迴的深淵呢?絕對不是的。過去的,雖然錯了,可是我們還可以寄望於將來,應知「來者可追」。

 

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更不能像以往一樣地背覺合塵,心為形役了,以前的一切不信因果、不勤修行、造業、殺生等等,都是不對的;而今日的打七、念佛,卻是對的。所以我們應該「覺今是,而昨非」,對於善的,便要保留;對於惡的,立刻痛加悔改。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其實,在我們修行人的眼中,一寸光陰簡直就是我們的一寸命;少了一寸光陰,就等於我們短了一寸命一樣。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

 

要改惡遷善的,趕快吧!我們「實迷途其未遠」,極樂世界在望了!只要肯努力精進,我們仍是可以「歸去」的!

 

懺悔就是改過自新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四日下午開示

 

佛之「法力」極大,而眾生的「業力」卻與之相等,所以說凡夫是「業重情迷」,而佛卻是「業淨情空」,所以聖、凡之分,在於「業」是不是已經淨了,「情」是不是已經空了。又說:「覺者,佛也;迷者,眾生。」就好像上午所說的,眾生因為背覺合塵,被一切塵勞五欲所轉,所以業障愈來愈深,而佛能超脫一切五欲塵勞,不再造業。眾生因為業重的緣故,所以凡是想成佛了道的,必須先要懺悔自己的罪業,如果不生懺悔心就想成佛,這就猶如「煮沙成飯」,雖然煮到恆河沙那麼多的劫,也不可能成功的。

 

所謂「懺」,是懺其前愆;對以往所犯的罪業生大慚愧心。「悔」,是悔其後過-- 立定主意,改過自新,永遠不再犯錯,正如袁了凡居士所說:

 

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

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如果我們不勤懺悔,那麼,我們所造的罪業,就會使我們墮落,不知「伊於胡底,莫知所止」了。

 

凡是佛教徒都會記得,在皈依時,把自己的姓名報上後,便懺悔說:

 

從於無始,以至今生,毀壞三寶,作一闡提,

謗大乘經,斷學般若,弒害父母,出佛身血,

污僧伽藍,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

起諸邪見,撥無因果,狎近惡友,違背良師。

 

現在,為了重新喚回大家的記憶,我且把這段〈懺悔文〉,很簡單地向大家解釋一下:

 

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直至現在,所作的罪業,真是不可勝數。第一,是毀謗佛、法、僧三寶,其中又以毀謗「僧寶」的罪為最大,因為僧人是代表佛陀來傳揚佛法的,所以,謗僧的罪是「不通懺悔」的。

 

什麼叫「闡提」?這是梵語,翻譯成華語是「信不具」或「無善根」;譬如你對這種人說法,他不歡喜聽,甚至於就乾脆的說:「我不信」;你說,這是不是把自己的善根都給斷送了呢?「謗大乘經」,就是誹謗大乘經典;譬如有人說佛經的道理是假的,或者說大乘經是魔王所說的等等,這也是一種「不通懺悔」的罪行。

 

至於「般若」也是梵語,翻譯成華語是「智慧」。般若,又分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三種,可是無論哪一種都好,若是斷學(不去學),就會愚癡。愚癡的果報,是會淪為畜生道。弒害父母」,這一句包含了殺阿羅漢和殺聖人的罪;譬如,提婆達多殺四果阿羅漢,這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其次,「出佛身血」,也是一種「不通懺悔」的罪過,可是有許多人誤解了,以為這只是指佛在世時,用刀割截佛陀的身體,才算是犯了這條罪行。其實在佛滅度後,凡是有毀壞佛像者,都算在內;譬如故意去剝落佛像的金漆、損毀佛像等都是。雖然,這不是損害佛的肉體,可是,這個罪卻和用刀宰割佛的真身一樣。

 

「污僧伽藍」,是指褻瀆了寺門梵寺;譬如,在寺廟上住的在家夫婦,若在廟內做出不正當的事,吃肉殺生等等。至於「破他梵行」,是引誘本來清淨不染的出家人破犯戒律,這也是「不通懺悔」的。「焚毀塔寺」的意義很明顯,就是說焚燒及毀壞寺門佛剎;譬如,昔日馮玉祥火燒白馬寺和少林寺等。「盜用僧物」,就是用不正當的手段來奪取常住的財物,這種人心裏所存的,都是一些邪知邪見,自以為是,常常說著無因果的曲調,於是倒行逆施,無惡不作,無所不為,這樣又怎能不墮落呢?

 

最後,要說到「狎近惡友,違背良師」了,「惡友」,在儒家稱為「損友」,好像時下的「阿飛」,以及黑社會的人物等,我們都不應該與之為伍,因為這都是惡友之類。有些人交上了這些損友,就漸入歧途,不聽師長的勸告,為非作歹,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你說多麼可憐!

 

以上所說的這種種罪愆,都是非常要不得,但卻很容易犯的,那麼,若是不幸的已經犯了又怎樣呢?也不要灰心,所謂「瀰天大罪,一懺便消。」罪,本來是無形的,如果能真正生出懺悔心,也未嘗沒有商量之處。

 

大家切不可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啊!

 

教他作,罪加三級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五日上午開示

 

昨天我曾很簡單地對大家解說一段〈懺悔文〉,只是解釋到「狎近惡友,違背良師」,現在,我繼續把它說下去:

 

「自作教他」我們知道無論殺、盜、淫、妄、酒,都是不正當的行為,而每種的罪業,又分有因、緣、法、業四種,譬如說殺吧,殺有「殺因」、「殺緣」、「殺法」、「殺業」,無論哪一種,又都離不了「自作」,或「教他作」。

 

「自作」,就是不假手旁人,親自去做不正當的事。「教他作」,就是鼓勵和教唆別人去做不正當的事,這種間接犯罪的方法,比直接的還要罪加一等,因為它在已有的罪上還加上狡詐的罪行,所以「自作」固然有罪,而「教他作」的罪行更大。

 

什麼是「見聞隨喜」呢?這就是知道了別人在犯罪,而幫助他去犯,就是古人所說的「助紂為虐」,我們試閉目想想,從無始劫以來,我們究竟犯了多少次這樣的罪?我想不用說的那麼久遠,就在我們短短的一生中,所犯的也就不可勝數了。所以〈懺悔文〉接著又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我們的罪不可是算數之所不能及,也可以說是大到無有邊際的。

 

既然知道了自己罪深障重,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對呢?不用說,自然應該在佛前至誠懇切地懺悔。所以〈懺悔文〉又說:「故於今日,生大慚愧,克誠披露,求哀懺悔。」「克誠」二字,是懺悔的時候所必須具有的心。有些人對師父懺悔,非常地馬虎,常常藏頭露尾地把過錯給遮掩,這表示他並沒有誠意來懺悔自己的過失,像這樣的懺悔,就算歷盡百千萬億恆河沙劫,也不能把罪業消除乾淨的。

 

所謂「直心是道場」,我們無論在誰的面前懺悔,也要把話說得清楚,不要說一些個模稜兩可的話:譬如,問他有沒有犯過這種過失,他就說「不記得」,或者說「可能有」等等,這種不徹底的懺悔,不但不能消除罪業,反而會種下惡因,因為佛法是絲毫也不能馬虎的。可是有些人也會說:「某某人做了哪些惡業,可是現在卻飛黃騰達,是不是沒有因果,沒有公理?」有一首偈頌這樣說:

 

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由此可知,造業是必有報應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看看因緣是否會合罷了。有人又會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那麼,是不是沒有辦法消除罪障了呢?」也不是沒有辦法,辦法就是「惟願三寶。慈悲攝受。放淨光明。照觸我身。」希望佛、法、僧三寶,能夠本著慈悲的大願,用清淨無礙的大光明,照觸到我們的身上,這種淨光照後,能令我們三障消除,如雲開見月般,復現出我們本來的清淨心性,所以說:「諸惡消滅。三障蠲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

 

說完了這首〈懺悔文〉以後,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不懺悔的害處,和能懺悔的益處。另外,還有一首〈懺悔文〉這樣說: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這首〈懺悔文〉不但能懺悔罪障,而且能把我們所以造罪的原因說出來,所以我希望每個人天天都能在佛前,誠心地念誦三遍或數遍。現在,我也把它略略解說一下:

 

「往昔」,就是以前。近的以前是今生的以前,遠的以前是無始劫以來,在這往昔的時光中,我們不但出牛胎,入馬腹,一時姓張,一時姓李的輪轉於六道之內,而且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又不知造了多少罪業。為什麼我們會造罪呢?〈懺悔文〉中說得清楚,「皆由無始貪瞋癡」,這意念上的貪、瞋、癡三毒,就是萌發無數罪業的根由。還有因為這三毒的作祟,我們的身體又做出了殺、盜、淫三業,在語言上也產生了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罪,所以文中又說:「從身、語、意之所生。」無論是身體上犯的殺、盜、淫三業也好,還是語言上所犯的妄語、綺語、惡口、兩舌也好,或者是在意念上所犯的貪、瞋、癡也好,我們都要懇切地懺悔,否則會如入泥沼,愈陷愈深,罪業愈來愈重,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無能自拔。

 

在座各位都具上上的善根,我相信大家都會不忘懺悔,而一定能夠發願把罪業懺悔和消除盡的。

 

修行有四個階段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五日下午開示

 

一年裏頭有「春、夏、秋、冬」這四季,這是人人所知道的事,然而大家是不是知道,在人生的路程上,也分為「生、老、病、死」這四個階段?因為誰也免不了一死,所以,我們應好好地為自己的身後歸宿打算一下,這就要修道了。從修行方面來說,也可分為「學、行、成、了」四個階段:

 

人生由一至二十歲,可說是「學道」的時期,在這段時間,我們應好好地讀書,或學佛法,這就等於《大學》中所說的「在明明德」一樣,這時應把自己的光明德性弄明白。二十一至四十歲,是「行道」的時期,應該學以致用,把以前所學的,所明白的,用以普渡眾生,匡扶世俗,這是《大學》中所說的「在親民」。

 

四十一至六十歲,便到了「成道」的時候,這是《大學》中所說的「止於至善」。可是孔子所說的「至善」並不徹底,並不能達到真空、涅槃的境界,並不是究竟的,所以我們還要「了道」。在成道以後歸於涅槃的境界,這要比儒教的三綱領:「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更為圓融了。

 

也許有人會這樣說:「我在一到二十歲的時期中還未信佛,這樣說來『學道』的時期已經過去了,那麼是不是沒有機會學,也不用學了呢?」可是我們要明白,方才所說的四個階段的年期,只是一種理想,這並不是硬性的規定,所以我們可以把皈依那天,看作我們的生日,把我們修行的階段從那時候算起。

 

有些人又說:「我皈依了四、五年,可是一點佛法也沒學到。」其實你皈依了四、五年,在佛教裏只不過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罷了!所以,我們不用引以為憾,說自己沒有用。佛法深奧,只要你在皈依的二十年中努力去學道,不是一樣能有所成就嗎?或者老一輩的居士又會感慨地說:「我現在已八十歲囉,恐怕沒有機會二十年又二十年的活下去吧?」一點也不錯,「時光減處命光微」,時日確是無多了,那麼你也可以把時間縮短了來算,譬如兩個月修道,兩個月行道,如此類推,只要肯下真心與決心,老當益壯,精進勇猛地一步一步做去,也是可以成功的,努力吧!

 

早起晚睡為誰忙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六日上午開示

 

夙興夜寐為誰忙?眾生難度頗堪傷,

迷諸塵勞性顛倒,耳提面命化無方。

 

夙興,是早起;夜寐,是夜眠,有很多人兢兢業業,早起夜眠,為的是什麼?究竟是為我忙呢?還是為你忙呢?還是為他忙呢?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都無法回答,甚至於有人索性就說:「無事忙!」啊!那可奇怪了。然而卻偏偏有人去做連自己也不清楚的事;譬如商人,他們一天到晚都想著自己的「生意」,弄到睡也睡得不安眠,這就是夙興夜寐為錢忙,乃至於士、農、工、商,凡是想成功的,便會不由自主地要「朝起早,夜眠遲」了。《詩經》裏有這麼一段: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

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這幾句話,如果照普通的口氣來說,就是「雞好像已啼了吧!現在已是早上了嗎?啊!原來不是雞在啼,只不過是蒼蠅的聲音罷了!」這段《詩經》是形容古代的賢君主。你看,身為皇帝,晚上尚且不得好睡,整晚惦記著只要天亮了便應臨朝理事,以致神經過敏地把蒼蠅的聲音聽為雞在鳴叫,這就是「夙興夜寐為民忙了」。所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若是遇著了這樣賢明的仁君,老百姓就可以過著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幸福生活。那麼,身為君主的,難道可以不夙興夜寐地為人民謀幸福嗎?

 

至於我們修道的人,也要夙興夜寐,既不是為利忙,也不是為名忙,而是為「法」忙。我們要「夙興夜寐,以事諸佛。」要朝起早,夜眠遲地日日禮佛誦經,表示我們是個忠實、誠摯的佛教徒,並不是口是心非,能說而不能做的。況且禮佛,又包含了專一其心,恭敬其身的意思,並且禮佛更能消除業障,所謂「佛前頂禮,滅罪恆沙。」罪,幸虧是無形的,若是是有形的東西,便會把恆河沙那麼多的世界都充滿了,所以,我們要夙興夜寐地去禮佛、念佛,為求消滅罪障,為法忙。

 

可是,眾生的品性,是極其難測的,譬如他歡喜吃甜的,給他酸的便不高興;歡喜酸的而給他甜的,也不高興,諸如此類,若是不認識眾生的性,就無法去度眾生了。可是佛有智慧,他能夠熟知眾生的根本,所以便能隨類應化,時常奔走跋涉,不辭勞苦地去度眾生。不過,眾生並不因此而感動,反而不肯接受佛、菩薩的度化,所以說:「眾生難度頗堪傷」,「傷」就是悲傷,為了眾生的愚昧顛倒而悲傷;佛菩薩是常常生「大悲」心的。

 

為什麼眾生會這樣難度呢?「迷諸塵勞性顛倒」,這就是一個答案。因為眾生在無量劫裏頭深染六塵,於是便在苦海中,頭出頭沒,輾轉沈淪,弄得顛顛倒倒,以苦為樂,以非為是。譬如現在的人,明明知道服裝太時髦了,就不莊嚴,也會生出不良的後果來,可是呢?人人都明知故犯,互相比賽競爭,卻不知道「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又譬如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人類不但不把它消滅,反而「精益求精」,努力尋求發明一些愈多愈妙的殺人武器。你說!這不是顛倒是什麼?為了眾生的顛倒,一切聖人、善知識們都苦口婆心地諄諄勸導我們這班可憐的眾生,像長輩提著小輩的耳朵來當面訓導一樣,可是呢?眾生卻置若罔聞,甚至還千方百計的隱瞞自己的罪錯,不被師長們知曉,這真是「耳提面命化無方」了。

 

啊!眾生犯罪的本領,可謂至矣盡矣,連佛、菩薩也感到難以化度我們這般可憐的眾生,你說這不是很值得悲哀嗎?

 

念佛如同打電話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六日下午開示

 

念念真誠念念通,默默感應默默中;

直至山窮水盡處,逍遙法界任西東。

 

剛才所說偈頌,大家能否了悟其中的真義?

 

「念念真誠念念通」:第一個「念」字,是心中所發出的念。第二個念,是有之於心而形之於口,從口中發出的;若只存有第二念––口念的「念」,便不能算是真誠的念了,所以「心」、「口」俱要真誠,這是對念菩薩或念佛而言的。我們要念到心口合一,一而不二。我們不可隨便地念,也不可散亂地念,也不可夾雜其他的妄想而念,如果能做到這幾點,便可以稱為「真誠」了。有了真誠的意念,一定會有感應的,這感應是什麼呢?就是凡夫的心和佛菩薩的光相通,所謂:「光光相照,孔孔相通。」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應呢?譬如打電話,號碼打通了,對方一聲「喂!」於是乎就可以暢所欲言,有了連絡。念菩薩聖號也如同撥電話號碼,到時菩薩就會問你:「善男子(善女人),你想求些什麼?」於是你就可以有求必應了。若是沒有誠心,這就好像是五個號碼你只撥三個號碼就住手了,那又怎能把電話打通呢?念菩薩亦復如此。假使你念一會又不念了,這就沒有誠意,那是一定不會通的。這種光光相照的感應,是只有身受的人才能感覺到的。譬如打電話,也只有拿起聽筒收聽的人才能清楚對方的話,凡夫的肉眼是無法看到聲波的去來,所以說:「默默感應默默中」。

 

「山窮水盡」是「百尺竿頭重進步,撒手天空另有天。」的境界,念至山窮水盡時,簡直是念而不念,打成一團、念成一片了,那時就可以「逍遙法界任西東」。若是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應念而往;要想倒駕慈航,回來廣度眾生,也可以應念而回到極樂世界之東的娑婆世界,乃至一切法界,也無不可以應念而往,所以說:「任西東」,所謂:「一如意一切如意,一自在一切自在。」所以我們學佛,處處要真誠,不然便是虛偽,虛偽便會「開空花,不結果」,所以學佛切記不要自己騙自己。

 

其次,古人也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我們不可有依賴心,應知感應是自己所招,並非從外得來的。有人說:「念佛得生淨土,是仗佛力所接引。」此話可以說是對,也可以說是不對,為什麼?因為「接引」這個說法,只是對機而言;因為眾生的貪,都是希望能用力少而收效大,好像放高利貸,放出的少,而收入的多,所以聖人隨機應變,說出了佛力接引的話,目的是叫一切眾生努力去念。

 

其實他們念佛、菩薩的名號而能往生淨土,也是全憑自己的力量,怎麼說呢?念佛是佛替你念的嗎?你念菩薩的那個念,是菩薩生出來的嗎?如果不是,又豈能說是仗他力?譬如佛菩薩放光加被你,這也是你自己念佛菩薩的功德所感。再拿打電話作一個例子,如果你自己不打電話,又有誰來接你的電話?所以念佛也是這個道理。有這種希望仗佛力的接引而能生淨土的心,其實就是貪心,就是依賴,是要不得的。我們修行要仗自力,打起精神,鼓起勇氣,勇猛精進,應知果報並不是人家能夠賜與的,所以念佛也可以說不是仗佛力所接引。

 

古人又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我們學佛,也要挺起胸膛來這樣說:「佛陀本無種,眾生當自強。」若是不這麼樣,整日依賴佛力接引,猶如富家子弟依賴父兄遺業,終會把自己害了,大家猛醒啊!

 

毋臨渴而掘井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七日上午開示

 

病後始知身是苦,死後方知錯用心。

 

這是眾生的通病,在沒有病時,滿以為在世間非常快樂和滿足,到有病的時候,不能動,也不能吃,一切都不自由了,再加上種種難以忍受的痛苦,才覺得原來這個身體是令我們苦的,可是呢?已經太遲了。所謂:

 

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誰叫你自己在沒病的時候,任作胡為,不好好地珍惜自己。病是這樣,生死大事也是這樣。

 

「死後方知錯用心」,平時不加檢點,等到見了閻王時,才知自己生前所行所事及存心都不正當。生前看見別人念佛,自己反而去譏謗他,說他迷信,笑他愚癡,但現在後悔已晚了!刀山油鑊之苦,都是自己招來的。就像剛才所說「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誰叫自己事前沒有準備?

 

 所以朱子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在我們未下雨時,早就應該顧慮到下雨時可能發生的事。譬如北方的窗戶,都是用紙糊的,所以在未下雨時,就應把窗紙糊好,省得雨水濺濕了屋內的東西;若是等到下雨時才趕忙去糊窗,那未免太遲了一點。又好像在窮鄉僻壤的地方,沒有自來水管的設備,所以你在蓋房子時,就要考慮水源的問題;若是到了渴時,才記得去掘井,那不是太晚了嗎?

