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大師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閱讀尺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曹魏天竺三藏 康僧鎧 譯經

隋京師淨影寺沙門 慧遠 撰疏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一

    [疏] 聖教不同。略要唯二。一聲聞藏。二菩薩藏。教聲聞法。名聲聞藏。教菩薩法。名菩薩藏。聲聞藏中。所教有二。一聲聞聲聞。二緣覺聲聞。聲聞聲聞者。是人先來求聲聞道。常樂觀察四真諦法。成聲聞性。於最後身。值佛為說四真諦法。而得悟道。本聲聞性。今複聞聲而得悟道。是故名為聲聞聲聞。經言為求聲聞者說四諦法。此之謂也。緣覺聲聞者。是人本來求緣覺道。常樂觀察十二因緣。成緣覺性。於最後身。值佛為說十二緣法。而得悟道。本緣覺性。以最後身聞聲悟道。是故號曰緣覺聲聞。經言。為求緣覺者說十二緣。據此為言。成二雖殊。同受小法。並于現在聞聲悟道。是故對斯二人所說。為聲聞藏。菩薩藏中。所立二。一漸。二頓。言漸入者。是人過去曾學大法。中間習小。證得小果。後還入大。從小來。稱之為漸。故經說言。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我今亦令入是法中。此是漸入。言頓悟者。有諸眾生。久習大乘相應善根。今始見佛。則能入大。大不由小。因之為頓。故經說言。或有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此是頓悟。漸入菩薩。藉淺階遠。頓悟菩薩。一越解大。頓漸雖殊。以其當時受大處一。是頓悟菩薩一越解大。頓漸雖殊。以其當時受大處一。是故對斯二人所說。為菩薩藏。聖教雖眾。不出此二。故龍樹雲。佛滅度後。迦葉阿難。于王舍城。結集法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於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地持亦雲。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說修多羅。結集經者。集為二藏。以說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說菩薩行。為菩薩藏。故知聖教。無出此二。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滿教等。名雖反改。其義不殊。今此經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輪。雲何知頓。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小大。故知是頓。

    [疏] 已知分者。次釋其名。今言佛說無量壽經者。蓋乃標經部別名也。諸經所以皆首題其名。為示所明法。此經宗顯無量壽佛所行所成。及所攝化。故始舉之。但彼諸經得名不同。或但就法。如涅槃等。或唯就人。如提謂經。太子經等。或單就事。如枯樹經等。或偏就喻。如大雲經。寶篋經等。或有就時。如時非時經。或就處所。如僧伽經。伽耶山頂經等。或人法雙題。如維摩經。勝鬘經等。或事法並舉。如彼方等大集經等。或法喻並彰。如華嚴法華經等。或人法雙舉。如舍利子問疾經等。如是非一。今此經者。就人為名。初列人。凡有四種。一舉就人。如維摩等。二舉問人。如文殊問等。三舉所說之人。如太子經等。四舉所化之人。如須摩提女玉琊經等。今此經首。通舉能說及所說人。初言佛者。舉能說人。無量故佛者。舉所說人。起說不同。凡有五種。如龍樹說。一佛自說。二聖資說。三諸天說。四神仙等說。五變化人說。此經佛說。為簡餘四。是故舉佛。佛者。外國語也。此翻名覺。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此之一義。如涅槃釋。二覺悟名覺。對其智障。無明眠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悟。故名為覺。所對無明。有其二種。一是迷理性結無明。迷覆實性。對除於彼。變妄契真。悟實名覺。二事中無知。迷諸法相。對除於彼。悟解一切善惡無記。三聚等法。故名為覺。故持地雲。于義饒益聚。非義饒益聚。非非義饒益聚。平等開覺。故名為佛。義益是善。非義是不善。非非義是無記。於此悉知。故名為覺。既能自覺。複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言自覺者。簡異凡夫。導言覺他。別異二乘。覺行窮滿。分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為佛。口音陳唱。目之為說。無量壽者。是其所說。此經宣說無量壽佛所行所成及所攝化。言所行者。宣說彼佛本所起願。本所修行。言所成者。說今所成法身淨土二種之果。言所攝者。普攝十方有緣眾生。同往彼國。道法化益。名為所攝。又今一切諸菩薩等。學其所行。得彼所成。同其所攝。名所攝矣。此等差別。不可備舉。攝德從人。是故但雲說無量壽。佛名有二種。一通。二別。如來應供等。是其通名。釋迦彌勒無量壽等。是其別稱。別中立名。乃有種種。或從種性。如釋迦佛。迦葉佛等。或從色身。如身尊佛。身上佛等。或從音聲。如妙音佛。妙聲佛等。或從光明。如普光佛等。或從內德。或就譬說。如是非一。此佛從其壽命彰名。壽有真應。真即常住。性同虛空。應壽不定。或長或短。今此所論。是應非真。于應壽中。此佛壽長。凡夫二乘不能測度知其限算。故曰無量。命限稱壽。雲何得知是應非真。如觀世音及大勢至授記經說。無量壽佛壽雖長遠。亦有終盡。彼佛滅後。觀音大勢至次第作佛。故知是應。經者。外國名修多羅。此翻名綖。聖人言說。能貫諸法。如綖貫華。故名為綖。而言經者。綖能貫華。經能持壽。其用相似。故名為經。若依俗訓。經者常也。人別古今。教儀常揩。故名為常。經之與常。何相開顧。將常釋經。釋言經者。是經歷義。凡是一法。經古曆今。恒有不斷。是其常義。故得名常。

