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四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四
隋京師淨影寺沙門 慧遠 撰疏
自下第二明其所成。謂成法身淨土之果。然此所成。遂前四十八之大願。應別對之。文顯可知。文中有二。一略明所成。二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已下。廣明所成。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刹。其佛世界名曰安樂。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凡曆十劫。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間人。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穀。佛神力故。欲見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語阿難。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難白佛。行業果報。不可思議。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阿難白佛。我不疑比法。但為將來眾生。欲除其疑惑。故問斯義。
[疏]略中有四。第一阿難就身為問成佛已未。如來具答。二其佛界下。約之明土。三又問下。阿難重複就身為問成來久近。如來具答。四其國自然七寶已下。約之明土。就初段中。阿難先問法藏比丘為已成佛。為未為現。此約三世時別以問。佛答可知。第二段中。直列彼佛國土名號。未辨其相。第三段中。先問後答。文顯可知。第四段中。先明所有。又其國土無須彌下。彰其所無。明所有中。自然寶成。明其體相。恢廓曠蕩。明其量相。悉相雜等。明莊嚴相。明所無中。初先正辨。阿難白下。問答重顯。前正辨中。初無山等。次無四趣。後無四時春秋等別。後重顯中。文別有三。初阿難問。若無須彌。四天王等依何而住。如來反質。二阿難正答。如來約之以顯彼事。三阿難彰己為他故問。非自不知。上來略竟。
就下廣中。文別有四。一明佛身。二即約身明其從眾。三明國土。四即約土明其人民。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複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眾咸共歎譽。亦複如是。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為諸菩薩、聲聞之眾所共歎譽、稱其功德。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亦如今也。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佛語阿難。又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汝寧知乎。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於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
[疏]就初段中。應先解釋三佛之義。然後釋文。義如別章。文中初先明佛光相。後顯壽命。前明光中。奇歎以顯。先別。後結。別中有四。一釋迦自歎。二其有眾生遇斯光下。明諸眾生見聞利益。三無量壽光顯赫已下。諸聖共歎。四若有眾生聞其光中下。重明眾生見聞獲益。初中有三。一辨勝過劣。無量壽佛光明第一。二諸佛光明所不及下。舉劣顯勝。佛光實等。隨化故爾。三是故下。歎顯勝。有十二句。初無量光。無邊。無礙。此之三種。當相以歎。無量。多也。無邊。廣也。無礙。自在也。無對。炎王。此之兩種。寄顯勝。他光不敵。名無對光。此光勝餘。名炎王光。清淨。歡喜。智慧。不斷。此之四種。當相以歎。離垢稱淨。能令見者心悅。名喜。於法善照。名智慧光。常照不絕。名不斷光。難思。無稱。超日月光。此之三種。寄對顯勝。過世心想。故曰難思。過世言相。名無稱光。過世色相。名超日月。上來第一釋迦自歎。自下第二見聞獲益。初有遇者三垢消滅。明除障益。此名三毒為三垢耳。身意暖等。明生善益。若在三下。明滅苦益。壽終後下。明得樂益。第三共歎。文顯可知。第四重明獲益之中。初明稱說隨意往生。次為諸聖鹹共歎譽。後明得佛一切共歎。上來別歎。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已下。總以結歎。上來明光。下明佛壽。文顯可知。上來第一明其佛身。
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亦複如是。韭算數譬喻所能知也。又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佛語阿難。彼佛初會。聲聞眾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能如大目犍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數。譬如大海。深廣無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于意雲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為多。阿難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曆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也。佛語阿難。如目連等。于百幹萬億那由他劫。計彼初會聲聞、菩薩。所知數者獨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疏]第二約身明眾。於中有四。一明其土人壽長遠。如無量壽。二又聲聞下。明其眾多。三神智洞下。彰其德勝。四重顯眾多。且就初會顯其多相。餘不可論。初會聲聞不可稱計。菩薩亦然。當不辨多相。就目連不知以顯。于中初明目連不知。如大海下。借事顯之。佛先立喻反問阿難。次阿難答。下佛約之。彰顯目連所知多少。