 

我們學佛的人,都明白一切無常,不免一死。可是!為什麼不為自己的「死」先下一番工夫呢?所謂:

 

若要人不死,先下死工夫。

 

死工夫,就是譬如今天的打七念菩薩。我們打七,第一,是為求世界和平;第二,是為自己的身後打算,這就是「未雨而綢繆」了。我們打七要年年參加,不可中斷,這樣才能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結大因緣。我們必須念到好像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師父,觀世音菩薩好像是我們的朋友一樣親切,既然能作佛的弟子,作菩薩的朋友,而且能年年月月日日都是如此,自然會成「老友」了。這樣,佛、菩薩是一定會在我們臨命終時,接引我們到西方淨土去的,這點大家切莫懷疑。所謂:

 

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一起便途迷。

 

我們聽善知識的話,不應該存有半點疑心。譬如善知識說:「修行要下苦功」,你就應該相信。若是你能信得徹底,那麼你一定可以明心見性,返本還原。所以我們要常聽善知識的開導,他教你「念佛」,你就應該依教來念佛;善知識他叫你「不要任性」,你就不要任性。這就是修道的要訣。

 

方才說:「病後始知身是苦」,可是呢?人若是不經過一番的病苦,是絕不肯發心修行的;因為在沒病時,他不知痛苦。又有一句話說:「富貴學道難」,若是一個人很富有,那麼,樣樣如意,你叫他如何會想修道呢?所以,貧病都是我們修道的助緣。病來了,也不必憂;貧來了<,也不用愁。有一首偈頌這樣說:

 

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

不是熱他人,漸漸輪到我。

 

自己貧、病,固然應促長修道的心,就是看見別人貧病老死,也要引以為惕。人生有如「長江後浪推前浪」,若能及時發願往生,則事前有個準備,不至臨時手足無措,手忙腳亂了。好像國家若不經過一番變亂,人民都會耽娛愛樂,不曉得愛國衛土,現在的佛教也是如此。現在的人都不謀復興佛教,所以佛教便顯得委靡。

 

要知道提倡佛教,責任不單單在比丘或比丘尼身上,而是在每一個佛教徒的身上,若是我們每個人都這樣引咎自責,那麼,還愁佛教不發展嗎?現在有些佛教徒以為佛教不及外教時髦,所以不敢對人說自己是個佛教徒,甚至於還附和別人說佛教是迷信的,你說,這樣可悲不可悲?譬如九龍的道風山上有一個外道的團體,專門收容那些佛教的比丘及比丘尼,經過他們一番「改造」之後,那些忘本的人竟然誹謗佛教。所以,真心信佛的人,應寧死不變,提起勇氣來,不可因為別人的譏笑或利誘而變志。如果每個人都不忘記自己是個佛教徒,那麼,佛教復興是必然的。

 

一般的外道雖然目前極盛一時,可是天道循環,物極必反,大家切不可被外表的興衰而動搖自己的心志啊!真理是不滅的,佛教的復興全憑大家的努力!

 

念菩薩能明心見性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七日下午開示

 

歡喜快樂,而厭惡痛苦,這是眾生的品性。然而,因為眾生是愚癡的,他們不知道怎樣才可以獲得他們所歡喜的快樂,脫離他們所厭惡的痛苦。所以,雖然眾生口裏,老是喊著尋求快樂的口號,可是很不幸地,卻愈來愈痛苦。

 

菩薩是慈悲的先覺者,他知道怎樣才可以離苦得樂,面對著一般可憐的苦惱眾生,菩薩便本著大悲的心腸,發出了聞聲救苦的宏誓。所以,我們眾生,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只要我們至誠懇切地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菩薩便會用他的無邊法力,度脫我們,使我們離苦得樂。這種樂,是究竟之樂,是西方的極樂。換句話說,念菩薩的名號,不但能夠脫離世間一切痛苦,並且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得到「常樂我淨」的清淨和究竟之樂。

 

念菩薩就能離苦,就能了悟心性,恐怕沒有這樣便宜的事情吧!多疑的鈍根眾生,也許會這樣的問,可是呢?菩薩就是立志要做便宜眾生的事;所以,才說出這個方便的法門。然而有些的眾生,連這種絕頂便宜也不知道,這是多麼可惜啊!

 

有些人又會說:「念菩薩的名號,能消罪除苦,這點我相信,可是為什麼念菩薩的名號,也能使我們明心見性?」幾天前,我曾說過「打電話」的譬喻,現在,我再說一個更簡單的比喻吧!

 

譬如,一個人被蒙上了眼睛,於是乎他就覺得四周都是漆黑一片,走起路來,到處碰壁,碰得焦頭爛額,苦不堪言。可是自己卻不曉得解除眼睛上的束縛,幸好遇著一個慈悲的人,看見他這付可憐相,便走上前,替他除下眼睛上的束縛。所以,這個曾經看不見的人,現在可以看見了,不再痛苦,也不會到處碰壁。

 

「念菩薩能明心見性」的道理也是這樣。我們眾生,就譬如方才所說的那個蒙上眼睛的人,他本來沒有盲,只不過受了一塊布帛的遮掩。我們眾生的心性,本來也沒有失掉,本來也是磊落光明,只是被無數的罪障、妄念遮蔽罷了。菩薩,譬如那位慈悲的人,他替我們解除那些掩蔽著我們光明本性的業障;於是,我們便可以返本還原,恢復到本來的面目了。

 

所以,我們卻不可不念菩薩的名號,因為,若是那個被蒙上眼睛的人,不肯求援,也不肯接受別人的幫助,那麼,碰壁事小,若是因為看不見路途而掉進深淵,那豈不是危害了自己的性命!

 

世界上誘人的罪惡多的很,若是一不小心,掉進了罪惡的深淵,失掉了人身,那便是萬劫不復,千古遺恨了。居士們!趕快接受菩薩的勸喻,常常持誦菩薩的洪名,讓菩薩快些救度我們脫離這生死的苦海吧!

 

眾生無邊誓願度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八日上午開示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果這兩個字,不但我們眾生逃不了,甚至連佛、菩薩也不能避免的,只因菩薩的眼光遠大,所以不造惡因,而受的也是樂果,可是眾生卻眼光如豆,只為目前打算,常種惡因,所以也常吃苦果。

 

所謂「多栽桃李少栽荊」。多種善因,無疑的就是替自己預備了錦繡的前程,假若只顧目前,多行不義,不種善因,那麼,無疑地也是替自己的前途預備了荊棘的途徑。什麼是錦繡前程呢?「遙指西方落日邊」,「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什麼是荊棘前程呢?唉!「地獄無門苦自招」,在極樂世界裏,黃金為地,七寶為池,天樂風飄處處聞,事事無不稱心滿意,還可以見聞佛法,速成佛道;然而在地獄裏呢?刀山、油鑊、劍樹、洪爐,就是最好的伴侶了。

 

對於選擇前程,眾生是絕對自由的。若是志在西方,發願要往生淨土的話,那麼,要精勤念佛菩薩的名號便可以了;若是喜歡地獄,更簡單,行惡事就墮地獄,這是必然的。可是,我敢肯定的說一句,沒有人寧願下地獄,而不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除非他不信有地獄和有極樂,除非他不知道有痛苦的地獄和極樂的淨土。

 

對於「斷善根、少信心」的人,我們是沒有辦法度的;可是對於「不知道」的人,我們卻應該生出一種慈悲的心。外道的人常說:「天國近了,天國是你們的」。我們信佛的人,也應該為法忘軀,奔走跋涉,對自己的親友們,說說念菩薩的功德,和極樂世界的好處。「極樂世界是眾生們的」,若是你能常常說這種道理,那麼,你就是一個大道心的菩薩了,和菩薩一樣行徑的人,就是不退菩薩為伴侶了。所以,我們不但自己要念菩薩,也應常常勸別人也念菩薩,這樣,才可以說得上是一個佛教徒,才可以說是不忘皈依時所發的四宏誓願,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對於具有相同佛性,與自己無分別的眾生,我們能忍心讓他們痛苦,不設法令他們快樂嗎?

 

「有志者,事竟成」,眾生雖然難度,可是我們信佛的人,二六時中,切記不要忘了度眾生。

 

學佛要修戒定慧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八日下午開示

 

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修行人所必須具有的。

 

戒,雖然有五戒、十戒、菩薩戒等等,然而最基本的,要算是五戒,那就是戒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能持戒,就不會造罪。

 

什麼是「定」呢?照普通來說,就是禪定。範圍廣一點來說,就是不變的意思。有些人修行,妄想很多,今天參禪,明天聽說念佛的功德大,於是便捨參禪而念佛,過兩天又聽說念咒的功德殊勝,於是又不念佛而念咒,諸如此類。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又修那個法門,結果一事無成。又有些人對於念佛和念菩薩,一曝十寒,今天念,明天便不念,這都是沒有定力的緣故。定力對於我們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定力,那麼,修道一定不成,而且也會因為缺乏定力、道心不堅的緣故,很容易受到外來的引誘而墮落。

 

其次,說到「慧」,就是智慧。世界上的人,有賢愚之分,究竟為什麼有些人聰明,而有些人卻愚癡?當然有其中的因果,凡是在過去生中修行念佛的人,今生較有智慧,反之,不曾種下善根的,智慧便遜人一籌了。《大學》裏說:

 

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所以由「定」中,也可以產生出「慧」,若是不「定」的話,那麼雜念叢生,奔波勞碌,又怎能冷靜地判別是非、明白真理呢?

 

「戒」,是一種規律,防止我們犯罪的;在不犯罪中,我們又要修道。而修道的祕訣是「定力」。有了定力,便能產生智慧,更能進一步地了道,成佛。

 

「戒定慧」這三個字,是修行人所必須具有的條件。不持戒,就會造罪招業;缺乏了定力,就會修道不成;沒有智慧,便會愚癡無知。

 

我勸在座各位,都能把「戒定慧」這三個字,作為修道的座右銘,常常拿來警惕自己,那麼,我相信對於修行,是會有點幫助的。

 

寺前湧出常流水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九日上午開示

 

今天是菩薩聖誕,西樂園雖然建在三百多級的山上,可是來到這裏參加打七的人,卻非常踴躍,這足見凡是來參加賀誕的人,個個都是具有真心,而且又是勇猛精進的。

 

從人數來說,這八年來參加打七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而且,更有很多人來這裏拜佛後說自己一切都比從前順利。譬如:袁果林居士,自從來西樂園以後,生意特別興旺。譚果璞居士,皈依後也能增福延壽,今年八十多歲了,可是身體仍然非常健康。又有一個腿不方便,從四歲起,到九歲都不能走路,可是在這裏拜佛後,就能走路了。此外,李果遠居士的女兒腿跌壞了,中西醫和跌打醫生都不能治好,也是拜佛後就好了。所以有人就謠傳我會治病,其實這不過是拜佛的功德罷了。

 

還有一件事,可以作為紀念的:就是在西樂園未建成以前,原屬一個七、八尺深的大坑,經過了人工、泥工的填平之後,才能建立這個道場。而且這裏從前是沒有水的,可是在道場建成之後,就有一股水源源不絕而至。有人說,這股水是我從芙蓉山帶來的;因為我在觀音洞住的時候,洞前有水,可是說也奇怪,自從我搬到西樂園後,觀音洞這個水就沒有了。而這裏本來沒有水的,卻變成有水,難道真是我把水搬來的嗎?這一切無非都是佛、菩薩的感應,龍天的擁護。

 

今天,大家都是這麼的高興、這麼踴躍,然而盛會不常,又要到明年才舉行了。明年打觀音七,大家參加請早。而且,更要發願打個全七,還有在十一月的阿彌陀佛七,大家也要勇猛精進,切勿放逸懈怠。

 

現在,我有一個無上的法門,想說給大家聽,可是在未說之前,我得告訴大家,求法並不容易,所以大家先要答應我,在聽後依法修行,我才能說。這個法門,就是每天在佛前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又是諸佛都在此成,菩薩在此修的。還有一個大家更熟悉的,就是: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大家若能每天都這樣發願,那麼,我可以保證能見慈尊,獲不退轉,早成佛道的。

 

金山聖寺的家風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五日禪七

開示於三藩市金山禪寺

 

今逢一九七六年,十方大眾來參禪;

時刻分秒當愛惜,行住坐臥細鑽研。

虛空打破明心地,法界依然見性天;

本來面目何處覓,直下承當金山寺。

 

今天是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十方有善根的人,來到金山寺這個大冶洪爐參禪。參禪不是很好玩的一件事,要受很多苦。從早晨兩點鐘開始坐香,一直到夜間十二點睡覺,中間只有一個鐘頭休息,這是金山寺的家風。在參禪的期間,要忘身、忘心、忘世,一切皆忘掉,也就是沒有「我」的存在,也就是一切皆空,到了真空的境界,便生妙有。

 

大家要注意!在休息的時間,不可以隨便亂講話,不可以隨便打妄想,更不可躲懶偷安,就是一分一秒的時間,也要愛惜,所謂「一寸時光,一寸命光」。所以,行也參禪,住也參禪,坐也參禪,臥也參禪,行住坐臥都在參禪,要細心來鑽研,越鑽越透、越研越明。

 

鑽研,就是參話頭。不要停止,時時刻刻來參「念佛是誰?」或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所以要細鑽研。有一天把虛空打破,這個時候,就能明白心。虛空雖然破了,可是法界依然存在。法界還是十法界,井然不亂。這時候,見到自己的性天。你們的本來面目,要到什麼地方去尋找呢?你們到金山寺來找本來面目,到旁的地方是找不到的。

 

這是今天所說的八句偈頌,希望各位留心記住,依法修行,不可當飯把它吃掉,食而不化,無有是處,不可當作耳邊風,過而不留,聽了等於沒有聽一樣無用。

 

學佛法要拿出真心

 

學佛法要拿出真心,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往真的做。不像世間人,半真半假,有時說點真話,有時說點假話。修道人時時要講真話,做真事,不打妄語。每一念都要除我們自己的毛病,自己往昔無量劫習氣都要改掉,無量劫以來的罪業都要懺悔。

 

為什麼學佛法學得很久,卻都沒有相應呢?就因為保護著我們的過錯,不肯拿出真心修行,所以把光陰都空過,也沒有開真正智慧,也沒得真正的定力。時間空過,自己道業也沒成就,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在道場裏,要節省一切物質,所謂:

 

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

 

「常住物」,譬如所吃的米、油、醬、醋,要愛惜,不要糟蹋,不要浪費。所用的甚至一根草,一塊木頭,一張紙都要愛惜保護它;在這上面若不小心,不知惜福,就把功德都漏掉了。所謂:

 

所修的,不如所造的;所得的,不如所丟的。

 

再者,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不要傷害到其他的人,口上也要存德,不說綺語、妄語、惡口、兩舌,口德特別要注意;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意念裏不犯貪、瞋、癡,不要盡為這臭皮囊著想,心心念念要為它偷東西吃,心心念念想要把這臭皮囊裝飾得好看一點,心心念念想叫這臭皮囊享受一點,快樂一點,這都是顛倒。我們若想出離三界,脫離六道輪迴,都要把這習氣改掉。情愛也要把它看空了,才能遂心滿願的成就你的菩提道果。

 

「修道不能享福」,要記得佛教的老祖宗--釋迦牟尼佛當初修道時,貴為太子,富可敵國,他能毅然出家修道。以他的身分來說,雖然出家仍然可吃好的,穿好的,住一座好房子,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他跑到雪山那裏,忍苦、忍餓、忍寒、忍熱,在那兒修行了六年,在這六年之間沒有吃過什麼好的東西,也沒有各處去叫人供養他,就是在那兒受苦。

 

以釋迦牟尼佛那種富貴的身分,尚且自己願意受苦來修行,我們又是什麼身分呢?不過是很普通平凡的人,為什麼要穿好、吃好、住好,貪圖享受,受不了苦,怕受苦?想想,比起釋迦牟尼佛,我們是不是要生大慚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作禮無住化往生,

無窮無盡義彌豐;

十方如來同攝受,

離苦得樂出火坑。

 

在佛教裏常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在講〈楞嚴咒〉時說:「作禮無住化往生」,這個「生」就是生生無定、化化無窮的意思。作禮,就是向佛頂禮。無所住,就是叫你沒有執著;你說那麼我不要修行就沒有執著,這就錯了。你修行也不要執著有修行。你說那麼我不吃飯時,不去執著沒有吃飯,可是肚子卻不答應。可是你吃飽了,還想要再吃,那也是不對的。《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今天有一個人,以為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修行,不要念咒,也不要念經,那就沒有執著了。不是的,你要「行所無事」,做出來了,還要不執著你有什麼功德,這叫無所住。因為你有所住,就會黏到那個地方飛不動,所以要無住身心,掃一切法,離一切相,生生化化,無窮無盡,所以說:「無窮無盡義彌豐」。這一句咒文的義理是無窮無盡的,意義是多得不得了,再也沒有那麼多了。因為這樣,所以你一念這句咒。「十方如來同攝受」,十方諸佛都攝受你,就像哄小孩子似的說:「你不要哭了,我有糖給你吃;不要哭了,等一等我送你兩個蘋果。」小孩一聽到蘋果,耳朵就伸出來了,舌頭在嘴裏也裝不住了。就是這樣,十方如來同攝受你,令你「離苦得樂出火坑」。

 

「無漏」的智慧光明

 

諸佛菩薩、賢聖僧,皆有無上的大智光明,無漏無盡的智慧。人有漏,因為有「無明」;佛菩薩無漏,因為「無無明」。無明,就是無所明瞭,也就是糊塗,不明是非,不辨黑白。最大的漏,就是欲漏。若是有了欲念,好像常被土匪打劫,財寶被搶去了;好像木材內生蟲子,沒有用處了;又好像在美食中放了糞便一樣,令人作嘔三日。

 

有人說:「人人都有欲念嘛!」就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才要修行,要教他沒有欲念,才能現出本來的智慧光明。所以「無漏」,是修行人所求之瑰寶。

 

各位!要特別注意。在六神通中,為什麼有「漏盡通」?就是沒有漏的意思,也就是完全沒有欲念。所謂「斷欲去愛」,人能修到爐火純青的時候,就得到自在。若是不斷欲、不去愛,常被無明支配,令你顛倒行事,一天到晚不自在、不舒服,這就是欲念在作怪。

 

各位善知識!在這個地方要特別用一番功夫,返本還原,恢復本來面目,這個時候,就得到無盡的智慧,源源而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各位要發菩提心,才能打破生死關。自己要反省,撫心自問:為什麼要信佛?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出家不修行?為什麼出家之後,還要打那麼多的妄想?這些問題不要放過,要把它想通了!就能出離三界,了生脫死,得到涅槃的快樂。

 

修德、造業

 

各位想一想,佛在往昔修無量無邊的功德,才能成佛。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就因為沒有修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的功德相差太遠,因為一邊修行,一邊造業,所謂「修的沒有造的多」。一天到晚造身業、造口業、造意業。

 

譬如,在意念裏,常想人家不好,想著人家對不起我,想人家不如我等等妄想,於是在意念中,造了很多貪瞋癡的罪業。在口上也造業,講是說非,盡打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等。有些人要是一天不講是講非,就好像一天不能活著;一天不打妄想,就好像沒有吃飯一樣不自在。一天到晚,要靠講是非、打妄想來生存,你們說怪不怪?真令人費解。

 

有這種毛病的人,自己還不承認,還要瞞著遮蓋它,還說自己沒有打妄想,沒有欲念,戴著假面具,到處騙人。其實在這世界上,怎能騙得了人?不但騙不了人,連自己也騙不了。為什麼?因為自己打妄想,問問自己知道不知道?若是知道,那就騙不了自己,既然騙不了自己,怎能騙人呢?愚癡人才有這種的行為。不修行的人,戴著假面具,昧心厚顏,專做些不守規矩、不光明正大的事,自己還不承認,所以終日在醉生夢死中度生活,一點功德也沒有修,怎能成佛?與佛相差十萬八千里。

 

換句話說,我們所修的功德,還沒有造孽業多;也可以說:「所得的沒有所丟的多」,這樣焉能有所成就?