    此經始終。文別無三。序。正。流通。初至對曰願樂欲聞。是其由序。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已下。是其正宗。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已下。是其流通。化必有由。故先明序。由序既興。正陳所說。故次第二辨其正宗。聖者說法。為利群品。說經既竟。歎勝勸學。付屬傅持。故次第三辨其流通。

    [疏] 序中文義。雖複眾多。義要唯二。一發起序。二證信序。佛將說經。先托時處。神力集眾。起所說宗。名為發起。與說為由。名發起序。證信序者。佛說經竟。阿難稟承。將傳末代。先對眾生。言如是法。我從佛聞。證成可信。名為證信。以此證與傳經為由。名證信序。以何義故立此二序。一序由經二故。經唯是一。何曾有二。經體雖一。約人隨時。故得分二。一如來所說經。二阿難所傳經。如來所說。益在當時。阿難所傳。傳之末代。對此二經。故立兩序。對如來所說。立發起序。對阿難所傳。立證信序。然此二序。更有多義。備如常釋。

    文中初言如是我聞。是證信序。一時以下。義有兩兼。若取本事起發之義。判屬發起。阿難引來證成可信。名為證信。義既兩兼。不可偏取。

    我聞如是。

    證信序中。三門分別。一釋如是我聞有之所由。二明立意。三釋其文。

    [疏] 有所由者。何緣經首悉有如是我聞之言。由佛教置。佛何緣教。阿難請故。彼何因請。由彼阿泥樓陀教故。阿泥樓陀何緣故教。由見阿難心憂惱故。阿難比丘何故憂惱。由見如來般涅槃故。佛將滅度。在於雙林先首而臥。是時阿難以佛將滅。悲蹄涕泣不能自勝。阿泥樓陀開覺阿難。汝傳法人。何不請佛未來世事。徒悲何益。阿難對曰。我今心沒憂海。知何所問。阿泥樓陀遂教阿難請問四事。一問世尊滅後。諸比丘等以何為師。二問世尊滅後。諸比丘等依何而住。三問惡性比丘。雲何共居。四問一切經首。當置何字。阿難被教。心少惺悟。遂依請佛。佛隨答之。諸比丘等以何為師者。當依波羅提木叉為師。若我住世無異於此。木叉是戒。比丘所學。故說為師。言諸比丘依何而住者。當依四念處住。何謂四念處。所謂比丘依內身修身觀。精勤除世貪愛。如是依外身。內外身。受心法亦如是。是謂比丘所依住處。故經說言。若住四念處。名自境界。不為魔縛。若住五欲。名魔境界。為魔所縛。惡性比丘雲何共居者。梵檀治之。梵檀是其默不共語。若心調伏。為說離有無。言一切經首置何字者。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由佛教故。一切經首得著如是我聞。此初門竟。次辨立意。佛本何意教置此語。為生物信。如是。雲何得生信也。其如是者。阿難彰己信順佛語。道佛所說如。言佛所說是。令他眾生同己生信。其我聞者。若為生信。阿難自是不足之人。若言此法是己所說。人多輕謗。由言此法從佛聞故。