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珠法王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閱讀尺

瑜伽王冠之頂飾

瑜伽王冠之頂飾

敦珠法王開示

    無論如何修,俗義諦和勝義諦皆是相依而存在的,就如同方便與智慧、經驗與空性。修習加行即是方便。在最後上師相應法中,上師與你合而為一,禪修安于萬法究竟的本質上。

  上師能指出道,並為修行道上的所依,因此在修習任何法之前,我們要先頂禮上師。

  然後觀人身是難得、自由與暇滿,人身是解脫道上的根本。其次觀無常與死亡,萬法不離無常並趨向死亡。一個人即使死了也無法解脫,必須繼續輪回,一次又一次的出生,這就是輪回的本質之苦的原因。再來我們深思這些,不管造了善業還是惡業,因果業力是不壞的。以上稱之為"羅綞南奇:四種轉心向道的知見",目的在於使我們厭離輪回,轉向修行。因此瞭解這些對於加行十分重要。就好象播種之前必須先犁田一樣。

  此際,你所播的種子便是皈依三寶、發菩提心、獻曼達以積聚福慧,修持金剛薩綞以得清淨。前述四種轉心向道知見的建立,就如同要是有田地才能夠播種一樣。

  欲了達勝義諦是必須建立在俗義諦之上的。沒有這個俗諦的人身做基礎就無法了達心最真實的自性。同樣地,沒有俗諦的修持、俗諦的善巧方便,便無法理解空性的本質。俗義諦與勝義諦是無二的,瞭解這點非常重要。

  以皈依為例,就外而言,昆秋素指的就是三寶佛、法、僧。珍貴的佛是法的來源,任何佛所顯示的都是珍貴的法。佛就如嚮導,法就如道路,全心投注於這條道上的是僧寶。

  因為我們尚在輪回之中,因為我們有迷惑和痛苦,為離苦所以我們皈依,由於未見自性而無名煩惱伴隨而來,造就這個色身。在未了達萬法自性之前,我們將這色身視為實有,將痛苦當作真實存在,亦視所皈依的三寶為實有。

  因此就外而言,我們要虔誠地皈依佛法僧。從外來說,佛、法、僧也是一種象徵,一種引導我們超越輪回的善巧。就勝義諦而言,佛、法、僧就在我們內心之中。究竟來說,心是空性與光明的勝義空瑞格巴,具有覺性心本身即是珍貴的佛。就外而言,藉由聲音與意念傳達使我們聞法後能夠加以修持。從內的層次來看,它亦是空性的。本質上空性不曾有過間斷,遍在無礙是瑞格巴光明的顯現,是心最原始的境界。就外而言,僧寶是將心安住於佛法的人,但就內而言,僧寶是遍一切處,含攝一切的顯現。

  但是由於我們無法體認出本俱的圓滿,所以必須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修習加行時,以殷切虔誠的「意」來觀想皈依境,以謙恭的「身」做大禮拜,「語」則持誦皈依文,拜完後靜坐,融入自己的觀想之中,並瞭解到主體、客體,及所做之事本身就是「瑞格巴」。靜坐的那個人是自己,皈依境也是自己的創造,僅將心安住于瑞格巴的本質,除了瑞格巴無處可覓。

  佛在賢劫經中說到:「我如夢來示現,如夢來演繹佛法,究竟而言,卻未曾說法,也未曾來過。」從這個觀點看來,一切都只是對外境的覺受。

  關於修習皈依儀軌,俗義諦就是你虔誠頂禮的皈依境,勝義諦就是不作意,融入觀想安住于自然。

  發菩提心意思是,如果所行一切都只是為了自己,便不是追隨佛陀全知的道,並且會有障礙產生。由於一切的眾生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為了幫助他們解脫,所以我們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佛陀思想。

  眾生就像虛空般不可數,他們皆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深受輪回之苦,欲救度他們免於輪回的想法就是發菩提心。菩薩如是誓願:「我願度如父如母眾生直至輪回空盡」。從俗義諦來說,是有一個""在發菩提心,是有"眾生"待救度,這個開啟慈悲心的方式是由佛陀親自宣說,這是俗義諦菩提心。

  就俗義諦的方法修習發菩提心,你觀想一切眾生,開展你的慈悲心,欲救度他們直至輪回空盡,直至證悟成佛。依儀軌要求的次數持誦發菩提心文。另一種教授是以自己的快樂和別人的痛苦交換;呼吸時觀想將自己的快樂、功德及樂因給予眾生,帶走眾生的痛苦,使他們免於受苦。這樣的修習非常重要。

注:此法稱為自他交換。

  若沒有培養菩提心、沒有免除對今生的執著,便無法證悟成佛。這是由於不對別人慈悲,對自己執著、對今生執著,所以無法解脫。以上這些是修習俗義諦的菩提心。

  關於勝義諦的菩提心,佛告訴他的弟子拉玖:「一切法皆如夢幻。」因為所能表示的都會改變、消失,沒有生來就恒常實有的事物。我們視這個世界為實有,欲望驅使著我們,就像是一條繩子緊緊纏住我們,因而有了種種行為,沒有止盡,這便是輪回無止盡的原因。或許我們會這么想:雖輪回亦如夢,證悟成佛才是恒常實有,但佛卻說涅槃本身一如夢幻,沒有任何名相足以表達,也不是任何實質可觸的事物。