 

萬物皆在說法

 

各位!你們現在聽到《華嚴經》上說:

 

佛示現百千億種音聲,為眾生演說妙法。

 

我們應該覺悟世界所有一切的聲音,皆在說法。所謂:「溪聲無非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溪的聲音好像佛的廣長舌相,演說妙法;青山的顏色,都是清淨法身,令視者生歡喜心。

 

若能明瞭這個道理,世上一切的一切,都在說法。善人給你說善法,惡人給你說惡法,馬給你說做馬的法,牛給你說做牛的法,令你明白為什麼作馬和作牛的因緣。原來馬、牛在前生的時候,不孝順父母,不恭敬師長,或者不願聽父母或師長的訓誨,把身轉過去,脊背向著父母或師長,所以,今生做了畜生,也大同小異。總而言之,持五戒、行十善,便生人天之界,有了貪瞋癡之心,便墮三惡道。

 

貓捕鼠、虎捉兔,弱肉強食,皆在說法。各有各的因果,各有各的立場,各說各的妙法。教授說教授的法,學生說學生的法。比丘說比丘的法,比丘尼說比丘尼的法。有情在說法,無情也在說法。若能認識,青山白雲,黃花翠竹,都在說法。

 

萬事萬物皆在說法。土匪去搶人家的錢財,因為在往昔,被他人所搶過,所以現在來討債;若是從前沒有被人搶過,如今去搶人家的財物,將來他要被人所搶,這是還債,這是因果循環報應鐵實的哲理。所以人做事情要正大光明、大公無私,不可處處想佔便宜,不肯吃虧,所謂「吃虧就是佔便宜」,切記!切記!不應該佔方便,硬要去佔方便,這是虧本。本來應該佔方便,而不去佔方便,這就是存款。所以人要各正其位,各盡其職,不貪意外之財,不飲過量之酒,這也是說法。

 

青青翠竹總是法身,

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應當如是觀。明白了,就放下;不明白,就執著。

 

莫待老來方學道

 

我們在這世界上,應該趕快修行,不要等待。年輕時不修行,等到白頭時再修行,那就來不及了,所謂: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

 

年輕人也會很快死去。無常鬼他不管老少,到時候,不客氣捉去見閻羅王,所謂:

 

陽間無老少,陰間常相逢。

 

各位注意!光陰很寶貴,一寸時光,就是一寸命光,不要隨隨便便把光陰空過,等三災來臨的時候,我們能否受得了?趁現在年輕時,要發奮修行,不要等到明天才修行。今天及時修行,方為上策。有人想:「今天先不修行,等明天才修行。」明天又等明天,等來等去,頭髮白了,眼睛花了,耳朵聾了,牙也掉了,到了那個時候想修行,身體不聽招呼,四肢不靈活,那時就苦不堪言。

 

各位要知道,我們活在世界上,好像沒有水的魚,沒有多久的時間,便嗚呼哀哉!所謂: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我們從無量劫以來,一直到現在,還不知修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這是很值得我們痛心。為什麼到了現在,還要等待,不去修行,各位想一想,時間不會等待,轉瞬之間,一生就結束了。

 

「愛欲」是修道的絆腳石

 

生死愛情的海,就是障道的根本。修道人,無論對人或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道的發展。詳言之:「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 愛欲就是生死之根。」 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的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

 

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更不能有情愛的行為。對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種情愛心;有了情愛,苦根不斷;有了情愛,生死不能了。有人說:「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食色性也。」就因為這樣,所以才要修道!在《四十二章經》上說:「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我們修道人,就須存這種的觀想。

 

如果無情無愛,見到人是不是就把嘴堵起來,不理睬人呢?這樣也不對。我們不執著情愛,不生情愛之心,但還不能討厭人,也不能說我不愛人,我就憎恨人,這樣也不對。

 

那麼,要怎樣才對?就是不愛,也不憎。「不愛不憎為中道」,修道修什麼道?就是修這個中道,對誰都是平等相待,慈悲為懷,但要謹慎行事,不可落在情愛樊籠裏。各位注意!不要被情愛所迷惑。有人寫封信給你,你的心就好像小兔子在懷中,亂蹦亂跳,以為有人愛你,這是好事,其實是想把你拖到地獄去!

 

各位善知識!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要真真實實的瞭解:「愛欲,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從無始劫以來,生死不了,為什麼?就因為被「情愛」二字所害。若能「斷欲去愛」,才能超出三界,了生脫死。凡是你所願意的,就是愛;你所討厭的,就是憎恨。我歡喜這個,就生出愛心;我厭惡那個,就生出憎恨心,這都是感情用事。

 

修行人不應該用感情來處理一切事。可是也不能像關帝公似的,坐在那裏繃著臉,給他叩頭,他也不理睬。對人要和藹,要有禮貌,不可貢高我慢,目空一切。總之,對人要以慈悲為懷,方便為門,處處為人著想,令人生歡喜心,我們還有這口氣在,就要對人好,可是不應有情愛的思想摻在內。各位!切記切記!這是很重要的法門。

 

為世界和平而努力

 

現在的世界,是由許多的國家組織而成;一個國家,是由許多的家組織而成;一個家,又是由許多人組織而成。所以,每個人與世界所有的人,都有連帶關係。世上的人心,若是清淨,沒有污染的思想,這世界一定和平無戰爭;反之,人人的心都染污,這世界也跟著壞了。這個道理,人人都曉得,可是不實行,明知故犯,實在可憐!

 

所謂好,要從心做起;所謂壞,也從心做起。現在的世界,已經到了朝不保夕的時候了。為什麼?因為地球快要爆炸,已經到萬分危險的程度。地球為什麼要爆炸?因為被「貪瞋癡」三毒的戾氣所壓迫的緣故。地球如果被毀滅,我們人類當然也不存在。

 

但是世人還不研究這個問題,終日醉生夢死在混光陰,猶不知危機重重。有人只顧目前的問題,不想將來的處境,他們擔憂人類一天比一天多起來,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沒有屋住,沒有能源,認為這是嚴重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是小問題,到時候,自然會解決。

 

我們的「生死」,才是大問題。在這一分鐘有,在那一分鐘就沒有了,轉眼之間,生離死別之苦便降臨。可是人人對這嚴重的問題,反而冷淡,好像在作夢似的。生從何處而來?死往何處而去?一概不知。那麼,知道了又怎麼辦呢?唯一解救的辦法,就是「改惡向善」,改造自己,不要有自私自利,要有慈悲心,一切為眾生,學習菩薩的精神。

 

每個人的行為,乃是由心念來支配,令他到十法界去。一念善,可以生天上;一念惡,可以墮地獄,所謂:

 

一念覺就是佛,一念迷即眾生。

 

簡單說,一念利益眾生,就是菩薩;一念利益自己,就是眾生;一念能迴光返照,反求諸已,就是阿羅漢和辟支佛。選擇在你自己,背覺合塵是凡夫,背塵合覺是聖人,如反掌之易。

 

世界好或壞,乃由一念心而起。「人人心善,世界永住;人人心惡,世界毀滅。」這是必然的道理。佛教是勸人向善,暸解因果,多作善功德,也就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世界自然轉危為安,所謂:「一切唯心造」。心能造世界,心能毀世界;心能造天堂,心能造地獄。

 

家由人而成,人由妄想而成。要是能將惡的妄想改為善的妄想,就是好人;要是能將善的妄想改為惡的妄想,就是壞人;這是好人與壞人的關鍵。我們修行人,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基本條件。學佛法的人,首先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也是基本條件。如果人人能如此去實行,世界就會轉好,瑞氣增多,戾氣滅少。宇宙若充滿祥瑞之正氣,地球就不會爆炸了。

 

怎樣令世界安穩?唯一辦法,來正法道場學佛法,悔過自新。人人改惡向善,世界就沒有三災八難,人人和睦相處,無爭無貪,成為大同世界。希望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士,為家為國為世界,放下貪心,多為社會做點有福利的事業,要知道「財是身外之物」,生帶不來,死帶不去。惡人借著善人的光,這世界才沒有三毒的戾氣,才不致毀滅。這個道理雖然很淺,但用功很深,才能有效果。各位!要從「心」著手,改造世界,化干戈為玉帛,令世界平安。

 

每個人的領袖,就是「心」。心若壞了,身體就疾病叢生,或遭意外災難。我們要反省,要檢討,如有罪過,趕緊懺悔!所謂:「瀰天大罪,一懺便消。」可是要有誠心來懺悔,才能消災,不可當作兒戲,白天做惡事,晚間懺悔,認為可以消災。如果有這思想,罪不但不能消,反而更加一級,為什麼?因為知法犯法,不可饒恕。

 

禪七要剋期取證

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日講於萬佛城

 

今天禪七開始,希望大家努力來參禪,不可錯過開悟的大好時光。打禪七就是剋期取證。不可坐在禪凳上打妄想,那就是辜負自己參加打禪七的初衷。

 

打什麼妄想呢?妄想有種種不同,總而言之,都是異想天開、不著邊際。有的人打這種妄想:「我參加這次禪七,希望能開悟,得到大智慧,開悟之後,我將向世界宣布這個消息,令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是開悟的人,對我恭而敬之。」各位想一想,有這種思想的人,他是否能開悟?我敢下斷語,絕對不會的!為什麼?因為這個人剛坐在禪凳上,妄想紛飛,不是為求名,就是為求利。在名利上打轉轉,焉能開悟呢?

 

有的人打這種妄想:「我在這次禪七中,一定要開悟,我要做這次禪七開悟第一人,人家不開悟,唯獨我一個人開悟,這是多麼光榮的一件事!」甚至根本沒有摸著開悟的邊緣,卻冒充開悟,到處宣傳自己開悟了,來欺騙大家,令大家對他另眼相看,來個魚目混珠的騙局,這種思想多麼幼稚,令人嗤笑!希望大家不要有這種妄想,要腳踏實地用功參禪,得到真本領那才算!

 

有的人打這種妄想:「我要開悟,開悟就有人來供養我,我可以建個大廟,作為一方法主,信徒源源而來,親近、供養我,我成為大法師,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我是大名鼎鼎的法師。」可是大家要知道,不學無術,受人供養,心不安理不得。

 

坐禪的姿勢要正確,對身心皆有益處,否則失掉坐禪的意義。坐禪時,先將身心放鬆,不可緊張,最好結雙跏趺坐,這是基本的坐法。何謂雙跏趺坐呢?就是先把左腿放在右腿的上邊,然後將右腿搬到左腿上邊,這又叫「金剛坐」,是堅固不動的意思。過去諸佛皆以金剛坐而成佛。這種坐法,可以降伏天魔,可以制止外道,他們見到這種坐法,知難而退,不敢前來找麻煩。

 

結雙跏趺坐之後,眼睛觀鼻端,不可東張西望。所謂「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樣才能攝持身心,將心猿意馬拴住,不令它們向外奔馳。所謂:「專一則靈,分歧則蔽。」要端然正坐,就是腰要直,頭要正,不可前俯,不可後仰;不要向左歪,不要向右斜;好像大鐘一樣,四平八穩,不動不搖。不可像鐘擺那樣,東搖西晃。雙跏趺坐才合乎坐禪的姿勢。初學禪的人,覺得不習慣,腿也痛,腰也酸,不要緊,咬緊牙關,忍耐一時,久了自然沒有這種現象,所謂「久坐有禪」,自然得到禪味。

 

什麼是禪味?就是得到禪定的快樂,得到輕安的滋味。這種滋味奧妙無窮,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議,得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才能領受,好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各位想要知道這種禪味是甜是苦,要努力參禪,到了相當境界時,自然曉得其中味!所以要參!參到水落石出時,就得到禪味。「禪」不是說的,而是參的,所以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參禪的人,參到火候的時候,絕對不發脾氣,不與人爭論,到了無諍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貴成為花間的露水,看功名成為瓦上的霜片,頃刻就消逝無蹤。真正修行人遠離名利,不為名利動搖其心。若想測驗人是否有修行?就看他所行所為是不是在名利上動腦筋?如果求名得不到就發脾氣,求利得不到也發脾氣,那個無明火,老虎神,比誰都厲害,這個人,不問可知,一定是名利中人。

 

清朝乾隆皇帝到鎮江金山寺欣賞長江的風光,他問法磬禪師:「長江一日有多少船往來?」

 

禪師說:「只有兩條船往來。」

 

乾隆不解地問:「你怎知道只有兩條船呢?」

 

禪師說:「一條船為名,一條船為利。」

 

由此可知,凡是乘船的人,不是為名,就是為利,殊不知求名者死在名上,求利者死在利上,最後兩手空空去見閻羅王,所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修道人,若是沒有脾氣,能忍辱,能耐苦,始堪成法器,能為佛教棟樑之材,將佛教發揚光大;凡是愛發脾氣的人,就是破壞佛教,成為害群之馬。

 

佛教剛在西方清淨之土種下菩提種子,現在已經萌芽,生出幼苗,希望大家做個好園丁,勤灌溉,常施肥,令它欣欣向榮,令它蒸蒸日上,將來開菩提花,結菩提果。

 

住在萬佛聖城裏的四眾,對於講話要特別注意,不可信口亂講,不可任意講是講非。萬佛聖城是修道清淨的聖地,不可有旁門左道的言論,大家要知道,面對萬佛,怎可以亂講話?謹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至理名言,說話要三思而後說,免得錯因果。說出的話,不但要負法律的責任,也要負因果的報應。

 

佛教是提倡「無我」的宗教,不允許相面、批八字的存在,更不相信風水,這些技倆與佛法相違背,背道而馳,所以禁止流通。如果相信這種法,那就「有我」的存在,一切為我所有,一切為我打算,有我無人,不合乎佛法。

 

佛教是教人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的宗教。可是看風水是教人爭、教人貪、教人求、教人自私、教人自利,甚至妄言,在一百天之內能發大財,能做大官。貪心的人,便相信他的話。可是大財未發之前,先破小財,送紅包作謝禮,這種說法不如叫人去搶銀行,馬上發大財,不需要一百天以後再發財。再者,他知道有好風水,可以發財,可以陞官,為什麼自己不用,等你去用?豈有此理!希望聰明人,千萬不要上迷信的當,被老千所騙。

 

「醫卜星相」在佛教中是五邪命之一,不受歡迎。「醫」是醫生,替人治病。「卜」是算卦,預知休咎。「星」是觀星,觀星宿知吉凶。「相」是相面,知命運順或逆。這是迷信,要知道「人定勝天」的道理。出家修道人,生死大事都不怕,何況這些小事?更不足為奇。出家人是超出數外,所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種批八字、看風水,是俗不可耐的人才相信,要曉得人一生的命運,由業力所感。我們人不要被氣秉所拘,不要被物欲所蔽,要自己創造命運,把握命運,命運可以改造,多行功德事,自然遇難呈祥,逢凶化吉,所謂:「且行好事,莫問前程。」

 

我們現在打禪七,就是創造自己的新生命。不迷信,而正信;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不要跟著人家後面跑,這是大錯而特錯。要有擇法眼,知道是非,明白善惡,黑白分析清清楚楚,就不會顛顛倒倒了。

 

參禪的人,對於自己的生死能做主宰,來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所謂:「性命由我不由天。」就是閻羅老子也管不了,對你無可奈何!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出離三界的緣故。

 

何謂來去自由?也就是生死自由,愛活就活,愛死就死,遂心所欲。可是要注意,這種死並不是自殺,也不是服毒。我們的身體,好像房子,願意出外旅行,到什麼地方去,都是自由。願意化身千百億,盡虛空、遍法界去教化眾生,任運自如。不願意旅行,就在房子住,沒有人來干涉。要曉得盡虛空、遍法界,都在法身中,沒有跑到法身之外邊。大家辛辛苦苦來參禪,晝夜不停來用功,就希望生死自由,能控制自己的生命,對生死有把握,能做得主,那才是得到生死自由的境界。

 

參禪的人,參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有人,與虛空合而為一,到了這種境界,便有開悟的曙光了。行行坐坐,坐坐行行,便是開智慧的鑰匙。

 

參「念佛是誰?」念佛是哪一個?哪一個在念佛?打坐是哪一個?哪一個在打坐?吃飯,是哪一個吃飯?睡覺,是哪一個睡覺?要來找這個人,找就是參,參到山窮水盡,一轉身便是開悟時,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故云:「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如果不參禪,不打坐,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他說不知道。不知道,就糊糊塗塗生來,又糊糊塗塗死去,這樣一輩子,多麼可憐!

 

用功參禪的人,開了悟,認識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得到大造大化的境界,將來能成就佛果,無上正等正覺的地位。

 

老子曾經說過這兩句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世界的人,都知道做美好的事情是好的,可是到做的時候,就不美了。人人都說做善事是對的,可是境界來了,受不住考驗,被境界所誘惑,就不做善事,而去做惡事。

 

學佛法的人,明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行菩薩道的基本法,可是不去行。那麼,明白道理又有什麼用處?天天學「六度」法,等到境界來了,布施也不布施,持戒也不持戒,忍辱也不忍辱,精進也不精進,禪定也不禪定,智慧也不智慧,你說有什麼用?

 

(一)布施:是用財法布施於人,可是境界來了,就不布施了,相反叫人布施給自己,越多越好。我不布施於你,你要布施於我,要佔便宜,不想吃虧,這種人比比皆是。

 

(二)持戒:天下人皆知持戒為持戒,可是境界來了,不但不能持戒,反而毀戒。守戒就是不動心;無論什麼境界來了,無動於衷,就是「泰山崩前心不驚,美色當前心不動」,有這種的定力,就能轉境界,不管善惡順逆的境界,皆處之泰然,不生分別心,自然風平浪靜。

 

(三)忍辱:忍受一切不如意的事,這就是考驗。經得起考驗,便能過關;經不起考驗,就過不了關。人人皆知忍辱能到彼岸,可是境界來了,就忍不住,無明火高三丈,將多年來所積聚的功德,焚燒一乾二淨。

 

(四)精進:打禪七就是精進。人人想精進,到了精進的時候,就不精進。躲懶偷安向後退,跑到一邊去泡茶,或者故意到廁所方便,或者故意到廚房飲茶,這都是藉口混時間。在沒有打禪七之前,說的很好聽,我一定要好好打這個禪七。等到禪七開始,就不聽話了,把以前自己所立之誓言,都推翻了,為什麼?明知故犯。知道參禪是好,可是還要懶惰,你說有這種矛盾的心理怎麼辦?禪堂的規矩,不守規矩,打香板,打!打!打到開悟為止。

 

(五)禪定:現在參禪,正是用功的好時光。為什麼要打禪七?就是教你精神集中,心無妄想,令智慧現前,所謂「智慧解脫」,也就是剋期取證的法門。

 

(六)智慧:也能到彼岸,也能了生死。可是剛剛要開智慧,他就懈怠了,而錯過開悟的機會,所以參禪要分秒必爭,不知在哪一分鐘就開悟。有人打妄想,我不要智慧,我的愚癡很好啊!不明白一切事理,就算了嘛!這是掩耳盜鈴,自己騙自己,到了死的時候,才覺悟白來世間一趟,悔之晚矣!

 

佛教在這個國家(美國)正是開始的時候,需要有真真實實的修行人,要躬行實踐。要專一其心的修行,要改過自新的修行,要破除習氣的修行,為旁人的榜樣,這樣佛教的前途就光明。如果一開始,就沒有真正修行人作為模範,沒有發大菩提心者,那麼,佛教在西方也不會興盛起來。所以佛教興衰的責任,要你們青年人負起這個重擔。

 

現在三步一拜果真(恆實)和果廷(恆朝)這樣誠心的修行,給佛教作為開路的先鋒。他們在路上三步一拜,不是為自己求福報,而是為世界求和平。兩年多以來,忍飢忍渴,忍寒忍熱,忍風忍雨,這樣的苦修,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他們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能讓人所不能讓的,能吃人所不能吃的,能穿人所不能穿的,不管颳風下雨,照拜不誤,不管寒暑飢渴,不休息不懈怠,每天照常做早晚課,一時一刻也不躲懶偷安。他們這樣的發奮,就想將佛教推行到全世界去,令它發揚光大。這兩位行者,如此辛苦,不是圖名,不是貪利,而是發展佛教為己任。這種精神可嘉可勉!