人皆歸信。信有何義。須立此言而生信乎。釋言。信者。入法初門。攝法上首。凡入佛法。要先起信。故華嚴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至珍寶處隨意採取。若人無手。空無所獲。如是入佛法者。有信心手。隨意採取道法之寶。若無信心。空無所得。信有此義。故立如是我聞之言。以生物信。立意如是。此兩門竟。次釋如是我聞之言。其如是者。解有兩義。一約法釋。阿難道佛所說之言。如于諸法。故名為如。說理如理。說事如事。說因如因。說果如果。凡所論者。皆如前事。故名為如。如法之言。是當道理。故名曰是。良以乖法。名為非是。故如法之言。得稱為是。二約人解。阿難道今釋迦所說。如於過去一切佛說。故名為如。故涅槃經雲。如過去佛所說不變。故名如來。乖諸佛說。其言則非。如諸佛說。其言則是。故曰如是。言我聞者。阿難對彼未來眾生。陳己餐說。故曰我聞。聞實是耳。何得雲我。諸根之別。皆我用具。說主以彰。故雲我聞。法中無人。何處有主。而言就主稱說我聞。釋言。法中雖無定主。非無假名綰禦。亦得稱我。故涅槃雲。譬如四兵。合以成軍。雖無定主。亦得稱言我軍勇健。我軍勝彼。此亦如是。問曰。阿難得理聖人。以何義故同凡說我。釋言。阿難雖複說我。不同凡夫。雲何不同。說我有三。一見心說我。謂諸凡夫我見未亡。我見心中稱言有我。二慢心說我。謂諸學人。我見雖亡。慢心猶在。我慢心中稱說為我。三世流布我。謂無學聖人。見使久亡。慢使亦盡。隨世流布假名說我。然今阿難結集法時。身居無學。見慢亡除。隨世流布假名說我。故不同凡。問曰。我者假名世諦。無我真諦。真諦是勝。何不就勝。何不就膝。宣說無我。乃從世諦假名說我。化我凡夫法須如是。若不說我。何由可得檦別彼此。令人識知。故須說我。是故乃至諸佛為化。亦常說我。智者不怪。

    一時已下。義雖兩兼。對前一向證信序故。自下偏就發起以釋。於中有三。一明佛化主。二從與大比丘已下。辨其徒眾。三爾時世尊諸根悅下。如來現化而為發起。阿難啟請。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疏] 前中一時。舉佛化時。言其佛者。舉佛化人。住王舍等。舉佛化處。言一時者。人有異釋。今正論之。為化之辰。因之為時。於佛一代。化時眾多。簡別余時。是故言一。一時之言。經中大有。如涅槃說。我于一時在王舍城。與彌勒菩薩共論世諦。我于一時在恒河岸。我于一時在屍首林。此言似彼。佛如前釋。住王舍者。約城通舉。此城古昔多有王住。名王舍城。耆闍崛山。隨處別指。繞王舍城。具有五山。皆有精舍。簡別餘處。是故須言耆闍崛立。此翻名為靈鷲山也。此山多有靈仙居住。故名為靈。亦有鷲鳥居止此山。故名為鷲。又亦名為鷲頭山矣。多有靈鷲居此山頂。名鷲頭山。又此山頂似鷲鳥頭。名鷲頭山。遊化處中。目之為住。法身平等實無棲托。示化在方。故雲住耳。何不就實。乃托化乎。為通化教。故須從化。