自下第三明其國土。是中應先解淨土義然後釋文。義如別章。文中泛論。有三莊嚴。一事莊嚴。色香味等五欲精上。二法莊嚴。純論妙法。三人莊嚴。勝善眾生居住其中。今此所明國土勝中。有事莊嚴及法莊嚴。下第四段人民殊勝。是人莊嚴。然彼土中莊嚴妙事。不可具辨。今此文中略舉四事。一明寶樹。二明伎樂。三明講堂宮殿等事。四明寶池。
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玻黎樹、珊瑚樹、瑪瑙樹、硨磲之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金樹。銀葉華果。或有銀樹。金葉華果。或琉璃樹。玻黎為葉。華果亦然。或水精樹。琉璃為葉。華果亦然。或珊瑚樹。瑪瑙為葉。華果亦然。或瑪瑙樹。琉璃為菜。華果亦然。或硨磲樹。眾寶為葉。華果亦然。或有寶樹。紫金為本。白銀為莖。琉璃為枝。水精為條。珊瑚為葉。瑪瑙為華。硨磲為實。或有寶樹。白銀為本。琉璃為莖。水精為枝。珊瑚為條。瑪瑙為葉。硨磲為華。紫金為實。或有寶樹。琉璃為本。水精為莖。珊瑚為枝。瑪瑙為條。硨磲為葉。紫金為華。白銀為實。或有寶樹。水精為本。珊瑚為莖。瑪瑙為枝、硨磲為條。紫金為葉。白銀為華、琉璃為實。或有寶樹。珊瑚為本。瑪瑙為莖。硨磲為枝。紫金為條。白銀為葉。琉璃為華。水精為實。或有寶樹。瑪瑙為本。硨磲為莖。紫金為枝。白銀為條。琉璃為葉。水精為華。珊瑚為實。或有寶樹。硨磲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瑪瑙為實。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准。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紫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官商自然相和。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裏。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偏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澈。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澈。無諸惱患。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比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瞭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輾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
[疏]樹中初先泛明諸樹。第二別明道場之樹。三總就之校量顯勝。前泛明中。先列其樹。後明出聲。就列樹中。其國寶樹周滿世界。總以標舉。金銀樹等。明純寶樹。或二寶下。明雜寶樹。所出聲中出五音者。所謂宮商角徵羽等五種音也。第二所明道場樹中。先明樹相。次明出聲。下明眾生見聞獲益。前明樹中。先明量相。一切眾寶自然合成。明其體相。以月光等。明莊嚴相。出聲可知。就明見聞獲益之中。初明六根見聞覺知悉得利益。下明得忍差別不同。彼國天人皆得三忍。總以標舉。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隨淺深差別為三。次列三名。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舍詮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已上。下明眾生得忍所由。皆無量壽威神力者。由彼如來現在威力。故獲三忍。本願力等。由其過去本願之力。故獲三忍。本願是總。餘四是別。滿足願者。願心圓備。明瞭願者。求心顯著。堅固願者。緣不能壞。究竟願者。終成不退。以此願故。生彼國者悉得三忍。前明諸樹。次別明其道場之樹。下通就之格量顯勝。偏顯樹中音聲勝矣。文顯可知。上來明樹。
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疏]第二明其伎樂。亦有自然萬種伎樂。總以標舉。又其樂聲無非法等。顯其聲妙。十方界等。彰其聲勝。勝十方界一切音聲。
其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複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絡。覆蓋其上。
[疏]第三明其講堂宮殿等事。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成。明其體相。複真珠等。明莊嚴相。