 

你們應該向三步一拜二行者看齊,作為借鏡。照照自己,反省一下,對佛教有什麼貢獻?我所行所作是為自己還是為佛教?如果為自己,就應該生大慚愧心,立刻糾正這種不當的行為;若是為佛教,更要努力,再接再厲,推行佛教,維護佛教,要認真發菩提心,無企圖行菩薩道,一切為人得安樂作前提,不為自己利益作打算,這才是菩薩的精神。

 

你們在禪堂裏,跑跑坐坐、坐坐跑跑,覺得很辛苦,若和三步一拜他們的辛苦來比較,那是自在多了。關於這一點,要深深的體會,不要當面錯過,交臂失之。這兩位行者,若是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根本就不能堅持拜到底。

 

你們在禪堂裏,不要打妄想,身在禪堂中,心到世界去觀光,這樣胡思亂想,會影響修道之心。切記!不要把光陰空過,要把握時機,迎接開悟來臨!這樣的準備,才能對得起自己;否則,一切空談。

 

恰到好處是中道

 

參禪的法門,要念茲在茲。時時刻刻都要迴光返照,也不要緊,也不要慢,所謂「緊了繃,慢了鬆,不緊不慢才成功。」不緊不慢就是中道,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離了這個,就是錯過。這個是什麼,就是中道了義。

 

參禪要不偏不倚,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太過或不及,那不是中道。不落空有二邊,才是中道。所謂「中道就是非空非有」,也就是真空妙有。無著於真空,無礙於妙有,真空妙有不可取,也不可捨,取也不得,捨也不可,這是真空妙有的境界。

 

用功的人,要有始有終,才能有所成就,所謂「貫徹始終」。不可一暴十寒,遇難即退,半途而廢,那是沒有出息人的行為,古人說:「修道不怕慢,只怕站。」

 

平時用功參禪,照顧自己的話頭,用自己的金剛寶劍(智慧),斬斷一切的妄想,妄想斬斷,智慧現前,有了智慧光明,破了無明的黑暗,無明破除,就出離三界,不受生死,也就是闖過生命之輪(十二因緣)的關。

 

用功修道的人,要有忍耐心,無論怎樣辛苦,都要忍受,忍就能到彼岸,所以各位打禪七,不要怕辛苦,所謂「苦盡甘來」。「不在最底下,到不了最頂上。」要知道萬丈高樓乃是從平地建起,不是在虛空造成的。所以我們參禪的人,要從根本上入手,就是把妄想驅除。若能把妄想制止,這時候,「心清水現月,萬里天無雲。」心平百難皆散,意定萬事皆平,所謂:

 

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

 

參禪就是去妄存真,也就是沙裏澄金,在沙子裏找金粒,那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可是你想求金子,必須在沙子裏找,必須要有耐性,你想明白自己本有佛性嗎?明心見性嗎?就要有耐心去修行,去參學,去研究,久而久之,豁然貫通,驟然開悟,原來如此!

 

參禪上了路,不需要打閒岔,各位自己努力參「念佛是誰?」非把這個「誰」找到不可,什麼時候找到,方可停止。功夫到了爐火純青的時候,便有好消息。

 

結雙跏趺坐的姿勢,是將左腿放在右腿上,然後將右腿搬到左腿上,因為左腿屬於陽,右腿屬於陰。打坐時,左腿是陽在上邊,右腿是陰在下邊,好像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儀、陽儀),也是這樣的擺法。若是因為方便起見,左腿在下,右腿在上也可以的。法無定法,隨著個人習慣而決定,不必執著一定要這種姿勢。教你左腿壓右腿,這只是個方法而已。並不是硬性規定,一定要這樣子。

 

總而言之,結跏趺坐,是教你容易入定。你能在走路時入定,那麼坐不坐都可以的。入定的境界,沒有任何的妄想,心中一念不生,一塵不染。若能行住坐臥一念不生,一塵不染,那就是在用功,並不一定是坐在那裏,才算是用功。

 

佛法最平等

 

佛法是很微妙的,在佛法裏,感覺不到有什麼好處,在佛法外,也不覺得有什麼壞處。可是在佛教裏,一分功,一分過,絲毫不會差錯。佛教裏,亦是最自由、最平等,沒有專制,毫不偏袒。

 

為什麼說最平等呢?因為一切眾生,無論餓鬼地獄,凶神惡獸,惡人壞人,如果肯發心修行,回頭是岸,都可成佛。不像外道說:「惡人壞人,永遠都壞,無法可度;猛虎惡獸,性情殘暴,亦不可救。」

 

中國明朝時代,有蓮池大師,他便收了一隻老虎徒弟,護持左右。可是老虎是惡獸,人見人怕,所以大師就教牠出入不要直行,虎亦遵命,出入退行,人們也就不怕,知為善虎。老虎徒弟還會到各處,為蓮池大師化緣。人們見到善虎,還爭相布施供養呢!所以虎亦能皈依三寶,護持佛法,亦可成佛。

 

佛教最自由,因為在佛教裏,只是勸人行善,不要做惡。作惡會自作自受,自取其報。但佛教不會強迫人去行善,亦不會說你不聽話,專造惡業,我會造一所牢獄把你關進去。因為一切唯心造。天堂、地獄,皆是依人的思想和業力造成。故佛法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闡明絲毫不爽的因果律,教人認識真理而超出輪迴。

 

大善大惡,超出數外

 

昔有袁了凡的人,本名袁學海,他是明朝的名儒,小時候就讀書,可是父親要他學醫,濟世救人,所以改學醫。後來遇到一長鬚老相士,對他說:「你命帶官印,你應該讀書可做大官。某年某月某日可考中秀才,某年某日可作縣官,俸錄多少。某年某日升官,俸錄多少。到五十四歲八月十四日半夜子時壽終正寢,終生無子。」於是乎袁學海就轉讀書,一切都如算者所言中,十分靈驗。既然命中是註定,所以他就等命運安排,受命運支配,不求上進,終日遊山玩水。

 

有一天,遊到南京棲霞山,聞有雲谷禪師,他就上山參訪。禪師給他一個蒲團,二人無言對坐三天。

 

雲谷禪師很驚奇說:「你從何處來?能夠三天安坐不動不妄想,是有道奇人也。」

 

袁學海就說:「既然什麼事都是命中註定,所以我就不貪、不求、不妄想。」

 

雲谷禪師說:「我還以為你是非常人,原來只是凡夫俗子。」

 

袁學海不高興說:「為什麼說我是凡夫俗子?」

 

雲谷禪師曰:「如果不是凡夫,為什麼被命運所縛?」

 

袁學海就問:「命運可逃嗎?」

 

雲谷禪師回答:「你是讀書人,《易經》上不是說得清清楚楚『趨吉避凶』,如果命數不可逃,那怎麼可以趨吉避凶呢?」

 

袁學海大悟,所以改名為「了凡」。即從今天起,已不是凡人了。從此以後,廣行善事,多積功德。以前相者所說的,都不靈驗,並且活到八十多歲,又有三個兒子。所以命運不是一定的,凶吉也不是一定的。古人說:「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運,超出命數之外。

 

為什麼不吉祥?就是心裏不吉祥,種下惡因當然有惡報,要是能改過遷善,就可以趨吉避凶。從這個看來,命運是可以改造的,操之在自己手中,所謂「大善大惡,超出數外」。

 

求菩薩為全球消毒

一九八二年九月四日地藏七開示講於萬佛聖城

 

為什麼打地藏七?因為現在世界災難太多了,所以祈禱地藏菩薩本願的力量,將一切災難消滅。地藏菩薩所注重的就是孝道,因為他生生世世都是孝順父母。可是這並不容易,都是在困苦難艱中鍛鍊出來的。他的父母不信三寶,然而他能順承其意,用種種善巧方便法門來誘導他們生正信三寶之心。他到處所行的菩薩道是無相無著。無相是因他所行所作都不居功,不讚自己德行。就算救度眾生,他也說是眾生自度的。而不要眾生來感謝他,叩頭頂禮。

 

他在菩薩的行列裏,沒有覺得自己比其他的菩薩高明,或願力大,或慈悲大,或神通廣,他沒有這樣的想法。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行所無事,都認為是自己的本分,而不居功,所以感動一切眾生稱揚讚歎,甚至佛也讚歎他。佛不是隨便讚歎某人,而是要有值得讚歎的資格與價值才去讚歎,因為地藏菩薩不居功、不宣傳自己的功德,所以感應道交。這是一種自然的感應道交,並非用任何手段或方法而獲得的感應,而是很自然的。所以我們人修道應學習地藏菩薩的精神與無邊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每年我們打七,這是為虛空世界消毒。現在世界空氣染污,宇宙間醞釀著一種毒氣,任何方法都無法消除,只有誠心請求諸佛菩薩放光消除這種毒氣,把這種無影無形的戾氣消滅。所以萬佛聖城所行所作,關係全世界的安危。這個道場的人再不誠心,世界將更危險了!

 

世界人類所造的罪業太多,人的力量無法將其免去。今天正逢地藏菩薩聖誕,大家異口同音誠念「地藏王菩薩」,期望能感動菩薩而生慈悲心,那麼世界就得到平安。這種感應要看我們的誠心與否?單單一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須大眾的力量。所以說眾志成城、群策群力,共同來祈禱世界和平。

 

現在的人默默中都有個感覺,都知道這世界不和平,岌岌可危。所以現在所有的道場都說祈禱世界和平。最初是由佛教講堂、金山禪寺提倡,以後跟著香港、臺灣都學會了,這就證明世界就快面臨大災厄,所以要祈禱和平。可是真正祈禱世界和平的道場是萬佛聖城,為什麼?因我們作什麼法會,並沒有希望大護法供養多少錢,每年都是無聲無息的做,到時就做。不管有沒有齋主,都照樣舉行,當成自己的本份事,而不存絲毫之企圖。我們只希望得到佛光加被,將全世界毒氣消除。

 

觀音菩薩用甘露水來灌頂,令眾生災消痛除,罪滅福生。地藏菩薩願力廣大,希望他使眾生離苦得樂,把災難厄劫化為烏有。念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是給世界消毒,不用殺蟲水,而是用甘露和法水來消世界的毒氣,消一分,世界就多得一分平安,全世界的毒氣都消了,則眾生受福,人類幸甚矣!

 

修行莫貪快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開示

 

修道人無論用什麼功,念佛、念咒、學教、持律、參禪,都不要貪求快。你想很快成功,就是一種貪心,有了貪心就障礙智慧靈感與自性光明。自性光明是沒有貪心,靈感智慧也無貪心。貪心就好像一面鏡子上,積了塵土。所以這一點,用功的人要切記明白,不貪多、不貪便宜。

 

沒有貪心就能放下,得自在解脫。得自在,才能開大智慧,大開圓解。各位要深深明白,「勿欲速,欲速則不達。」好像你想到紐約,不坐飛機、火車,而只想以兩腳跑步,和飛機、汽車比賽,看誰到得快,結果呢?你會累死也到不了目的地。

 

修行要自然用功,不要貪有沒有功效,或者有什麼好結果,什麼也不想,只是往前用功,並且天天要改過。我們用功的人念地藏王菩薩,不要想對我有什麼好處?你應為整個世界來念菩薩名號,令世界沒有災難,所以一切都不為自己著想。

 

在座各位要特別注意:修行不要像抽鴉片煙的人過癮,過了又犯癮。修行沒有貪心才是正念現前,才是真正用功,所以正念是最要緊,一點便宜也不能貪。「今天修道,明天成佛,一鍬就想挖成井」,沒有這種道理,修行是:「鐵杵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佛性」是一切眾生的本源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三日開示

 

最初,宇宙鴻濛,開天闢地時,沒有人,也沒有什麼眾生,也沒有所謂世界或不世界,根本什麼都沒有。以後在「成」劫裏,一點一點有了眾生。眾生究竟從何而有?有人說從猴子,可是猴子又從什麼變的?若是以前猴子可變人,為什麼現在就不能變人?奇怪!這都是一些無知無識之士,標異現奇,另立一種別開生面的學說,說人是猴子變的,那你怎麼不說人是老鼠變的?或毛毛蟲變的?你怎不知老鼠是人變的?

 

所有飛潛動植:天上飛的羽禽類,水裏游行的魚虌蝦蟹類,人與其他有血氣的動物,與花草樹木等一切植物,這些飛潛動植的老祖宗都是誰呢?就是佛性。

 

天地間所以能生生不息,化化無窮,就因為有佛性,若是沒有佛性,一切都毀滅。唯有佛性是歷千古而不滅,經萬世而長存,所以由佛性裏變化出十法界,這十法界皆不離一念心,一念心即是佛性,也是佛性的別名,所以人是由佛性變的,而畜生是由人墮落而成的,在十法界中說得很明白。

 

愚癡的人硬把人的老祖宗說是猴子,回教說是豬,印度說牛是神,這都是一種偏見,只知一點而不知全體大用,所以把世界弄迷惑了,還著書立說,說這是科學,那是哲學,分門別類,其實都是無事找事做,吃飽了沒事做而來迷惑人。

 

究竟人是怎麼有的?你看雞是怎麼有的,先有雞或先有蛋?沒有雞就沒有蛋,沒有蛋就沒有雞,這是雞的問題,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至於人,是先有男或先有女?若是說先有男,男是從女腹來的,若是說先有女,但要有男,才會有孕,因為時間久了,人也忘了究竟人是怎麼回事了。

 

萬事萬象,根本皆是從佛性中自有化無,自無化有,生生不息,化化無窮,所以愈化愈多,好像米中生蟲子,從無情而生有情。佛性也是同一個道理,能自無化有,化出一切眾生、人類。要是說是猴子變的,這個理論完全不成立。你看每一個國家的人民面目各不同,有黑、黃、白、紅種人,他們都是什麼變的?說來說去找不出一個頭緒。若歸佛性:自無化有,自有化無,化化無窮,生生不息,這理論則可以講得通,但很少人有智慧達到這個水準。

 

人是自無化有,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修道呢?是要自有化無,返本還原,回到本有的佛性,你說這有何用?那你做人又有何用?返回本有的佛性,就能早成佛道。佛性是長存的,就算一切眾生都死光了,可是佛性猶然永不磨滅。為什麼我要說這個?因為今天是地藏誕,他的願力催促我講些真實做人處事的根本道理,也就是「自無化有,自有化無」。你若不相信,那為什麼米裏會生蟲?人在世上也好像蟲子一樣,只不過他的知覺性、靈性多一些,可是和佛比起來,就差得太遠囉!相形之下,就像人和蟲子相比是一樣的。

 

你要是懂了,就可修行。修行要像秤一樣平衡,平平靜靜的,於自性裏一點波浪也沒有。若你真懂佛法,我可以與你說佛法,研究如何修道。若是沒有真懂,而還在名利中搞問題,放不下財、色、名、食、睡,什麼都放不下,那我如何與你說真佛法與修道呢?

 

各位要猛省、猛省!!

 

○字:返本還原的奧秘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講於萬佛聖城十週禪七期間

 

在這個禪堂裏,有些人已經是老資格,參得有點味兒,所以沒有什麼話可說的,所謂「凡有言說,都無實義」,可是對初機者,不能完全不說,否則,更摸不著邊際,所以說幾句話,作為參禪的一個鑰匙,幫助你開啟心地裏的那把鎖。

 

參禪,祕訣在專一其心,所謂: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人得一以聖,萬物得一,各正性命。

 

所以「一」為萬物之始,可是還不是究竟法,雖然說「得一萬事畢」,但若在這個一生出執著,便落二、落三,猶不是真空。什麼是真空?就是○(零)。這個○,像個圓圈,是無大無小,非內非外,無始無終,不落於數,但所有數目都未曾離開它。修行,要從「一」修回到「○」。從這個○,能發生無量無邊的作用,雖然說:「得一萬事畢」;但到了這個○,連一事也無。這時候,「一法不立,萬慮皆空」,是究竟解脫!

 

想得到○,先要專一其心,不打任何的妄想,心念專一時,便發生「感應」,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專一就能得到○,要專一,很不容易。想回到這個○,更不容易。那麼,既然很不容易,就不參了嗎?要是不參,永遠不能成道。這個○,就是萬佛的母體,諸佛之本源。

 

所以大家學坐禪,首先應該學跏趺坐。起初,若是腳很硬,痛得太厲害,可以方便坐;方便坐之後,繼而學單跏趺;單跏趺之後,腳不覺那麼痛了,可學習雙跏趺;雙跏趺可以坐得住,腳不痛了,才是正式開始參禪。本來,參禪是沒有事情故意找點事情來做。譬如修道人吃飽了,睡夠了、穿暖了,沒有旁的事,便參禪,遊戲人間。

 

參禪要參話頭。話頭,就是話語剛開頭,不是話尾。也就是一念未生之前的一個預兆。最普遍的話頭,是「念佛是誰?」這個「誰」字,要把它拉長來參,細玩其味,就像一把金剛鑽,要往心裏頭鑽出一個窟窿來。找到是誰?便開悟,可是這不能靠想像、猜測,或在心意識上參,而是要細細探索到你從未到過,從未知道的領域上。一旦破本參,豁然開悟,虛空粉碎,五蘊皆空。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參到了這個境界,五蘊皆空,六塵不染,才是成佛的第一步,但必須要下一番苦功。又要知道,參禪不同於拼命念佛,不是拼命口念:「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好像叫救命似的。參話頭,要慢條斯理,細心在自性上摸索。所謂「參悟,參即是悟,悟必要參。」其實,「念佛是誰?」也是一個妄想,但這是以毒攻毒,以一妄制諸妄,以一念息萬念的法門。

 

剛才所說的○:○是成佛之道。在凡夫份上,是○。成佛後,便成為大光明藏、大圓鏡智。○能生一切法,能掃一切法。返本還原,必要在○字上用功夫,即是「什麼也沒有處」著手。一切法由○而生,一切法皆歸於○,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

 

今天我跟諸位講的話,你不要以為這是個小因緣。這種法是「洩天地未洩之祕密,發諸佛未發之本源」,是驚天地、泣鬼神。人為什麼成佛?就因為懂這個○。人為什麼墮地獄,就因為不懂這個○。所以,一切天魔外道、山妖水怪、狐狸精、黃鼠狼等等,都因為不懂這個○,所以背道而馳而墮落。從○生出諸數,才產生這麼多種種變化異端。可是形相雖然不同,基本是一樣的。凡夫因為不明白,才捨本逐末,離○甚遠。可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暫時雖不明白,一旦明白過來立刻可以成佛。

 

無規矩不成方圓

 

在打禪七時,每個人要懂得規矩。在沒有敲木魚之前,誰也不可以亂跑。你若是不守規矩、不聽招呼,就是犯規矩的人。禪堂裏有禪堂的規矩。開靜之後,維那要看大家都把鞋穿好了,才打一下磬。人全都站起來,然後才打兩下木魚。在沒有打兩下木魚之前,人雖然站起來也不可以跑。這是很簡單的規矩,你們應該懂得。一開靜,你就打木魚,那麼人都還沒站起來,又怎麼跑呢?要多等三分鐘的時間都可以。因為有些人坐得腿麻,站都站不起來,又怎麼跑?這是禪堂裏普通的知識,大家應該知道。

 

我知道有幾個人坐得腿痛,而哭起來,這是毫無用處,越哭就越痛,這腿不會說:「你哭了,我就不痛。」

 

一般人以為我們這兒坐禪是很好的,其實是叫他們來受苦,所謂「很好」就是「很苦」。這兒一早兩點多鐘就起來,白天休息一個鐘頭,到晚上十二點鐘才睡。每天只休息兩三個鐘頭,可以說是不要命的來用功,這叫做「捨死換生」。

 

捨不了死,就換不了生;

捨不了假,就成不了真。

 

你受不得苦,就享不得福。你要想得到真正的功夫,必須忍苦耐勞,咬牙忍著腿痛。本來這個痛,可以不痛的。可是我們歡喜叫它痛,所以腿痛還是忍著,所謂「忍人所不能忍」,就是忍這個。你痛了,若不能忍還是考試不上,你一定要把全身這種機關都破了,所謂「機關」,就是指你身上的痛,或那兒不舒服,這些事情令你很煩惱,在這時候,你還能忍著,不生煩惱,這就是功夫,你要忍不住,那就考試不上。

 

所以有些人到這兒,連一天也受不了,就要跑。你們在這兒已這麼多天,也是很不容易的。尤其女孩子,多數都是怕痛,能在這兒受這麼多苦,一定可以將善根種得很深,將來這菩提種子一定會生芽結菩提果,所謂「功不唐捐」,你在這兒用功多少,就會得到多少,一點都不會把光陰空過。

 

我們修行要有「生忍」,就是忍不了也要忍。「法忍」,也要忍諸法的生滅相。忍不了,也要忍,不要怕痛,不要各處跑,否則得不到定。必須要看一切法空,放下看破。從生忍和法忍,便可得到無生法忍,所謂「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而忍可於心。

 

耽著味禪頭頭錯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晚講於萬佛聖城

 

坐禪不要貪著味禪。什麼叫味禪?就是一種禪悅,坐得時間差不多了,就有一種感覺:很自在、很舒服、懶洋洋的。你要是貪著於這種舒服自在的境界,就不容易再進步,就會在此停留,總想找味禪。要是這種境界沒有了,就去追求「什麼時候我再能有這種境界呢?這種境界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無煩無惱,非常自在快樂,什麼時候可以再來呢?……」就等著這種味禪,一等就把什麼功都忘了,這就是執著於味禪上。

 

坐禪人要無罣無礙、無貪無求、無喜無憂、無恐無怖,應把己身看成虛空法界一樣,不須有所執著貪求。你一有所貪求,就落到第二義上。以下略釋四禪天修證的境界。

 

初禪天,「離生喜樂地」:離開眾生之煩惱,生出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快樂;離開眾生之迷倒,向聖人之菩提路上邁步。達到這種禪時,不能冒充,不是自己說,而是要善知識為你印證。這種境界是有個證明:證明氣不出不入,呼吸斷了,但人未死,這叫入定,入初禪定。它與睡覺不同,不要以為睡覺是入定;睡覺不單單呼吸氣照常,而且也打呼打鼾,鄰單聽得如雷鳴,所以你的呼吸氣斷了沒有?善知識一看就知道,你要是說:「我覺得我沒氣了!」這是假的,是冒充的。你若知道,那根本未入初禪!所以不能拿假牌當真貨賣。

 

這裏頭若細以分析有大塊文章可以寫,很多理論可以說。不過說那麼多,反而是障礙,故說一點點,免得你們生貢高起邪見,說自己入了初禪(離生喜樂地),這真是騙人。

 

二禪天,「定生喜樂地」:二禪天的境界更進一步,不單單呼吸氣沒有了,連脈搏也停止。這種境界也非你自己知道或自己說的,你若說你覺得,你怎會覺得?你根本沒入定,想冒充騙人啊?