    [疏] 第二眾中。先列聲聞。後彰菩薩。諸經多爾。何故而然。凡釋有四。一近遠分別。諸聲聞人。多近如來。故明佛後。隨近先列。菩薩之人。多不近佛。為是後列。聲聞何故偏近如來。菩薩不近。解有兩義。一聲聞之人。習道未久。未閑道法。雖得聖果。進止威儀。常順佛教。如律經中。制阿那律不聽與彼女人同宿。制娑伽陀不聽飲酒。制十七童子不聽在於水中戲等。皆是羅漢順佛教制。乃至如來般涅槃。制諸聲聞不聽食完。為是近佛。菩薩之人。久閑道法。不假佛教。故不近佛。二聲聞之人。現蒙佛度。舍凡成聖。荷恩深重。雖得聖果。常隨如來圍侍供養。故多近佛。菩薩之人。雖荷佛恩。化眾生事。隨緣攝化。多不近佛。以彼聲聞多近如來。故先檦列。菩薩不爾。故在後列。此是第一近遠分別。二就威儀形相分別。聲聞人等。執持威儀。形相似佛。世共尊敬。故在先列。菩薩隨化。形儀不定。故在後列。如彼文殊一夏之中。三處安居。即是事也。三就治分別。亦得名為約教分別。如龍樹釋教有二種。一者顯示。二者秘密。依顯示教。羅漢辟支。同佛漏盡。舉佛後。先列聲聞。菩薩隨化。現處諸漏。示為凡夫。世人若聞在羅漢上。人多驚怪。故後列。諸經之中。先列聲聞。多皆據此。若依甚深秘密之教。菩薩德尊。宜在先列。聲聞德劣。須在後列。故華嚴經。先列菩薩。至後祇洹重閣會中。方列聲聞。四多少分雖。如涅槃說。一切眾中。少者先列。多者後列。於彼經中。聲聞眾少。故在先列。菩薩眾多。故在後列。此後一義。局在涅槃。餘通眾經。今此且依前之二義。先列聲聞。後彰菩薩。

    聲聞眾中。文別有四。一檦其眾別。二辨其數。三歎其德。四列其名。

    與大比丘眾。

    [疏] 初標其眾。此乃約佛以明其眾。以身兼彼。稱之為與。大者。外國名曰摩訶。義翻有三。一名為眾。如世多人。名為大眾。二名為勝。勝過餘學。於彼九十五種道中。最為勝上。故曰摩訶。三名為大。曠備高德。過餘近學。故名為大。比丘胡語。此翻有五。一名怖魔。初出家時。發心廣大。令魔戰怯。故曰怖魔。如涅槃說。魔雲何怖。魔性妒弊。忌他勝己。見彼勝己。故懷恐怖。又懼其人多化眾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故生恐怖。此之一義。就始彰名。二名乞士。既出家已。無所貯畜。乞求自活。故曰乞士。三名淨命。于乞求時。正命乞求。離於邪命。故曰淨命。此之兩義。據中立名。四名淨持戒。既出家已。精持禁戒。無所毀犯。名淨持戒。五名破惡。以持戒故。離犯戒過。故曰破惡。此後兩義。據終立稱。人多名眾

    萬二千人俱。

    [疏] 二辨其數也。共集稱俱。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疏] 三歎其德也。一切大聖。歎其人高。舉一名餘。故雲一切。鈍根近學不能過故。名之為大。大有二義。一位高名大。如下所列了本際等。皆是究竟無學聖人。過餘近學。故名為大。二德勝名大。此等皆是利根聲聞。成就勝德。故名為大。會正名聖。神通已達。歎其德勝。所為神異。故名曰神。無壅曰通。通別有六。所謂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與漏盡。廣如別章。此應具論。此諸比丘。於小乘中修成畢竟。故曰已達。問曰。阿難於佛在世。身居學地。未得漏盡。雲何得名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釋言。阿難雖居學地。未名大聖神通已達。從多以歎。是故說言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問曰。阿難德實未周。何須在此眾中列之。釋言。阿難此會請主。須辨列。又複阿難增上利根。雖居學地。而成無量勝妙功德。故曰大聖。于神通中解了畢竟。亦名已達。上來歎德。

    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淨志、尊者摩訶周那、尊者滿願子、尊者離障、尊者流灌、尊者堅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樂、尊者善來、尊者羅雲、尊者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疏] 四列其名。于中初言其名曰者。經家總舉。次別列之。此等皆悉有德可尊。故曰尊者。了本際者。憍陳如是姓。阿若是字。阿之言無。若之言智。證無。成智。故曰無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名為本際。於此本際知見明瞭。名了本際。餘者。經中或有曾聞。有不聞者。于彼一萬二千人中。今此且列三十二人。皆如斯等上首者也。總以結歎。