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硨磲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硨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複。水輒還複。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徹瀾回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謂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疏]第四明其池相。于中初先辨其池相。後明出聲。辨池相中。文曲有四。一明量相。彼國諸池。或十由旬。二十三十。乃至縱廣百千由旬。二明水相。具八功德。清。不臭。輕。冷。濡。美。飲時調適。飲已無患。是其八也。清淨。色入。不臭。香入。軟。冷。及濡。此五觸入。美。是味入。飲時調適。飲已無患。此二法入。此八是其水家功能。故名為功。水家之德。故名為德。文中初信八功德水湛然盈滿。總以樹舉。言清淨者。八中淨也。言香潔者。八中香也。味如甘露。八中美也。三黃金下。明諸寶等莊嚴之相。四彼菩薩聲聞入下。彰其資用無礙之相。於中五句。一淺深無礙。二冷暖得中。三釋神除垢。四淨無瑕穢。五回流相。注遲疾得所。上來明池。下明出聲。於中有四。初演無量自然妙聲。正明出聲。二隨所應下。善應物種種果聞。于中初總。次別。後結。三隨順清淨離欲已下。明能起善。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順涅槃也。隨順三寶力無畏等。順菩提也。此前順果。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隨順其因。四無三途下。明能生樂。無三途等。明無苦也。但有自等。明有樂也。是故已下。結歎顯勝。
上來四段。合為第三明其國土。
自下第四辨其人民。於中有四。一明他方新往生者正報微妙。二所處宮下。依報殊勝。三其諸聞薩已下。明舊住者正報微妙。四其諸天人衣服以下。依報殊勝。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
[疏]初中具足清淨色身。明身勝也。諸妙音聲。明口勝也。神通功德。明意勝也。
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複現。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疏]第二段中。所處宮殿衣服等事猶第六天。資具勝也。若欲食等。資用勝也。且就食論。彼佛國土清淨安等。總歎顯勝。次於無為泥洹之道。泥洹。涅槃。本是一名。傳之音異。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饑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聚積。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爭。是以壽終福應。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余慶。今得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禦。宿福所追。故能致此。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複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疏]第三舊住眾生勝中。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明其德勝。鹹同一下。彰其身勝。于中初言鹹同一類無有異狀。但順余方故有天人名。明身齊等。顏貌端下。明身殊勝。顏貌端正超世稀有。當相辨勝。佛告已下。校量顯勝。校中有五。一將貧人比粟散。王二將粟散王比轉輪王。三將輪王比忉利王。四將忉利王比他化王。五將他化自在天王。比無量壽一切天人。畢竟不及。初校量中。文曲有三。一佛將貧人對粟散王。反問阿難。二阿難正答。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正明貧人不及帝王。所以然者下。明彼貧人不及所由。由其先世無善故爾。文顯可知。所以世間帝王已下。釋彼帝王勝過所以。以其宿世修善故爾。文亦可知。三如來述可。餘四校量。文顯易解。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繒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眾寶妙衣。遍佈其地。一切天人踐之而行。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舉足已。還複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反。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于佛正道。
[疏]第四重明以報勝中。初明其國一切衣服飲食等事與身相稱。或一寶下。就別顯勝。於中有五。一明諸寶隨心現前。二寶衣布地。三寶網羅覆。四自然下。德風吹鼓。五又眾下。寶華充滿。第四風中。自然微風徐起微動。總以樹舉。下別顯之。別中有四。一風體調和遲疾得所。二吹網動樹發微妙聲。三觸身生樂。四吹散眾華遍滿其國。第五華中。句別有四。一明寶華周遍世界。二明諸華各具多葉。三明諸華各出多光。四一一華中出三十下。明諸華中各出多佛。於中複四。第一明前一一光中各出多光。出三十六百千億光。第二明前一一華中各出多佛。出三十六百千億佛。第三明前一一諸佛各放多光。第四明前一一諸佛普為十方說微妙法。于中初先明其所說。如是諸佛各各已下。彰說利益。