 

三禪天,「離喜妙樂地」:到了三禪天境界,呼吸、脈搏都停止,連念慮也沒有了。三禪天,離開歡喜,捨了味禪,不貪著味禪的舒適定,絕無耽著。這個境界比初禪、二禪又高了許多,這個時候周身每個毛孔皆歡喜異常,眉開眼笑,高興的不得了!

 

四禪天,「捨念清淨地」:這個時候什麼都沒有,「一念不生全體現」,到了「千潭有水千潭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的境界,處處都在說法,所謂「落花流水演摩訶」。這種境界不是自己知道的,不能說:「我到了四禪天」,你這樣是大我慢,打大妄語呢!這都要由善知識印證才算的。

 

善知識為什麼叫明眼人呢?因為他一看就知道了,知道你的功夫到什麼程度。你想去考一考他,去考嘛!他睬都不睬你。真正善知識不會被你考的,他不會因你問他,就和盤托出。若是你親近善知識時間久了,他才告訴你,不過也不一定很明白地告訴你,有時用譬喻或者簡單的幾句話。所以不能到處打鑼敲鼓,說:「我們都成佛了!」這樣是打大妄語,大開玩笑,將來下拔舌地獄,實在太可憐!

 

好道場難遇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我們人從無量劫以來,習氣毛病太多了!不知悔改,也不知修行,所以習氣一天比一天增加,智慧一天比一天減少,業障也一天比一天重。因為這種關係,人若想修行也不容易,想學好也不容易,想出家更不容易,有種種孽緣牽纏不清。在因地時不知不覺造了很多罪業,不怕因果報應,所以到想要修道時,四面八方的障道因緣都發生了。有的是家庭環境不許可,有的是國家環境不許可,有的是個人所行所作發生種種障礙,而不能修行。

 

所以真正想修道是難如登天,那麼,是不是說這麼多困難就不修了?不是的。越難才越要修行,要勉為其難。若是不從困苦艱難中打筋斗打出來,始終是破不了業障關,所以才要修忍人所不能忍的功夫,讓人所不能讓,行人所不能行,做人所不能做的事,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能如此的日積月累,才能把善功德增多一點,罪孽減少一點,使智慧天天增長,業障天天減輕。

 

因為以前的業障是一點一點累積下來的,所以現在也要一點一點的減輕它。就好像天氣寒冷一樣,天氣一天比一天冷,就到了冬天,當天氣冷到了極點,則又開始暖和。但也不是立刻就能暖和起來的,而是一天比一天暖和,漸至熱天。熱時就譬如沒有那麼多業障,冷時就好像業障重。這些都是譬喻。

 

我們在這兒修行,參禪也好,念佛也好,無論你做什麼,總要找點事情做一做,不要令心無事就打妄想。要把打妄想的時間來念佛、持咒、誦經,不讓光陰空過。否則令心裏隨便打妄想,浪費很多精神,結果一事無成。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國難生,善知識難遇,好道場難逢。」想修行沒有遇到「好道場」也不能修行,所以必須要有好道場。我們現在在萬佛聖城,打禪七有打禪七的地方,念佛有念佛的地方,拜懺有拜懺的地方。你願意做什麼,只要你修行就可以,只要不把光陰空過,能老老實實的用功。

 

無論哪一位願意用功,我都願意做你們各位的護法,來幫助你們用功。因為當初我想用功,但找不到一個好的地方用功,到處都有很多細節皮毛的事要做。譬如在禪堂,你要學會扣引磬、打鐘板,到時當值、巡香,如何給人倒茶、喝茶、收茶杯,囉囉嗦嗦的一大堆。你想用功都用到喝茶、收茶杯上;用到巡香當值上,用到敲鐘板魚鼓這些皮毛上了,這些瑣事最低限度要三個禮拜才能學會,而通常打七也不過打一兩個禮拜,這些零碎的皮毛事就夠你學的了。

 

現在在萬佛聖城,無論你參禪、念佛、翻譯經典、研究經典,做什麼都好,總而言之,你要專心去研究,則一切都很方便,沒有一些繁文細節,要你當這個值、當那個值,皮毛事多得令你頭昏腦脹。這裏是很簡單,作維那只要止靜、開靜就可以。你在這兒還不知用功,那就不知道還有什麼地方可以用功的了?這裡是最可以用功、最方便的地方,你不要一邊用功一邊打妄想:今天的齋飯不好吃,天氣又冷,今晚又如何去睡覺……。盡打這些無用的妄想,這只是空過時光啊!應該專心致志,拼命用功才是。

 

「捨不了死,換不了生;捨不了假,成不了真。」不單單在念佛堂、禪堂要用功,隨時隨地也都要用功。用功就是眼不被色塵轉,耳不被聲塵轉,鼻不被香塵轉,舌不被味塵轉,身不被觸塵轉,意不被法塵轉。都不被境界轉,而能轉境界,這才叫用功。

 

「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離了這個便是錯過。」所以時時刻刻都要念茲在茲,把念頭制住,把金剛智慧王寶劍舉得高高的,斬斷一切煩惱魔軍!

 

        ※※※※※        ※※※※       

 

問:「為大眾服務,而又被人誹謗,怎麼辦?」

 

答:「為大眾服務,又受人誹謗,就越要去做!若受人誹謗,就不去做,這還不是真的。」

 

問:「為什麼現在佛教徒不懂得正法,而拼命求神通?為什麼現今多數佛教徒反而更愛錢?」

 

答:「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現在的人都中了錢毒,錢上有一種錢癌毒,這種東西是很毒很毒的。魔無形中灑上這種毒,所以人一接觸到錢,就忘了一切,父母也忘了,只知道錢,認為錢是最親切的,而為錢造了很多罪業。乃至於佛教徒也想盡方法,不擇手段,又講風水,又求密法,貪心比一般不懂佛法的人更多,比天還大,這樣子就叫末法。末法,就是沒有人懂得道理。

 

想要沒有這種毛病,就要守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不貪、不爭、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這六條件能把末法邪惡之風氣改變。不要以為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是很簡單,你們平常人不但沒資格學,也沒資格聽。我講這六大宗旨是講給三步一拜的行者(恆實、恆朝)聽的,我看他們苦幹到如此,若再不說點真法給他們聽就太可惜了。所以這六大宗旨是破邪知邪見的照妖鏡、降魔杵。

 

至於神通,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就是修來的也不能把它當作一回事。神通在佛教中不算一回事,只是雕蟲小技而已,哄小孩子的一種戲法,根本不可拿它當一回事。學佛的人,如果有求神通的思想,就走錯路了,根本就非正信佛教徒了。」

 

問:「為什麼人不拜唐僧玄奘大師,反而拜孫悟空?又真有孫悟空嗎?」

 

答:「因為孫悟空有金箍棒,會翻筋斗,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所以人人愛。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是真有其人,只是他們是無形的精靈,是幫助和護持唐僧去西天取經的。他們並不是凡夫的肉眼可見,他們沒有凡夫的實體,而是一股靈性。而玄奘大師,是個腳踏實地的修行人,他不會翻筋斗,也不會大鬧天宮,只會收斂鋒芒,真修實行,憑著「堅、誠、恆」三個字,一心去取經,利益眾生,因而感動孫悟空等前來護持。」

 

癡愛纏綿

 

編按:一九八二年十月下旬,從星、馬、台、港數百善信組團朝聖,參加萬佛聖城開幕典禮。先舉行一週觀音七,繼而展開一為期十週的精進禪七。其間,十一月十二日晚,上人於萬佛殿向四眾開示。

 

大家看看這塊木頭,兩棵樹幹,卻長在一起,上下枝節連著,這是什麼呢?就是無量劫以前,有一對男女,彼此相愛的很深。他們發願:「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對男女一見鍾情,結為夫婦。他們共同有一個嗜好,就是「錢」!男的拼命賺錢,女的拼命花錢。一個來,一個往,非常熱鬧。

 

可是,愛得太深,罪造的太重,生生輾轉沈溺,墮落到畜生、餓鬼、地獄道。今已成草木,這兩棵樹幹本來應是兩棵,可是依然長在一起,纏綿不相捨離。你看!左根伸出一枝來交抱右根,右根又伸出一枝來擁攬左根。這就如同男女各自伸出胳臂,互相交抱。可見夙世癡愛之劣習,至今形成草木,猶不能捨!並且,這兩幹之中,有一塊石頭。他們視若珍寶,究竟這是什麼呢?原來是他們往昔銀行存款的簿子!

 

這棵樹幹,早在幾年前,某次我們到城內河邊說法,就把它撿回來,你看:頭也割斷了,根也被刨破了,只露出赤裸枯槁的枝幹,但仍然如膠似漆地糾纏在一起,這不是太可憐了嗎?

 

由此可見,愛得太深,是多麼的危險,這絕對不是開玩笑的!有人心想:「法師,您說這個法,我是不可能相信的,既沒有根據,又不合乎邏輯。大概是您哄孩子,說夢話!」信不信由你,我也沒有辦法一定要你相信。因為這個法是很難說的。人迷戀到愛情上,不論你如何點醒他,他還是不能接受,天下最害人就是愛重情深。最高尚就是修清淨道。人不是不知,但明知故犯,而不能出離曠劫之習氣。

 

中國有句俗話:「手拿著乾屎橛,你給他麻花他不換。」這好比人攬執情愛,你告訴他:「捨棄這個邋遢東西,修道可貴!」可是他仍會固執不肯回頭,所以說:

 

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

佛門雖廣,難度不信之人。

 

這塊木頭,我保存很久,多數人來我也不讓他們看,因為說這個法他們也不相信,還要等待時機成熟。十月二十四日,諸位從遠方來朝聖,我把這塊木頭帶到萬佛殿,擱了差不多三個星期猶未開口,可是若再不講恐怕就沒有時間了,所以不管諸位相信與否?我也要說出這塊木頭的因緣。

 

佛門的不幸

 

剛才所述的公案,諸位不相信猶可,但接下來所討論的問題,是絕不可以不相信的。人為什麼學佛?其最初的動機不外要「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可是有些人很不幸地,他志欲出迷,反而入迷。在佛教界裏,本想脫輪迴,但一不小心,很容易掉入迷魂陣。若不善用擇法眼,被邪知邪見所蠱惑,而做出不可告人的事情。

 

譬如,本來想離苦得樂,可是卻一失足而鑽到地獄門頭去,還有更壞的事情,就是密宗裏教人的雙修法,說念什麼密咒,男女互修「歡喜禪」,無以上之啦!不但能解決欲念,又能即身成佛。成佛哪有那麼容易!既不斷淫,又可成佛,那是絕不可能的事,天下間無此道理。今人多數貪僥倖、貪捷徑,一聽到什麼玄妙法,就被迷惑而陷入魔網,到死時,還是密!密!密!密到地獄裏去了!

 

來生願做連體嬰

 

我剛才發表的意見,絕不是太過,也不是罵人。佛門裏的確有這種敗德的行為,所以佛教不興。

 

這件事尚可不提,可是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關係全人類,所以不可不提。就是現時同性戀者,日益猖獗,好像在紐約、三藩市等,同性戀者有幾十萬人,甚至當今的政府官員,竟然公認自己是同性戀者,贊成同性戀,呼籲社會應贊成同性戀者結婚。大家要知道,同性戀是違背天地之理,忤逆人倫之惡行。在他們後面都由妖魔鬼怪所慫恿、煽風點火,叫人直奔地獄門。

 

剛才,說男女癡愛,誓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男女結婚,是通行之大路,所謂「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假若順生死路,結婚生子,也沒有背逆天道,可是搞同性戀卻是違背天理、違背倫理、違背生理的妖孽。果報是來生為連體嬰。現在世上出現連體嬰,已日有所聞。在不久的將來,當會出現很多的「連體畜生」。因為這些人自作妖孽,最卑鄙下流的邪行,勢必淪為畜生。

 

是故,諸位若未學佛,在外邊不守規矩、肆無忌憚,猶不足為怪。可是,若學佛了,則必須深明因果道理,絲毫不犯。小心!小心!

 

參禪秘訣:專一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學佛的人,有人歡喜參禪,有人歡喜學教講經說法,有人歡喜研究律宗,有人歡喜密宗,有人歡喜淨土宗。無論歡喜那一宗,你都要專心致志,用功修行,才能達到目的,成就自己的希望。若不專心致志,學什麼也等於沒有學一樣。參了二天半禪,就想去念佛;念佛念了半天,又想去學律;學律不久又想學密。常把自己的目標弄亂,而不能專一。為什麼不能專一?就因為向外馳求,腳踏兩條船,不知到江北好?或江南好?這樣就會自誤一生。

 

所以參禪就要時時刻刻精進,一分一秒也不躲懶偷安。參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別有洞天,別有一種天然妙趣。但必定要參到極點,到登峰造極,然後才有一點點希望,但並不多。雖有一點點的希望,也不要抱著希望,否則又變成頭上安頭。

 

參禪,就是要老實用功。首先,要把腿練得聽話,不搗亂也不痛,怎麼腿會不痛?是否有個咒可以念一念,腿就不痛了?或者吃個什麼藥令它不痛?不是的。必須要經過這個痛,然後它才聽話不痛。你要是忍不住,一痛你就要換腿,休息一下,那麼腿永遠不會聽話,因你已慣壞它。它一痛,你就哄它,如哄小孩子似的。小孩知道父母怎樣也捨不得他受苦,將來他就什麼苦也不能受。腿也像小孩子一樣,你若怕它痛,它什麼時候都會痛,痛時也要痛,你不想痛時也要痛,就都因為慣壞了它。

 

把腿練得聽話,把腰也練得聽話,不痠也不痛。眼、耳、鼻、舌、身、意也都聽話,六根不向外馳求,不被色、身、香、味、觸、法所轉,皆不為六根六塵所轉,而能轉回來,這就是聽話。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常常迴光返照,不向外馳求,總是抓住自己的根本法門:「念佛是誰?」抓住根本,即「但得本,莫愁末」,對於枝末的問題,也不用再憂愁了,一點一點都會明白。

 

你修參禪法門,不要連坐都還未練好,也不能結雙跏趺坐,連單跏趺坐都結不起來,就想學怎樣參,又如何如何?你的基礎都未打好呢!

 

參禪要先打地基。第一個禮拜,就是在整地。造房子先要整一整地,等到地差不多平了。第二個禮拜就可打樁。打樁須費一番功夫,就是修忍,忍痛、忍餓、忍飢、忍寒,什麼都要忍,這是很費力的,雖然費力,但這是必經之路。必須把地基打好,立好樁,否則造出的房子必不堅固,風一吹就倒,雨一沖也就散了,這都是因樁未打好,基礎沒建立好之緣故。第三個禮拜才把樑、棟、柱腳石等都安好,把所有的柱子都豎建。第四個禮拜就可以造牆、裝門、安窗戶、蓋上屋脊。所以一點一點的造起,不是「一鍬就挖個井」,不是一下就可以成功的。

 

參禪如此,念佛是如此,學教、修密、習律也是如此,都要念茲在茲,把心弄老實,不叫它好高騖遠,不要聽人說密宗好啊!就跑到密宗。我們人不要迷得死不開竅,食古不化。明明眼前都擺著事實,還迷頭迷腦的密密密,密來密去也不知怎麼就死了,這真是密!這不是「密」,是「迷」--糊里糊塗!

 

各位信佛的人,要研究真理,不要盲從。要「親近有德,遠避凶人」,凶人就是專門欺騙人;有德之人即是不欺騙人。無德的人專用奸詐手段,所以德存不住;唯獨不欺騙人者,才能日積月累的修功立德,故其德行存在。所以你們觀察人就是從這兒著眼。不是單單在表面上看,說:「我看這人有德,是善知識。」根本沒有確實的標尺。你必須要設身處地,真正了解那人才算。末法的人都犯了一種通病,就是好高騖遠,以耳代目,聽人家說什麼好,就往那兒跑。跑到那兒,好不好也不知道,甚至被人騙了還不醒覺。學這種迷信財色,迷信風水,非常可憐。

 

今天從報紙上轉載大陸福建某地,有六個小孩子集體跳海自殺去成仙。這為什麼呢?就因為邪說把人迷住了,說人做壞事就要作鬼,做好事成神仙。什麼叫好事?就是不怕死。在鄉下地方,小孩子天真純樸,聽了什麼也就容易入腦。說好人不怕死,死了會成仙,所以這六個小孩就要集體自殺成仙去--「以前有八仙,大概是集體自殺的,我們現在也要集體自殺成六仙,免去六道輪迴」,所以他們一齊自殺想成仙。

 

他們成不成仙呢?我可以證明沒有。為什麼不成仙?因為他們太迷了。成仙的人都很聰明的,沒有這樣的愚癡,不懂真理,是非不辨。這樣怎麼會一起死去就會成仙呢?成仙若是這麼容易,那麼大家不快死算了,都會成仙?真是無有是處。這種鄉愚太可憐了,盲從迷信邪說,令小孩子都失去了方向,這是很可憐的一件事。

 

話又說回來,為什麼小孩子寧可死也不怕,而說要去成仙呢?這也可說是環境壓迫而成,覺得人活著還不如死,做人如行屍走肉沒什麼意思,於是找個大解脫,一起去死。小孩子在他們的筆記簿上,寫「死」字寫了一千多個,天天死死死,一天到晚念死。這些童男童女無知,受迷信之蠱惑,而失去真正的目標和方向。

 

所以我們信佛的人,不應該迷信,要破除迷信。什麼是迷信?就是糊里糊塗地亂信,別人說什麼就信,信迷了。「迷信」還不打緊,最怕是「信迷」,信那迷亂顛倒的外道。有人自作聰明,真的他不信,假的他反而去信,這就是「迷中之迷」,不認識真理,拿真當假,把假當真。好像這六個小孩,本來「找死成仙」是一種虛假騙人的方法,而他們卻相信。若是叫他們要修行才能成仙,恐怕他們就不相信了。所以世界上可憐的人很多,可憐的事也很多,一言難盡!