    下次列其菩薩之眾。於中有四。一標其眾別。二普賢等。列其名字。三具諸菩薩無量德行下。讚歎其德。四如是之等不可稱下。總辨其數。

    又與大乘眾菩薩俱。

    [疏] 初中又者。複重之辭。前列聲聞。更明菩薩。故雲又也。與義同前。辨佛兼彼。故雲與耳。言大乘者。舉法別人。乘是行用。行能運通。故名為乘。乘別有三。簡別餘二。餘二不如。是以稱大乘。眾菩薩俱。約法舉人。非一稱眾。菩薩胡語。具則名為菩提薩埵。傳者略之。但雲菩薩。此方翻之。名道眾生。菩提名道。薩埵名眾生。良以此人內心求道。備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眾生。問曰。聲聞緣覺人等。斯皆求道。並有道行。同以道成。何故獨此名道眾生。釋言。賢聖名有通別。通則義皆。如涅槃說。故彼文雲。須陀洹等亦名菩薩。求索盡智無生智故。亦名為佛。正覺共道不共道故。但今為分賢聖之別。是故偏名大乘眾生以為菩薩。等分賢聖。何故偏名大乘眾生以為菩薩。解有三義。一就願心望果分別。唯此眾生求大菩提。餘悉不求。是故獨此名道眾生。故地論雲。一上決定願菩提。獨言菩薩故。二就解心望理分別。凡夫著有。二乘住無。不會中道。是故不得名道眾生。唯有菩薩。妙舍有無。契會中道。是故其人名道眾生。三就行分別。入佛法中。凡有三種。一教。二義。三者是行。教淺義深。行為最勝。聲聞鈍根。從教為名。聲者是教。餐聲悟解。故曰聲聞。緣覺次勝。就義立因。緣者是義。于緣悟解。故稱緣覺。菩薩最上。就行彰名。以能成就自利利他俱利之道。是故其人名道眾生。故地持雲。聲聞緣覺。但能自度。菩薩不爾。自度度他。故名道勝。以道勝故名道眾生。共集稱俱。

    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薩、智幢菩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

    [疏] 次列其名。於中先列賢劫之中成佛菩薩。又賢護下。別余劫中成佛菩薩。就賢劫中。普賢妙德與慈氏三人別列。妙德文殊。慈氏彌勒。姓慈。故曰慈氏。字阿逸多。此雲無勝。等者。于賢劫之中其餘菩薩。此賢劫中一切菩薩。約時總分。就明余劫諸菩薩中。隨勝略舉十六正士。又賢護等十六正士。舉初格後。總以檦列。善思議等。就其所等。隨別以列。皆遵普賢大士行者。彰其所習。亦得名為簡下異上。

    下歎其德。於中分二。第一歎其權實二德。二其所修行清淨已下。歎其自利利他二德。前中有三。一就自分略歎其德。二入佛法下。就其勝進廣歎其德。三具足功德微妙已下。雙以結歎。

    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權方便。

    [疏] 就初略中。先歎實德。游步以下。歎其權德。實中。具諸無量行願。修行具足。行。謂六度四攝等行。願。謂無量菩提行願。如華嚴說。此等皆具。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成德圓備。德成無退。故曰安住。有德斯成。故曰一切。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名功德。如清冷等。水家之德。故名功德。經說功德。有通有別。通則一切諸行皆是。別則宣說慧行為智。余戒施等名為功德。今就通矣。德體名法。權中初言。游步十方。身形無礙。行權方便。化行善巧。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

    上來就其自分略歎。

    下就勝進廣歎其德。于中還初歎其實德。于無量界現成佛下。歎其權德。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疏] 實中初言。入佛法藏。證會名入。究竟彼岸。彰果畢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

    于無量世界現成等覺。

    [疏] 歎權德中。于無量界現成正覺。總以歎之。此歎勝進。故舉成佛為權德耳。

    處兜率下。別以顯之。於中具論。應有十相。一升兜率天。二來下入胎。三住胎中。四者出生。五童子相。六娉妻相。七出家相。八成佛道相。九轉*輪相。十般涅槃相。今此文中。少一住胎。有餘九相。