  佛說:「色即是空」,打個比方來說,月映于水,但水裏並沒有月亮,從未有過、無形色、是空性的。佛亦雲:「空即是色」,空以""的形式顯現,但你不能把""""分離出來,兩者是不可分的,不能視為不同的個體。月雖映于水但水不是月,月不是水,你無法將映月與水分開。一旦你超越了輪回,即是波羅密多,無有涅槃,其中亦無輪回。

  或許你會說:「那裏明明有啊,不信你看!」但如果你真正地檢查,那裏並沒有。然後你會問這些現象是如何產生的,事實上一切都是來自於因緣和合。什么是因緣和合呢?映月與水並非各自存在,月會顯現在水面上就是因緣的和合。清澈的水是主因,月是次因,兩者和即為因緣的顯現。這就是主因和次因相遇發生的現象。

  更直接來說,主因或說輪回的根本就是我執,一切幻化的顯現是次因,和合後就是三界輪回的顯現。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不離因緣和合,這點一定要確定。龍樹菩薩說道:「離因緣和合,法亦不復存在。」當你進一步檢查因緣和合的本質時,將發現其本質為空,因此無""時亦無"",大乘最究竟的見地就是"空性"的知見,空性的見地不存於小乘的教法之中。

  如果你詳查的話將會發現一切都是空性的把戲,所有的法門學到最後將發現他們的本質也是空性。或許你會說,如此說來,我們應該不需要任何事物。但須不須要是取決於你的心,光說空性是不足的,唯有真正地去實證才能明白。如果你的心真的空了,就不會有希求、恐懼、歡樂、痛苦、惡業;吃和穿不再是必要的,因為心已不受他們的束縛,就像是在天空裏揮手,毫無一點阻礙。禪修的目的在於安住在空性的自然境界,瞭解外境的一切都是空性的,禪修就是為了要清淨一切是空的本質,堅固對空性的了達。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究竟為何,明白一切事物最自然的境界就是空,並且瞭解空性是如何顯示於俗義諦上。

  相對於空的本質就是輪回中一切俗義諦的顯現,行者必須清楚地了知真相及它如何顯現,這樣的見地非常重要。若無此見地禪修將變得枯燥無味。僅僅坐著說一切都是空,就像是將杯倒立,杯內的空間是那么狹窄。瞭解事物的要點是必須的,究竟來說是沒有受苦的眾生,沒有輪回,沒有痛苦,一切就如清朗的天空一般,但由於因緣和合幻化的關係,相對世界中的事物產生了,而有在輪回中受苦的有情眾生。

  「空性是一切之母」中如是贊誦:雖欲宣說無上的智慧,卻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它是完全超越語言、思想、概念的,不生亦不滅。如果你問,它到底像什么樣子?只能說是像虛空。虛空是沒有極限的,你無法找出哪里才是虛空的中央。因此以虛空的特性來譬喻空性:廣大無邊、自在、沒有深度的限制,可以無限地擴大。

  然後你或許會說:「原來心的自性,究竟的勝義空,就像虛空一樣,沒有任何局限。」但它不僅是空性的,如果你去洞察將發現有一些可""的東西""只是一個便於溝通的用字,你能""到它,加以禪修、安住。如果你""到了空性的真實本質,那就是"一切諸佛之母",以上所說是勝義諦的菩提心。

    接著是藉由金剛薩埵法來清淨。究竟來說無有需要清淨的事物,沒有去清淨的這個人,也沒有清淨這回事,但我們不能就此為止,無明染汙還是會生起。我執的幻化知覺只會使我們無盡地受苦,因此我們需要俗義諦的善巧方便來清淨轉化。金剛薩綞是從實相瑞格巴所產生,由於金剛薩的甘露之流,我們的染汙完全地清淨了,這是藉由觀想、持誦百字明咒來清淨。所有事物最真實自然的本來面目自始就是清淨的,如同虛空一般。這是金剛薩綞究竟的清淨。

  現在來說獻曼達,這是為了積聚福德。為什么需要積聚福德來開顯智慧呢?這是因為我們執著一切幻化的外境,有虛幻就有清淨虛幻的方法;因為可以清淨所以也有積聚福德的方法。供養你的身、你所擁有的及榮耀是相對的、象徵性地獻曼達。就勝義諦的見地來說,以上這些都是不實有的,就像清朗空曠的天空。如果你能安住于本初覺性的狀態,就是勝義諦的獻曼達及積聚福德。

  在與上師相應的修習中,由於因緣和合的關係,我們的心是迷惑的,上師的出現正是啟發心清淨性的來源,每當憶起上師就會感受到清淨,由於我們心的染汙及感受到上師的清淨,上師的存在與我們對他的虔誠信仰形成一種相對。就外而言,你觀想上師、誦祈禱文、領受上師的灌頂與加持,這些都只是外在層面的、俗義諦的上師相應法。

    到目前為止你一直在對象徵性的、明顯可見的上師祈求,於是你說:「上師化為明光與我融合為一。認出自性的勝義空即是究竟的上師。」  

   如果你問究竟的上師到底在哪里,他就在你心究竟的自性之中。絕對的瑞格巴狀態即是上師的圓滿成就。保持覺察瑞格巴就是勝義諦的上師相應法,就是外在的加行如何關連到內在的加行。 

上一篇(四部宗義要略 小乘) 回目錄 下一篇(心要珍寶)