自下第三明其所攝。攝取十方有緣眾生同往彼國。以法化益。然下所攝。遂上所發四十八願。一一別對。相顯可知。文中有四。一攝下人同生彼國。二無量壽佛威德無極下。攝取上人同往彼國。三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已下。重攝下人同生彼國。四彌勒白佛於此世界幾許菩薩生彼已下。重攝上人同生彼國。第一第三有何差別。前初段中具辨生業教修往生。第三段中舉得舉失勸人往生。義有此別。故須分別。第二第四有何差別。前第二中攝人同往。第四段中攝人同生。有斯不同。故須別說。攝取下人。正明所益。攝取上人。顯彼土勝。增人慕求。
初中有三。一彰生彼住正定聚。令人慕求。二十方佛皆共贊下。舉聞名者。皆得往生。增人去心。三佛告阿難下。正辨生業。教修往生。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疏]初中其有生彼國者皆住正定。正明所攝。人有三聚。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小乘法中論說不同。若依毗曇。外凡常沒。名為邪定。五停心觀。總別念處。軟頂二心。名為不定。此等有退。故名不定。忍心已上。堅固不退。名為正定。若依成實。外凡常沒。名為邪定。聞思二慧。行有退轉。說為有退。五停心觀。名為聞慧。總別念處。名為思慧。軟頂已上。說名修慧。現見法空。永不退轉。悉為正定。大乘法中。善趣已前。名為邪定。善趣位中。數進數退。說為不定。習種已去。位分不退。說為正定。莫問大乘小乘眾生。生彼國者皆住正定。所以下釋。彼無邪定及不定聚。故皆正定。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疏]第二段中。初明十方恒沙諸佛。皆共讚歎無量壽佛。次明眾生聞名信心回向發願皆得往生。下彰分者。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餘皆得生。言五逆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是其五也。此五皆恩。及違福田。故名為逆。前二皆恩。後之三種。違于福田。立邪毀正。名為謗法。此等障重。所以除之。問曰。於彼觀經之中。就說逆等皆得往生。今此經中言不得生。此言何論。釋有兩義。一約人分別。人有二種。一者久發大乘心人。遇緣造逆。如闍王等。此雖造逆。必有重悔。發心求出。能滅重罪。為是得生。觀經據此。二者先來不發大心。現造逆罪。多無重悔。不能決定發菩提心。為是不生。此經據此。二約行分別。行有定散。有人雖複造作逆罪。能修十六正觀善根。深觀佛德。除滅重罪。則得往生。觀經據此。若人造逆。不能修習觀佛三昧。雖作餘善。不能滅罪。故不往生。此經據此。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疏]第三正辨生業。教修往生。于中初言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願生彼國凡有三輩。總以標舉。如觀經中。粗分為三。細分為九。粗分三者。謂上中下。大乘人中。習種已上。名為上品。小乘人中。外凡持戒。乃至那含。以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善趣。名為下品。細分九者。前上品中。細分為三。所謂上上。上中。上下。四地已上。名為上上。生彼即得無生忍故。初二三地。名為上中。生彼國已。過一小劫得無生忍。彼國日長。故一小劫得無生忍。若於此界。經無量劫方得無生忍。種性解行。名為上下。生彼國已。過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于初地。故知地前。亦以彼國時日長遠。故經三小劫得到初地。若於此界。經無量劫。
(此處判位太高。與攝下人之意不符。考觀經上品文內。亦是大心凡夫乘願往生。應依圓教十信滿心。生上上品。到時即入初住。如華嚴經一證一切證。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方合此經微妙之旨。疏主依漸教判作地上生品。恐致後人生疑。以為凡夫無分。故略辨之。)
中品之人。亦分為三。所謂中上。中中。中下。見道已上。名為中上。生彼即得羅漢果故。內凡之人。名為中中。生彼即得須陀洹故。暖等四心。名為內凡。外凡持戒。名為中下。生彼國已。經一小劫得羅漢故。下品人中。亦分為三。所謂下上。下中。下下。彼約作罪輕重以分。不隨位分。彼中九品。今合為三。上品三人。合為上輩。中品三人。合為中輩。下品三人。合為下輩。然此三輩。人位雖殊。至欲往生。齊鬚髮心求大菩提。專念彼佛。回向發願。方得往生。故此論之。問曰。天親作往生偈。女人根缺及二乘種。皆不得生。觀經宣說小乘眾生亦得往生。其義雲何。釋言。彼說女人根缺不得生者。就彼國中受報時說。彼無女人及根缺故。言二乘種不得生者。就此國中往去時說。小乘眾生先雖習小。臨欲去時。要發大心方得往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國。無得去理。為是天親言二乘種不得往生。問曰。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釋言。由其本習小乘多故。本在此處多學觀察苦無常等。至彼聞說苦無常等。即便悟解。故證小果。以本乘終發大乘心求生彼故。在彼國中得羅漢已。即便求大。上來總舉。下別顯之。