    處兜術天。弘宣正法。

    [疏] 就初相中。處兜率天。身升兜率。兜率。本是一名。傳之音異。此雲妙足。亦名知足。是欲界中第四天也。何故生此。如涅槃釋。兜率天勝。為是偏生。彼雲何勝。經自釋之。上天闇鈍。下天放逸。彼無此過。故得名勝。又修施戒。得上下天。修施戒定。生兜率天。故彼天勝。問曰。兜率欲界亂地。雲何修定而生彼天。釋言。此非八禪地定。蓋乃欲界思慧心中。修念佛三昧。生彼天中。名依定往生。如地論。無量料簡。不可具論。弘宣正法。口業化也。此初相竟。

    舍彼天宮。降神母胎。

    [疏] 此第二相也。問曰。何故舍上天樂。為欲使彼閻浮眾生。鹹荷佛恩。生敬重心。故須舍之。是義雲何。由舍天樂。閻浮眾生鹹皆念言。佛舍天樂。來生閻浮慈我等故。生敬重心。問曰。於彼生之中。何故如來偏受胎生。釋言。於彼四生之中。卵生濕生。果報卑劣。故佛不生。化生雖勝。備有多義。故佛不生。如涅槃說。略有八義。一劫初時。眾生化生。爾時眾生其病未發。不假佛化。故佛不出。佛出世時。眾生胎生。為欲增長同生之力。故受胎生。二寄生上族。表彰法勝。故受胎生。三生王種。假之護法。故受胎生。四欲教人敬父母之業。故受胎生。五生上族。為息物慢。故受胎生。六受胎生。為息物謗。是義雲何。若佛化生。人多誹謗。言佛是幻化。非是真實。為息是謗。故不化生。七為留身益於後世。故受胎生。是義雲何。若佛化生。還複化滅。如電光盡。無複遺餘。佛為留於殘身舍利。而益於後。故受胎生。八為同諸佛。故受胎生。三世諸佛。化胎眾生。法受胎。故須同之。具此多義。故受胎生。此第二竟。

    准餘經論。是中少一住胎之相。通此所少。第三相竟。

    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振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為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

    [疏] 此是第四出生之相。於中有三。一生處異常。二現行下。所現奇特。三釋梵下。天人敬養。初中從母右脅生者。世人生處。不淨臭弊佛為異之。故右脅生。雖從右脅生。如出雲霧。母身安適。無為無苦。第二所現奇特之中。初先明其身現奇特。舉聲已下。口現奇特。身中有三。一于十方各行七步。示現丈夫奮迅之力。於十方界獨出無畏。二身光普照。令人覺知。三無量下震動大地。使魔怯伏。六種動者。如地經說。所謂動踴振覺吼起。動如車掉。踴如泉誦。亦如釜沸。振謂下。如世空物。振之則下。覺者動勢。令人心覺。乃至空居眾生亦知。吼者發聲。地如面起。上來明其身相奇特。舉聲已下。口現奇特。自唱尊號。令人歸趣。上來第二所現奇特。第三段中。天人敬養。文顯可知。佛德深重。故使釋梵鹹來奉侍。人天歸仰。第四相竟。

    示現算計文藝射禦。博綜道術。貫練群籍。

    [疏] 此是第五童子之相。於中有二。一身具眾伎。謂示算計文藝等事。佛已久知。隨化始學。故曰示現。二博綜下。知解寬廣。博綜道術。知事寬廣。博謂廣博。綜謂綜習。仙通秘術。無不博學。名博綜道術。貫練群籍。知教寬廣。貫謂貫通。練是委練。世俗異典。名為群藉。於此悉知。名貫練群藉。此第五竟。

    游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

    [疏] 此是第六娉妻之相。于中初言。游于後園講武試藝。娉妻前事。如本起說。槃馬筋力。名為講武。共射金鼓。說為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娉妻後事。佛實離愛。隨化示居。故曰現處。問曰。何故示現此相。先受後舍。彰欲可厭。此第六竟。

    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

    [疏] 此是第七出家之相。於中六句。合為三對。其六句者。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是第一句。明其所舍。如本起說。出城遊觀。東門見老。南門見病。西門見死。將斯類己。悟身非常。故生厭離。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是第二句。彰其所習。北門見沙門。由見沙門。故求學道。文略不舉。此二一對。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是第三句。重明所舍。而著法服。是第四句。彰其所受。此二一對。剃除鬚髮。是第五句。重明所舍。端坐樹下。是第六句。明其所作。亦明所修。勤苦六年。先同其邪。行如所應。翻邪學。正道是其所應修學。順而行之。此二一對。此第七相竟。