 

光音天、科學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午

 

問:佛教裏說:「人的始祖,是從光音天來的。」這與現代科學理論,有沒有牴觸?譬如,科學裏有「進化論」,說人是從最原始微生狀態,若干億兆的逐步進化演進,最後從猿猴變為人。這個在佛理上講得通嗎?

 

答:人是從光音天來的,這個來源不只七億兆年,恐怕七億億兆年以前就有這種情形。

 

光音天的天人來到人間,並非怎麼完整,而是已失去智慧。為什麼?就等於我們人投胎另去托生一樣。當初這世界沒有人類,未開化,混沌一片,如雞蛋似的。天人好像蒼蠅飛到這世界來,以為有什麼好吃。從光音天到地球來,恐怕也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好像現在的衛星火箭打入太空軌道,要經過人間很久時間,或幾年才能入軌道。

 

同理,天人到地球來,他們本沒有什麼目的地,各處旅行,把指南針丟了,到了地球就手忙腳亂。他們到了地球也不像以往在天上那麼聰明,僅存一種知覺性,沒有像在天上那麼完整。好像人本來很聰明,但死了再托生做小孩,把前生事忘了。就好像人撞車後,失去所有知覺,迷糊混淆。雖然說他們從光音天來,但是逐漸都失去本有的德性與智慧,只有一點點知覺性存在。雖說從天上來,也來得很少,沒有人知道他們究竟來了多少,時間也無人可以考查。既無歷史可查,也沒有什麼根據。

 

至於所謂的「科學」,並不是什麼科學,這是人取的一種代名詞,叫它為「科學」。其實它只是一種理論、理性。這種道理圓滿或不圓滿?就要憑各人的見地和理解力。有些人懂得多點。有些人沒學過科學,就不懂科學。那麼是不是沒學過科學的人,在他自性中就沒有這種理性?不是的。不論你有沒有學過科學,在自性裏這個理性仍然存在。不能說學過科學,就有科學;沒有學過科學,就沒有科學。這就像佛性一樣,人人自性中皆有。

 

科學,只是佛性的一小部分,並不是一個很完整的理性。說人研究科學如何如何,寫出的理論又如何如何,其實這只是個人的顛倒執著,頭上安頭,故意無事找事忙,忙來忙去也找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研究科學,研來研去也研究不出什麼名堂來。人執著科學,以為有什麼了不得,其實都是自性本有的。並不需向外求,你若是向外找,什麼時候也找不出來。你說它是真的,那都是在皮毛上呢!真的是既找不出,也說不出來。科學本來不存在,我們叫它科學,它就叫科學。

 

性、識、意、心

 

問:「性、識、意、心,有什麼分別?」

 

答:小孩子剛生出來,活活潑潑,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這時可說是「性」。一知道吃奶了,「識」就增加。吃奶之後,又懂得穿衣服,不穿就會冷,不穿就覺得羞恥;知道饑渴寒暑,這就是「意」了。等到長大,想要這個想要那個,這就是有「心」了。本來這是四種心,可是也可說是一個,互相有連帶關係,不可分開,是同一家。雖說有四個名詞,但是它本性是一樣的。它其根本的罪魁就是「業」。

 

再擴大來說,什麼叫「佛」?我們的「性」叫佛,什麼叫神?「識」是神。「意」是分別心,「心」是盡打妄想。

 

再說,「性」本是圓陀陀、光灼灼,無人、無我,不落二三。但一有「識」,就落二三,有所分別。「意」也是有分別。意,又叫第六識,比較混濁,但第七第八識比較清淨。識有八種,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與第七、第八識。識本非有八識,而是名詞上有八個,但總機關是一,而有八個崗位。雖然有八個崗位,都由識來支配控制,八而一,一而八;八不礙一,一不礙八。從一可生八,從八又可回到一,這是識。

 

「意」就是分別心,也就是第六意識。「心」不單有分別,而且又妄想紛飛。至於六識,可說是一種知覺性。就是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發出見聞嗅嚐覺知。人造罪業也是在六根門頭,修行亦是在六根門頭。若能不被外邊境界轉,那就是修行;若被外邊境界轉,就是墮落。

 

對教育界之感慨痛心呼籲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今時很多國家教育落後,斯文掃地,雖然教育界裏仍然有人發奮努力,挽救道德之淪亡,然杯水難救車薪。教育一敗塗地,它原因何在?乃因為教育界人士不肯改善,不求進步,眼見學生日趨墮落,殺人、放火、搶劫、販毒,而視若無睹,甚至於居然公開鼓勵學生吸毒、墮胎、性解放、吃避孕丸等,這種卑鄙的行為,只有令學生意志消沈,違背良知。

 

雖然還有部分教育家,鞠躬盡瘁,大聲疾呼,企圖挽回頹風,為青年人奠定良好基礎,然大部分卻昧心厚顏,鼓吹淫狎敗倫傷化之作風,使青年人雄偉堅貞之志願,瑟縮挫損,善根殞滅,還未真正啟發智慧,已學會了顛倒荒唐。

 

部分教育家甚至口口聲聲要改造人心教育,彼等乃德中之賊,斯文中的敗類,為掩護它醜陋,而極力反對真正的教育、建設性的教育,以盲引盲,誘惑無知,豈不令人更加痛心疾首。

 

從事教育的人士,應時時刻刻本著大公無私,昂藏磊落之大無畏精神,造就世界未來主人翁,庶幾無負己任,不愧人師。若是依然故我,邪知邪見,嫉妒障礙,沽名釣譽,抑人揚己,覆蓋虛偽欺騙,那麼教育則一蹶不振,永不再興。而人類之英才亦將埋沒,國家的前途危矣殆矣!希望為教育家者喚起青年人的注意,速謀對策,挽救青年小子,免得誤人歧途,自甘墮落,則社會幸甚!國家幸甚!

 

參禪要有擇法眼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晚講於萬佛聖城

 

學佛法的人必須要有擇法眼,認識是與非法,黑與白法,善與惡法。切記不要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或將黑作白,拿白當黑,或以善為惡,以惡為善,這都是顛倒。想認識這些法,一定要有擇法眼。首先要無我相,若有我相,就生種種障礙,而無智慧。有了我相,就先生自私心。跟著就陸續生出自利心、有所求心、貪心。若又求不到也貪不到,就生鬥爭心,與人爭強論勝。

 

如果能沒有「我相」,則什麼叫「我」?誰是我?我又是誰?想一想,參一參「念佛是誰?」這「念佛是誰?」不是念的,你念來念去是沒有用,而是要參,參如同用錐子錐一個東西,錐出窟窿了才算透,徹悟明白。「一時不明白,一時都要參;時時不明白,時時都要參。」參也不是猜測的,你若猜「我念佛,你念佛,他念佛,誰念佛呢?」猜來猜去是猜不著的,而是要找這個「誰…?」這個誰字就是金剛王寶劍,就是智慧劍。要用智慧劍把其他妄想全斬斷了,智慧自然現前。

 

參禪這法門你若不認識,不明白,而像念佛號似的,以為念得越多越好,這是錯誤。不需要念得多,最好能拉長長聲,念幾個鐘頭也念不完,甚至參八萬大劫也不間斷,這才是真正參禪。為什麼要參「念佛是誰?」這「誰」字本來也是多餘,但因為我們人就像猴子,總要找事做,找東找西。若有個誰字擋著,那些妄想也就沒有了,這是以毒攻毒的法門,沒有妄想才是「時時勤拂拭」,參禪就是勤拂拭。為什麼要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的法門。

 

若是沒有擇法眼,不認識真法,就不會參,不會參就是白費功夫,若不認識正法,就會跟邪法跑,所以擇法眼是最重要的。

 

得一萬事畢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五日中午講於萬佛聖城

 

「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法」都是從因緣而生,也是從因緣而滅,這是一個輪迴的道理,也是一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道理,也是世間一切的相對法。相對法,就是好到極處則變壞,壞到極點又變好了。好像我們剛生出來是一個好,等到死時又是一個壞。「生住異滅」,「生」了之後就「住」,住以後又變「異」,變異後就「滅」。生老病死亦是同理,生了之後慢慢就會變老,老了就有病,有病就有死,這都是一種緣。

 

人人都有「生」,都喜歡生;人人也都有「死」,但都怕死。你若不歡喜生也不怕死,這就是一種定力。好像人怕鬼,為什麼怕?因為鬼很醜陋恐怖,會對人不利,會把人弄死,所以人怕鬼。這是一種怕死的表現。如果你不怕死,什麼也不會怕的,不論鬼神或妖魔鬼怪皆不怕,無所恐懼。你若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無所恐懼才是一種正定正受,得到定力。有定力之人是:「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這個意思就是,若是有人用刀割去我的頭,或用毒藥毒死我,我也無所謂,無動於衷。為什麼?因為自己的生死已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得一萬事畢了。

 

可是單單「得一」還是不行的,要把「一」想法子返本還原,變成○。○是個妙不可言的道理,你們誰明白○,誰就能修行證果。如何明白○?就要先明白一。所謂「得一萬事畢」,它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又所謂「一法不立,萬法皆空。」你想要得到這種境界與道理,先要得到「一」,你不要把「一」看得那麼簡單。「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天為什麼能覆蓋萬物呢?因為得一了。地為什麼能載萬物呢?因為得一了;若是地沒有一,失去一,即刻就有山崩地裂、地震海嘯種種地災發生。哪個地方丟了「一」,哪個地方就有地災發生。若是不丟失一,地是平平安安的。

 

「人得一以聖」,人若是真能得到「一」,就能出輪迴,證聖果,開智慧。人失去這個「一」,就在六道輪迴裏轉,就會有種種煩惱無明。八萬四千種煩惱都因為失去一,所以都來了。若得一了,首先就是煩惱變成菩提,生死變成涅槃,如反掌之易,毫無困難。可是為什麼不能將煩惱生死變成菩提涅槃呢?就因為失去「一」,而跑到「二」上,跑到「三」上……,跑到「十」上,由十就有十十無盡,百千萬種的煩惱都來了。所以這個一是很要緊。可是我們失去一,又想得回一,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從一再能返本還原,回到○上,那更是不容易的事。

 

我再給我們說這個簡單的譬喻。什麼時候叫一?什麼時候叫○?從一歲開始,女的到十四歲,男的到十六歲,這段時期都沒有失去這個一。什麼時候是個○?一入胎到出生,都是在○的位置上,那時候沒有什麼妄想、煩惱、貪瞋癡心,等到會吃飯了,餓了就生貪心要吃飯,貪瞋癡就開始發生,但是這個時候還沒有失去一,這時候是做人的開始。從○字演變成一字,這個一字還是很完整,是一切一切的開始。等到經過人事的變遷,在「一」上又加上東西,就變成二,二又變三,三又變四……,一路一路地增加,增加越多,負擔也就越重,人也越變愚癡了。

 

性,就是個○字,○就是個「性」──○性○性,是什麼也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修行要修到如渾沌赤子之心,心無一物,就像小孩子似的,返老還童。但返老還童並非叫你等著吃奶,而是叫你的貪瞋癡慢疑心都沒有,這時叫返本還原,和小孩子的知見差不多,很天真無邪,一點也沒有懶惰懈怠心,也沒有佔便宜心,或人我是非的心,這時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修道若是能真明白這個理,才能真正覺悟。為什麼聽經?就是要返本還原。為什麼要修行?就是要返本還原。把所有零零碎碎的垃圾,都收拾乾淨,不要在人我的問題下用功夫。別人講你一句就不高興,受不了;動你一根汗毛,你也痛到心裏去,甚至拔一毛能利天下,也不肯,有這種自私是不能修道的。

 

修道人要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無我相」不是做事時,盡叫別人去做。「無人相」不是吃東西時,說我無人相,我多吃點不要緊,因為無人相嘛!但你這時無人相,別人卻有人相。又如果打架時,你就「無眾生相」;或者吃肉時就「無壽者相」。這是不對的,都是邪知邪見。那麼,應該怎麼樣做呢?

 

(一)無我相:不要有貢高我慢,不要有為自己打算的心。

 

(二)無人相:不要妨礙或障礙他人,凡對人不利的事都不要做。

 

(三)無眾生相:視萬物為一體。

 

(四)無壽者相:大家都應該有要求生命存在的權利,不應該奪取別人或其他眾生之性命。

 

所以我們修道是處處不為己求,不為自己打算,要多為他人著想。

 

六大宗旨即是五戒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五日於萬佛聖城

 

有人歡喜念佛,就參加佛七。有人歡喜參禪,就參加禪七。若是有人不歡喜念佛也不歡喜參禪,就參加個懶七或睡覺七。「懶七」或「睡覺七」,這些名詞很新鮮,但說起來也是很有學問的。

 

「懶七」:你很懶,其實也懶不了。你什麼也不做,但是心裏就做起工來--打妄想。妄想忽天忽地、忽餓鬼忽地獄、忽人忽天,就是在人的心裏製造出六道輪迴的機器。心裏把這機器發動了,轉來轉去,想要懶惰,其實浪費的腦力及精力更多。所以就更加疲倦,就越加懶,更加覺得什麼都沒有意思,枯燥無味。

 

「睡覺七」:睡著了就作夢。在夢裏也是一下子夢到發財,或一下子又挨窮,或忽然作大官,又忽然變乞丐,或夢到老虎毒蛇。在夢裏睡也睡不安樂,想打個睡覺七也不行了。

 

這就是人不會用功,無論做什麼都覺得不好;可是會用功的人,做什麼都覺得好,參禪、念佛都好,就算懶惰睡覺也都是在用功。

 

所以萬佛聖城有禪、教、密、律、淨五教,你願意修什麼都可以,是很自由的,不需要覺得不好意思,你想懶、睡也都是很好的事;懶,不會偷東西,這是持戒。睡,不會殺人或殺生,這也是持戒。你念佛參禪或學教、習律、修密,這都是持戒呢!所以你學五教,都是在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用功就不會犯戒,在表面上看來好像沒有在持,其實這是不持而持,不戒而戒。不需要用持戒的名詞,也在持戒,所以這樣用功也是很好的。

 

因為這樣,在萬佛聖城願用什麼功,都是很自由,不會有人管束你,因為這個國家是民主國家,所以在這個道場更應行民主中之民主,自由中之自由。所以這麼多天,願用什麼功都可以,只要你自己在用功時,提得起、放得下,做什麼像什麼,做什麼都好好去做,專心致志,這就對了。

 

再說說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

 

(一)不爭,就不會殺生。殺生就因爭心作怪,一爭就你死我活,死傷無數。

 

(二)不貪,就不會偷盜。為什麼要竊盜他人之物?就因為貪。你要是沒有貪心,就算人家要給你,你也不會要,所以要把貪心去除,才不會偷。

 

(三)不求,就不會有淫欲心。淫欲心就因為有所求,女求男朋友,男求女朋友,都是追求異性。不單求,還要「追」求,就好像把頭削得尖尖的,往裏頭鑽。若是無所求,還有什麼淫欲心?英俊的男人有什麼用?漂亮的女人也只是個蓋肉的臭皮囊。有什麼值得貪戀的?假若無所求了,淫戒就不會犯。

 

(四)不自私,就不會打妄語。人打妄語,就因為怕失去自己的利益,自私心作怪,所以騙人撒謊,想令人不認識自己。

 

(五)不自利,就不會犯酒戒。人為什麼喝酒?就想迷亂自己的身體心性,弄得它恍忱惚惚,以為自己成了神仙,在天上逍遙。喝醉酒又會罵人,又可以為所欲為,又增長淫欲。又想用酒來助血氣流通快點,喝了忘記一切,好像抽鴉片煙一樣過癮。這都是自利心作怪,所以才去喝酒。

 

所以這六個宗旨,就是「五戒」的別名。為什麼不說五戒?因為我們人聽慣了五戒,你跟他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他說:「我知道了!聽你的做什麼?」所以把它變個名詞,「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這個名詞本來人人也聽過,也懂得,但是真能去做的少之又少,所以提醒大家:

 

不爭就是不殺生;

不貪就是不偷盜;

不求即是不邪淫;

不自私即是不打妄語;

不自利即是不飲酒。

 

德行的表現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七日晚講於萬佛聖城

 

學習佛法的人,就是在這兒開始把種子種到地下去。種子種下後,能不能生出?還要看各種的緣。諸緣具足了,種子就能順利的生出。假若各方面助緣不圓滿,就有可能變成焦芽敗種。也就是看當我們發菩提心時、種菩提種子時,種得夠不夠深?堅固不堅固?

 

若是種得夠深而且堅固結實,那麼將來種子一定會生根發芽,可是要想結菩提果,還有一段相當的時間,這就要看你用功用得如何。要是用功上路,開悟證果,成就覺道,這才算是收成。種子生根發芽、抽葉、開花、結果的過程中,都必須經過相當的時間,培養、灌溉、加肥料。肥料是什麼?就是學佛的道德。修行要處處本著道德,以不妨礙道德為根本戒條。

 

儒教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行是人的根本,而財僅是一種末梢之物。修道人處處要惜福節約,不浪費金錢物質,如此日積月累,才能培養出自己的德行,所生出來的枝葉才會茂盛,果實也將累累。如果不加肥料,不用功去培養灌溉,枝芽花果很容易就會枯槁而死,所以修道人,第一戒條就是「注重德行」。

 

德行先由小處做起。「毋以善小而不為」,你不要以為小善就不去做,而等著做大善,大善沒有那麼多。「山」是一粒一粒微塵積成的,微塵雖小,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山。德行雖小,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德行山。不違背道德就是德行,不妨礙他人就是德行。無論做什麼,要幫助他人為本份。若於利益上、時間上、文化智慧上,或其他種種事情上,對他人有所妨礙,不能利益他人,都是於道德有所違背。所以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總以不違背道德為根本箴規。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沒有德行,就不能修道。有人想修道,魔障就來找,這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所以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道德就等於日月,也等於天地,也等於人之性命。沒有道德就等於沒有性命,沒有日月天地一樣。什麼是道德呢?就是以利益他人為主,以不妨礙他人為宗旨,也就是內心充滿「仁、義、禮、智、信」。

 

(一)仁:有仁愛的心,就不會殺生。

 

(二)義:具足一種知識,做什麼事都恰到好處,恰到中道,不太過也不會不及,不偏左也不偏右,事事合乎中道。懂「義」,就不會偷盜。講義氣的人不會偷他人的東西。

 

(三)禮:禮是一種禮貌、禮節。尚禮節就不會姦淫。偷盜與淫亂都是因為不合乎義禮,違背常規的現象。

 

(四)智:有智慧的人就不會亂喝酒、亂吃迷魂藥。愚癡的人才會做出種種顛倒事。

 

(五)信:有信用就不會打妄語。

 

仁、義、禮、智、信,五常充足圓滿了,這就是道,就是德。所以道德是從心中生出,它的根本就在我們人之心裏頭,但生出來有種顏色。這種顏色不是青、黃、赤、白、黑,而是一種德行之表現,是德行之光澤,故韓愈在〈原道〉文中,有一段說著:

 

博愛之謂仁,仁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而孟子說:

 

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有德之人不單單面上有所表現,其背上也洋溢著德光,甚至於在四肢上也能顯現出來。這種德相雖然描述不出來,但人人皆能明白。德行的表現,才是真正的功夫學問,這種德行不能假裝的,虛假只會暫時騙人一陣子,不能長久。

 

修道就是要修真正道德,不妨礙他人,也不怕被他人妨礙自己。誰妨礙自己都接受,逆來順受;誰對自己不慈悲,或不講道理,都是自己的善知識。能「逆來順受」,對橫逆能處之泰然,才見出你忍辱的功夫,不要讓別人一句話就動了。有些人的「不動」是無慚無愧,這是不對。你要修的「不動」,是能忍人所不能忍,這才是真功夫,否則,還須從頭練起。

 

道家以「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為道德圓滿之表現。這兩個名詞在某些佛教徒聽起來,說是外道。其實什麼叫外道?什麼叫內道?這個名詞並沒有什麼外內道,這是用來形容某種修行所成就的結果。「三花」就是精、氣、神,三者都變成一種光華。「五氣」:仁、義、禮、智、信,五氣都圓滿,叫五氣朝元。

 

在佛教裏,道德圓滿了,就獲得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缺少一樣,也無法得到這種境界。所以佛教萬德莊嚴,它能包羅一切宗教,而一切宗教只是佛教的一部分。所以我常將佛教比喻為大學課程,道教或其他高超一點的宗教可以算為中學,世間宗教如儒教等,只是小學過程。

 

在小學、中學、大學,都是讀書人;世界各宗教,也都是宗教人士,所以不可以分門別類,到這教就說這教好,到那教就說這教不好,「入者奴之,出者污之。」這是錯誤的觀念。一切宗教都是佛教的一部分,這看法才是對的。因為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堪作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外道也是眾生之一,也有成佛的機會,為什麼要摒彼於門外呢?佛教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有邊際、無門戶、人我之見。所以我們學佛人的心量要大起來,不要心胸狹窄、小氣。

 

道教裏有德行人,有一種表現,一般凡人都看得出,就是鶴髮童顏。頭髮雖然花白,但其面色有如童子,很潤很細。為什麼?就是一種道德感召的變化。雖然是白髮,但頭髮並不乾枯,而且有光潤之氣(並不是擦髮臘),他的毫毛、頭髮會放光,若有功夫的人,或開五眼的人,一看就知道。

 

佛教又高一招,不單頭髮放光,而是全身都可以放光,每一根汗毛梢上都可以放光,每一毛孔都與眾不同。在佛教裏修行有功夫的人,能使白髮轉黑,齒落重生。道教也有齒落重生的境界,不過不能全身毛孔放光,這是不同處。你們各位看人是不是一位善知識?不需開五眼,就憑凡夫肉眼,只要你是個行家,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善知識?是否有德行?人若無德行,是面生橫肉,非常討人厭的!