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疏]就上輩中。初舉。次辨。後總法歎。辨中有三。第一明其怕修行因。二此等下。同成往生。三住不退下生彼得益。初修因中。句別有五。一舍俗出家。二發菩提心。三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四修諸功德。五用前諸善願生彼國。就往生中。初彼迎此。即隨已下。此往生彼。就得益中。住不退轉。位分堅固。智慧勇等。成德殊勝。前舉次辨。是故已下。結歎修習。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疏]就中輩中。初舉。後辨。辨中還初明其行因。次明往生。後彰得益。前明因中。十方天人其有至心願生彼國。總以標舉。雖不能行作沙門等。簡異上輩。依如觀經。此小乘人。是故不能彼大修功德。當發已下。正辨其因。於中四句。一發菩提心。二專念彼無量壽佛。三少修福善。四回向願生。此人雖複先學小乘。正欲往生。必須修習如此四行。方得往生。就往生中。初彼迎此。後此生彼。得益可知。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疏]就下輩中。初舉。後辨。辨中還初明其行因。次明往生。後彰得益。前明因中。十方天人其有至心欲生彼國。總以標舉。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簡異中輩。如觀經中。舉罪以別。今此略無。當發已下。正辨其因。於中四名。一發菩提心。二專念彼無量壽佛。乃至十念願生其國。三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四至誠心。乃至一念念於彼佛。願生彼國。亦得往生。就往生中。明於夢中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得益可知。
上來第一明攝下人。
自下第二明攝上人同往生彼國。舉此為顯彌陀國勝。增前下人求生心矣。于中初先長行略辨。後偈廣論。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于彼東方恒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聽受經法。宣佈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疏]前長行中。文別有二。一諸佛共歎。二於東方下。菩薩共往生。後偈中別頌。宜審記知。前佛歎中。初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釋迦自歎。十方界下。餘佛共歎。此下別頌。亦須記知。下同往中。先列東方。後類余方。列東方中。于彼東方恒沙佛國無數菩薩。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是其始也。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是其次也。聽受經法。宣佈道化。是其終也。東方既然。余方亦爾。此初中後。下偈別頌。亦須記知。下偈頌之。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世尊頌曰。經家序列。下正頌之。有三十偈。初十五偈。頌上後段菩薩共往。後十五頌。頌上初段諸佛同歎。
前十五中。初有兩偈。頌前同往。次有五偈。頌前文中恭敬供養。下有八偈。頌前聽法宣佈道化。
東方諸佛國 其數如恒沙彼土諸菩薩 往覲無量覺
南西北四維 上下亦複然 彼土菩薩眾 往覲無量覺
[疏]前兩偈中。初偈頌前東方同往。後偈頌上余方共往。至彼禮敬無量壽佛。是故名觀無量覺矣。
一切諸菩薩 各齎天妙華 寶香無價衣 供養無量覺
咸然奏天樂 暢發和雅音 歌歎最勝尊 供養無量覺
究達神通慧 遊入深法門 具足功德藏 妙智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 消除生死雲 恭敬繞三匝 稽首無上尊
見彼嚴淨土 微妙難思議 因發無量心 願我國亦然
[疏]次五偈中。前之四偈。見佛供養。後之一偈。見土願求。前四偈中。初之兩偈。外事供養。後之兩偈。內事供養。前外事中。各齎妙華。供養也。寶者。寶供。香者。香供。無價衣者。以衣供養。奏天樂等。伎樂供養。伎樂音中。歌歎佛德。後內事中。初一偈半。口歎供養。後之半偈。身敬供養。就口歎中。前之一偈。歎佛自德。後之半偈。歎佛利他。歎自德中。究達通慧遊入深法。歎佛智通二種德也。智是通本。通是智用。是二相須。故並歎之。通慧究滿。究竟名究。洞達名達。此通與慧。皆依法成。故複明其遊入深法。倚觀曰遊。窮本稱入。證入法界緣起通門。能現勝通。證入法界緣起智門。能起勝慧。具功德藏。妙智無等。歎佛福智二種行也。福是慧資。慧是福導。是二相須。故並歎之。福行圓備。名具功德。慧行殊勝。名智無等。偷謂匹倫。役伴之謂佛無倫匹。名無等倫。下利他中。慧日朗世。化人生智。慧能開曉。照世如日。教人生解。名朗世間。消除生死。化人離障。生死覆障。從喻名雲。身敬可知。上來四偈。見佛供養。下之一偈。見土願求。文顯可知。
應時無量尊 動容發欣笑 口出無數光 遍照十方國
回光圍繞身 三匝從頂入 一切天人眾 踴躍皆歡喜
大士觀世音 整服稽首問 白佛何緣笑 唯然願說意
梵聲猶雷震 八音暢妙響 當授菩薩記 今說仁諦聽
十方來正士 吾悉知彼願 志求嚴淨土 受決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 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電影 究竟菩薩道 其諸功德本 受決當作佛