    自下第八成佛道相。於中隨事。次第有五。一沐湯形垢。二靈禽下。行詣道場。三吉祥下。受草安坐。四奮大下。神力降魔。五得微妙下。現成佛道。

    現五濁刹。隨順群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按樹枝。得攀出池。

    [疏] 初中三句。一居濁刹。示有塵垢。言五濁者。一者命濁。報命短促。二眾生濁。人無善行。三煩惱濁。諸結增上。四者見濁。邪見熾盛。五者劫濁。饑饉疫病刀兵競起。穢土有此。名五濁刹。佛現處中。隨順群生。示有塵垢。二沐金流。金沙河中。沐湯形垢。名沐金流。三天按樹枝。攀之出池。

    靈禽翼從。往諧道場。

    [疏] 第二段中。靈禽翼從詣道場者。如經中說。五百青雀。隨從佛後。名禽翼從。此皆神鳥。故曰靈禽。佛得道處。名曰道場。如治麥處。名為麥場。治穀之處。說為穀場。如是一切。

    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

    [疏] 第三段中。初感吉祥而為征瑞。其吉祥者。是刈草人。經中亦名為吉安也。安祥義同。佛將成道。感見此人而為征瑞。知己定當成吉祥果。是故名為吉祥感征。即以此人。表己所成功果福祚。是故名為表彰功祚。次從受草。佛心哀憐。身從受草。是故名為哀受施草。後敷而坐。依樹得佛。名為佛樹。敷此樹下。跏趺而坐。蓋乃隨人見聞不同。若論菩薩。見佛如來。從金剛際。起金剛坐。上至道場。處之成佛。如涅槃說。凡夫二乘。唯見如來吉安取草。敷而為坐。如此中說。

    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

    [疏] 第四段中。初奮大光使魔知之。奮猶放也。次魔來逼試。下佛降之。言以智力者。是降魔德。智謂正智。知邪不從。力謂通力。神力伏魔。亦可慈力。慈心伏魔。皆令降伏。是降魔能。魔羅。胡語。此雲刹者。害人善故。泛論有四。涅槃說八。言其四者。一煩惱魔。謂貪嗔等。能害善法。二者陰魔。謂五陰身。共相摧滅。三者死魔。能壞命根。四者天魔。於彼第六他化天上。別有魔天。好壞他善。四中初一。是生死因。末後天魔。是生死緣。中間陰死。是生死果。此之四種。大小通說。言其八者。前四種上。更加無為四倒之心。於佛真德。常計無常。樂計為苦。我計無我。淨計不淨。以此四種。近壞正解。遠障真德。故名為魔。此後四種。小乘法中。未以為患。不說為魔。大乘為過。故說為魔。通論此八。並須降伏。何故如是。煩惱陰死。無為四倒。妨違自行。故須降伏。伏法不同。彼煩惱魔。小乘多用諦觀降伏。大乘多用空慧降伏。陰魔死魔。小乘多以無餘涅槃而降伏之。得滅舍故。大乘多用常住法身而降伏之。無為四倒。於大因中。正解降伏。於大果中。菩提涅槃真德降伏。天魔一種。妨于自行。亦妨化他。故得降伏。用法不同。自行因中。正智降伏。知邪不從。彼自退散。自行要中。十力降伏。十力牢固。不為魔邪所傾動故。自行如是。化他之中。用法不定。若在因中。自身降魔。利益眾生。多用神通。教他降魔。多用神咒。彼無神力能降伏故。若在果中。自身降魔。利益眾生。多以慈心。於彼憐湣。即便退散。教他降魔。亦用神咒。彼無慈力能降伏故。今此所論。偏降天魔。違其自行。正智降之。違其利他。通力伏之。故雲智力皆令降伏。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疏] 第五段中。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正現成佛。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覺。此第八相竟。