 

禪七誨語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八日講於萬佛聖城

 

這次萬佛聖城又打禪七又打佛七,但還談不到真正打禪七或打佛七,只是個練習而已,為什麼?因為習氣毛病使然,曠劫以來人都懶散慣了,突然間叫他去真正修道,是很難辦到的事。在中國高旻寺打禪七的家風,是誰也不能講話,一分一秒也不能缺席懶惰。禪堂是不可以隨便進出的,就算死了,屍體也不能往外抬,只往止單下邊扔進去。

 

在這兒,你叫人突然這樣用功,是不可能的。從前凡是在高閔寺的老修行,是真把性命交給了龍天了,真為了要了生脫死,所以拼命用功,剋期取證,一刻也不放棄,抱得話頭緊緊的,由早二點半到晚十二點,沒有一分一秒不是在用功,打七期間從不離開禪堂。

 

既然都是初學,都在此訓練已經是很不錯了。雖然念佛比較容易點,但也不太容易,因為沒有休息的時間,總是繼續不斷地念佛。我們打禪七、打佛七,都是引導大家一點一點往前進步,慢慢訓練得上路了,再努力用功。修到什麼程度?修到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在動中不動,靜中不動,在不動中亦不動;靜不礙動,動不礙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離了這個就是錯過。」「這個」是什麼?就是中道了義,生佛、生菩薩、生聖、生天、生地、生仙,皆由它。

 

用功的人要專心致志,不要被境界所轉。參禪,要記住《金剛經》上的道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六祖大師開悟的一個基本道理。可是多少人聽過、誦過這句,有人開悟嗎?所以當我解釋《金剛經》時,我說:「經文依然在,開悟是何人?」六祖大師是個不識字的樵夫,天天只是上山砍柴,但他聽了這句就開悟,因為六祖大師在多生多劫以前已認真修行過,所以一遇到《金剛經》就開悟,可是呢?為什麼我們聽了這麼久,也沒有開悟?這皆因往昔沒有修行,只顧去看電影、看電視、開舞會、吃喝玩樂,不曾研究過經典。

 

《金剛經》又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坐禪時是不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沒有,就要想辦法掃四相,且要空三心,現在、過去、未來三心,三心了不可得,又怎會有四相呢?

 

《金剛經》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坐禪時,不要被音聲所轉,不要隨色相而轉。有人修行很久,有境界了,但執著境界,這是錯誤。應該「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不聞不見,才叫不被境界所轉。

 

結禪七偈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六日於萬佛聖城萬佛殿

 

今日圓滿十禪七,

改頭換面發菩提;

常握金剛智慧劍,

縱橫南北與東西。

 

今天是十個禪七圓滿日。我們往昔如何,不要去管它,只要從今以後,重新做人,改頭換面,重頭再練,跟以前的貪心鬼完全不同,不像以前盡在人我是非上用功夫,而要發大菩提心。

 

常常握著金剛王智慧寶劍,不要愚癡,不愚癡就不會做顛倒事。為什麼顛倒?就因為愚癡無明,昏昧幽暗。應該時時拿著金剛智慧劍,縱橫南北與東西,遨遊天下,願意到那裡就到那裡,也就是無人無我,無拘無束,大自在無是無非的境界。

 

十法界不離一念心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佛是人成,人道圓滿即佛道成。

 

法身本身原無性,若有則不為法界。譬如,你的脾氣比我大,我的脾氣又比你更深,此即惡性之表現。豬有豬性,馬有馬性;男人有男人的性格,女人就有女人的性格。歡喜吃甜的,這是有個甜性;歡喜吃酸的,有個酸性;歡喜吃辣的,就有一個辣性;歡喜吃苦的,就有一個苦性,這個修行也是苦性。樹有樹的性,花有花的性,草有草的性。各有其性。以上所言種種「性」,皆包含於法界「眾生性」內。

 

《華嚴經》上說:「萬法唯心造」,佛就是由你心造成的。你心要是修佛法,就成佛道,你心歡喜菩薩,就行菩薩道,成菩薩。乃至於你心願意墮地獄,你就往地獄那兒跑,將來就墮地獄。所以說「十法界不離一念心」。

 

一、佛法界

 

不大不小,非去非來;

微塵世界,交映蓮台。

 

「不大不小」:當我第一次聽到梵文「佛陀」(Buddha),就聽成一個「不大」。「不大」是什麼?是佛;就是沒有貢高心、沒有我慢心、沒有一個我。「不小」,也不小;也不大,才會小。

 

「非去非來」:佛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無在無不在的,不是單單就在我們這一個世界,所以說「微塵世界」:這個法界是所有微塵那麼多的世界,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世界。

 

「交映蓮臺」:交映,就是這個法界的佛的光照著那個法界的佛。那個法界的佛的光又照著這個法界。佛在蓮臺上坐著互相放光動地,不但六門頭來放光動地,每一個毛孔上都是放光動地的。每一個毛孔又現出來微塵世界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諸佛,就在一個毛孔上現出來。每一個佛都是這樣子放光,無量無邊的。光與光不衝突,光與光都是和的,所以我們佛教是和光的。我們人與人也不要相衝突,這個交映就是你的光照著我,我的光又照著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和大梵天王那個網羅幢一樣的,帝網重重,無盡無盡,這是第一個佛的法界是這樣子的。

 

二、菩薩法界

 

有情覺悟,跳出塵埃;

六度萬行,時刻培哉。

 

「有情覺悟」:菩薩是梵語,翻譯過來叫「覺有情」,一個是覺悟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都覺悟了,這是一個講法。第二個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這兩個講法我們都有份了,有份成菩薩。我們因為都是一個有情的眾生,我們也可以在這個眾生裏邊,做一個覺悟者。我們又可以也以這個覺悟的道理,去覺悟一切眾生。同樣的,佛就譬如大人,我們就譬如小孩子,天天要吃奶,天天要聽法。聽法是特別能增長人的善根的,特別能開人智慧的。所以你若能有機會聽法,那比你賺多少錢都有價值。有這個時間來研究佛法,你說多好!

 

我希望我們這兒的人不要那麼多的旅行,為什麼呢?因為旅行太危險了。你看看,每一個放假的日子,死的人就不只一個,一定是多過一個。那麼多過一個,或者去旅行就有份了。這個國家(美國)人人都願意玩、願意去旅行。我們佛教徒就要改善這個風氣。放假的日子,有這個時間來研究佛法、誦經、念咒、拜佛,那更好。

 

菩薩,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覺悟中的一個明白者,明白中的一個修行者,修行中的一個實行者。

 

「跳出塵埃」:你若不明白,就跳不出這個塵埃,因為這個「塵」太厚了,所以你跳不出去了。你若覺悟了,這個塵埃就薄了,就跳出去了。跳出塵埃以後怎麼辦呢?是不是就睡覺、吃飯呢?不錯,還要睡覺、吃飯、穿衣服,不是單單就做這個工作,不是為這三個問題而生存,為著是要行這個「六度」。

 

「六度萬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有人說:「我知道,這布施就是叫人布施給我。」不是的!我們要布施給人,所以不要這個錢。錢,是最邋遢的一個東西,你要是和它接近的太多了,那就是塵埃;你能不要錢,那是最清淨了,就跳出塵埃了。

 

「時刻培栽」:不是說今天我修,明天就不修了;今年我修,明年就不修了;這個月我修行,那個月就休息啦!今生我修行,來生就不修行啦!或者這一刻我修行,那一刻又睡覺去了。不是的!時時刻刻、生生世世,我們都要修行這個六度萬行。所以你能這樣子,那就是「菩提薩埵」了。

 

你以為做菩薩那麼容易就做啦?沒有那麼容易的!不單做菩薩不容易做,這個緣覺、聲聞,也都不容易做的。做什麼容易呢?做鬼、墮地獄、做畜生最容易。「難」就是「不容易」的一個別名。所以菩薩就要行人家難行能行的苦行,難忍能忍的忍辱。精進就是菩薩,就是這樣子,沒有旁的,巧妙的。你就是能做人家所不能做的事情,那就是菩薩。

 

三、緣覺法界

 

緣覺聖賢,孤峰獨眠;

春花秋謝,十二連環。

 

「緣覺聖賢」:這個緣覺的聖人,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叫緣覺,沒有佛出世的時候就叫獨覺,自己就會開悟的,他歡喜「孤峰獨眠」。「春花秋謝」:他就看這種「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覺悟到這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有自然的一種生滅。「十二連環」:緣覺的聖人他是修十二因緣的。

 

十二因緣:

 

(一)無明。他觀察這個無明從什麼地方來的?怎麼會有無明呢?

 

(二)行。有了無明,就有行為;有行為,有所表現;有所表現,就有了識。

 

(三)識。識就是分別;就是「有為、無為」之間有了分別。有分別心,就有了麻煩。

 

(四)名色。這個名色就是麻煩。一有了名,就有名的麻煩。一有了色,就有色的麻煩。名色就是麻煩,麻煩就是名色。這個事情要講起來更麻煩。不講還沒有麻煩。一講就講出麻煩來了。我沒有這麼說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沒有這麼多麻煩。我這一講,你不懂,有個不懂的麻煩了。有不懂的麻煩,就想要懂了。想要懂了,這就有了六入了。

 

(五)六入。這個六入就是想要懂,想要明白,於是乎啊,就生出一個眼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就生出了這個六入。這六入為什麼要生出?就是想要明白。孰不知,愈明白愈糊塗,愈糊塗愈不明白,這就是六入。

 

(六)觸。這個觸就是個碰。不明白,就要各處去碰,東碰,西碰,南碰,北碰,上碰,下碰。就好像那個烏蠅似的,各處去碰壁,為什麼碰壁?因為要明白。

 

(七)受。碰了之後,就有了受。沒有碰壁,就覺得很舒服。一碰壁,就覺得很不舒服。有人說:「我不好啊!」「我覺得很不歡喜了!」這就是受。

 

(八)愛。有了領受就生出一種愛著來。我們人為什麼有一種不平安的感覺?就因為有這種愛。有了愛就有了惡,也就是有了討厭。對於順的境界,就生出一種愛著來。對於不順的境界,就生出一種厭惡來。為什麼有個高興?為什麼有個不高興?就因為有一個愛,有一個惡。那個惡就是個不願意、厭惡,所以這麻煩就一天比一天多起來了。

 

(九)取。所要愛的東西,就想要得到,就生出來一個取了。(十)有。你得到了,就滿足自己的這種欲望。那麼為什麼要滿足自己的欲望?就因為想要擁有它,就有個有了。

 

(十一)生。因為有這個有,你想要得到屬於你自己的。這一屬於你自己的,就有了來生。

 

(十二)老死。有來生,又有了老死了。

 

所以這十二因緣呢,是緣覺聖人所修的。

 

四、聲聞法界

 

聲聞眾僧,不論男女;

四諦觀行,隱實示權。

 

在這個聲聞的人,又叫阿羅漢,或叫羅漢,他能以飛行變化,有神通。證果的人,不是隨隨便便就說誰證了果了,我是阿羅漢了,不可以的。因為證果的聖人,走路他的鞋不沾地。你看他像在地上走路,但是呀,他是在虛空裡頭,那個鞋不沾地,也不沾泥土,甚至於在濘泥裡走,他的鞋都很乾淨的。好像法順和尚他在那個很稀的泥上面走過去,鞋上也不沾泥。這是證果聖人的一種表現。

 

初果要斷見惑;二果要斷思惑;三果要斷塵沙惑;四果也是斷了塵沙惑。無明呢?他破了一點,但是沒有完全的破,沒有完全把無明都破盡了。這無明破盡了,就是成佛了。所以在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的生相無明沒有破,所以就不能成為佛。那麼這個四果聖人,他所修的是什麼?四諦法,即苦、集、滅、道。

 

釋迦牟尼佛最初到鹿野苑度五比丘,這五個比丘,本來都是佛的親戚。可是跟著佛去修道,有的就受不了苦。釋迦牟尼佛在雪山的時候,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餓得骨瘦如柴。所以就餓跑了三個,受不了苦了,只剩兩個。以後,釋迦牟尼佛在臘八那一天,天女送牛奶去,釋迦牟尼佛把牛奶喝了,這兩個也跑了,說:「修行要行苦行,你現在喝牛奶,這是不能修行的,不能受苦了。」所以也就跑了。這五個人一跑就跑到鹿野苑去了。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先說了《華嚴經》,沒有人聽,以後就隱實示權,就說《阿含經》,要對誰說呢?一觀察,我以前那五個同參,應該先去度他們去。因為在往昔釋迦牟尼佛發了這個願:「我若成佛了,我要先度毀謗我的人,殺我的人,對我最不好的這個人,我要先去度他去。」誰對佛最不好呢?《金剛經》有個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時候,身上的塵土修的也很厚,也不下山,在那兒用苦功,修苦行。這個歌利王就把老修行的身體給割了。為什麼割他的身體呢?

 

有一天,歌利王帶著一些宮娥、綵女、妃繽,到深山打獵,這些女人覺得很好玩的,就不跟他去打獵,於是到一個山上去。歌利王各處去打獵回來了,就找他這些女人。一看這些個女人都圍在那個地方,和一個很奇怪的人講話,這個也摸摸手,那個也摸摸腳的,很不規矩的樣子。啊!他就生出一種妒嫉心了。聽聽他講什麼?是講修行。在這裡講修道!這歌利王就發脾氣來了:「你啊,不要在這兒騙女人啦!你修的什麼道啊?」

 

老修行說:「我修的是忍辱。」「什麼叫忍辱啊?」「就是誰罵我,誰打我,我也不生瞋恨心。」「你真的?我就試驗、試驗。」歌利王把身上寶劍拔出來了,就把手給剁下來了,說:「我現在把你的手剁下來了,你瞋恨不瞋恨?」這個老修行說:「我不瞋恨。」「哦!好!你不瞋恨,真有點本事,你盡打大妄語,你心裡瞋恨,你口裡講不瞋恨,你來騙我!我是一個最聰明的人,你能騙得了我?好,你既然說你能忍辱,不生瞋恨,你那個手,我也給你剁下來了。」把那個手也剁下。

 

剁下了又問:「你瞋恨不瞋恨?」這個老修行說:「還是不瞋恨」。於是乎,歌利王又拿著寶劍,又把兩隻腳給剁下了,剁其四肢又問:「你瞋恨不瞋恨?」老修行說:「我還是不瞋恨,不單不瞋恨,我若成佛,還要先度你。」

 

老修行發了這個願。當時天龍八部、護法善神就發脾氣了、就下大雨。這個老修行就說:「我不瞋恨,有什麼證明呢?我要是瞋恨你,我這個手腳就不能恢復如故了;我要是沒有瞋恨心,我這個手腳就恢復如故,像我原來的有手有腳,就證明我沒有瞋恨;我要是有瞋恨,就不會這樣子。」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說過這話之後,手腳果然又恢復如故。這護法善神,一看歌利王這麼惡,把老修行四肢給斷了。於是乎,就大顯神威,下雹子打這個歌利王。

 

歌利王也知道厲害了,看老修行有這麼大的神通變化,於是乎跪到老修行面前求懺悔。老修行就發願說:「我若不成佛啊,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我若有一天成佛,我就先度你成佛。你若不開悟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因為這樣子,所以佛成佛了,就到這個鹿野宛去,先度這個憍陳如。這老修行,就是釋迦牟尼佛,憍陳如就是歌利王。所以佛因為在往昔有這個願力,要度對他最不好的這個人。

 

那麼我們聽見這一段公案,誰對我們愈不好,我們要發願,成佛的時候要度他。不要說,你對我這麼不好,等我成佛的時候要叫你先下地獄,不要發這種願。

 

佛到了鹿野苑,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

 

初轉四諦法: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滅,可證性。

 

二轉四諦法:

 

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

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

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

此是滅,我已滅,不復更滅。

 

三轉四諦法:

 

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道,汝應修。

此是滅,汝應證。

 

佛說完了這三轉四諦法輪就說:「汝等為客塵所轉,故塵不可出。」憍陳如一聽這「客塵」兩個字,他就開悟了。什麼叫做「客」呢?客,就不是主人。什麼叫做「塵」呢?塵,就是不乾淨的東西。我自性就是主人,自性是清淨的。所以他當時就開悟,叫「解本際」,就明白本來的道理。

 

「不論男女」:女人也可以證果,男人也可以證果,證果就是聲聞,就是阿羅漢。好像鳩摩羅什法師他的母親,就是證三果的聖人。

 

「四諦觀行」:觀行,就是觀察來修行。觀察修行什麼呢?四諦法:苦、集、滅、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要修這四諦的法門。

 

「隱實示權」:本來這些聲聞,有的是大權教的菩薩,來示現這個權教的聲聞,所以這叫「隱實」;把實在的功德都隱起來了。「示權」,示,就是指示,權,就是權巧方便。你不要認為他是聲聞,這是小乘,你就輕看他。不要這樣子,他不是完全都是大菩薩,但其中一定是有的。這個大乘菩薩,他又現一個小乘的身,來接引這個小乘,然後迴小向大,所以叫「隱實示權」。

 

五、天法界

 

六欲梵天,五戒十善;

種有漏因,輪迴難斷。

 

「六欲梵天」:六欲天,就叫欲界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叫三界。我們現在都在這個六欲天的四王天裡包括著。我們直接所看見的這個天,就叫四王天,有四大天王管著。這個天是在須彌山的半山腰上。

 

古來中國的人,不知道有佛,就知道有上帝。所以商湯王的時候,他祭天就用黑牛來祭天,他就說:

 