通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惠求淨佛土 必成如是刹
[疏]此八偈中。頌上聽法宣佈道化。就此文中。初之兩偈。彌陀如來現相發起。次有一偈。觀音怪問。後之五偈。彼佛具答。梵聲猶雷。八音暢妙。答聲妙也。八種梵音。如彼梵摩喻經中說。一最妙聲。其聲哀妙。二易了聲。言辭辨了。三調和聲。大小得中。四柔軟聲。其聲柔軟。五不誤聲。言無錯失。六不女聲。其聲雄朗。七尊慧聲。言有威肅。如世尊重有慧人聲。八深遠聲。其聲深遠猶如雷震。以此妙音酬答觀音。當受菩薩記。今說仁諦聽。敕聽許說。授記之言。義如上解。今當說此。仁等諦聽。自下四偈。正明所說。于中初偈。舉彼願心。記必成佛。第二一偈。舉彼智願記必得土。覺了一切如夢幻等。是舉智也。滿足諸願。是舉願也。成如是刹。記得土也。第三一偈。舉彼智行。記必成佛。知法如電。舉彼智也。究菩薩道。具諸德本。舉彼行也。受決作佛。記成佛也。第四一偈。舉彼智願。記必得土。通達法性一切空無。是舉智也。前覺一切如夢幻等。是世諦智。此通法性一切空無。是真諦智。專求淨土。是舉願也。必成是刹。記得土也。
下十五偈。頌上文中諸佛共歎。初有五偈。頌前十方諸佛共歎。後之十偈。頌前文中釋迦自歎。
諸佛告菩薩 今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 疾得清淨處
至彼嚴淨國 便速得神通 必於無量尊 受記成等覺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白致不退轉
菩薩興至願 願己國無異 普念度一切 名顯滿十方
奉事億如來 飛化遍諸刹 恭敬歡喜去 還到安養國
[疏]前五偈中。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國。正勸令往。聞法受行。明往所作。疾得以下。明作利益。疾得淨處。明前聞法受行之益。自於當來得妙淨土。名得淨處。下之四偈。彰前往覲安養之益。益有五種。第一往彼得神通益初半偈是。第二往彼得授記益。次半偈是。前明彼佛授菩薩記。即其事也。第三往彼得不退益。次一偈是。前言生彼住正定聚。即其事也。第四往彼起願之益。次一偈是。菩薩興願。是總舉也。下別歎之。別中願己國無異者。求淨土願。願己得土同彌陀佛。名國無異。普度一切。化眾生願。名顯十方。求佛身願。願得佛時名達十方。第五往彼廣供多佛起行之益。後一偈是。
自下十偈。釋迦自歎。令人同往。於中三分。初有三偈。舉經難聞。歡喜修行。次有四偈。歎彌陀佛授菩薩記。即佛智德殊勝。令人歸趣。後之三偈。以理教勸。
若人無善心 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 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 則能信此事 謙敬聞奉行 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 難以信比法 宿世見諸佛 樂聽如是教
[疏]前三偈中。初有半偈。舉無善人不聞此經。彰經深重。次有偈半。舉有善人方乃得聞。顯經微妙。於中先明有善之人。方聞此經。曾更見下。明見佛者。方乃信敬歡喜奉行。次有半偈。舉有惡人不信此法。彰經深重。下之半偈。舉有善者樂聞是教。顯經微妙。舉惡不聞。令人舍遠。舉善得聞。使人慕修。又此文中。彰經深重。去人輕謗。顯經微妙。生人信敬。
聲聞或菩薩 莫能究聖心 譬如從生盲 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 深廣無涯底 二乘非所測 唯佛獨明瞭
假使一切人 具足皆得道 淨慧如本空 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 盡壽猶不知 佛慧無邊際 如是致清淨
[疏]此之四偈。歎彌陀佛智德殊勝。令人歸趣。于中初有七句之文。明諸聲聞菩薩不測。初法。次喻。後合可知。次有一句。明佛獨了。次有六句。明一切人悉得聖道。共思不知。假使一切。人之多也。具皆得道。行德勝也。淨慧達本。空解深也。億劫思佛。觀之久也。窮力講說。言之極也。雖複如此。盡壽不知。下有半偈。結歎顯勝。佛慧無邊。歎佛智廣。如是致淨。歎佛德淨。致謂至也。窮至清淨法性涅槃。故難測知。
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
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
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
[疏]此之三偈。以理教勸。于中初偈。舉彼三難。勸人勤求。壽命難得。是初難也。佛世難值。第二難也。有信慧難。第三難也。此三難。今已得之。故聞此經。應當勤求。次第二偈。舉彼見聞。能獲大益。勸人發心。聞不忘得。彌陀佛所聞法不忘。言見敬者。見彌陀佛心生重敬。得大慶者。明前聞法見佛恭敬。得善利也。得善可喜。名得大慶。則我善友。為佛攝也。行順釋迦。名我善友。是故當發。結勸發心。末後一偈。教令定去。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決意定去。會當成佛。廣濟生死。明去所為。會當成佛。求自利果。廣濟生死。求利他果。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四終
上一篇(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三) 回目錄 下一篇(佛說無量壽經卷五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