    自下第九轉*輪相。先請後說。

    釋梵祈勸。請轉*輪。

    [疏] 此初請也。

    自下因請起說。於中有二。一身口起化。二光明。普照無量土下。身口攝益。

    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疏] 前中初言以佛游步。身業起化。現佛威儀。遊行化物。名佛游步。佛吼已下。口業起化。於中十句。佛吼而吼一句。是總。一切聖教。是佛所吼。菩薩用之為物吼也。扣法已下八句是別。約喻顯法。於中前四。聞思修證四種法也。扣法鼓者。說聞慧法。益眾生也。嚴鼓誡兵。說教誡人。吹法螺者。說思慧法。利眾生也。吹螺應時。說理應機。執法劍者。說修慧法。益眾生也。劍能破裂。修能斷結。建法幢者。宣說證法。證法高勝。如幢上出。後四是其四無礙智。起說被物。震法雷者。法無礙智化眾生也。天雷一動。卉藝生牙。法音一聞。闡道快成。曜法電者。義無礙智益眾生也。電光一發。有物斯睹。義言一宣。諸義悉見。澍法雨者。辭無礙智化眾生也。以辭宣說。如雲注雨。演法施者。樂說無礙利眾生也。隨人所樂。宣說授與。名演法施。此八是別。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一句。總結。上來第一身口起化。

    自下第二身口攝益。於中有四。一身業伏魔。令離邪業。二摑裂下。口業破邪。令離煩惱。此二一對。三入國分下。身業受供。生人福善。四欲宣法下。口業說法。令修出道。此二一對。

    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魘界。動魔宮殿。眾魔攝怖。莫不歸伏。

    [疏] 初中有四。一放光普照無量佛土。二以神力令一切界六種振動。三由前放光。總攝魔界。令皆歸伏。四由前振動。動魔宮殿。使之懼怖。

    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灌垢汙。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疏] 第二口中。文亦有四。一能摧邪。摑裂邪網。為破邪法。消滅諸見。教斷邪心。此二除見。散諸塵勞。為破欲境。五欲境界。有能塵坌。勞亂眾生。名曰塵勞。說空破遣。目之為散。壞諸欲塹。教舍欲心。愛欲之心。深而難越。故說為塹。教斷名壞。此二除愛。此之四對。合為第一明能摧邪。二嚴護下。明能通正。嚴護法城。遮人譭謗。法能遮防。說之為城。贊善息謗。名嚴名護。開闡法門。聞說正教。總法有通入趣入之義。故名為門。披演令入。名開名闡。三洗濯下。結前第一摧邪之義。見愛煩惱。名為垢汙。教除名洗。四顯明下。顯前第二通正之義。顯明清白。光融佛法。顯前文中嚴護法城。除邪顯正。故曰顯明。所顯之法。出離邪謗。名為清白。光揚正法。出於邪妄。故名為光。融治使淨。名融佛法。宣流法化。顯前文中開闡法門。宣流化人。故曰開闡。此初對竟。

    入國分衛。護諸豐膳。貯功德。示福田。

    [疏] 第三身中。入國分衛。始行乞食。胡言分衛。此雲乞食。獲諸豐膳。因乞得食。貯功德下。受用生福。貯謂積也。貯積多德。名貯功德。現受物供。故名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雲福田。

    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

    [疏] 第四口中。欲宣現笑。起說方便。下正說之。于中初言以諸法藥救療三苦。令出生死。苦苦。壞苦。及與行苦。是其三苦。義如別章。此應具論。授法教斷。名法救療。顯現已下。使人入道。于中初言顯現道意。教人發心。顯現菩薩所發道意。使人發矣。無量功德。教人發行。授菩薩下。終令得果。授菩薩記。得果方便。行因克果。如心記物。故名為記。聖說示人。目之為授。成等正覺。正顯成佛。第九相竟。

    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眾德本。

    [疏] 此是第十般涅槃相。示現滅度。正顯取滅。下彰其益。拯濟無窮。彰益寬廣。消除漏等。彰其益具足。消除諸漏。因其現滅。令人厭有。斷生死因。殖眾德本。因其現滅。使人欣寂。修涅槃因。第十相竟。

    上來廣歎權實二德。

    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游諸佛國。普現道教。

    [疏] 第三雙以結之。具足功德。微妙難量。結前實德。游諸佛國。普現道教。結前權德。上來其權實二德。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一終 

上一篇(大乘起信論義疏下之末) 回目錄 下一篇(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