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入門概念
研究方法入門概念
杜保瑞
2003/09/12
壹:研究方法的意義與作用
就學習的過程而言,讀書只是一個中性的名辭,讀書要有收穫,必須要有好的讀書方法。廣義的讀書方法在歷來學者的著述當中多有論及﹐從中國最早的思想家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始﹐到當代的胡適﹑梁啟超等先生也都有專門文章的介紹。然而﹐不論任何全面的讀書方法﹑或是擁有任何完備的參考書目﹐讀書就是要求知道事理,事理有難有易,在所有知識的學習研究的過程當中﹐原則上較困難的﹐是針對學習領域裏,那些具有思想性的對象的研究。那麼,我們要透過什麼方法來掌握思想性的對象呢?
思想是人類活動中最細膩的活動之一,具有著豐富性的要求,有著聯想力甚至藝術性的要求,當然更有精確度的要求﹐相應於各種不同要求的特殊發展﹐人類文化的內容中便出現了豐富多彩的創造作品﹐如文學﹑音樂﹑戲劇﹑舞蹈﹑科技﹑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哲學等等不一而足﹐這其中最強調要滿足精確度要求的思想活動者,就是哲學思想﹐唯有良好的哲學思想,才有正確的人類知識,知識是人類所需的,知識分佈在人文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之中,因為科學理論的一切發展還必須立足在各種理論的預設上﹐而對於這些理論預設能夠進行檢視與思考的﹐就是哲學思想,所以哲學思想是一切思想最後的精確度的根據。
為滿足其中精確度的要求,我們必須作許多的準備工作,其中之要點,就在於讓我們的思想工具──大腦,精確起來。要達到這個目標,至少包括兩個條件,第一,良好的思維習慣,即訓練思想的入徑、軌跡、步驟,使一切新穎而精確的觀念及理論體系都能在最適切的情境當中出現。第二,良好的概念能力,即對於所吸收與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專有名辭﹑甚至一般名辭在當下使用時所涵意義等等,都能夠使說話者與聆聽者雙方都在準確理解的方式下去使用。關於良好的思維習慣,就是接下來第二份的教材中所要介紹的。關於良好的概念能力﹐是還需要有靈活生動的頭腦才能達到的。本教材第三部份則只舉出在研究方法的觀念上若干常用且關鍵的術語,以為說明,一方面提供一個概念使用的例子,一方面提供一個使用概念的架構。
貳:淺談思想課程的讀書方法
一.閱讀
哲學思想素來難懂,難懂是因為哲學思想是提供思想方法的,而不是只提供知識的,知識只有知道不知道的問題,思想方法才有理解不理解的問題。未解說難懂的哲學思想,因此有許多的二手書的介紹可供閱讀,例如老子哲學的介紹的書,從古至至今怕不會少於一萬本了。所以我們在閱讀時應注意第二手資料與第一手資料的不同,第二手資料說得在清楚也是詮釋者的東西,我們可以說它是第一手資料的一種解釋之一,但是它畢竟不是第一手資料本身,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在第二手資料中去判斷決定哪一本書是第一手書的最好的詮釋。我們可以透過廣泛的二手書的閱讀,建立對一手作品的初步理解。然後再重讀一手書,建立自己的理解觀點。
而閱讀也是訓練讀者思維能力最好的訓練,尤其是那些推理過程明確,以及概念使用清析的作品,最能使讀者在作品理路的跟隨中同時調整、磨鍊了自己的思考本能。
二.思考
思考是思考書中的理論,思考活動中,應以能指出所閱讀書籍中之理論型態為目標,並以這些理論來作為理解的對象,這樣才算是讀到了哲學的書,同時應注意理解的多種不同的層次,並進行印證或批評的工作。所謂理解的多重層次,是指我們理解作者說了什麼,為什麼這麼說,這麼說他自己有沒有提出有利的理論支持,他預設了什麼樣的命題才說出這樣的觀點,我們是否同意他的這樣的觀點,我們的同不同意是對於他的觀點還是針對他的觀點的理論推理,等等。
三.討論
與同儕交換心得是哲學學習過程中極重要的活動,在討論中會出現很多現象,可以藉以理解各人了解程度與內容之異同,並適度修正自己的理解。
四.寫作
在寫作活動中最能訓練理解的能力,尤其是容易發現理解的不足,而知道需要補充些什麼,通常是自己提出研究的題目來寫作,以培養理論建構的能力。同時在寫作中,又可以訓練表達的能力。
五.批評
對自己及他人的研究作品,提出意見,訓練閱讀二手資料的能力,以便提昇自己對原典的認識能力以及自我創造的能力。同時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從而培養出尊重他人意見的胸懷。
六.印證
從生活中及更廣泛閱讀後的新知識中去印證所作研究心得。然而,印證又有許多層次,有些知識是在理論活動中印證,有些知識卻是在人生活動中經驗後才體證,有些知識之印證效度並非絕對性的,所以在印證之要求中,亦需有印證的寬容。
參:研究方法上的重要術語:
一.概念
在知識的世界中,概念是最基本的、帶著意義內容的單一辭義。可以作為所有理論活動(如比較﹑分析﹑判斷﹑等)的資料憑藉﹐如天﹑仁﹑道﹑理﹑氣﹑命﹑性、哲學、宗教、質料、抽象...等等。
二.命題
針對特定問題而有具體主張的觀念,表達思想家的特定觀點﹐如果該命題是經過推論活動而產生的,那它是做為某理論的結論。如果未經過理論的說明,那它是作為提出新理論的預設。命題有多種,如「人皆會死」「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天命靡常」(詩經.大雅.文王)。
三.理論
為支持特定觀點所提出來的一套經假設、定義、推論、資料、證明等過程而得的知識系統﹐如「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猶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四.知識
完成的理論體系,投入於人類文化生活中為人們所了解、討論、學習、引用、使用的觀念﹐如孔孟道性善﹑老子守嗇無為﹑莊子逍遙無待﹑佛法去我執﹑破無明﹑證菩提,...等。
五.預設
為支持或證明某一理論,由作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引用為推論基礎的觀念或命題。根據後設的原理,任何一組知識系統,都必然會有其預設系統。如荀子主張化性起偽﹐並以聖王禮樂教化世人﹐基本上就預設了一個命題:人性本惡。
六.推論
在建構理論的過程中,為使未被提出的命題之提出,有可被認同的合法過程,所進行的理論活動是謂推理。這是從已被認同的命題中,經過新資料與一些假設、預設的配合,藉著人類理性所共有的思維模型,將新命題合法地提出的思考過程。推論活動之進行中,最重要的是要遵守推論的邏輯形式,因此若缺乏良好的邏輯觀念,是無法從事正確的推論工作的。如就人類認識能力言,有日出、日落的自然現象﹐中國先民分別以陽與陰代表,於是提出「日有陰陽」的命題;人們再透過日常生活中無數的觀察,發現世間萬物似乎都有雌雄二性或正反兩面﹐因此推論出宇宙萬物都在陰陽法則的支配下進行分化及演變的理論。又如「人皆有死,孔子是人,孔子會死。」
七.主觀
對於理論的提出,在形成意見的時候,論者所依據的觀念基礎,是依己意、己欲為主的知識來進行的時候,稱為主觀,若是依眾人所可共同同意或已共同認知的知識作基礎,則稱為客觀。
八.客觀
同上。(主觀與客觀是很相對的)
九.相對
對於所提出的意見、主張、命題、理論等,論者並不以之為唯一的看法,而認為在不同情境、不同條件、預設、背景下的時候,其看法將可有改變者,稱此觀念為相對性的觀念。反之,以為不論情境、背景如何改變,其觀點是超越時空並為永恆地準確的觀點時,稱為絕對的觀念。
十.絕對
同上。(常常是人的態度決定了對自己的知識是要絕對或相對地對待。)
十一.型態
理論依其主張的內容等的區分,而有各種不同的類型,稱為型態的差異。例如:一元論、二元論;唯心的、唯物的;善的、惡的;是有、是無;有神、無神。
十二.進路
理論依其研究方式、途徑的區分,而呈現不同面貌的型態者稱為進路的差異。例如:從如何實踐著手以介紹者﹐為功夫理論的進路型態;從概念的定義分析入手以決定命題的主張者﹐為分析進路的型態;以直接指出最終境界的方式以接引後學的方式者﹐為境界進路型。關於進路問題的反省,是一種研究方法的反省,它有助於我們以正確的途徑去理解哲學家的思想,通常,要是我們能掌握住哲學家的研究、表達的進路時,則易於理解其作品的內涵,否則,在思想研究活動的領域中,常會有研究角度與作品本身內容、風格不相應的現象,而令該研究失去了價值。
肆:關於研究方法的說明與思考:
研究方法上的重要術語,是處理思想作品的工具,相對而言,其本身只存在我們理性能力運作的範圍內。但是它卻有形式上的重要意義,也就是說對於思想內容本身在表達、傳遞時﹐能夠有符合理性的一般形式的共同規範效力,使得思想的表達與傳遞較易於進行;也正因為研究方法上的術語本身所擁有的特殊功能及意義﹐使得它們在被使用時並非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因為語言是隨人之制定與使用,我們只提出一組一般的定義與用法,並不能強使所有哲學工作者的用法都趨於一致。
此外,人類文化創造活動的產品中﹐有些作品可以在一般認知理性所能掌握的範圍內予以規範﹐但更還有置身於一般的理性運作範圍之外的產物。在這個領域中﹐思想的力量可以達到﹐但是難以完全藉由所謂共通且一般的理性法則予以說明或傳遞﹐它的內容固然也是思想所欲發掘的對象﹐但其研究方法除了理性法則之外還有其它﹐因此未必能由上述架構中的術語予以限定或說明。以上所談者,僅及研究方法上的若干術語名詞,至於思想內容的重要基本名辭、術語,我們將在其它的課程中再作介紹。
上一篇(哲學做為一種活動的認識) 回目錄 下一篇(方東美對大乘佛學中國化的詮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