曰予小子呂。敢用玄牡。敢召於皇皇后帝。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他說「曰予小子呂」:湯王他的名字叫呂,他說小子,就是很客氣說我是一個很沒有用的小子,一個小孩子的樣子。「敢用玄牡」,就是我敢用黑色的牛,「敢召於皇皇后地」:我很至誠懇切地,告訴上帝。說什麼呢?說「朕躬有罪,無以萬方」:朕我一個人若是有罪,不要加到一般老百姓身上去。萬方,就是萬方的老百姓。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說一般老百姓如果有罪,不怪他們,因為我沒有教化好他們,所以他們的罪都應該給我。所以古來的聖人,他是這樣自己責罰自己,不像現在的人,明明自己有罪,「喔!不關我事,那是他的。」「那是他的不對嘛,怎能怪我呢?」「你這個上帝,真是不公平,為什麼他那麼有錢?我這麼窮?」怨天尤人,什麼事情不說自己的不對,就找人家的不是。古來的聖人,是認自己錯的。

 

忉利天是欲界之第一天。第二天是「帝釋天」。這個天在中間,東邊有八天,西邊有八天,南邊有八天,北邊有八天,四八三十二天,這是第二欲天。第三天是「燄摩天」。這個天上的天人非常快樂,一天到晚都唱歌。唱什麼歌呢?就是我快樂得很呀!晝夜六時他都是快樂的,所以「燄摩」翻譯過來叫「時分」,每一個時分他都是快樂的。

 

第四天是「兜率天」。「兜率」翻譯過來叫「喜足」。時時都歡喜,時時都滿足,這就是知足常樂。因為知足,所以常常快樂;就是一天到晚都無憂無愁的,沒有煩惱。又叫「知足天」,因為他們能知足常樂,且無憂愁無煩惱。第五天「化樂天」。這天的天人,他會變化他的快樂。思衣衣來,思食食至,變化自在,故非常快樂。

 

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他化,就是他自己本來沒有快樂,他能把其他天上的快樂,拿來做為他自己的快樂。為什麼他要把旁的、天上的快樂拿到他自己來?就因為他不講道理;好像人間的土匪,搶人的錢做為他自己的錢,把人家的東西搶來,做為他自己的東西,不顧他人之死活。這裏有許多天魔及其眷屬。

 

「六欲梵天」:梵天,就是大梵天、梵眾天、梵輔天。他們是修「五戒十善」所得天上的福報,這都是種有漏的善根。他們「種有漏因」:種有漏的因,所以「輪迴難斷」:自己生死要自己了,修出世因才得以超脫輪迴。

 

六、阿修羅法界

 

修羅性暴,有福無權;

好勇鬥狠,浮沈業牽。

 

「阿修羅」,是梵語,翻譯過來叫無端正;無端正就是醜陋。男的阿修羅,相貌非常地醜陋,愛向外鬥爭;女的阿修羅,相貌非常地美麗,愛用心來鬥爭,也就是所謂的妒嫉、障礙、無明、煩惱。這一類的眾生,自成一個法界,但是又通於其他的三法界,所以在四道裏頭,都有阿修羅。總而言之,無論在哪一個道裏邊,好鬥爭的、脾氣非常大的,願意指揮其他的人,不願意受其他的人指揮;願意管其他的人,不願意受其他人的管,這都是修羅的表現。

 

人間修羅有善惡之分,善的阿修羅就是國家的軍隊、兵、將軍;惡的阿修羅,就是土匪、小偷、偷人東西的、搶搶人東西的、好打人的、好殺人的,這都叫阿修羅。

 

天上的阿修羅,他和天兵、天將去作戰。一天到晚,想要搶帝釋天的寶座,想要把帝釋天打倒了,他去做帝釋天。可是他戰來戰去,總要失敗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可以在天上享受這個天福,但是他不能有權利。所以他雖然和天兵、天將作戰,始終是失敗的。

 

畜生阿修羅,牠就願意欺負其他的同類,欺負其他的畜生,好像豺狼、老虎、獅子,都想吃其他的畜生,就因為牠是一種修羅性。還有蛇、鷹,都是阿修羅。

 

鬼裏頭也有阿修羅,他就欺負其他的鬼。這鬼裏頭也有善鬼、也有惡鬼。這惡鬼啊,在鬼裏頭,他也不講道理。本來鬼就是不講道理的,他在這個不講道理的裏邊,更不講道理。

 

「修羅性暴」:他性非常暴躁的,「有福無權」:他有天福,而沒有天權。想要爭權奪利,但是也爭不到,「好勇鬥狠」:他就是好鬥爭。現在你看這個世界,都是修羅世界,都講鬥爭、鬥爭;鬥爭這個,鬥爭那個,你把我鬥倒了,我把你鬥臭了。「浮沈業牽」:由他業力牽引著到那業道裏頭去。所以人修行,切記不要和人鬥爭,不要好勇鬥狠,不要性暴,那麼就和修羅脫離關係了。

 

總而言之,阿修羅就是不講道理,無論對任何人,他常常要發脾氣。要詳細分析起來這個阿修羅,在這個九法界裏頭的眾生,有五個法界裡頭都有阿修羅。畜生法界裏邊,飛禽有飛禽的阿修羅,走獸有走獸的阿修羅;好像那鱷魚,那就是水裏的阿修羅。馬也有阿修羅,有這個馬在裏邊,這馬群就很多麻煩,這叫「害群之馬」。牛也多數是阿修羅,這個牛性,就是阿修羅的性。狗更是阿修羅,人若愛養狗,常與狗接近,也可能成修羅性格,所以小心一點,不要跑到阿修羅裏頭去。

 

七、人法界

 

人道和合,功罪相間;

德升孽降,豈有他焉!

 

人道也有善,也有惡。這個人的性情很溫和的,和誰都能合得來,所以說「人道和合」。「功罪相間」:人也不是完全善,也不是完全惡。完全善就升到天上去了,完全惡又去做畜生、做餓鬼、墮地獄了。所以又有一點功,又有一點罪;或者功多過少,或者功少過多。功多罪少的,就生在富貴的家庭;功少罪多的,就生在貧困的家庭。在這裏邊千差萬別,隨著各人所造善惡業的多少而有分別。不是純陰,也不是純陽。純陰者就會變鬼去,純陽者就升天了,不會做人了。

 

「德升孽降」:你做善功德,就向上升一升;你若造罪孽過,就向下降一降。「豈有他焉」:其他人不會叫你墮地獄,不會叫你去做餓鬼,不會叫你去變畜生,都是你自己造的。所謂「自作自受」,自己做自己就去受去,這是人道。

 

八、畜生法界

 

畜生好貪,多而無厭;

將黑作白,是非莫辨。

 

前邊所講的七個法界,都是好一點的法界,可以試一試,到那兒去做一做戲去。唯獨現在這三個法界,這不可以嘗試的,你試試看就恐怕跑不出來了,否則「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所以這是很危險的。

 

現在這個畜生道,不是一類的畜生,畜生也有百千萬億種類不同。你看就單那飛的畜生,就有百千萬億種,不同類的樣子。那麼走的畜生呢?也不少。小的老鼠是很小的畜生,大的大笨象是大的畜生,鹿、熊、馬、牛,都是大的畜生,這在陸地上的畜生,也有百千萬億種。在水裏的畜生也有百千萬億種,有水狗、水牛、水馬。就是研究物理、化學、生物學、動物學的人,無論你是個博士,是個專家,都沒有法子完全知道畜生的種類。

 

這些畜生,都是從什麼地方變的?只是一個「貪」字。「畜生好貪」:就是無論什麼,都是多多益善,少少不行。因為牠「多而無厭」,所以黑的,牠也不知道是黑的。牠說:「哦,這是白的。」所以「將黑作白」:不好的,牠也認為好的啦!這就表示牠沒有理性了,所以無論什麼都貪多,甚至於狗屎那麼邋遢的東西,牠愈吃愈覺得愈香愈甘美。「是非莫辨」:也不知道對,也不知道是不對,是非都不辨了,不清楚了,這就是沒有理性了。有這一個「貪」字,就糊塗了,無明把牠蓋住了,什麼也不知道了。

 

所以我們人呢,你貪多就有危險。貪多,就容易變畜生。我告訴你,出家人若是不依照佛的戒律去修行,墮落更快一點,所以古來有那麼一句話:「地獄門前僧道多」,都在地獄門前等著。那個貪心的老道、貪心的和尚,他覺得那個地方很好玩,所以他要去,去到那兒就知道不是很好玩的地方。

 

九、餓鬼法界

 

鬼類喜瞋,昧果迷因;

無明顛倒,日積月深。

 

一般人都知道鬼,有的人相信有鬼,有的人就說沒有鬼,甚至於有些佛教徒也不相信有鬼。什麼叫鬼?鬼就是一種陰氣,一股陰氣,它有影而無形,有形而無影;你或者看見它一個黑影,你細意研究,它又沒有了,或者看見它好像是個人似的,可是啊,轉眼間也沒有了。這種道理是很不容易把它弄清楚的。

 

鬼有多少種呢?鬼的種類也像恒河沙數那麼多。你要想明白鬼的種類有多少,你就要修道;修道等你開了五眼六通了,那麼有多少種鬼你都會知道了。

 

有的人說:「沒有鬼」。我就告訴他,若沒有鬼,也就沒有佛,也沒有人了,也沒有一切的畜生了。因為畜生、人、阿修羅也是從鬼變的,乃至於天道、阿羅漢、緣覺、菩薩、佛,都是從鬼道上來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十法界不離一念心。這一念心,就造成十法界。

 

你做鬼事,就墮落到鬼道去;做人事,就到人道去;做阿修羅的事,就跑到阿修羅裡頭去;你做阿羅漢的事,就跑到阿羅漢裡邊去;你做緣覺,就跑到緣覺裡邊去;你若做菩薩的事,就跑到菩薩的眷屬裡邊去;你若做佛事呢,就成佛;你要做地獄的事,就墮地獄。所以這都是由你現前一念心造成的。

 

「鬼類喜瞋」:凡是鬼的種類,就歡喜發火,生瞋恨心。對他好,他也生瞋恨心;對他不好,他也生瞋恨心。他最歡喜是什麼呢?就是給其他人麻煩。你對他好,他也給你麻煩;你對他不好,他也給你麻煩,所以就說:「燒香引出鬼來了」,他就給你麻煩,讓你生病了。所以孔子講「敬鬼神而遠之」,這鬼神你恭敬是要恭敬他,可是你不要和他接近,要離他遠一點。

 

「昧果迷因」:「果」他也不明白,「因」他也不懂,所以他就不知道好壞。本來種好因結好果,種善因結善果,種不善因就結惡果。種瓜就得瓜,種豆就得豆,他不懂這個因果道理,所以他種了茄子就想要吃辣椒,種了辣椒就想吃黃瓜,亂七八糟的胡搞,無明顛倒,這種行為,「日積月深」,一天一天積的很多,愈造愈深,愈深他愈造,所以墮鬼道。

 

十、地獄法界

 

地獄憂苦,無門自鑽;

起惑造業,受報循環。

 

地獄是最不快樂的一個地方,你們誰願意到那個地方去旅行,我可以保證你即刻就到。怎麼樣呢?你「愁一愁,地獄遊一遊;笑一笑,就老返少;哭一哭,地獄有個小黑屋。」你若是憂愁,這就種地獄的因。你若是笑,就種天堂的因。「自古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所以說,你能常常地笑,就老了也像年輕人一樣。哭,這也是一個麻煩的事情。總而言之,地獄沒有快樂的,是憂苦的。「無門自鑽」:本來地獄沒有門,地獄這個門是自己開的,你就硬往裡鑽,鑽不進去也要鑽。「受報循環」:為什麼到地獄去啊?因為不明白了,所以就造出一些個惡業來了,你造了什麼惡業,就受什麼果報,絲毫都不會錯的,這就是循環無端的。

 

十界一心,不離當念;

能覺此念,立登彼岸。

 

「十界一心」:菩薩、佛、聲聞、緣覺,這是四聖法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六凡法界。合起來,叫十法界。這十法界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就從我們人現前一念心生出來的。「能覺此念」:這十法界沒有離開你這現前一念,你現前的一念你要明白了,「立登彼岸」:立刻就到彼岸了,就「摩訶般若波羅蜜」了。這個彼岸是什麼呢?就是覺悟、不迷惑了,就把無明破了。破無明,那個法身就現出來了。

 

貪享受何必出家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一日開示

 

出家人,一定要把出家的基礎建立起來。出家的基礎是什麼?就是嚴守戒律。要把《四分律》、《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梵網經》等,都要背熟,統統研究明白,才夠資格做個出家人。

 

如果基礎沒有打好,一天到晚不是打財的妄想,就是打色的妄想,那就是「身雖出家,心不入道」,離道相差有十萬八千里之遠。這種出家人,只可稱為佛教中的敗類,不能承認他是出家人。

 

出家人不可向這個攀緣,向那個攀緣,更不可單獨一人住茅蓬,教居士們來護法。單獨接受供養,這種行為不合乎佛制,若有這種行為的應該懸崖勒馬,趕緊糾正,所謂:

 

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

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還。

 

古時,真正修道人住茅蓬,是自耕自食,絕不務外緣。因為去貪心,所以住茅蓬修行。或者閉關,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學問和德行。若是真正為修道,可以單獨住,但是不可單獨接受任何居士的供養,否則,將正法變成末法時代,也就是破壞佛教。

 

現在修行人,歡喜單獨住精舍。為什麼?因為他不守戒律,沒有人看見,犯規矩也沒有人知道,能夠隨心所欲,沒有人管,自由自在,可以說無拘無束。自己在精舍裡頭召來一居士,來做個什麼法會;實際是依佛穿衣,賴佛吃飯而已。

 

有的出家人,利用居士所供養的錢,不做佛事,反而去購買華貴名牌汽車,作為私人代步的工具;或者購買電視機,天天看電視節目,而忘了作早晚課;或者購買電冰箱,保藏有營養的食物。總而言之,單於享受,貪圖舒服,這種風氣現在正大行其道。將佛教的苦行完全變質了,真是辜負釋迦老子當初一片苦心!

 

有人說:「生在這個時代,應當看看電視,知道國際新聞,否則,成為盲聾之人。」你知道外面的事又怎樣!知道外邊事,到時候死不死嗎?有人說:「修行人,難道可免得一死嗎?」你修行,到時候也一樣死,可是呢?死的時候,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絕對沒有牽腸掛肚的煩惱事,能安詳而逝。你不修行,到時候也是死,可是死的糊塗,又掛南朝,又念北國,心不清淨,含恨而死。這就是不同的地方,你明白了嗎?

 

告訴你!修行人在死的時候,來明去白,知道自己是怎樣來的,又明白自己是怎樣去的,清清楚楚不糊塗,沒有把本來面目忘掉。不修行的人,來時糊塗,去時糊塗,糊塗一輩子,也不知為什麼而來?也不知為什麼而去?來從何處來?去往何處去?完全不知道。

 

出家的目的,為了生脫死,而不是為了享受。既然出了家修行,又何必貪圖物質的享受呢?有貪享受的心,又何必出家呢?所以我主張,無論是誰,願意單獨一人住小廟,那還不如還俗好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還俗總比單獨住小廟好得多,不會造出那麼多的罪業,這一點,希望你們大家注意,為切!為要!

 

修行人,單獨住在一個地方,他的目的不在修行,而是貪圖受人供養。我說這話,一定會有人不願意聽,可是呢?我不管你願不願意聽,我是為著佛教的前途著想,所以說出令人討厭的話。再說一次,凡是講究享受的出家人,對於修持方面,根本談不到。不過是掛著假名而已。希望道友互相勉勵,互相警策,不要做掩耳盜鈴的事,睜著眼睛說瞎話。

 

出家人要誦三經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二日開示

 

三經是什麼?就是《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這三部經典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說,阿難尊者所述,後來記載於貝葉,流傳於世,成為佛教徒必讀必誦的經典。

 

萬佛聖城所有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背誦這三部經典,最低限度能背誦《楞嚴經》;或者會背兩部,或者會背三部,更為理想。可是要瞭解經義,不可囫圇吞棗,如果不求甚解,是無有用處。你若是能體會這三部經的境界,那麼才沒有白作佛教徒一場。

 

釋迦牟尼佛在三十歲時,於菩提樹下證得正覺。在二十一天的時間,於定中為法身大士說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典包括三藏十二部在內,說明了宇宙萬事萬物圓融無礙的境界,也就是「一真法界」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在六十二歲時,因為阿難尊者注重多聞,忽略修持,不幸被魔登伽女梵天咒所困,險破戒體。佛用〈楞嚴咒〉救阿難尊者脫離女難,於是為他說出這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經,乃是顯明理論,由此道理,可以推而廣之,擴而充之,觸類旁通,定能智慧如海。

 

佛在七十二歲時,在靈山法華會上,為大羅漢、大菩薩演說「唯一佛乘」的道理,也就是成佛的道理。當時小乘人迴小向大,得佛授記,將來成佛,所以說這部《妙法蓮華經》,這是成佛的經典。

 

出家人,如果能像讀書那樣來讀經典,那麼,三藏十二部很容易背熟。可是出家之後,認為這樣就夠了,或者念佛,或者參禪,或者學教,或者持戒,或者想學密,所以就不讀經典了,因為忽略讀經的重要性,所以一代不如一代,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這是佛教之不幸,如果再不及時糾正這種錯誤觀念,那麼,佛教的前途就不堪設想了。

 

四大道場在美加

 

在中國有四大道場:

 

(一)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

(二)四川省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

(三)安徽省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四)浙江省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法界佛教總會在美國和加拿大兩國成立四個道場,作為弘揚佛法的根據地。

 

(一)在萬佛聖城為觀音菩薩道場;以觀世音菩薩為主,以地藏王菩薩為副。

(二)在洛杉磯為地藏菩薩道場;以地藏王菩薩為主,以觀世音菩薩為副。

(三)在西雅圖為普賢菩薩道場;以普賢菩薩為主,以文殊師利菩薩為副。

(四)在溫哥華為文殊菩薩道場;以文殊師利菩薩為主,以普賢菩薩為副。

 

四大菩薩來到西方國家,助佛揚化,令佛教發揚光大。人人能信仰佛教,就能消滅貪、瞋、癡三毒之心;無貪、無瞋、無癡,心地光明,世界會和平,永無戰爭。

 

如果有人想朝拜文殊師利菩薩,請到溫哥華;想朝拜普賢菩薩,請到西雅圖;想朝拜觀世音菩薩,請到萬佛聖城;想朝拜地藏王菩薩,請到洛杉磯。希望佛教徒要有虔誠的心,恭恭敬敬朝拜四大菩薩,用功學習佛法。

 

出家乃是大丈夫事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八日開示

 

「出家」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事情,也是令人最不明白的事情。為什麼出家一定要受苦呢?既沒有男女的娛樂,不能跳舞,也不能狂歡。那麼,想成為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人,必定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受人所不能受的苦,這樣的鍛鍊,才能成就金剛不壞身;所謂: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出家要有心理準備:出家是為著了生脫死,永不受輪迴之苦,所以面對什麼樣的苦也不怕,越苦越好,不要向苦投降,改變初衷,向後退轉,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克服一切苦,才是大丈夫,所以出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就是將相也辦不到,所以說「出家乃是神聖的工作」,並不是一般人所譏為蛀米蟲。所謂:

 

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你們看古代高僧大德,都是從苦行中得到悟境,沒有一位祖師從享受中得到開悟,把《大藏經》找遍了,也找不到一位。

 

我們要有忍耐心,才能得到法喜充滿的利益;要有刻苦心,才能得到開悟的智慧。不可與佛道相違背,要攝心專意地用功,把心念攝收回來,不要打妄想,也就是將心猿意馬管住,不要教它向外奔馳。

 

出家修道,首先要除貪、破瞋、滅癡。將這三毒清理乾淨,智慧自然就會現前。要如何能掃乾淨?就是用「戒、定、慧」三學作為工具;戒能治貪,定能治瞋,慧能治癡,所以出家人稱為「沙門」。沙門翻譯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人人沒有貪瞋癡,世界就會和平。

上一篇(宣化上人開示錄(二)) 回目錄 下一篇(宣化上人開示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